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咸阳师范学院权威期刊目录

咸阳师范学院权威期刊目录

发布时间:

咸阳师范学院权威期刊目录

简介: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5月,原名“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1983年成立的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咸阳师范学院。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占地面积68余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有39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00余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文献15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3万册)。校园网经历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立了6595个信息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600余人,设有17个教学院系(部)、25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41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22个,专科专业23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省级名牌专业1个(化学),省级教学团队2个(心理学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历史地理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均设在我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69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职工450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优秀人才4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优秀人才7人。 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63项;在历史地理学、光化学分析与电化学分析、基础数学、小波与图像处理、微分流形理论、电磁波的多尺度理论、高电荷态粒子物理、湿式摩擦材料、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学校主办的《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曾获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 和“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陕西省和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刊——《秦汉研究》由学校编辑出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30多年来,学校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确定了“建设以师范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多层次,有特色,教学型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践行“厚德?博学”的校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良好”等次。 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连续举办了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八届科技节,全校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42个。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二等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荣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赛、大学生才艺展演等屡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2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先后选派70余名师生赴国外访问、深造和学术交流。???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注册资本:100242.35万人民币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市北郊的文林路上。 学校创建于1978年5月,原名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同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命名为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及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2001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咸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咸阳师范学院。 学院占地4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外语、政法、计算机科学、体育、艺术、教育科学等14个系部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成人教育学院,45个本、专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00余人,教授、副教授140余人,博士、硕士110余人;有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人,成人教育在册学员6000人。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建设“以师范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多层次、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学院的定位。在二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以“厚德、博学”为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笃学、修德育人”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励志进取”的良好学风。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突出师范特色,积极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爱国主义教育学、秦文化与隋唐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西文学比较、数值分析、小波与图象处理、微分流行理论、离散介质电波的传播与反射、光化学分析与电化学分析、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学院教师近年来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907篇,其中有305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以及《SCI》、《EI》等权威期刊转载。出版专著237部,出版各类教材196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26项。学院现有省级科研机构4个,校级科研机构14个。《咸阳师范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期刊。 学院有数量足够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有物理、化学、地理、计算机、电化教育、体操、琴房、画室、文物陈列室等30个基础专业实验室。学院图书馆藏书48万册,中外文期刊1250种。建有固定教育实习基地100多个,野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4个。 学院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先后与日本京都文教短期大学、加拿大麦荻森·海特学院、美国托莱多大学、法国勒芒大学建立了国际校际友好关系,并聘请勒芒大学校长为我院客座教授;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院校联合建立了硕士培训点。 学院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咸阳市“市级文明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等称号。 建校二十多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干部2万余名,许多已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一部分已成为地方基础教育的骨干。近年来,学院始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吕广利被网友爆出2005年发表在《广西社会科学》上的《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存在抄袭,吕广利却回应并不存在抄袭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吕广利9月10日回应记者称,不存在抄袭情况,文章系与南江波共同完成,2005年发表时单独署名是经过对方同意的。

署名吕广利的论文标题为《论法本质及精神的探究》,署名南江波的论文标题为《论法的本质及其精神》。澎湃新闻对比两篇论文发现,除题目略有不同,其余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少数语句表达方式稍有差异。论文内作者简介显示,当时吕广利和南江波均为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担任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的吕广利对于抄袭说法予以否认,吕广利向记者表示,当时他与南江波同属一系,二人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2004年时在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是二人共同完成。2005年,南江波向《广西社会科学》投稿时,二人协商好只署名吕广利一人,“学院刊物层次比较低,需要投核心期刊,而当时南老师已经不需要了,他当时职称已经评完了”。吕广利称,当时的署名决定是经过南江波同意的,不存在侵权抄袭行为。

已退休的南江波向记者介绍,吕广利确实参加了这篇论文的创作,不存在剽窃抄袭。南江波称,2004年时因涉及评职称,在征得吕广利同意后以个人名义在学报上发表了该篇论文。2005年时,《广西社会科学》向其约稿,又将该篇文章投稿,“当时吕广利提出以他的名义发表,我同意了,因为也是他的劳动成果。”但南江波承认,同一篇论文分批次投向两个期刊,“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允许的”。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吕广利2016年7月起任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随着不断界定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多方互相配合积极建立管理体系,相信未来几十年里我国学术不端事件将大幅度减少。

