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中国餐桌礼仪毕业论文

中国餐桌礼仪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餐桌礼仪毕业论文

Chinese table mannersTable manners in Chinese life and order in the full possession of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ey believe, eating is not only way to meet their basic physiological needs method -- is also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social experience. To this end, grasp the knowledge of the rules in some Chinese restaurants have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ther you are a master, or merely a guest, must have some rules.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The round table is popular. Because they can sit more people, and we can sit face to face, the head of the family identity and not long shaped the West on the table very clearly through his seat and identification. Guests should be invited to sit down and wait for the owner. The owner must be careful not to call the guests sitting in a seat near the table. This is a taboo.Will have to wait until all the people here can only be the beginning of any form of dining activities -- even if they have to wait for being late. Once you master home place, can do the prologue. During the meal, the owner must assume a proactive role -- urging guests enjoy eating and drinking is entirely reasonable.●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In a typical Chinese-style table looks quite empty,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especially. Each seat can be seen on the front wheel on a bowl; right is a set of chopsticks and spoons, were placed in their own seat. In formal occasions, there will be napkins, mainly on the lap. In a formal banquet, the dishes of eating like a slide show, each time a dish. Surprisingly, rice, not with the dishes ibid, but you can choose to eat the same. As the dishes have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t should be for individual taste, but once only from a bowl to eat, not mixed taste. Plate is not available to eat, can only bowl. Bones and shells on the individual disk. Not clean the dishes must always be replaced with clean plates.●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in addition to Tom, the gallery of all the food with chopsticks. May provide a knife and fork, but as the Chinese people, it is best to use chopsticks. Chopsticks are eating a tool, so do not play with the chopsticks -- take them when the drumstick is a very rude way, but can not use chopsticks pointing to the person or motioned. Of course, absolutely can not suck or to chopsticks chopsticks inserted in rice, it is Taboo -- this is like the funeral of incense, is considered unlucky. Again, can not use chopsticks in a non-stop flipping Diecai years, should be the first sights with your eyes you want to get food. When you use chopsticks to pick up one of the food, try to avoid the encounter other food. If possible, use public chopsticks and spoons beside. After dinner or take the food after the end, will chopsticks chopsticks back seat.●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A seat Chinese restaurant without a formal tea and can not claim. Therefore, as far as possible, the storage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ea is a sensible approach, to ensure the most sophisticated taste is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Issues relating to te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 few key things. Seats recently teapot peopl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others and themselves --- --, pour the order in accordance with age, from longest to most young persons, the final pour myself. When the people you pour, the protocol should be used finger tapping on the table, this is done to pour expressed gratitude and respect.●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自行删减同学你好有帮助请点好评或者采纳祝你新的一年学习进步~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 方法 ,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 经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 商务礼仪 之餐桌礼仪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一 摘要: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些礼仪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餐桌礼仪 文化 是最重要的非语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1.1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1.2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1.3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1.4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1.5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 其它 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冯玉珠.宴之道: 职场 宴请细节攻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陈弘美.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二 摘 要: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食物和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所崇尚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也不一样。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给以建议。 关键词:中英;餐桌;礼仪文化 礼仪根植于文化中,与人群相连,它的基础在于尊重,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有时将心比心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如果不考虑外国的礼仪而草率地使用本国礼仪对待外国友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虽然有道教的调解,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礼仪”几乎和“人品”是等同的。《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貌,做事不合礼仪,也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英国是一个看重绅士风度[2]和淑女作风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并不低于中国人。