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的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最早的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他十九岁时拜广州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康赞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学习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廖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在为戊戍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从容不迫895-1898年,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发挥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固然有其进步意义,但其失败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他们害怕群众甚至敌视群众。他们主张变法,但却反对革命。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他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把革命描写得十分残暴吓人;“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康有为在戊戍变法以后还死抱住保皇的主张不放,坚决反对革命,最后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康有为晚年时资产阶级文化政策、教育体制逐渐确立,新的文化方针、教育方针也逐渐得到贯彻,但守旧势力如旧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绅、旧学名流、前清遗老以及新旧军阀仍顽强地坚守自己的阵地,维护他们久所尊奉的传统文化,对新教育极端仇视。他们将力量集结起来,疯狂地反扑新文化、新教育。而康有为就是其中的重量级人物。康有为对于民国政府推行新式教育,先是表露出极大的失望与悲愤,继而向教育部表示抗议,并予质问,观点鲜明,口气冷峻。康有为说:“今吾国生民涂炭,国势抢攘,道揆凌夷,法守扫荡,廉耻靡尽,教化榛芜,名为共和,而实共争共乱,日称博爱,而益事残贼虐杀,口唱平等,而贵族之阶级暗增,高谈自由,而小民之压困日甚,不过与多数暴民以恣睢放荡,破法律,弃礼教而已。……顷乃闻部令行饬各直省州县,令将孔庙学田充公,以充小学校经费,有斯异政,举国惶骇,既已废孔,小学童子,未知所教,俟其长成,未知犹得为中国人否也?拟将为洪水猛兽也?呜呼哀哉!”(康有为:《复教育部书》)如果这仅仅是康有为个人的哀鸣,倒也不足为奇。事实是,在民国初年的尊孔复古活动中,康有为急不可待地以精神领袖面目登台。有了康有为的再三鼓噪,孔教会在陈焕章的策划下,又是“请愿”,又是“上书”,闹得泥动水响。在孔教会的联络、呼吁下,政界要员如黎元洪、冯国璋等人也积极响应。在尊孔守旧、反对新式教育的一片唱和声中,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孔子祭奠会、尚贤堂、国教维持会、全国公民尊孔联合会、四存学会等一些保守的文化社团组织纷纷出笼,随之兴起的尊孔活动便是春丁祀孔、秋丁祀孔、孔子诞辰纪念会等。思想界的尊孔回流与守旧派发动的尊孔活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 袁世凯当时一意复辟帝制,数次致电康有为,请他进京主持名教。一个要提倡名教,一个要复辟帝制,于是,他们很快走到一起来。日后的岁月证明,康有为提倡名教,支持尊孔复古,并不是要为中国文化谋新路,也不是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满,而是意欲恢复大清王朝。有些论者依据康有为在民国元年12月22日所作的《〈不忍〉杂志序》中提出的“十不忍”,认为他反对袁记中华民国这个-实体、“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同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真是这样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一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不值一辩。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康有为呼应袁世凯复辟帝制,在理论上推波助澜,毫无疑问都是其晚年的一大污点。我们没有必要为贤者讳。 认真推究起来,康有为晚年之所以有此失误,既有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时代条件形成的局限。 首先,不存在康有为只反对所谓“袁记中华民国”而拥护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的问题。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历史进步的步履而前进。辛亥革命之前,他作为保皇党领袖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向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难并予以恶毒攻击。辛亥革命发生时,他又满怀不安,“惴惴恐惧”。辛亥革命一个月后,他不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欢呼革命的胜利,而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哀叹“亡国”。可见,他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始终就没有好感,怎么可能有拥护之情? 其次,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以“亡国臣民”自居,对新生的中华民国充满敌意。辛亥年除夕前六日,康有为“感赋一首”。诗云:“绝域深山看瀑云,故京禅让写移文。玉棺未掩长陵土,版宇空归望帝魂。三百年终王气尽,亿千界遍劫灰焚。逋臣党锢随朝运,袖手河山白日曛。”诗中充分流露出康有为的故国之思。缘于此,他才会有“十不忍”:“睹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忍也;哀国土之沦丧,吾不能忍也;痛人心之隳落,吾不能忍也;嗟纲纪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之窳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纷亡,吾不能忍也。”可见,他的“十不忍”表露的是他对清帝失位、朝廷被废、孔子学说退出历史舞台的残酷现实痛心疾首、悲伤欲绝的心态;他数落中华民国“十大罪状”,根本就不是对“袁记中华民国的黑暗统治”表示抗议,而是对革命派推翻清朝强烈不满,同时也是为复辟运动寻找借口。由此也可看出,康有为对于“袁记中华民国”掀起的尊孔复古运动有的只是惶恐之余的欣慰、失落之后的感激,根本就没有什么不满。 再次,正是因为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合作,充当民国初年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才导致康有为与梁启超这对莫逆师徒反目,分道扬镳。梁启超发现袁世凯在利用尊孔复古运动搞帝制复辟、妄图再建一个封建王朝的阴谋后,幡然悔悟,毅然发起护国运动。在看到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与康有为种种助桀为虐的表演后,梁启超不无嘲讽地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已经由一个历史巨人蜕变为一个历史侏儒了。 孟子说:“知人论世”。如果我们不弄清楚康有为在民国初年的-立场及其活动,仅仅从字面上察考康氏的“十不忍”,就会得出康有为是民国初年“少有的爱国主义者”与“关心社会进步与生民疾苦的民族英雄”这样的结论,但历史的真情却恰恰不然。康有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正是袁世凯迫切需要的。既然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策划复辟帝制是一种逆行,那么,康有为此时醉心于尊孔复古、支持帝制复辟,也不会具有进步性和爱国精神。毒草在袁世凯身上是毒草,在康有为身上也不会变成鲜花,这是由毒草的本质所决定的。由此也使笔者不能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思考。毫无疑问,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总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但如何“扣”却是因人而异、大不相同的:有的人与时俱进,始终与时代潮流同行,既是“老先进”,又是“新先进”,如孙中山、宋庆龄这样的杰出人物就是如此。他们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但有的人曾经是“老先进”,后来却落伍了,康有为即是一例。这样的人值得后人借鉴。我们在考察、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本着历史的态度,进行客观、科学、具体的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而不能简单化。这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揭示历史的真相。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的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最早的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他十九岁时拜广州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康赞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学习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廖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在为戊戍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从容不迫895-1898年,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发挥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固然有其进步意义,但其失败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他们害怕群众甚至敌视群众。