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解放日报巨婴上海文章

解放日报巨婴上海文章

发布时间:

解放日报巨婴上海文章

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一岁,甚至还没超过6个月,这种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被称为巨婴。 共生心理,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是巨婴典型的三大心理特征。 共生心理: 所谓共生心理,就是作为个体的成年人,无法独自生存,没有生活能力,极度依赖他人,认为别人和自己没有区别。成年人的共生叫病态的共生,一类人表现为无法获得独自生存的能力,如社会中那么多啃老的成年人,父母穷极一生,养出了一个家庭的大蛀虫;或是表现为在心理上还未断奶的“妈宝男”,凡事由母亲安排,置妻子角色为透明。另一类人则表现为无法从原本的共生关系中获得抽离,认为孩子永远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予孩子无边界的关心,让孩子在自己的爱中排斥和纠结。 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是婴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婴儿认为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所有的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成年巨婴的全能自恋杀伤力巨大,在他眼中,自己就是上帝,都是对的,其他人和万物都是错的。巨婴最恐怖的心理状态就是在脑海里想象他的行为,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比如,很多人说自己为什么就写不出文章来呢,如果按照这种追求完美的心理的解释,可能因为他们一出手就想写出来一部大作,所以迟迟不肯动手,以免打破了自己可以写出巨作的想象,所以干脆拖着不写。 由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于是很多的巨婴都转向能够控制的虚拟空间中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在自己构建的虚拟王国中,做着自己的王者。 偏执分裂: 偏执分裂是全能自恋的另一个极端,当他们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巨婴成年人就会进入到躁狂的偏执分裂。他们要么充满了全能自恋的幻想,要么因为你没有满足他全能自恋的设想,对现实世界极度不满,暴怒,比如很多的路怒事件便是由此产生。 6个月前的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和世界都是一体的。婴儿觉得,他一动念头,世界就该围着他转,小婴儿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感觉中:一旦被照顾得很好,全能自恋得到充分满足,他就会有神一般的感觉;一旦没有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无助,同时也会生出暴怒。 成年人之所以是巨婴, 是 希望能有机会,再退行到婴儿状态,被好好满足。 不要想着帮巨婴长大,这样你就太自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所以,如果你和一个巨婴关系很近,就要首先尊重他是巨婴的事实,理解并接纳他的合理性。如何与巨婴相处? 第一个关键是懂得界限,即,你是你我是我,特别是,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如父(母)子、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 第二个关键是懂得你不一定非得听谁的,甚至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愤怒地还击对方,将入侵自己的对方推开。 第三个关键是与你珍惜的巨婴建立起饱满的关系,当你们有了深刻的深度链接后,共生和全能自恋,就会消退大半。

2018年9月份的时候,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发布的一项覆盖了15万人的调查显示:70后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离职时间是四年以上,80后是三年半,90后是19个月,而95后只有7个月。我呢就是一个95后,大学刚毕业,刚进入公司实习的时候,真的特别敏感, 特别玻璃心,总觉得别人在说自己做的不好,总害怕做错事,收到指令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自己完美地做好,然而事实却是时间浪费了,事也没做好。基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循环,怕做错事――越怕越没做好――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怕做错事……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90后、95后是职场巨婴,玻璃心,个性张扬,被害妄想症,希望有人事事指点等等。 可能有些夸大了吧,至少我认识的人中都没有这样的,玻璃心会有,但是偶尔吐槽就好了,我们都知道职场毕竟不是学校的。 然后呢,分享一些算是适应了职场的经验吧。 第一,作为新人,应该主动去融入团队。每个人都有对未知事物的排斥,所以刚开始就是熟悉的时候,作为一个新人,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来主动邀请你融入团队,你应该主动去融入,一切都取决于你。比如说同事们一起去吃饭或者点外卖,你可以主动问一句能不能一起吃或者一起点,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容易了。 第二,一定要有时间观念。上级会给你分配很多工作,可能你这一个工作还没做完,下一个工作就又来了。这个时候你要分清轻重缓急,按照轻重顺序来做。不要埋怨事情太多,做不完,其实也许就不是让你今天之内就做完,但是一定要去做。 第三,当收到任务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有什么要求。比如说请你做个表格,要问一下做一个哪种表格,什么款式的,自己琢磨一下领导最想看到的数据,然后在表中主要显示这个数据,其他数据可以放在另一个表格里面供检查使用。 第四,到下班点了,如果工作做完了,该走就走,跟大家说一声就好了,千万别不好意思,无所谓的加班就是浪费时间。 第五,收到任务一定要做到完美,不会就努力学习,直到把工作做到别人指不出缺点甚至是另辟新路,总之呢,就是让别人觉得这个工作就只能是你做,你不在的时候,没有人能做,那你就离升职加薪不远了。 最后,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解放日报评论员文章

