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务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推进政府转型,而政府转型的基本目标取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内在地包含了民主、法治、责任、有限、透明、廉洁、效能等特征性要素。服务型政府首先应该是透明政府。政务公开不仅是建设透明政府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塑造服务型政府其它特征的必要条件。政务公开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政务公开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知情权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公众不但有权利知晓政府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有权利知道政府管理的成本和效果如何。也就是说,政府行政的行为目标、行为意图、行为手段、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都应当是透明的,全方位向社会公开的。政务公开的基本指向就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实质体现为一种公民权利。以半公开或暗箱操作的方式行事的政府不可能是完全服务于公民社会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二,政务公开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最大化地让公民参与,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区别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服务型政府是以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公共利益为使命的政府。没有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民意得不到充分表达,政府不了解民意,公共政策不能反映民众的普遍需求,“人民政府”将失去其合法性,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就无从谈起。政务公开使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公开化,人民在普遍知情、知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参政议政;政府也才有可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其三,政务公开有利于社会约束政府行为,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我国宪法赋予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利和政府官员接受人民监督的义务,政务公开为公民评价政府工作、捍卫个体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提供了可能。“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政务公开使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了官员利用权力进行幕后交易的机会,也使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成为可能。其四,信息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社会80%的有用信息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务公开使政府成为社会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公众点击政府门户网站就可以获得他们需要的大部分信息,这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可以有效增进社会福利,而且有助于改善政府形象,增进政府信誉,树立政府权威。二、政务公开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是政务公开的表面化。或者形式上公开,但内容空虚,没有明确具体的程序,不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或者一阵风公开,缺乏检查落实的措施;或者避重就轻,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隐而不报,回而避之。二是政务公开偏狭化。或主体范围偏狭,将政务公开的主体局限在乡(镇)和市(县)级政府机关;或内容范围偏狭,仅停留在公布通知、通告、规章,缺少指导民众如何办理事项的信息,更缺少事后的反馈评价信息;或方式渠道偏狭,手段落后单一,多局限于发布简报、编制目录流程,很少聚焦办事窗口,追踪事实真相。三是政务公开缺乏保障机制。对应当公开而不予公开的责任主体,多停留于内部行政追究,缺少面向社会的法律追究机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都不能适应政务公开必需的专业技术要求;政务公开监督组织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经费无保障,政务信息搜集、整理、编制、查询、维护等环节都面临资金不足的压力。四是政务公开缺少制度约束。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随意性和非法制化的现象,政务信息是否公开或是否及时公开,完全受制于政府主要领导或政府部门领导的权威批示和行政认可,政务公开的行政化和人治化色彩仍十分浓厚,导致重要政务信息的半公开和滞后公开现象,人民群众仍然难以得到及时而真实的政务信息。政务公开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也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首先,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缺乏服务意识和群众观点是政务公开不力的思想根源。“领导中心论”和“官本位”思想仍然在政务公开工作中时时作怪,于是“我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我高兴何时公开就何时公开”的作派远远压倒了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和维护。有些领导在政务公开中,一怕权力受到削弱;二怕群众知情闹事;三怕单位利益受损,就是不怕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其次,公民自我权利保护意识薄弱是政务公开缺乏民主监督的社会原因。由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起步较晚,公民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多数公民意识不到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和政府管理的参与权也是自身的基本权利之一,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神圣权利。然后,缺乏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固的制度平台是政务公开工作存在障碍的法制原因。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现代法治理念,法律环境与制度平台的缺失和脆弱将直接导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错位甚至颠倒,从法治的角度看,政务公开的正常化有待于法治环境的根本改善和依法行政的完全实现。再次,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是政务公开工作不力的重要动因。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大多将政务公开考核纳入政府工作的统一考评中,而没有将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没有与领导职位升降和奖惩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惩戒机制,加之人大监督机制和公众自我维权意识的缺乏,使得政务公开中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仍有生存空间。最后,政务公开缺乏规范的程序,过分强调行政相对人的义务程序而弱化行政主体的义务程序,也是导致政务公开障碍重重的原因之一。三、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第一,完善政务公开的载体。公开的载体要多元化,除运用公开栏、明白卡和广播、电视、报刊媒体等传统形式外,重点要提升政务中心和政府网站两大载体。凡老百姓办事的项目、政府投资的项目,应一律纳入政务中心管理。政务中心要既“挂号”又“看病”,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要讲求实效,办成电子政府的门面,实现网上公开、网上审批、网上评估、网上考核,网上监督。第二,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一是信息要真实。二是内容要具体。如乡(镇)政务公开就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来具体公开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征用土地的补偿情况、农民增收情况、支农惠农政策规定、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情况、农村医疗保障进展情况以及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军烈属优抚、计划生育奖励、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等群众最为关心的政务信息。三是公开要及时。切忌公开的信息成为明日黄花。同时要按《条例》要求编制和公布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严格审核公开程序。第三,完善政务公开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抓落实。二是完善工作体系,健全配套制度。特别要在构筑领导责任体系、公开预审体系、评议监督体系和考评追究体系方面健全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各责任部门要在经常督促检查的基础上促进系统抓、抓系统。纪检监察机关要与各责任部门协调配合抓好督查。