他们主张变法,但却反对革命。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他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把革命描写得十分残暴吓人;“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康有为在戊戍变法以后还死抱住保皇的主张不放,坚决反对革命,最后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思想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要变法改革的。是国家摆脱困境。不同之处是:康有为的代表作《孔子改制考》讲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他的变法思想,梁启超主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必曰兴民权”他的说法是,国民不再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而是国家的主体,享有公民的权利。严复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用西方的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谭嗣同则是变法中最激进的一个,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康有为晚年时资产阶级文化政策、教育体制逐渐确立,新的文化方针、教育方针也逐渐得到贯彻,但守旧势力如旧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绅、旧学名流、前清遗老以及新旧军阀仍顽强地坚守自己的阵地,维护他们久所尊奉的传统文化,对新教育极端仇视。他们将力量集结起来,疯狂地反扑新文化、新教育。而康有为就是其中的重量级人物。康有为对于民国政府推行新式教育,先是表露出极大的失望与悲愤,继而向教育部表示抗议,并予质问,观点鲜明,口气冷峻。康有为说:“今吾国生民涂炭,国势抢攘,道揆凌夷,法守扫荡,廉耻靡尽,教化榛芜,名为共和,而实共争共乱,日称博爱,而益事残贼虐杀,口唱平等,而贵族之阶级暗增,高谈自由,而小民之压困日甚,不过与多数暴民以恣睢放荡,破法律,弃礼教而已。……顷乃闻部令行饬各直省州县,令将孔庙学田充公,以充小学校经费,有斯异政,举国惶骇,既已废孔,小学童子,未知所教,俟其长成,未知犹得为中国人否也?拟将为洪水猛兽也?呜呼哀哉!”(康有为:《复教育部书》)如果这仅仅是康有为个人的哀鸣,倒也不足为奇。事实是,在民国初年的尊孔复古活动中,康有为急不可待地以精神领袖面目登台。有了康有为的再三鼓噪,孔教会在陈焕章的策划下,又是“请愿”,又是“上书”,闹得泥动水响。在孔教会的联络、呼吁下,政界要员如黎元洪、冯国璋等人也积极响应。在尊孔守旧、反对新式教育的一片唱和声中,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孔子祭奠会、尚贤堂、国教维持会、全国公民尊孔联合会、四存学会等一些保守的文化社团组织纷纷出笼,随之兴起的尊孔活动便是春丁祀孔、秋丁祀孔、孔子诞辰纪念会等。思想界的尊孔回流与守旧派发动的尊孔活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 袁世凯当时一意复辟帝制,数次致电康有为,请他进京主持名教。一个要提倡名教,一个要复辟帝制,于是,他们很快走到一起来。日后的岁月证明,康有为提倡名教,支持尊孔复古,并不是要为中国文化谋新路,也不是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满,而是意欲恢复大清王朝。有些论者依据康有为在民国元年12月22日所作的《〈不忍〉杂志序》中提出的“十不忍”,认为他反对袁记中华民国这个-实体、“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同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真是这样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一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不值一辩。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康有为呼应袁世凯复辟帝制,在理论上推波助澜,毫无疑问都是其晚年的一大污点。我们没有必要为贤者讳。 认真推究起来,康有为晚年之所以有此失误,既有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时代条件形成的局限。 首先,不存在康有为只反对所谓“袁记中华民国”而拥护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的问题。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历史进步的步履而前进。辛亥革命之前,他作为保皇党领袖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向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难并予以恶毒攻击。辛亥革命发生时,他又满怀不安,“惴惴恐惧”。辛亥革命一个月后,他不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欢呼革命的胜利,而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哀叹“亡国”。可见,他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始终就没有好感,怎么可能有拥护之情? 其次,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以“亡国臣民”自居,对新生的中华民国充满敌意。辛亥年除夕前六日,康有为“感赋一首”。诗云:“绝域深山看瀑云,故京禅让写移文。玉棺未掩长陵土,版宇空归望帝魂。三百年终王气尽,亿千界遍劫灰焚。逋臣党锢随朝运,袖手河山白日曛。”诗中充分流露出康有为的故国之思。缘于此,他才会有“十不忍”:“睹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忍也;哀国土之沦丧,吾不能忍也;痛人心之隳落,吾不能忍也;嗟纲纪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之窳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纷亡,吾不能忍也。”可见,他的“十不忍”表露的是他对清帝失位、朝廷被废、孔子学说退出历史舞台的残酷现实痛心疾首、悲伤欲绝的心态;他数落中华民国“十大罪状”,根本就不是对“袁记中华民国的黑暗统治”表示抗议,而是对革命派推翻清朝强烈不满,同时也是为复辟运动寻找借口。由此也可看出,康有为对于“袁记中华民国”掀起的尊孔复古运动有的只是惶恐之余的欣慰、失落之后的感激,根本就没有什么不满。 再次,正是因为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合作,充当民国初年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才导致康有为与梁启超这对莫逆师徒反目,分道扬镳。梁启超发现袁世凯在利用尊孔复古运动搞帝制复辟、妄图再建一个封建王朝的阴谋后,幡然悔悟,毅然发起护国运动。在看到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与康有为种种助桀为虐的表演后,梁启超不无嘲讽地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已经由一个历史巨人蜕变为一个历史侏儒了。 孟子说:“知人论世”。如果我们不弄清楚康有为在民国初年的-立场及其活动,仅仅从字面上察考康氏的“十不忍”,就会得出康有为是民国初年“少有的爱国主义者”与“关心社会进步与生民疾苦的民族英雄”这样的结论,但历史的真情却恰恰不然。康有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正是袁世凯迫切需要的。既然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策划复辟帝制是一种逆行,那么,康有为此时醉心于尊孔复古、支持帝制复辟,也不会具有进步性和爱国精神。毒草在袁世凯身上是毒草,在康有为身上也不会变成鲜花,这是由毒草的本质所决定的。由此也使笔者不能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思考。毫无疑问,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总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但如何“扣”却是因人而异、大不相同的:有的人与时俱进,始终与时代潮流同行,既是“老先进”,又是“新先进”,如孙中山、宋庆龄这样的杰出人物就是如此。他们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但有的人曾经是“老先进”,后来却落伍了,康有为即是一例。这样的人值得后人借鉴。我们在考察、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本着历史的态度,进行客观、科学、具体的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而不能简单化。这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揭示历史的真相。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什么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2、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3、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康有为怎么死的坊间传闻康有为是食物中毒或者是被被慈禧太后买通的杀手所杀。