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审计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审计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审计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呵呵,差不多就是论文的构思吧,先想想论文要怎么写吧。写出大概的条条框框就差不多了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需建立起了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六)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 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本文拟就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也可分为这四个阶段,同时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评价。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由于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刚起步,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具体审计准则也没有出台,所以目前情况下,可暂时以财政部颁发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条例、办法等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注册会计师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帐和机内日记帐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质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维护等。电算化系统的质量,运行水平,一方面依赖于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的质量。一旦在开发过程中产生错误,则在系统运行后,将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在运行后,对该错误进行修改也极其困难,所以,应该也必须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其质量,防止计算机舞弊,保证系统运行后的可靠性、效率性。

理论意义就是你在论文中用到了那些相关理论,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主义理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分析法现实意义 就是 你的论文对现在人们有什么启示和帮助。

实证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对别人的研究进行阐述、归纳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揭示自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以下是我整理的实证会计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资产重组对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企业资产重组中还存在着部分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来给自己虚增资产和资本以达到操纵利润等目的。

为保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应当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式,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评估也很难公正客观,不是低估就是高估。如果低估则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如是高估则是对另一方权益的侵害。因此,正确分析和界定企业无形资产,科学、准确地评估无形资产,合法公正地处置无形资产,对推动和保障企业的顺利实现,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资产重组过程中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处置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广泛的研究。

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刘玉平《资产评估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陈仲《无形资产评估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朱秦丰《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风险及防范》合作经济与科学2007

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

可行性:

无形资产是体现重组方对被重组方对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新颖性、成长性成、成熟性、风险性等都很关注,然而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项目的市场获得能力。但如果拿着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其技术无形资产出具的价值评估报告去找投资机构,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国内对资产重组中无形资产的界定和评估存在如下缺陷:

偏重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计量研究,而对无形资产的权利属性、无形资产价值运动规律、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约束条件等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无形资产范围局限于传统认识,对现实中新型无形资产及其营运方法缺乏研究,尤其是关于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研究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偏重对国外无形资产评估技术方法的介绍,缺少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的评估技术创新。缺少对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经验证据研究,无法为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理论提供可信的实证支持。忽视无形资产相关利益主体已经呈现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规则和方法研究不力。

预期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界定的`黑洞,明确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

提高资产重组中的企业各方和有关管理、评估、审计监督等多方对无形资产的充分重视,有效地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无形资产运营的效率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什么是无形资产

2.企业资产重组中对无形资产评估和界定存在的问题

3.无形资产在企业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如何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出现的问题

5.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6.总结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五、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08.9.10选题

22008.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08.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08.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09.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09.3.30论文定稿

72009.5.15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06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5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

伦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护理伦理学的认识 求论 这些内容才是关键

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论文的水平,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准题目; 二是要在这个题目下搭出几个比较新颖的论据作为框架; 三是要积累一些平时教学中一些鲜活的例子; 四是要提高文字的流畅性、可读性。 这其中,选准题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题目决定方向,方向影响质量。 选题时要注意四新: 一要时间新,指问题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公民教育是去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我校也受教研室委托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新问题,而出现这样的一篇论文,起到填补空白的效果。同样的还有“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等。 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以前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如“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等。 三是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但也不能盲目赶热点、追时髦,要注意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如“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等。 四是理论应用上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综合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可以运用或借鉴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如“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菜单”多用于计算机教学,强调了一种“交互性”,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猜想其可能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还有“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二、如何搭出论文的框架所谓论文的框架,就是指论文中支撑论文的几个提纲或是论据,也就是你从哪几个方面来达成目标的。 论文的提纲同样要注意几点: 一是新, 创新是第一要素,比如《改善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备课、议课、评课的主要方面,相关的论文也很多。这篇论文架构了这样几个提纲: 课堂提问应提“以人为中心”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应力求技巧性。 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二是全, 论文的提纲应力求周全,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很多,如果你仅从一、两个方面去论述,就显得说服力不够。 三是奇, 提纲的表述不妨奇一些。如有位教师在谈当前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时,采用了这样几个提纲: 1、“丢了西瓜捡芝麻”——为了探究而探究 2、“大事化小小化了”——探究教学的形式化 3、“野渡无人舟自横”——探究教学的随意化 虽然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普通,但提纲却起到了吸引人眼球的效果

