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龙镇,现居北京。
被称为中国恐怖小说第一人。
著有《冥婚》、《门》、《奇门遁甲》、《三岔口》、《失常》、《所有人都在撒谎》等畅销作品。
周德东还写小说。周德东辞去一家畅销杂志主编的职务,发布声明,表示以后就不再出版纸质的小说,只在网上写作,为读者提供网络收费阅读。周德东,著名作家,中国悬疑小说教父。历任《女友》杂志社主编、《格言》杂志社主编、《青年文摘》杂志社主编。迄今为止创作600多个恐怖故事,出书数十部。连续三年被评为“网络最受欢迎作家”。
周德东的评价:周德东文字功底、梗的程度、脑洞大小大致与蔡骏、那多一个档次。但周德东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长篇节奏把握不住。
打个比方,一般优秀的悬疑恐怖小说就像立体的水面涟漪,读者从最外层向最内层逐层抽丝剥茧,眼见谜底逐渐揭露,最终收在一个点上,一气呵成。而周德东的长篇则像平面里的正弦波,跌宕起伏是有的,但一直同频率同振幅震荡,无休无止望不到边,让人越看越觉得疲乏无趣。
作者简介:
周德东,著名作家,中国悬疑小说教父。历任《女友》杂志社主编、《格言》杂志社主编、《青年文摘》杂志社主编。
迄今为止创作600多个恐怖故事,出书数十部。连续三年被评为“网络最受欢迎作家”。代表作《三减一等于几》《三岔口》《门》《冥婚》《罗布泊之咒》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曾与著名导演李少红合作恐怖电影《门》(由陈坤、杨幂主演)。
172他亲口说的还有上次给他打电话他问我多高我说:171他说:哎呀快赶上我了我才172
周德东,男,1967年出生,黑龙江人。被称为“恐怖小说第一人”。生日:09-11。星座:处女座。血型:A。职业:作家。 曾任《文友》杂志主编,《格言》杂志主编,《青年文摘》(彩版)主编。
岑桑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城市情感专栏作家,少年儿童文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格言》签约作家。百度专家团情感问题专家,百合网签约婚恋专家。其作品涉及情感、时尚、专栏、评论、心理、职场以及爱情、科幻、魔幻、恐怖、悬疑故事等诸多类型,发表在《女友·校园·花园》、《读者》、《青年文摘》、《花溪》、《南风》、《女报·情感》、《意林》、《爱人》、《花火》、《知音女孩》、《青年博览》、《女人坊》、《家庭之友》、《莫愁》、《少男少女》等近六十家全国性期刊。从06年起为台湾时尚杂志《爱女生》内地版,撰写上海部分的城市专栏。08年起为《扬子晚报》撰写情感解读,2011年起开设专栏“Qing问闪答”以及“爱症解Du”。著有职场小说《上班啦,我是新丁我怕谁》,职场爱情小说《钱宝珠嫁人记》,少年科幻冒险小说《杜雷日志》,青春小说《蓝桉跑过少年时》,并在百度花火吧活动中表示会进行蓝桉二的创作。名家评岑桑王秀华——《女友》杂志主编岑桑经常给我们写小说,我总是把她的小说当成范文,让编辑部的小编们传阅。在她的文字里你找不到离奇的故事,但是从一开篇,你就会被她的文字吸引,一直读下去读下去,看到最后,往往还能沉思许久。她总能唤起你的共鸣,或者心底的片片记忆。有些往事好像你也经历过,但是有些模糊了,岑桑会把这些记忆的碎片串起,展现给你看,于是你在她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有很多的心事被她偷窥了。把平淡的故事写到人心里去,这是岑桑的本事。只知道岑桑生活在上海,曾经与她匆匆地见过一回,大眼睛、白皮肤,说话的声音也是柔柔的。她的小说画面感极强,好似她亲身经历过一样。我想,文字这回事,主要还是靠天分。有的人随便一写,别人就陷了进去,有这样好文笔的人,无论写什么样题材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好看。一直都很喜欢看岑桑写的爱情小说,那些爱情故事总是充满了希望,让我们感叹,年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岑桑笔下的职场同样精彩,那些鲜活的生命就是曾经的你我。岑桑把那些故事写给年轻的读者,告诉他们,慢慢来,其实你可以更好!黄佟佟——《花溪》杂志总监 专栏作家岑桑有两位,一个是广东一位著名的老作家,文章入选过中学课本,以文字好而著称,另一个就是这位漂亮的小岑桑,她也以文字好而著称。她写得好,也写得早,是自由撰稿人,也是专栏作家,基本上所有的女性杂志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有很多人看小岑桑在《花溪》的小说之后跑来问我是不是那位老先生,我答不是,接下来,必然会有人惊叹,这么年轻已经写得这么一手漂亮老辣的好文字,如何了得。好了——《南风》杂志编辑总监有趣又有用,在当今略显泛滥的青春文学书籍中,其实是难能可贵的。而岑桑的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颇有创意,值得大家花点时间去读一读。也可以说,她真正地体现了一个词语的含义,那就是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想做却始终未能做到的——寓教于乐!叶细细——畅销书作家、《爱人》杂志主编岑桑在《爱人》里的文字向来干净透澈,兼具理性和感性,总在飞扬风趣的故事之下,讲述爱情与人生的睿智。这样文笔写起职场小说来也游刃有余,故事妙趣横生,让人得益良多。吴宝丽——《中国妇女》杂志社战略发展部主任 《i girl》杂志总编:对于混迹职场20多年的我来说,读岑桑的书的确觉得我们已经非常OUT了。其中丰富、新鲜、有趣的语言,常常使我要想上几分钟才能猜出其对应的意思;还有就是对于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观念的讲述,更使我获得不少新的体验和感悟。如果我能够用这样的语言,或者说能够听懂当下年轻人的语言,那么或许能够让我与我的年轻的同事们沟通起来更顺畅,能够消除更多代际间的隔膜和冲突,这是我,一个职场“老”人在读这本书时的最大收获。西岭雪——著名作家 红学研究者《爱人·月末版》主编认识岑桑的文字,是为一套小说合集筛选作品。平静的讲述,潜藏着炽烈的情绪。后来在杂志里看她的两性心理,分析的精准睿智,又是另一番理性的模样了,所以她的这本“钱宝珠”才可以把爱情与职场揉杂的这样好。