1、食物中毒。他去一位广东同乡家中作客。回家饮了一杯柠檬红茶,腹痛如绞,请了两位医生诊断,一位日本医生断为食物中毒。但是这种说法,并不能让众人信服。至少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便认为她的父亲是”被国民党特务在食物中投毒而导致死亡。2、被慈禧太后买通的杀手所杀。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损害了慈禧太后的利益,因此慈禧太后对康有为一直怀恨在心。暗中买通了杀手,准备除去康有为,康有为之死很有可能死于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她七十大寿的时候,曾经下令赦免了一些戊戌变法罪人的罪行,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均不在此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谁写的1、清末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2、为了驳斥康有为的保皇理论,澄清人们的思想,同时宣传革命主张,章太炎在光绪二十九年上半年写了一封致康有为的公开信,即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康有为的主要思想主张:依靠政治改良的方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康有为的主要思想的意义: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它对清朝的封建统治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和挑战、它使改良主义的思想得以扩大和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起了启蒙的作用。
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变革维新主张。依靠政治改良的方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著名代表人物,戊戌时期变法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但是,在戊戌变乱之后,他打起保皇的旗帜,坚持立宪,反对革命,反对共和,因而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康有为把教育作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主要途径,所办万木草堂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育宗旨。康有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力陈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注重八股、试帖和楷法的危害,请求光绪帝令“今乡会重试,请改试策论”。并且进一步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他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具体办法是乡立小学,县立中学,省府立高等学堂,京师立大学,并分设海、陆、医、律、师范等各专门学。
康有为强调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教育,反映了改良主义者的良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空想色彩。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分三个层面去观察,通过事实去辨别他的好坏、忠奸、能庸、功过等等诸多方面:一个层面是他的事业是否对时代进步有利;二是他的学说是否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然是不易之论;三是个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从这一点上来看,康有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康有为晚年时资产阶级文化政策、教育体制逐渐确立,新的文化方针、教育方针也逐渐得到贯彻,但守旧势力如旧官僚、大地主、土豪劣绅、旧学名流、前清遗老以及新旧军阀仍顽强地坚守自己的阵地,维护他们久所尊奉的传统文化,对新教育极端仇视。他们将力量集结起来,疯狂地反扑新文化、新教育。而康有为就是其中的重量级人物。康有为对于民国政府推行新式教育,先是表露出极大的失望与悲愤,继而向教育部表示抗议,并予质问,观点鲜明,口气冷峻。康有为说:“今吾国生民涂炭,国势抢攘,道揆凌夷,法守扫荡,廉耻靡尽,教化榛芜,名为共和,而实共争共乱,日称博爱,而益事残贼虐杀,口唱平等,而贵族之阶级暗增,高谈自由,而小民之压困日甚,不过与多数暴民以恣睢放荡,破法律,弃礼教而已。……顷乃闻部令行饬各直省州县,令将孔庙学田充公,以充小学校经费,有斯异政,举国惶骇,既已废孔,小学童子,未知所教,俟其长成,未知犹得为中国人否也?拟将为洪水猛兽也?呜呼哀哉!”(康有为:《复教育部书》)如果这仅仅是康有为个人的哀鸣,倒也不足为奇。事实是,在民国初年的尊孔复古活动中,康有为急不可待地以精神领袖面目登台。有了康有为的再三鼓噪,孔教会在陈焕章的策划下,又是“请愿”,又是“上书”,闹得泥动水响。在孔教会的联络、呼吁下,政界要员如黎元洪、冯国璋等人也积极响应。在尊孔守旧、反对新式教育的一片唱和声中,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孔子祭奠会、尚贤堂、国教维持会、全国公民尊孔联合会、四存学会等一些保守的文化社团组织纷纷出笼,随之兴起的尊孔活动便是春丁祀孔、秋丁祀孔、孔子诞辰纪念会等。思想界的尊孔回流与守旧派发动的尊孔活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 袁世凯当时一意复辟帝制,数次致电康有为,请他进京主持名教。一个要提倡名教,一个要复辟帝制,于是,他们很快走到一起来。日后的岁月证明,康有为提倡名教,支持尊孔复古,并不是要为中国文化谋新路,也不是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满,而是意欲恢复大清王朝。有些论者依据康有为在民国元年12月22日所作的《〈不忍〉杂志序》中提出的“十不忍”,认为他反对袁记中华民国这个-实体、“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同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真是这样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一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不值一辩。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康有为呼应袁世凯复辟帝制,在理论上推波助澜,毫无疑问都是其晚年的一大污点。我们没有必要为贤者讳。 认真推究起来,康有为晚年之所以有此失误,既有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时代条件形成的局限。 首先,不存在康有为只反对所谓“袁记中华民国”而拥护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的问题。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历史进步的步履而前进。辛亥革命之前,他作为保皇党领袖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向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难并予以恶毒攻击。辛亥革命发生时,他又满怀不安,“惴惴恐惧”。辛亥革命一个月后,他不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欢呼革命的胜利,而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哀叹“亡国”。可见,他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始终就没有好感,怎么可能有拥护之情? 其次,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以“亡国臣民”自居,对新生的中华民国充满敌意。辛亥年除夕前六日,康有为“感赋一首”。诗云:“绝域深山看瀑云,故京禅让写移文。玉棺未掩长陵土,版宇空归望帝魂。三百年终王气尽,亿千界遍劫灰焚。逋臣党锢随朝运,袖手河山白日曛。”诗中充分流露出康有为的故国之思。缘于此,他才会有“十不忍”:“睹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忍也;哀国土之沦丧,吾不能忍也;痛人心之隳落,吾不能忍也;嗟纲纪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之窳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纷亡,吾不能忍也。”可见,他的“十不忍”表露的是他对清帝失位、朝廷被废、孔子学说退出历史舞台的残酷现实痛心疾首、悲伤欲绝的心态;他数落中华民国“十大罪状”,根本就不是对“袁记中华民国的黑暗统治”表示抗议,而是对革命派推翻清朝强烈不满,同时也是为复辟运动寻找借口。由此也可看出,康有为对于“袁记中华民国”掀起的尊孔复古运动有的只是惶恐之余的欣慰、失落之后的感激,根本就没有什么不满。 再次,正是因为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合作,充当民国初年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才导致康有为与梁启超这对莫逆师徒反目,分道扬镳。梁启超发现袁世凯在利用尊孔复古运动搞帝制复辟、妄图再建一个封建王朝的阴谋后,幡然悔悟,毅然发起护国运动。在看到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与康有为种种助桀为虐的表演后,梁启超不无嘲讽地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已经由一个历史巨人蜕变为一个历史侏儒了。 孟子说:“知人论世”。如果我们不弄清楚康有为在民国初年的-立场及其活动,仅仅从字面上察考康氏的“十不忍”,就会得出康有为是民国初年“少有的爱国主义者”与“关心社会进步与生民疾苦的民族英雄”这样的结论,但历史的真情却恰恰不然。