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联合摄制的三集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12月18日至20日每晚21:15,浙江卫视重磅推出。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同步直播。专题片共分三集,第一集《弄潮儿向涛头立》,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浙江敢为人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改革、创新、突破的发展历程。第二集《鲲鹏水击三千里》,讲述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爬坡过坎、化茧成蝶、勇立潮头的转型升级故事。第三集《长风破浪会有时》,讲述步入新时代的浙江,坚定不移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迈向高质量发展。专题片发掘40年来大量珍贵历史影像,通过纪实性的深入采访,通过电视化的手段,把镜头对准时代大潮、经济浪潮中一张张生动的浙江面孔,在历史进程中讲故事,在时空坐标里见精神,展示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启示。《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 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原校址】这是一次四十年后的相聚。四十年前,他们风华正茂,作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了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的大门。 抚今追昔,时间虽然带走青春、改变风景,却也叫人把来时路看得更清。 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78-2班校友 杨建明:没有改革开放,我们这一批人大多数都在农村里玩泥巴。 胡侠: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 严信甫:这个是历史的转折点,我们个人也是人生的转折点。所有的重逢都源于相遇。 1978这个伟大的年份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大幕。【口述】 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批个体户 何海美: 义乌当时非常穷,我记得我小时候,过了年,很多义乌市附近都没有饭吃,义乌人呢,就是鸡毛换糖。好的鸡毛拿来做鸡毛掸子,差的鸡毛就做肥料。我们用针、线 、纽扣,还有我们义乌的红糖,鸡毛换糖。这是1978年,义乌廿三里老街上小百货地摊的一张老照片。男的挑担,女的提篮,义乌人靠做点小生意改善生活。1978年初夏,越剧电影《红楼梦》在义乌连放三天,何海美提着篮子卖剧照,一下子赚到了150块钱。那时何海美丈夫一个月的工资才33块。 尝到甜头的何海美怀揣剧照,坐着绿皮火车,开始闯荡龙游、萧山、东阳等地。1981年,何海美已经攒下5万元存款,可她却不敢把钱存在义乌的银行, 因为她害怕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 何海美: 分几个地方存,杭州存一点,东阳存一点,萧山、义乌,这样(分散), 怕别人知道了,怕“打办”会没收去。 冯爱倩比何海美大14岁,胆子也更大。1982年的一天,她的货第三次被扣。有五个孩子的冯爱倩这回被逼急了,她在大街上拦下了刚从理发店出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 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批个体户 冯爱倩: 来了我找他(谢高华)嘛,我说我要做生意,我要摆摊, 我说,你肯,我也要摆,不肯,我也要摆,我走啦。他说,回来,回来。这我讲了,我说,谢书记,我说我来找你,我要做生意,我要摆摊。 当时,谢高华刚从老家衢县调任义乌不久。在担任衢县县委书记时,谢高华就因为鼓励橘农贩卖自留橘,被批搞市场自由化。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她(冯爱倩)说我要摆摊,到城里摆摊,可不可以摆,我说,可以的,你去摆好了,她说摆(摊)要赶我的,要罚我的。我当时答应她的,我告诉有关部门,不要赶你,你摆摊,不要赶你。 那个时候,义乌人在街上摆摊,经常被工商人员围追堵截。从外地进货,也要“打游击”。理由是,搞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的萌芽悄然出现,脆弱而倔强。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曾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但许多干部思想上还有顾虑,选择了逃避和退缩。谢高华几次调研后,认真对照中央精神,拍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放小商品市场。 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我说,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我们要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怕挑担子,把自己保牢乌纱帽,你保牢做啥呢?要敢挑担子,只要老百姓好了,我们干部也好了,大家关系都好了。 1982年9月5日,义乌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开张,一个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经验”从此横空出世。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批个体户 冯爱倩: 去年来了,他(谢高华)到我这里来。他问我几岁了,我说我八十岁了,他说给你写个字,我说好呀。他就写:祝贺冯爱倩妹,八十华诞,哥,谢高华。 【温州苍南宜山】 在义乌破冰的时候,温州前店后厂的机器声已经隆隆作响。 宜山的土纺土织历史悠久,清朝时几乎家家都置办手摇纺车和老式织布机。 1982年的一天,宜山新河村老太孙阿茶让儿子陈光友上街买一批废棉布回来,结果却买了一堆几分钱一斤的腈纶布边角料。 陈光友 孙阿茶儿子: 我刚刚学纺织,不知道买什么 退货,退不了。退缩,不是宜山人的性格。 摇了一辈子纺机的孙阿茶,尝试着用手工操作对腈纶边角料进行“开花”。接着,又制作了一架改进型的简易“开花机”。 陈光友 孙阿茶儿子: 捡垃圾一样抱进来,这样纺纺起来就是腈纶。 当孙阿茶惴惴不安地捧着第一匹再生腈纶布来到集市上的时候,宜山轰动了:这是什么布呀?这么光滑、柔软,比土纺棉布强多了。 边角料变废为宝,山坳坳里长出一片商品经济的海洋:1983年,6.7万宜山人,摇着3.7万台纺织机,摇出了4个专业乡、58个专业村、7个专业市场。每年产出1.5亿件再生腈纶衫、2亿件腈纶拼料童衣裤、50万公斤再生腈纶棉,销往大江南北。 黄振芽 原苍南县腈纶纺织品市场负责人: 这里厂里,每一天有一百来只船,停在这里,满满的,从早上三点来钟,到下午三点来钟。 宜山奇迹冲出山坳,奏响了浙江块状经济的序曲。到1985年,温州有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10万购销大军背着乐清的电器、永嘉的阀门、龙湾的紧固件、瓯海的皮革…奔波在全国各地。“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从他们身上诞生。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文点赞温州,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至此,以家庭工业起步和支撑的温州模式在全国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八十年代是一个盛产奇迹的年代,今天纵横商海的很多温商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刚过而立之年的郑秀康抵押了自己的手表,还卖了老婆的一条毛料裤子,注册了鸿盛皮鞋厂。 未来的打火机大王黄发静在一个庙宇里办起了一家电器小作坊。不久前,他还是一个国营厂的正式工人。 插队黑龙江的知青叶文贵回到老家金乡,靠卖校徽和塑料饭菜票,成为改革开放后温州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册上,温州人写下了太多个第一.... 然而,鲜花盛开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荆棘。 1982年,温州爆发著名的“八大王事件”。当时,乐清柳市八个生意做大了的个体户,被列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锒铛入狱。一时间,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温州城风声鹤唳。 “八大王事件”带来经济急速滑坡和衰退,也在全省引起很大争议。