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论文出口研究

论文出口研究

发布时间:

论文出口研究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浅析进出口贸论文提纲

出口贸易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这也是我们非常注重的问题。

1前言

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中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 出口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2. 贸易条件恶化

3. 经营模式趋同,缺乏自主营销渠道

4. 进出口贸易严重失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3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 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2. 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4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1.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3. 整顿出口贸易经营秩序

4. 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出口数量,避免陷入“贫困 增长”

5. 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发展

6.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增长

7. 进一步促进民营研究国际经验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拓展阅读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价格竞争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商品质量的好坏则逐步成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日趋凸显。

1.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

1.1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中国社科院2010年10月25日发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全球排名从第七十三位上升至第十七位,这个结果表面上反映中国进步神速,但经过分析中国在竞争中仍然依靠以量取胜,在质素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须作出很大的改进。

我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但还远远不是贸易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知名度高的品牌。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约62.9%,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另外,由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强化进出口,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以限制某类产品的进口,例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一家企业生产的蘑菇罐头,由于有不符合检疫的嫌疑,致使我国几百家生产厂出口到美国的所有罐头全部遭到卡关、查封,损失巨大。诸如此类,在过去的贸易中,我国有不少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过于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遭到拒收、卡关、销毁,造成贸易障碍或者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偏高,返工、返修、报废等不良品损失过高,导致工业生产中窗窗体底端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使产品国际竞争力显着降低。同时,多种产品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不能满足需求。如数控机床类产品,国外的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约8~9万个小时;而我国的同类产品的MTBF只有1~2万小时论文提纲怎么写。在家用电器方面,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1.2进口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大批进口商品涌入国门。然而随着我国进口商品检验监管水平和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进口商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涉及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种类的商品,对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威胁,例如以下产品问题事件:

2001年,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帕杰罗V31、V33越野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吊销其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并禁止其进口;2006年,美国美赞臣GENTLEASE牌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被紧急召回;2008年,因密封不善而导致罐中奶粉被氧化,美国雅培召回两批特殊配方婴儿奶粉;2010年,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旧机电产品到货检验一次检验不合格3758批、涉及金额7.64亿美元,占总金额的18.96%;2011年,由于种种产品缺陷,包括雪铁龙、保时捷、捷豹、沃尔沃品牌在内的6款进口车型,在5月份一个月时间里陆续宣布召回。

由此可见,为了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进出口产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

2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内涵

2.1出口产品质量管理

我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管理,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进出口,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创名牌出口商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效益与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与批量质量,以及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2.2进口产品质量管理

对于进口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两面性,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为由,采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种种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其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维护根本经济权益与安全的重要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检验检疫职能,对一切进入中国国境和开放口岸的人员、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物品和邮寄包裹等实施强制性检疫、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检验鉴定管理。

3..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1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而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质量和效益。总理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3.2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一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它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等因素决定,前者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及其使用效率所导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对手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出口产品能够比其对手的相关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形成的优势,而这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产品质量相联系,因此,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外贸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3.3产品质量管理是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关键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质量、环保为代表的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国内不少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进出口,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中国出口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工业增速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粗放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产品质量管理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论文提纲怎么写。

3.4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正常贸易秩序的有效保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出入境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维护对外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产品或我国生产加工企业的官方检验检疫与监管认证,是突破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取得国外市场准入资格,并使我国产品能在国外顺利通关入境的保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是为了保障国内生产安全与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国家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

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4.1以科技进步推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根本的出路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发挥科学技术在产品质量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其次,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4.2妥善应对和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认证,并根据WTO的要求,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的两面性,借鉴各国所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构筑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起到限制国外达不到国内相关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作用,从而规范我国进出口市场,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3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企业创名牌,依靠科技进步,坚持高技术起点,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进出口,开发新产品,坚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加强在国内外市场的广告宣传,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宏观管理手段,实施名牌保护,为企业创立名牌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出更多的“中国制造、世界名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4.4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通过驻场监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备案、资格审核、实验室检验、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强对重要出口商品质量的强制性检验,确保出口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以促进中国产品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扩大出口,减少因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同时,还要加强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检验,实时关注国外产品问题动态信息,科学运用风险评估的手段,加强进口企业监管,防范进口产品以次充好、以旧顶新、以少冒多,掺杂使假等情况的发生,从严监管,严厉打击,严把进口商品质量关。

药品出口研究论文

国际经贸国际经贸

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建议

■李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李瑞锋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文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药出口规模不断增长,我国中药的国际

竞争力有所下降,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

中药出口面临的基本形势,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中药出口的政策建议:通过

“以医带药

”方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进一步制定完善中

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制定鼓励中药出口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药出口国际竞争力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20世纪

80年代

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中国拥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

12807

种,其中药用植物

11146种,药用动物

1581种,药用矿物

80

种;仅对

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进行统计,总蕴藏量就达

850

万吨左右;

1985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约

30万

hm2,常年栽培的

药材达

200余种;药材年收购量

30~40万吨,其中野生药材占

60%,家种药材占

40%(李刚,

2004)。2007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

积达到

96万

hm22008)。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我

(国家统计局,

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的国际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

中药是我国非常传统的出口商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记

载,唐宋时期就向外大量输出药材,当时出口的药品种类多达

几十种,包括人参、牛黄、朱砂、茯苓、附子、川椒、远志、甘草等

(李璐瑒,

2010)。中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与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

WTO及世界对传统医药重

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药出口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1.我国中药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建国以来,我国中药出口

一直发展较快,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1974年我国中药出口额首

次突破

1亿美元,

1979年达到

2.7亿美元,

1985年增加到

3.6

亿美元,

1974~198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

12.35%,发展迅速。

1991~2010的二十年间,我国中药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下

降回落、快速增长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

1991-1995年我国中药

出口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

1991的

3.1亿美元

增加到

1995年的

7.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25.54%;1995~2001

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及其他一些政策的影响,中药出口受

到限制,中药出口表现为不断下降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

1995

7.7亿美元的高值,下降到

2001年的

4.5亿美元,年均下降

8.6%;进入

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以后,我国中药出口

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2001~2010年中药出口表现为快速增长

的特征,中药出口额从

2001年的

4.5亿美元增加到

2010年的

19.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17.63%。虽然期间受到

2008年国

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药出口额增长率出现下降,但是从

2010

年开始明显复苏,出口额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到

32.9%。

2.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虽然我国中药出口近

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中药的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却在不

断下降,表现为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

1我国中药出口额变化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关统计年鉴

以及中药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降低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额占整个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

偏低,而且还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95年中药出口额占全

部医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36.1%。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