康有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正是袁世凯迫切需要的。既然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策划复辟帝制是一种逆行,那么,康有为此时醉心于尊孔复古、支持帝制复辟,也不会具有进步性和爱国精神。毒草在袁世凯身上是毒草,在康有为身上也不会变成鲜花,这是由毒草的本质所决定的。由此也使笔者不能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思考。毫无疑问,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总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但如何“扣”却是因人而异、大不相同的:有的人与时俱进,始终与时代潮流同行,既是“老先进”,又是“新先进”,如孙中山、宋庆龄这样的杰出人物就是如此。他们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但有的人曾经是“老先进”,后来却落伍了,康有为即是一例。这样的人值得后人借鉴。我们在考察、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本着历史的态度,进行客观、科学、具体的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而不能简单化。这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揭示历史的真相。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的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最早的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他十九岁时拜广州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康赞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学习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廖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在为戊戍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从容不迫895-1898年,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发挥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固然有其进步意义,但其失败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他们害怕群众甚至敌视群众。他们主张变法,但却反对革命。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他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把革命描写得十分残暴吓人;“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康有为在戊戍变法以后还死抱住保皇的主张不放,坚决反对革命,最后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当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尽快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作用,然后分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组织形式和经济成分多样化的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遭遇到新的挑战。企业应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对症下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稳定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为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之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通过 教育 活动,用本阶级的思想去影响广大社会成员,使其接受它并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形成一定的行为意识,从而支配人们自觉地去行动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动员和领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化建设本领。在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作用就是不断改进工作,保证和加速企业生产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等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之一。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社会调节等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发展的方向,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一个精神激励机制,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倡导奉献精神。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能够改善企业领导、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今,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任务。企业和谐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建立和谐的企业,做好领导、员工之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是理论基础,在教育学习中通过对企业领导干部和广大企业员工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领导干部积极对职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平等观念,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职工之间也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团结一致,使企业更加和谐地发展。
二、对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的分析
1思想、价值观念的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西方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对我国思想政治的渗透,以及各种腐朽思想的广泛影响,使当前企业职工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了错误的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行,使企业职工的收入拉开了档次,职工在收入和分配上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职工过分的关切工资奖金,认为工资奖金的多少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从而心理不平衡,影响了工作的情绪,也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势必受到这些腐朽思想的障碍,从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和正常进程。
2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 方法 方式上走老路
目前,很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很大的开展,但是在方式方法上仍然是一条老路。许多企业职工抱着被强迫接受教育的态度来听讲,很难产生好的效果。在这种传统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深入人心,企业领导和职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最终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合理开展,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效益一落千丈。
3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缺少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当前很多企业只重视效益,而忽略了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领导与职工群众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领导和职工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领导不重视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武装职工的思想,也不重视从实践中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那么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很好进行。企业领导干部会和职工在思想上背道而驰,领导不去及时地和职工做工作,企业就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三、解决企业思想政治问题的有效对策.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以人为本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在内容、形式上有所改变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上首先要有所改变。企业领导应结合企业的改革和生产实际,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层次,多内容的垒方位教育,把单一的灌输式扩展为讨论式,演讲式并借助媒体进行直观形式的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枯燥无味。同时.领导在向职员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时,也应该采取平等、讨论的方式,以亲切自然的态度与他们协商,从而使企业领导和职员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更加能促进思想改治工作的开展。