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靠改革来解决。 1983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要放活农村工商业和个体经营。借此东风, “八大王”宣告无罪,一年后彻底平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身处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你或许左右为难。但40年后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历史从来浩荡向前。 【口述】 原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生产股股长 陈心鹤: 35年前,两个人带着一份报告,到我家里来,来要求批一个企业。报告一看,它就是企业性质属牧屿牧南大队集体所有制。我当时感到,不实事求是,不要戴红帽子,假的帽子戴上去,生产又搞不上去,搞得很混乱。我看到这个问题,建议要把它改掉,那时没想到,成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这是1984年4月《浙江画报》的封面照。照片的主人公是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记者拍下了他抬手看表的瞬间,后来步鑫生对身边的人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此时步鑫生正是全国改革的风云人物。 1984年3月9号到4月15号,短短37天,新华社连续刊发27篇有关他大胆改革的报道。 这一年被称为步鑫生年。 在成为改革明星之前,步鑫生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在企业内部推行按劳分配、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请假扣发工资等制度,打破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引起许多人反感,但步鑫生不以为然。有一次,生产线上的一名工人因为别的任务去县里参加合唱团排练,三天没来上班。步鑫生发现后,火冒三丈,马上把人叫了回来。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1934-2015): 社会主义不是唱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步鑫生并不反对唱歌,相反,他还找人写了一首厂歌,自己还直接参与了歌词的创作,他要唱的是现代企业之歌。 为了打开市场,他组建了一支模特队,到全国巡演。他还做广告,当时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只有三个广告牌,海盐衬衫总厂的双燕牌衬衣就是其中之一。 改革仅仅三年,海盐衬衫总厂的职工人数就增加了十倍,员工收入增加了两倍。直到今天,衬衫厂的老职工们还经常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 【浙江嘉兴 海盐步鑫生纪念馆,风华会现场】 原海盐衬衫总厂工会副主席 赵荣华: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大锅饭。 原海盐衬衫总厂工会主席 冯织娟: 等于我们看着企业在壮大,在发展,大家好像都是信心蛮足的。 步鑫生用一把剪刀剪开了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帷幕,慕名而来的人潮水般涌来取经,鲁冠球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已是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在认识步鑫生前一年,鲁冠球刚刚干了一件大事。他拿自家地里的苗木作抵押,承包了乡镇企业萧山万向节厂。但他没想到的是,有人说,鲁冠球这么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冠球找到了步鑫生,两个改革者相遇了。原万向集团董事长 鲁冠球(1945-2017): 那个时候的观念,大家基本上是采取平均主义,大家工作也做得差不多,收入呢,也拿得差不多,你多拿了,就不合理那个时候的观念。 风口浪尖之时,浙江及时肯定了鲁冠球的改革。1983年,万向节厂成为杭州市乡镇企业改革唯一试点。鲁冠球用连年攀升的业绩,对之前的非议做了有力回击。 1992年,鲁冠球买下乡政府手里的另一半股份,成立了全资控股的万向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万向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鲁冠球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节拍上。 原万向集团董事长 鲁冠球(1945-2017): 我们七十年代有七十年代的战略,八十年代有八十年代的战略,我们进入九十年代,我们就制定大集团战略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新观点,讲出了新思路,开创了新视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在浙江,企业改制成为关键的发力点。 1993年,台州一场轰轰烈烈的“摘帽行动”,为4000多家戴“红帽”的个私、村办、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解决了产权问题。 到1996年,浙江80%的中小集体企业都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这是中国企业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产权变革。而全国性的集体企业产权改革,两年后才开始全面推行。 这段青春洋溢的广告是很多人的集体记忆,它的创意者是杭州中药二厂厂长冯根生。和步鑫生同龄的他,扛起的是国企改革的大旗。 1996年12月6日,冯根生创办的青春宝兼并了濒临倒闭的老东家胡庆余堂。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 冯根生(1934-2017): 热烈欢迎我们杭州胡庆余堂以及全体员工加入我们中国青春宝集团,它和正大青春宝是姐妹工厂,“姐姐”四年前和正大合资了,现在是个合资企业,胡庆余堂“妹妹”呢,现在是国营企业,我相信几年以后,这个国营企业的“妹妹”肯定会追上正大青春宝,希望大家支持我们。然而仅一年后,一个难题就摆在了冯根生面前。当时厂里决定推行股份制改革,让员工持股。而冯根生作为公司总裁,要买下2%的股份,折成股金就是300万元。从来没有国企经营者持股的先例,这场大争论持续了8个月,最终以杭州市同意青春宝股权分配方案而尘埃落定。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 冯根生(1934-2017):因为这个企业有他自己的股份,那么他的凝聚力肯定提高,凝聚力一旦提高以后,我认为对这个企业持续的高效益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1985年前后,浙江曾评选过万人称赞的厂长,步鑫生、冯根生、鲁冠球均在名单之列。十年后,当问起三人的区别时,冯根生这么说。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 冯根生(1934-2017):步鑫生是集体所有制,我是国营机制,鲁冠球是乡镇企业,三个不同的机制产生了不同的代表。我认为十年以后的今天,三个人都在发展,说明我们第一批出来的企业当中的改革人员现在没有思想上退化,而且我们没有在改革中退步,还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思路,去创造我们企业的未来。 从砸“三铁”,到改股份,再到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浙江企业改革每一次都走在全国前列,每一次改革背后都站着一位传奇浙商。 许多年后,一位老人这样描述当年的抉择时刻。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宗庆后: 你能理解一位42岁的中年人,面临着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创业机会的心情吗?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借了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蹬着三轮卖冰棍。两年后,宗庆后创建了娃哈哈。 再两年后,仅有140名员工的娃哈哈兼并了拥有2200多名员工的杭州罐头食品厂。3个月后,宗庆后就把这个负债4000多万元的国营老厂扭亏为盈。 时势造英雄,英雄不问出处。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宗庆后人到中年,勇攀事业高峰; 大字不识的湖州农民潘阿祥手绘通讯录,纵横商海; 土裁缝李如成给自己的西装厂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雅戈尔(Younger); 修鞋匠南存辉把一个小镇里的开关厂,办成了中外合资企业;青年教师马云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创办了一家小小翻译社。 