但两个同样重视礼仪的国家所重视的礼仪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因为礼仪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在彼此接触的时候,用对方的生活方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礼仪并非约束,恰当的礼仪会使彼此关系融洽,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 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 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 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 二、仪态与氛围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 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 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 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 成语 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 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三、原因与建议 中国和英国之所以在餐桌礼仪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是因为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分享,认为彼此心无芥蒂是最好的相处状态。中国人的人格中有一种坦荡的霸气,不怕外人猜,也没有什么秘密,谁都活得有理。中国人害怕冷清,不喜欢独处,这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很多,从来都没有独处的必要和机会。这种性格多少有点孩子气,但中国人到老也还是小孩。中年人稍成熟一些,但没有多少成熟的快乐,只有对中年人生的抱怨,中国人是不喜欢成熟的。 英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开放,其实整个欧洲人都有一种欧洲气质。这种欧洲气质既进取,又保守。英国崇尚个人价值,但这种个人价值却先被包裹在优雅的生活艺术之中,所以没有显示出一种肆意酣畅的畅快。英国人在餐桌上选择安静地进餐,对朋友的尊重,是出于对私有化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贵族,礼貌而节制,即使是对待服务员也会给予礼貌的尊重。优雅本身是带有疏离的,英国人却不觉得彼此疏离了,反而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就该是这样。 笔者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只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某种共性的族群,人和人的差别其实很大,也有喜欢清静的中国人和 爱好 热闹的英国人。餐桌礼仪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在家里吃饭就没有在外面那么讲究,在小餐馆里吃饭和在高档餐厅又很不一样。而就餐者的亲疏远近也决定了礼仪的繁复简约。礼仪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文化传统根植于人的血脉,但绝不可以由此而过度保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英两国的人就餐时,应该在注重礼仪的基础上学会察言观色。 在餐桌上,不是说对方是哪一国的人就该以哪一国的礼仪去对应,而是你要看对方的态度,他喜欢热闹的时候,你就多说笑,他一声不响了,你安静地吃饭就好。不管是在哪里,识趣又知变通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中国和英国的餐桌礼仪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从食物和餐具到仪态和氛围。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参照着来看,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就显得更清晰分明了。你可以选择入乡随俗迎合对方,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让对方感受异国的文化气韵。只要餐桌上的气氛和谐舒畅,选择哪一种礼仪方式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辉主编.诗经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47. [2] 蔡颖.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 Table Manners in UK[J].英语画刊,2011.(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三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WTO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以中西餐桌礼仪为出发点,以下是“餐桌上的礼仪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现在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餐桌礼仪在中西方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两方面的礼仪,一是来自自身的礼仪规范,比如说餐饮适量、举止文雅。另一个是就餐时自身之外的礼仪规范,比如说菜单、音乐、环境等。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有一种说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礼仪,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礼仪终究有些什么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预定 在中国吃饭很少有预约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场合才会预约。而在西方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二、着装 中西方在这方面都很有讲究。但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隆重些。而吃饭时穿着得体、整洁则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指甲修剪整齐。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入座 入座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座位应该听候主人或招待人员指派,不要过于礼让。如未定座位,应由尊长坐上座,自己捡低档的座位坐下,不必过于谦恭。当你快要坐下时,切记要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才坐下,如果用脚把椅子推开,这样就表现出你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小姐们若有男友同行时则不必自己动手拉椅子了,因为这是男友的责任。入座时,要坐得端正,双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将大腿交叠。双手不可放在邻座的椅背,或把手搁在桌上。 进入西餐厅后,需由侍应带领入座,不可贸然入位。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记得要抬头挺胸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四、餐巾 中国的餐厅一般会在客人上桌前在每位客人的水杯里插上一朵用纸制成的小花,便于美观。而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经常放在膝上,在重礼节场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时的轻松场合还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个餐巾角正对胸前,并用碗碟压住。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或平行迭成长方形状,拭擦时脸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轻按几下。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结束,可将餐巾放在餐桌上。 五、取食 在中国,大多数餐馆、家宴都使用圆桌,大家围着菜肴而坐,这样不仅体现了团团圆圆的气氛,也取食方便。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是采用的长桌或T型桌,那么难免遇到取食不到的状况。西方的“小盘式”避免了这一点,但有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下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有时主人劝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礼,相反主人会引以为荣。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当参加西式自助餐时,另一次就把食物堆满整个盘子。盘子上满满的食物让人看起来认为你非常贪得无厌。每次拿少一点,不够再去。 六、就餐的方式及禁忌 在中国,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餐具,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在就餐时一定要注意。 而在西方多使用刀叉。其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刀叉的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进餐途中想要休息或取面包时,应是刀摆在盘上右侧,叉在左侧,两者呈八字形。要注意的是,刀尖端搁在盘缘不可滑落,而且,刀柄后端碰触到桌面也不行。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叉背必须朝上放置。因为,不管进食时叉子如何拿法,叉子内侧朝上放置是用餐完毕的表示。 餐桌礼仪更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学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餐桌礼仪更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礼仪,本文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与对比为出发点,在参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希望通过此对比可以让 英语学习 者了解更多关于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餐饮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红群.编著.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 [2]熊经浴.现代商务礼仪.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P48-50 [4]姜若愚.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北京旅游 教育 出版社.2006 [5]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商务宴请用餐礼仪大全 2. 商务礼仪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3. 对商务礼仪课的优秀心得体会 4. 餐桌礼仪英语作文习俗范文欣赏 5. 商务礼仪学习心得体会