2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现代 企业文化 的精髓,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因此要把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定位。目前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倡导创造性思维.使思想政治工作有创造性、超前性和开放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应避免形式主义,应围绕职工群众关心的 热点 难点和疑点问题,充实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运转。
3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放在企业的核心地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人本管理是企业创新中的一种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中心,尊重职员的思想、人格,培养员工的敬业和合作精神,重视激活员工的潜力.提高职员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首先,应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领导应多了解职工,多和职工交流,了解职工内部的需求。对企业的意见。
再次,应该努力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素质。通过企业领导职工的自身的思想、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 其它 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合理运用其基本方法时不仅要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导向性,而且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方法创新 工作方法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运用的具体方法也面临着挑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对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以便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思想认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注意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根据不同群体的素质结构和不同利益需求,根据客观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其本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实效性
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无效工作,提高效率,讲求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中存在偏差,将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化、模式化,很少考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选择上,应考虑其实际效用,争取以极小的代价,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
3.导向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认识转变的工作,就是要把人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上。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方针和路线。要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家正确分析和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在国际国内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保持清醒头脑,不受各种腐朽和不良文化的侵蚀。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 总结 工作 经验 ,创造了许多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常用的方法有: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知识要为工作实践提供政策导向和政策依据。工作中我们要将理论知识学精、学透。同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在工作中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又要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两张皮”,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2.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做到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原则,二者不可偏废,也不能对立,更不能相互替代,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其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相互脱离,只重视解决思想问题,而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将变得空洞乏力并难以奏效。必须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4.普遍教育和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普遍教育旨在让大多数人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原理,解决一般性问题。而人的思想是千差万别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群体存在的不同的思想问题,制定不同的 工作计划 、工作内容,切不可搞“一锅煮”。所以,只有做到普遍教育和分层次教育相结合,才能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网络化在各个领域的运用,由此也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和心理危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永葆生机,才能在实践中真正表现出针对性、实效性。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
1.思想政治工作同互联网相结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全球化的环境平台。我们应革新思想政治传统落后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在工作方法上要改变一味说教的形式,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优势。不断推出精神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文化精品,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帮助人们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2.思想政治工作同情感教育相结合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既是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感情交流的过程,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情感教育,否则就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片面性和简单化。情感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关心人、了解人、凝聚人的有效要素,也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和沟通心灵的桥梁。工作中我们可通过与受教育对象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来调整和消除彼此的心理距离和戒备,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和相互尊重,这样有利于获得思想观点的认同,使双方的意见和误解得到及时的化解和消除,有利于建立起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实效性。