时代成就了创业者,创业者也书写了时代。浙江,这个资源匮乏的小省,在创业者的双手中变成了商机遍地的市场大省。 在省内,每一种产业、每一个市场背后,都在刻画浙江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在省外,一群群浙江人走遍全国,开枝散叶。 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现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口述】 原西湖藤器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郑胜宁: 西湖藤器是浙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于1980年7月8日。合资后,公司实现了两头向外:一是原料进口;二是产品出口。西湖藤器第一年出口额就达到了三百万港币。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宁波有两个优势,一是宁波港,二是宁波帮。 宁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之初,他们纷纷捐资捐物,反哺家乡建设家乡。 宁波帮,帮宁波。 邵逸夫、包玉刚、王宽诚、陈廷骅、李达三……宁波帮为宁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宁波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迎来黄金时代。71岁的崔友林,当了一辈子码头工人。 1979年9月26日下午,一艘满载化肥的日本货船缓缓停靠码头。 这是宁波港开放后入港的第一艘外轮,崔友林和工友们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宁波舟山港退休职工 崔友林: 那时候心情很紧张的,船靠好以后,我们就通过边防登轮证,再通过边防人员,一个一个排队下去的。 宁波港的启用,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浙江自己的需要。 宁波港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但在1978年前,它却只起到了一个内河港的作用,来往船只只能停靠在狭窄的三江口码头。1978年2月和9月,浙江省先后两次打报告给国务院,要求开放宁波港。当年12月4日,获国务院批复同意。 浙江对外开放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风从东方来,伴随海风而来的,除了国外的货物,还有资本和技术。 这是杭州凯旋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曾引领过一阵风潮。 浙江太古可口可乐(原杭州中萃公司)员工 顾燕萍: 我们原来的门是在这里的,后面这个就是厂房,前面这个是办公楼 。那个时候我们生意非常好 ,盛况空前 ,很多大卡车一直从里面排队,一直排到马路上 ,那个时候马路比较小, 就是会造成堵车现象。 诞生于1989年10月8日的杭州中萃,是世界500强在杭州合作投资的第一家企业。当时只有25岁的顾燕萍第一次走进公司,大开眼界。浙江太古可口可乐(原杭州中萃公司)员工 顾燕萍: 我们一开始就是全部都是用电脑、复印机、传真机,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在国营单位,都是没有看到过这些东西的, 我们当时引进的设备就是德国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是非常高的。 中萃的诞生,结束了浙江人需要外汇券才能喝到可口可乐的历史。继可口可乐之后,东芝、埃克森、西门子、菲亚特、达能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入杭州,10年间,合同外资额超过千万美元的就有19家。打开大门,风景就在门外。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 王一鸣:这是我们开发区最早开发的区域,当初为什么选在这里呢?一个是朝东面就是大海,北仑港也不远,当时这里就是一片盐碱地,现在你看,经过开发以后,这里已经是工厂林立。 1984年5月,包括宁波和温州在内的全国第一批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0月,宁波经济开发区经批准成立,这是浙江第一个开发区。王一鸣见证了开发区建设全过程。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 王一鸣: (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这里设备安装的时候,就是一个螺丝钉坏了,我们都要跑到宁波去买。开发区成立第二年,第一批企业入驻。王一鸣担任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总经理。中方总经理该怎么当?毫无经验的王一鸣遇到了挑战。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 王一鸣: 因为我们原来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一般来说干部都上级任命。那个时候我们还不太习惯,建立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开发区在90年代迅猛发展。到1994年,浙江已有8个国家级开发区、50个省级开发区,分布全省各地。 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对外贸易也迎来了春天。 1988年,全省44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公司,没有一家生产企业,也没有一家民营企业。199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外贸”,此时,政府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千军万马漂洋过海、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1999年,绍兴做床垫的喜临门成为浙江第一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 1999年6月8日,第一届浙洽会在宁波举行,大批外商纷至沓来。 当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183亿美元,其中出口128亿美元,居全国第四。那些年,高校涉外专业火爆,但凡和国际两字沾边的,录取分数都特别高。社会变迁往往藏于当下,却在未来成为追忆。 牛仔裤、卡拉OK、超短裙、大哥大、BP机、红色夏利出租车,在街头构成一道道风景。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音机,新四大件走进千家万户。 港台歌曲、西北风、摇滚乐、校园民谣,你方唱罢我登场 …… 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落幕, 短缺经济成为过去式。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市场越来越繁荣、中国人越来越精神的时代,忽如一夜春风来。浙江,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以前所未有的信心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在温州,“机电大王”郑元忠成立庄吉集团,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西服生产线。“鞋王”郑秀康正谋划在巴黎开设首家专卖店,挺进国际市场。 奥康老总王振滔跑到杭州放了第二把火,烧了假冒的奥康鞋,一雪12年前武林广场那把“耻辱之火”。 在义乌,34岁的“吸管大王”楼仲平刚刚完成浙大分校三年的进修。面对从天而降的互联网,他在思考如何借力网络把世界“吸”进来。在台州,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李书福正在为自己的汽车梦四处奔波。 在杭州,万向集团正酝酿收购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为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公司做第一次尝试。 而此时,在杭州湖畔花园风荷苑16幢1单元202,马云对他的“十八罗汉”说,我们要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然后说,现在你们每人留一点吃饭的钱,把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 在大时代面前,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清晰的标点。 岁月无声。波澜壮阔的40年里,唯有弄潮儿才能向涛头立! 千禧年的钟声已经敲响,21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洒向江河大地…… 来源:中国蓝新闻