中韩餐桌礼仪毕业论文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特别具体的英国礼仪寻找困难,可参考正规书籍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 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7、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8、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9、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了解餐桌礼仪,以便顺利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引言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以防止失礼于人。本文按照进餐的顺序,分别指出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的礼仪。】

正文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基本上你学会了这些,一般用餐都不会太失礼。

结论 【礼仪虽有差异,但是没有高低贵贱,只有我们学好这些用餐的礼仪规则,才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如鱼得水。】

聚餐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饭菜质量的好坏,而且取决于聚餐的气氛,在聚餐中客人们可以互相交谈,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适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会还是家庭聚餐,安排恰当的座次都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座次要考虑性别、年龄、职业、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与主人的关系。由于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产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科学和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系以及地域风俗习惯。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礼仪。各种礼仪也反映出社会成员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妇女不允许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会地位也是平等的,体现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国的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崇尚孝顺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拥有绝对核心地位,因此年长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与中国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独立自主的家庭观念。在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长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时主要客人为年轻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宫廷礼仪。那时,座次反映了人们的阶层和地位以及在宫廷从事的职务。

二、国际惯行的餐桌座次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异,国际上也有惯行的餐桌座次礼仪。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时男士应照顾女士和老人入座。离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会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亲友的座次,年长者高于年轻者,国际友人高于本国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场合餐桌座次的差异

年长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总是坐主位,在特定场合中,谁是核心谁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不同的场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大型家庭聚会或正式宴会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在正式宴会中,最好在邀请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标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时由邀请方中的一人引领,这样客人才能顺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尴尬,同时也会为这次宴会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极其严格。男女客人应该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妇包括主人夫妇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邻座。已经相互认识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国客人应该被安排在能用其语言沟通的客人旁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客人们更好的交流沟通,结识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艺术家拥有较高的特权,许多邀请者会给他们安排比传统的等级座次更高的席位。总之在安排座次时要考虑客人们之间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将那些对彼此很感兴趣并且有共同话题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会的气氛更加愉悦。具体的西方传统餐桌座次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边,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边,而男主人的左边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来安排座次,男女叉开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现在中国正式宴会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发展演变,一方面继承了一些传统礼节,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国际的礼仪文化。中国餐桌座次主要遵从四个原则:居中为上、以右为上、面门为主、各桌同向。“居中为上”是指许多桌子摆放在一起时,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应坐主位桌。“以右为上”意思是一张桌子上右边的位置地位高于左边。“面门为主”即面朝门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应坐于此位。“各桌同向”是指每张桌子的主位朝向相同。具体的餐桌座次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门,女主人坐其左边,男主人坐其右边。当邀请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边,首要客人坐其右边。

(二)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主要原则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认识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长方形桌子主人夫妇一般坐在朝门的桌子末端,年轻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认识的情侣不愿分开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监护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国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长者居于面朝门首位,其他人以家庭为单位分别坐在年长者两侧,地位越高的人离首位越近,年轻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对门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侧,女士坐一侧,分别位于首位两侧。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较

通过对不同场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一)西方餐桌座次中女士地位较高,男士会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为上,首要客人应坐在女主人左边,并照顾她落座。而在中国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较高于女士。

(二)首要客人在西方餐桌座次中居首位,即使有其他客人比首要客人年长

然而中国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龄最长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从“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

(三)中国的餐桌座次中,夫妇双方挨着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会中,夫妇不能邻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崇尚简单自然。一些复杂的餐桌座次也随着时间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场合也会有新的座次产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尴尬和误解,人们通常会遵从国际惯例上的餐桌座次。我们应该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掌握国际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会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会气氛更加愉悦,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餐使用筷子,西餐使用刀、叉,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的差异。在使用餐具时中西方均有不同的规范。吃中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吃西餐时,如手里拿着刀叉切勿指手画脚。说话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子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捡拾。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时,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静静地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多多包涵”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人自己倒酒,韩国人要朋友倒酒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毕业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

