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关于旷达的议论文题目

关于旷达的议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旷达的议论文题目

找寻一份豁达 “春来草自青”,这是佛家的一句禅语。春天自然会来,草儿自然会青,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那么豁达。 古语说,“女思春,士悲秋”。倘若如杜甫陆游心念社稷,忧国忧民倒还罢了,可现实中却有许多人,并没有忧愁事,却生了忧人忧己的毛病。他们的忧是为功名、为利禄、为香车、为娇娃。心绪混沌繁杂,难得片刻宁静。他们不明白“春来草自青”,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关键的是要有那一份豁达。 有这种豁达不易,这要有一种胸怀。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将整个世界都装进胸膛,把心当天地,一切欲望对你而言都渺如蝼蚁;而待在墙角里孤芳自赏,一切欲望对你而言都硕大如天。 就如同那个 “奋厉有当世志”的苏东坡;他科场得意,天子赏识,一时间几乎仕途似锦;可在历经官场磨难之后,为什么没有被摧毁得轰然到地,烟消云散?正是有一种博大的胸襟,也正因为这种胸襟,让他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和个人的悲愁,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理性的旷达, 在苏轼的思想里,有儒、有道,有禅。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这是苏轼评价陶公时说的。做官时,陶公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稀世的珍珠,归隐时,自然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喜欢陶公的泰然、坦然、陶然、怡然。他就像南山脚下的泥土,为自己创造出一份宁静。他把自己当成泥土,但这泥土却盛开出菊花,散发出几千年不断的幽香…… 封建时代的文人,几人能如陶翁?他们或如孟浩然郁郁寡欢,抱憾终身;或如阮籍、嵇康,终日“嗜酒”,佯狂煎熬。都不像陶渊明的归隐,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执着于田园生活,平静地拒绝着朝廷对他的再次起用。 又如周国平先生,他在文革期间被“囚禁”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县接受改造,这意味着其才华有被埋没的危险。然而他抛弃身边“积极分子”的冷嘲热讽,用那颗放大了的心去思索生命并努力学习和写作,最后以“哲学家”著称于世。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人们应该学会对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如意产生一点儿超越,因为也许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一粒土,一粒沙。一粒土的命运既然不能落到工匠的手中变成一件坚硬的陶器,那么就平静地钻进蚌壳,等待它发出耀出夺目的光华。 美国戴尔卡耐基曾对人生做过这样的评说:“只要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一个人就会很快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活成珍珠一样的人,但你不能把自己看得跟珍珠一样。把自己看成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泥土何不清香,道路才是永久。

豁达胸怀与和谐社会今日的社会日益纷繁复杂。头顶上的蓝天有时也有乌云;脚底下的大地并非尽是平坦之道。让人烦恼、忧愁,甚至无法容忍的事情经常摩肩接踵而至。这就要求一个人应有胸怀、有肚量、有涵养。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计较一言一语一事的得失。通过个人的胸怀、肚量、涵养来顾全大局,构建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讲胸怀、重涵养的民族,这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春秋时期有个“管鲍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两个好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的本钱比管的多,赚钱后管却多拿一份。旁人不服,鲍为管辩解,说他家里穷,理应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往往躲在后面,撤退时他跑得最快。别人不满,鲍叔牙仍为他辨解,说他家有老母亲,是出于孝顺之心。鲍叔牙的胸怀感动了管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了一番成功事业。胸怀,是一种肚量。俗话说:“宰相肚里撑得船”,就是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史书曾载:完璧归赵后,由于蔺相如功绩共认,赵惠王封其为上卿,位于廉颇之右。廉颇是位老将军,见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居我上”,十分不满。宣称:“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认为:“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便处处忍让,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历史上留下了千古传说“将相和”的故事。胸怀,是一种涵养。遇到不顺心的事善于自我解脱,即不急不躁,从容冷静。拿得起放得下,不耿耿于一时之得失,这是一种令人敬重的涵养。清朝年间,安徽桐城有个名叫张英的人,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父就是备受雍正帝、乾隆帝倚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张英老家在桐城与一吴姓为邻。宅旁有块空地被吴家占用。吴家越界当属无礼。堂堂尚书门第,家人此能坐视受辱。遂驰书于京都。张英阅书信后赋诗一首寄回家中:“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4句小诗劝说,语气谦和,豁达胸怀跃然纸上。吴家既感动又佩服,也让出了三尺地,便成了六尺巷。前年,我们一行到安徽省合肥市参加《中国铁路文艺》杂志一个笔会时,特意到六尺巷游览过。这条仅6尺宽,百多米长的小巷保留至今,并成为旅游热点,可见人们对具有豁达胸怀,明理知让的人是敬仰的,是不会忘记的。面对小事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的教训,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讲胸怀、讲肚量、讲涵养,并不是不讲原则。胸怀是种姿态,是种境界。在同志、朋友、亲人、同胞之间,对不同意见者,特别是对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应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有豁达胸怀的人,具有宽广的理解力和谦让精神。上世纪初,梁启超和陈寅恪同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梁的声望、资历和年龄都比陈要高。但陈同梁二人在学术上分岐很大,以陈寅恪学术上的锋芒毕露和气质上的心高气傲,常在诗文中对梁启超加以嘲讽。但梁启超每次看到后都一笑置之,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不计较,两人关系一如既往。这说明,你以豁达的胸怀谅解别人的过失,等于给别人留下一个改正机会,有利于今后双方在各种场合产生一种良性互动。当然,胸怀是讲原则的,胸怀是有限度的。过分了是种纵容,到了极限斗争必不可少。在人际关系中,以豁达胸怀待人接物,作为一种处世方式或生活涵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社会上有些年轻人血气方刚,要强好胜。即使明白应该胸怀豁达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容易心血来潮,干出没胸怀、不理智的事来。俗话说:“忍一声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忍”和“退”,就是胸怀,就是肚量,就是涵养。这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脾气和性格锻炼、培养、熏陶过程。当今社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人与人需要相互支持而生活,相互依靠而工作。社会上各类人都有,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因此,惟有锤炼成豁达胸怀和培养为良好涵养,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乐观旷达的议论文素材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了一千年。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一千年的雁归雁回,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心感一少年时,你就“奋厉有当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年二十,方出冠,就登进士第。与弟弟子由二人独步长安,以文章鹤立鸡群。你学通经史,每日属文数千言。你“无所藻饰”的文风,一反当时“奇怪奇涩”的“太学体”的“浮剽”习风,受到了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阳修的特殊重视。宋神宗熙宁二年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对新发的主要内容持异议遭贬谪。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离密赴京师。十年,除知徐州。元丰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于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写了一些讥讽朝廷和新法的诗,被逮进御史台狱。由于御史台俗称乌台,史称此牵连众多官员的政治事件为“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苏轼仕途数十年,是在十分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二苏轼走上诗坛的时候,他的前辈欧阳修、梅尧臣所倡导的反对西昆派缺乏实际内容、诗风浓艳艰涩的诗体革新运动正在开展。欧阳修学韩愈,以文为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主张平淡。欧、梅的实践和主张,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影响所及,在含蓄和文采上显的不足,流于浅俗。最终,苏轼以他横溢的才华,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他广泛的向前辈诗人学习,他和同时代的诗人一起前进,并向他们中的杰出者学习,他用他创造性的、丰富的艺术实践,显示了宋诗的独特力量。他继承了欧、梅的成就,超过了欧、梅,对诗体革新运动,做出了新的、卓越的贡献。苏轼继承并发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不仅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以及对社会的可笑现象做了嘲讽。他在他的诗中,还展开了他个人生活的广阔画面。华夏雄奇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给了他的诗以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的诗又为这些山川、胜迹增强了耀眼的光彩。二者最为完美的结合,一个是杭州的西湖,一个是黄州的赤壁。他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他富于想象,奇思妙绪,层出不穷;他长于比喻,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他善于体物,随物赋形,尽物之妙;他擅长各种体裁,六言、四言,偶一为之,亦至妙境;但七古更适合他的驰骋纵横,更适合于淋漓尽致的充分施展他的才力。三苏轼以文为诗,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又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领域。他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次以悼亡题材入词;他写了《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组词,第一次以农村生活入词;他写了《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第一次在此中出现了驾马驰骋,立志报国的英雄者的形象;他写了《满庭芳》(蜗角虚名),第一次以通篇议论入词。同为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念奴娇》较之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桂枝香》更有深度;同为赠别,苏轼的《水龙吟》、《八声甘州》等从狭隘的骊歌中走出来,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深度,都超越了前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轼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词的地位开始上升,进而与诗并列。苏轼是一代词宗,他用他无限的热情投身于宋词的创作,他的豪放,激励了一千年以来的词人。他永远是宋朝词的星空中闪耀的明星。子瞻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东方的夜空,他与明月共伴,与星汉一同灿烂。“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独自一人,月夜起行,风息难隐英雄泪。“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兄弟二人,徒步长安,推笔磨墨,挥斥方遒。鹤立鸡群,俱为进士,何命苦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难解红尘纷扰,世态炎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确实流露出消沉的情绪,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在无可奈何中寻求自我解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辈子经历的又不止这场小雨了,都顺其自然的过来了,人生莫过于此。“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字里行间流露着你强烈的激愤,只能通过对祢衡的怀念来勉励自己和友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的壮志,他总是在用他的豪情灌输到这他所爱着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亡妻已死十年,今日被贬密州,偶然经过一个小土山,提着一壶酒,牵着一只驴,独自靠着小松,仰天望月,不觉思念又重现。“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深风静,皓月当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静谧的气氛,微微流露出一丝惜别。“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新茶,何不细品?有美景,何不饮酒赋诗?超然于物之外,远离家乡,动了思想的不灭之情?四上文讲到,苏轼的官场生活是多么的黑暗,但就在这黑暗中有不为人知的光明,也正是这光明,照亮了黑夜,苏轼用他的旷达,他的随和,他的乐观造就了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文、诗、词。元丰二年十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可能没有这趟悲行,就没有现在的《念奴娇》、《赤壁赋》等优秀作品。但是如果没有苏轼的随遇而安,同样没有诸如此类的佳作。唯有苏轼,在逆境中驾舟游长江,感慨千古人物,叹时光流逝。“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等的惬意啊!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同游。“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驾一叶之轻舟,飘然游于长江之上,欢快的心情,就好像羽化登仙了一般,可是我想就算是羽化登仙也大概达不到那种心态,那种放纵。说真的,神仙也做不到这样的随遇而安。“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可能这就是苏轼的为人之道,这就是他的处世之方。所以他并没有看中生命的归贵与重,而是更加注重于人生的贵与重。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词宗。