总值达到

7.12亿美元,而医药类商品

(包括中药、西药、医疗器

械、医用敷料等大类

)的出口总值达到

79.99亿美元,中药出口

所占的份额仅为

8.9%(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2004)。

2008年中药出口占全部医药出口额的比重仅为

4.1%(张中朋

等,

2009)。相对来讲,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及变

化趋势,与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变化趋势

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中药出口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

重明显低于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药出口

额占医药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特征,而中药工

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呈现不断增加的特征。数据

显示,

2001年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8.62%。到

2003年我国共有中药企业(包括中成药工业企业和

中药饮片工业企业)

1364家,全年中药工业产值达

810.26亿

元,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

26.1%。2008

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26.1%。2010

年我国中药实现工业产值

3172亿元,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

11933.82亿元,中药工业产值占比进一步提高到

26.58%。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选择了贸

易竞争力指数

TC(Trade

Competition

Index)这一指标来进行分

析现阶段,分析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普遍采用国际

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

来分析,但是由于关于中药的概念、内涵和范围,我国与国际

国际经贸国际经贸

2003-2008年中药出口额与中药工业产值在整个医药产业中的地位(

%)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2004),中国高技术产业发

展年鉴(

2003、2008),张中朋等(

2009)

上的有关界定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统计口径不可比,难以准确

计算上述其他两个指标,所以本文只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这

一个指标进行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

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可以表明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

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从而

反映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其它国家

的该产品来讲,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

劣势的程度。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

Xij表示

i国

j种商品的出口额;

Mij表示

i国

j种商品的进

口额。

TC值小于零,说明该产品为净进口,其生产效率低于国

际水平,不具有或缺乏国际竞争力;

TC大于零,说明该产品为

净出口,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TC值越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TC值等于零,则表示该产

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

品种交换。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

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

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介于

-1和

+1之间,因此在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可比性。

结果表明,我国中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不是很

强,而且国际竞争力正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贸易竞争

力指数从

1998年的

0.72下降到

2010年的

0.48。

2

1998-2010年我国中药贸易竞争力指数(

TC)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关统计年鉴的相关

数据计算

2013年

1期

88

总第

706期

3.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附加值相对

偏低。从产品品种结构上来讲,我国出口中药产品主要包括中

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

(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

)三大类。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但是从结构上来看,

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中成药所占比重相对较小。1996年我

国中药出口额中,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

(含中药酒及营

养保健品

)三者所占的比重为

73.5%、9.7%和

16.7%,中药材出

口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超过

70%,中成药出口所占比重不足

20%。之后,中药材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1996年

~2006年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从

73.5%下降到

37.6%;

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1996年

~2006

年提取物出口额比重从

9.7%提高到

43.8%;中成药出口额所

占比重在波动中呈现小幅提高的特征,

1996年

~2006年中成

药出口额比重从

16.7%提高到

18.7%。但总体上,

1996年

~2005年以来,以中药材为主的出口格局一直没有改变。

2006年中药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中药材,

成为第一大出口来源,中药材成为第二大来源,中成药成为第

三大来源,中药出口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06年

~2010年一直

维持这种出口格局。

总体上来讲,

1996年

~2010年间虽然中药材的出口比重

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到近

40%的份额,同时,中药提取物的

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已经超过

40%,二者合计的比重超过

80%。相对来讲,中成药的出口比重一直偏低,不足

20%。实际

上,早在

1989年,我国中成药出口就达到了

1.1亿美元

,占中

药出口总额的

30%,1991年

~1993年间,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

重一直都维持在

30%以上,不过逐渐开始表现出下降的特征,

199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重降到了

20%左右,之

后,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

20%以下,例如,

2010年中成药出口额增加到

3.54亿美元,但是占中药出口总

额的比重仍然不足

20%。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以中药材和提

取物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意味着我国中药出口品种的结构

不合理,附加值依然偏低。

3我国中药出口产品的品种结构分布

资料来源:

1996-2007的数据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

关统计年鉴,2008-2010的数据来自中国中医药年鉴。

4.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目标市场相对

单一。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覆盖国家和地区范围进一步扩

国际经贸

大,

2003年中药出口覆盖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

150个,

2008

年进一步增加到

160个。但是,我国中药出口的目标市场仍然

比较集中,相对单一,亚洲市场一直是主要出口市场。数据显

示,

1998年我国中药对亚洲出口

38985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

额的

71.9%,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出口

3207万美元,占

中药出口总额的

5.9%;对美国出口

9124万美元,占中药出口

总额的

16.8%;其他市场出口

2872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

5.3%。1998年以来,出口亚洲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从

1998年

71.9%下降到

2010年的

65%;出口欧洲市场的比重有所提

高,从

1998年的

5.9%增加到

2010年的

16.0%;出口美国市场

的比重出现下降的特征,从

1998年的

16.8%下降到

2010年的

10%;出口其他市场的比重从

1998年的

5.3%增加到

2010年

9%。

总体上来讲,我国中药出口市场结构近年来并没有出现

明显变化,亚洲市场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虽然比重有所下降,

但是下降幅度很小,

1998年

~2010年

12年间,仅仅下降了

6.9

个百分点,欧洲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增加

10.1个百分

点,美国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

6.8个百分点。

4我国中药出口市场分布结构(

%)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关统计年鉴

二、我国中药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

1.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有所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出口

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得到快速发展。中医

和西医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

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难以理解,在认识

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中药特别是中成药难以

进入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

西医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开始更加关注传统医药领域,使

得世界对植物药及中药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国际市场对植物

药和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WHO在

2002年发布的报告中认

为,世界基于传统医药的植物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600亿美

元,国际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2.中药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出口贸易壁垒增加。现

阶段我国中药在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很多方面还属于空白,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

准,但是存在标准偏低、范围有限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国际上

认可的中药管理标准体系,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

质量标准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国内标准还难以发展成为国

际标准。例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小柴胡汤事件、麻黄事件、马兜

铃酸事件、御之堂减肥药事件等不良反应和中药副作用事件,

被国际媒体大肆炒作,对我国中药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

响。现阶段,我国中药依然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

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

在我国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用

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对中药安全卫生、技术含

量、疗效、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限制我国中药的出口。加

之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中药出口的贸易壁垒有

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例如,

2004年

3月

31日,

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欧盟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