咸阳师范学院地址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林路东段,该校是一所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省属本科院校。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有渭城和秦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24亩,有实习实训基地26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14.57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66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336人,高职学生2351人,留学生100余人。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5个(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36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2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优秀教材奖8部。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陕西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1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师教育类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1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1000余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240人,其中专任教师83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6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560余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咸阳市第四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4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6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9项,厅局级科研奖励120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442篇,年均发表1026篇,其中核心期刊911篇,被SCI、EI、CA等收录283篇。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

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68万余册,特色文献7333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其中《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编辑出版《秦汉研究》刊物,秦汉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韩国、日本等19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73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6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开展交换交流、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2”“3+1”的形式赴美国、韩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520多名。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陕西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等称号,2018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建校4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高级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

当前,学校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南,全面落实“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要求,在“一流学院”建设的新起点上,持续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正朝着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咸阳师范学院期刊库

咸阳师范学院简介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5月,原名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同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命名为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及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2001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咸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1月,咸阳市广播电视大学也并入学院。 学院占地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土木工程、外语、政法、计算机科学、体育、艺术、教育科学等14个系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远程教育中心、成人教育部和继续教育部,43个本、专科专业,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余人,教授、副教授150余人,博士、硕士10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成人教育在册学员10000余人。学院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30余个,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建有固定教育实习基地145个,其中野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4 个。 学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秦汉史与隋唐文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西文学比较、数值分析、小波与图象处理、微分流形理论、离散介质中电波的传播与散射、高电荷态粒子物理、微波成像、光化学分析与电化学分析、功能材料、湿式摩擦材料、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地貌学、环境变迁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学院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12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有文化学术交流关系,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中国美术、音乐等专业招收留学生。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建设“以师范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多层次、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学院的定位。在二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以“厚德、博学”为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笃学、修德育人”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励志进取”的良好学风。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突出师范特色,积极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咸阳市“市级文明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院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校园学术、文化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建校二十多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干部2万余名,许多已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一部分已成为地方基础教育的骨干。近年来,学院始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省属本科院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学校成立于1978年5月,原名“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11日,原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1983年成立的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咸阳师范学院。30年来,学校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践行“厚德、博学”的校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2002年实施新校区建设工程,2003年后陆续投入使用,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目前,占地面积67.5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06万平方米。有36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18.69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文献135.71万册。校园网经历6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立了3050个信息点。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708人,设有14个教学系部、18个研究机构和成人教育学院。有本科专业31个,其中师范专业16个,非师范专业15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有省级名牌专业1个,校级名牌专业2个;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86门。总共建立了186个稳定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实习基地。咸阳市教师教育中心设在我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070人,专任教师66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87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4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优秀教师2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2人。学校现有校级重点学科4个,并在爱国主义教育、秦汉史与隋唐文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数值分析、小波与图像处理、微分流形理论、离散介质中电波的传播与散射、高电荷态粒子物理、微波成像、光化学分析与电化学分析、功能材料、湿式摩擦材料、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地貌学、环境变迁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2004年以来,我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2229篇,其中核心期刊747篇,SCI检索66篇,EI检索37篇;公开出版教材、专著65部;有24项成果分别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校主办的《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曾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编辑出版优秀奖”,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学报设有“秦汉文史研究”、“咸阳人文研究”、“区域经济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特色栏目,刊登了大量相关文章,在弘扬地方人文精神、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评介地方革命史实、研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研究特色,其中有多篇文章先后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秦汉文史研究”200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刊《秦汉研究》由我校编辑出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学校连续举办了12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建学生社团30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曾荣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赛、大学生才艺展演、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近年来,先后有加拿大、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代表团来校访问。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应国外高等学校、教育机构的邀请,我校有23名教师先后赴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万多人。毕业生中大部分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高级科研人才、文化艺术名人和党政领导干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咸阳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还可以 有同学在那上以前.

