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编辑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编辑

发布时间: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编辑

招!学院有人文社科系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学院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首都天安门东30公里的潮白河畔,930路公共汽车直达北京。学院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5余万平方米。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4200万元。现有7个现代化语音室、54个多媒体教室、70余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校园网、新建的标准化体育场、拥有藏书70余万册和7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现代化图书馆、英语调频广播覆盖全院的语音调频台和先进的非编系统和课件采集系统。学院现设有10个教学系部、15个本科专业和13个专科专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有多门课程被评定为省部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106名。专任教师中有110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长期聘有外籍教师。学院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发展。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200余项。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近年来,学院与中国地震局京区研究所对口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学院承担着国家十五重点项目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任务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任务的培训工作。常年聘请两院院士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多次派有关人士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欧洲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并与加拿大有关教育机构、新加坡民防学院等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三十多年来,学院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毕业生2万多名。学院培养的防灾类毕业生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专家和厅局级领导干部;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今后,学院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朝着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目标迈进。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收件地址

在廊坊下边的县城里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学院坐落在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5余万平方米。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4200万元。现有7个现代化语音室、54个多媒体教室、70余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校园网、新建的标准化体育场、拥有藏书70余万册和7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现代化图书馆、英语调频广播覆盖全院的语音调频台和先进的非编系统和课件采集系统。 学院现设有10个教学系部、18个本科专业和20多个专科专业。已经形成由地学类、土木工程类、电子仪器和信息类、经济和管理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学科研平台搭建的学科专业基本格局。其中地球物理学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字地震信号处理课程为省级精品建设课程。学院五个专业捆绑形成、体现学院特色的防震减灾专业群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项目。学院学生在“2008全国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河北赛区一等奖。在第二十五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中,学院5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学院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发展。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200余项。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 近年来,学院与中国地震局京区研究所对口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学院承担着国家十五重点项目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任务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任务的培训工作。常年聘请两院院士和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三十多年来,学院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毕业生2万多名。学院培养的防灾类毕业生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专家和厅局级领导干部;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 今后,学院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朝着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目标迈进。 学院办学理念: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 办学思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质量,突出特色。 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首页入口: 防灾科技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专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规范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以下简称“教改专项”)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绩效,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和《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6]1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教改专项是指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支持下,本着“自主使用、统筹兼顾、突出绩效”的原则,立足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由我校自主设立的项目。 第三条 我校教改专项实施坚持以特色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强化特色,突出质量”的培养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学用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章 建设任务和内容 第四条 我校教改专项主要用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条 按照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结合专业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第六条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工程”,“思政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七条 实施本科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完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第八条 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与行业相关局(所)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制定适合优秀人才成长的高起点、高目标的培养方案。 第九条 开展行业深度合作,创新与做实产学研人才培养过程与模式,鼓励引进社会产业教育资源或行业教育资源进学校、进课堂,通过项目方式将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师直接与产业、就业、创业相结合。 第十条 推进精品建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双语课程、防灾减灾特色教材、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加强在线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利用。 第十一条 通过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形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第十二条 建设教学效果优秀、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突出、团队结构稳定、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突出的创新精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鼓励部分教师到行业或企业单位脱产研修、进修或出国研修。 第三章 项目管理要求 第十三条 教改专项项目采取“集中立项、分级管理”的原则实施管理,由学校统筹项目库建设、项目立项和项目绩效考核,二级教学单位负责监督项目实施和绩效评价,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1. 学校是教改专项管理的责任主体,教务处负责统筹管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评估与建设办公室、团委、发展与财务处、审计监察处等部门按照各自分工共同实施项目管理。 2. 二级教学单位对教改专项项目负有直接管理责任,对项目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要履行审核和管理职能,确保项目信息真实、准确。 3. 项目负责人对教改专项项目负有直接实施责任,确保项目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对教改成果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自觉接受各级监督和管理。 第十四条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教务处)根据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点,结合教改专项资金预算和项目库建设情况,组织各二级教学单位开展项目论证或立项,协同发展与财务处统筹安排教改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五条 项目立项基本要求: 1. 实施目标明确,有较好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基础,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改革路线清晰,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有利于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2. 实施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团队实施力量较强,研究方法和实践途径切实有效。 3. 可预见实施效果明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改进教学管理有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 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合理。 第十六条 项目经论证或批准立项后,申请人填报的项目申请书、任务书或实施方案即为项目管理依据,有关各方应严格履行建设、管理和监督责任,项目组成员和项目实施计划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七条 教务处将根据教改专项项目有关管理要求,组织各二级教学单位定期组织项目进度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示;对出现实施计划执行不力或专项经费使用不合理等情形,按项目管理要求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教改专项项目相关管理要求按期推进相关工作,按时组织项目结题验收,提交项目验收和绩效考核材料。项目到期未能达到结题要求的,须履行报批程序申请延期结题;延期1次后,待下一次组织结题时仍未通过结题的,撤销项目立项资格,项目负责人两年内不得再承担教改专项项目。 第十九条 项目无法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提出申请终止或更换项目负责人,并履行报批手续;若终止项目,应及时完成财务决算,项目经费按规定退还学校处理,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 项目负责人应督促项目组成员完整保存有关文件和资料;项目结题通过后,项目组须根据学校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完成归档工作。 第四章 项目库建设要求 第二十一条 教改专项项目库是为适应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中央财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水平,规范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健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机制,提高项目决策水平而建立的数据库系统,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预算都应通过项目库,进行申报、论证、审核等环节,最后从项目库纳入部门及学校预算。 第二十二条 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项目库包含以下项目: 1.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精品建设课程项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防灾减灾特色教材项目。 2.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验)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 3.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教师教学业务与交流访问研修培训项目。 4.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计划:校外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虚拟仿真实验室(系统)建设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区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5. 本科专业质量提升计划: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设项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项目。 6.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计划: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示范专业、示范课堂建设。 7. 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认为可以立项的其他类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第二十三条 根据《关于贯彻财政预算改革要求推进项目库建设的通知》(防科发财〔2017〕20号)的要求,教育教学改革资金项目库的建设与管理由教务处统筹,具体项目实施由项目所属部门协调安排。 第五章 经费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四条 项目经费来源优先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学校将根据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另行安排经费;项目经费实行“分次拨款、绩效管理、滚动资助”的管理模式。 第二十五条 教改专项经费可用于专项项目中预算的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专用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委托业务费、其他交通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专用设备购置、信息网络及软件购置更新等资本性支出。 第二十六条 项目经费一律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财务制度使用经费。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主编终审通过率