令》(200424EC指令),其中规定中药出口企业必须提供

“待批

药品或同类相关药品在申请日之前已有至少

30年的药用历

史,包括在共同体内至少

15年的使用历史的文献或专家证

据。”,该指令首次承认了中药的

“药品地位

”,对于目前已经在

欧盟市场上以

“膳食补充剂

”等身份销售的草药产品,允许再

销售

7年,并在此期间允许采用传统草药简化申请的途径来

获取

“药品”的合法地位(李璐瑒,

2010)。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本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其中比较突出

的问题是国内企业基本都无法出具产品在欧盟安全使用

15

年的相关证明材料,导致我国中药出口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截

至目前,在欧盟植物药注册中,我国仅有个别产品完成了简化

注册,而大多数产品只能继续以

“膳食补充剂

”或“食品

”等形

式出口。近年来,日韩也在不断提高中药进口质量标准,对我

国中药出口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3.我国中药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从

事中药出口经营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科

技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竞争激烈,整个中药行业集中度不高,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我国中药的出口。数据

显示,

2009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总计有

2766家,其

中,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的企业有

1000家,出口额超过

100万

美元规模的企业仅有

7家(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篇,

2010),大

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出口额相对偏低。近年来,韩国、日本

等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发展较快,这些国家生产的中药在药

品质量和包装设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加之资金雄厚、

技术先进,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的建立,对我国的中药

形成了较大的竞争。

三、促进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通过

“以医带药

”方

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中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草药,中药是纳

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所以中药

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发展,中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医的国际

化,现阶段,通过

“以医带药

”方式,在促进中医国际化的过程

中不断推进中药的国际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

2012年从

7月

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意味

国际经贸国际经贸

着澳大利亚已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畴,中医在澳

大利亚的发展为我国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通过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行

业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利于中药在国外的注册和应用,进而扩

大中药出口。针对中药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在亚

洲以外的欧美等国家大力发展中医服务,进而带动中药出口。

总体来讲,在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问题上应始终坚持“以医带

药”的模式,促进医药产业的共同发展。

2.进一步制定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进一步完善中

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等

各个环节,特别注重将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与国际接

轨,不断提高我国中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竞争力,通过标准

化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的国际化水平。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

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技术,在中药标准制定方面应该发

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来促进我国中药的

国际化,进而促进世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3.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中

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是基本现实,为了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

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快中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使

我国中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新的突破,不断生产出具有高科

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尽快摆脱中药出口以中药材

等原料性产品为主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中成药这种高附加值产品在中药出口中的份额。

4.制定鼓励中药出口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我国曾出台一系

列政策促进中药贸易。2005年,国家八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医

药产品出口的若干意见》。2009年

4月出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明确了新

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要完善相关

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012年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等

14个部门联合制订《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若干

意见》,这些政策中都涉及到中药出口贸易,对我国中药出口具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文件都没有针对中药出口贸

易提出明确规定。为了促进中药出口贸易的发展,未来需要进

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我国中药出口,给予具有一定规

模和发展优势的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WHO/EDM/TRM/2002.1.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M].WHO.Geneva,2002.11-12.

[2]李刚.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上).

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10

[3]李璐瑒.传统中药如何走向世界—2010.19

——再谈中药出口.首都医药,

[4]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03年中药出口情况分析及

2004年预

测.医保信息,2004.02

[5]张中朋,刘张林.做大国际市场促进中药出口—

———中药出口二十年

回顾与策略探讨.中国现代中药,2009.10

作者简介:李荣(1980-),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专业:

国际贸易;李瑞锋,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2013年

1期

90

总第

706期

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企业

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以泉州纺织服装企业为例

■陆焱平陈燕武刘凯华侨大学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JB-ZR1163)

摘要: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仅次于电子通信业的第二大出

口行业,出口依存度高达

51%。福建省泉州市的服装产业是中国

服装产业三大板块之一,占全国休闲服装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全市共有

8000多家企业。人民币升值给企业的出口造成严重的

冲击。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影响,

并提出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长短期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影响对策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低

迷和失业率的不断增加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使得人民币面

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服装纺织品不断扩大的市场份

额是建立在我国廉价劳动力成本和较低产品价格优势之上的,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人民币的升值大大

地消弱了。

福建省泉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是闽东南沿海经济最发达、

最活跃的地区,泉州市区及下辖的晋江市、石狮市等地有近万家

纺织服装企业,纺织服装出口是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泉

州市纺织服装业实现总产值

126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26%

,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

10%

,出口值

32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商

品总值的

25.8%。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缓慢复苏,且伴随着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据泉州统

计局数据显示,人民币每升值

1%,纺织服装行业销售利润就下降

2%-6%,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5%~10%,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将

要下降

10%~60%。

二﹑泉州市纺织服装品出口概况

纺织服装业是泉州市主要的产业之一。泉州纺织服装业起

步于上世纪

80年代,现已经发展成为泉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

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泉州最具优势

的支柱产业,而泉州也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

服装生产基地。泉州市石狮不仅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也是福建

省休闲服装产业集群的中心区,品牌总量跃居全国县级市第二

位,涌现出爱登堡、彬伊奴、卡宾、威兰西等一批著名品牌。相关

资料显示:泉州市现在有大约

8000家企业是纺织服装的生产,从

业人员更是有

50万余人;在泉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中超

1000亿

元的庞大服装产业占

1/4

,出口商品值占全市出口商品总值的

27.5%

,产量占全省的

70%

,占全国的

10%;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已

获得中国名牌产品

12项、中国驰名商标

32枚、中国

500个最具

价值品牌

5枚和国家免检产品

18件;全市

8000家纺织服装企

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也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从政策和规划上积极进行扶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医药论文,供大家参考。

合成生物学在医药中的应用

生物医药论文摘要

摘 要:合成生物学是在项目学理论的带领下,对天然生物体系从头开展策划以及整改。并且策划同时制造新的生物部件、模式以及体系的全新科目。合成生物学是自然科目前进到一定程度形成的新学科,同时在医药方面已获取了明显的成就。 文章 综合讲述了在项目细胞使用合成生物科目方式研究出了能够抵抗疟病的治理药物的前身青蒿二烯,抵抗癌症的药物前身紫杉二烯,还有脂肪醇、酸以及高级醇的生成方式等探索进步。除此之外,有的关键的合成生物学有关 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项目细胞的重新组合以及演化,为建筑运用于制造范畴的新效用细胞供应便利适用的东西。

生物医药论文内容

关键词:合成生物学;基因模块;医药

引言

最近几年,合成生物学发展的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慢慢的造就了特征明显的探索实质以及运用范畴。其探索实施关键包含:(1)新生物原件、构件以及体系的策划和建筑。(2)对现在拥有的、自然的生物体系开展从新策划。二零零九年美国医学部门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由十二支社会各界学士构成的IDR小组,研究合成生物科目的前进朝向以及多科目交叉状况。认为合成生物科目是集电脑、物理、工程以及生物等科目一起进行研究交叉的科目,能够经过重组生物运用在环境、药物、民众健康、资源等部分。