中国西部科技,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编辑部邮箱 , 2010年35期 [1] 牛倩; 罗湛; 基于B/S构架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年06期 [2] 李和平; 用Access开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 科技信息 2010年01期 [3] 高凤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 硅谷 2010年05期 [4] 唐玉芳; 张永胜; 基于.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年04期 [5] 陈可赢; 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 厦门科技 2010年02期 [6] 周钦;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 福建电脑 2010年04期 [7] 曲培斌; 浅谈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年06期 [8] 霍霄艳; 基于B/S和C/S混合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 职业 2010年26期 [9] 黄轲; 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10期

许昌学院权威期刊目录

文名: 许昌学院 外文名: XUCHANG UNIVERSITY 校训: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别: 省属本科大学 现任校长: 陈建国 知名校友: 张志和,马雅君,沈战东 所属地区: 中国河南 建筑面积: 60万平方米 全日制在校生: 18000人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许昌学院坐落在汉魏古都河南省许昌市八一大道上,东邻京珠高速公路,西傍京广铁路和107国道,南拥310国道,北临新郑国际机场,比邻省会郑州。许昌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许昌学院地图相传,“许”源于尧时,因许由牧耕此地而得名。三国时期,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改革开放以来,许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许昌三国文化独具魅力,自然环境优美宜人,获得了中国宜居城市第四位、中国宜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称号。中原腹地的优越位置、四季分明的宜人气候、优美高雅的育人环境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省内外学子到此就读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许昌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成人教育在读生6000多人,生源来自全国24个省份。下设文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5个直属学院以及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五年部与社科部、公体部、公外部等教学辅助单位。截止2010年,学校共开设52个本科专业与方向,覆盖了文、史、理、工、法、管、教、经等八个学科门类。拥有应用化学和应用数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美术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英语等三个省级特色专业,以及微纳米结构与应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许昌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实验室。学校还与许继集团、双汇集团、河南旅游集团等国内著名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与印度斯坦文理学院、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联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举办河南省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院系名称 本科专业设置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法政学院 法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国际贸易方向)、日语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历史学(编辑出版方向)、旅游管理、人文教育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理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房屋建设方向、 道路桥梁建设方向)、测绘工程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科学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美术学院 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音乐学院 音乐学、舞蹈学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社会体育(高级武术保安管理方向) [编辑本段]教学设施 学院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分为拥有百年历史的西校区与设施现代化的东校区。校园绿树成荫,花草烂漫,被评为省级卫生单位、园林式单位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邵逸夫、方润华等知名人士为学校慷慨捐资。一个规划理、建筑美观、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的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一亿元,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日趋现代化;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和训练室100多个,建有远程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可直接进行网络教学,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许昌网络中心和豫南网络中心节点;学校建有高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各类体育运动设施齐全。图书馆馆藏丰富、设施先进,东校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新逸夫图书馆设施居高校前列,现藏书120万册,存有《四库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珍贵文献以及旧中国时期全套影印本《民国日报》、《晨报》等历史资料,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管理,设有方便学生学习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等 ,拥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资料、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据资料,建有先进的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现代化管理评比中位居前列。学院物业公司通过ISO9001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满意率达95%以上,后勤服务方面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学院学生生活、学习环境服务为省内高校一流。[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13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教师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07人,中级职称252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50人,归国学者9人,外籍教师8人;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还在国内外聘请了50位包括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内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师(河南省仅有10人,分布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许昌学院)省级劳模和先进人物,有青年骨干教和拔尖人才,有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同时,学院与印度斯坦文理学院、加拿大荷兰学院联合办学,同加拿大西安大略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科研教学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与许继集团、帝豪集团、黄河集团等一批科研实力雄厚企业共同研究科研课题,共享4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资源。[编辑本段]科学研究 许昌学院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 努力促进教学、科研的共同进步,科学研究硕果累累,高层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走在同等高校前列。在纳米新材料科学、应用分析化学、魏晋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科学等方面拥有领先实力。 学校成立有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魏晋文化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中(国)加(拿大)微纳米材料合作研究室、许昌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包括1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技术计划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高层次课题。特别是仉建涛教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郑直博士主持的两项新材料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和杨凤岭博士后主持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高层次课题,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化学化工学院郑直博士主攻新材料技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就已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均有较高的学术影响指数,在同领域中属于国内领先水平;张立汉、李希圣教授在地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先后撰写出版的《地学大事典》、《灾害大百科》、《中华地学通志》、《中国山河志》等大型著作,在我国地学研究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许昌学院学报》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先后被评为全国社科百强学报、全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学报百强特色专栏、河南省一级期刊和河南省“十佳学报”。