在论文库里面找找,或者在百度文库上下载

别问了,你挂了。。。

审计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审计风险是开展审计工作所承担的风险。如按照统计方法开展审计,可由置信水平、精确度、标准方差等来量化审计风险;如采用非统计方法开展审计,就无法量化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只能降低,无法避免,只要依据足够的职业审慎、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开展审计,在考虑成本效益的的前提下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水平就可以了。财务风险是运用债务资金带来的财务运行风险,要与经营风险搭配考虑。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当经营风险高的时候,要控制低的财务风险,尽量使用自有资金保障经营;当经营风险低的时候,可以接受高的财务风险以达到更大的股东价值回报,尽量使用债务资金保障经营。

你好,开题不难写的了

开题能搬忙做一下。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论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2.理解论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3.能归纳论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论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审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我在天涯问问里看过人家也发过这问题.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7d6685698ef6d09 它有说到:1、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目的是:结合所学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解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对审计的风险与防范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意义是(理论或实际):随着市场经济风险的加剧,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和采取控制防范对策,有效控制和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2、论文(设计、调查报告)任务、重点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进度安排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任务是:通过对我国审计现状的分析,对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剖析,阐述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措施,论文(设计、调查报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风险及成因,以及对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而言,两者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会计论文开题 报告 ,供大家参考。

《 财务会计与审计关联性研究 》

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都是以更好地为企业经济活动服务为重心,使整个企业 财务管理 的基础环节,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和运行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财务会计和审计两者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需要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处理好财务会计和审计的关联性和区别,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关联性

(一)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相同点

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两者在具体的工作环节、工作手段、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上,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两者都有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的实施监督和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在进行具体的会计工作时,可以在依法的前提下,实施监督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运营细节。企业审计的工作主要是在企业财务进行监督过程以后,再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监督和管理,还有对企业财务认定的相关业务活动做出认定。

2.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具有相同的目标,就是在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实施内部管理和控制,进而可以达到全方位掌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目的,以最大限度地使企业实现利润增涨,降低运营成本的最终目标。同时,财务会计和审计的工作出发点都是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主。

3.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在范围上有很大的关联,财务会计主要管理和控制企业内部的流动资金,包括企业所有业务收支范围内的管理。审计工作的主要范围也是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和控制,以进一步保证其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不同点

1.从工作重点来看,企业财务会计主要对企业生产运营的资金、一切账务记录进行管理和控制,重点放在企业的资金上。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进行内部的管理和控制,主要在人力资源、运行机制、内部管理等进行监督。

2.从工作对象来看,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是针对于一切账目管理,资产的运营控制,同时形成一定的会计报表,以便可以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其工作对象具有详细性和具体性。审计工作主要是以监督和管理财务会计所有的业务活动为主,以便保证其资金管理和控制活动得以实现。

3.从工作层次上来看,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财务管理和控制,是低层次的监督管理。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除了有对会计工作的检测和控制,还有与企业财务相关的所有业务,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管理工作。

二、对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进行提出一些建议

(一)理清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关联性

要做好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的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要理清财务会计和审计存在的关联性,在本质上把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认识清楚。企业财务会计的本质是资产管理,以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主要目标。审计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进行企业财务的监督,以评价企业经济业务行为主要内容。其中,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具有一些相同之处。所以,企业就需要利用审计监督和评价,规划好发展目标,以促进企业经济高效、稳定发展。

(二)保证企业财务内部管理和外部控制互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部门企业财务工作发生徇私舞弊的情况,企业必须要设立有关的控制管理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保证,它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多个环节,主要有企业业务活动运营的实际政策、管理制度、以及有关的规范、标准等。同时,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业务程序,在具体分工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外部控制管理互相结合,以便保证企业多项经济发展信息可以被有效规范化地记录和运用。

(三)明确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职责和权利

企业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环节中,资产的监督管理程序恶化审计工作具有很大的共同点,其都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资料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可是,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审计工作主要以强化企业财务的监督和评价为主。所以,就要明确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不同的职责和权利,以便加深财务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范围的认识,进而提升不同职责部门和环节的财务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结束语

由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手段和理念在不断改进和变化,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也相应有了很大改变,就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者认清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明确企业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在具 体操 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清两者的职责和权利,以防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促进两者更好地实现配合,进而保证企业财务工作顺利展开,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 财务会计中税务会计分离意义 》

一、企业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才会既提高我国会计改革的成效,又促进税制改革的深化,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