合成生物科目是项目学以及生物科目一起前进到一定程度形成的。人类基因体和很多形式的生物基因体测定未知序列的完成,还有很多的后基因体作业,促进累计的生物学资料出现了天文级。但是,现在拥有的资料挖掘当时依旧限制于对生命特征的深层探索,很难对生命的内在工作样式开展探索分析。合成生物科目就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经过从下到上的建筑生命行为,按照其独具的角度解释生命,为理性策划以及革新生命供应了基础。最近几年,基因体测定未知序列以及合成单位已经在全球范畴内普遍建立,供应品质优、价格低的服务。优异的基因体测定未知序列以及合成措施推动合成生物科目策划新生命组合以及建筑功效细胞更简单。

最关键的是,人类身体健康情况、资源、条件等范畴的巨大需要也推动着合成生物科目的快速前进。把基因部件按照项目的需求,有机从新组建整合在一起,就出现了效用基因模式。在加上对现在已经拥有的生物网络的使用,并且引进新的效用基因模式,表明天然细胞不可以合成的物品,在合成部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前进。现在我们解析一下在药物范畴内使用的合成生物科目

1 青蒿二烯的生物合成

杰伊?科斯林在项目细胞中制造出抵抗疟疾的前身青蒿二烯的探索作业实在经典。在产生青蒿二烯合成方式的重要新基因资料后,科斯林团队在二零零三年在大肠杆菌中胜利的研究出了制造青蒿二烯的另一种方式。这种合成方式划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Acetyl-CoA为出发点,通过甲瓦龙酸来制造IPP。这就摆脱了大肠杆菌本来的G3P以及乙酰甲酸为前身制造的异戊二烯焦磷酸方式,能够使细胞代谢经过新方式形成异戊二烯焦磷酸分子,为下游制造方式供应足够多的底物分子。第二个形式就是从C5的异戊二烯焦磷酸为出发点,通过异戊二烯链拉长方式形成C15的FPP,最后在ADS酶的功用下制造青蒿二烯,最高形成量能够达到一百二十二毫克每升。上下游模式都是来源于真核生物中的代谢方式,把其密码改善同时从新构筑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内,同时胜利制造想要得到的物品,开拓了制造生物的新方式。

2006年,Keasling小组又以酵母菌为宿主,通过对内源的乙酰辅酶A到FPP途径的关键基因进行上调或下调,同时引入基因优化过的外源模块,成功实现了产物青蒿二烯产量的稳步提高。对内源基因上调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增加基因拷贝数,如tHMGR酶的基因,其二是通过转录因子来上调基因表达量,如ERG系列的基因。对内源基因的下调则是采用基因敲除的 方法 。通过对合成路径涉及基因的一系列微调,使产量达到153mg?L-1,是以往报道的二烯类分子产量的500倍。

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又设计了人工蛋白支架(synthetic protein scaffolds),对大肠杆菌内已构建的上游模块:从乙酰辅酶A到甲羟戊酸的合成途径进行了优化。三个反应酶AtoB,HMGS,tHMGR通过蛋白支架以不同分子数比例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解决了中间代谢物积累造成的合成效率降低以及对宿主的毒副作用问题。具体机理是将高等动物细胞中的配体受体作用关系引入到大肠杆菌中,将配体分子的基因序列与模块中的反应酶基因融合表达,从而将受体分子以不同分子数连成一串,构成柔性支架。由于脚手架内各个受体分子间由一定长度的多肽连接,就避免了因多个配体受体结合造成的空间位阻问题。在反复实验与调试后,研究小组发现三个酶分子以1:2:2的比例连在一起作用效果最强,产量达初始值的77倍,约5mmol?I-1(740mg?L-1)。

随着后期工业化发酵,研究小组又发现来自酵母的外源基因HMGS和tHMGR表达的酶不足以平衡外源代谢流,成为瓶颈反应。他们以金黄葡萄菌中的相关酶基因进行替换后,青蒿二烯产量立刻增加一倍。通过与工业发酵过程优化的结合,作为工业产品的青蒿二烯最终产量高达27.4g?L-1。合成生物学成功用于重要药物的合成,引起了广泛关注。

2 紫杉二烯的生物合成

Gregory Stephanopoulos的科研组织在二零一零年时在大肠杆菌中胜利完成了抵抗癌症药物的前身紫杉二烯物质的合成。这是在这个科研小组在萜类生物代谢方法和大肠杆菌细胞细微调节的长时间探索中获取的成效。科学组织把内在的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合成方式定位上游模式,把之后合成紫杉二烯的方式定位成下游模式,其作业也关键聚合在怎样对上下游模式开展微调。因为假如只顾上游,肯定会导致中间代谢物的消耗,并且形成中间障碍;但是如果下游经过量太多就会浪费很多的酶分子,增加了细胞表述负荷。

研究小组采用改变质粒拷贝数和启动子强度的方法对上下游通量的比例进行了微调。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合以及自己的测试工作,研究小组确定了三种质粒pSCl01,p15A,pBR322的拷贝数分别urNorphadicnc为5,10,20,而整合入基因组中的基因拷贝数相当于1。三种启动子Trc,T5,T7的相对强度分别为1,2,5。通过这几种质粒和启动子的组合,使上下游模块的通量比例发生变化,再检铡含有不同通量比例的细胞内的产物产量。在此过程中,模块内部基因是单顺反子还是多顺反子表达形式也影响产量变化,即多个基因是在一个启动子后表达还是在各自的启动子后表达。经过一系列微调与组合后,具有最优性状的菌株目标产物的产量高达(1020±80)mg?L-1,实现了对碳代谢流的高效利用和协调。同时,通过蛋白质工程的手段对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进行改造,在工程菌中首次成功异源表达。

3 展望

合成生物科目根据项目学原理为指引,对现在拥有的、天然具备的生物体系从头策划以及整改,并且全力对策划合成出新的生物部件、模式以及体系努力。特别在使用部分,合成生物科目建筑的人工生物体系能够在制成关键生物品种、呵护人类身体等部分有主要的前进空间。现在合成生物科目的探索成就主要使用在医学方面,将来在别的行业范畴内也肯定会有引人注目的成就出现。总而言之,合成生物科目拥有普遍的运用前提以及强有力的措施撑持。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

生物医药论文摘要

【摘要】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着重调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寻找对策,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四个化”,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稳步地发展。