比如橡胶工业,轮胎工业,饲料工业,中国水产。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大家可以免费去查看,值得赞赏这个行为。

地理科学专业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测量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本专业以重基础、重技能、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课程与课时设置上重视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与地理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因学生而异开设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具体由于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而不同其实许昌学院也就一般......不过上了就要努力了

许昌学院的环境比河南城建学院要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基本持平。

许昌学院(Xuchang University)坐落于河南省许昌市,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项目、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学校为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

许昌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42年8月的河南省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调整为中等师范学校;1978年首批复办师范专科;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通过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近1700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97亿元;开设有66个本科专业和14个专科专业;有教职工1525人,全日制在校生24478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是省级期刊吗

据我知道适合教育类论文发表的省级期刊不少于114种。比如:《好家长》《教书育人》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数学学习与研究》 《学习月刊》 《文教杂志》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小学时代(教师)》 《中学政史地》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 《省级教育期刊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高教发展与评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现代教学》《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金色年华》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郑州师范教育》 《学生之友(小学版) 学周刊》 《高校教育管理》 《长江学术 》《中小学教育》 《语文学刊》 《现代语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陕西教育(教学版)》等。

大学学报有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

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

例如武汉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部分是核心期刊,理工部分是普通期刊,即国家期刊。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凡取得国内统—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

武汉大学学报特色与优势

1、学科特色。

学报所涵盖的专业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农田水利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一个(土木水利学)。有些学科,例如水利水电、电力等学科在全国占有优势,这些学科是学报稿件的来源和基础。

2、行业特色。

学报的有关学科横跨了水利、电力行业。电力工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明显的行业优势。因此,应加强同水利、电力行业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既为他们服务,又在服务中发展自己。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有渭城和秦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24亩,有实习实训基地26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14.57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66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62人,高职学生1494人,留学生26人。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5个(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36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5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800余项。学校现有教职工1237人,其中专任教师79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122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人计划”“三秦人才”“科技新星”、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咸阳市第四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3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5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厅局级科研奖励96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26篇,年均发表878篇,其中核心期刊771篇,被SCI、EI、CA等收录270篇。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59万余册,特色文献7333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其中《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编辑出版《秦汉研究》刊物,秦汉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16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5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6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东亚大学开展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2”“3+1”的形式赴美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430多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建校近4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高级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当前,学校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南,全面落实“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要求,持续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5月,原名“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1983年成立的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咸阳师范学院。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占地面积68余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有39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00余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文献15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3万册)。校园网经历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立了6595个信息点。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600余人,设有17个教学院系(部)、25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41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22个,专科专业23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省级名牌专业1个(化学),省级教学团队2个(心理学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历史地理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均设在我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69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职工450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优秀人才4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优秀人才7人。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63项;在历史地理学、光化学分析与电化学分析、基础数学、小波与图像处理、微分流形理论、电磁波的多尺度理论、高电荷态粒子物理、湿式摩擦材料、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学校主办的《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曾获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 和“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陕西省和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刊——《秦汉研究》由学校编辑出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30多年来,学校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确定了“建设以师范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多层次,有特色,教学型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践行“厚德?博学”的校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良好”等次。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连续举办了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八届科技节,全校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42个。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二等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荣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赛、大学生才艺展演等屡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

