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竞争中立制度论文题目

竞争中立制度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竞争中立制度论文题目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

摘要: 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问题。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行政化问题,利益集团问题,唯政治,轻认知的问题。提出要引导好突破路径依赖的内生力量,利用好突破路径依赖的外生力量,去掉高校的行政级别,制定大学法,建立高校的董事会制度,改革拨款机制等,构建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环境。关键词: 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 路径依赖温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后的发言中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成效不大,我们认为主要是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着严重路径依赖,一次次的改革,一次次的自我强化,没有突破,继续在低效率的制度环境中运行。文中所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中国公立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政府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其核心。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关系。前者称为办学体制,主要是针对政府的宏观管理体制而言,后者叫作管理体制,则针对校内管理。近2O多年来所进行的系列改革主要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的,就目前来看效果不甚明显,反而出现倒退的迹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简称《决定》)。《决定》首次承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规定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省级人民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管理权限的8个主要方面。该规定可以看作1985年《决定》的具体化和补充。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是要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3]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 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这个文件的出台可以认为是揭开矛盾,触及实质。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深化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的若干意见》,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都可以视作《纲要》改革目标的具体化。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争取到200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形成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并且要通过深化改革和立法,划分、规范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的权力和义务。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文件主要是从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的关系角度进行了阐述。尽管也提出政府部门的教育行政管理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但是,政策的重点转移到作为办学者的高等学校,能否依法充分行使权力方面。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还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法人资格。《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点从法律上予以规范,其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涉及体制改革这样的阶段性问题。1998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形成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新体制;而办学体制改革,与年《意见》相比较,概念已经缩小,主要是指举办体制,即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E4]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到进一步简政放权问题,放权,主要是指中央向地方放权,重点仍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虽然也提出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5 有很强的原则性。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清理教育行政许可项目、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问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除了强调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外,还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命题,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规划纲要》主要是从校内管理体制的角度来论述现代大学制度,没有将现代大学制度定位到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因此所述内容仅限于校内诸项事务。历经改革后,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一方面,政府更加强化了对高校的领导和管理,高校进一步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大学犹如官场,加上了各种级别;另一方面,政府还是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法管理高校,表面上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质上还是把高校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对高校的人事、招生、专业设置等本应属于高校的事物全都管了,事无巨细,一管到底,高校基本没有自主权。从国家层面而言,教育部等行政职能部门对各高校的行政影响力过多、过大。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方面以《高等教育法》为起点,建立起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了规范的制度框架,但是存在些问题: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对校长和党委及党委书记的职务界限划分不清,导致制度上的冲突,搞好工作要靠书记和校长的悟性来配合实施,否则就会造成内耗;二是,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学术权力被弱化,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一套保障学术权力运行的制度,而是靠校长等管理层的喜好来运行;三是,高校内部的教代会、工会基本被边缘化,不能代表教职工群体的利益,使得教职工的利益诉求平台缺失。周川I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分析》中指出现在的高等教育改革是:目标偏移,对象模糊,主体缺位,路径不明。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状态的最主要原因是存在于改革中的严重路径依赖。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分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实现由计划经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质上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迁。这种过程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特征,这就是说,一是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激励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的快些,方便些。二是因为一种体制形成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机的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的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就即便是新的体制比原有的体制更有效率。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进一步的改革,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初始的改革倾向于 为后续的改革划定范围。高等学校行政化、级别化的路径依赖中国的高等学校是有行政级别的,客观上,行政治校造成大学自主改造的能力欠缺;主观上,大学仍旧没有对自身体制改革达成共识。不完善的体制导致官本位泛滥,官本位泛滥造成体制被架空,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大众的行为选择,学而优则仕,成为大众的共识,高等学校的行政化、级别化已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路径依赖。在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在附庸于官位上的利益和租金的诱惑下,潜在的创新型人才和优秀人才被鼓励去参加各种行政岗位的选拔和竞聘,被聘任后成为决策、管理层的一份子,于是获得了包括租金在内的各种捆绑在官位上的高额福利待遇,决策、管理层的寻租活动加大了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的分层与贫富分化,进一步的造成了社会、学校内部的动乱和不稳定,新的考核与竞聘又重新开始。、这条路线在行进中,由于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主观主义模型的作用增强了这个进程。也就是说,外部的环境为了配合这种路线的实施,会主动的生成一些配套制度,使这条路线更加完备,更便于实施和操作。但是优秀人才、潜在的创新性人才是有限的,高额的租金和福利把有限的生产性人才引向了非生产性领域,潜在的创新性人才脱离了科学研究领域和教育教学一线,从而使得科研领域失去了创新的推动力,制度变迁也就失去了原动力。沿着这条路径的发展结果是,中国的大学摊子越来越大,其中乱象丛生,危机重重。主要表现就是大学与真实的有意义的社会需求脱节,与人民大众的基本诉求脱节,官僚化、教育腐败、学术造假等等怪现象盛行。利益集团阻碍改革推进的路径依赖利益集团是指任何一个力图影响公共政策的组织,这种组织是由少数公共利益特别是有共同经济利益的投票人组成的。行政官员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因为他们拥有特殊公共利益的同时,还可能满足形成利益集团的其他条件,他们不仅是某些利益的代表,同时还是那些利益的直接所有者。这就是说,在某些场合下,官员们只有互相串通一气,才能最好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其利益。官僚利益集团的利益来源:一是充分利用手中的被合法授予的管制权来人为制造租金并努力的占有它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所指的就是这种现象。人为制造短缺是官僚利益集团主要活动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的稀缺性,又可以要求国家在本地区或是本行业投入更多的归其使用的资源。二是官员们及亲属直接从事自己或自己人保护的经营活动。此外,充分灵活地利用手中人事任免权来维护本利益集团的团结和稳定,从而巩固既得利益的活动。基于此种背景下制定出的政策,几乎可以断定是非中性的,是偏袒自己人的。三是凭借对立法过程的影响来满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在现行的制度下,行政与立法两项职务基本上是同一批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的法律制度带有非中立性。此外,考虑到官员阶层的人数相对较少,考虑到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所从事的职业性质,信息的占有和不对称性,导致他们对立法程序的影响,对法律条款的把握以及对法律实施后果的理解等等,都会比常人要大,要准确,要深刻现在大家都说教育部以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利很大,他们可以任命各大高校的校长、副校长,他们手里掌握着政府给予高校的各种资源,他们也习惯了现在的这种工作方式,对教育、对大学的管理方式。高等学校的校长们也习惯了跑步前进,为了获取资源,他们愿意多出租金。改革原有的体制,出台各种制度、政策,这样必然会触及到这个利益群体的既得利益,按照理性人的假设,每个理性人都试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然这些利益集团的成员是不会接受这种触及他们利益的改革。利益集团自然还会沿着原有的路径实施变革或是阻碍变革的顺利进行。唯政治。轻认知的路径依赖中国教育长期受到类似于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教育控制论的影响,并不断强化了这种影响。涂尔干教育控制论的观点是:一个社会的现状决定了一定时期教育的基本取向和教育的目的,教育通过其社会化的作用,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的成人,并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国家对教育起控制作用。国家应该发挥对教育的控制作用,教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应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影响o[gj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唯政治,国家利益至上,强调的是培养接班人、建设者,在这种路径的指导下,国家不断加大了教育的控制范围,边界划分不清,而且还有扩张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认知规律,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甚至还违背客观规律。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大学是一个传播知识,生产知识,追求真理的学术殿堂。追求真理不能讲下级服从上级,也不能故意拔高,弄虚作假或是追求效率;追求真理必须实事求是。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否则就会违背规律,受到惩罚。从1952年起,唯政治,轻认知开始抬头。为了获取前苏联的支持,我们全面学习苏联,办学体制出现混乱。首先是大学变成了高等技术专科学校,然后又对这些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实施工厂一样的管理。世纪60年代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2O世纪年代初期以后,新一轮的院校合并,不是理顺高校体制,而是加大经费的投入。结果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甚至产生了腐败的效果。2O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在大量投入经费的同时,又开始对高校实行全面的官僚化和行政化。这一系列的改革,我们没有按照认知规律,不是根据大学的本质属性把高校作为一个特有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而只是作为一个政府的衙门来进行管理。这就是造成中国高等教育落入目前糟糕状态的原因和路径。三、突破路径依赖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在接受复旦大学张军教授的采访时,将路径依赖简单的概括为:起点与所走的道路,将决定未来的选择。[10]路径依赖本身导致的问题可能会使一个经济体或是社会深陷于无效率的均衡之中,深陷于无效率的制度困境之中。从理论上讲,摆脱无效率的制度锁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机遇,借助外生性力量,控制好内生性力量,也是可以办到的。冲破路径依赖的内生力量内生力量是经济体内部的力量,因为无效率本身会使得经济均衡走向外在的约束临界,从而在社会内部寻找到巨大的冲破力量。按照青木昌彦关于相关域内部累积极性影响所举的例子:一是在一定的再生和内生规则下重复博弈的累积性后果已经导致了资产、权利和社会角色分配的不公平等,这些规则的合法性在域内受到普遍的质疑,并超过了临界规模;二是对现存制度安排属于中性或略微缺乏效率的变异者数目以及变异者能力在域内部已经积累到显著的程度。这种情况下,无效率的经济均衡便出现了,冲破路径依赖的内生力量便会产生随着人民大众认知能力的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得不到满足,便寄希望于新的制度的产生,新的均衡的出现。现在社会各界对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批判,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各种要求便是突破路径依赖的强有力的内生力量。作为执政者理应顺势而动,把握好这股力量,引导民众参与到制度决策中来,打破原有的无效率的制度均衡,建立符合大众利益诉求的新的高效的制度均衡体系。冲破路径依赖的外生力量外生力量也叫外部威胁,由于无效率的制度本身可以自我维持,所以社会经济体内部找不到自身的冲破无效率制度的锁定的内部力量,这时要摆脱无效率的制度均衡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因为经济体系本身的无效率,使得外部经济体来说试图控制或进攻这一经济体是有利可图的。这样外部威胁会改变经济体内部的内部均衡,从而改变了参与人结构,社会的无效率均衡才会被摆脱和冲破。中国加入WT0,冲破路径依赖的外生力量已经形成。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第3条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带商业性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涉及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活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教育服务业发达,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他们的教育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很大,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他们也强烈要求其他成员国开放教育市场。教育服务的大幅扩张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来说:一方面,教育体制受冲击,教育主权难维护,与教育相关的产业受到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人才外流,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会在优厚利益的诱发下流向国外,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危机。面对危机,更重要的是要顺应经济规律,自觉主动地推动经济调整。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在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等重大问题上收效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规律,利用市场出现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同样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应该借助危机这个外生力量,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倒逼机制及时作出调整,冲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路径依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突破路径依赖的具体措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去掉公立高校的行政级别。尽快制定大学法或是高校董事会法规,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的配套法规建设。把属于大学的权利还给大学,使大学成为真正办学的法人实体。建立有法人实体的独立于教育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确保评估机构的专业化及评估机制一致性的前提下,该机构负责对公立、私立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及财政运营的效率等大学运营体系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划分行政和财政的支持等级。构建绩效基础的拨款分配制度。根据公立高校在目标业务或执行任务上的实际表现,或是依据研究成果及预算配合的能力来分配预算额度。拨款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反映教学和训练辅助工作基本需求的经常性预算拨款;第二类是研究补助,依据过去3~5年的研究成果评量,作为绩效基础的分配;第三类是特别补助,用于补助大学的特别或是新业务计划,还有就是基础建设等一次性支出。通过这种拨款机制的施行可以提高限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加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实现高等学校的优胜劣汰。构建大学董事会,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实现大学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离。设立董事会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大学治理的需要。高等学校有自身的办学规律,因而需要与外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遵循学术自由和独立性;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又承担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大公共责任,所以又必须积极反映社会需求,接受社会各界的关心与监督。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曾指出,美国的经验表明,只有当大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大学学术才能兴旺发达。四、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展望我们期待着一种高效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出现,在这个制度下:大学有法律保障的稳定的办学自主权,而不是行政官僚的附属品;大学(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必须有对社会负责任的、一整套的监管体制;大学无论是在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做研究方面,必须按照学术和科学规律来做;大学无论是招聘教员还是行政人员方面,都有一个透明的、公开的、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大学在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让不同潜力的学生都有条件通过多种方式的竞争来尽可能地找到对他们最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太学的钱不管是来自于政府、纳税人还是来自于家长给的学费,或是来自于社会的捐赠,在钱的使用方面必须要有法律保障下的透明性、公开性并以此作为了大学自身发展的目标保障。