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摘要: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结构的差异、烹饪的差异等方面入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明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文化差异、形式和礼仪、观念结构

一、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饮食与文化紧密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创造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饮食的差异则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仪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从古至今中国人在开席时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礼仪。中国人的聚食制延续千年。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从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延续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这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也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三、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很难涵盖其所有意味。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构成了中餐过于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切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西方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不追求花样和饭菜的其他功能。他们认为“吃”只是为一个生物的机器加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运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抵御病菌的攻击,则其他方面并不讲究。由此可见,饮食在他们心中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活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享有美食之称誉的大国法国,更是追求高质量的营养。法国烹调虽追求美味,但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在现代西方社会,除了营养的需求外,还十分重视养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四、饮食结构的差异

据西方统计,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是西方的六倍还多。在中国的日常饮食结构中,素菜占据主导位置,而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饮食结构中,所以在中国自古就有“菜食”的说法。这种饮食传统,主要与佛教徒的鼓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认为植物为“无灵”,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素食主义。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由于西方大多数国家地理位置处于高纬度,有些国家甚至终年积雪,这就造成了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喜食肉类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营养采取了生熟结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饮食结构的不同有时也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态度。

五、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烹饪的差异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烹饪中处处显示规范与科学。在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这种菜谱似乎是科学的,实际上,这种科学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都精确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皆为同一味道,毫无变化。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烹调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没有具体标准。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性。它的特点就是随意性。比如同样一道菜肴,由于地区、作用、等级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处理。以红烧鱼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

六、结语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笔者相信对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而认识到宽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异对提高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3.1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3.2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Ms等。