2022年8月3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摘抄:

1、同心同德 接续奋斗 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2、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努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多彩贵州。

4、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的声明。

6、国务委员兼外长就美方侵犯中国主权发表谈话。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言人就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发表谈话。

8、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关于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的声明。

9、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就佩洛西窜访台湾发表谈话。

10、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开展联合军事行动。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进行重要军事演训行动并组织实弹射击。

12、东部战区全天候位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实战化联合演训。

1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坚如磐石。

14、国际锐评:美方必将为破坏台海和平稳定承担一切后果。

15、国台办:有关部门决定暂停台湾地区柑橘类水果和冰鲜白带鱼、冻竹荚鱼输入。

16、台湾多个社会团体抗议佩洛西窜访。

17、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最新疫情。

18、国内联播快讯。

(1)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6%。

(2)《202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今天发布。

(3)国家安全机关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嫌疑人杨智渊实施刑事拘传审查。

19、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批评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危害世界和平。

20、世界多国政党坚决反对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

21、俄称打击乌方外国雇佣兵营地 乌称击退俄方多路进攻。

22、美国猴痘病例超6300例 专家称实际形势或更严峻。

23、国际联播快讯。

(1)中方就核裁军与核不扩散体系阐述立场。

(2)东盟外长会开幕 强调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3)联合国宣布也门人道主义停火再延两个月。

24、大美中国。

第1版面。根据解放日报的相关排版显示,解放日报评论员文章在第1版面看。《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建国后成为中国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一份日报,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日发行量55万份。

解放日报社总编辑

张春桥](1917—)山东巨野人。1931年至1934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33年春参与发起成立华蒂社,成为国民党复兴社的外围组织。1935年5月到上海,从事文化写作。其间曾同国民党中统特务有过联系。1937年9月返回济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到达延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隐瞒个人加入反动组织的历史。此后从事革命的宣传文化工作。曾在晋察冀解放区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和《石门日报》主编。1949年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上海市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1958年发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宣传“左”倾思想。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时起,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67年初伙同姚文元、王洪文制造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此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等职。1975年1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被选为中共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伙同江青等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疯狂地进行夺取党和国家领导权的活动,煽动打倒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挑动武斗,残酷迫害老干部,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77年7月经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被永远开除党籍,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被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海日报社当校对、记者、编辑,曾任编报社主任、经济部主任。1986年被选派至中央党校进修,其撰写的毕业论文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事业》,入选《新闻学论文集》1991年,由青海调回上海工作。1991年6月起,先后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东方广播电台党总支书记、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1995年8月任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1997年3月任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委书记。在上海市广电局工作期间,参与策划、监制的一些广播、电视节目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如东视《外滩,上海新崛起的金融街》;1998年,广播直播节目《邀请美国总统克林顿与上海市民交谈》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参与策划、监制的电视片《人间正道》、《共和国之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曾撰写《广播电视新闻应有自己的定义》、《迈向新世纪的上海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几点思考》等多篇论文。其中《对上海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的探索》论文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在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征文评选中又获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1998年12月担任上海解放日报报社总编辑。在解放日报工作期间,曾撰写《党报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全国党报工作会上获得好评,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二等奖。2000年1月调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工作。所撰写的论文《我国报业集团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获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优秀论文奖一等奖。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2月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受聘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张春桥(1917年-2005年4月21日),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政治家,理论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常委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并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他是四人帮成员、文化大革命主要策划者。男,汉族,1917年2月生,山东巨野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至1934年在山东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33年春,在济南参与创建右翼文学组织“华蒂社”。1935年5月到上海,从事文化写作,担任上海杂志公司校对员。1936年3月15日,张春桥化名“狄克”,在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文章,攻击鲁迅。1937年9月返回济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月抗战期间到延安,此后从事革命的宣传文化工作。1940年赴晋察冀解放区,曾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石门日报》社社长、石家庄市政府秘书长兼《石家庄日报》社长。1949年7月至9月任新闻日报管委会委员。1949年随军进入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至1953年1月)。1950年6月至1954年4月任新华通讯社华东总分社社长。1951年11月至1955年1月任上海《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1955年1月至8月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1955年1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6年5月至1957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文艺工作部部长。1958年发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宣传“左倾”思想。1959年1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62年6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1963年3月至196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63年12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1965年3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1966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兼华东局宣传部部长。1966年5月至1969年9月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67年初伙同姚文元、王洪文制造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1967年2月至1976年10月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67年5月8日至1976年10月兼任上海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1967年5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7年10月起)。1969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0年1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副组长,1971年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为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7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1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75年1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党委第一书记(1975年8月起)。1975年发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是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任职至1976年10月),第九届、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职至1976年10月),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任职至1976年10月),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为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75年2月起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任职至1976年10月)。1976年10月6日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并被撤销在上海市的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鉴于张春桥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无抗拒改造恶劣情节,依法将对其原判处的死刑缓期2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1997年12月减为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1998年1月保外就医。因患癌症,于2005年4月21日病逝。

[张春桥](1917—)山东巨野人。1931年至1934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33年春参与发起成立华蒂社,成为国民党复兴社的外围组织。1935年5月到上海,从事文化写作。其间曾同国民党中统特务有过联系。1937年9月返回济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到达延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隐瞒个人加入反动组织的历史。此后从事革命的宣传文化工作。曾在晋察冀解放区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和《石门日报》主编。1949年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上海市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1958年发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宣传“左”倾思想。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时起,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67年初伙同姚文元、王洪文制造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此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等职。1975年1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被选为中共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伙同江青等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疯狂地进行夺取党和国家领导权的活动,煽动打倒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挑动武斗,残酷迫害老干部,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77年7月经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被永远开除党籍,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被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赣南日报解放思想系列评论文章

