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中国脊椎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脊椎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中国脊椎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张宗祜1 闵隆瑞2 朱关祥3 张 静1

(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6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

1 周口店阶阶名及其名称由来

1963年全国地层委员会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编写的《中国的新生界》 中,将更新世中期含中国猿人、石器和梅氏犀、中国鬣狗、肿骨鹿等哺乳动物的周口店洞穴堆积名之为 “周口店阶”。 1999年12月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在十三陵断代工作会议期间再次提出建立周口店阶。 2002年被正式列入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中。

2 周口店阶层型和副层型剖面位置

周口店阶命名地点是北京西南59 km处的房山县周口店,地理坐标:北纬39°42′东经116°。层型剖面位于周口店龙骨山奥陶纪石灰岩洞穴,其编号为周口店第一地点,即中国猿人化石产地,乘坐公交车即可到达(图1)。

图1 北京房山周口店阶层型剖面交通位置图

为了能更广泛地进行区域性对比,2006~2007年间,张宗祜、闵隆瑞等在距北京200多千米的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台儿沟泥河湾阶之上建立了一个河湖相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宣大高速公路和秦大铁路可到达化稍营镇(图2)。

图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交通位置图

3 周口店阶的层型剖面描述

3.1 北京房山周口店第1地点层型剖面。

第1地点的洞穴东西长140余米,南北最宽处约20 m,向西渐渐变窄。堆积层基本上是由冻裂物理风化形成的角砾层与非角砾层相间互层组成,洞内剖面厚度有一定的差异,但自上而下统一分为13层,总厚35.00 m。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3.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

剖面描述见图3。

图3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柱状图

4 周口店阶的底界界线定义

4.1 岩性特征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底部第13层的岩性是:红色粉砂质粘土角砾层,角砾风化较强,厚2.0 m。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底部的岩性是:浅红色粘土层夹1层浅黄绿色砂质粘土层,厚1.6 m。

从(1)、(2)岩性可见,周口店期开始是处于氧化较强的环境,故岩性均呈红色。

4.2 磁性地层和同位素年龄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属古地磁布容正向极性时,第13层底约距今0.78 Ma(B/M界线);第12层年龄:(0.641±0.032)Ma(ESR)。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底是在古地磁极性柱B/M界线之下1.6 m处,约0.80 Ma。

从(1)、(2)磁性地层分析,周口店阶底部年龄为0.78Ma(B/M)左右。

4.3 古生物标志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第13层(即剖面底)为孢粉贫乏带,仅个别样品见少量Artemisia(蒿)和Selaginella sinensis(中华卷柏)。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周口店阶底部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孢粉含量少,以Artemisia(蒿)、Gramineae(禾本科)为主。介形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子有:Limnocythere dubiosa(疑湖花介)、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单瘤湖花介)、Ilyocypris gibba(隆起土星介)、Limnocytherebinoda(双瘤湖花介)、Leucocythere plethora(丰满白花介)等,而其中以Limnocythere dubiosa 占绝对优势,可作为古生物标志。

5 周口店阶的单位层型内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描述

5.1 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周口店阶年代地层和主要古生物特征

5.1.1 同位素年龄及磁性地层

1)氧同位素测定结果:非角砾层可与太平洋V28-238氧同位素奇数段对比,代表间冰期;角砾层则可与偶数段对比,代表冰期。

2)铀系测年结果

第2层年龄值为: Ma

第3层年龄值为 Ma和 Ma

第7层年龄值为:0.37~0.40 Ma

第8~9层年龄值为: Ma

第10层年龄值为:(0.462±0.054)Ma

3)热释光测年结果

第4层年龄值为:(0.292±0.026)Ma和(0.312±0.028)Ma

第10层年龄值为:0.417~0.592Ma

4)裂变径迹测年结果

第4层年龄值为:(0.306±0.056)Ma

第10层年龄值为:(0.46±0.045)Ma

5)ESR测年结果

第4层年龄值为:(0.306±0.056)Ma

第10层年龄值为:(0.462±0.045)Ma

6)氨基酸外消旋法测年结果

第8、9层年龄值为:0.390Ma

7)古地磁测定

整个剖面属布容(Brunhes)正向极性时,第13层底约距今0.73Ma

5.1.2 哺乳动物化石

以北京猿人、肿骨鹿为代表,主要组成分子是:

北京猿人 Homo erectus pekingensis(1929~1933年发掘时称中国猿人 Sinanbhropus pekinensis Black)