第四,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挥好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在政务公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改善政府对公民诉求的反馈能力,同时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公民、企业和公共组织分层次地提供信息服务,并且力求以不同的公开形式提供便捷地政务信息服务。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增强公共权力运行透明度为着力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在一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迎来黄金发展,是摆在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其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积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是一个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局面的长期历史过程。其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和公共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的政府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其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管理的和谐,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改革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地方各级政府真正秉承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前进。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完善这个的开题报告做好了找我们要把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接下..............667....................接下..............441....................继续...........(上面三行加起来是我号 加我 我在线的)
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必要性及途径 [内容提要]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对落后的行政文化进行革除,建 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的行政价值取向。 [关键词]服务型行政文化意义特征构建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各级政府贯彻落 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 践,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行政文化是 行政管理之魂,它关系行政体系的稳定与变革, 规范、引导和调整行政行为,构成行政体系和行 政行为的深层结构。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 来说,必须把行政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加强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 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 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行政文化的核心 是行政价值取向,其作用有四大功能:引导功 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选择功能。“文化改革 对于高绩效改革是至关重要的。”[1]服务型政府的 建设,不仅仅是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行政方法 的变革,更需要价值层面的更新。行政体制是公 共行政的硬件,行政文化是其软件。要建设服务 型政府,就必须从变革行政文化人手,着力培育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行政文化,使政府 体制的“软件”与“硬件”协调配套,相互促 进。 在政府机关中,还存在着不少落后的文化, 这些文化严重制约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是 “官本位”思想仍较普遍。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 会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官大于 民”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在不少政府工作人员 眼里,领导、上级、自己、其他部门都比百姓重 要。这种“官本位”思想与服务型政府提倡的 “以民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根本对立的。二 是创新意识的缺失。公务员可能是社会各类组织 里最怕犯错误的人,一犯错误,往往造成社会影 响,受到全社会的攻击。因为害怕把事情办糟而 受到责备,公务员们不喜欢冒险,不喜欢抢先做 什么事情,碰到事情,往往先问“惯例”是怎么 办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普遍存在。三是 “人治”行政文化仍有很大市场。一些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 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讲人情”、“讲关 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 生,一些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 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 害得不到及时救济。四是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 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正如戴维.奥斯 本认为的:“政府是最习惯于采取垄断方式进行管 理活动的,它常常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浪费和重 复。”[2]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 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X低效 率”[3]与此同时,在政府机关里存在着严格的等 级制,办理一件事情,办事员要请示科长,科长 要请示分管局长,稍微重要的还要请示局长,这 中间如果有一个环节反对,那这件事情就办不 成,影响了工作效率。五是业绩导向不明显,使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进取心。政府即使规定了业绩 目标,一般也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所以民众极 少听说政府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不少公务员对 政府缺乏一种认同感,将自己视作为政府打工, 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 钟”,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针,
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我提供思路和框架。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以人为本、以服务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从功能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变成服务者,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服务为目标,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变为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2、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向服务型转变。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因循守旧。
政府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上总是抱着“以前如何如何”,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对改革后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服务意识不强。例如,某人在办理户口从学校转回原籍手续时,当地派出所居然不同意转回,理由是在原籍没有房产证,农村的房屋都是集体土地,哪有房产证!如果某人原来不是此地人,想把户口转入,那可以要求有房产证,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考虑群众的具体情况而一概而论,到政府办事难啊!当然,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要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
2、服务于人民的制度不完善。
评价机制的不建全,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3、行政效率较低。
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低效率,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使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的观念。
2、完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加强培训,不仅向广大公务员队伍灌输执政理念、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而且培养他们服务精神与服务技能。