生物医药论文内容

【关键词】生物医药发展对策

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986 年我国正式实施“863 计划”,生物技术被列为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7 个高技术领域之首。政府在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国内各大企业为生物技术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我国金融界也积极参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许多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了生物技术开发,并且从金融市场融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目前全球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预计2020年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1、产业政策倾力扶持,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我国政府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五” 期间医药的发展重点在于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等。国家对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制订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对生物制药企业实行多方面税收优惠、延长产品保护期和提供研发资金支持等。同时, 国家为加强行业管理,对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采取严格的审批程序,并针对重复建设严重这一情况,对部分生物医药产品的项目审批采取了限制家数的措施,以确保新药的市场独占权和合理的利润回报,鼓励新药的研制。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该《规划》在组织领导、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人才队伍、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保障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而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规模与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国家经贸委的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以前,我国对生物医药技术开发的总投资累计约为40亿元,自1999年开始,国家明显加大了对生物医药的投入力度,平均每年达20亿元左右,2003年这一投入达到6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国内一些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两种 渠道 获得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研发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达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的48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

3、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

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由罗氏、葛兰素一史克、先锋药业等40多个国内外一流药厂组成的侧重于基因研究,化合物筛选和新药开发的张江药谷产业集群;拥有诺和诺德制药公司和8个生物科技国家863项目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侧重于生物制药、特别是遗传工程药学的深圳生命科学园区等。这些产业集群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体(药厂),研究开发、孵化创新、 教育 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扩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1、投资模式不利于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国际医药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创新,发达国家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都拥有自己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通常每年投入的经费占全部销售额的10%一20%,而美国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生物药品的投人占总投资额的 60%~70%。每个大型医药公司都有自己“拳头产品”,单个产品的年销售额就可达十亿至几十亿多元。公司拥有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国家给予专利保护,产占可以在10 年或更长时间内独占市场,一个产品就可赢得丰厚的利润,再从利润中拿出巨额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从美国生物制药发展模式来看,技术力量雄厚的专家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大制药公司通过战略联盟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风险投资为生物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这三种力量的有机结合是生物制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而从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模式来看,主要通过购买技术实现生产,风险投资机制不足且资金太少,另外技术创新力量薄弱。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很难形成气候。

我国的医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大多不具备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基本是引起仿制产品,重复开发投资现象也非常严重,恶性性竟争必然带来效益低下的状况。我国药品进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三资企业产品销售额也在逐年增长,一份国外研究 报告 中指出:“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 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

2、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严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生物技术产品的广阔前景和丰厚收益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加人开发,但其中多数是仿制国外的,品种少,厂家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建设投资。例如,研制rhuG—CSF 的就有18 家公司。据统计,仅1996-1998年,获卫生部新药批准文号的厂家,重组人白介素一2(l—2)的有10 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有10 多家。如此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竟相压价、市场混乱的局面。更由于一些企业缺少产品 市场调查 分析,造成大量产品堆积,以致投资价格很高的成套流水线设备利用率很低,有的年使用率低于一个月。价格战反过来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假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对国产生物技术产品信任度低,而宁愿使用昂贵的国外进口制品。

3、科研和产业脱节现象仍较为严重

在我国科研单位研究目的是为跟进国际先进科技的发展,研究方向过多集中于对几个热门品种上游技术的开发,而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很少,在国外,科研成果完成后,落到企业的研发中心进行进一步孵化,形成技术工艺后再规模化生产,在我国两者严重脱节。缺少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将研究成果转变为生产,大大阻碍了产业化发展。

4、开拓市场能力低

由于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手段落后,国内市场将面临进口药品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国外市场开拓不够,许多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准;二是开发市场的投入量不足;三是生物药品良好的临床效果虽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肯定,但其售价相对偏高,消费能力不足。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资金与投术投人,并深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发挥资本市场和凤险投资公司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但国家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一2020年)》指出,未来15年,中国要在生物技术领域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包括靶标发现技术、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和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等。这一部署无疑为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位参与“十二五”医药产业专项规划的专家组成员透露:在正在制定的专项规划中,生物医药产业和产业升级将成为未来3年发展的重点方向。专项规划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十二五”医药产业的重点,要求追踪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占领生物医药产业制高点。

有关生物医药论文推荐:

1. 生物制药专业论文范文

2. 生物化学论文精选范文

3. 医药公司实习论文

4. 生化制药毕业论文范文

5. 健康论文范文

6.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7. 公共卫生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出口结构研究论文

就啊 。奥 啊这些】朴智星咯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学、对外贸易学、国际经济关系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除导言和结论外,全文共分六章: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为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探讨了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4062接着对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然后探讨了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性及其诸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对外贸易结构演变的条件与因素和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等。第二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现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特点、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的因素、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几个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3)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第三章为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构成及其变化和原因,加工贸易的发展与现状、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工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内在优势等。从中得出如下三点结论:(1)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单一落后,贸易“动态效益”甚微;(2)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加工贸易方式本身的产物;(3)加工贸易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产业传递的一种表现形式:(0加工贸易在中国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5)世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第四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即国别(地区)结构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和趋势,中国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卜、中国内地同港澳台地区osw中国同独联体、波罗的海和东欧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原因和作用等y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门)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2)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商品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扩张的程度有限;(3)中国高度依存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的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不平衡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但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gk第五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研究,卞要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即东、中、西三大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特点、趋势和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厂域结构不平衡的原冈与作用。从中得出如下儿点结论:(1)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是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过来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区对外厂放和经济发展的差距;(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状况短时期内亦难以改变;(3)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但对其消极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第六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在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际......余下全文>>