肿骨鹿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Young

中国鬣狗 Hyaena sinensis Zdansky

杨氏虎 Felis youngi Pei

三门马 Eqnus sanmeniensis Teilhard et Pivetean

剑齿虎 Megantareon inexpectatus Teilhard

披毛犀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

居氏大河狸 Trogontherium cf.cuvieri Fischer

梅氏犀 Rhinoceros merki J?ger

巨骆驼 Paracamelus gigas Schlosser

洞熊 Ursus speaeus Blumenbach

德氏水牛 Bubalus teihardi Young

纳玛象 Palaeoloxodon cf.namadicus Falconer et Cautley

猎豹 Cynailurus sp.

豪猪 Hystrix subcristata Swinhoe

北京麝 Moschus moschiferus ver.Pekinensis Young

裴氏转角羚羊 Spirocerus peii Yoang

硕猕猴 Macacus robustus Young

竹鼠 Rhizomys sp.

鼹鼠 Scaptochirus primitivus Zdansky

狼 Canis lupus L.

狐 Vulpes cf.corsac L.

豹 Felis pardus L.

5.1.3 孢粉组合带特征

第13层:孢粉贫乏,仅个别样品见少量蒿(Artemisia )及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第12~10层: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的胡桃楸(Juglans m andshurica)-榆(Ulmus)-栎(Quecus)-蒿(Artemisia)组合。

第8、9层: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薄叶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桦(Betula)-榆(Ulmus)组合。

第7层:蔷薇科(Rosaceae)-葎草(Humulus)-禾本科(Gramineae)组合。

第6层: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翠云草(Selaginella unicinata)-钱苔(Riccia)组合。

第5层:未采样。

第4~1层:藜科(Chenopodiaceae)-蒿(Aremisia)-蓼(Polygonum)-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松(Pinus)组合。

5.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年代地层和主要古生物特征

5.2.1 周口店阶底界之上1.6 m处为古地磁B/M界线,故其底界接近B/M界线,约0.80 Ma

周口店阶顶界在图3中,143层(118.0±25.7)ka年龄采样点下1 m处,约120 ka,接近更新统上部128 ka的界线。

5.2.2 介形类组合特征

周口店阶介形类化石较丰富,为 Limnocythere(湖花介)-Ilyocypris(土星介)-Eucypris(真星介)组合,主要分子有: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Ilyocypris cornea,Ilyocyprisdunschanensis,Eucypris inflata 等化石。沉积环境为湖相,气候较暖干,水体较咸。

5.2.3 孢粉组合段特征

以图3中138层底(深19.45m)为界,划分为2个组合段。

下组合段:孢粉含量少,孢粉浓度为0.9~22.3粒/克,木本植物花粉以Pinus(松属)为主,还有Picea(云杉属),Abies(冷杉属); 草本植物花粉以Artemisia(蒿属),Chenopodiaceae(藜科)为主,不能确切反映本段植被面貌。

上组合段:孢粉浓度为3.2~24.8粒/克,木本植物花粉占0~66.7%,有Pinus(松属),Picea(云杉属),Cupressaceae(柏科); 草本植物花粉占33.3%~100%,以Artemisia(蒿属),Gramineae(禾本科)为主,偶见蕨类植物孢子Polypodiaceae(水龙骨科),此孢粉组合特征反映出由针叶阔叶树种组成的疏林草原植被面貌,气候较温干。

6 对比关系

6.1 北京房山周口店阶在周口店地区对比性较好

第1地点10~13层,可与周口店第9、13地点对比。

第1地点第4~9层可与周口店8、6、5和2地点对比。

第1地点第1 ~3层可与周口店15、4、21、23、24和20地点对比。

第1地点北东的太平山北坡西地点堆积层之(4)与(5)层也可与本阶对比。

6.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周口店阶在泥河湾盆地东部对比性较好

经古地磁测定,阳原县郝家台小渡口剖面、小长梁剖面、官亭村西鹿角梁剖面、洞沟剖面和蔚县东窑子头剖面与红崖剖面等,均测到B/M界线,即周口店阶底部界线。其界线在壶流河东一般埋深22~34 m,壶流河西则埋深10余米。可见,周口店阶在阳原盆地东部,包括壶流河下游两侧普遍存在。在官厅村附近,周口店阶顶面之上我们发现10多枚古人类牙齿及古人类头盖骨碎片,其年龄约11万年。在红崖村周口店阶中与郝家台台儿沟一样含有介形类Limnocythere dubiosa(疑湖花介)-L.sanctipatricii(单瘤湖花介)-L.binoda(双瘤湖花介)组合。