在谈论全球化时,我们常常注意到一种貌似中立的观点,即,全球化虽然会带来两极分化,但却能使世界经济增长,因此只要注意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全球化将给所有人都带来好处。然而,在我看来,全球化不但会造成全球两极分化,而且会使世界经济衰退。在本文中,我将试图阐述以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如何导致世界市场需求萎缩,进而使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的历程。本文还进一步论证,未来十年将是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十年,其烈度将超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崩盘为标志,大萧条已经到来。本文的观点是以对竞争和危机关系的全新理解为基础的。一、竞争激烈导致经济危机在西方经济学词典中,没有一个词比竞争更好的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经济需要。在这一视野中,供给自动产生需求,或者说供给和需求自动平衡,经济像一架精密的机器运行良好,不会产生经济危机。然而,事实上,竞争恰恰是危机的来源。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的酝酿、爆发和解决过程,都是主导产业投资过度,竞争激化,以致主导产业原材料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利润萎缩,大量企业破产倒闭,酿成危机。而随着企业大量破产,加以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或新的市场的开发,市场重新供不应求,同业竞争缓和,经济危机才能得以解决。 飞迪好,好飞迪竞争的核心是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或企业争夺同一资源。在亚当·斯密开创的经济学中,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将自动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然而,在争夺同一资源如目标市场、待分配利润、原材料等的竞争中,一方利益的最大化便是另一方利益的最小化,换成戏剧性的语言便是“你死我活”。因此,竞争也可以看作是战争的日常化。我们知道,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双方人员伤亡和武器损失最大的时候,相似地,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各方利润大量萎缩,企业大量破产倒闭的时候。然后优胜劣汰,在大量资源被浪费掉以后,剩余资源才被配置到竞争力最强而且最善于运用竞争谋略的企业或个人手中,该产业将形成相对垄断格局。由于相对垄断,企业的利润率上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招工人数增加,并吸引新的竞争者来抢夺垄断利润,该产业将再一次出现生产过剩,竞争再度激化,产业再度陷入危机。就这样,每一次危机结束,垄断程度都将上升,垄断范围都将扩大。事实上,二百多年经济竞争的结果,是《财富》杂志500强在世界范围内垄断了煤、石油、钢铁、汽车、飞机、船舶、化工、机床、发电设备、半导体、计算机、软件、电信、传媒等各主要行业。最近十多年来,在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强强联合的大规模兼并潮,以案值3500亿美元的美国在线购并时代华纳案为最高峰。 985e.com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产业陷入危机并不意味着全局的经济危机,反过来,全局经济危机也不意味着任何一个产业都陷入危机。但是,一旦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如十九世纪初期的纺织业,十九世纪中后期的铁路,二十世纪初期的汽车、化工,二十世纪后期的半导体和计算机、电信等,陷入危机,则常常意味着全局性的经济危机。那些非主导的产业在某个局部地区陷入危机,例如纽约的旅馆业,或东京某区的餐饮业,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也可能因为投资过剩、竞争激化而陷入危机。在经济危机时期,某些新的产业可能在悄悄生长,例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铁路危机导致全局经济危机时期,石油工业却由于洛克菲勒完成托拉斯化而利润丰厚。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竞争缓和导致经济繁荣,而竞争激化导致经济危机。由于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繁荣会被延长,而危机也会被加剧。在竞争缓和时期,金融业发放大量贷款,扶植新竞争者进入利润丰厚的行业,由此带来相关设备和原材料行业的发展,使就业增长,消费旺盛,从而给利润丰厚的下游产业扩大市场,形成良性循环。随后,由于需求增长跟不上投资扩张,到某一点良性循环就终止,而恶性循环却开始了。企业纷纷打价格战,降低成本,削减工资,从而缩小了市场,为争夺缩小了的市场,只好进一步打价格战,进一步降低成本,削减工资,直至大量企业破产倒闭,陷入全局性经济危机。二、竞争缓和是二战后黄金时期的原因二战结束以后直至七十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有一个所谓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年均经济增长高达4.4%,是其后二十年(从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年均经济增长率2.2%。这使经济学界产生过很多乐观想法,例如劳资矛盾解决了,经济危机被熨平了甚至是消失了,经济将实现自动和无限的增长。这段黄金时期也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中引起广泛注意,在中国,人们认为这是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产物。然而,从竞争与危机的角度看,这一黄金时期无非是西方各大国经济竞争缓和的表现。众所周知,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50%的生产能力和70%以上的黄金储备,其竞争实力远在欧洲各国和日本之上。1950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英国的3倍,德国的4倍,是日本的更多倍。美国制成品的生产为西德的6倍,为日本的30倍。美国煤矿的生产率比英国、西德高3-4倍,是法国的7倍。因此,战争刚结束时,美国的政策是利用美国统治的全部优势,为美国资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货,摧毁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为达此目的,美国对盟国援助只用于救急,不是帮助盟国重建生产体系;援助都附有“排除国际商业中的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并且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美国不让各国为平衡支付而限制贸易。最重要的是,美国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拆毁德国、日本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强国的竞争能力。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则美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事实上,美国的这一商业野心并没能实现。随着美国商品大量输入各国,随着拆毁德、日两国军事工业的进程的开始,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美国不得不更弦改张。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二是停止拆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例如日元贬值到1美元兑360日元,从而减少美国货对各国市场的冲击,并使各国有能力对美出口。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又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供应商,发了一笔战争财。这些措施从效果来看,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美国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而允许各国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此后,欧洲和日本生产能力得以重建,内需扩大,给美国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欧洲和日本产品输出美国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却仍不足以平衡来自美国的进口,美国进出口仍然保持大额顺差,世界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美国之所以能够采取扶植竞争对手的作法,客观上是由于美国工业的竞争力远高于日本和欧洲各国。然而,由于高工资成本和低积累率,美国的优势逐渐在丧失。1955年到1970年间,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总额增加了57%,西欧主要国家增加了 116%,日本增加约500%。1960年,美国制造业每小时劳动成本约相当于西欧的3倍,日本的10倍。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造成美国外贸顺差不断缩小,黄金储备不断下降。到1971年时,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1955年为36.3%,1960年为33.7%,1965年为 31.3%,1970年为30.2%,1975年为24.5%。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标志,美国竞争力已经衰落到与欧洲、日本平起平坐的地步,而且其衰落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为了应对冷战需要,美国做出了重大的战略牺牲,培养了自己的经济竞争对手。然而,恰恰在这一段培养竞争对手的竞争缓和时期,世界经济经历了大繁荣。三、竞争激化造成世界经济螺旋下降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同时便是美元贬值。从那时起,美元和日元的比值从1:360曲线跌至1:120左右,与英镑、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的比值也一路下跌。美元贬值一方面使世界各国手中的美元储备购买力降低,能购买的美国货物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增强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削弱各国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并增加向美国出口的难度。同时,美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降低成本中的工资比例,从而使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的成本劣势得以减轻。第三,美国迫使各国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但与此同时,却用特别301条款加强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实行超级贸易保护主义。这三条措施实际上是七十年代的各国经济停滞膨胀的根本原因。由于采用浮动汇率制,美元贬值引发了一场汇率大战,日元、马克、英镑争相贬值,造成难以抑制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美国实行超级贸易保护主义,各国对美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经济增长自然放慢;美国的处境则是略有改善,贸易逆差增长放慢而己。第三,不仅美国,而且日本、欧洲各国都竞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造成国内外需求萎缩,这是最具破坏性的。当美国将汽车生产线转移到墨西哥时,本国失去一个30000美元的工作岗位,而墨西哥增加一个3000美元的工作岗位。27000美元成为汽车公司的收益,该收益将用来降低车价,增加高级雇员薪水,增加企业利润。由于工资是消费需求的来源,而利润则是投资的来源,就世界范围而言,需求减少了,投资却增加了,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就墨西哥而言,得到一个3000美元的工作机会似乎是好事,然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和品牌加墨西哥的工资,可以使墨西哥本国汽车业破产,使墨西哥的需求不是增长而是萎缩。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新的产业革命,随着美、日、欧三大经济区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滞胀将持续下去,直至各国企业大量破产,演变成世界经济大萧条为止。