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现状与展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深度衰退。而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经济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08年外贸进出口现状2007年下半年,在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已开始放缓。2008年6月份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了经济衰退、需求迅速减少的状况。而我国外贸出口的近60%直接或间接面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随着这3大经济体陷入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迅速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增长出现了快速下滑。1.进出口出现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进出口额从08年8月份开始出现快速下滑的态势(见图1),11月份的进出口额从10月份的同比增长17.6%逆转为下降9%,降幅高达到26.6%,月度进出口总值出现了自2001年10月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除春节影响的月份之外)。12月继续回落至-11.1%;出口额在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由10月份的增长19.2%逆转为下降2.2%,降幅超过20%。12月份的增长速度下滑到-2.8%;进口额则从10月份15.6%的增长逆转到下降17.9%,降幅超过33%,12月份进一步下滑到-21.3%。2.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0 8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10409.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0.6%。其中,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47.3%,比07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33.4%,比07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从11月份开始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均呈现大幅下降态势。11月加工贸易出口由10月份的增长8.6%逆转为下降10.8%,降幅接近20%,12月份的增长速度更是下滑到-15.7%;进口则由10月份的增长2.6%逆转为下降24.9%,降幅超过27%,12月份下跌到-31.3%。0 8年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实现2352.6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8.2%。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 2.9%,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46.4%,比07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0.5%,比07年同期上升5.7个百分点。尽管从08年下半年开始,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均出现了大幅回落的情况,但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达到2718.4亿美元,比07年同期净增加460.5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项下仅实现了717.3亿美元的顺差,比07年同期净减少306.5亿美元。3.外商企业进出口增长放缓、投资更为审慎08年1~11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13115.6亿美元,增长15.4%,较07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320.6亿美元,增长16.2%,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5.6%;进口5795亿美元,增长14.3%,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54.6%。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27.6%,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4%,比07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6.3%,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1 8%;进口增长37%,高出同期总体进口增速14.2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31.4%。而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前11个月,进出口增长29.3%,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20.8%。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投资更为审慎(见图2)。08年在我国新设立的外商企业与07年同期相比,始终呈现负增长的态势,而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逐月下滑的态势,由年初109.78%的高速增长迅速回落到11月份的26.29%,11月当月实际利用外资的同比下降了36.52%。外资投入的减少表明尽管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市场的高成长和需求巨大对国际资本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国际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资本的投资选择更为审慎。4.主要产品进出口增幅回落显著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是位列我国外贸进口前2位的两类商品,占08年外贸进口总额的77.7%(见表1)。(1)能源产品进口增速回落为保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多次下调或取消能源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扩大能源产品进口。但受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和国内经济放缓影响,08年我国能源进口增幅回落明显(见表2)。据海关统计,08年1~11月,我国进口主要能源商品量比上年同期仅增长3.7%,增幅回落9.7个百分点;进口价值1586亿美元,增长74%,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14.9%。到11月份,全球经济衰退加剧,能源需求预期下滑,我国当月主要能源产品的进口量、值均出现下降,分别下降13.1%和14.3%,直接下拉我国11月总体进口增速1.5个百分点。(2)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高技术产业是目前我国工业行业的第一大产业。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显回落(见图3)。08年1~10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460.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比07年同期减缓10.1个百分点。其中,8、9、10月增速为14.4%、15.7%、12.3%,比5、6、7月22.6%、16.6%、13%的增速大幅下滑。5.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08年1~11月,欧盟、美国与日本为我国的3大对外贸易伙伴(见表3)。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1大贸易伙伴和第1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增长22%,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10.4个和6.8个百分点。其中,对欧出口增长21.8%,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20.6%;对欧盟贸易顺差达到1484.2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21.2%。美国持续了我国的第2大贸易伙伴地位,中美双边贸易总值增长11.6%,比07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出口增长9.6%,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增长18.5%,实现贸易顺差1583.6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5.8%。日本仍然处于第3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前11个月中日双边贸易增长了15.2%。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增长了14.9%;自日本进口增长15.4%,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0.5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17%。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08年前11个月中印双边贸易总值增长41.6%,增速位于前10大贸易伙伴之首。外贸进出口下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08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在第4季度出现了深幅下调,但仍占据外贸出口的47.3%,而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目前仍以加工、组装为主,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部分处于由低端向中端发展阶段,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由于行业和地区发展外向度等方面的差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不同的。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冲击较大,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1.对行业的影响0 8年上半年,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外贸企业利润持续走低。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逐步显现、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更使企业雪上加霜,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从10月份开始,有色、钢铁等冶金行业最早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状况,那些为应对原材料上涨过快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上半年在国际市场上订购过多矿石等原材料产品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产成品与原料之间价格倒挂的现象。钢铁行业亏损的局面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关停部分生产线、开工产量只保证已接订单的完成,从而降低企业亏损的生产方式;部分企业开始采取裁员、降薪等措施,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开始倒闭。由于传导效应的作用,这些高能耗产业的开工不足直接影响到对电力、煤炭等初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从而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从供不应求迅速转变为供过于求,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大幅回落。尽管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首先影响的是奢侈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且大部分是日用消费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外贸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产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目前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仍然是纺织服装玩具、电子信息、冶金、船舶、汽车、物流、旅游等与我国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其生产增速大幅回落。那些外向依存图3 2004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地区)金额(亿美元)比0 7年同期增减(%)进出口出口进口进出口出口进口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印度3,929.4 2,706.8 1,222.6 22.0 21.8 22.53,078.2 2,330.9 747.3 11.6 9.6 18.52,462.3 1,060.9 1,401.4 15.2 14.9 15.42,151.4 1,052.9 1,098.5 17.8 24.4 12.21,879.5 1,758.8 120.7 5.3 5.4 3.71,746.2 689.8 1,056.4 20.5 36.6 11.91,223.1 242.2 980.9 8.4 14.4 7.1557.5 206.2 351.3 41.3 26.5 51.7521.9 296.3 225.6 19.5 13.9 27.9483.8 291.3 192.5 41.6 34.8 53.2表3 08年1~11月我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度比较低的行业,如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行业,目前受到的影响程度还较低,但可能会有一个滞后的效应。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相关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国的本土企业可以利用全球相关行业巨头纷纷裁员时机引进一批高端管理与技术人才,收购和兼并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成长性高、陷入困境的外国企业,迈出本土企业国际化的步伐。2.对地区的影响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对外向依存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对广东省的影响尤为大。08年1~11月,广东省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完成进出口总值6311.8亿美元,增长10%,增速较07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5%。国际市场需求的快速萎缩、外贸企业订单的骤减直接使得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生产增速大幅度地下调,导致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农民工从08年11月开始提前返乡。而对于以内需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已基本上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东部地区,企业与政府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利用全球经济衰退的时机着手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决心关停并转一批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舍不得调整、生产水平较低、产能落后的企业,为下一步经济的腾飞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中央及时调整政府投资计划,采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政府调动资金力度、产业政策引导力度、自主创新力度等措施,高密度、强力度地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以启动内需市场。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影响下,人们对未来就业形势和收入增长的预期开始下降,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呈现逐月下滑的趋势(见图4),将进一步加深国内消费需求的下调。在外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不能有效启动、投资更为审慎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放缓,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08年第4季度农民工的提前返乡可以视为在外打工多年,给自己提前放的一个春节长假,但09年春节过后,如果大量农民工不能顺利返城就业,将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问题。09年外贸进出口展望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实体经济下滑的加速,0 9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将加深、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加剧,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2009年发达经济体将会陷入经济衰退的境地,参照历史经验,发达国家政府应对危机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经济自保的做法,这将对我国的出口形成不利影响。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及进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危机时期,政府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为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08年12月24日,国务院推出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等7项最新政策措施,通过减税、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方信贷、增加先进技术与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及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引导与鼓励外资投向、便利通关手续及降低通关费用等措施,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2009年,与发达经济体的衰退相对应的是,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政府还应加强对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外贸基本设施投入,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因发达经济体外需放缓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变化历史(见图5),在经济危机来临阶段、我国进出口增长在经历短暂的快速下滑之后,都会迎来快速反弹的走势。图4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进出口研究论文