3、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依法行政,进行制度管理。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政府权力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使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改变政府职能机构各自为政、不易协调的状况,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职能调整,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使政府在角色定位上,由“父母官”转向“公仆”;在服务价值取向上,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在服务评价标准上,由“高成本低效率”转向“低成本高效率”,以不断适应新时期对政府的要求。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一方面是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一方面是从高成本政府向高效率政府转变。但从现阶段来看,在我国政府中还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诸多问题,这与我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相违背的。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严重损害着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浅谈一下如何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一个方面,我觉得是评价机制的问题。 首先是评价主体。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基层干部把大量的心思花在了揣摩上级意图上,无形中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由此造成了很多群众对政府的怨言,政府的信誉受到严重损害。个人认为,评价政府及干部的标准应更多地放在为民服务的工作上,让那些真正热爱群众、甘心为群众利益着想的干部能得到鼓励,那些对群众态度冷漠、眼睛只会瞅着上级的干部得不到重用。 举一个例子,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站办所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要么就是明明人在办公室但却躲着不愿意为群众办事。因为群众得罪不起干部,而干部不怕群众,他怕的往往只是上级领导。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我想政府可以想出更多的办法让群众来当裁判员,比如“平安创建”电话抽查就是个比较好的办法,让群众来回答是否对政府工作满意,这样就使得政府不得不去更多地关注群众呼声,从而做到真正为民服务。 其次是评价对象。现在对政府以及干部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一些能看得着、特色突出的内容上,比如说修建个小广场了,立个碑了,做出亮点工程了,导致一些真正为民服务的很普通的工作被忽略。下级政府和干部的精力都大量用在应付上级检查上,一些为民服务的事情不得不搁置于次要地位,比如在重点工程验收前期,镇上的人员都集中在准备这件事情,群众来办理的事情不得不被拖延。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和谐稳定受到影响。 我想政府可以适当调整考评工作的内容,更多地关注群众切实利益,比如从省上发起的“三问三解”活动就是个非常好的办法,让每一名干部不得不去关心民间疾苦,这样从客观上也缓解了维稳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政府效率的问题。 首先是某些政府工作方法值得商榷,目前来说,各种各样的会议召开得过多,导致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做本职工作。个人认为,完全可以贯彻中央的精神,做到消除“文山会海” ,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本职工作中。全国政协委员刘光复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曾经说过,现如今政府依然是文山高耸,会海汹涌,最终结果是累了干部,苦了群众。其次是人员配备还不够均衡,不同职位干部的状况差异很大,有的岗位明显业务繁忙,人员编制却比较少,有的岗位工作比较清闲,却占了很多编制。个人认为,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结构,削减编制人数,以此来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论文写好了,多去熟悉下,目录最好背诵下来,如果牵涉到核心概念要熟记,核心章节的内容一定要多熟悉,祝答辩顺利
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必要性及途径 [内容提要]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对落后的行政文化进行革除,建 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的行政价值取向。 [关键词]服务型行政文化意义特征构建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各级政府贯彻落 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 践,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行政文化是 行政管理之魂,它关系行政体系的稳定与变革, 规范、引导和调整行政行为,构成行政体系和行 政行为的深层结构。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 来说,必须把行政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加强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 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 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行政文化的核心 是行政价值取向,其作用有四大功能:引导功 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选择功能。“文化改革 对于高绩效改革是至关重要的。”[1]服务型政府的 建设,不仅仅是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行政方法 的变革,更需要价值层面的更新。行政体制是公 共行政的硬件,行政文化是其软件。要建设服务 型政府,就必须从变革行政文化人手,着力培育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行政文化,使政府 体制的“软件”与“硬件”协调配套,相互促 进。 在政府机关中,还存在着不少落后的文化, 这些文化严重制约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是 “官本位”思想仍较普遍。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 会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官大于 民”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在不少政府工作人员 眼里,领导、上级、自己、其他部门都比百姓重 要。这种“官本位”思想与服务型政府提倡的 “以民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根本对立的。二 是创新意识的缺失。公务员可能是社会各类组织 里最怕犯错误的人,一犯错误,往往造成社会影 响,受到全社会的攻击。因为害怕把事情办糟而 受到责备,公务员们不喜欢冒险,不喜欢抢先做 什么事情,碰到事情,往往先问“惯例”是怎么 办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普遍存在。三是 “人治”行政文化仍有很大市场。一些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 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讲人情”、“讲关 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 生,一些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 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 害得不到及时救济。四是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 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正如戴维.奥斯 本认为的:“政府是最习惯于采取垄断方式进行管 理活动的,它常常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浪费和重 复。”[2]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 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X低效 率”[3]与此同时,在政府机关里存在着严格的等 级制,办理一件事情,办事员要请示科长,科长 要请示分管局长,稍微重要的还要请示局长,这 中间如果有一个环节反对,那这件事情就办不 成,影响了工作效率。五是业绩导向不明显,使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进取心。政府即使规定了业绩 目标,一般也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所以民众极 少听说政府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不少公务员对 政府缺乏一种认同感,将自己视作为政府打工, 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 钟”,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针,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内容提要:政府职能具有动态性,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做出调整与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只有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确定政府职能重心,合理调整政府管理权限,综合运用恰当的政府管理方式,才能保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结合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建设要求,从上述几方面对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关键词: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准确地转变政府职能是保证政府正确行使权力,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距离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立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梳理与解析。