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使大萧条推迟到来,那就是寅吃卯粮,赤字消费。 copyright 985e.com从里根上台起,美国一方面减税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又扩大军备以增强内需。这一增一减所造成的财政赤字由发行高利率的国债来补偿,使里根任内美国国债大规模增加,形成八十年代的“赤字繁荣”。布什总统萧规曹随,继续赤字财政。到1994时,美国政府债务即高达4.6万亿美元,每年仅支付国债利息就需要3000亿美元。这还仅仅是狭义债务。如果算上由联邦政府担保的广义债务,则债务数量更加惊人。政府债台高筑的同时,公司债务和个人信贷消费的数额也不断膨胀。1980年,全美工商企业负债总额还只有1.4万亿美元,到1991年3月,已达3.5万亿美元。同期,全国居民负债总额从1.4万亿美元上升到 4.1万亿美元。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各项负债继续上升,截止到2001年第一季度为止,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31.6万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其中政府债务7.08万亿,企业债务15.18万亿,居民债务7.23万亿。不仅美国如此,日本以及欧洲各国都债台高筑。日本国债已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30%,企业和居民负债也数额惊人,特别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负债,已经达到使日本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的地步。欧洲各国的政府债务比美、日都少,因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各国总负债不得超过60%,其代价是欧洲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缓慢。但欧洲企业和居民的负债却不低。例如,在九十年代后期的电信投资热潮中,银行向电信企业发放了数千亿美元的贷款,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这些贷款只有1%能够收回。在发达国家债务惊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也在继续上升。从1982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已经多次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危机。墨西哥、巴西、东亚、俄罗斯、土耳其、阿根廷这些被西方国家视为经济自由化模范生的国家一个个在金融危机中倒下,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出售国家的土地、矿产、电信、铁路等有垄断利润的主权性资产,紧缩财政开支,削减福利措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早已被视为第四世界,除了饥荒、战乱的消息,已经没有什么能引起外界的兴趣了。1987年时,第三世界债务总额升至10000亿美元,约占第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5%,各国经济增长几乎全部被债务本息吸干。然而到1996年时,这一债务总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增长至将近20000亿美元。如果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企业、居民的债务都已高得惊人的话,那么谁是债权人呢?债权人是一小部分控制垄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大财团。换言之,八十年代以来的发展是这一小撮大财团发放贷款,维持了微弱的世界需求增长,使本来可能于八十年代初期、最晚九十年代初期就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得以拖延至今。九十年代初期美国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已经十分严重。从1987年股市大暴跌开始,美国经济就走下坡路,至1990年正式进入衰退,企业破产倒闭的数量不断扩大,失业率不断上升,几经反复,于1993年第二季度才出现强劲回升,开始所谓九十年代的新经济繁荣。然而美国九十年代繁荣的国际背景却十分暗淡,欧洲低速增长,日本零增长,中南美洲、东南亚经济危机,前苏东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降低。在这个全球经济互动十分密切的时代,美国经济何以能一枝独秀呢?难道美国的国际竞争力重新恢复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伴随着美国新经济的是贸易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巨额逆差。贸易逆差在1999年高达3389亿美元,2001年更将高达4500亿美元。与此同时,则是日本、欧洲、中国、俄罗斯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巨额资金流入美国。日本的零利率政策不但没有启动国内投资,反而促使其流向高利率的美国追逐高额利息。欧洲经济的低增长也使欧洲金融投机家把资金注入美国。经济总量只及美国十分之一的中国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就有800亿美元,俄罗斯经济垮台后大量资金也涌入美国。据估计,仅1997年金融风暴后,从东南亚地区流入美国的资金就高达8000亿美元。这就形成一个奇怪的循环,各国出口赚美国人的钱,然后又购买美国股票和债券,借钱给美国人花,美国人花钱又支撑了美国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美元源源不断流向世界,世界又把美元送回美国的债市和股市。如此恶性循环,美国的债务越来越多,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的总需求越来越低迷,股市却越来越高。这一循环的唯一可能结果就是一场世界经济大萧条。由于这场大萧条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两次被推迟,一切可用的财政和金融手段都已用尽,其烈度将超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不一样的是,这回再也没有财政和金融手段可以施展了。四、全球化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加速激化铺平了道路七十年代美国应对竞争力相对衰落和经济滞胀的三大措施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崛起,也意味着所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了灵活地运用美元的贬值和升值,这就需要资本流动自由化;为了顺利转移生产基地,需要第三世界各国的配合,这就有投资自由化;为了加强美国商品的出口,这就有贸易自由化。这是七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三大支柱。资本流动自由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不再局限于技术、成本的竞争。一国汇率贬值意味着该国的全部商品对外出口竞争力增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则意味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不仅如此,资本流动自由化还使一国调控经济的货币杠杆失灵,使国家的货币主权受到严重威胁。资本流动自由化还有一个加严重的后果,就是使世界市场需求萎缩。1966年美国的全部外汇交易额中,商品进出口额所占的比例为80%以上,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近三十年后,这一比例降到了 1-2%。这意味着大量资本停留在外汇市场,投入实际生产的资本下降,投资需求萎缩。由于投资自由化,跨国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最低税收,迫使各国争相向跨国公司减让税收、压制劳工运动、减低工资。发达国家的工人面临工厂关闭、转移的威胁,被迫接受资方裁减员工、降低工资、增加工作量的要求,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则在跨国公司的打击下大量破产倒闭。其结果则是世界市场的消费需求萎缩。由于贸易自由化,各国中小企业和农业跨国界相互竞争,价格不断下降,工资成本不断被压缩,大量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纷纷倒闭,造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一步萎缩。因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既是发达国家国际竞争激化的产物,反过来又系统地加剧了国际竞争,为国际竞争的空前激化铺平了道路,一步步将世界经济推向大萧条。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呢?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到,全球化是以各国跨国公司为动力,以美国为主导,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为组织实施者,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国际政界、商界、学界精英共谋的人为过程。所谓华盛顿共识即是共谋存在的证据。人们常常混淆市场经济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以为一国范围内无障碍市场经济行得通,国际范围内的无障碍市场经济也应该行得通。然而一国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成功的前提是政治上的一人一票可以制约经济上的一钱一票,使该国的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得以有效调节,有足够的财政资金建设道路、桥梁、港口、机场,能实施内在协调一致的经济和民事、刑事法律,并且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周期。失去这一前提,市场经济将带来两极分化,假冒伪劣盛行(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动荡,秩序混乱,以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在缺乏一个由全世界人民投票选举的世界政府的前提下,在跨国公司不受民主力量制约的前提下,拆除各国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取消各国的经济主权,听任弱肉强食的经济逻辑无障碍通行,只能导致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copyright 985e.com五、结束语有可能使这场危机程度减轻或时间缩短的可能因素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然而,在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电信、互联网、计算机和软件业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释放完毕,并在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中转化为危机因素。生物和医药技术似乎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源泉,但是由于该项技术高度垄断,既不能迅速扩散形成投资繁荣,又不能产生类似铁路带动钢铁、机车、煤炭业那样的连锁反应,反而会加速财富向这些生物、医药公司集中,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新能源开发是不是有可能担负起此重任呢?如此新能源开发在经济上有利可图,一定是石油供应发生严重短缺之时,而后者常常意味着加剧经济危机。所以,我看不到摆脱大萧条的经济和技术可能。预测未来是危险的。有的学界朋友告诫我,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世界上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只是普通的周期性衰退,明年或后年某个时候就会复苏。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次美国经济的衰退比较严重,可能走出衰退的时间会长一些。只有极少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衰退可能会象九十年代的日本经济一样,进入漫长的零增长时期。至于预见一场超过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的人,则更是寥若晨星了。你就那么自信?不怕出错,毁了自己的学术声誉? 飞迪论文网我不是赌徒。无论做事还是做学问,我都会作两手准备,从最坏处打算,争取最好结果。所以如此自信,是基于与经济学两大范式都不同的竞争和危机理论,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这两大范式内思考。通过阅读二百年来西方各国的经济危机史,我有把握地说,我的危机理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如果说,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居然没有陷入大萧条,我将反思自己的危机理论