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现状与展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深度衰退。而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经济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08年外贸进出口现状2007年下半年,在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已开始放缓。2008年6月份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了经济衰退、需求迅速减少的状况。而我国外贸出口的近60%直接或间接面向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随着这3大经济体陷入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迅速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增长出现了快速下滑。1.进出口出现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进出口额从08年8月份开始出现快速下滑的态势(见图1),11月份的进出口额从10月份的同比增长17.6%逆转为下降9%,降幅高达到26.6%,月度进出口总值出现了自2001年10月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除春节影响的月份之外)。12月继续回落至-11.1%;出口额在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由10月份的增长19.2%逆转为下降2.2%,降幅超过20%。12月份的增长速度下滑到-2.8%;进口额则从10月份15.6%的增长逆转到下降17.9%,降幅超过33%,12月份进一步下滑到-21.3%。2.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0 8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10409.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0.6%。其中,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47.3%,比07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33.4%,比07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从11月份开始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均呈现大幅下降态势。11月加工贸易出口由10月份的增长8.6%逆转为下降10.8%,降幅接近20%,12月份的增长速度更是下滑到-15.7%;进口则由10月份的增长2.6%逆转为下降24.9%,降幅超过27%,12月份下跌到-31.3%。0 8年一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实现2352.6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8.2%。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 2.9%,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46.4%,比07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0.5%,比07年同期上升5.7个百分点。尽管从08年下半年开始,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均出现了大幅回落的情况,但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达到2718.4亿美元,比07年同期净增加460.5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项下仅实现了717.3亿美元的顺差,比07年同期净减少306.5亿美元。3.外商企业进出口增长放缓、投资更为审慎08年1~11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13115.6亿美元,增长15.4%,较07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320.6亿美元,增长16.2%,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5.6%;进口5795亿美元,增长14.3%,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54.6%。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27.6%,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4%,比07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6.3%,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1 8%;进口增长37%,高出同期总体进口增速14.2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31.4%。而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前11个月,进出口增长29.3%,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20.8%。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投资更为审慎(见图2)。08年在我国新设立的外商企业与07年同期相比,始终呈现负增长的态势,而实际利用外资呈现逐月下滑的态势,由年初109.78%的高速增长迅速回落到11月份的26.29%,11月当月实际利用外资的同比下降了36.52%。外资投入的减少表明尽管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市场的高成长和需求巨大对国际资本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国际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国际资本的投资选择更为审慎。4.主要产品进出口增幅回落显著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是位列我国外贸进口前2位的两类商品,占08年外贸进口总额的77.7%(见表1)。(1)能源产品进口增速回落为保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多次下调或取消能源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扩大能源产品进口。但受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和国内经济放缓影响,08年我国能源进口增幅回落明显(见表2)。据海关统计,08年1~11月,我国进口主要能源商品量比上年同期仅增长3.7%,增幅回落9.7个百分点;进口价值1586亿美元,增长74%,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14.9%。到11月份,全球经济衰退加剧,能源需求预期下滑,我国当月主要能源产品的进口量、值均出现下降,分别下降13.1%和14.3%,直接下拉我国11月总体进口增速1.5个百分点。(2)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高技术产业是目前我国工业行业的第一大产业。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显回落(见图3)。08年1~10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460.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比07年同期减缓10.1个百分点。其中,8、9、10月增速为14.4%、15.7%、12.3%,比5、6、7月22.6%、16.6%、13%的增速大幅下滑。5.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08年1~11月,欧盟、美国与日本为我国的3大对外贸易伙伴(见表3)。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1大贸易伙伴和第1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增长22%,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10.4个和6.8个百分点。其中,对欧出口增长21.8%,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20.6%;对欧盟贸易顺差达到1484.2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21.2%。美国持续了我国的第2大贸易伙伴地位,中美双边贸易总值增长11.6%,比07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出口增长9.6%,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增长18.5%,实现贸易顺差1583.6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5.8%。日本仍然处于第3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前11个月中日双边贸易增长了15.2%。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增长了14.9%;自日本进口增长15.4%,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0.5亿美元,比07年同期增加17%。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08年前11个月中印双边贸易总值增长41.6%,增速位于前10大贸易伙伴之首。外贸进出口下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08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在第4季度出现了深幅下调,但仍占据外贸出口的47.3%,而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目前仍以加工、组装为主,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部分处于由低端向中端发展阶段,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由于行业和地区发展外向度等方面的差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不同的。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冲击较大,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1.对行业的影响0 8年上半年,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外贸企业利润持续走低。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逐步显现、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更使企业雪上加霜,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从10月份开始,有色、钢铁等冶金行业最早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状况,那些为应对原材料上涨过快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上半年在国际市场上订购过多矿石等原材料产品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产成品与原料之间价格倒挂的现象。钢铁行业亏损的局面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关停部分生产线、开工产量只保证已接订单的完成,从而降低企业亏损的生产方式;部分企业开始采取裁员、降薪等措施,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开始倒闭。由于传导效应的作用,这些高能耗产业的开工不足直接影响到对电力、煤炭等初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从而导致这些行业的产品从供不应求迅速转变为供过于求,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大幅回落。尽管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首先影响的是奢侈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且大部分是日用消费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外贸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产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目前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仍然是纺织服装玩具、电子信息、冶金、船舶、汽车、物流、旅游等与我国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其生产增速大幅回落。那些外向依存图3 2004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地区)金额(亿美元)比0 7年同期增减(%)进出口出口进口进出口出口进口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印度3,929.4 2,706.8 1,222.6 22.0 21.8 22.53,078.2 2,330.9 747.3 11.6 9.6 18.52,462.3 1,060.9 1,401.4 15.2 14.9 15.42,151.4 1,052.9 1,098.5 17.8 24.4 12.21,879.5 1,758.8 120.7 5.3 5.4 3.71,746.2 689.8 1,056.4 20.5 36.6 11.91,223.1 242.2 980.9 8.4 14.4 7.1557.5 206.2 351.3 41.3 26.5 51.7521.9 296.3 225.6 19.5 13.9 27.9483.8 291.3 192.5 41.6 34.8 53.2表3 08年1~11月我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度比较低的行业,如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行业,目前受到的影响程度还较低,但可能会有一个滞后的效应。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相关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国的本土企业可以利用全球相关行业巨头纷纷裁员时机引进一批高端管理与技术人才,收购和兼并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成长性高、陷入困境的外国企业,迈出本土企业国际化的步伐。2.对地区的影响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对外向依存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对广东省的影响尤为大。08年1~11月,广东省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完成进出口总值6311.8亿美元,增长10%,增速较07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5%。国际市场需求的快速萎缩、外贸企业订单的骤减直接使得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生产增速大幅度地下调,导致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农民工从08年11月开始提前返乡。而对于以内需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已基本上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东部地区,企业与政府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利用全球经济衰退的时机着手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决心关停并转一批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舍不得调整、生产水平较低、产能落后的企业,为下一步经济的腾飞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中央及时调整政府投资计划,采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政府调动资金力度、产业政策引导力度、自主创新力度等措施,高密度、强力度地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以启动内需市场。