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陶瓷薄膜电路制备工艺研究论文

陶瓷薄膜电路制备工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陶瓷薄膜电路制备工艺研究论文

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可以成为超导体。 特性 超导材料和常规导电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性能。①零电阻性: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电阻为零,能够无损耗地传输电能。如果用磁场在超导环中引发感生电流,这一电流可以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这种“持续电流”已多次在实验中观察到。②完全抗磁性: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只要外加磁场不超过一定值,磁力线不能透入,超导材料内的磁场恒为零。③约瑟夫森效应:两超导材料之间有一薄绝缘层(厚度约1nm)而形成低电阻连接时,会有电子对穿过绝缘层形成电流,而绝缘层两侧没有电压,即绝缘层也成了超导体。当电流超过一定值后,绝缘层两侧出现电压U(也可加一电压U),同时,直流电流变成高频交流电,并向外辐射电磁波,其频率为,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e为电子电荷。这些特性构成了超导材料在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各类应用的依据。 基本临界参量 有以下 3个基本临界参量。①临界温度:外磁场为零时超导材料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或相反)的温度,以Tc表示。Tc值因材料不同而异。已测得超导材料的最低Tc是钨,为0.012K。到1987年,临界温度最高值已提高到100K左右。②临界磁场:使超导材料的超导态破坏而转变到正常态所需的磁场强度,以Hc表示。Hc与温度T 的关系为Hc=H0[1-(T/Tc)2],式中H0为0K时的临界磁场。③临界电流和临界电流密度:通过超导材料的电流达到一定数值时也会使超导态破态而转变为正常态,以Ic表示。Ic一般随温度和外磁场的增加而减少。单位截面积所承载的Ic称为临界电流密度,以Jc表示。 超导材料的这些参量限定了应用材料的条件,因而寻找高参量的新型超导材料成了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以Tc为例,从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H.开默林-昂内斯发现超导电性(Hg,Tc=4.2K)起,直到1986年以前,人们发现的最高的 Tc才达到23.2K(Nb3Ge,1973)。1986年瑞士物理学家K.A.米勒和联邦德国物理学家J.G.贝德诺尔茨发现了氧化物陶瓷材料的超导电性,从而将Tc提高到35K。之后仅一年时间,新材料的Tc已提高到100K左右。这种突破为超导材料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米勒和贝德诺尔茨也因此荣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分类 超导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材料、合金材料、化合物材料和超导陶瓷。①超导元素:在常压下有28种元素具超导电性,其中铌(Nb)的Tc最高,为9.26K。电工中实际应用的主要是铌和铅(Pb,Tc=7.201K),已用于制造超导交流电力电缆、高Q值谐振腔等。② 合金材料: 超导元素加入某些其他元素作合金成分, 可以使超导材料的全部性能提高。如最先应用的铌锆合金(Nb-75Zr),其Tc为10.8K,Hc为8.7特。继后发展了铌钛合金,虽然Tc稍低了些,但Hc高得多,在给定磁场能承载更大电流。其性能是Nb-33Ti,Tc=9.3K,Hc=11.0特;Nb-60Ti,Tc=9.3K,Hc=12特(4.2K)。目前铌钛合金是用于7~8特磁场下的主要超导磁体材料。铌钛合金再加入钽的三元合金,性能进一步提高,Nb-60Ti-4Ta的性能是,Tc=9.9K,Hc=12.4特(4.2K);Nb-70Ti-5Ta的性能是,Tc=9.8K,Hc=12.8特。③超导化合物:超导元素与其他元素化合常有很好的超导性能。如已大量使用的Nb3Sn,其Tc=18.1K,Hc=24.5特。其他重要的超导化合物还有V3Ga,Tc=16.8K,Hc=24特;Nb3Al,Tc=18.8K,Hc=30特。④超导陶瓷:20世纪80年代初,米勒和贝德诺尔茨开始注意到某些氧化物陶瓷材料可能有超导电性,他们的小组对一些材料进行了试验,于1986年在镧-钡-铜-氧化物中发现了Tc=35K的超导电性。1987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在钡-钇-铜氧化物中发现Tc处于液氮温区有超导电性,使超导陶瓷成为极有发展前景的超导材料。 应用 超导材料具有的优异特性使它从被发现之日起,就向人类展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但要实际应用超导材料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这首先是它的临界参量,其次还有材料制作的工艺等问题(例如脆性的超导陶瓷如何制成柔细的线材就有一系列工艺问题)。到80年代,超导材料的应用主要有:①利用材料的超导电性可制作磁体,应用于电机、高能粒子加速器、磁悬浮运输、受控热核反应、储能等;可制作电力电缆,用于大容量输电(功率可达10000MVA);可制作通信电缆和天线,其性能优于常规材料。②利用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可制作无摩擦陀螺仪和轴承。③利用约瑟夫森效应可制作一系列精密测量仪表以及辐射探测器、微波发生器、逻辑元件等。利用约瑟夫森结作计算机的逻辑和存储元件,其运算速度比高性能集成电路的快10~20倍,功耗只有四分之一。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1853~1926)发现,水银的电阻率并不象预料的那样随温度降低逐渐减小,而是当温度降到4.15K附近时,水银的电阻突然降到零。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在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某一特定温度时,它们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的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超导体。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这种物质的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TC。现已发现大多数金属元素以及数以千计的合金、化合物都在不同条件下显示出超导性。如钨的转变温度为0.012K,锌为0.75K,铝为1.196K,铅为7.193K。超导体得天独厚的特性,使它可能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早期的超导体存在于液氦极低温度条件下,极大地限制了超导材料的应用。人们一直在探索高温超导体,从1911年到1986年,75年间从水银的4.2K提高到铌三锗的23.22K,才提高了19K。 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掀起了以研究金属氧化物陶瓷材料为对象,以寻找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为目标的“超导热”。