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下面是关于知足常乐的议论文素材,一起来看吧!

1、唐伯虎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

2、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

3、苏轼的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

4、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5、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委心任重,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周颐《蕙风词话》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杯具,其一便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占有欲得偿后的空虚与淡漠,使人陷入顾影自怜的迷雾。人本就是一种矛盾的生物,得不到的思之若渴,得到的弃之敝屣,却又转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身外之物上,实在是可悲可叹可笑!

常听有人说,彼岸花美,殊不知彼岸再美,也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境界。彼岸之于此岸,从没有绝对之说,正如此岸之人又怎知彼岸的人们不在驻足远眺此岸之景,对此岸花暗生艳羡之情呢?每个人脚下的路都是自我以往几多犹豫后坚定地选择的,既然已踏上了征途,管它是水泥路、沥青路,还是阡陌小道、泥泞之途,都必有一番独特的风景。在我看来,彼岸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永不比此岸的脚踏实地。如果有一天能在一片高地上蓦然回首,定会发现一路行来,自我早已满载而归:眼角是从一棵不知名的小树上滑落的露珠,唇上闪烁的是凝聚了太阳温暖的微笑,而身边缭绕的芬芳是一片淡蓝色花海送我的礼物。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被艳羡的理由,自我的好,别人羡慕不来,嫉妒不去,何必比这比那,没有由来的在自我心里打下怨结,“使我不得开心颜”;再看耶鲁大学校训:“要无条件自信。”自我的优势或在此,或在彼,我们应懂得珍惜此刻所拥有的完美,静夜赏月,品一杯香茗,坐在院中老树下的藤椅上,缓缓摇一把芭蕉扇的时光亦不比待在空调房间差;想那苏子泛舟赤壁之上,同行友人感喟世事浮沉可是云烟,生前身后名只在弹指间灰飞烟灭,一身干净来,一身干净去。东坡不以为然,捋胡笑曰,看着月光皎洁,碧波荡漾,蝉鸣阵阵,微风习习……自然所赐之多,又怎可用语言来形容呢?如此“身在福中不知福”者多矣。

有梦固然是件好事,只怕沉溺于梦境的完美而忘记在自我选择的路上勇往直前,了解自我,珍惜自我,不贪不痴,不羡不妒,知足者常乐。

正如一位作者所说:“你的幸福我明白,明白无用,徒羡他人的幸福我依然只是一个赤贫的乞丐;你的幸福你明白,才能转化为心灵的饱足。”

知足常乐。

知足,方能长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摘自《赤壁赋》素材评析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适用话题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 "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

议论文乐观旷达素材

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下面是关于知足常乐的议论文素材,一起来看吧!

1、唐伯虎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

2、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

3、苏轼的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

4、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5、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委心任重,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周颐《蕙风词话》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杯具,其一便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占有欲得偿后的空虚与淡漠,使人陷入顾影自怜的迷雾。人本就是一种矛盾的生物,得不到的思之若渴,得到的弃之敝屣,却又转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身外之物上,实在是可悲可叹可笑!