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影响下,人们对未来就业形势和收入增长的预期开始下降,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呈现逐月下滑的趋势(见图4),将进一步加深国内消费需求的下调。在外需市场萎缩、内需市场不能有效启动、投资更为审慎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放缓,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08年第4季度农民工的提前返乡可以视为在外打工多年,给自己提前放的一个春节长假,但09年春节过后,如果大量农民工不能顺利返城就业,将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问题。09年外贸进出口展望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实体经济下滑的加速,0 9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将加深、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加剧,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进一步增大。2009年发达经济体将会陷入经济衰退的境地,参照历史经验,发达国家政府应对危机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经济自保的做法,这将对我国的出口形成不利影响。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及进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危机时期,政府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为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08年12月24日,国务院推出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等7项最新政策措施,通过减税、扩大政策性银行出口买方信贷、增加先进技术与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及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引导与鼓励外资投向、便利通关手续及降低通关费用等措施,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2009年,与发达经济体的衰退相对应的是,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政府还应加强对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外贸基本设施投入,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因发达经济体外需放缓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变化历史(见图5),在经济危机来临阶段、我国进出口增长在经历短暂的快速下滑之后,都会迎来快速反弹的走势。图4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际贸易论文主要是对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中的问题及一些时实进行研究,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探讨国际贸易论文题目,供给大家作为自己论文的选题参考,希望对大家选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 一、 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1、互联网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2、论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新发展 3、论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4、树立合作式国际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的中国理念 5、国际贸易与民生百态 6、信息化教学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7、农药国际贸易领域英语应用研究 8、新国际贸易形势下广东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9、探析国际贸易风险及防范对策 10、中国铁矿石国际贸易现状与战略分析--评《中国铁矿石资源国际合作研究》 11、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研究 12、大数据背景下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3、《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课程设计研究 14、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5、国际贸易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动态调整 16、基于知识产权及国际贸易的中美竞争力比较研究 17、国际贸易实务中区域经济产品品牌价值链构建探讨 18、区块链正在改变国际贸易 19、《国际贸易问题》选题参考 20、国际贸易背景下激励科技企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21、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壁垒的透视及应对 22、略论当代国际贸易新发展与中国外贸新变化 23、国际贸易中预借提单的成因及预防 24、浙江制造认证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 25、文化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 26、国际航运与国际贸易的协同发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 27、浅谈国际贸易摩擦的产生及其应对方法 28、上海: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企业国际贸易便利性 29、浅论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30、基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中俄国际贸易研究 3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32、国际贸易新通道背景下的陇南特色文化之城建设 33、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34、国际贸易+英语双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分析 35、浅议民办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36、互联网+新形态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式探析 37、政治冲突与国际贸易:韩国萨德事件对中韩贸易的影响分析 38、跨境电商发展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39、翻转课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40、试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新方案 41、互联网+下国际贸易方式转变分析 42、试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发展策略 43、从国际贸易母国效应视角探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44、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人民币使用与中国的财富损失 45、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46、国际贸易强度、空间溢出与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效率 47、加强国际贸易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质量的措施研究 48、跨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49、经济新常态下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50、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大数据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 51、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 52、建立绿色有机产品国际贸易平台 53、国际贸易正义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研究 54、国际贸易正义缺失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55、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56、中企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新格局 57、注意力配置、互联网搜索与国际贸易 58、跨境电商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59、海南国际贸易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 60、创新国际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61、国际贸易新动态及对策探讨--基于"一带一路"背景 62、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6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64、数字工程认证服务国际贸易便利化 65、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究 66、一带一路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67、农产品国际贸易变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68、探讨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 69、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70、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外语课程教学改革 71、论国际贸易收益来源的发展综述 72、经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73、新常态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 74、移动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5、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76、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77、实训基地建设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作用的探究 78、浅论国际贸易信用证结算方式的风险及防范 79、国际贸易对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影响--基于中国大陆地区地级市的数据分析 80、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新发展趋势和中国外资法 81、基于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82、论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83、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84、移动互联网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85、国际贸易中的质量竞争力建设 86、当前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要素分析及其应用价值 87、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生态化战略选择 88、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89、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以义务为例 90、国际贸易中货物风险转移时间的确定 91、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9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 93、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学》翻转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94、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分析 95、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与对策探讨 96、新常态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7、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之我见 98、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研究 99、国际贸易英语笔译中的常见问题及策略研究 100、如何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性人才的外贸函电应用能力 101、黄金中游产品国际贸易网络演化特征研究 102、我国铜资源国际贸易研究 103、从中美贸易摩擦看国际贸易法发展及中国的对策 104、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PBL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分析 105、国际贸易网络枢纽地位的决定机制研究 106、《国际贸易问题》选题参考 107、中远海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陈学文总经理到访协会 108、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对我国天然气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09、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与策略研究 110、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 111、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发展策略 112、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113、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创新 114、经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发展路径研究 115、文化差异对中国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 以上就是为大家精选的"国际贸易论文题目(优选范文题目115个)"的全部介绍,希望以上的范文题目对大家论文选题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研究陶瓷出口背景论文

我就是学习瓷器学的,呵呵。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瓷器就是好,就是好,真好!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摘要的四要素:

  • 索引序列
  • 论文出口研究
  • 药品出口研究论文
  • 出口结构研究论文
  • 中国进出口研究论文
  • 研究陶瓷出口背景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