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 毕业 论文,少不了论文拥有一个新颖的题目,论文题目足够有吸引力能够顺利答辩评审老师。那么关于法学相关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法学相关专业的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刑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刑事立法应力戒情绪

2、论中国贪污受贿犯罪死刑的立法控制及其废止

3、中立的帮助行为

4、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

5、累犯从严量刑适用实证研究

6、罪数论与竞合论探究

7、我国反恐刑事立法的检讨与完善

8、论《刑法》第383条之修正

9、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探究

10、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

11、刑事立法:在目的和手段之间

12、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13、也谈《刑法修正案(九)》关于贪污贿赂犯罪的修改

14、贪污贿赂犯罪司法解释:刑法教义学的阐释

15、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制裁思路

16、扰乱法庭秩序罪的修订:以律师为视角的评判

17、《刑法修正案(九)》的犯罪控制策略视野评判

18、从业禁止制度的定位与资格限制、剥夺制度的体系化

19、贪污贿赂犯罪最新定罪量刑标准体系化评析

20、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类型化研究

21、论警察防卫行为正当性的判断

22、旅游型海岛的犯罪现象:鼓浪屿案例研究

23、交叉式法条竞合关系下的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

24、共谋射程理论与共犯关系脱离的认定

25、犯罪的定义对犯罪构成边界之限制

26、违法相对性理论的崩溃

27、论共犯关系脱离的具体认定与法律责任

28、P2P网贷与金融刑法危机及其应对

29、自首与立功竞合时该如何认定问题研究

30、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性质与界限

31、外来人口、户籍制度与刑事犯罪

32、犯罪竞合中的法益同一性判断

33、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

34、刑法总则的修改与检讨

35、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研究

36、义务犯理论的 反思 与批判

37、结果的推迟发生与既遂结论的质疑

38、非法集资行为的法律规制:理念检视与路径转换

39、克服正当防卫判断中的“道德洁癖”

40、不作为因果关系的理论流变与研究进路

41、行贿受贿惩治模式的博弈分析与实践检验

42、论我国想象竞合的规则及其限制

43、客观归责论再批判与我国刑法过失论的完善

44、论刑法中的精神病辩护规则

45、刑法职业禁止令的性质及司法适用探析

46、传统与现代:死刑改革与公众“人道”观念的转变

47、新刑法工具主义批判与矫正

48、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路径选择及评析

49、论间接结果及其扩张刑罚功能之限制

50、立法论视角下嫖宿幼女罪废除之分析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3、法治社会建设论纲

4、“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私法精义

5、加快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中国语境中的法律实践概念

7、软法研究的多维思考

8、地 方法 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探析

9、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兼与苏力商榷

10、论法律视域下社会公权力的内涵、构成及价值

11、法教义学的应用

12、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

13、“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14、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15、全面推进法制改革,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法学解读

16、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

17、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18、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

19、中国法治指数设计的理论问题

20、论协商民主在宪法体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21、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应用

22、共和国法治认识的逻辑展开

23、我国上位法与下位法内容相关性实证分析

24、媒体负面报道、诉讼风险与审计费用

25、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法民关系”

26、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

27、社科法学及其功用

28、法学研究进路的分化与合作--基于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考察

29、论中国法治评估的转型

30、“失败者正义”原则与弱者权益保护

31、逻辑与修辞:一对法学研究范式的中西考察

3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33、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

34、建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35、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

36、“法治中国”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37、论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

38、法治精神的属性、内涵与弘扬

39、法律人思维中的规范隐退

40、法学研究及其 思维方式 的思想变革

41、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42、新中国法学发展规律考

43、立法与改革:以法律修改为重心的考察

44、法律 教育 的起源:兼议对当下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启示

45、法律程序为什么重要?反思现代社会中程序与法治的关系

46、中国法治指数设计的思想维度

47、法律世界观紊乱时代的司法、民意和政治--以李昌奎案为中心

48、中国法治评估进路之选择

4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纲领--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认知与解读

50、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

电子商务法论文题目

1、 电子商务法律制度专题研讨--电子商务法律制度的内核

2、 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制度构建研究

3、 电子商务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4、 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研究

5、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规制研究

6、 WTO框架下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

7、 论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

8、 关于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制度的设想

9、 中日韩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比较及启示

10、 借鉴美国立法 经验 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

11、 电子商务法律环境的构建

12、 电子商务法律制度研究

13、 假货治理在电商时代遭遇的法律困境及其应对

14、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

15、 出口导向下跨境电商的法律风险防范

16、 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权利警告的规制

17、 我国电子商务法律规制的缺失及完善路径

18、 第三方跨境电子支付服务法律体系及监管问题研究

19、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与电子商务法的互动关系研究

20、 电子商务平台性质与法律责任

21、 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机制的构建

22、 浅议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构建

23、 电子商务法律救助体系构建研究

24、 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25、 浅析网络消费者权益之法律保护

26、 论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法律的冲突与协调

27、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立法现状及对策

28、 中国电子商务纠纷在线治理研究

29、 消费者网购现状与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30、 中国电子商务信用法律体系的完善

31、 网络团购的法律关系及规范化建议

32、 电子商务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

33、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民商法的创新

34、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求偿权的法律保护

35、 网络购物维权的困境及法律救济

36、 电子商务法律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评析

37、 中国电子商务法律框架构建及应对方略

38、 GATS中的电子商务法律规则研究

39、 医药电子商务的法律规制探究

40、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立法现状及对策分析

41、 法律视角下电子商务退货运费险费率问题

42、 浅析电子商务领域犯罪及其对策研究

43、 电子商务中信用炒作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

44、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

45、 法律视野中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

46、 中国电子商务法治时代来临

47、 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48、 现行电子商务法规机制研究

49、 大学生网购纠纷及对策研究--以在杭高校为例

50、 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法律问题

51、 浅析电子商务中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

52、 电子商务企业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53、 法律视角下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54、 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则的法理分析

55、 第三方支付法律问题研究

56、 国际经贸电子商务对中医药贸易实务的影响及相关问题研究

57、 论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保护的路径

58、 C2C交易模式下的物流法律纠纷

59、 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及法律机制分析

60、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税收征管的现状及建议

法学相关专业的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相关 文章 :

★ 最新法学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大全

★ 法学专业本科论文题目大全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法学论文题目大全

★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法学热点论文题目有哪些

★ 年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

★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法学本科开题报告范文

★ 法学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中美竞争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论文

中美关系现状一、中美关系现状 中美贸易关系以从世纪之初的罗曼蒂克到当前的恶毒拒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的提升,这些与美国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与国内的选举因素交织在一起,迫使布仕政府调整对华经贸的政策。再有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停滞不前,也加大了布仕政府对华贸易问题的压力。但是,中美两国领导都充分看到了中美关系的利与弊,美国对中国更是既爱之又恨之。中美的贸易关系正处于微妙之中,美国的发展要靠中国,中国的发展亦离不开美国。中国应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呢? 二、 具备友好发展的基础1、两国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合作乃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据中方统计,在贸易领域,今年1至10月,中美贸易额达102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其中中方自美方进口27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在投资领域,今年1至10月,美新增对华投资项目3308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2.5%,中方企业对美投资也在增加。据美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9月美对华口增幅达18.5%,大大超过美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中国现以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对华出口每年给美国创造5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使美消费者每年节省开支200亿美元。除双边贸易取得积极增长外,两国还就经济和金融等问题保持密切磋商和对话,可见中美关系已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受损都必将导致另一方受损。 “9.11事件”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肿没共同利益和分歧点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给中美关系友好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与美国虽然在有的地方存在分歧但中国与美国也存在共同利益。中美应努力寻找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三、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美关系为何从罗曼蒂克步入了当前的恶毒拒绝?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贸易收支方面,由于美国对华年年贸易收支逆差,且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逐年的贸易逆差累计额到今年上半年又创新高,使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大量资金的流出给美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中国加入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迅速的占领了国外市场,使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受损.在投资,美国在中国已经投资了600亿美元,但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却很少这样使得美国大量资金流向了中国,美国显然是不愿意看到中国自己的资金流向中国,而帮助中国发展的. 第二,在人民币汇率上,中美汇率一波又一波,美国一直认为中国人民币汇率低估,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美国通过各放论证认为人民币价值严重低估,更有有关人士提出了1个美元兑换2个人民币的论证.美国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价值,要求政府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美国认为正是人民币价值的低估,使得中国在外贸方面存在外汇倾销.中国利用不正当手段在国际上竞争是对其他国家的公平.其实美国只是想通过外汇来干涉中古的对外贸易.第三,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起步乃比较晚,在市场经济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平凡,市场融入量不断的加大。各国都要求自身利益受保护。美国在世界处于领头地位,有很多发明、创造都源产与美国。当世界经济大融合的今天,所以美国高呼要求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想要保持其在世界范围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在科学技术方面占有优势。美国当然是不情愿把自己的发明创造让他人轻易“偷走”的。四、中国要处理好与美国的外贸关系就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处理这些关系。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面队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等问题。中国首先应讲事实,摆道理,让人可以理解,可以信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面对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问题上,我们首先应看到由于两国贸易统计口径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同期美国对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贸易略差也在不断的扩大,似乎这种现象不仅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在人民币汇率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为了稳定市场,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中国与世界其他多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市场一旦受波动,其他各国必然会受牵连,甚至引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之所以让政府对市场加强管制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的负责。再有中国与美国贸易顺差的本质因素不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因素造成的。中国有大量的外资公司,这些外资公司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前美国与德国,美国与日本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到。上个世界日本对美国也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当日元在美元的逼迫下调整汇率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日美贸易顺差年年加大。 2.谦逊的外交政策。美国是世界老牌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领头羊,在各方面美国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地方,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老大哥的地位。在外交政策上我们应避其锋芒,有学者的身份自居。但是我们说的十与学者的身份自居,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处处与美国看齐或是“苟同”。我们以学者的身份自居,是要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学以自用。懂得借鉴他人成果这条捷径不断发展、壮大自力,才能与美国抗衡。正如古人所云:“以退为进”。 3.冷静.其实这是对国人最不负责的,我们爱国,我们的领导也爱国,只是他们更有远见。大家也许都不记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我们不管是从军事还是经济实力上跟美国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我们采取硬碰硬的手段相信国人也不会受益的.况且康且美国对我国还有很大的用处.如果现在与美国扯破了这层面纱,中国将会失去很多大好机会.在国际象棋上我们崇尚”弃帅保车”,在中美关系上,我们为什么不把眼光放长一点. 4.抓紧机遇。中国要想与美国抗衡,必须抓住机遇不断的发展自己.我们不仅要发展,而且要比美国发展得更快.最近几年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甚至在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抓住了机遇。美国似与许多国家不合,在美伊战争期间,美国试图在伊拉克问题上施行速战速决,睡知一拖就是几个月。我国抓住了这个机遇,努力发展出口,发展贸易,大大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贸易范围的影响力。恐怖事件一直是美国最头疼的问题,在美国全面反恐的时期,必然会分散美国对外贸易的精力,这是中国难得的机会。让美国“钳”于恐怖事件的时候中国应加速自身的发展。 5、借助美日、美苏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日本、苏联与中国的发展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国为了避免走弯路,借助日本、苏联的经验很有必要。中国、日本同属于亚洲国家且中日文化源远流长,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苏联与中国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一度是中国的学习和借鉴的老大哥。老大哥最终在美苏战斗中败北了,中国将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所走的道路,以免重蹈覆辙。 6、 广结同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广结同盟以遏制中国。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仅仅是美国的御用工具的时候,美国开始考虑另外手段来扩张起影响力。有许多国家迫于美国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与美国联盟。面对美国的结盟扩张政策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面对美国的结盟扩张政策我们也可以广纳盟友。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国周边的重要国家,中国更是应该抢在美国的前面将其纳为自己的盟国。如果美国将中国周边重要国家纳为自己的盟国,势必给中国造成直接围堵。另一方面,美国的军事重点将从欧洲转至亚太地区,到时中国势必成为美国的掌上之物。面对美国的挑战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总之,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山难容二虎,中国的崛起势必影响美国的经济地位。美国不会做事不管的,面对美国中国应小心谨镇的对待。