全世界有260多个实验小组参加了这场竞赛。 1986年1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在瑞士苏黎世实验室科学家柏诺兹和缪勒首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是高温超导体,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0K;紧接着,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7K;12月30日,美国休斯敦大学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0.2K。 1987年1月初,日本川崎国立分子研究所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3K;不久日本综合电子研究所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6K和53K。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由赵忠贤、陈立泉领导的研究组,获得了48.6K的锶镧铜氧系超导体,并看到这类物质有在70K发生转变的迹象。2月15日美国报道朱经武、吴茂昆获得了98K超导体。2月20日,中国也宣布发现100K以上超导体。3月3日,日本宣布发现123K超导体。3月12日中国北京大学成功地用液氮进行超导磁悬浮实验。3月27日美国华裔科学家又发现在氧化物超导材料中有转变温度为240K的超导迹象。很快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发现由镧、锶、铜、氧组成的陶瓷材料在14℃温度下存在超导迹象。高温超导体的巨大突破,以液态氮代替液态氦作超导制冷剂获得超导体,使超导技术走向大规模开发应用。氮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液氮制冷机的效率比液氦至少高10倍,所以液氮的价格实际仅相当于液氦的1/100。液氮制冷设备简单,因此,现有的高温超导体虽然还必须用液氮冷却,但却被认为是20世纪科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超导科学研究 1.非常规超导体磁通动力学和超导机理 主要研究混合态区域的磁通线运动的机理,不可逆线性质、起因及其与磁场和温度的关系,临界电流密度与磁场和温度的依赖关系及各向异性。超导机理研究侧重于研究正常态在强磁场下的磁阻、霍尔效应、涨落效应、费米面的性质以及T医学研究等 磁体科学和技术 强磁场的价值在于对物理学知识有重要贡献。八十年代的一个概念上的重要进展是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这是在强磁场下研究二维电子气的输运现象时发现的(获85年诺贝尔奖)。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激起物理学家探索其起源的热情,并在建立电阻的自然基准,精确测定基本物理常数e,h和精细结构常数(=e2/h(0c等应用方面,已显示巨大意义。高温超导电性机理的最终揭示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依赖于人们在强磁场下对高温超导体性能的探索。 熟悉物理学史的人都清楚,由固体物理学演化为凝聚态物理学,其重要标志就在于其研究对象的日益扩大,从周期结构延伸到非周期结构,从三维晶体拓宽到低维和高维,乃至分数维体系。这些新对象展示了大量新的特性和物理现象,物理机理与传统的也大不相同。这些新对象的产生以及对新效应、新现象的解释使得凝聚态物理学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极端条件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极端条件往往使得某些因素突出出来而同时抑制其它因素,从而使原本很复杂的过程变得较为简单,有利于直接了解物理本质。 相对于其它极端条件,强磁场有其自身的特色。强磁场的作用是改变一个系统的物理状态,即改变角动量(自旋)和带电粒子的轨道运动,因此,也就改变了物理系统的状态。正是在这点上,强磁场不同于物理学的其他一些比较昂贵的手段,如中子源和同步加速器,它们没有改变所研究系统的物理状态。磁场可以产生新的物理环境,并导致新的特性,而这种新的物理环境和新的物理特性在没有磁场时是不存在的。低温也能导致新的物理状态,如超导电性和相变,但强磁场极不同于低温,它比低温更有效,这是因为磁场使带电的和磁性粒子的远动和能量量子化,并破坏时间反演对称性,使它们具有更独特的性质。 强磁场可以在保持晶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动量空间的对称性,这对固体的能带结构以及元激发及其互作用等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固体复杂的费米面结构正是利用强磁场使得电子和空穴在特定方向上的自由运动从而导致磁化和磁阻的振荡这一原理而得以证实的。固体中的费米面结构及特征研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当今凝聚态物理基础研究的许多重大热点都离不开强磁场这一极端条件,甚至很多是以强磁场下的研究作为基础。如波色凝聚只发生在动量空间,要在实空间中观察到此现象必需在非均匀的强磁场中才得以可能。又如高温超导的机理问题、量子霍尔效应研究、纳米材料和介观物体中的物理问题、巨磁阻效应的物理起因、有机铁磁性的结构和来源、有机(包括富勒烯〕超导体的机理和磁性、低维磁性材料的相变和磁相互作用、固体中的能带结构和费米面特征以及元激发及其互作用研究等等,强磁场下的研究工作将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揭示,从而促进凝聚态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带电粒子象电子、离子等以及某些极性分子的运动在磁场特别是在强磁场中会产生根本性变化。因此,研究强磁场对化学反应过程、表面催化过程、材料特别是磁性材料的生成过程、生物效应以及液晶的生成过程等的影响,有可能取得新的发现,产生交叉学科的新课题。强磁场应用于材料科学为新的功能材料的开发另辟新径,这方面的工作在国外备受重视,在国内也开始有所要求。高温超导体也正是因为在未来的强电领域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才引起科技界乃至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强磁场下的物理、化学等研究,无论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应用角度考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技术上的意义,通过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将当代的基础性研究向更深层次开拓,而且还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陶瓷薄膜制备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物理方法,包括真空热蒸发、直流和射频溅射(包括离子束溅射),激光蒸发以及分子束外延技术;(2)化学方法,包括喷雾热解、化学气相沉积(CVD)、溶胶-凝胶(Sol-Gel)及金属有机气相沉积(MOCVD)法等。每种方法均要求在基片上提供合适的原子流以便使需要的成分的薄膜在基片表面上可控生长。各种制备方法均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但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对象和应用目标选择适宜的工艺技术。