常听有人说,彼岸花美,殊不知彼岸再美,也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境界。彼岸之于此岸,从没有绝对之说,正如此岸之人又怎知彼岸的人们不在驻足远眺此岸之景,对此岸花暗生艳羡之情呢?每个人脚下的路都是自我以往几多犹豫后坚定地选择的,既然已踏上了征途,管它是水泥路、沥青路,还是阡陌小道、泥泞之途,都必有一番独特的风景。在我看来,彼岸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永不比此岸的脚踏实地。如果有一天能在一片高地上蓦然回首,定会发现一路行来,自我早已满载而归:眼角是从一棵不知名的小树上滑落的露珠,唇上闪烁的是凝聚了太阳温暖的微笑,而身边缭绕的芬芳是一片淡蓝色花海送我的礼物。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被艳羡的理由,自我的好,别人羡慕不来,嫉妒不去,何必比这比那,没有由来的在自我心里打下怨结,“使我不得开心颜”;再看耶鲁大学校训:“要无条件自信。”自我的优势或在此,或在彼,我们应懂得珍惜此刻所拥有的完美,静夜赏月,品一杯香茗,坐在院中老树下的藤椅上,缓缓摇一把芭蕉扇的时光亦不比待在空调房间差;想那苏子泛舟赤壁之上,同行友人感喟世事浮沉可是云烟,生前身后名只在弹指间灰飞烟灭,一身干净来,一身干净去。东坡不以为然,捋胡笑曰,看着月光皎洁,碧波荡漾,蝉鸣阵阵,微风习习……自然所赐之多,又怎可用语言来形容呢?如此“身在福中不知福”者多矣。

有梦固然是件好事,只怕沉溺于梦境的完美而忘记在自我选择的路上勇往直前,了解自我,珍惜自我,不贪不痴,不羡不妒,知足者常乐。

正如一位作者所说:“你的幸福我明白,明白无用,徒羡他人的幸福我依然只是一个赤贫的乞丐;你的幸福你明白,才能转化为心灵的饱足。”

知足常乐。

知足,方能长乐。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了一千年。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一千年的雁归雁回,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心感一少年时,你就“奋厉有当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年二十,方出冠,就登进士第。与弟弟子由二人独步长安,以文章鹤立鸡群。你学通经史,每日属文数千言。你“无所藻饰”的文风,一反当时“奇怪奇涩”的“太学体”的“浮剽”习风,受到了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阳修的特殊重视。宋神宗熙宁二年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对新发的主要内容持异议遭贬谪。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离密赴京师。十年,除知徐州。元丰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于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写了一些讥讽朝廷和新法的诗,被逮进御史台狱。由于御史台俗称乌台,史称此牵连众多官员的政治事件为“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苏轼仕途数十年,是在十分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二苏轼走上诗坛的时候,他的前辈欧阳修、梅尧臣所倡导的反对西昆派缺乏实际内容、诗风浓艳艰涩的诗体革新运动正在开展。欧阳修学韩愈,以文为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主张平淡。欧、梅的实践和主张,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影响所及,在含蓄和文采上显的不足,流于浅俗。最终,苏轼以他横溢的才华,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他广泛的向前辈诗人学习,他和同时代的诗人一起前进,并向他们中的杰出者学习,他用他创造性的、丰富的艺术实践,显示了宋诗的独特力量。他继承了欧、梅的成就,超过了欧、梅,对诗体革新运动,做出了新的、卓越的贡献。苏轼继承并发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不仅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以及对社会的可笑现象做了嘲讽。他在他的诗中,还展开了他个人生活的广阔画面。华夏雄奇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给了他的诗以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的诗又为这些山川、胜迹增强了耀眼的光彩。二者最为完美的结合,一个是杭州的西湖,一个是黄州的赤壁。他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他富于想象,奇思妙绪,层出不穷;他长于比喻,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他善于体物,随物赋形,尽物之妙;他擅长各种体裁,六言、四言,偶一为之,亦至妙境;但七古更适合他的驰骋纵横,更适合于淋漓尽致的充分施展他的才力。三苏轼以文为诗,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又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领域。他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次以悼亡题材入词;他写了《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组词,第一次以农村生活入词;他写了《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第一次在此中出现了驾马驰骋,立志报国的英雄者的形象;他写了《满庭芳》(蜗角虚名),第一次以通篇议论入词。同为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念奴娇》较之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桂枝香》更有深度;同为赠别,苏轼的《水龙吟》、《八声甘州》等从狭隘的骊歌中走出来,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深度,都超越了前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轼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词的地位开始上升,进而与诗并列。苏轼是一代词宗,他用他无限的热情投身于宋词的创作,他的豪放,激励了一千年以来的词人。他永远是宋朝词的星空中闪耀的明星。子瞻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东方的夜空,他与明月共伴,与星汉一同灿烂。“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独自一人,月夜起行,风息难隐英雄泪。“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兄弟二人,徒步长安,推笔磨墨,挥斥方遒。鹤立鸡群,俱为进士,何命苦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难解红尘纷扰,世态炎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确实流露出消沉的情绪,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在无可奈何中寻求自我解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辈子经历的又不止这场小雨了,都顺其自然的过来了,人生莫过于此。“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字里行间流露着你强烈的激愤,只能通过对祢衡的怀念来勉励自己和友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的壮志,他总是在用他的豪情灌输到这他所爱着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亡妻已死十年,今日被贬密州,偶然经过一个小土山,提着一壶酒,牵着一只驴,独自靠着小松,仰天望月,不觉思念又重现。“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深风静,皓月当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静谧的气氛,微微流露出一丝惜别。“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新茶,何不细品?有美景,何不饮酒赋诗?超然于物之外,远离家乡,动了思想的不灭之情?四上文讲到,苏轼的官场生活是多么的黑暗,但就在这黑暗中有不为人知的光明,也正是这光明,照亮了黑夜,苏轼用他的旷达,他的随和,他的乐观造就了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文、诗、词。元丰二年十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可能没有这趟悲行,就没有现在的《念奴娇》、《赤壁赋》等优秀作品。但是如果没有苏轼的随遇而安,同样没有诸如此类的佳作。唯有苏轼,在逆境中驾舟游长江,感慨千古人物,叹时光流逝。“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等的惬意啊!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同游。“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驾一叶之轻舟,飘然游于长江之上,欢快的心情,就好像羽化登仙了一般,可是我想就算是羽化登仙也大概达不到那种心态,那种放纵。说真的,神仙也做不到这样的随遇而安。“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可能这就是苏轼的为人之道,这就是他的处世之方。所以他并没有看中生命的归贵与重,而是更加注重于人生的贵与重。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词宗。