1990年2月,北京一家大报刊出一篇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章提出一个重大问题: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的改革?认为,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这是90年代最早提出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文章之一。此后,关于姓“社”姓“资”的大争论持续不断。1991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到上海视察讲话中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月15日—4月22日,上海《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周瑞金与报社评论部负责人凌河、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的施芝鸿三人,以“皇甫平”(即黄浦江边的评论之意)为笔名,写作了《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四篇系列评论文章,相继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第一篇评论文章于1991年2月15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发表。文章题名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作者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第二篇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于1991年3月2日发表。该文指出,90年代改革的新思路在于发展市场经济。同时,文章还转述了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的谈话精神,明示计划和市场并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第三篇文章发表于3月22日,题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对于当时一些人担心开放是否会损害民族工业等忧虑,文章表示要增强扩大开放意识,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任何保守僵滞、封闭的观念,如果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就将坐失良机。第四篇名为《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于4月12日见报。此文强调改革开放需要更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要破格提拔人民公认的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这公开表示了邓小平要从组织人事上保证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想法。针对皇甫平的文章,此后有不少报纸杂志批判。比如,有的刊物发表文章质问“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1991年7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在刘国光主持下,召开了“当前经济领域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座谈会,吴敬琏、卫兴华、戴园晨等经济学家就“姓社姓资”这一敏感问题坦陈己见。他们对批判者的“高见”不敢苟同,吴敬琏说:“从全局上说,从战略上说,一定要保证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具体问题来说,不能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对外开放用了一些社会化大生产通用的作法,如果问‘姓社还是姓资’,这些做法都不能用了。如果这样的话,从根本上说来,是妨碍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的,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繁荣的。”卫兴华说了五点:第一,实行改革开放不能不问“姓社姓资”;第二,不能乱定“姓社姓资”;第三,不能对什么事情都一定要问“姓社姓资”;第四,问“姓社姓资”,不是排斥和否定一切姓“资”的东西存在;第五,不要用不正确的“社资观”去胡乱批评正确的理论思想。他认为,有人批评薛暮桥“神化”商品经济就属这一类。针对1991年思想交锋中暴露出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署名“皇甫平”的四篇文章,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的最新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推进改革的舆论先导系列,被誉为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山之作。直到1992年年初,邓小平以88岁高龄“南巡”发表讲话,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这场由“皇甫平”“四论改革”引发的交锋方才有了定论。

新闻评论是党报宣传的重要手段。在新闻评论中,选题尤为重要。所谓选题,就是评论选择确定所要确定的问题,即写什么的问题,它明确了评论论述的方向、对象和大致范围。如果选题准确,就能很好体现党报的政治质量和宣传水平;如果选题有偏差,就会在导向上出现问题。因此,选题所规定的评论范围和大致内容,直接关系到评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党报倘若不能及时地对国内外大事、对党的方针政策、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评论,就难以围绕大局,提高舆论能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疏导民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其政治影响力就会大大减弱。党报评论评什么内容,显示着报纸的倾向性,也代表着党报的评论水平。这种评论水平和标准,就是“问题抓得准,针对性强”。因此,选题关系评论写作的成败,必须多加思索,认真考虑,找准途径和方法,有的放矢。从党和政府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和突出强调的问题上找选题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涉及面广,是新闻评论选题的首选范畴。这类方针政策和工作中心,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从中选题,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对实际的工作指导性强,意义重大。尤其是这一类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一般都相当稳定,贯彻落实的时间比较长,是选题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来源,是要高度重视的。可以说,《玉溪日报》这些年来的新闻评论选题都以此密切相关。比如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思路选题,撰写发表评论员文章《落实政策促进大发展》。文章指出,落实政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要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出台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见后,作了及时选题,撰写发表了《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的评论员文章,明确指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特别是要到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群众中去,真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雪中送炭”。近年来,市委作出“把玉溪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决策,从中选题,组织撰写发表了《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优质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等9篇系列评论员文章,对玉溪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评论。这组评论选题把握得当,说服力强,刊发及时,获得好评。凡此种种,都说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针和中心工作是丰富的评论选题之源。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就能发现好的选题。从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找选题作为新闻评论,这类选题做得好,能够受到读者关注,引起共鸣,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变革所产生的贪污腐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可作为评论的选题。当然,在做这方面选题时,要学习和把握相关政策,不仅需要新闻敏感,还要给党和政府帮忙,不要添乱。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和谐进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方面,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往往由于诸多原因,错综复杂,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才可能迎刃而解。急需解决而因条件有限,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切实提出来,有可能影响工作的开展,或者造成群众的思想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反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负面影响。有些问题虽然是公众舆论焦点,但话题敏感,容易产生连锁反映,带来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站在全局的高度,客观分析和看待问题,慎重选题。“三农”问题从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落实了诸多措施,使农村面貌得到了改善,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也存在农村干群关系矛盾突出、农民工权益受到损坏等问题。这类问题群众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容易引起共鸣。如果选题得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反之则亦然。在这方面,《玉溪日报》以正面引导为主,既能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又能让群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把握时机,策划评论选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展开之后,陆续刊发了《打工农民的定心丸》、《别让农民失地又失业》、《规范农村资产管理刻不容缓》、《让农民从粮价上涨中得到实惠》、《林权改变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等一批与“三农”问题紧密相关的评论。这些评论针对的都是“三农”的实际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刊出后读者反响好,社会效果好。诸如此类的选题还有城市建设管理、机关作风整顿、环境保护、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奶粉”事件等等。从实际生活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中找选题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的。这就使评论的选题空间很大,范围很广,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感受,从各个角度去入题,去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调查了解问题,切身体验生活,产生想法,得到启示。这是评论最丰富的选题源泉。当然,要从实际生活中选题,我们必须要有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要有思想有见解,,给读者亲切感。这类选题的角度较小,通常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说服力强。《玉溪日报》结合玉溪城市建设中曾经出现的“单位围墙”影响城市形象问题,从“围墙”这一本来与我们生活有关话题的角度选题,小处着眼,加以延伸,刊发了《拆掉围墙好》、《拆了围墙之后》等评论,反映美化城市,改变生活环境的主题。针对城市行道树屡遭损伤、公共设施遭破坏等现象,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市民公共意识缺乏的问题。由此作为选题,撰写发表了《提高市民公共意识》、《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等评论,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一座新的城市,提高市民公共意识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类选题来源生活,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只要做个有心人,是可以由表及里,挖掘到好的主题的。应该说,找准新闻评论选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种,但笔者认为,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员,研究、掌握和实践上述几种选题方法,不仅是基本要求,而且是必备的业务素养。