品 名:超导陶瓷拼音:chao1dao3tao2ci2英文名称:superconductivity ceramics说明:具有超导性的陶瓷材料。其主要特性是在一定临界温度下电阻为零即所谓零阻现象。在磁场中其磁感应强度为零,即抗磁现象或称迈斯纳效应(Meissner effect)。高临界温度(90开以上)的超导陶瓷材料组成有YBa2Cu3O7-δ,Bi2Sr2Ca2Cu3O10,Tl2Ba2Ca2Cu3O10。超导陶瓷在诸如磁悬浮列车、无电阻损耗的输电线路、超导电机、超导探测器、超导天线、悬浮轴承、超导陀螺以及超导计算机等强电和弱电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奇异的超导陶瓷1973年,人们发现了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该记录保持了13年。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氧化物(镧-钡-铜-氧)具有35K的高温超导性,打破了传统“氧化物陶瓷是绝缘体”的观念,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此后,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地攻关,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1986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氧化物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液氢的“温度壁垒”(40K)被跨越。1987年2月,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和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禁区(77K)也奇迹般地被突破了。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从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竟然提高了100K以上,这在材料发展史,乃至科技发展史上都堪称是一大奇迹!高温超导材料的不断问世,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铺平了道路。

平板陶瓷膜制备与研究论文

研究表明,平板陶瓷膜的断裂应力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σ_f = K_f*(t/d)^n其中,σ_f表示断裂应力,K_f表示断裂应力系数,t表示膜的厚度,d表示膜的直径,n表示断裂应力指数。

“该工作凸显了界面工程在全陶瓷电化学器件中的关键作用, 可帮助质子陶瓷电化学电池快速进军可持续能源基础领域 ,例如在受间歇性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影响的电网中,利用季节性储能的核热和电力驱动进行化学燃料生产,以及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利用。”对于自己近期发表在 Nature 的论文,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吴巍博士表示。

对于该成果的应用前景,他说:“就改良后的电化学电池而言,高性能 PCEC(质子导体电池,Protonic ceramic fuel cell)使我们能够将高温电解水制氢的工作温度降低到 350 C。这个过程可以为许多‘清洁和绿色氢气’的应用打开大门。更重要的是, 该技术在与当前几个重要的工业过程(包括氨生产和二氧化碳减排)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运行 。匹配这些温度将加快该技术在现有行业中的采用。”