3.3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4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3.6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二)餐具差异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三)入座座次差异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 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四)着装要求差异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五)餐桌上用语的差异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特别具体的英国礼仪寻找困难,可参考正规书籍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 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7、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8、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9、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毕业论文大纲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 方法 ,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 经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 商务礼仪 之餐桌礼仪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一 摘要: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些礼仪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餐桌礼仪 文化 是最重要的非语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1.1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1.2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1.3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1.4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1.5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 其它 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冯玉珠.宴之道: 职场 宴请细节攻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陈弘美.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二 摘 要: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食物和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所崇尚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也不一样。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给以建议。 关键词:中英;餐桌;礼仪文化 礼仪根植于文化中,与人群相连,它的基础在于尊重,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有时将心比心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如果不考虑外国的礼仪而草率地使用本国礼仪对待外国友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虽然有道教的调解,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礼仪”几乎和“人品”是等同的。《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貌,做事不合礼仪,也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英国是一个看重绅士风度[2]和淑女作风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并不低于中国人。但两个同样重视礼仪的国家所重视的礼仪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因为礼仪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在彼此接触的时候,用对方的生活方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礼仪并非约束,恰当的礼仪会使彼此关系融洽,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 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 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 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 二、仪态与氛围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 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 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 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 成语 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 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三、原因与建议 中国和英国之所以在餐桌礼仪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是因为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分享,认为彼此心无芥蒂是最好的相处状态。中国人的人格中有一种坦荡的霸气,不怕外人猜,也没有什么秘密,谁都活得有理。中国人害怕冷清,不喜欢独处,这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很多,从来都没有独处的必要和机会。这种性格多少有点孩子气,但中国人到老也还是小孩。中年人稍成熟一些,但没有多少成熟的快乐,只有对中年人生的抱怨,中国人是不喜欢成熟的。 英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开放,其实整个欧洲人都有一种欧洲气质。这种欧洲气质既进取,又保守。英国崇尚个人价值,但这种个人价值却先被包裹在优雅的生活艺术之中,所以没有显示出一种肆意酣畅的畅快。英国人在餐桌上选择安静地进餐,对朋友的尊重,是出于对私有化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贵族,礼貌而节制,即使是对待服务员也会给予礼貌的尊重。优雅本身是带有疏离的,英国人却不觉得彼此疏离了,反而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就该是这样。 笔者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只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某种共性的族群,人和人的差别其实很大,也有喜欢清静的中国人和 爱好 热闹的英国人。餐桌礼仪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在家里吃饭就没有在外面那么讲究,在小餐馆里吃饭和在高档餐厅又很不一样。而就餐者的亲疏远近也决定了礼仪的繁复简约。礼仪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文化传统根植于人的血脉,但绝不可以由此而过度保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英两国的人就餐时,应该在注重礼仪的基础上学会察言观色。 在餐桌上,不是说对方是哪一国的人就该以哪一国的礼仪去对应,而是你要看对方的态度,他喜欢热闹的时候,你就多说笑,他一声不响了,你安静地吃饭就好。不管是在哪里,识趣又知变通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中国和英国的餐桌礼仪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从食物和餐具到仪态和氛围。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参照着来看,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就显得更清晰分明了。你可以选择入乡随俗迎合对方,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让对方感受异国的文化气韵。只要餐桌上的气氛和谐舒畅,选择哪一种礼仪方式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辉主编.诗经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47. [2] 蔡颖.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 Table Manners in UK[J].英语画刊,2011.(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三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WTO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以中西餐桌礼仪为出发点,以下是“餐桌上的礼仪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现在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餐桌礼仪在中西方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两方面的礼仪,一是来自自身的礼仪规范,比如说餐饮适量、举止文雅。另一个是就餐时自身之外的礼仪规范,比如说菜单、音乐、环境等。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有一种说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礼仪,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礼仪终究有些什么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预定 在中国吃饭很少有预约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场合才会预约。而在西方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二、着装 中西方在这方面都很有讲究。但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隆重些。而吃饭时穿着得体、整洁则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指甲修剪整齐。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入座 入座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座位应该听候主人或招待人员指派,不要过于礼让。如未定座位,应由尊长坐上座,自己捡低档的座位坐下,不必过于谦恭。当你快要坐下时,切记要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才坐下,如果用脚把椅子推开,这样就表现出你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小姐们若有男友同行时则不必自己动手拉椅子了,因为这是男友的责任。入座时,要坐得端正,双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将大腿交叠。双手不可放在邻座的椅背,或把手搁在桌上。 进入西餐厅后,需由侍应带领入座,不可贸然入位。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记得要抬头挺胸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四、餐巾 中国的餐厅一般会在客人上桌前在每位客人的水杯里插上一朵用纸制成的小花,便于美观。而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经常放在膝上,在重礼节场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时的轻松场合还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个餐巾角正对胸前,并用碗碟压住。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或平行迭成长方形状,拭擦时脸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轻按几下。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结束,可将餐巾放在餐桌上。 五、取食 在中国,大多数餐馆、家宴都使用圆桌,大家围着菜肴而坐,这样不仅体现了团团圆圆的气氛,也取食方便。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是采用的长桌或T型桌,那么难免遇到取食不到的状况。西方的“小盘式”避免了这一点,但有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下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有时主人劝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礼,相反主人会引以为荣。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当参加西式自助餐时,另一次就把食物堆满整个盘子。盘子上满满的食物让人看起来认为你非常贪得无厌。每次拿少一点,不够再去。 六、就餐的方式及禁忌 在中国,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餐具,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在就餐时一定要注意。 而在西方多使用刀叉。其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刀叉的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进餐途中想要休息或取面包时,应是刀摆在盘上右侧,叉在左侧,两者呈八字形。要注意的是,刀尖端搁在盘缘不可滑落,而且,刀柄后端碰触到桌面也不行。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叉背必须朝上放置。因为,不管进食时叉子如何拿法,叉子内侧朝上放置是用餐完毕的表示。 餐桌礼仪更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学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餐桌礼仪更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礼仪,本文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与对比为出发点,在参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希望通过此对比可以让 英语学习 者了解更多关于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餐饮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红群.编著.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 [2]熊经浴.现代商务礼仪.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P48-50 [4]姜若愚.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北京旅游 教育 出版社.2006 [5]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商务宴请用餐礼仪大全 2. 商务礼仪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3. 对商务礼仪课的优秀心得体会 4. 餐桌礼仪英语作文习俗范文欣赏 5. 商务礼仪学习心得体会

其实一样西餐吃饭要的是安静不能有声音最重要的是西餐实用的是金属刀和叉中餐就要温文尔雅其实也是安静 所以一样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1998,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201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摘 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