3.思想政治工作同心理疏导相结合
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低迷情绪逐渐影响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化解,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也给和谐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及分化程度加大,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从而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应当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解决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2.514.
[2]肖剑平,耿学刚.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88.?
[3]黄耀斌.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6,(1):59.
21世纪社会的发展进步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医院管理水平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依靠人力资源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改革、创新的一部分,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思想政治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利用有效的管理方式,不断的激发工作人员的潜力,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主要的内容包括人事档案管理、工资福利、考核培训、职称评聘、人事调配等。各个环节具有严格的办理程序和政策,规划为直接管理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人作为主体,关键部分为人的思想、政治立场、观点等问题,是提升思想觉悟的工作,属于间接管理的部分。表面上分析两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性,从深层次分析,两者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将人作为主体,帮助人员全面发展,实现医院的长久性发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动的引导医院内部工作人员形成共识,激发主体的积极热情,提升综合水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途径和表现形式。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中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决定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方向,积极的贯彻落实 党的方针、政策、路线,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落实执行。思想政治是提高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干部政治素质的关键方式。干部人员通过一定的学习后,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统一到医院的建设发展上,将实际和理论结合到一起,保证公平的管理,让人才为医院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现今很多的医院内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较高,关注人才队伍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严重不足,医院没有树立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或是将政治宣传作为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联性。
2.管理方式落后
部分医院虽然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的工作方式主要为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和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全脱离,上级文件的精神核心没有积极转化,和医院行业发展的特点不符合,没有和医院人员的实际利益联系到一起。大部分状况下将上级的文件多次转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实际的教育方式落后,创新程度不足,和医务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特点结合程度不够。
3.实施效果较低
医院内部整体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大部分的医护人员工作在临床一线,医院的长久性发展中,临床服务是关键的环节。医院教育工作把握为临床服务的精神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片面性的认定为一种负担。由于临床工作压力较高,工作量较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低。
三、具体的建议
医院内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提升所有医务人员的价值观水平,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展开是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是现代化管理新形势。
1.提高认识性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将人作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方式,管理的本质决定其不仅需要具有完整的 规章制度 来管理内部人员的行为准则,同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教育成果进行巩固。不断的强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将病人作为重点,将提升医疗质量作为医疗服务、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体现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医院内部的实际工作良好结合,提升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发展目标,积极主动的引导内部工作人员树立完整健全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正确的认识是展开所有工作的前提,所有人员积极的参加到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提升意识。
2.创新形式内容
医院内部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和工作人员实际利益有效结合到一起。目前医院职工的思考主要和他们的工资福利、科研教学、职称晋升具有联系性,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无效的。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部分激励方式,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考虑职工的所思所想,为员工提供服务,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需要和深入研究互相配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彻底颠覆过去的批评教育、念文件教育方式,采用创新性的手段,将员工关心的难点热点作为工作研究的重点环节,和医院内部人员的 职业规划 、进步、生活状况有效结合,让员工体会关爱和尊重,切实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和自身业务水平以及自身素质结合到一起,医院内部定时的展开演讲比赛、组织技能比赛、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良好融合,提升整体的环境氛围,让员工在愉悦的氛围中发生思想改变,开阔自己视野,提升医院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
3.强化工作效果
每一个医院内部都是整体,无论展开何种教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任何工作都不能脱离单独展开。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融合到一起,同时和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品牌塑造、专科建设工作积极配合,实现全面管理,良性发展。促进医院内部体制的完善和改革,提高整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医院发展的速度,促进新局面的开拓。医院的发展不能离开员工的作用,保持思想政治和医院日常工作的联系性,让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的关注点保持一致,最大程度激发所有员工的创造潜力和工作积极性。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需切实的考量员工利益,在教育展开的所有环节、所有时期保证员工利益,体现员工的价值,激发工作热情。