就界面工程技术而言,此次报道的技术可以广泛运用放到固态电化学器件当中,比如全固态锂电池。全固态锂电是前沿的锂电池技术,各个国家都在花大力气研发之中,界面润湿问题是它最主要的瓶颈之一。而酸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全固态电池的界面润湿性能,从而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

正因为应用性极强,也让他对此次成果的商业孵化充满信心:“ 我们接下去的研究计划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整合现有的一系列制备技术,将电化学器件扩大化、模块化、甚至商业化。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在化学品电化学合成以及工业减碳等方向上的合作。”

350 下工作良好,数百小时内几乎没有性能衰减

据介绍,他和合作者在实验中证明, 酸处理电池在 600 C 下每面积产生的氢气比任何以前的电池都要多 150% ,并且在 350 C 下工作良好,在数百小时内几乎没有性能衰减。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和集成,用于大型电池和电池堆的制造。

马里兰州能源创新研究所材料创新中心主任胡良兵教授说,他没有参与这项工作,但其评价称:“作者报告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简单其极其高效的表面处理方式,以显着改善界面,将电池性能提升到‘卓越’程度。

4 月 20 日,相关论文以《酸蚀刻法活化质子陶瓷膜电池电解质表面》(Revitalizing interface in protonic ceramic cells by acid etch)为题发表在 Nature 上。

据吴巍介绍,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给 社会 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清洁电力。但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特征是不稳定,随天气波动明显。所以 清洁电能一般首先要进行存储。

利用蓄电池进行电力存储的时间也非常有限,成本也很高。将这些清洁电能生产氢气和其他有机化学品和燃料,是另一种电能存储方式,即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众所周知,氢气是一种绿色燃料,部分原因是当它燃烧时,产物仅仅是水。然而,纯氢没有天然来源。今天我们所用的氢气是绝大部分是通过蒸汽重整碳氢化合物(如天然气)获得的。这个过程需要碳氢原料气体并产生碳副产品,这使得它不太适合可持续生产。

因此,开发更高效的新型电化学电池, 比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解电池,可以实现低碳,甚至无碳排放的分布式发电和氢气化学品。全世界的科学家也一直在研发主要用于氢气生成的电化学电池。这些电池产生的氢气也可以用作热,车辆,化学生产或其他应用的燃料。

但前提是,科学家必须克服一系列材料和制备上的挑战,包括如何使电池更高效、更稳定、制造成本更低廉。

说到这里,吴巍做了个简短的科普: 电化学电解电池主要有三种类型 。

第一种类型在室温下工作,如质子交换膜电池。它们的主要问题是效率偏低,需要铂金等稀有金属。

第二种类型在 700ºC 以上的高温下运行,比如氧离子导体电池。它们有较高的电解效率,但金属在高温下很容易被氧化或者和其他元素反应形成腐蚀,从而设备需要严格的的密封和绝缘技术。

第三种类型,PCEC 是更具潜力的电化学电池解决方案。正如可充电电池使用化学来储存电力以供以后使用一样,PCEC 可以将多余的电力和水转化为氢气。PCEC 也可以反向运行,将氢气转化为电能。该技术使用称为钙钛矿的晶体材料,这些材料价格低廉,能够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与此同时,PCEC 主要的运行区间在 300 至 600ºC,进一步降低了运行和制造成本。

理论上说,质子导体具有高导电性和低活化能,PCEC 的性能自然会很优越。然而,吴巍和合作者长期观察到它们的表现低于理论模拟的预期。他和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的同事们自 2017 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了解其中的原因。

其表示:”经过抽丝剥茧一样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我们发现质子(带正电的氢原子)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传输是问题所在 。具体来说,电极和电解质的结合不够理想。随后,我们在电池制备过程中,额外增加了一个简单的酸处理步骤,实现了电极与电解质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离子传输。”

经过一系列详细的表征,其发现酸处理增加了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的表面积使得电极和电解质之间更紧密的键合,从而允许质子更有效地传输。此外,电池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也显着提高。

显著提高电池的性能、以及热力学和电化学稳定性

更详细地说, 论文的核心要点在于,质子陶瓷膜电化学电池有望在 350 以下运行。 虽然电解质的高质子导电性已经被证明,但由于未知的原因,它不能充分应用于电化学全电池中。在该研究中,吴巍等人揭示,这些问题起源于高温二次处理的氧电极-电解质界面之间的接触不良。

该研究证明了一种简单的酸处理,可以有效地修复高温二次处理的电解质表面,从而使氧电极和电解质之间产生反应性键合,提高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