豁达议论文题目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了一千年。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一千年的雁归雁回,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心感一少年时,你就“奋厉有当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年二十,方出冠,就登进士第。与弟弟子由二人独步长安,以文章鹤立鸡群。你学通经史,每日属文数千言。你“无所藻饰”的文风,一反当时“奇怪奇涩”的“太学体”的“浮剽”习风,受到了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阳修的特殊重视。宋神宗熙宁二年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对新发的主要内容持异议遭贬谪。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离密赴京师。十年,除知徐州。元丰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于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写了一些讥讽朝廷和新法的诗,被逮进御史台狱。由于御史台俗称乌台,史称此牵连众多官员的政治事件为“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苏轼仕途数十年,是在十分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二苏轼走上诗坛的时候,他的前辈欧阳修、梅尧臣所倡导的反对西昆派缺乏实际内容、诗风浓艳艰涩的诗体革新运动正在开展。欧阳修学韩愈,以文为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主张平淡。欧、梅的实践和主张,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影响所及,在含蓄和文采上显的不足,流于浅俗。最终,苏轼以他横溢的才华,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他广泛的向前辈诗人学习,他和同时代的诗人一起前进,并向他们中的杰出者学习,他用他创造性的、丰富的艺术实践,显示了宋诗的独特力量。他继承了欧、梅的成就,超过了欧、梅,对诗体革新运动,做出了新的、卓越的贡献。苏轼继承并发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不仅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以及对社会的可笑现象做了嘲讽。他在他的诗中,还展开了他个人生活的广阔画面。华夏雄奇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给了他的诗以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的诗又为这些山川、胜迹增强了耀眼的光彩。二者最为完美的结合,一个是杭州的西湖,一个是黄州的赤壁。他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他富于想象,奇思妙绪,层出不穷;他长于比喻,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他善于体物,随物赋形,尽物之妙;他擅长各种体裁,六言、四言,偶一为之,亦至妙境;但七古更适合他的驰骋纵横,更适合于淋漓尽致的充分施展他的才力。三苏轼以文为诗,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又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领域。他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次以悼亡题材入词;他写了《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组词,第一次以农村生活入词;他写了《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第一次在此中出现了驾马驰骋,立志报国的英雄者的形象;他写了《满庭芳》(蜗角虚名),第一次以通篇议论入词。同为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念奴娇》较之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桂枝香》更有深度;同为赠别,苏轼的《水龙吟》、《八声甘州》等从狭隘的骊歌中走出来,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深度,都超越了前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轼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词的地位开始上升,进而与诗并列。苏轼是一代词宗,他用他无限的热情投身于宋词的创作,他的豪放,激励了一千年以来的词人。他永远是宋朝词的星空中闪耀的明星。子瞻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东方的夜空,他与明月共伴,与星汉一同灿烂。“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独自一人,月夜起行,风息难隐英雄泪。“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兄弟二人,徒步长安,推笔磨墨,挥斥方遒。鹤立鸡群,俱为进士,何命苦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难解红尘纷扰,世态炎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确实流露出消沉的情绪,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在无可奈何中寻求自我解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辈子经历的又不止这场小雨了,都顺其自然的过来了,人生莫过于此。“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字里行间流露着你强烈的激愤,只能通过对祢衡的怀念来勉励自己和友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的壮志,他总是在用他的豪情灌输到这他所爱着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亡妻已死十年,今日被贬密州,偶然经过一个小土山,提着一壶酒,牵着一只驴,独自靠着小松,仰天望月,不觉思念又重现。“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深风静,皓月当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静谧的气氛,微微流露出一丝惜别。“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新茶,何不细品?有美景,何不饮酒赋诗?超然于物之外,远离家乡,动了思想的不灭之情?四上文讲到,苏轼的官场生活是多么的黑暗,但就在这黑暗中有不为人知的光明,也正是这光明,照亮了黑夜,苏轼用他的旷达,他的随和,他的乐观造就了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文、诗、词。元丰二年十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可能没有这趟悲行,就没有现在的《念奴娇》、《赤壁赋》等优秀作品。但是如果没有苏轼的随遇而安,同样没有诸如此类的佳作。唯有苏轼,在逆境中驾舟游长江,感慨千古人物,叹时光流逝。“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等的惬意啊!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同游。“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驾一叶之轻舟,飘然游于长江之上,欢快的心情,就好像羽化登仙了一般,可是我想就算是羽化登仙也大概达不到那种心态,那种放纵。说真的,神仙也做不到这样的随遇而安。“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可能这就是苏轼的为人之道,这就是他的处世之方。所以他并没有看中生命的归贵与重,而是更加注重于人生的贵与重。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词宗。

豁达胸怀与和谐社会今日的社会日益纷繁复杂。头顶上的蓝天有时也有乌云;脚底下的大地并非尽是平坦之道。让人烦恼、忧愁,甚至无法容忍的事情经常摩肩接踵而至。这就要求一个人应有胸怀、有肚量、有涵养。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计较一言一语一事的得失。通过个人的胸怀、肚量、涵养来顾全大局,构建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讲胸怀、重涵养的民族,这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春秋时期有个“管鲍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两个好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的本钱比管的多,赚钱后管却多拿一份。旁人不服,鲍为管辩解,说他家里穷,理应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往往躲在后面,撤退时他跑得最快。别人不满,鲍叔牙仍为他辨解,说他家有老母亲,是出于孝顺之心。鲍叔牙的胸怀感动了管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了一番成功事业。胸怀,是一种肚量。俗话说:“宰相肚里撑得船”,就是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史书曾载:完璧归赵后,由于蔺相如功绩共认,赵惠王封其为上卿,位于廉颇之右。廉颇是位老将军,见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居我上”,十分不满。宣称:“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认为:“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便处处忍让,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历史上留下了千古传说“将相和”的故事。胸怀,是一种涵养。遇到不顺心的事善于自我解脱,即不急不躁,从容冷静。拿得起放得下,不耿耿于一时之得失,这是一种令人敬重的涵养。清朝年间,安徽桐城有个名叫张英的人,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父就是备受雍正帝、乾隆帝倚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张英老家在桐城与一吴姓为邻。宅旁有块空地被吴家占用。吴家越界当属无礼。堂堂尚书门第,家人此能坐视受辱。遂驰书于京都。张英阅书信后赋诗一首寄回家中:“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4句小诗劝说,语气谦和,豁达胸怀跃然纸上。吴家既感动又佩服,也让出了三尺地,便成了六尺巷。前年,我们一行到安徽省合肥市参加《中国铁路文艺》杂志一个笔会时,特意到六尺巷游览过。这条仅6尺宽,百多米长的小巷保留至今,并成为旅游热点,可见人们对具有豁达胸怀,明理知让的人是敬仰的,是不会忘记的。面对小事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的教训,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讲胸怀、讲肚量、讲涵养,并不是不讲原则。胸怀是种姿态,是种境界。在同志、朋友、亲人、同胞之间,对不同意见者,特别是对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应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有豁达胸怀的人,具有宽广的理解力和谦让精神。上世纪初,梁启超和陈寅恪同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梁的声望、资历和年龄都比陈要高。但陈同梁二人在学术上分岐很大,以陈寅恪学术上的锋芒毕露和气质上的心高气傲,常在诗文中对梁启超加以嘲讽。但梁启超每次看到后都一笑置之,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不计较,两人关系一如既往。这说明,你以豁达的胸怀谅解别人的过失,等于给别人留下一个改正机会,有利于今后双方在各种场合产生一种良性互动。当然,胸怀是讲原则的,胸怀是有限度的。过分了是种纵容,到了极限斗争必不可少。在人际关系中,以豁达胸怀待人接物,作为一种处世方式或生活涵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社会上有些年轻人血气方刚,要强好胜。即使明白应该胸怀豁达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容易心血来潮,干出没胸怀、不理智的事来。俗话说:“忍一声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忍”和“退”,就是胸怀,就是肚量,就是涵养。这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脾气和性格锻炼、培养、熏陶过程。当今社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人与人需要相互支持而生活,相互依靠而工作。社会上各类人都有,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因此,惟有锤炼成豁达胸怀和培养为良好涵养,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慢的议论文题目