(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在夹菜时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盘里来来回回扒拉到底要夹什么菜,这种现象被称为“脏筷”。脏筷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礼貌的。有时候大家会在中国的餐桌上看到两个人同时夹同一道菜时,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抢筷”。为避免尴尬,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巧妙地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让我来帮你夹怎么样?”或者一方表示谦让地让对方来先夹。一般在连续就进餐时,筷子上仍然留着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残迹就去夹菜的情况被称之为“粘筷”,这是忌讳的,所以在打算夹菜时要轻轻小嘬筷子,来避免夹别的菜时筷子上还粘着东西。

在吃放间隙聊天的时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时,最为忌讳的是“供筷”,就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或者自己的饭碗中央。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会上香叩拜,如果将筷子插在饭菜中央就与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论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中国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当中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忌“刺筷”,即在夹不起菜的时候将筷子当叉子用,扎着夹;忌“别筷”,就是拿筷子当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类菜;忌“泪筷”,即在夹菜的时候使菜上有的汤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对于中餐,西餐的餐具则更为复杂。狭义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子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而广义上的西餐餐具则包含: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

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餐用餐餐具摆放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7]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8]杜莉, 孙俊秀. 西方餐饮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4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3.1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3.2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Ms等。

3.3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4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3.6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汇报.笔会》.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3]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中西方餐桌礼仪学术差异论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与外国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商务邀宴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商业工具,中西餐是其主要形式,餐饮礼仪中又有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区别,中餐礼仪在中国有着很多年的发展历史,西餐礼仪随着世界经济的接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东方与西方进餐的习惯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难免赔笑大方。那么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下面就谈谈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异同。 关键词: 餐桌礼仪 中西方 差异 前言 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异同,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差异,虽然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 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异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三)入座座次差异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 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四)着装要求差异 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五)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总结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任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台过程中,中国人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文化,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如举行西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揖手兽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空洞的形式土卫。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的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的礼仪,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抱残守缺”。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任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 的感染力。只有认清中西方餐饮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持社会的理想。