每个女人都脱不开爱情与职场的双轨人生,你只能选择倾向于哪一边。偏于职场刚硬,偏于爱情柔韧。初入社会,我们总是觉得爱情在事业面前不值一提,可是到头来,回望错失的感情,却又觉得手中攥着的荣耀一文不值。很喜欢这本书的立意,授人以职场与爱情的锦囊。其实平衡是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能做到的不多,无限靠近,就已经很好了。最后借苏先生的那句热闹的“宝珠穿蚁闹连宵”送与岑桑吧,祝新书《钱宝珠嫁人记》大卖连销。任田——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杂志主编香港文汇报首席记者岑桑,不是你们所认为的那个广东名人,而是个微胖小女人。齐刘海,人很白,常宅在家,肌肤柔软。说话低低,文笔细细,不争不抢,赶起稿子来很拼,有股收埋不住的倔强。恭喜岑桑新书上架,我永远都佩服擅写长篇小说的人,因我做不到。曾和香港金牌编剧何冀平老师探讨过小说里的飞檐走壁,结论是:好的小说家须分得开生活是生活,想象是想象,像何老师,她写《新白娘子传奇》、写《新龙门客栈》,无疑跟她生活无干的。因此恭喜岑桑,她作为一枚婚了的宅女,尽力将一场爱情职场双核推进的励志偶像戏,描摹得张扬低廻,体贴激越,且笑且痛,有生有色。青春是一场赤手空拳的奋斗,需要有点“二”的精神。才好看,才好玩,才痛快。人的战斗气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褪掉“二”的成色,十年后,你可以说“我成熟了”,也可以说“我怯懦了”。所以,在我怯懦之前,很期待一睹岑桑的《钱宝珠嫁人记》。沈永新——《知音女孩·校园·小说》双刊主编,《知音·女王》杂志总监受岑桑邀约书评之时,曾开玩笑说我会写,我喜欢这个小姑娘。其实这也不全算是玩笑。岑桑交给我第一篇稿子的时候,文笔清新,满是淡淡忧伤的校园风。然而几年下来,她的文字成长之快,涉略之广,让人惊叹,文稿已登上全国四十多本报刊杂志。她说自己以挑战各类杂志为乐趣。是个真正的文字游戏者。读岑桑的《钱宝珠嫁人记》,感觉她心里仍揣着把飞扬的青春,没有因时间的消磨而退减,只因时间的历练而聪慧。可以说,这是一本有关成长的心得,是每个女孩子跨出校园,必经的欢乐和生长痛。故事奇趣丰富,却不掩现实的惨烈,穿插在故事里的点评,让人莞尔之后,品读出一些生存的道理。至于爱情与职场双赢,究竟是梦想,还是奢望。岑桑用一个女孩的奋斗史,给出了答案。吴军辉——《百花·悬疑故事》主编我常看到岑桑的作品,是她的悬疑恐怖故事。题材很新疑,切入的视角也新鲜。文字里有很强的画面感,读她的故事如同在看电影。没想到她的爱情职场小说也不错。也许是常写悬疑故事的原故。她的长篇小说节奏很快,情节紧凑,完全没有言情小说的拖沓感。非常喜欢岑桑笔下的钱宝珠,带着股不屈不挠的劲头儿,有这个时代女孩子的特质与性格。小说的笑点丰富,读起来轻松而不失思考的余地。其实,幽默也是考验作者的一种功力。幽不好的,就像蹩脚的春晚小品,好的包袱才能让人由衷一笑。岑桑 扬子晚报Qing问闪答和爱症解DU提问方式: 可登陆新浪微博给“微言岑桑”私信 留言
周德东,男,1967年出生,黑龙江人。被称为“恐怖小说第一人”。生日:09-11。星座:处女座。血型:A。职业:作家。 曾任《文友》杂志主编,《格言》杂志主编,《青年文摘》(彩版)主编。
聊斋根本就不是恐怖小说小说原文文字很优美只是八十年代电视剧版给妖魔化了
外公或者爷爷```````小时候大家共有的经历
这简单,在梦里见到的女鬼
赵丽宏赵丽宏,青年散文家,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八十年代初,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赵丽宏以《诗魂》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讲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的故事,表达他对诗人的怀念和对那个灰暗时代的复杂感情。前苏联的汉学家、莫斯科出版社总编辑别仁将这篇散文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他的散文集《诗魂》出版后,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九八七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赵丽宏:书是永远的朋友按常理说,专业作家是以写作为生的。然而,先后著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专著四十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大奖的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却一直觉得对自己而言,“写作还是业余的”。他说:“要说我有什么专业,只有读书”。在新近出版的《赵丽宏读书随笔》一书的自序中,赵丽宏又一次表白“最大的实惠和快乐就是读书。”出生于上海的赵丽宏,从小就是个“书虫”,读书从来不管时间场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书,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赵丽宏往往是走路读,吃饭读,睡觉读,上厕所也读。从连环画、童话、神话,到《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再到《唐诗三百首》、《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红楼梦》,赵丽宏总觉得“这些书要比课本上学的历史有趣得多”,常常读得入迷了,大人的一声叫喊才把他从痴梦中惊醒。