一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必然反映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职能包括两方面: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的统治,因此国家在实施统治过程中,其核心职能必然是政治统治职能。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主要是采用暴力等强制手段,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分子的反抗活动。同时,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实施政治统治,又必然运用公共权力承担起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政府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类型的政府都有一些贯穿政府始终的基本职能,如维护政治统治、防御外来侵略等。但政府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政府职能应呈现一种动态性,需要不断地变化和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即是指政府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调整与变化,如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职能重心的调整、政治职能或社会职能的职能权限与履行方式的变化等。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政府职能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政府职能必然会发生本质的改变;二是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发生改变,也会使得政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如某些职能的增减、职能重心的变化、职能履行方式的调整等。我国自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并就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职能配置、管理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对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新的形势要求政府经济职能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直接投资管理项目向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把不该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同时,应该由政府办的事情,政府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不折不扣地办好。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群众文化、公共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等,都要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加快政府管理创新,都要求政府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撤出资金,在履行好经济监管、市场调节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公共资源注入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发展,为社会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进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总的看来,行政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很好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问题,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第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自觉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提高我们社会制度的竞争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增强防范各种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以人为本、以服务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从功能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变成服务者,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服务为目标,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变为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2、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向服务型转变。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因循守旧。
政府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上总是抱着“以前如何如何”,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对改革后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服务意识不强。例如,某人在办理户口从学校转回原籍手续时,当地派出所居然不同意转回,理由是在原籍没有房产证,农村的房屋都是集体土地,哪有房产证!如果某人原来不是此地人,想把户口转入,那可以要求有房产证,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考虑群众的具体情况而一概而论,到政府办事难啊!当然,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要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
2、服务于人民的制度不完善。
评价机制的不建全,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3、行政效率较低。
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低效率,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使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的观念。
2、完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加强培训,不仅向广大公务员队伍灌输执政理念、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而且培养他们服务精神与服务技能。
3、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依法行政,进行制度管理。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政府权力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使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改变政府职能机构各自为政、不易协调的状况,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职能调整,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使政府在角色定位上,由“父母官”转向“公仆”;在服务价值取向上,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在服务评价标准上,由“高成本低效率”转向“低成本高效率”,以不断适应新时期对政府的要求。