放慢脚步,感受生活

生活的节奏有快有慢,快有快的好处,慢有慢的精彩。快慢都需要,但我更偏爱慢。快诚可贵,但慢价更高。当慢则慢,慢,可以“慢”出人生的潇洒与滋味。当慢则慢,慢出质量。“慢工出细活。”众多传统的手工艺品的制作都需要慢,比如需要108道工序才能打造出来的华贵的景泰蓝。唯有慢才能做出品质,才能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许多名著又何尝不是“慢”出来的?司马迁穷尽一生,最终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曹雪芹耗尽心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铸成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一部《论语》,凝聚几代人的心血,于是流传并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然而如今许多建筑工程都在不停地赶进度,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地陷、楼塌、桥断等安全事故,令人色变。可见在工艺品的制作上、经典作品的写作上,尤其在涉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各种建筑上,应当“慢”出质量。当慢则慢,慢出品位。慢生活,给急驰的生命刹车。快节奏的生活,在带来利的同时也使人失去了很多。每天用各种快餐打发肠胃,于是美食淡出了生活,健康“快”出了问题。若时而精烹细煮,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共享佳肴,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显得更有些生活的情趣与品位。或挤出一点空闲,沏一壶好茶抑或斟几杯好酒,邀三五好友共同品尝,悠闲自在地谈天说地,既放松了身心,健康了身体,又让人感受到了友谊的美好和生活的惬意。细细品味,品的不仅仅是佳肴,是香茗,更是情感,是生活的趣味。可见在饮食健康上,在好友聚会上,尤其在生活情趣上,切莫匆匆赶路,错过一路美丽的风景,应当慢慢欣赏,细细品味,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当慢则慢,慢有时是为了更快。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慢是成事的基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快需要慢的积累。看看李白、杜甫,“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们快不快?但就是为了这一“快”,他们学习了多少佳作名篇,积累了多少人生阅历!那些穷尽一生写出一本书的作家,看起来似乎是慢的,但对那些书的时间跨度来讲,他们又何尝不快呢?就是我们这些眼下慢慢苦读的高中生,不也是为将来能快速提高成绩做着必要的铺垫吗?可见在学习的积累上,在成绩的提高上,尤其在事业的成就上,应当慢慢积淀,厚积薄发,如此才能顺利进入彼此的快车道。由此可见,在合适的行业中,在恰当的时机内,当慢则慢,会慢出质量,慢出品位,慢出速度,慢出人生的潇洒与滋味。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生活有品位,人生更精彩!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众所周知,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无数的体育健儿为了这个目标,在他们的起跑线上一次次拼搏,挑战人类的极限。“快”的理念似乎从他们的脚下不知不觉跑进了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无可避免地迎来了一个“快”的时代 —— 快餐、快递、快车,衣食住行无一不快。当年令人惊叹不已的“深圳速度”而今早已是见怪不怪,曾经的沧海桑田在现代人的弹指一瞬间天翻地覆。快,成了时代的代名词。诚然,快,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可生活在这样一个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里,压力、烦躁,甚至于“过劳死”也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机体以如此快节奏运作,是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可扪心自问,我们有多久不能在繁忙中抽身给自己的心灵以小憩了?我们有多久为了工作而不能看望亲人以共享天伦之乐了?我们又有多久不为了“以后”拼命工作而尽享当下的欢乐呢?没有时间。当我们吐出这句话时,请不要忘了,时不待人,错过的美好也就没有时间去回味。我们都行走在各自的旅途中。人生这场旅行,没有回头路。为了终点的美好,埋头匆匆赶路的人错过了多少沿途的风景,没有人知道。而我们是来领悟山河秀丽感怀人生际遇的,不是走马观花为赶路而行走的,何必太匆匆?印第安有谚语云: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走得太快的人反而容易弄丢自己的心。不如停一停,放慢匆匆的脚步,寻一处桃源,沏一壶清茶,从容地坐下,敬循“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听耳畔昆曲婉转荡人心,赏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任东风融日消解心头的熙攘纷杂,凭清溪流水洗涤沾染浮尘的心境,以期一份心灵的从容与淡定。唯“二句三年得”者,方使人“一吟双泪流”。慢节奏的生活,更使我们能剔除浮躁求得真意;慢节奏的生活,更使人体悟世间温情传承星火;慢节奏的生活,与灵魂同行,叹世间悠悠,吾自徐行。请停一停,给心灵一个小憩的时间;请停一停,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空间;请停一停,给灵魂一个思索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当我们打点好心情,确定前进的坐标之后,我们才能快步前行,所向披靡!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开头:

一、比喻式:

1、慢,好比乌龟赛跑时的那种从容、坚持。

2、慢,好比是人生的等待。有时像岩石,是一种顽强;有时像轻竹,是一种坚定;有时像古藤,是一种柔韧;但更像是孕育万物的土地,是一种成熟。

3、慢,好比一个储蓄罐,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才能看到金光闪闪。

4、慢,好比是秋季枝头上树叶对故乡的思念

5、慢,好比那以柔克刚的太极,缓缓之中凝聚无尽的力量。

6、慢,好比是一条不溪,弯弯曲曲地流淌在山林之中,草原上。它没有大江大河的澎湃,也没有瀑布山川的一泻千里。但是它有隐者追求的静美,有诗人追求的幽深,更有画家追求的仙境。

7、慢,好比一剂良药,经过岁月的煎熬,帮你治好心病。

8、慢,好比是一个沙漏,时光随着它一起消失

9、慢,好比那清水直滴岩石,年复一年,春秋轮回,直到水滴石穿。

10、慢,好比苏轼“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豪迈,慢好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慢好比菲尔普斯在泳池重复二十年后的八金奇迹。

11、慢,有时像织布一样,一针一线都在用心去做。

12、慢,好比仕途坎坷的诗人,独自咀嚼忧伤。

13、慢,好比手中的风筝,乘着风一路小跑,缓缓地越向天空。

14、慢,好比美丽的彩虹,需经风历雨,等待阳光把它从天边架起。

15、慢,好比母亲的浓汤,一碗小鸡炖蘑菇,在母亲几个小时的炉前守候后才能香溢四方。

16、慢,好比那踱步的蜗牛,在人生道路上悠闲欣赏沿途风景。

17、慢,好比那娇羞的睡莲,在沉睡无数个日夜后乍现倾世容颜。

18、慢,好比郎中的药,需要花时间熬,提取精华。

19、慢,好比流动的长河,它知道慢才不会冲刷一切。

20、慢,好比卡西莫多的忍受与付出。

21、慢,好比秋天的果实,经过冬的冰雪,春的细雨,夏的烈日才换来的甘甜。

22、慢,好比“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执著。

23,慢,好比是一把破旧的小提琴,缓缓奏出美妙的旋律。

二、排比式

“慢”,行走在城市的过道上,它就是一种另类,悠闲的节奏让城里人讶然;“慢”,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它就是一种放松,路边的美景让乡里人陶然;“慢”,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它就是一种哲学,从容的睿智让人生淡然。