建立一套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准则不再具体规定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这就使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产生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深入实施,税制改革的推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核算原则、核算目标、核算对象及核算依据等方面的差异日趋加大,例如:在核算原则方面,当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时,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使报表公允的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将该项政府补助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而是随着资产的使用逐渐计人以后各期的收益;而税务会计主要是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在收到补助时就全部计入当期收益,缴纳相关税费。由此可见,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把二者之间的核算差异归集在财务核算末端———会计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通过所得税会计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纳税调整来解决,使得财务会计工作执行的依据更加明确,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更具规范性,保证会计改革见成效的同时促使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使得我国税制改革落到实处。

二、企业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可以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能力,规避企业税收风险

分离之后的税务会计不但能够有充足精力对企业各项经济和资金活动进行严格监督,而且还能够通过各项分析 方法 ,从企业的发展特点出发,对发展模式进行适当调整,让企业不但能够在发展中依法遵守纳税规定又能享受到税收政策优惠,使企业的税款不漏也不重,合理、合法减轻税负的目的。现在我国各税种都明确规定了纳税义务的确认原则、纳税期限等,这也促使纳税人在税收筹划时可以利用资金时间价值,依法合理纳税,运用最轻税负和最迟纳税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加强了企业税收筹划的职能。例如:在增值税抵扣制度下,供给方的纳税人身份直接影响购货方的增值税税负。对于一般纳税人购货方,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供给方,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现税额抵扣。如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为供给方,取得了小规模纳税人出具的增值税普通发票,则不能进项抵扣,但如能取得由税务机关代开的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购货方就可按照3%的税率进行抵扣。因此企业税务会计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供给方,可以实现税负的降低。又如我国“营改增”以来,增值税税率体系包括17%、13%、11%、6%以及3%、4%、6%的征收率。根据相关税法政策,混业经营中不同税率项目需要分开核算,否则会统一适用高税率,因此在“营改增”后,企业税务会计应对涉及的混业经营项目分开核算,以适用较低税率,降低税负成本。

三、企业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有助于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企业在履行纳税人义务的同时可以充分享受纳税人权利,比如有权申请减税、免税、退税,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必须要充分熟知税法规定,对各项税种的实施规则要精通掌握,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正确进行有关纳税的会计处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后,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和税务会计人员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审核,共同进步,熟悉会计与税务两套法规之间的关系及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可以更好的为 企业管理 服务,这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之,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花开两朵,这不仅是企业加强管理和追求利益的要求,也是企业多元投资主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 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及改革策略 》

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财务控制力,财务基础薄弱

当企业在竞争中得到机会、获得发展之后,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比较重视销售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等问题,却没有对财务会计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这也造成了很多企业没有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也没有着力建设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会计的发展水平落后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有一些企业制定了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然而由于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执行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彻底沦为摆设。此外,由于企业的财务基础薄弱,财务控制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缺少合格的财务会计专业人员

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就必须从财务会计人才方面着手。然而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缺少合格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问题。在企业中研发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比较容易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而财务管理人员的受重视程度较低,甚至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要负责多项工作。与此同时,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的素质相对低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财务会计人员的招聘方面不够重视,招聘到的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往往存在着技能不过硬和专业知识不过关的情况,造成了会计核算中出现一些原则性错误和操作性错误。

(三)风险意识较弱

当前我国有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没有认识到市场竞争中蕴含的巨大风险,造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较高,不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短债长投,加大了企业的风险企业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在获得固定资产时有一定的困难,一些企业往往通过对贷款用途进行擅自变更的方式来获得固定资产,这也造成了企业的流动资产低于流动负债,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潜在支付危机。

2.过度负债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一些企业往往会出现过度负债的情况。虽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负债经营,然而如果没有对自身的经营能力进行充分的把握,没有考虑到负债的代价和成本消耗情况以及真实的还贷能力,就会造成企业过度负债的情况。还有一些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之后,没有对偿还贷款进行有效的规划,也没有通过贷款来提高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一旦面临银行贷款到期,企业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甚至不得不因为债台高筑而破产。