中英餐桌礼仪文化差异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一、食物与餐具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9�9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二、仪态与氛围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成语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特别具体的英国礼仪寻找困难,可参考正规书籍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 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7、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8、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9、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 方法 ,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 经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 商务礼仪 之餐桌礼仪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一 摘要: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些礼仪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餐桌礼仪 文化 是最重要的非语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1.1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1.2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1.3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1.4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1.5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 其它 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2]冯玉珠.宴之道: 职场 宴请细节攻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陈弘美.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礼仪实用知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二 摘 要: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食物和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所崇尚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也不一样。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给以建议。 关键词:中英;餐桌;礼仪文化 礼仪根植于文化中,与人群相连,它的基础在于尊重,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有时将心比心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如果不考虑外国的礼仪而草率地使用本国礼仪对待外国友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虽然有道教的调解,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礼仪”几乎和“人品”是等同的。《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貌,做事不合礼仪,也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英国是一个看重绅士风度[2]和淑女作风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并不低于中国人。但两个同样重视礼仪的国家所重视的礼仪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因为礼仪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在彼此接触的时候,用对方的生活方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礼仪并非约束,恰当的礼仪会使彼此关系融洽,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 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烹调过后的食物因为发烫和柔软不适合手抓,所以中国人发明了筷子。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中记载道“纣为象箸”,可以推导出远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 英国有发达的畜牧业,这是因为当地的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作为典型的西方国家,西餐以肉食为主,肉食需要切割,所以英国人多使用刀叉。无论中国还是英国,正确地使用餐具都是餐桌礼仪的第一步。 中国人看重人伦,在餐桌上表现为对老人的敬重上。如果餐桌上有一道鱼,那么鱼头就应该对着老人摆放,表示老年人是德高望重的。在座次方面,老人是坐在上座的,老人的对面则由地位最低的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大家都是不能夹菜的,食物的第一口由老年人来品尝,这是中国人的尊老敬老的表现。如果餐桌上没有老人,则推崇主人,尊重主人,这是中国人的为客之道。而主人一般会殷勤地招待客人,亲手为客人加食物,这是彼此关系好的表现,也是身为朋友的荣耀。 英国的餐具使用方法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3],因为一般人右手有力,方便切割。刀叉分放两侧表示正在进餐,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正规的西餐会配备整套的刀叉,这时每吃完一道菜就应该换一副刀叉,顺序由外向内使用。英国文化中有崇尚贵族的倾向,繁复的餐具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感的象征,同时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刀叉也保持了食物味道的纯正。 二、仪态与氛围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注重餐桌上仪态的优雅。他们就坐时,身体会坐直,绝不会跷二郎腿或将胳膊肘放在桌面上。在吐鱼刺或骨头的时候,英国人不会直接往外吐,而是用餐巾捂住嘴先吐在餐巾上。英国人在就餐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如果需要交谈,也是悄悄地说话,必要的时候轻轻微笑,绝不会在餐桌上哈哈大笑。而且在喝汤的时候,英国人不会发出声音,咀嚼食物的时候一定会闭上嘴巴,直到嘴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英国人去高档的西餐厅一定会注重仪表,穿着得体是英国人的常识。女士要穿晚礼服或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并且化浓妆,因为西餐厅的光线较暗,淡妆或素颜会让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至于男士则必须要打领带,注重整洁。当男女同行的时候,男士要有绅士风度,比如为女士打开餐厅门,让女士走在前面,入座和点酒都以女士为先。 在英国餐厅里不会有人大声吆喝“服务员”,而是耐心地坐在那里等待服务员上来点餐。在就餐的时候,如果需要服务员的帮助,则会用眼神或挥手对服务员示意。而且,英国人即便是就餐时,“对不起”和“谢谢”也是不离口的。 而中国人的餐桌氛围与英国正好相反,中国人认为安静地用餐是主客双方过于拘谨的表现。大家喜欢互相劝酒劝菜,说两句俏皮话,笑声不断,越是放得开,越显得关系好,餐桌上的气氛热闹而亲切。中国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该有太多讲究的,所以中国人在就餐时不怎么注重仪态,只要别出丑态就行。 不同于英国的AA制,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明天我请,请来请去就会有一种“人情”在其中。主人在餐厅里会特别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客人一般也不会太见外。因为中国的餐桌是崇尚热闹的,所以在吃饭之余,大家还喜欢做游戏,正如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众人一起喝酒行令,是典型中国传统餐桌的写照。现代的餐桌游戏有许多种类,猜拳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其他还有数数字, 成语 接龙,老虎棒子鸡等等。 如果中英两国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去看对方,中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吃饭时好拘谨,而英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在餐桌上吵吵闹闹没礼貌。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会在餐厅里安静下来,只是中国人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热烈的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人与人之间开放、包容,带着无限热情的生命力。所以,不是说中国人不懂礼仪,而是按照中国的礼仪,餐桌上本该如此。 