三、诗词式

缓步香风度,慢云疏雨舞。

慢是一曲悠闲的歌,小溪千百年来唱着;慢是一支含蓄的舞,柳枝岁岁年年飘着。人们总是以 “迫不及待”加快脚步,却不知慢也是人生的润滑。临危不乱才是智者风度,泛舟山水才是智者襟怀。

慢是人生的哲学。

四、比兴式

流星陨落了,一瞬间的美好留给人们的只是声声惋惜;月亮一点点的缺失,一点点的弥补,人们品味到了生活悲欢离合的真谛。哲理总在慢中孕育、升华并扩散到人漫漫的一生。

五、顶真式

慢,是二十一世纪等待灵魂的一种抽动;

慢,是抽动心灵后惯性的一种感动;

慢,是感动后对未来的一种幻想;

慢,是超脱幻想、坦荡人生的一种境界。

品析慢的艺术,回归慢的情趣,生活自有别样风情。

六、对比式

生活在快节奏的人们,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于是手中的鞭甩得越急促越猛烈,而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放慢脚步,抛开手中的鞭,“慢慢走,欣赏啊!”

结尾:

一、诗词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慢慢走,欣赏啊!

二、哲理式

生命的位移是相同的,无论你快跑还是慢步,改变的只是路程而非位移。慢步虽让你的时间延长,但同时也丰富了你的人生旅途,让物理化的生命演绎出语文化的浪漫与数学化的睿智。

三、总结式

慢,是人性的回归,是人格的升华,是一种境界,一种豁达,更是一种智慧。

四、对偶式

慢不是懒散,而是稳定;慢不是推脱,而是保全。

慢让你学会坚忍与不懈,慢让你感受宁静与平稳。

慢慢地发掘人生中无处不在的美!

五、劝告式

花开花落,生命稍纵即逝,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慢的缓冲,不要让快毁了你的所有。珍惜自然,让“慢”抚平自己褶皱的一生。

六、启发式

或许,慢成了一个音符,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旋律。

有时候,慢就在自己的身边,忽左忽右,直到天亮……

七、对比式

慢绝不是懈怠,而是稳中求胜,胜中求美。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缺少慢,他是学不会坚持和忍耐的,他的人生也无法跨越到那种祥和、宁静的心境,一不小心就被争火吞噬,万劫不复。一步一步去爬,慢慢感受那人生,原来一切如此明媚如花。

罗曼·罗兰的一首诗里曾经写到“爱我少一点,爱我久一点,不要来得太快,因为我怕失去的太快。爱我少一点,爱我久一点,让我们慢慢相爱。”傅雷先生评价这首诗说:罗兰是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一些不成熟的爱如炫丽的烟花一般在天空中虽精彩,但只是一会就消逝了。真正的爱需要慢慢地积累,慢慢地渗透,慢慢的爱。这样爱虽然不似烟花精彩,但却有一种百般不厌的感觉。

股神巴菲特说:“股票这种东西不似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说的一样需要快、准、狠,在我看来就一个字,慢。”在我看来股神指的慢是一种态度,是耐心,是慢慢观察,慢慢分析,不焦躁,不心急,等到最后再出击,定能笑到最后。

细心生活的人会发现骑自行车要骑得快很简单,只要拼命踩脚踏板就可以了。但要慢慢骑,慢到一定境界,我想非那些技术超常之人才可以做到吧。

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竞争激烈,大家你追我赶的,整天以一种快节奏的姿态是很累很痛苦的。但无奈被名利所驱使,想停也停不下来。这时我们需要有一种敢于拥有慢的生活态度,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要学会放弃,要学会慢慢体味人生。有一天你慢慢地走过公园发现里面的花开的真美丽。其实你也许每天都经过这个公园,只是平时生活的快节奏逼得你连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所以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

著名的登山家乔治说:“一群青年人去爬山,那些一开始就显得兴奋,并快速向山上冲的人往往到不了山顶。而那些从头到尾都面色沉静且慢慢攀登的人往往能到达山顶,欣赏到那些无法登顶的人所未能见的美景。”登一座山好比一个人的一生。是长远的,是要经过慢慢规划和调整的,否则无头无脑地一味向前冲只会倒在半路,被慢慢而行的后来者超越。后来者之所以能超越前者,是因为他的慢中包含了智慧,耐心与毅力。

慢其实是一种智慧:不焦躁,不盲从;是淡定,是耐心。

慢其实是一种态度:不急功近利,不你追我赶;是淡泊名利,逍遥自在。

慢其实是一种勇气:不感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勇于舍弃,才有所获得。

地球悠哉游哉地转上一周,不快,得365天;海水潮起潮落,不快,需要一个白昼;梅花谢了,待到又嗅到梅花香,不急,耐心等一个寒暑……

时光飞来又逝去,四时慢慢,我们的心,亦当如此!慢,实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东坡曾云: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这样的秀丽景致,难道不需要慢慢地去品?

稼轩曾云: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当夕阳的余晖那样柔软温和地拂上你的身与心,当你慵懒地沉醉于这抹绚丽与光热时,你的心难道不是慢慢的?

韩愈赋诗曰: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如此烟花之日的美景,你的心难道不是柔软的?心中充斥着的不是如同江南细水一般恬静的慢慢吗?

也不一定非得欣赏风景之时心才是慢慢的,慢应该是一种心态。为何古人云:不温不火是为君子?不温不火的慢是一种淡定儒雅的智慧,一种一切尽握于手掌中的智慧,所以人说“欲速则不达”,其实慢慢地想,慢慢地回味,反倒更能看出一些深邃的东西。

闲暇上,煮上一道功夫茶,茶叶在那里飘舞,茶水在那里回旋,想想地回忆往事,很多当时令人气血上涌的事如今只是这一杯茶中的风波,没有什么事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有一颗慢慢的心,耐心地等那汹涌的波涛化为细水长流。

慢,有的时候,亦可成为一种包容与等待。

曾听闻一群人去海边观日出,黑暗的黎明渐渐被瓦解,天边出现了一抹紫色,大家凝神等待,却一直不见旭日东升。有人说那天是阴天,太阳被云层掩盖,是看不见的。于是众人散去,只余两人,他们坚信,能够亲眼目睹日出。半个小时后,一轮红日焕然而出,照红了整片片空与大地,那一刻,他们动容。是这种耐心这种慢,让他们沐浴在这片光芒炫目的光明之下。

其实佛经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它可以让人的心放慢,不要过于受尘世之俗的牵绊,慢慢地把心沉淀下来,学会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

慢,实在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种慢,实则包含了历史的变迁,人心的返璞归真。

慢慢地想,慢慢地回味,慢慢地生活,来日定能“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心不由得沉浸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慢慢之中……

霓虹闪耀点亮一个城市的繁华,车水马龙轧过一个城市的喧嚣,当生活遭遇快进,错综复杂的烦琐以无法控制的快节奏蔓延,是否想过慢下脚步,让时间停滞,让快乐定格;慢下脚步,看一眼湛蓝的天,赏一片盛开的花?