二、解决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改革策略

(一)企业要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有效地检查和监督

一些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仅仅在年末对企业的现金进行一次盘点。主要是由企业出纳对现金的实际存储数额进行盘点,再由会计对比总账里的数额,确认二者一致,填写《现金盘点表》。由于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较低等原因,一些会计人员即使在现金盘点过程中发现问题,也不会立即上报,而是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蒙混过关,在一些中小企业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企业要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检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现金盘点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财务会计人员是否存在弄虚造假,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损失。企业要对银行对账单和银行 日记 账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二者进行核对,并且核对未达账目的真实性。企业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与银行在月底进行核对,将核对结果写入会计报表内。一旦发现差错,要立即采取有效的 措施 ,查明出现问题的原因,避免损失扩大。

(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

随着企业的发展,必须对财务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才队伍。首先,领导必须提高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重视。财务人员尽管不像研发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那样可以直接提升企业的业绩,但是从长远的目光来看,财务人员关系到企业能否提高对资金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企业要在内部营造出重视财务管理的氛围。会计人员在精不在多,企业应该更加重视财务会计人员的质量,在招聘过程中提高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保障进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企业还要做好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使其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财务会计服务。

(三)推动财务会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的财务会计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这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水平,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就必须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企业要不断推动财务会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方式,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及时、准确和真实。要充分利用 网络技术 和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保障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减少人为操作错误。这样一来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及时利用财务会计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准确的把握市场机遇,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本文对企业财务会计进行了简要的企业介绍,并且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更为及时、准确和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效的规避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使企业管理层能够做出更为科学和准确的决策,抓住发展中的机遇,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有关财务会计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 财务会计论文的开题报告

2.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3. 会计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财务论文开题报告

5. 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 大学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你好,开题不难写的了

审计监督论文开题报告

我在天涯问问里看过人家也发过这问题.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7d6685698ef6d09 它有说到:1、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目的是:结合所学的相关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解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对审计的风险与防范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意义是(理论或实际):随着市场经济风险的加剧,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和采取控制防范对策,有效控制和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2、论文(设计、调查报告)任务、重点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及进度安排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的任务是:通过对我国审计现状的分析,对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剖析,阐述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措施,论文(设计、调查报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风险及成因,以及对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证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对别人的研究进行阐述、归纳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揭示自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以下是我整理的实证会计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资产重组对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企业资产重组中还存在着部分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来给自己虚增资产和资本以达到操纵利润等目的。

为保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应当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式,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评估也很难公正客观,不是低估就是高估。如果低估则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如是高估则是对另一方权益的侵害。因此,正确分析和界定企业无形资产,科学、准确地评估无形资产,合法公正地处置无形资产,对推动和保障企业的顺利实现,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资产重组过程中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处置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广泛的研究。

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刘玉平《资产评估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陈仲《无形资产评估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朱秦丰《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风险及防范》合作经济与科学2007

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

可行性:

无形资产是体现重组方对被重组方对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新颖性、成长性成、成熟性、风险性等都很关注,然而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项目的市场获得能力。但如果拿着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其技术无形资产出具的价值评估报告去找投资机构,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国内对资产重组中无形资产的界定和评估存在如下缺陷:

偏重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计量研究,而对无形资产的权利属性、无形资产价值运动规律、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约束条件等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无形资产范围局限于传统认识,对现实中新型无形资产及其营运方法缺乏研究,尤其是关于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研究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偏重对国外无形资产评估技术方法的介绍,缺少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的评估技术创新。缺少对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经验证据研究,无法为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理论提供可信的实证支持。忽视无形资产相关利益主体已经呈现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规则和方法研究不力。

预期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界定的`黑洞,明确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

提高资产重组中的企业各方和有关管理、评估、审计监督等多方对无形资产的充分重视,有效地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无形资产运营的效率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什么是无形资产

2.企业资产重组中对无形资产评估和界定存在的问题

3.无形资产在企业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如何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出现的问题

5.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6.总结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五、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08.9.10选题

22008.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08.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08.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09.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09.3.30论文定稿

72009.5.15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06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5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需建立起了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六)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 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本文拟就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也可分为这四个阶段,同时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评价。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由于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刚起步,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具体审计准则也没有出台,所以目前情况下,可暂时以财政部颁发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条例、办法等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注册会计师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帐和机内日记帐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质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维护等。电算化系统的质量,运行水平,一方面依赖于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的质量。一旦在开发过程中产生错误,则在系统运行后,将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在运行后,对该错误进行修改也极其困难,所以,应该也必须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其质量,防止计算机舞弊,保证系统运行后的可靠性、效率性。

  • 索引序列
  • 审计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 伦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审计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 审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审计监督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