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赵丽宏开始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无论什么书,他拿到就读,平时除了读鲁迅,读茅盾,读巴金,读冰心,他还把上高中的姐姐从图书馆里借回家的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都读了一遍,如《安娜·卡列尼娜》、《唐·吉诃德》和《复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以及《基督山恩仇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特别是赵丽宏在上海旧书店里淘得的一套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诗丛,更令他兴奋不已。这一套新诗丛都是普希金的诗歌,译者是查良铮,出版于一九五五年。它们成了赵丽宏中学时代最喜爱的书。可以说,赵丽宏后来写诗,和当初读这几本诗集有很大的关系。这几本书,赵丽宏很珍惜,为减少磨损,他就用透明的纸很仔细地将封面包起来,但它们还是被赵丽宏翻得很旧。赵丽宏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我读得多而杂,读得囫囵吞枣,读得没有章法,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中学毕业后,赵丽宏离开上海市区去崇明岛“插队落户”,简单的行囊里寥寥几本印刷品中,有一本《野草》。现实中,很多小说往往读第一遍时觉得新鲜,看第二遍便觉无味。《野草》这样的书却可以让赵丽宏“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因为读这样的书“可以让你反复回味,时时能品出新的韵味来。”当时,赵丽宏就想,“倘若鲁迅先生没有那厚厚的十几本著作,只有一本薄薄的《野草》,他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漫长岁月中,赵丽宏“曾感到过孤苦无援,前途渺茫。”可就是那些和赵丽宏朝夕相处的书,使他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在一盏飘忽不定的油灯下,是书伴他“度过了许多温馨而愉快的时光”,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也是书“帮助他选定了人生目标”。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赵丽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可供赵丽宏选择的“好书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样,多得叫人眼花缭乱”。一九八一年赵丽宏毕业后到《萌芽》工作。那时,赵丽宏住在浦东,每天坐公共汽车经过黄浦江隧道,要花很长的时间到市区上班。由于“在车上的时间是特别难熬”,赵丽宏每天手握一本好书,便把难熬的时光化为愉快的瞬间。在公共汽车上,赵丽宏总能聚精会神地读书,任何噪声都不能干扰他的情绪,即使有人挤他,有人推他,他都木然无知,因为他正“躲进书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时代发展到今天,千变万化,然而,赵丽宏对书的痴迷却始终没有改变。已有了七八个书橱,拥有好几千册书的赵丽宏说,“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还会思想,我决不会离开书籍,决不会舍弃这些可爱可敬的朋友。” 我想,这些话,应该是赵丽宏的肺腑之言。
《萌芽》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创办
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萌芽》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目前《萌芽》发行量已达50万份,是对中国青年深具影响力的一本原创文学杂志。1999年,萌芽联合13所著名高校合办中国权威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大赛发掘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文化偶像,《萌芽》因而被誉为“80后偶像摇篮”。“萌芽”,是名词,是动词,更是一个中国知名青春文学文化品牌。 “萌芽”,一个全方位的青春文学文化平台, “萌芽”,一本具有50年辉煌历史、仍为中国权威畅销的原创青春文学杂志, “萌芽”,一个历时8年,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萌芽”,一个销售已逾百万册的国内畅销青春文学书系品牌, “萌芽”,一个近60万会员,每天百万流量的超人气青春文学文化网站。 1956年 “任何参天大树都是萌芽长成的” 3月,作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阵地,《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7月,《萌芽》杂志创刊,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正如巴金在创刊号的祝词中说的那样,“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就会展开她那‘欣欣向荣’的前途。” 1960's 艰难岁月VS无人不知的《萌芽》 《萌芽》杂志创刊后,就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来稿数量激增,发行量也直线上升。创刊号印数36000册,一年不到就达到20万份。在广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青年习作者的园地,不少作家,如新近去世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等,都是在《萌芽》起步跨上了文坛。而今天50岁左右的一代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萌芽》。最初,《萌芽》为半月刊,至1960年7月改为月刊,但只出了两期,因纸张供应紧张而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共计出版了98期。 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萌芽》复刊。 1966年7月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再度被迫停刊,共计出版31期。 参考资料:
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1952年2月生于上海市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专业作家,全国政协委员。著作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各种专著共六十余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诗人、散文家,出版著作70余部,散文、诗和报告文学曾30余次在国内外获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部分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学教材。
目录
刊 名:读书刊 期:月刊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执行主编:黄 平 汪 晖 总 编:汪季贤 社 址:北京美术东街22号 邮 编:100010 电 话: 国际刊号:ISSN 0257-0270 中国刊号:CN11 1073/G3 邮发代号:2-275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并一向以引领思潮闻名全国。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大都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汪晖(1959年10月-),江苏扬州人,中国大陆著名学者,被认为是“新左派”(中国当下语境意义)领袖。1966年入扬州市西门街小学,1971年入扬州市鲁迅中学(今扬州大学附属中学)、1976年初高中毕业。1976至1977年间,先后当过一年半的临时工和徒工。1978年录取为扬州师院中文系77级本科生。1981年本科毕业,1982年考取本校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唐弢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88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即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1996年至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在其任内,《读书》依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早在1970年,被打成“陈范集团”的陈翰伯、陈原和范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谈起办刊物,设想待日后海晏河清,要办一本读书杂志。八年后,他们的理想初现曙光。书禁初开,“二陈一范”也分别从干校回来,入主出版界几大机构。其中陈翰伯任文化部新闻出版局代局长,陈原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范用则是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范用提出由他任总经理的三联书店主办《读书》杂志。1979年4月,《读书》创刊号面市。第一篇就是李洪林的文章,原名为“打破读书的禁区”,后由范用改为“读书无禁区”,简洁、坚定,像发刊词一样,举起了一面读书人的旗帜。《读书》创刊号印刷5万册,几天内就发完了,马上加印5万册也销光。开篇宏文“读书无禁区”激起无数回响。《读书》编辑部接到大量反对的来信。反对的言论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担忧没人把关,思想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将会被垃圾文学污染;二是担忧是禁门大开,封资修将从此占领我们的文化舞台。类似的论辩也在党的思想中枢中宣部内进行。李洪林后来被胡耀邦调入中宣部,任理论局副局长。有同事当着他的面争论:小学生能看《金瓶梅》吗?1980年,沈昌文任《读书》主编,“读书无禁区”激起的波澜仍未平息。“我几乎天天要同这一件事打交道,这也才知道它真正的份量。”沈昌文曾多次代表《读书》杂志就“读书无禁区”一文做检讨。1981年4月,《读书》两周年,沈昌文向陈翰伯报告了“读书无禁区”发表后的反应,希望他能就此文表个态。于是, 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在我们的当代史中,人人尽知,确实发生过史无前例的禁书狂飙。‘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对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此文归纳了读者的反映,一是《读书》不怕顶头逆风,不信歪门邪道,坚持解放思想。二是不登打棍子的文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三是《读书》博采中外,掇拾古今,提供知识。四是文风可喜,一般没有废话、空话,八股文那套起承转合,不知所云的东西也比较少。
沈昌文老先生小时,曾在上海租界工部局所办的学校受中小学教育;1949至1951年初,在上海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工作;1945年3月至1951年3月,基本上是工读生涯。上学的同时,曾在金店、粮店习艺;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工作阶段发表了很多成名作品比如:《阁楼人语》、《八十溯往》 、《知道》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