世界上有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国大陆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美国采用的是英美法系,因而中美法律差异就表现在两大法系的差异上。两大法系的主要差异有:第 一,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渊源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机关颁布的各种行政 法规以及本车参加的国际条约,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构成的判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第二,法律结构不同。大陆法系承袭古代罗马法的传统,习惯于用法典的形式对某一法律部门所饮食的规范做统一的系统规定,法典构成 了法律体系结构的主干。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习惯用单行法的形式对某一类问题做专门的规定,因而,其法律体系在结构上是以单行法和判例法为主干而发燕尾 服起来的。第三,法官的权限不同。大陆法系强调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规定来审判案件,法官对成文法的解释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严格限制,故 法官只能适用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来审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 技术创造新的判例,从而,法官不仅适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法律。第四,诉讼程序不同。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突出法官职 能,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法庭来审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法官只是双方争论的 “仲裁人”而不能参与争论,与这种对抗式(也称抗辩式)程序同时存在的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团主要负责做出事实上的结论和法律上的基本结论(如有罪或无 罪),法官负责做出法律上的具体结论,即判决。此外,两大法系在法律分类、法律术语、法学教育、司法人员录用和司法体制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一、在中美经济贸易关系方面,冷战后十几年来,中美在经济上的 相互依存迅速加强。中国在主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对美国市 场和资金倚重越来越深。同时,中国也已经成为美国一个稳定并日益 扩大的商品与投资市场,美国在过去20年间,中美两国互为出口增长 最快的市场之一。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4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 第2大贸易伙伴,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二、在安全领域内的关系方面,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中美均认为,它们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方面,存在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共同利益使中国政府明确坚决地支持美国为打击国际恐怖活动采取的各种措施。中美在反恐领域的合作是互利的。 其二,在朝鲜半岛局势这个东亚地区热点问题上,中美存在共同关注的问题,即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无核化。朝鲜半岛出现任何变化形势,都会影响到东北亚主要强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引起大国的冲突。三、是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中美的立场越来越接近。接着就是中国主权与领土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台湾问题。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实力上升,防范中国在美国亚太安全战略 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亦逐步上升。 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一定能在台海打赢与中国的战争的把握。最重要的是,由于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已经和将继续升高,美国 因为台湾问题而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其代价将会越来越大,而且亚太安全形势将根本改变,美国现在的亚太安全战略将彻底改变。保证台湾地区稳定的最重要条件,是中美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互信,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系于中美关系的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在人权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斗争, 它一直严重制约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关系的各个方面。中美在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截然对立,另一方面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也有其国内政治的考虑。因此,美国利用人权、民主、自由问题继续对中国施压是必然的。事实也表明,随着中美关系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 和双方在经济和战略领域合作的加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 所导致的中国在社会、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也由于中国政 府在相关问题上有力的斗争, 人权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消极影响正在 相对弱化,今后也不大可能成为中美矛盾的焦点。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 中美相互依存不断上升的同时,还伴随着不断加剧的竞争。两 国之间几乎在两国关系的所有方面都存在着潜在的对抗,从地缘政 治、资源和市场,到意识形态、文明和文化价值等等。这些潜在的对 抗未爆发前,往往表现为不断加剧的竞争。中美不断加剧的竞争是否 会导致对抗,取决于竞争的内容和制约竞争转向对抗的因素。 总而言之,中美关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各种合作与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在将来想当长的时间内,中美不会发生较大摩擦。当然这是发生在中华名族这样的前提下的:中国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其次才是发展对外势力意图民族崛起。总之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还是很有希望的。

1、法系不同,美国的属于英美法系,中国是中华法系,倾向于大陆法系2、美国的是资本主义法律,中国的是社会主义法律3、美国的是以国会立法、地方立法和国际法为渊源,中国人大立法、政府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党的政策为渊源

过度竞争议论文素材

1.一只野狗在追一只小兔子,野狗使劲追,小兔子使劲跑,但最终野狗也没追上小兔子。小兔子回到家,对其母说:“今天有一只野狗追我。”母兔问:“追上了吗?”小兔子回答:“肯定没追上了,它怎么能追上我呢?那只狗只是为了一顿饭在追我,而我却是为了一条命在跑啊。”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着很多的竞争,承受着很多压力,想在竞争中生存,你就得有一种比别人更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能够承受着更大压力。这样才可能有机会保命,才可能有机会出击……2.一个小男孩独自在草地上玩,突然他发现了一个蛹,他觉得很新鲜,就把它带回家了。过了几天,他发现蛹上出现了一道小小的裂缝,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东西在东。有过了几天,裂缝大了一些,他才看清楚,原来里面是一只蝴蝶。他在一旁耐心地看着蝴蝶在里面挣扎,已经挣扎了好几个小时了,它的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男孩急了,也有些于心不忍,于是,他拿来一把剪刀,轻轻地把蛹壳剪开,蝴蝶拖蛹而出了。小男孩轻轻地松了口气。可是,这只蝴蝶的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我们都期待着孩子的成功,可是化蛹成蝶需要我们的耐心等待,也需要孩子忍受挣扎的过程,没有捷径可以选择,否则结局可以预料。3.有三只老鼠结伴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根本喝不到油,它们很焦急,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很棒的办法,就是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它们取得一致的共识:大家轮流喝油,有福同享谁也不能独自享用。第一只老鼠最先吊着去喝油,它在缸底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大家轮流喝多不过瘾,今天算我运气好,不如自己喝个痛快。”夹在中间的第二个老鼠也在想:“下面的油没多少,万一让第一只老鼠把油喝光了,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了吗?我干嘛这么辛苦的吊在中间让第一只老鼠独自享受呢?我看还是把它放了,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第三只老鼠则在上面想:“有那么少,等你们两个吃饱喝足,哪里还有我的份,倒不如自己跳下缸里喝个饱。”于是,第二只老鼠放了第一只老鼠的尾巴,第三只老鼠也迅速放开了第二只老鼠的尾巴,它们争先恐后的跳到缸底,浑身湿透,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加上脚滑缸深,它们再也逃不出油缸。三只老鼠表面上是在一起合作了,可是它们彼此各怀心腹事,这样的合作宁愿没有的好,只考虑自己,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的思维方式,只能是于人于己都不利,想要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一定要讲究双赢,追求团队合作。4.有两个人在森林里步行,突然出现了一只老虎他们两个人都恐惧急了,有一个撒腿就跑,另一个人消极地说:“唉,你跑什么,你再使劲也没有老虎跑得快!”“是的,我没有老虎跑得快,可是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竞争和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动物如此,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要埋怨竞争的残酷,这是我们能得以进化的必经之路,没有人能改变它。与其抱怨而不能改变,倒是不如主动适应竞争,在竞争中做个强者。5.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启示:成功者善于放弃。

在十四、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称为包买主的生产方式,它是将生产资料分配给多个手工业者,通过他们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生产任务。这也许就是现代商业合作的雏形了吧。 而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合作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它不在只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而逐渐变为一种精神,成了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合作无处不在。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世界著名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部件,大到机翼,小到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部门分别制造的。最后再将不同的部件组装,一架协和机才算上了天。合作真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合作源于信任。在现金诸多的国际组织与团体中,其实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而这样的合作正是建立在各国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合作是需要不同的个体共同完成的,而且是需要默契的。如果个体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就不会有默契,合作也就不可能成功。譬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关于定期汇报签约国财政状况的规则,倘若签约一方为了保留实力而虚报少报相关数据,那么,这种不信任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不难看出,缺少诚意和信任的合作毫无存在的价值。 合作就是力量。如果仅让你用一支筷子吃反,它几乎连块肉都夹不起来,而用一双筷子,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可见,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正如当年诸葛亮指挥蜀军大败曹兵的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诸葛亮清楚地知道,只有合作才具有无穷的力量。 合作的确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合作精神将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

1、尼克松水门事件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因丑闻而辞职的总统。

2、人人车与瓜子二手车广告词之争

人人车二手车网站因不满瓜子二手车直卖网宣传“遥遥领先”、“全国领先”等宣传用语,人人车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瓜子网诉至法院,索赔1亿。很明显,瓜子网打广告的策略是“从众心理”,可以看见很多品牌都这样用过,例如香飘飘奶茶“可绕地球一圈”、“1亿人都在用拼多多”、“红罐凉茶领导者”,大家可能都觉得用的人多就是好,所以打这个广告就告诉人家我有实力,选我吧。也正是因为这个,瓜子网被人人车告了。