此方法可以实现低至 350  C 的优异的质子陶瓷膜燃料电池性能,并能维持 600  C 时峰值功率密度为 1.6 瓦每平方厘米,450  C 时为 650 毫瓦每平方厘米,350  C 为 300 毫瓦每平方厘米,而在 1.4V 和 600  C 下的稳定电解操作与电流密度则超过 3.9 安培每平方厘米。

据悉, 质子陶瓷膜燃料/电解电池(PCFCs/PCECs)以其高效性和零排放性,有望在中温(300-600 )应用领域实现化学能与电能可逆转换 。

它们的关键成分之一是钙钛矿结构的氧化物电解质,由于较小的活化能,其高质子电导率能够实现比基于氧离子导体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解电池(SOFCs/SOECs)更低的温度运行。

然而, 仍存在一些与电解质相关的挑战限制了 PCFC/PCEC 的应用 。首先,尽管烧结体电解质显示出高质子电导率(例如,在 500 时>10mS cm 1),电化学电池中的欧姆电阻大于仅从体离子电导率估计的理论值,且具有“未知的来源”。这种不一致性被认为是由于氧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接触不良所致。其次,氧电极-电解质界面在力学性能上较弱,会导致层离和其他形式的损耗,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的电解电池循环下。

要知道,质子陶瓷膜燃料/电解电池通常是首先在高温 T1 下烧结氢电极-电解质双层结构,然后在氧电极层上丝网印刷或喷漆,然后在较低的温度 T2 下二次烧结。

然而,质子陶瓷膜电解质难以致密化,该过程需要高温烧结。虽然似乎与 400-600 C 下的全电池性能无关,但吴巍等人认为低真实接触面积和高界面阻抗与低速率质量输运导致的烧结性差具有相同的根源。

事实上,T2 烧结的情况更糟(大约 1000 C):多孔氧电极必须扩散键合到已经充分退火的电解质表面(以单晶基底上的受限烧结为极端类比),T2 也必须足够低,从而避免多孔氧电极的粗糙化并允许气体输运和催化作用。

考虑到以上情况, 该团队提出了一种酸处理方法,在与氧电极结合之前活化修复高温退火电解质表面 。他们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完全恢复电化学电池中的理论质子电导率,并显著提高电池的性能以及热力学和电化学稳定性。

吴巍说,该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离不开所有团队成员的共同配合和付出。这项工作由三个单位合作完成,包括爱达荷国家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和内布拉斯加大学。团队之间每周都保持着视频会议沟通,遇到问题大家即时分享,讨论和研究对策。

和绝大多数科研工作一样,从观点提出到实现会遇到种种挑战和难题。很多时候,努力也不一定有回报。“我们只能尽自己所学、所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科学难题, 剩下的交给运气。这个工作有一定的成果,我们都很开心,运气这次站在了我们这边。”他说。

-End-

支持:王贝贝

参考: 1、Bian, W., Wu, W., Wang, B. et al. Revitalizing interface in protonic ceramic cells by acid etch. Nature 604, 479–485 (2022).

一楼你也太省事了吧——参考:如何选汽车防爆隔热膜,市面上有好多的品牌,例如陶瓷膜、3M、龙膜等,如何去选?首先,要保证自己挑选的是真正的防爆膜,而不是以次充好的普通染色膜。染色膜是靠深颜色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的,而简单的隔热原理使得它虽然可以隔绝刺眼的阳光,但隔热性能却很差,同时由于追求深颜色,造成透视性也很差,在阴雨天或夜间行车时会妨碍视线。染色膜的颜色会因日晒而变浅或出现深浅不均的现象,而且由于质地较软。 真正的防爆膜是依靠溅射工艺或纳米陶瓷技术产生的金属薄膜,具有很好的质量和稳定性、透视性能良好,即使是深颜色的防爆膜,也可在夜间保障视线清晰。防爆膜颜色多样,适合不同颜色车身选配,独特的工艺保证了太阳膜不褪色又能产生极强的隔热、隔紫外线功效,同时由于光感薄膜质地强韧,防爆膜膜面轻易不会产生剐痕。 总结起来防爆膜具备:透视性强,不氧化、不褪色,有效隔绝紫外线和车外热量、降低车内温度,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太阳辐射、减缓车内装备褪色、老化,同时防止玻璃爆裂飞散的功效。优质防爆膜提供六至十年的保质期,和汽车的使用年限基本持平,可谓贴一次受益终身。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隔热膜,除了威臣,还有3M、雷朋等,但假货,尤其是3M和雷朋的假货比较多。在每个正规店都有红外线演示箱,这主要是测试隔热膜的隔热性,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进行演示,对比不同防爆膜之间的隔热效果,优质的膜能够明显地阻挡热辐射,在箱子的外面通过手的感觉即可判断。另外,在选择隔热膜时,可以向店家询问和观察一下膜的背面是否有防伪标志,正规品牌的隔热膜背面一般都印有防伪标志。如有可能,可以索要一块边角料,揭开背膜露出胶层,然后在地上摩擦,如出现掉色现象即是假膜。