咸阳师范学院论文格式

顶 suigy

肯定有人在说谎。既然两篇论文内容都是一样的,肯定其中一个人在说谎,希望严查,给大家一个交代。

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副校长吕广利针对抄袭回应称,自己不存在抄袭,文章系与南江波共同完成的,在2005年发表时,单独署名也是经过对方同意的。吕广利说,当时他与南江波属同一系,两人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学院学报2004年发表的那篇文章是二人共同完成的,不过到了2005年,向《广西社会科学》投稿之时,他们协商好只署名吕广利一人。吕广利还说,因为学院刊物层次比较低,需要投核心期刊,而当时南江波已经不需要了,因为他职称已经评完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我们已经提了很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简要地加以评述;其次,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所面临的困境给出了一些建议。一.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与评述(一) 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够强,缺乏积极性,选择科研项目具有盲目性。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是抱着获得某种奖励、评得某种职称的目的来做科技项目的。当完成项目、得到利益后,科技工作者往往不会关心所得到的科技成果是否对社会有实际用途以及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他们也很少为自己的科技成果寻找转化的出路做出努力。科技工作者缺少“得到科技成果就是为了让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由于科技工作者缺少这种意识,导致他们在选择科研项目时缺乏对市场因素的考虑,造成科技成果实用性差,转化率低。(二)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缺乏引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已经在税收政策上对企业引用科技成果给予一定的鼓励,但是大多数企业的发展主流依然是通过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获得产出的增加,而不是通过引用科技成果来得到发展。企业没有引用科技成果的动力,对科技的需求疲软。(三)在科技工作者和企业都具有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的情况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然存在许多问题。(1) 信息的不对称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之间交流过少,双方都不清楚对方的信息。科技工作者不清楚市场急需的技术,企业不知道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技术。这可能导致科技工作者花费了大量资源得到的成果没有用途,造成极大资源浪费,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没有人去研究,或者企业选择的对象有限,供需严重不平衡,这都不利于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中介机构,但总的来说数量较少,质量也较差。(2) 成果转化的风险性。市场因素不确定,有一定风险。在科技工作者选择了一个研究项目后,有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国家做出了产业政策方面的调整,这会对该成果的市场推广造成一定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外交等方面也会对成果转化造成影响。(3) 投入资金不足且比例失调。可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不足,并且资金投入的比例失调。转化资金的来源包括国家投资、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由于成果转化的风险较大,银行贷款方面存在困难。另外,成果转化在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工业化和产业化阶段所需的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仅为1:0.7:100[2],可见资金投入比例严重失调。(4) 成果转化自身困境。科技成果技术不成熟,在转化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许多科技成果在实验室里能够得到完美的实现,但由于具体生产过程与实验室还存在一定距离,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往往并不可行,比如造价太高等,这使成果转化进程不顺利。另一方面,为了使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实验室和具体生产过程之间需要有一个中试环节。而在中试环节应由谁负责,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各应该承担多少责任的问题上,双方有很大分歧,不能达到一致,致使成果转化受阻。(5) 成果转化收益的纷争。在成果转化后所实现收益的分配问题中,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也会产生矛盾,由于双方不能达到一致同样使成果转化受阻。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后所得到的收益,转化过程的参与者各自都持有自己的看法,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的分配观点各不相同,双方都认为自身应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双方在收益分配观点分歧的情况下不能较好地达成一致,那么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很难推进。(四)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上的缺位。(1)国家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撑。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在科技成果的实验室阶段和中试阶段需要相应的研发条件,对于他们的这种需求,国家缺乏相应的支持。(2)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目前我们缺少一个完整的风险保障体系。在吸引资金方面,缺少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3)国家在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制定的政策不健全,已经制定的政策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另外还有各级政策不协调、时效性差的缺点[3]。(4)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侵权、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作为参与过程的重要角色,科技工作者、企业和国家三者都肩负着重大责任。但是如果分别从三者各自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难免会割裂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从科技转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出发,考虑做好每个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建议如下:(一)立项阶段(1)在这个阶段,国家要有使科技工作者倾向于研究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项目的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设立某个奖项或评定某个职称时不仅要考虑研究出了多少科技成果,还要考虑所研究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并且把这作为其中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这样就降低了科技工作者立项时的盲目性,使将来的成果转化率提高。一定要端正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开发的态度,矫正他们的目的。