1、美国尼克松水门事件。2、湖北襄阳为了和河南南阳争夺诸葛亮躬耕地,所做的“教材门”、“广告门”……

关于竞争的议论文题目

1.关于竞争和合作是相互关联的关系,不能分开: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中,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又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树有长短,水有清浊,芸芸众生忙碌于大千世界,他们都离不开竞争与合作。(可以写议论文~)2。题目:与自己竞争世界之大,为什么不能自由驰骋?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何必跟人斤斤计较呢?与世无争,总可以找寻一份生存的空间吧,当时实在为自己的“明智”骄傲,也竭力想营造自己的桃源。(可以联系自己学习,竞技上的事情进行叙事~)3。可以写竞争与诚信之间:通过看过最近的电视剧《阳光天使》里面的耿顾问出手,联系我们在竞争中碰到的诚信或不诚信的事件,展开议论~~都是我自己考虑的哦,可能有些个人的意思,不过希望对你有帮助~~~

竞争与合作初三议论文5篇

在人生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中,是竞争激发了我满每个人的潜能,是竞争唤醒了我们心中沉睡的战士,是竞争逼出了我们的冲动和欲望,也正是在这中竞争中,让我们一步步成熟,一步步成长!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竞争与合作初三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在当今这个社会里,到处都充满了竞争。竞争似乎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只凭借一个人的竞争,好象有点一卵击石的感觉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产生了另一种关系---合作。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他潜心研究__资本主义,使人类进去一个更理想的社会,但着仅他一个人是不够的,另一个叫拂里德里希。恩格斯得人帮助他和他一起研究这种理论,并且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他们的这种成功不就是合作而完成的吗?如果是一个人,或就没有如此大得逞就。

一个美国成功人士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着句话说的没错。秒年个个很要好的朋友,很可能在某些因素下成为敌人,毕竟金钱,名利的诱惑是很大的,我们不能保证人都能对朋友忠诚。更有可能,着只是外表的朋友。敌人也是一样的,我们么有永远的敌人,就像棉队中考,考场上,我们都是竞争的对手,谁也不会因为什么关系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是,在平常学习中,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着就是朋友是合作,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生下来就要竞争,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着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忽然做给了我们内充分的准备,竞争给了我们表现的机会。我们要合作也要竟镇,要成为双赢的群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声错,才有竞争的资格。

竞争与合作看似很遥远,其实它们是紧密项链的,我们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人不是万能的,如果兔子背着乌龟跑,乌龟背兔子过河,那这个成果就不仅仅是乌龟兔子任何一个成绩这样简单了。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结合,别人的短处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着样,我们就真的做到了双赢!

“竞争”与“合作”,表面上看似乎水火不相容,实质却是彼不离此,此不离彼。它们像两个强大而坚实的臂膀共同扛起了人类发展的基石。

“合作”,也就是“假君之力”。哲学上讲,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却又不是无条件的。这条件是什么?就是利益的汇合。人类社会要进步,就少不了合作,少不了互助。

“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合作”。只有共同发展了,才谈得上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促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为竞争,人类才得以在历史的行程中碾下一道道不可磨灭的痕迹。

5000年前中原大地上活跃着三支力量: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一个炎热夏日,炎、黄合作与蚩尤战于涿鹿,结果炎、黄胜,得以使炎黄子孙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而炎、黄之间的激战以及黄帝的最终胜利则为华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我们不得不感谢古人的壮举,不得不惊叹这“合作”与“竞争”对人类的贡献。

200年前的美国,曾是一片涉世不深的净土,北方的殖民主义工商业欣欣向荣,南方种植园经济一派生机。但是由于英国的压制,美国难以发展。终于南北两强合而为一,共御外侮,才有了今天的“美利坚”,才有了完全意义上的美国。(范文网)“合作”是美国人民迈向独立的起点。然而一年后,南北两强由于利益冲突而发起南北之战,这是南方北方的一次实力大比拼,利益大竞争,这是美国对“先进”和“落后”生产方式的艰苦抉择。最终优胜劣汰,工商业以实力获胜。因此,美国有了经济的大增长,增长速度以月计算,并发展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合作促进了发展,发展激励人们竞争。没有合作,社会将会分崩离析;没有竞争,社会将止步不前。

历史的航船正是因为有了“竞争”与“合作”,才得以扬帆远航。

在现代高兴技术速发展的今天,几乎在每一个社会领域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只有竞争与合作同时发挥作用我们才能力求双赢,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

竞争与合作几乎是密不可风的,如果缺少了竞争,生活就会安于现状,社会永远不可能向前发展,因为有了合作,社会才会不断快速的发展到今天,同样,如果没有合作,那所有的成果,都是自私的,不会取得永久的成功,竞争合作求双赢。

竞争是成功地基础,现代社会一切产物,都离不开竞争。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定军山》到现代的平板电脑、电视,无一不是竞争的产物,如果没有竞争,人类只会安于现状,而永远不会想去超越那个时代,正是因为有不断新的产品技术出现,人们才会想要做的更好,更快的超越,可见是竞争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竞争是成功的基。。

有竞争就会有合作,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所有人类的一切成果都离不开合作的结果。可曾记得那篮球场上的风采,那些队员之间的密切合作的过程渗透出合作的巨大力量。他们互相合作传球、投求最终取得了投球的胜利。极弱他们之间没有进行密切的合作,只是个自顾各自的,那么,试想一下,他们会取得胜利吗?可见,合作对于比赛的胜利是多么重要。还有那拔河场上的胜利,也都离不开合作的结果。合作是成功的必要保证。

如果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那样你只会被孤立起来,你只会孤独的进行,世界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是行不通的。如果只有合作而没有竞争,那将会是乌合之众,永远不会超越,更不会发展到更好,可见,只有合作没有竞争也是不行的。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一个人取得的成果,并不能持续,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发挥合作的力量并且加上竞争取得的成果,才能取得胜利。竞争合作求双赢。

富勒博士曾经画过一张世界地图,不是我们一般看过的普通的地图,这张地图上的每个部位都是三角形的,画出来的地图很像一个外层空间的太空站,所以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外层空间地球。虽然地图上所有的角落都是尖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个完全尖的地图向后仰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竟然组成了一个完整无缺的球体——那些最尖锐对立的三角形竟然拼成了最圆满的圆形。这幅地图告诉了我们,在我们眼中尖锐、对立、冲突的世界,实际上的本质是关联的、契合的、圆融的。地球以它本身的形态向我们证明了一个最重要的,但却被许多人忽视了的真理:竞争总是与合作并存,越是竞争激烈,越需要相互的合作,合作是人类未来前进的必然方向。

为什么竞争总是与合作并存?因为自然的法则就是给每一个生命以生存的机会,反映在人类社会中,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独有的优势和能力,都在努力争取成功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将各方的资源和优势整合在一起,避免竞争中的无谓的消耗,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或共赢的局面,是最智慧的做法,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以出租车公司为例,所有这些公司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但在竞争之前,它们首先要达成某些合作。例如确定一个共同的起步的价格,每家公司、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样就避免了相互间的砍价、削价竞争。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凭借各自的良好的技术和服务来竞争,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状态。而如果出租车没有一个统一的起步价格,都是自己随便定的话,许多人可能因为要抢生意而降低自己的利润,甚至损人不利己,很容易导入恶性竞争状态。其中很多人往往得不偿失,最后变成血本无归。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在人类共有的这个生存环境中,资源是有限的和共享的,所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竞争可以激发各方的智慧和潜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但竞争并不排斥合作,一味的竞争可能会导致竞争中的各方无谓的损耗,将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在竞争中获得提高,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共存,才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的生存之道。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竞争都呈现越来越激烈的态势,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合作的要求越来越多,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通过竞争与合作共同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新的竞合时代。所有的行业工会都是既对立又合作的——为了行业的共同的利益首先必须合作,在共同的权益获得确保之后,再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各自的发挥,在竞争中谋取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个竞争的过程,同时仍是与不同层面的合作的过程,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使各方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每一方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更大的财富。

因此,要想在这个时代胜出,我们就要随时保持这种竞合的态度。世界是无比丰富而复杂的,没有人能够拥有占有一切资源的能力,同时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独具的优势,通过合作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各方的力量都能够达到最充分的发挥,由此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才是人类整体实现长足发展的正确道路。

多元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发展的今天,信息储量日益增大,我们面对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显示告诉我们,固网的孤军奋战、独当一面已变得不再科学,新的生存法则涵盖两方面:一是竞争,而是合作。

乍一看去,合作与竞争互相抵触。既然互相竞争又何来合作,既然合作又怎么会产生竞争呢?其实不然。竞争与合作一直是共存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是成功的秘诀。

大家都听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吧!鹬要啄蚌的肉反被蚌夹住。它们互不相让,争锋相对,各自心怀鬼胎,给了渔夫可趁之机,将它们双双抓住。鹬与蚌都只为谋求各自的利益,相互竞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更可笑的是在最后一刻,它们还是因为争红了眼都不愿退一步。一味竞争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甚至造成两败俱伤。而换个方法,相互信任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它们就可能救对方和自己一命,免于被人擒获的失败局面。竞争离不开合作,合作使竞争持续。

看到鳄鱼,人们常感到惧怕,但却有一种鸟能轻易接近它,甚至“嚣张”地在鳄鱼张开的血盆大口中跳来跳去。这鸟儿不怕死吗?不,因为它们是一对亲密的合作伙伴。这种鸟使鳄鱼的专属卫生员,能随时待命。在鳄鱼饱食后,这种鸟能到鳄鱼口中帮它剔除牙缝中的肉末,防止细菌、寄生虫的寄生,而在替别人打扫卫生的同时,它自己也能填饱肚皮。作为回馈,鳄鱼会尽职地保护小鸟不受伤害。自然中,这种现象称为“共生”,相同的还有小丑鱼和海葵、沙漠中的蝎子与蜈蚣……都是一对对黄金搭档。它们这样的生活习性,不外乎是合作与竞争的玩味体现。

生活在同一个生态圈,它们有着共享、有限的生存资源,所以是竞争者;但它们能取子之长补吾之短,相互合作,赢取更多的资源、空间,共创双赢局面,它们又是默契的合作者。它们的成功例子向我们证实,合作与竞争并不水火不容,反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竞争因合作而获得更大的成功性;合作因竞争才更快地发展,才能进步。