薄膜包衣工艺研究论文

1. HU Haiyan, HUANG Yuan, LIU Jie, ZHANG Zhirong*.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based o/w microemulsion for intravenous adminstration: formu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hemolytic activities. J Drug Del Sci Tech, 2008, 18(2) :101-1072. Zhu Wenbo, Hu Haiyan (co-first), Qiu Pengxin, Yan Guangmei*. Triptolide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cells by a p53-independent but NF- B-related mechanism. Oncology Reports, 2009, 22: 1397-14013. 游秀华, 王荣昌, 汤文星, 李莹, 何志坚, 胡海燕*(通讯作者), 吴传斌. 自微乳化系统提高广藿香醇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 中国中药杂志, in press4. 汤文星,郑思嘉,王荣昌,游秀华,冷田东,胡海燕* (通讯作者),颜光美. 氧化甾醇-磷脂脂质囊泡抽制备及特性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4):35-395. 刘杰; 王荣昌; 傅静奕; 张志荣; 何岚; 胡海燕* (通讯作者). 不同处方喷昔洛韦微乳体外特性及小鼠体内分布研究.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9,29(5): 356-3606. 刘杰郑思嘉陈福斯谢建芳胡海燕*(通讯作者)。HPLC法测定复方首乌降脂胶囊中熊果酸的含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27. 胡海燕,吴传斌. 《药剂学进展》研究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药学教育,2009,29(1): 25-288. 刘杰,郑思嘉,韩金玟,胡海燕*(通讯作者). HPLC测定复方首乌降脂胶囊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葡萄糖苷的含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8, 25(8): 719-7219. 胡海燕,陈小娟,陈六平,张志荣. 脉冲场梯度NMR测定六元复杂微乳体系中各组分的自扩散系数.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4(4):855-85910. 胡海燕,徐雄良,王荣昌,张志荣. 不同溶解性质的药物在o/w微乳中的溶解度和体外释放特征. 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9): 678-68211. 胡海燕,林芸竹,龚涛,张志荣. 喷昔洛韦微乳小鼠体内分布研究.中国药学杂志 ,2007,42(2):148-15112. 胡海燕,王荣昌,莫凤翔,吴传斌. HPLC测定结石清片中盐酸巴马汀的含量. 中药材,2007,30(4):479-48013. 胡海燕,黎颖,杨得坡. 龙血竭超微粉滴丸的制备工艺.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11):21-2314. 胡海燕,黎颖,杨得坡,王冬梅. 不同粒径血竭粉末与制剂滴丸止血作用比较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41-114315. 胡海燕,彭劲甫,黄世亮,杨得坡. 分子蒸馏技术用于广藿香油纯化工艺的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2004, 29(4):320-32216. 徐新军,胡海燕,王珊,郭鑫霆.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新血宝胶囊中黄芪甲苷含量. 药物分析杂志,2009,29(2): 292-29417. XU Xiongliang, FU yao, HU Haiyan, ZHANG Zhirong.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insulin entrapment efficiency in triblock copolymeric nanoparticle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Pharm Biomedical Anal, 2006, 41:266-27318. SUN Xun, HAI Li, WU Yong, HU Haiyan, ZHANG Zhirong. Targeted gene delivery to Hepatoma cells using galactosylated Liposome-Polycation-DNA complexes (LPD). J Drug Target, 2006, 13(2): 121-128.19. 魏振平,胡海燕,毛世瑞,毕殿洲. 改进HPLC测定血浆中西沙必利样品的处理方法. 华西药学杂志, 2005, (2): 56-5720. 王发松,胡海燕,黄世亮,杨得坡. 姜油的分子蒸馏纯化工艺与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3): 125-12621. 甘良春,胡海燕,杨得坡. 薄膜包衣的成型工艺及其在中药微丸上的应用. 时珍国药杂志, 2004,15(3):177-17822. 杨得坡,甘良春,胡海燕. 国外贯叶连翘抗抑郁疗效的临床验证.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4,2(3):231-235