慢慢地,欣赏山清水秀的精致。自然的造化永远矗立在人类无法企及的高度。触摸那深沉的土地,看群山和麦田交错绵延,凝视那澄澈的流水,听小溪和大湖婉转歌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所以慢慢走,让小雨打在脸上,让轻风拂过衣襟。所以慢慢走,让碧青的草色映到心里,让莺歌燕舞诠释最完美的一幕演出。所以慢慢走,看山一颦一笑逶迤连绵的“眉峰聚”,看水忽明忽暗幽雅流转的“眼波横”。所以慢慢走,走出城市的浮华,推开通往恬然心境的门。

慢慢品,咀嚼文学艺术的华丽。文人墨客在历史的长空高歌,留下不朽的篇章,稳健、飘逸、灵动、悲慨,无不是世界的瑰宝。却唯独最爱安徒生不老的童话。用玫瑰和月光构建的城堡,用鸟鸣和花语填成的乐谱,用甜蜜和温馨诉说的结局,用深沉和内敛注解的哲理。安徒生用最朴素却最温存动人的言语营造一个在黑暗社会里遮风挡雨的港湾,庇护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用成人的眼光看童话,更读出其中万千韵味。所以慢慢品,让爱在生命里闪光,情在血脉里传承。所以慢慢品,让真善美不仅在故事里战胜假恶丑。所以慢慢品,让智慧的灵光抚平时间的脉络,用真诚的心打动每一熟悉的或是陌生的人。所以慢慢品,品出一个时代的宣言,轻吟一曲温柔的相濡以沫。

世界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万物以最快的速度生长,成熟,结出果实。但不能忘记心灵的闲适。慢,是一种睿智和豁达,是一种无畏和自由。慢是一种境界,让人看清世态炎凉,缓缓举杯,饮下愁绪,换身心的陶醉。慢是一种理想,让人望遍芳草,拈花一笑,洒一片花粉,换心灵满室缤纷。慢是一种爱和博大,用最舒缓最轻柔的动作抚平心灵的哀伤。慢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以静胜动,以慢制快,用细腻勾勒一个完美的世界,缓缓登上高峰,做一个胜利者的笑容给世人看。

慢慢行,让世界的美落在你的脚下,洒在你的眼里。

唯有慢,能给予我们一种最为纯粹的美。

夏日傍晚,乌云压盖天地,暴雨倾盆而下,快速落下的雨点震天撼地惊心动魄,这是一种放肆宣泄的快感。而落完最后一滴雨水后寂然无声的世界,草木笼罩着淡淡水雾,空气中潮湿泥土的气味,带着湿漉漉翅膀的小虫温柔地缠着路灯私语,你慢慢地踱步走过,看过,听过,用每一个毛孔去呼吸感悟,这一份缓慢纯粹的美。

古代文人讲究慢品香茗之美。不似我们用沸腾的水匆匆煮开茶叶,而是用恰低于沸点一点点的未开井水,第一道去洗茶叶,第二道第三道才用来浸泡茶叶。用温厚的壶盛水,慢慢抄起,一寸寸一点点漫过茶叶,看脆弱的叶吸饱水悠悠荡起在水中或浮或沉,澄清的水中一丝绿色缓缓溢出,空气中慢慢浸了带了微香的热气,稳稳地端起杯细细含下,将茶的气、色、香、味、形态一并滑过喉浸入心中——手腕的一起一落,这缓慢而优雅的姿式,才是真正茶的美,纯粹的美。

犹如走路。T台模特手足举落之间,充斥着功利与霸气,行色匆匆的路人显示出生活的浮躁忙碌。你是否还记得起,华清池旁贵妃挪步的身影。金步摇随着步子的迈动轻颤,徐徐而行,弱柳扶风,倾国倾城可谓如斯?

犹如舞蹈。“天鹅之死”中,绝望而急促的乐曲声中天鹅以惊惶的姿态旋转,一圈一圈像要以最后的精力来舞蹈,眼前迅速开放出一朵凄哀之花,令人心惊令人目眩这急速。而最后,音乐骤然而止,天鹅也应声停止旋转,它以一种缓慢的姿态倒下,一点点结束生命,而此时它的缓慢的呼吸,它的缓慢的挪动,他的缓慢的挣扎,这绝望与凄美一点点浸蚀心灵,缓慢中,透彻为之心灵震撼悲鸣。

而对于我,最为深刻的美,也是这般缓慢地占据胸腔难以忘怀。看《呼啸山庄》时深深被摄入那个荒凉古怪的庄园。一气呵成地快速读下去终于到达最后一行,心里的疑问被解答,而思绪却困在庄园里不得脱身。脑海里出现了林敦(醇)在阳光下笑着,对凯瑟琳伸出手说“我们去骑马”;是西刺(斯)克里夫站在书房门口一脸晦涩地看着疯了的她说不出话来;是凄冷的雨夜他被赶出庄园而又是同样凄冷的雨中他回来敲着门说他要复仇。这一幕幕缓缓地上演,慢慢地在眼前退成一桢一桢的胶片,我慢慢地看,他们与我一同频率地呼吸,举手投足,对望,转身离开。他们用一生缓缓地告诉我关于庄园的故事,我在书外缓慢地感受着,恍若时光流逝七十年。故事中的悲喜流过涓失,而这一份渗入骨血中的美却将永远停留,在这缓慢中。

唯有慢,给予我最纯粹的美。

篇一:放慢脚步,世界原来别样

“汽车刚驶出高速地段,车里的乘客有的无聊地听着随身听,有的不耐烦地看着报纸,有的干脆扶着前面的座位瞅着,妻子坐在我的身边,无精打采地看着地面。我坐在窗口,突然一地鲜花映入我的眼帘,五彩缤纷,煞是好看。于是我请示司机停车并答应只要采一束花的时间就够了。刹车一拉,全车人诧异地看着我,待我从路边采来一束美丽的花给妻子时,她开心极了,他随即将它们分给车里的每一个人,顿时车里春意盎然……”这是我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它给我启发很大,也因此想起了席慕容的一段话: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朦胧的幸福也总会变成明日朦胧的伤悲,今日的拥有总也赎回不了昨日的过错。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努力而认真的生活过了。努力而认真的生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浮光掠影,挤身于知识快速、信息高速,一切飞速的新时代,我们还会有上文中那位年轻人的“停下来慢慢欣赏”的经历吗?所以,我想在我们的时代,访放慢一些速度,有的地方也许一生只会到过一次,不慢慢欣赏周围的事物,该会是多么遗憾的事啊!纪伯伦有句名言: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牌上也写道:“慢慢走,欣赏啊!”社会的竞争,生活水平的提高,总让我们更加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车轮。于是我们给自己一个劲儿地鼓气:快些,再快些。如果遇到这一个时候,我建议主,让我们先暂且放一放高速,慢些,再慢些,欣赏一下周围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点滴。“花开不是为了花落,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侯鸟由南飞到北,又由北飞到南是为了经历四季的更替……”当一切都将变成高速,出门有高速公路,就餐有各式各样的快餐,打开书报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打开电脑更可以几分钟内“网尽天下”时,请记得放慢一下脚步,那时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有多少别样的滋味。