总而言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协调性,通过科学管理提升综合水平,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解决面临的各种困境,才能为医院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猜你喜欢:
1. 2017个人年终总结思想政治方面
2.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3.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4. 近三年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5. 思想政治工作心得体会
朱熹德育思想问题研究论文
一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龟年等321名,不仅具名姓,且附列简历。明人伦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证。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张以小学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发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则是大学教育之任务。“大学是穷其理”,“小学是事亲事长且直理会那事,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朱子语类》卷七)。故若小学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
二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他常以孔子所谓“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来教育学生,且认为“此是古今学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切宜审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他坚决反对“学圣贤之理,为市井之行”的人。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把做学问看作是中科举,猎取官禄的阶梯和资本,朱熹对此是极为反对的。他提倡所谓“复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来教育学生,“使之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关闽书》卷十六)。朱熹始终把德育放在领先的地位,把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在他看来,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培根”的工作,故从小向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认为,儿童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畏隆师之道”方面的伦理道德皆蕴藏于儒家经典之中。“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因此,儒家经典乃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朱熹平生编写的大量著述中,儿童用书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都是他亲自编写的儿童读物。特别《小学》和《四书集注》,一直为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间封建统治者作为正统的小学教材。
朱熹编写的这些儿童读物,都把宣扬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如《小学》一书乃博采六经、史传以及孔子后学著作中有关忠君、孝亲、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故事、训诫等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修身大法,小学备矣”、“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之书”(《朱子语类》卷七),那是做人的样子。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并强调“学者学此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熹又在《德业相劝》中说:“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肃政教,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上述列举的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了。这虽是朱熹写的《增损吕氏乡约》一文中的条文,但也可以说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三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可是,“非礼之端不能禁外之不来,而能禁内之不往”(《续近思录》卷十二),是故只要我们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只要“先入为主”,就可免“扦格不胜之意矣”。(《小学集注·原序》)朱熹强调婴儿坠地之后,乳母之教,尤为重要。长到6岁,要教以数目、方名等浅易知识。8—15岁为小学阶段。“人生8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章句》)。朱熹主张家长对青少年必须严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娇生惯养。如果“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亦凶狠”(《小学·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丝毫放松。为便于教育从幼年抓起,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一本《童蒙须知》作为教材之用。
朱熹继承了孔子关于“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看法。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可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习惯呢?朱熹认为须从具体的日常事务入手,所谓“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为此,他主张培养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会伦理具体化和条理化,让青少年遵照履行,为使他们“洒扫应对,入孝出悌,动罔或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熹在其撰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衣服冠履、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都按照儒家的标准作了具体规范,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还要细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违,诚履笃行,庶几将来“自不失为谨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童蒙须知》)。
朱熹虽然强调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说不重视“知”。他认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必须同时向他们灌输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正如他所指出:“为学之实,固有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脚的关系来比喻行和知二者的关系:“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行与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四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曰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著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一曰居敬。朱熹强调“居敬”。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曰存养。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一曰省察。“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一曰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朱熹逝世50多年后,宋理宗为其幼年读书处赐额御题“南溪书院”,悬挂大门上方。元至正年间,中书省理问爱卨题颂“闽中尼山”、“海滨邹鲁”匾额,将朱熹誉为福建的孔夫子。清康熙帝也御赐“文山毓哲”匾额。历代对朱熹的赞誉不胜枚举。说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理学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后半期,甚至到了今天还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