新闻评论是党报宣传的重要手段。在新闻评论中,选题尤为重要。所谓选题,就是评论选择确定所要确定的问题,即写什么的问题,它明确了评论论述的方向、对象和大致范围。如果选题准确,就能很好体现党报的政治质量和宣传水平;如果选题有偏差,就会在导向上出现问题。因此,选题所规定的评论范围和大致内容,直接关系到评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党报倘若不能及时地对国内外大事、对党的方针政策、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评论,就难以围绕大局,提高舆论能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疏导民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其政治影响力就会大大减弱。党报评论评什么内容,显示着报纸的倾向性,也代表着党报的评论水平。这种评论水平和标准,就是“问题抓得准,针对性强”。因此,选题关系评论写作的成败,必须多加思索,认真考虑,找准途径和方法,有的放矢。 从党和政府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和突出强调的问题上找选题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涉及面广,是新闻评论选题的首选范畴。这类方针政策和工作中心,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从中选题,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对实际的工作指导性强,意义重大。 尤其是这一类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一般都相当稳定,贯彻落实的时间比较长,是选题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来源,是要高度重视的。可以说,《玉溪日报》这些年来的新闻评论选题都以此密切相关。比如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思路选题,撰写发表评论员文章《落实政策促进大发展》。文章指出,落实政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要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出台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见后,作了及时选题,撰写发表了《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的评论员文章,明确指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特别是要到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群众中去,真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雪中送炭”。近年来,市委作出“把玉溪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决策,从中选题,组织撰写发表了《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优质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等9篇系列评论员文章,对玉溪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评论。这组评论选题把握得当,说服力强,刊发及时,获得好评。 凡此种种,都说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针和中心工作是丰富的评论选题之源。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就能发现好的选题。从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找选题 作为新闻评论,这类选题做得好,能够受到读者关注,引起共鸣,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变革所产生的贪污腐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可作为评论的选题。当然,在做这方面选题时,要学习和把握相关政策,不仅需要新闻敏感,还要给党和政府帮忙,不要添乱。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和谐进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方面,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往往由于诸多原因,错综复杂,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才可能迎刃而解。急需解决而因条件有限,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切实提出来,有可能影响工作的开展,或者造成群众的思想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反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负面影响。有些问题虽然是公众舆论焦点,但话题敏感,容易产生连锁反映,带来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站在全局的高度,客观分析和看待问题,慎重选题。 “三农”问题从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落实了诸多措施,使农村面貌得到了改善,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也存在农村干群关系矛盾突出、农民工权益受到损坏等问题。这类问题群众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容易引起共鸣。如果选题得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反之则亦然。在这方面,《玉溪日报》以正面引导为主,既能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又能让群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把握时机,策划评论选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展开之后,陆续刊发了《打工农民的定心丸》、《别让农民失地又失业》、《规范农村资产管理刻不容缓》、《让农民从粮价上涨中得到实惠》、《林权改变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等一批与“三农”问题紧密相关的评论。这些评论针对的都是“三农”的实际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刊出后读者反响好,社会效果好。 诸如此类的选题还有城市建设管理、机关作风整顿、环境保护、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奶粉”事件等等。 从实际生活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中找选题 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的。这就使评论的选题空间很大,范围很广,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感受,从各个角度去入题,去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调查了解问题,切身体验生活,产生想法,得到启示。这是评论最丰富的选题源泉。 当然,要从实际生活中选题,我们必须要有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要有思想有见解,,给读者亲切感。这类选题的角度较小,通常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说服力强。《玉溪日报》结合玉溪城市建设中曾经出现的“单位围墙”影响城市形象问题,从“围墙”这一本来与我们生活有关话题的角度选题,小处着眼,加以延伸,刊发了《拆掉围墙好》、《拆了围墙之后》等评论,反映美化城市,改变生活环境的主题。针对城市行道树屡遭损伤、公共设施遭破坏等现象,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市民公共意识缺乏的问题。由此作为选题,撰写发表了《提高市民公共意识》、《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等评论,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一座新的城市,提高市民公共意识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这类选题来源生活,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只要做个有心人,是可以由表及里,挖掘到好的主题的。 应该说,找准新闻评论选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种,但笔者认为,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员,研究、掌握和实践上述几种选题方法,不仅是基本要求,而且是必备的业务素养。