1. 广西自然基金项目“芒果苷水溶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桂科基0575084),已经按时结题。2.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广西北部湾梭子蟹壳抗消化性溃疡的开发研究”(任务书编号:桂科攻10124008-8)。3. 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是:“利用广西特产金银花制作银花膏的研究” (200701MS170),已经按时结题。4. 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妇雅净栓抗白色念珠菌阴道感染的药效学研究”(合同编号:GZKZ09-14),按计划正在进行中。5. 广西中医学院院级课题”芒果苷滴丸剂制剂工艺的研究”(P200334),已经按时结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代表作有:1. 王志萍,梁裕芬等. 妇雅净浸膏体外抑菌杀虫作用的实验研究J. 广西中医药,2007,6(30):54-55.2. 王志萍,邓家刚,王勤,等.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法提高芒果苷溶解度的研究,中成药,2008,30(8):1123-11263.邓家刚,王志萍*,李学坚,等. 芒果苷滴丸成型工艺的研究,中成药,2008,30(7):1070-10734. 王志萍,肖廷刚,李立,等. 胃痛消胶囊剂提取工艺的研究,中成药,2006,28(3):420-4215. 王志萍,张庆华,韦慧鲜,等. 消痘洗面奶制剂工艺的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4):308-3106. 王志萍,韦慧鲜,申文慧,等. 脑血栓片中芍药苷的定性定量测定,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161-11627. 王志萍,邓家刚,王勤,等. 祛痹颗粒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中国药师,2008,11(3):324-3258. 邓家刚,王志萍*,申文慧,等. 芒果苷片薄膜包衣工艺的研究,中国药师,2008,11(10):1140-11429. 王志萍,罗远,韦慧鲜,等. 抗骨增生丸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华中医药杂,2007,22(增):320-32210. 王志萍,邓家刚,梁丹,等. 提高祛痹颗粒临界相对湿度的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杂,2009,24(2)232-233

论文答辩片剂薄膜工艺研究

2019年11月24日。

我无法确定华东师大网络教育论文答辩的难易程度,因为不同的人对于难易的定义和感受可能不同。一般来说,论文答辩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论文的内容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只要认真准备,理论上可以通过答辩。

答辩时间 2022年12月16日(星期五)下午2:00开始,请答辩人员提前20分钟入

隋代陶瓷工艺研究论文

隋代青瓷的造型主要有壶、罐、瓶、碗、高足盘等。壶有带流与无流两种,带流者以鸡头作流,无流者都系盘口。鸡头壶由两晋到唐沿用的时间很长,其造型为洗口,肩部贴附双系,以鸡头作流为其主要特征。盘口壶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为盘口,有颈,系贴附在肩上。习惯上称为“鸡头壶”与“盘口壶”。罐是隋代青瓷中常见的器皿,北方多流行一种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弦纹一道,肩上贴附二系、三系或四系,以四系者居多,所以称之为“四系罐”。

西元581-618年是隋朝,共37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由于隋文帝推行一系列维护统一和发展经济的政策,结束了豪强大族分裂割据的战争,使长期处于分裂割据战争中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商品流通,手工艺技术交流扩大,陶瓷手工业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青瓷、白瓷、黄釉、黑釉瓷、低温釉陶大量生产出来。

一、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相比,隋代青瓷广泛吸收其他工艺品的优点和艺术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钵、盂、壶、坛、盆、缸、盒、枕、炉、博山炉、烛台、唾盂、砚台、水盂、腰鼓、棋盘等。

二、隋代青瓷的胎体很坚硬,灰青,颜色比较浅,有的成灰白色。由于工艺水准的提高,南北朝时期青瓷胎体中含粗大沙粒的现象已经减少很多,变得相对细一些。胎体中起泡、窑裂、歪扭变形的现象基本看不到。釉质有的泛灰,有的泛黄,比较凝厚,有流釉现象,一般器物施釉前上化妆土,有的不上化妆土,施釉注意盖口、颈、肩和上腹部,中下腹至底露胎,流釉成蜡泪。底的边棱有的用刀轻国削一下。较原始青瓷,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上的缩釉及麻癞现象减少。四系罐、盘口四系尊一类器物颈肩交接的积釉地方出现美丽的乳浊釉块斑。

三、隋代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刻花、划花、捏塑和印花。花纹有图案类、花卉类和动物类。图案类有弦纹、绳纹、瓦沟纹、席纹、篦纹、联珠纹、直线方块纹、双圈纹、云头纹等。花卉类有忍冬、莲瓣、葵瓣、梅花、宝相花、团花、菊花等。动物类有龙、凤、蟋螭等。捏塑的动物有龙头、鸡头等。

隋代青瓷表现时代特点很明显。南北朝时,北方瓷窑体系刚刚建立,作品造型风格雄放犷达,南方青瓷胎体较薄,比较精巧细致。到隋代工艺融铸南北,既有北方刚劲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方清秀的特点,而且很讲究线型的阳刚之气。各个地方区域性窑系的特点表现不明显。