教育思想的实施,必须有好的`教育方法为依托。朱熹主张学习之法应当“循序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此中的旨趣。除外,还需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朱熹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朱熹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书籍,都是能给人以思想、睿智的。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则应倡导创造性的阅读。爱默生说:“当心灵被劳动与创造所激励时,则无论阅读何书,每一页都会变得熠熠闪光,意蕴无穷,每一句话都意义倍增。……我们觉得作者的见识有如天地一般宽广无边。”
我以为,十分努力的人一辈子也读不了很多的书,但一定要读得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反复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那样,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就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既可从轻松阅读中“发现”愉悦、轻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尔;也可从沉重阅读中“发现”生命内部的震撼,灵魂的激荡风暴。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所谓“穷理”,就是作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朱熹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居敬持志”、“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这都是如何读书的经验之谈。“读书须得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归纳起来,朱熹在教学上提倡“循序渐近,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熹对读书方法的论述,对于今天的学子无疑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问题一:毕业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意思?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定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满意不? 问题二:论文中的系统指导思想怎么写 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 *** 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国家文化建设的目标,重点加强全体公民的文化与道德建设,与国家的调定改革举措相结合,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建设在线图书销售系统,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问题三:毕业论文选题研究意义怎么写?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硕士本科开题报告以及论文写作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 问题四:论文写作思路要怎么写 可以帮你原创写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1.收集整理论文所需材料方法与技巧 1.1 需广泛地搜集、阅读大量书籍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2)作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1.2 认真地整理、辨析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 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问题五: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怎么写 综合布线四大主要特征: 楼宇自动化(BA)包含防火自动化(FA)) 通信自动化(CA) 办公自动化(OA)(包含信息管理自动化(MA)) 布线综合化 综合布线与智能大厦的关系 综合布线系统犹如智能大厦内的一条高速公路,我们可在土建阶段将连接3A的线缆,综合布线建筑物内,至内楼内安装或增设什么系统,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时的和需要, 发展和可能来决定了。综合布线(PDS)只智能大厦的一个部份,不能把综合布线系统看成智能大厦。只要有了高速公路,有了综合布线系统,想跑什么车,想上什么系统,那就变得非常简单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初始投资仅占速个建筑的3-5%。 综合布线的概念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用于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技术的标准结构化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既能使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接,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接点与工作区的语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 综合布线的结构 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形拓朴结构。应用广泛的建筑与建筑群结合布线系统(PDS)结构可分为6个独立的系统(模块): 1. 工作区子系统(Work Area Subsystem) 由终端设备到信息插座的连接(软线)组成 2. 水平区子系统(Horizontal Subsystem) 将电缆从楼层配线架连接到各用户工作区上的信息插座上,一般处在同一楼层 3. 垂直干线子系统(Riser Backbone Subsystem) 将主配与各楼层配线架系统连接起来 4. 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 Subsystem) 将垂直干缆线与各楼层水平布线子系统连接起来 5. 设备间子系统 将各种公共设备(如计算机主机、数字程控交换机,各种控制系统,网络互连设备)等与主配线架连接起来。 综合布线设计方案 1. 设计结构图 2. 设计实例 3. 考虑因素 尽量满足用户的通信要求、要了解建筑物,楼宇间的通信环境、要确定合适的通信网络拓朴结构、 选取将要使用的介质以开放式为基准,尽量与大多数厂家产品和设备兼容。 问题六: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怎么写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1.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1.3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3.1.4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3.1.5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 问题七:毕业论文到底该怎么写啊? 编写提纲的步骤 编写提纲的步骤可以是这样: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 *** 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 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三、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 问题八:毕业论文写作计划(时间安排)怎么写? 比如你的论文是在一年中完成,那么把一年分为几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起止年月-终止年月):通常都是资料收集,整理,确定论文的写作思路,技术路线,论文提纲等,模型分析,方法应用等。 第二阶段(起止年月-终止年月):完成论文的哪几部分。 第三阶段(起止年月-终止年月):完成论文的哪几部分。 第四阶段(起止年月-终止年月):完成论文全部初稿,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第五阶段(起止年月-终止年月):根据修改意见,补充完善论文,提交答辩委员会等。 这些阶段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可以适当增减。 问题九: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怎么写 高中政治的指导思想:十 八 大修订的《中 国 共 产 *** 程》总纲是这样叙述的:“中国 共 产 党以马 克 思 列 宁主义、毛 泽 东 思想、邓 小 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即党的知道思想是:马 克 思 列 宁主义、毛 泽 东思想、邓 小 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问题十:毕业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意思?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定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满意不?
论文的研究思想具体的讲指你在调研的基础上创作这篇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社会的什么问题,解决方案及其解决意义
就是写文章的思路:1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创新,解决什么问题;2用什么材料、方法;3、具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