应该是南巡后的讲话

青海日报优秀文章

春节刚刚结束,春潮青海涌动。这几天,随着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五集电视系列片《大美青海》的播出,荧屏内外,网络上下,人们争说《大美青海》,议论大美青海,掀起了一股令人振奋的春潮。一、节目以一种非常宽阔的视野,站在全球、全人类的高度,审视大美青海,使青海的美跨越了地域、时代的局限,而在一个更大的文化坐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大美青海,风光无限。要想介绍青海,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着眼点。眼界不同,整个片子的走向和风格也就不同。《大美青海》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所选取的青海湖、三江源、塔尔寺、昆仑山、柴达木这样五个景点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而且还具有全球价值。比如,青海湖是镶嵌在青藏高原最大的内陆湖,它是世界最大的鸟类迁徙地、湟鱼繁殖生长地,也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舞台,其生态价值与整个人类和鸟类、鱼类息息相关。因而,片子在介绍青海湖时绕过了对青海湖其地理位置的具体描述。开篇第一句解说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宏大的视野:“3月,当我们这个星球的北半球开始进入美丽的季节时,青藏高原依然是万籁俱寂的白茫茫一片。”正是有了这样的视野和立足点,片子在具体的叙述中,始终坚守一种人类情怀,历史情怀,并把这一切都融入每一个镜头和每一句解说中,使我们透过画面能够感受到超出画面的大美。最让我难忘的是,片子在介绍昆仑山时,把我们不仅引入了对整个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昆仑神话之中,同时还介绍了用来制作奥运会奖杯的昆仑玉。神话与现实相交融,东方和西方相比较,人类文化的冰山一角历经几千年变迁还如此的藕断丝连,河湟都市网这让我们读不尽昆仑山。在说到昆仑山与柴达木的关系时,一句话就让我们“思接千载”:“传说,昆仑山是黄帝在地上的都城,西王母是昆仑仙主,而昆仑山下的柴达木盆地就是西王母脚下的聚宝盆。”在看似随意的镜头和叙述中,片子在发挥电视媒体特有个性的同时,也吸收了诗歌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还融入了人类学、生态学等先进学术理念,这使整个片子既经得起推敲,也耐得起咀嚼,有一定的文化分量和更广泛的传承价值。二、节目在呈现青海山川独特的自然美的同时,下大力气挖掘人文资源,山川人文交相辉映,这使青海的美别具神韵,也显得比较厚重青海是祖国的三江源,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山川,还在于人文。然而,真正地拿起摄像机表现这一切时,大多数电视人的窘境要么是顾此失彼,要么是平均罗列,常常破坏了片子的完整与和谐,无艺术性可言。在我的印象里,这类宣传片的模式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堆砌:先是地理位置介绍,然后是最好的风光堆积和各项成就展示,最后是多少个各级领导的镜头。而《大美青海》却避免了这个套式。它从一开始,就将镜头直对山川人文最本质的画面,以人文的眼光审视山川,以山川为背景,探寻人文的底蕴,这使整个山川变得比较灵动,也使一方人文显得更有根基。我常想,如果没有人文的滋养和内涵,青海的山川就是再博大,也仍嫌单薄。反之,青海的人文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山川的陪衬,同样就失去了厚度和大美。试想:面对冰雪覆盖的阿尼玛卿雪山,如果没有藏民族心中的信仰,还有多少人还会为之折腰、西宁门户网叹服?在看片的过程中,我不断向自己发问:假如让我拍这个主题,我将从什么角度切入?怎么表述?一连串的问题让我看完片子之后,不得不佩服其选材和表述的功力。在表现《三江源》时,编导并没有一一展示实景,而以一组颇具概括力的镜头引出了三江源。这免去了多少个大致相似的镜头,典型环境的提炼让我为之一惊、西宁百姓论坛一喜。这一集片子,接下来选取的扎陵湖、各拉丹冬雪山、藏羚羊、虫草等诸组镜头看似随意,实则很有典型性,包括人物的选取、同期声的选用等都是很用心的。曾几何时,大多数电视工作者忽视或者漠视、误读“典型”,这使许多片子尽管看上去很美,也编得很长,但一遍看过,就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项艺术原则。让风光电视片在有限的时间内蕴含更加厚重的内容,这方面《大美青海》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创作的方向。三、节目解说平实、节制,力戒煽情、浅薄,反使整个片子具有更强的亲和力“纪录纷纭已失真,语言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静修文集》卷十一《读史评》)。在言及电视片解说词的语言时,我常常以这样的标准审视它,对待它,因而,始终比较宽容。然而,在宽容的前提下,我也始终谨防着这样的电视语言:极度煽情,竭尽美言。本来这是一些没有资本、没有信誉的街头小商贩常用的绝招:反正说错了也不上税。而智者是不为的。但奇怪的是,这些年的旅游宣传文字移花接木、不顾轻薄地泛滥起这样一种文风,致使我们的一些电视片更是把轻薄“原汁原味”引入荧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于宣传也只能起反作用。然而,庆幸的是,《大美青海》的解说词就没有陷入这个沼泽。《大美青海》自始至终解说平实、自然,如说话一样,让人听得很舒服。平实是语言的极致,尤其对于电视解说词而言,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高度。让深刻的道理浅显起来,让言说的姿态亲切感人,这一切都需要平实。平实的语言,最是电视媒体取胜的法宝,也是拉近观众距离的不变法宝。就是靠着这样的平实,《大美青海》的解说词一在《青海日报》等媒体刊载,就被许多观众收藏。借着文字的魅力,他们还沉浸在青海大美之中,久久回味着片子的情节和每一个感人的镜头。

秦玲,女,汉族,中共党员,现年37.8岁,大学文化程度,现任中共西宁市城西区委员会办公室科员,拟提任为西宁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调研员。秦玲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和办公室工作,工作中能够认真学习,踏实肯干,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曾多次被省、市级有关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荣获“青海新闻奖”三等奖,撰写的多篇调研文章在《青海日报》、《青海法制报》上发表,其中《城市管理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关于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的思考》等文章在《中国改革与发展》上发表,为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飞机上,要电话号码是很常见的事情。可是,今天的故事,一开始就很普通,最后的结局,却让人大吃一惊。秦玲玲,1993年生于河南郑州,于2010年考入了一所著名的民航院校,毕业后,她成功地通过了一家航空公司的选拔,成为了上海的一名空姐。

因为她的飞行成绩很好,很快就通过了头等舱的考试,成为了头等舱的一名空乘。2017年9月上旬,他在上海飞往纽约的飞机上与李江相遇。晚上的飞机上,坐在头等舱的乘客们吃过晚饭,都调整了座椅在休息。

机舱内,李江正静静的看着书,一副很有素养的模样。秦玲玲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在客舱里,他询问了一些关于降落的问题,态度很好,很有礼貌,不像以前在飞机上见到的那些搭讪的,那么枯燥无聊。所以在下飞机前,他问了秦玲玲的微信,秦玲玲毫不犹豫地就给了李江。

不出意外,当天晚上一下飞机,李江就在微信上和秦玲玲联系了,一开始,秦玲玲还小心翼翼地和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说话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热情。三天后,两人在飞机上又相遇了,两人就像是老朋友一样寒暄。

在飞机还没落地的时候,他就按了服务铃,秦玲玲就走了过来,然后李江从座位下面拿出一包四叶草的礼盒,递给了秦玲玲。秦玲玲的感情生活很单纯,李江则是她从未见过的类型,他身上自然而然的透着一股成熟而自信的气质,尤其是那份细腻和温柔,让感情生活比较单纯的秦玲玲有些心动。

  • 索引序列
  • 解放日报巨婴上海文章
  • 解放日报评论员文章
  • 解放日报社总编辑
  • 赣南日报解放思想系列评论文章
  • 青海日报优秀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