在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在自豪骄傲的同时,一些极具忧患意识的人也表示对中国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可能会不利于发展的担忧,我认为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垄断必能会造成不公平,打击选手的积极性,缺乏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发展,竞争力越强,发展的动力越大.曾经女排、乒乓球、跳水都是中国的“垄断项目”,可为了这些项目的长期进步与发展,我们不保留“核心技术”积极与其他国家的选手与教练交流与合作.不垄断,促竞争,使中国及世界的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在中国教练郎平的指导下,俄罗斯女排成绩骄人;在外籍教练米卢的辅导下,中国男足第一次成功出线!公平的竞争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发展的道今天小编和读者一起来高考作文辅导,这是一篇来自北京高考满分作文,题目是《有竞争才有发展》,这篇满分作文范文很好的体现的文章的主旨,有竞争才有发展,要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应该感谢那些使你成长的人们,幸福使人麻木,而痛苦却让人成长.往往带给你幸福的人,我们记得不甚清晰,但是给予你巨大伤痛的人,我们却记得刻骨铭心.一个没有对手的人生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所以有竞争才有发展.路上,竞争亦促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为瑰丽丰富的文化繁荣期.孙子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为政以德”;老子崇尚“清静无为”;庄子曾经梦蝶化仙;墨子力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韩非子开创“法、术、势”令人叹为感观止…….是竞争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文化“大一统”事情无法达到的高峰.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道与理亦然.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营企业逐渐丧失活力而成为国家财政负担,造成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政府开始了大力阔斧的企业改革,创新地打破了单一公有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以宏观调控为主,加大企业自主权;将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作为目标与重点,在竞争中,国有企业积极改革与创新,再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是竞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打破教会垄断教育,培养了无数启蒙运动的先驱;打破官窑垄断,民窑技艺更胜一筹;百家讲坛引起电视电视国家说教热后,后起之秀----文化中国、开坛等使国学热得以持续与发展……竞争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竞争的压力下,我们前进、突围、避险、拼搏……竞争不是成功的坟墓,而是成功的摇篮,有竞争,才有发展!

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研究论文

摘要: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研究关注的焦点,从一般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管理学到空间经济学理论都有从各自领域对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有所解释。我们从江苏沿江产业集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着手研究,试图以地理集中度为衡量指标,以制造业为例,根据各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影响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实证结果说明,本地市场规模、产业关联和FDI是影响江苏沿江产业集聚形成的显著因素。关键词:产业集聚;经济地理;因素分析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or Jiangsu industries. Using industries as observations, we regress the LQ measure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xy for the presence of market scale, labor market pooling, input sharing, product shipping costs, natural advantage, FDI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xies for market scale, input sharing and FDI have the most robust effect, positively influencing agglomeration.Key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important factor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从著名的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到英国的剑桥工业园,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地区等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竞争力很强的产业集聚区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开放、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推动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些制造业集聚的中心、一批高集聚、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代表我国产业空间集聚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趋向于在一些地区集聚,在其他地方分散。那存在这种产业分布的空间上的集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在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结合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模式,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找出集聚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一部分回顾现有文献,介绍对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研究方法、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对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对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现状描述;第四部分是产业空间集聚与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及结果;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一、产业集聚及相关理论对于制造业产业在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很多,国外很多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角度都曾给过解释。从早先马歇尔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原因,韦伯从集聚带来成本节约的角度解释集聚的产生,到现在的新产业区位论、新贸易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等等都对产业集聚做出解释。(一)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在空间上聚集的现象已经是很多学科的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对产业聚集的定义、产生原因、甚至产业聚集的衡量方法,都没有一致的认定。本文将对产业聚集的定义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在不同领域的共性的基础上,总结出几个方面的定义。1.从空间角度看,产业聚集是发生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过程或现象。2.从产业角度看,产业聚集区域内的企业是属于某几种产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或具有其他密切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3.从相互关系角度看,产业聚集区域内的企业彼此之间必须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产生互动,使聚集区域内厂商表现较其他非聚集区域的厂商更好。波特(Porter 1990,1998,2002)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指一群特定产业领域内相关联的企业、生产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及相关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金融机构、贸易协会等)以彼此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式在某一地理区内集中的现象”。(二)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我国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1.资源要素资源要素包括区位要素和生产要素。区位要素指的是具体产业相关的或必须的自然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从理论上看,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聚集再交通要塞,以降低运输成本。生产要素就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产业集聚的的形成表现为区域专业化生产,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区域专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禀赋。早期的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自然资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证实,相对于早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后期产业集聚的形成中,具有更大的作用。包括技术、人才、社会网络、文化、制度等社会资源具有不可量化和无限性,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2.需求条件靠近特定的市场也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市场有利于厂商掌握客户偏好,有利于厂商掌握新产品信息与走向,这个过程同时也能够促进厂商对产品或服务的升级,增强自己产业的竞争力。市场需求是产生集聚的动力,同时,市场需求也促使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过程。根据斯杨定理,专业化分工会提高效率,企业可以获得递增报酬,但由于其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只有市场容量达到最初的临界点才有可能触发专业化分工自我强化的过程。产业集聚才可能持续良性发展。3.外部经济环境“自发性”是产业集聚形成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而这样自发形成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市场自由度越高,外向化程度越高,政府的不合理管制程度越低,产业集聚的效应就越能发挥出来。我国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中,经济体制因素是我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集聚在我国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已经越来越好。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在生产、流通两方面都离不开开放的市场环境。产业集聚的形成和经济开放存在这样的关系:凡是经济开放程度高、市场竞争力量强的地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就比较突出;凡是经济相对封闭、市场竞争力量弱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就比较弱(徐康宁,2001)。4.产业特征反映产业特征的很多因素如技术溢出因素、产业规模等都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技术溢出,以带动整个集聚群内部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区域内的企业特别是学习型企业得到发展的动力,促进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推动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技术进步也是实现集聚区企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5.政府政府对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通过对某个地域或某个产业制定的种种优惠措施,对产业集聚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此外,政府的教育、文化、税收等政策都可能影响到生产要素,从而影响产业的集聚的形成、发展。(三)地理集中度的衡量指标衡量区域内企业集中度有很多指标,地理经济学上是地理集中度衡量指标,此处借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来衡量产业集聚。区位商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作,是较普遍的识别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的方法,是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特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方法,也可以说明各地区各产业的相对集聚程度。起计算公式如下:二、对产业集聚的分析与变量的选取近几年,江苏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昆山高新区等初具规模。产业集群效益在江苏已经凸显。以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例,据统计,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带实现产值超过2 000亿元。该产业带创造了江苏八成以上的信息产业产值和15%的工业总产值。总的看来江苏省产业集群这些年的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一是有一定的规模,目前江苏成型的产业集群约有一百多个;二是行业分布比较广,几乎涉及了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电器、建材、轻工等传统行业,也有IT、环保等新兴产业;三是分布比较广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都在各个经济领域都有分布;四是已经形成一批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产业集群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劲支撑。影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很多,从前文的叙述和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假设的与产业集聚形成有关是资源要素、需求条件、产业特征、外部经济环境、政府等。本文选取数个相关指标来分析产业空间集聚的决定设立以下联立方程:EDU为该地区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TEC为该地区的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金额,用来说明地区的技术创新。NUM为该地区企业数量,用以说明区域产业规模。FDI为外商直接投资,用以说明外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SPHWY是该地区在总公路里程数的份额。IM指本地市场效应,用以反映的就是本地市场规模的大小,各地区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来衡量。某地区该比值越大那就意味着某地区越接近本地市场。TER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用以描述产业集聚的配套设施。LINK指产业关联系数,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投入产出会影响产业的区位集中。但投入产出数据缺乏,采用王业强、魏后凯(2007)的方法,用工业产值中制造业产值所占比例来估算产业关联效应。所用的数据都出自于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三、结果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11.5版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EDU,TEC,NUM,SPHWY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应从模型中删去,其余变量如下页表。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模型修正后,可以从需求条件、产业特征、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对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进行了说明。市场容量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根据波特的理论,产业集聚与市场需求有很大的联系。而第三产业的配套设施的显著影响为负,这是一个与常理相违背的地方,笔者对此的解释是目前沿江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还未能体现对产业集聚形成有利的促进效应。产业关联,产业集聚之所以形成,是由于上下游产业的聚集形成的。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在于通过产业链影响其他产业。产业关联越是紧密,越是广泛,越是有可能通过聚集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FDI对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江苏的产业集聚的形成,尤其是苏南的集聚现象很多都是由外资带动的。预期的产业规模没有对产业集聚形成有显著影响,并不代表没有影响,而说明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并没有以简单的数量的累积,可以解释为重在质量的集约式发展。四、结论和政策含义本文通过对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描述,并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建立了一个基于地理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最终得出一些启示性结论: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由产业关联、市场规模和外商投资等因素推动,地理因素、人口因素、规模经济等特征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根据本文的结论,针对目前江苏沿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制造业集聚趋势也在不断加强,江苏沿江的制造业产业集聚也会不断加强。这种加强体现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对于沿江制造业的发展有以下启示:一、重视服务支持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巨大促进作用,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二、适当扩大产业规模,促进龙头企业和大量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以小促大,以大助小共同发展的局面;三、外部环境方面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共同发展,寻求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吸引外资;四、提高区域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专利发明和企业间的技术溢出。参考文献:[1]段小梅.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7,(2):40-49.[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徐康宁,陈奇.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7.[4]杨树旺,易明.彭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6):49-53.[5]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J].管理世界,2007,(4):68-77.[6]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及其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7]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参考下吧