行政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一) [1]赵格格。服务,而不是掌舵:政府责任的皈依--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2]郁建兴,徐越倩。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浙江经验[J].中国行政管理。2012(02) [3]朱满良,高轩。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缘起、争辩及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04) [4]甘黎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黑河学刊。2010(07) [5]甘黎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域中的服务型政府构建[J].传承。2010(15) [6]李松林。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0(02) [7]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2010(02) [8]蒋嵘涛,彭京京。服务型政府价值取向研究[J].求索。2009(10) [9]储岳峰。服务而非管制--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借鉴[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10]金晶,王颖。委托代理理论综述[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6) [11]潘劲稳。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意涵及其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7(10) [12]任勇,李晓光。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对策及评析[J].经济问题。2007(07) [13]费玉春,李正明。论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政府信息公开[J].安徽农业科学。2007(20) [14]杨杨。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03) [15]段黎。浅谈新公共服务理论下的政府责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6]刘熙瑞,井敏。服务型政府三种观点的澄清[J].人民论坛。2006(05) [17]许明星,刘兵荣。非典过后加强农村卫生建设的思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07) [18]何颖。加快政府转型塑公共服务型政府[J].技术与市场。2005(03) [19]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20]吴家庆,徐容雅。提升地方政府能力的几点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二) [1]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哈特穆特·毛雷尔著,高家伟译.行政法学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盐野宏著,杨建顺译.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南博方.日本行政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皮纯协.行政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6]罗豪才.行政诉讼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0 [7]杨惠基.行政执法概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 [8]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张金鉴.行政学典范.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86 [1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的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2]应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姜明安,皮纯协.行政法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4]张庆福.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对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15]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l [16]王姝.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9 [17]刘春禾.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18]王毅.城管行政执法体制的现存问题与改革构想.城建监察,2006,4 [19]胡建淼.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43 [20]楼向辉.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研究——以义乌为个案.2008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三) [1]王亮。完善中国公务员培训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马光涛。西藏林芝地区公务员培训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3]高敬伟。我国公务员培训市场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 [4]王璐。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河南大学2009 [5]柴晓丽。公务员培训有效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6]王召征。新疆公务员培训市场化探索[D].新疆大学2009 [7]赵玲玲。我国公务员培训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 [8]程倩倩。基于胜任力的公务员培训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 [9]李青青。职业生涯导向的公务员培训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 [10]赵永生。“以人为本”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培训的有效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0 [11]任莉星。我国县级政府公务员培训研究[D].山西大学2009 [12]于森。陕西省公务员培训模式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3]龙国良。基于有限市场化模式的湘潭公务员培训政策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07 [14]陈婷婷。重庆市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创新研究[D].重庆大学2008 [15]张荣学。地方政府公务员培训工作探索[D].吉林大学2008 [16]卢韵玚。我国公务员培训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7]张波。重庆市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9 [18]刘雅静。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19]韦忠继。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务员培训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20]何玉姗,刘广磊。加拿大人事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1(08) 猜你喜欢: 1.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2.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3. 2017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4.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2017年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政务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推进政府转型,而政府转型的基本目标取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内在地包含了民主、法治、责任、有限、透明、廉洁、效能等特征性要素。服务型政府首先应该是透明政府。政务公开不仅是建设透明政府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塑造服务型政府其它特征的必要条件。政务公开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政务公开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知情权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公众不但有权利知晓政府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有权利知道政府管理的成本和效果如何。也就是说,政府行政的行为目标、行为意图、行为手段、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都应当是透明的,全方位向社会公开的。政务公开的基本指向就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实质体现为一种公民权利。以半公开或暗箱操作的方式行事的政府不可能是完全服务于公民社会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二,政务公开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最大化地让公民参与,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区别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服务型政府是以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公共利益为使命的政府。没有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民意得不到充分表达,政府不了解民意,公共政策不能反映民众的普遍需求,“人民政府”将失去其合法性,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就无从谈起。政务公开使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公开化,人民在普遍知情、知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参政议政;政府也才有可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其三,政务公开有利于社会约束政府行为,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我国宪法赋予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利和政府官员接受人民监督的义务,政务公开为公民评价政府工作、捍卫个体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提供了可能。