篇二:慢慢来

据说美国有一所中学,校训是“慢慢来”。乍一看来,觉得似玩笑,如儿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看到的类似“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的标语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慢慢来”,仔细想来,却大有深意。为什么要“慢慢来”?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人“萝卜快了不洗泥”,做事情,总是急功近利,恨不得一蹴而就;工作总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性情浮躁,静不下心;做学问浅尝辄止、如蜻蜓点水……因为“急”,因为想“快”,造成错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实在是多了去。许多城市、甚至海岛建起成群的高楼大厦,无人居住犹似鬼城;许多的旧城为建新城,扒掉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然后又因为要发展旅游再去修建假古迹;河流被污染就填上,为了美化城市再挖出新的河道;等等。为什么不能“慢慢来”呢?为什么不能先好好地规划规划,长远地打算打算呢?盖起了大楼再拆大楼,修好了马路再挖下水道。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怎么数得完呢!不说也罢!还有,刚修好不久的大桥,就坍塌了;汽车刚开动就压了人,你慌什么?成千上万的交通事故不都是因为跑得太快吗?!为什么要“慢慢来”?这是因为,“慢慢来”可以养成细心谨慎的工作习惯,“慢工出细活”,慢不容易出差错;“慢慢来”可以促使你多观察、多思想;“慢慢来”可以使你提前发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就像学数学、物理或者化学,定理公式等等还没有真正理解,就急着做题,你怎么可能做得对?就像写计划、写报告,急急忙忙写好,就拿给领导看,那么多的错别字、病句、论述不严谨,领导看了烦不烦啊?特别是将来,你的肩负的使命、责任或许会非常大。你一定要记住:越是重大的工程,越是要细心谨慎;越是紧急的时候,越是容易出大错;越是关键的时候,越是急不得。当然,“慢慢来”,不是不讲效率。“慢慢来”是说,开始要慢,等到一切步入正轨,然后再慢慢地加快速度,正如火车、汽车、轮船一样……

篇三:慢慢走,也许更诗意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广告语。每当想起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广告中那个人在火车上向窗外眺望的样子。是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一次所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必须参加的旅行。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也许我们曾在这旅途中迷惘徘徊,甚至也许我们无法控制场旅行在何时开始、又在何时结束。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无法逃避这场旅行。太多的人,只顾着奔向目的地而匆匆地走,无暇去看这途中的桃红柳绿;太多的人只顾追名逐利而匆匆地走,不屑去看这途中的朝阳东升日落大江;太多的人,只着眼于下一站将在何处而匆匆地走,漠然地错过了一处处诗情画意。因此,有太多的人到达了这场旅途的终点只能空悲切、空遗憾。那,我们为什么不该把结果看淡些,把脚步放慢些呢?慢慢走,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早晨朦胧而微湿的晨雾,树尖上高歌的鸟儿,小草上附着的露珠,花朵苏醒在清新的阳光中。这些不都是美丽吗?中午的艳阳高照,阵阵蝉鸣回荡,整齐的白杨树们在风中摇曳,也许还有田边的青蛙在歌唱。这些不都是画意吗?慢慢走,你还会在傍晚的时侯看到一片一片绯红的晚霞,会看见隔江的小村落有炊烟袅袅升起,会看见倦鸟成群地飞会树林。这些不都是诗情吗?还有那夜晚,也有明月别枝,星垂平野。这些风景,那些匆匆地走的人怕是不曾见过的吧。慢慢走,用一种淡雅闲适的心境度过我们的人生。用我们的眼睛去收集所有的美丽,用所有的美丽来丰富我们的记忆。这样慢慢走,慢慢地、愉快地、平和地去看人生路上所有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风景,把它们作为我们到达人生旅途终点时的记忆,用这些记忆来雕刻我们生命的年轮。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拥有更多的物质上的财富,更多同伴,更多为他们夹道欢呼的人。但慢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拥有更多诗意的回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比慢慢地走的人去过更多的地方,但慢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比匆匆地走的人拥有更多风景。与其匆忙地在人生路上行走,不如把脚步放慢些,把视线放宽些。过程如此美好,何必那么在乎那好的、坏的所谓的结果呢?且行且欣赏,且看且珍惜。慢慢走,也许更诗意!

篇四:慢是幸福的标志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曾写道:“我相信慢是一种幸福的标志”。这同样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放慢自己前行的脚步,不是停滞,而是为了明天更好。”着眼现在,繁华社会,已进入了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太多的诱惑让我们不舍,让我们慢不下步调,只知道一味的前进,前进。快是实现目标的希望,然而快并不代表收获幸福。在一味追求快的同时,我们也常体味过度追求快的辛酸和苦涩。在快的途中我们可能已经错过太多本该享受的年华。在交通安全事故中,快是第一杀手,“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警示名言;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领导人错误估计社会发展形势,在“超英赶美”的豪迈誓言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从实际出发的代名词。有时慢是为了更好的快,如果说快是昙花一现的过客,慢则是品味幸福的标志。回顾历史,多少墨客在慢中洒脱生活,不如让我们学学他们的慢,去品味慢的幸福。庄子是慢的,慢到了解游鱼之乐,舞蝶之悦,慢到脱离尘世与名利,慢到只追求梦中化蝶的逍遥,只感受人生中清而澈,柔而凉的泉。无疑庄子的慢是幸福的,他在慢中让自己的心灵飞翔着。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南山下守着他“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那独钓一江寒雪的柳宗元,吟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中灭的绝句;那挽着飞瀑落九天,捧起桃花潭水,呼唤远影孤帆的李白更让我们看见了他人生中独特的浪漫。历史是长河,在这条长河中遨游着无数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人,同样也冲毁了那些在快节奏中消逝的生命。“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作家狄更斯,当他不停脑的工作到晚饭时间时,刚坐在饭桌边便永远的睡着了。他把生命当做工作的筹码,甚至忘记自己是血肉之躯,不是钢铁之身。这样的快节奏生活是对自己的践踏与不负责任。在追求学业,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快是美好的希望,但循序渐进才是收获希望的保障。“三更睡,五更起”是扼杀希望的顽敌,“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是摧残希望的药剂。是时候放慢自己的脚步了,去听听清晨的第一声鸟鸣,去看看路旁盛开的一朵野花,去嗅嗅雨后泥土的芳香,你会发现这样的慢,是一种幸福。放松,休息为了明天更好。

采纳吧

谢谢

  • 索引序列
  • 关于旷达的议论文题目
  • 乐观旷达的议论文素材
  • 议论文乐观旷达素材
  • 豁达议论文题目
  • 关于慢的议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