如果搞科学研究只是为了得到理论成果并拿到奖金和职称,那么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生产应用性就很难提高。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开始阶段就明确此项科学研究的发起是为了日后的实际应用,并把这种意识深深地植入科学工作者的头脑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可能性。(2)科技工作者要想使自己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了解市场上需要哪些技术。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市场迫切需要的技术并对它进行研发,不仅可以提高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率和可能性,而且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反之,如果是闭门造车,很可能导致与市场的需要脱节,造成理论成果很难转化为实际应用,甚至会导致研发资金到位困难。另外在了解市场需求时,除科技工作者自身主动关心外界信息外,还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中介机构。因为科技工作者的个人视野毕竟不能达到特别宽广的角度,再退一步讲科技工作者的主要事务还是搞科学研究,所以把技术市场这一部分单拉出来找一部分人专门做还是很必要的。中介机构在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之间起桥梁的作用,使二者之间尽量实现供需平衡。(二) 实验室阶段(1)由于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在实验室研究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以后具体生产条件下的制约因素,比如技术本身的适应性要更强一些以及注意到产业化时造价不能过高。造价过高是很多理论成果在向实际生产转化时遇到的一个障碍,理论成果与实际生产之间肯定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要使这个差异不影响到研发的继续进行,在理论研究阶段时就必须考虑到实际生产时可能碰到的问题,提高技术本身的适应性,降低造价。(2)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我们一定要把大量的资金吸收到理论研究上来,其实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力量做后盾,理论研究也是如此。(3)国家应给予强大的技术支撑,比如建立大型的公共实验室。(三) 中试阶段(1)国家在加大此阶段的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国家投资毕竟有限,要开拓广泛的投资途径。为此,国家应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制定风险投资政策,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制定相应科技法规,把更多的资金吸纳到成果转化中来。由于中试阶段本身有很大的风险,同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注入才能实现,因此要把社会上闲置的大量资金吸引到中试阶段。如果这个阶段资金不能到位,那么之前研究的成果以及花费的所有心血都是白费;而且正是由于这个阶段的高风险性,不太容易吸引大量资金,因此合适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很需要的。这样即能有效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又能保证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2)对于中试阶段的各个参与者,比如科技工作者,企业以及赞助者等的责任问题,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等。做到使各个参与者权责明确,以免发生利益纠纷。大量的事实证明,在牵涉到多方利益的合作研发的情况下,必须要明晰各个合作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科研活动都是因为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由于权责不明确导致科研活动不能继续,浪费了大量资源。尤其在风险相对比较大的中试阶段,明晰权责非常重要。(四) 产业化阶段(1)企业要加强只有通过引入科技成果才能发展壮大的意识,主动寻找需要的科技成果。企业要有发展还是靠科技的意识,主动与中介机构紧密联系,合理吸收科技成果,促进发展。(2)需要高质量的中介机构来帮助企业获得技术市场的信息。应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市场专业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这是使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的一个很有潜力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个方面。(3)国家应加大对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激励力度。如果要使企业有深刻的利用科技成果的意识,那么国家需要有相应的政策。(4)国家应制定完善的科技法规,确保发明者的权益受到保护。任何事情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牵涉巨大风险和利益的科研活动更是如此。(5)应建立公正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使发明者和应用者的权利都受到合理保护。只有保证科技成果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估,才能使发明者和应用者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保护二者的权利,进而使成果转化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6)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具有时效性,而且一定要彻底落实,当各级政策出现矛盾时要有协调的相应办法。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是重要的,落实则是更重要的,否则等同于没有制定,因此要落实的监督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7)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后要有相应的跟踪研究,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使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其价值。这是很重要但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把科技成果得到应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才能使有缺陷的地方得到改善,提高效率。三.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而我们建议,为了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的各个参与者都要有强烈的转化成果的意识,从科研立项到最后的应用跟踪研究都要以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出发点。应更好地利用资源使各项资源流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断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中介机构,引导科技发展走市场-产品-研究的道路。在整个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增加资金投入,而且国家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管理办法都应越来越完善,最终使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 索引序列
  • 咸阳师范学院权威期刊目录
  • 咸阳师范学院期刊库
  • 许昌学院权威期刊目录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是省级期刊吗
  • 咸阳师范学院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