“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政务公开使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了官员利用权力进行幕后交易的机会,也使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成为可能。其四,信息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社会80%的有用信息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务公开使政府成为社会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公众点击政府门户网站就可以获得他们需要的大部分信息,这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可以有效增进社会福利,而且有助于改善政府形象,增进政府信誉,树立政府权威。二、政务公开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是政务公开的表面化。或者形式上公开,但内容空虚,没有明确具体的程序,不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或者一阵风公开,缺乏检查落实的措施;或者避重就轻,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隐而不报,回而避之。二是政务公开偏狭化。或主体范围偏狭,将政务公开的主体局限在乡(镇)和市(县)级政府机关;或内容范围偏狭,仅停留在公布通知、通告、规章,缺少指导民众如何办理事项的信息,更缺少事后的反馈评价信息;或方式渠道偏狭,手段落后单一,多局限于发布简报、编制目录流程,很少聚焦办事窗口,追踪事实真相。三是政务公开缺乏保障机制。对应当公开而不予公开的责任主体,多停留于内部行政追究,缺少面向社会的法律追究机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都不能适应政务公开必需的专业技术要求;政务公开监督组织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经费无保障,政务信息搜集、整理、编制、查询、维护等环节都面临资金不足的压力。四是政务公开缺少制度约束。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随意性和非法制化的现象,政务信息是否公开或是否及时公开,完全受制于政府主要领导或政府部门领导的权威批示和行政认可,政务公开的行政化和人治化色彩仍十分浓厚,导致重要政务信息的半公开和滞后公开现象,人民群众仍然难以得到及时而真实的政务信息。政务公开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也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首先,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缺乏服务意识和群众观点是政务公开不力的思想根源。“领导中心论”和“官本位”思想仍然在政务公开工作中时时作怪,于是“我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我高兴何时公开就何时公开”的作派远远压倒了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和维护。有些领导在政务公开中,一怕权力受到削弱;二怕群众知情闹事;三怕单位利益受损,就是不怕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其次,公民自我权利保护意识薄弱是政务公开缺乏民主监督的社会原因。由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起步较晚,公民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多数公民意识不到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和政府管理的参与权也是自身的基本权利之一,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神圣权利。然后,缺乏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固的制度平台是政务公开工作存在障碍的法制原因。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现代法治理念,法律环境与制度平台的缺失和脆弱将直接导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错位甚至颠倒,从法治的角度看,政务公开的正常化有待于法治环境的根本改善和依法行政的完全实现。再次,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是政务公开工作不力的重要动因。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大多将政务公开考核纳入政府工作的统一考评中,而没有将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没有与领导职位升降和奖惩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惩戒机制,加之人大监督机制和公众自我维权意识的缺乏,使得政务公开中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仍有生存空间。最后,政务公开缺乏规范的程序,过分强调行政相对人的义务程序而弱化行政主体的义务程序,也是导致政务公开障碍重重的原因之一。三、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第一,完善政务公开的载体。公开的载体要多元化,除运用公开栏、明白卡和广播、电视、报刊媒体等传统形式外,重点要提升政务中心和政府网站两大载体。凡老百姓办事的项目、政府投资的项目,应一律纳入政务中心管理。政务中心要既“挂号”又“看病”,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要讲求实效,办成电子政府的门面,实现网上公开、网上审批、网上评估、网上考核,网上监督。第二,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一是信息要真实。二是内容要具体。如乡(镇)政务公开就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来具体公开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征用土地的补偿情况、农民增收情况、支农惠农政策规定、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情况、农村医疗保障进展情况以及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军烈属优抚、计划生育奖励、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等群众最为关心的政务信息。三是公开要及时。切忌公开的信息成为明日黄花。同时要按《条例》要求编制和公布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严格审核公开程序。第三,完善政务公开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抓落实。二是完善工作体系,健全配套制度。特别要在构筑领导责任体系、公开预审体系、评议监督体系和考评追究体系方面健全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各责任部门要在经常督促检查的基础上促进系统抓、抓系统。纪检监察机关要与各责任部门协调配合抓好督查。第四,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挥好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在政务公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改善政府对公民诉求的反馈能力,同时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公民、企业和公共组织分层次地提供信息服务,并且力求以不同的公开形式提供便捷地政务信息服务。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增强公共权力运行透明度为着力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在一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迎来黄金发展,是摆在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其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积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是一个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局面的长期历史过程。其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和公共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的政府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其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管理的和谐,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改革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地方各级政府真正秉承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前进。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完善这个的开题报告做好了找我们要把
百度文库很多
这好弄,发你邮箱吧???
这个得要看你熟悉那些方面的,因为行政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必须要先选择一个方向,然后你再根据方向去去查找资料和文献,然后再根据查阅资料和文献的那些去定题目,之后再去列个大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政府实行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试析行政责任的缺失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研究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发展研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