湖南商学院在湖南省的二本中每年录取线都排在第二(第一是湖南科技大学),但是在河南就不知道了,你自己去你们省的教育招生网站上查查,应该查得到的。

1999-2000年在中科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做高级访问学者。2004-2005在英国Cranfield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受聘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点领衔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主编、《工程勘察》编委,受聘湖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地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地震地下流体等方面教学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在国内主流刊物《水利学报》、《土壤学报》、《工程地质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和英文刊物《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Soil Science》、《Pedosphere》等发表论文60多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工程勘察》上发表“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学术讲座4讲(1995);出版专著《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优化模型》(中南大学出版社,1995)和大学教材2部;主编全国高中实验教材《环境保护》(2004);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地理学会、水利学会等多项奖励。现参与科技部支撑项目、主持科技部行业专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于2013年2月1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教授当选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好投吗

防灾科技学院怎么样?女生报这个学校行吗?很多同学在这个时候都想知道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尤其是适不适合自己,自己如果报考这个学校的话以后的发展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毕竟一个大学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以后的发展也是影响大的。因为社会上对于女性业上的歧视还是大的,所以女生在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认真的挑选自己的学校。以下就是秦学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建议:防灾科技学院怎么样?女生报这个学校行吗?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地震局,是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本科第二批录取,是一所二本院校。女生报这学校也是可以的,学校并不拒收女生。这个学校的部分女生学习的比较少,但是也有部分女生学习的比较多。与其他的大学相比,防灾科技学院实质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部分与防灾减灾关联的比较密切,其他大部分与与防灾减灾在关联不大,区别不大。防灾科技学院于1975年创建,学校的前身是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3年学校迁至河北省三河市,改名为地震局地震学校。1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升格为本科学院,同时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201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在校生约8000人,办学规模并不算大。防灾科技学院开设本科30个,按学校的介绍,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防灾减灾类11个: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二是防灾减灾支撑类11个: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三是防灾减灾拓展类8个: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等学校的本科中有特色2个: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从的设置来看,防灾科技学院更象是一所地质类院校,其中小部分与防灾减灾关联大一些,大部分都是通用的,并没什么特殊的。有些大部分在校生是女生,如英语、会计学等。学校只是一所普通二本学校,就业机制体制完全市场化,虽然隶属于特殊的部门,并不代表能够进入相关部门工作。实际上地震局招聘人员,也要走正式的招考程序。

看你学什么,要学经济类的去石院,要学地质类的去防灾.