这个还是需要一些相关资料吧不然不好做的

一、中国制造业面临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严峻挑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其产品的低廉价格。进一步分析可见,中国产品的低成本和低价格优势,又主要来自于土地、人工、资源等生产成本的低廉,而在流通和交易成本方面,中国不但没有竞争优势,反而存在明显的竞争劣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为19000亿元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倍。�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制造业面临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巨大压力。�一方面,中国产品依靠低成本和低价格所取得的竞争优势,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二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越来越成为中国低成本产品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三是在中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不仅能够为本国企业所利用,也越来越容易地为竞争对手所利用;四是长期的低成本、低价格战略不仅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使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档次的提高,产品特性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最主要内容,而依靠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和竞争模式也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大规模生产模式(Mass Production,M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市场对同质产品需求剧增的产物。MP以规模带动效益,通过流水线等专用设备使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并由此产生价格上的竞争优势。MP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也体现了MP的特征,即依照厂商生产计划事先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然后编制各级生产进度计划来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进行控制,同时利用大批量采购对生产和供应等环节进行协调。这种“福特制”的物流管理模式是一种推进式管理,是以生产者为核心的。�20世纪中后期,随着消费者强势的形成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产品品种快速增加,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产品交货期和交货量也呈现多样化、高频度和小批量的特点,由MP支撑的生产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因此,20世纪70年代丰田等日本制造业推动了“精益生产模式(Lean Production,LP)”产生。LP的特征在于通过柔性制造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从流通领域传递到制造领域,将消费者纳入整个制造流通体系,形成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消费决定生产的供应链管理,其物流管理模式是由流通领域拉动的。�生产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采购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MP的规模化生产要求采购必须依赖于企业的生产计划,为适应MP模式,原材料、外购件的采购必须保障生产计划,这就要求有较大数量安全库存的存在,这既是降低生产短缺风险的需要,也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需要。LP的采购管理与MP相比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多的体现为服务于生产柔性化和流通快速化的资源整合特征,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使现代采购管理成为可能。�随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制造企业不但要面对国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要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需求,如果本土企业不能尽快实现制造模式和流通模式的流程再造,必然会继续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这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可以说,作为企业制造和物流的重要环节,实现现代采购管理既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二、采购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面对挑战,为了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是更加重视在制造成本以外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再造,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降低产品总成本的目的。二是增强产品创新,在产品独特性方面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采购创新对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采购创新对于企业降低成本从而保持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自给自足满足其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所有投入,包括物质资源投入和服务投入,都可能需要对外采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企业购进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比竞争对手更为便宜,它无疑就比竞争对手具有成本和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据香港利丰集团的“软3元”概念,一件商品,如果其制造成本是1元钱的话,那么一般来说最终到达零售商货架上的价格约为4元钱。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条件下,要想压减1元钱的出厂价格,已经十分困难;同时,由于激烈的零售市场竞争,要想抬高4元钱的零售价格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相比而言,从产品出厂到零售商货架过程中发生的3元费用,却有着十分巨大的降低空间。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降低流通成本的空间更加巨大。采购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其效率体现于制造和流通全过程,对于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总体流通费用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采购创新对于企业产品创新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影响新产品的开发。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工艺的改进,而且取决于对外部资源特性的掌握,包括对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特性的掌握。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买到竞争对手所买不到的原料,它无疑比竞争对手具有优势。但问题并不限于此,当一个企业能够掌握更多的供应商信息,能够掌握更多的投入产品特性的时候,它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竞争对手所生产不出的东西,它就有了更大的开拓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二是影响产品的花色种类。即使是生产同样的产品,产品的花色和种类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外部资源的特性和可获得性。比如,一个企业如果比竞争对手更全面了解了全球范围各地羊毛的特性和可获得性时,或者更了解棉、麻的可获得性时,无疑能够设计出更多种类和花色的产品。�三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高低。原料和零部件的质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档次价格越高越好,关键是与本企业产品要求是否配套,是否协调。显然,只有对外部资源的充分了解、把握,才能选择出最能够保证自身产品质量水平和稳定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对供应商资源掌握的全面性、深入性,不仅影响企业能够采购到具有成本和价格竞争力的投入,而且决定企业能否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第三,现代采购管理有利于形成更为稳定的供应链。当前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的供应链更为紧密、更为有效,谁的产销渠道更为发达,谁就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现代采购管理有利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分享格局,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最后,实现现代化的采购管理对于分散企业营销风险也具有一定意义。当前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工业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因此,制造企业对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就具有很大的周期风险。通过先进、合理的采购管理,既可以消除部分风险,也可以实现与众多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使制造企业更多地将精力用于收集、处理市场需求信息和塑造核心竞争力上。 三、企业采购创新要紧紧围绕提升竞争力 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采购创新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采购活动空间范围的拓展和优化。全球采购是当今采购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也是采购活动空间范围扩张的必然趋势。通过采购的全球化,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品、服务价格和特性的比较,从而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实现采购优化。因此,有条件的企业都应当向全球采购的目标努力。然而,客观上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实现全球采购,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无可作为。一个企业采购范围从省内扩展到全国,或者即使在同一地区,如果其所掌握的供应商范围能够扩大,也能够起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采购的目的。� 二是采购模式的创新。传统采购为库存而采购,而现代采购为定单而采购。从库存驱动到定单驱动,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提出和实施以及由此推动的企业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通过采购模式的变革,能够使更多的中间品直接从供应商生产线进入到需求方的生产线,从而不仅能够大量减少企业库存,包括供应商库存、需求商库存、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等,从而大大节约流通成本,而且能够保障供应链之间的相互衔接,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三是采购形式的多元化。比如更多采用集中采购、联合采购、电子商务,等等。这是管理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购方式多元化的目的也在于降低成本。� 四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意味着采购方与供应商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采购方不是简单接受供应商的现成产品或服务,而是积极参与供应商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管理过程,,从而使供应商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采购商的需要,也能够使采购商获得更加符合自身需要和成本更加合理的投入品。� 可以看出,这些创新要么围绕增强产品特性,要么围绕降低产品成本,要么二者兼而有之,总之是围绕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但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情况,不是所有的创新都适合所有的企业。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需要进行创新和优化,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为优化而优化。如果离开了节约成本和提升产品特性,不考虑企业特性和需要,搞不切实际或没有实际效果的花架子,创新就会失去实际意义。� 当前中国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对采购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购理念落后,采购模式陈旧,忽视采购战略创新。部分企业即使将采购纳入物流系统进行管理,但其重点仍注重采购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管理,没有把采购作为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和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二是企业采购制度存在责任不明确、透明度低的问题。由于制度不健全,企业的采购业务属于“肥差”,甚至成为业务人员损公肥私的重要领域。三是在采购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往往处于被整合和被采购的地位,而很少有企业在本系统的层面上对上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较小系统的现代采购管理。四是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体制惯性导致采购的高成本、低效率特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中,采购成本在60%左右。� 具体来说,企业进行采购创新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要把采购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仅仅围绕提升企业产品独特性和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采购模式。企业有大有小,所处的行业和产业领域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人才、资金和其他资源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适合自身的采购创新模式也不一样。比如,对于规模较大或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可能需要更多考虑全球采购,建立自己全球供应商网络,而小企业也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优化自己的采购模式和采购结构。大企业可以主动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管理过程,而小企业则没有这样的能力。大企业自身采购量比较大,可以独自进行集中采购,小企业则可能需要更多采用合并采购、电子商务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无论如何,采购创新都应紧紧围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展开,一是有利于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增强产品特性。� 第二,要增加对外部资源的了解和管理,建立自己的供应商网络。供应商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一个拥有1000个供应商资源信息的企业与只拥有个别供应商资源信息的企业,无疑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其采购的优化,无疑有更大的能力提高其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特性、质量和价格。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扩展供应商资源的成本,使得企业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和以较低的成本建立供应商信息平台。当然,扩展供应商数据库并不意味着企业在采购上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扩展供应商数量和信息库,与企业采取相对集中的采购模式、与供应商建立尽量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不矛盾。这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巨大的供应商资源是企业获得有利采购条件的基本保证。� 第三,要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要把采购的创新放在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中来考虑,把它融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企业产品创新战略、销售战略、竞争战略、降低成本战略当中。这就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而不仅仅是采购人员或采购团组的独立行动。由于产品的设计离不开对外部资源的掌握,所以采购也要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和营销过程。没有采购提供的供应商和外部资源信息,产品的设计不是完美的。采购参与供应商的管理实际上不仅是参与供应商的生产过程,也是在参与本企业的生产过程。另外,采购人员不仅能够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也可以参与新产品的营销,因为与企业内部人员相比,他们更接近市场信息,更能有效营销。其次是要有有效的采购团队。一个没有现代采购意识的团队不可能承担采购创新的任务。� 四、政府要为企业采购创新创造有利环境 尽管采购创新是企业的微观行为,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仍大有作为。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要为企业采购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的环境。� 第一,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采购创新。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制度建设,通过企业制度的完善,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采购行为。政府要将采购制度的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将责任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入采购制度,使国有企业的采购在观念和效率上有所突破,从而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采购创新。� 第二,进一步消除地方保护,使企业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采购创新与优化。地方保护是企业拓展采购范围的最大障碍,不仅损害当地企业的采购创新能力,也损害其他地方企业的采购创新能力。当前虽然明目张胆的地方保护行为有所减少,但各种隐性的或变相的地方保护行为却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总结外国和中国的经验,通过立法明确禁止和建立有效的执法体系是打破地方保护的治本之策。� 第三,为采购创新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现代采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取大量信息资源,而信息技术则是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政府应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构建更为有效的网络平台,鼓励包括政府采购在内的全社会采购信息平台的搭建,使企业采购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 第四,为企业采购创新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推进与采购有关的国家标准体系的完善,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等非官方组织对企业采购行为的引导和规范。�第五,创造有利于交易进行的法制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信用缺失、恶性毁约和压欠货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对交易的重复实现是极为不利的,对于以实物为主的采购管理而言更是如此。这种现象不能尽快解决,企业实现采购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应强化信用机制,切实加强经济法治建设,严格约束采购方和被采购方的交易行为,为采购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 第六,推动相关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采购方面的人才短缺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这不仅需要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来引进、培养人才,也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各级教育部门、相关行业组织参与采购人才的培训。

  • 索引序列
  • 竞争中立制度论文题目
  • 中美竞争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论文
  • 过度竞争议论文素材
  • 关于竞争的议论文题目
  • 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