关于隋代青瓷器的鉴定,首先是了解隋代青瓷的种类、胎釉及造型特征,准确把它和南北朝、唐代青瓷区分开来。

其次,了解假古董的情况,隋代青瓷以前很少有人去仿制,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上没有见到假隋瓷。在作假成风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物艺术品市场上出现了假隋瓷。主要器物种类有盘口四系尊、席纹执壶、碗、四系罐等类器物。这些假古董做的很像,主要是造型很像,因为隋瓷时代特征明显,器物种类又只有那么几种,结构比较简单。釉的颜色和质地猛一看很像,都是汉代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青釉瓷,呈橄榄色,有的还做出缩釉和麻癞块斑,釉层剥蚀脱离的特征。尤其麻癞块斑和剥蚀掉落釉层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让人感到这是1300多年岁月侵蚀的结果。

陶瓷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它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首先是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然后是秦汉时期的陶瓷文化,随后是隋唐时期的陶瓷文化,隋的朝代虽然短,但是在陶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花烧制,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贴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然后就是唐朝的陶瓷文化,唐代是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元朝时期的陶瓷文化,瓷业较宋代衰弱,然而这个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流行,白瓷成为瓷器主流,釉色白里泛青,带动了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取得很高的成就。到了明代,又进入了另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以白瓷为主的是青花和五彩瓷,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制瓷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宫廷督陶官的管理,皇帝的爱好和提倡,使得清初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卓著,是悠久中国陶瓷史上的最光耀灿烂时期。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上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表现了生活的态度,有寓意地间接表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当然,现在陶瓷的鉴赏方法有很多,根据各朝代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再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景德镇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瓷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依据。然后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鉴赏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赏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赏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赏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再就是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陶瓷鉴赏,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还有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修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像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赏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赏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赏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赏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着眼于陶瓷的辉煌发展史,国人,我们可以坚信它的前景是乐观的。对于陶瓷文化,我们要尊重,在此基础上施以保护。相信陶瓷,相信中国,相信人民的艺术。

眉山市东坡区挖出宋代墓葬共出土80余件文物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消息近日,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人李天平挖蓄水池时,无意中挖开了一座墓葬丰富的古墓。他随即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联系,并将挖出的文物全部送交三苏祠博物馆。经清理发掘,该墓葬共出土文物80余件。专家考证,该古墓为宋代早期墓葬,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一锄挖出古墓来 据李天平介绍,2月12日,他正在自家果园里挖蓄水池,一锄下去,一面坑壁上的土就坍塌了一片,再一铲子下去,就听得一声空响,刨开一看,土里竟然有一个陶俑头。 李天平急忙刨开土层,一大堆惟妙惟肖的武士俑、匍匐俑、陶猪、陶狗等陆续现身。“挖到古墓了!”次日,李天平带着挖出的文物来到三苏祠博物馆。听完情况介绍,博物馆有关专家当即推断,墓内可能还有随葬器物,立即派人到现场进一步清理挖掘墓葬。 据专家介绍,该墓葬位于东坡区崇礼镇东沟山,坐北朝南,为红条石卷拱的双室墓,墓长3米,墓深3米。该墓为宋代早期墓葬,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加上李天平送到博物馆的那批文物,共出土80余件文物,已全部送往三苏祠博物馆收藏。 出土器物十分珍贵 据了解,墓葬内的随葬品较丰富,有陶器、瓷器、钱币三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发现的六枚钱币是“太平通宝”和“景德元宝”,分别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和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铸,这两种币的铸币时间短,存世数量极为有限。此外,墓穴中还出土了影青釉花卉纹粉盒及影青釉瓜棱瓣粉盒(缺盒底)各1件。宋代影青釉瓷器历来被视为瓷中珍品,现已十分罕见,出土影青釉瓷器在东坡区近几年的文物发掘中还是首次。 墓主出身小康之家 专家认为,该墓葬的随器物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其影青釉瓷器的瓜棱形花纹在宋代瓷器中十分少见,陶俑的衣饰、头饰既具有宋代特点又保留唐代宽衣大袖的特点。其中,有两陶俑所持的器物和另一陶俑的衣饰和头饰在当地文物发掘中从未见到过。 由于该墓葬葬具和人骨架均已腐朽,墓主身份不详。专家分析,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墓主应出身小康之家。出土器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索引序列
  • 陶瓷薄膜电路制备工艺研究论文
  • 平板陶瓷膜制备与研究论文
  • 薄膜包衣工艺研究论文
  • 论文答辩片剂薄膜工艺研究
  • 隋代陶瓷工艺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