1、防灾科技学院怎么样 防灾科技学院(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位于 河北 省廊坊市,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试点单位。学院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河北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 985 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 专科学校 ”,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2、防灾科技学院 王牌专业 国家级 特色专业 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地球物理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地球物理学 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工程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 语言 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3、网友对防灾科技学院评价 1.从学校的学风来讲,防灾的学风不错,图 书 馆的人也很多,刚建起来的图书管,里面很舒服,藏书也挺多的,在四年之内你根本看不完,大家都很 努力 ,学校空气不错,周末可以去 北京 玩,坐公交四十分钟到天安门,也不错,教学质量也比较好,老师也很严格,很负责, 学习 关键也是看自己啦。2.这学校地理位置到挺好,和北京一河之隔,挺方便去北京3.我是2009届 毕业 的学生,个人认为这个学校值得去学习,老师都很负责,硬件条件不错,教学楼游泳馆 体育 馆都比较新,而且离北京很近,我和同学以前周末总去西单三里屯逛街,重要的是 就业 也很好,很多都留在北京了!这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4.设施和环境都不错,非常标准的泳池,关键是水质不错5.从工科角度来说,是所挺好的学校,出来好就业。6.学校环境不错,地理位置也很好,去北京很方便,最近几年发展很快 地震以及地质几个专业最不错。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1999-2000年在中科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做高级访问学者。2004-2005在英国Cranfield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受聘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点领衔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主编、《工程勘察》编委,受聘湖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地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地震地下流体等方面教学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在国内主流刊物《水利学报》、《土壤学报》、《工程地质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和英文刊物《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Soil Science》、《Pedosphere》等发表论文60多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工程勘察》上发表“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学术讲座4讲(1995);出版专著《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优化模型》(中南大学出版社,1995)和大学教材2部;主编全国高中实验教材《环境保护》(2004);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地理学会、水利学会等多项奖励。现参与科技部支撑项目、主持科技部行业专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于2013年2月1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教授当选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21年防灾科技学院在天津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49、录取位次为31652,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2、录取位次为30910。防灾科技学院注册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八里桥迤东,法定代表人为任云生。经营范围包括培养高等学历人才,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金融学专业、地球物理学专业、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等本科学历教育 理学类、工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法学类高等专科学历教育 科学研究 相关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与技术服务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出版防灾科技学院对外投资1家公司。

学院位于河北 廊坊,归北京市管辖。电话等是北京市的:咨询电话:学院办公室:010-61596029招生就业处:010-61591235学生工作处:010-61596076 开车来院路线:1.从北京市内到八王坟上京通快速路(大约14公里)在北关环岛上京哈高速(大约11公里)从白庙收费站直行下高速,遇第一个红绿灯(燕灵路口)左转,再从第二个路口(学院街)右转,前行50米即到。2.从京外来校,进京后经四环、五环换到京通快速路,或者经六环换到京哈高速,再按前面路线行进即可。乘坐公共汽车来我院路线:1.从北京火车站下车,到北京站口乘坐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2.从北京西客站下车,从西客站乘坐特1路公共汽车到八王坟站,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3.从北京市内乘坐地铁,到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下车,走上地面换乘到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由于930路公共汽车支线较多,请在上车前询问售票员是否到“学院街”站),在学院街站(930路到校历时约45分钟)下车后,向东步行50米即到。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始建于1975年,隶属于中国地震局,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学院街,是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具有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防灾科技学院校徽学院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个数据库和2个资源搜索平台,体育场馆和设施齐全。学院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防灾减灾类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初步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涉及地球物理学类、仪器仪表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测绘类、地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以及金融学类等16个专业类,现有2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各级科研、教研课题,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城市震害预测、应急科普等领域,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与科考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建校三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成功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大跨越、大发展。学院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地震台台长、地震监测预测专家或厅局级领导干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多人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实验室63个,校外实习基地7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测实验设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开出一批独具防震减灾特色的实验项目。同时,学院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节点单位,可实时享用翔实的地震监测数据。学院藏书88万余册、拥有1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面积 13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学院30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运动场,新建的1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游泳馆和13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以及即将竣工的20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可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和健身条件;多次改造升级、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则促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断朝着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更高水平迈进。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职教师3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职教师200余名,在防灾减灾部分学科领域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院所台合作办学的模式不断深化,学院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引进了包括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在校任教。学院立足防震减灾事业,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科研促教学、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公开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篇,被SCI、EI等收录20余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受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指派,学院先后派出4批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学院还承担了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项目等社会服务工作。

  • 索引序列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编辑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收件地址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主编终审通过率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好投吗
  •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