三、原因与建议 中国和英国之所以在餐桌礼仪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是因为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分享,认为彼此心无芥蒂是最好的相处状态。中国人的人格中有一种坦荡的霸气,不怕外人猜,也没有什么秘密,谁都活得有理。中国人害怕冷清,不喜欢独处,这是因为中国人一向很多,从来都没有独处的必要和机会。这种性格多少有点孩子气,但中国人到老也还是小孩。中年人稍成熟一些,但没有多少成熟的快乐,只有对中年人生的抱怨,中国人是不喜欢成熟的。 英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开放,其实整个欧洲人都有一种欧洲气质。这种欧洲气质既进取,又保守。英国崇尚个人价值,但这种个人价值却先被包裹在优雅的生活艺术之中,所以没有显示出一种肆意酣畅的畅快。英国人在餐桌上选择安静地进餐,对朋友的尊重,是出于对私有化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贵族,礼貌而节制,即使是对待服务员也会给予礼貌的尊重。优雅本身是带有疏离的,英国人却不觉得彼此疏离了,反而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就该是这样。 笔者所讨论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只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某种共性的族群,人和人的差别其实很大,也有喜欢清静的中国人和 爱好 热闹的英国人。餐桌礼仪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在家里吃饭就没有在外面那么讲究,在小餐馆里吃饭和在高档餐厅又很不一样。而就餐者的亲疏远近也决定了礼仪的繁复简约。礼仪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文化传统根植于人的血脉,但绝不可以由此而过度保守。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英两国的人就餐时,应该在注重礼仪的基础上学会察言观色。 在餐桌上,不是说对方是哪一国的人就该以哪一国的礼仪去对应,而是你要看对方的态度,他喜欢热闹的时候,你就多说笑,他一声不响了,你安静地吃饭就好。不管是在哪里,识趣又知变通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总的来说,中国和英国的餐桌礼仪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从食物和餐具到仪态和氛围。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参照着来看,两个国家的餐桌礼仪就显得更清晰分明了。你可以选择入乡随俗迎合对方,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让对方感受异国的文化气韵。只要餐桌上的气氛和谐舒畅,选择哪一种礼仪方式都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辉主编.诗经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47. [2] 蔡颖.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 Table Manners in UK[J].英语画刊,2011.(5) 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论文篇三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WTO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以中西餐桌礼仪为出发点,以下是“餐桌上的礼仪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现在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餐桌礼仪在中西方人们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两方面的礼仪,一是来自自身的礼仪规范,比如说餐饮适量、举止文雅。另一个是就餐时自身之外的礼仪规范,比如说菜单、音乐、环境等。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有一种说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礼仪,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礼仪终究有些什么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预定 在中国吃饭很少有预约的事,一般在大型的,重要的场合才会预约。而在西方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二、着装 中西方在这方面都很有讲究。但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隆重些。而吃饭时穿着得体、整洁则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此外最重要的是手一定要保持干净,指甲修剪整齐。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三、入座 入座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座位应该听候主人或招待人员指派,不要过于礼让。如未定座位,应由尊长坐上座,自己捡低档的座位坐下,不必过于谦恭。当你快要坐下时,切记要用手把椅子拉后一些才坐下,如果用脚把椅子推开,这样就表现出你是一个很粗鲁的人。小姐们若有男友同行时则不必自己动手拉椅子了,因为这是男友的责任。入座时,要坐得端正,双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上,不宜将大腿交叠。双手不可放在邻座的椅背,或把手搁在桌上。 进入西餐厅后,需由侍应带领入座,不可贸然入位。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记得要抬头挺胸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四、餐巾 中国的餐厅一般会在客人上桌前在每位客人的水杯里插上一朵用纸制成的小花,便于美观。而西餐餐巾一般用布,餐巾布方正平整,色彩素雅。经常放在膝上,在重礼节场合也可以放在胸前,平时的轻松场合还可以放在桌上,其中一个餐巾角正对胸前,并用碗碟压住。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或平行迭成长方形状,拭擦时脸孔朝下,以餐巾的一角轻按几下。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暗示用餐结束,可将餐巾放在餐桌上。 五、取食 在中国,大多数餐馆、家宴都使用圆桌,大家围着菜肴而坐,这样不仅体现了团团圆圆的气氛,也取食方便。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是采用的长桌或T型桌,那么难免遇到取食不到的状况。西方的“小盘式”避免了这一点,但有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下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有时主人劝客人添菜,如有胃口,添菜不算失礼,相反主人会引以为荣。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当参加西式自助餐时,另一次就把食物堆满整个盘子。盘子上满满的食物让人看起来认为你非常贪得无厌。每次拿少一点,不够再去。 六、就餐的方式及禁忌 在中国,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餐具,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在就餐时一定要注意。 而在西方多使用刀叉。其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刀叉的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进餐途中想要休息或取面包时,应是刀摆在盘上右侧,叉在左侧,两者呈八字形。要注意的是,刀尖端搁在盘缘不可滑落,而且,刀柄后端碰触到桌面也不行。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叉背必须朝上放置。因为,不管进食时叉子如何拿法,叉子内侧朝上放置是用餐完毕的表示。 餐桌礼仪更是一门不可轻视的学问,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餐桌礼仪更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礼仪,本文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与对比为出发点,在参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希望通过此对比可以让 英语学习 者了解更多关于跨国文化交流中的餐饮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红群.编著.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 [2]熊经浴.现代商务礼仪.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P48-50 [4]姜若愚.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北京旅游 教育 出版社.2006 [5]金正昆.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商务宴请用餐礼仪大全 2. 商务礼仪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3. 对商务礼仪课的优秀心得体会 4. 餐桌礼仪英语作文习俗范文欣赏 5. 商务礼仪学习心得体会

  • 索引序列
  • 中国餐桌礼仪毕业论文
  • 中韩餐桌礼仪毕业论文
  •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毕业论文
  •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毕业论文大纲
  • 中西方餐桌礼仪学术差异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