6.3 与国内其他地区对比

(1)中国北方渭河流域陈家窝组相当于周口店期早期堆积;大荔组相当于周口店期晚期堆积。

(2)中国南方四川盐井沟洞穴堆积、桂北笔架山洞穴堆积和雷州半岛北海组等均与周口店期同期。

主要参考文献

曹伯勋,田明中,袁铃声等.1994.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洞穴堆积物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陈茅南.1988.泥河湾层的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主编.198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308~309

黄培华,1991.北京猿人洞堆积层的ESR年代、堆积旋回与深海气候旋回的对比研究.刊于“中国海陆第四纪对比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万坡.1960.中国猿人洞穴堆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1):83~95

计宏祥.1991.中国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贾兰坡,黄慰文.1984.周口店发掘记.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贾兰坡,卫奇.1982.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我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地质学报,56(3)

贾兰坡.1950.中国猿人(北京人).龙门联合书局

贾兰坡.1956.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考古通讯(6):1 ~8

贾兰坡.1959.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考古学报,(3):1~3

贾兰坡.1959.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58年发掘报告.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1~26

贾兰坡.1964.中国猿人及其他文化.北京:中华书局

李任伟,林大兴.1979.我国“北京人”、“蓝田人”和“元谋人”产地骨化石中氨基酸的地球化学.地质科学,(1):56~62

刘东生,刘敏厚,吴子荣,陈承惠.1964.关于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问题.刊于“第四纪地质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P.49~50

刘泽纯.1983.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及气候地层学上的对比.人类学学报,2.(2)

闵隆瑞,迟振卿,朱关祥.2000.从井儿洼孔岩芯看阳原盆地第四纪湖相层的划分.地质学报,74(2):108~115

闵隆瑞,迟振卿.2003.河北阳原盆地西部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

闵隆瑞,张宗祜,王喜生,郑绍华,朱关祥.2006.河北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组底界的确定.地层学杂志,30(2):103~108

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教研组编著.1961.第四纪地质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326~329

裴文中,张森水.1985.中国猿人石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中国新生界.北京:科学出版社,P.18~31

裴文中.1930.中国猿人化石之发现.科学14(8):1127~1133

裴文中.1931.周口店洞穴层之时代及其与近古期地层之比较.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0卷

裴文中.1957.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古脊椎动物学报,1(2)

裴文中.1934.周口店洞穴采掘记.地质专报乙种7,(1)

钱方等.1980.周口店猿人洞堆积物磁性地层的研究.科学通报,25(4)

邱中郎等.1976.周口店新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及文化遗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109~131

孙孟蓉.1965.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层孢粉组合.中国第四纪研究,4(1):84~104

吴汝康,贾兰坡.1954.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化石.古生物学报,2(3):267~288

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1989.中国远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社

吴汝康.1980.中国古人类学三十年(1949~1979),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8(1):1~8

吴汝康等.1985.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夏明.1982.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骨化石铀系年龄数据-混合模式.人类学学报,1(2):191 ~196

徐仁.1965.中国猿人时代的北京气候环境.中国第四纪研究,4(1):77~83

杨怀仁主编.1987.第四纪地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378~381

杨钟健.1930.周口店之化石堆积.科学14(8):1099~1126

杨钟健.1933.中国猿人化石及新生代地质概论.地质专报乙种,5(1)

杨子庚,牟昀智.1981.对周口店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的新认识.科学通报(13)

杨子赓等.1983.北京猿人时期的地层与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4)

袁复礼,杜恒俭.1984.中国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宗祜,闵隆瑞,王喜生,朱关祥,郑绍华,张静,赵华.2008.中国陆相第四系泥河湾阶综合研究报告.见: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编,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1~2005).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宗祜,闵隆瑞,朱关祥.2003.河北省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河湖相层岩石地层的划分.地质通报,22(6)379~383

周慕林,闵隆瑞,王淑芳.2000.中国地层典·第四系.北京:地质出版社.P.96~97

Anderson,J.1919.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a bone deposit at Chou Kou Tien in Fang Shan Hsien Chihli Province.Geografiska Annaler,1

Andersson,J.1923.Essays onthe Cenozoic ofnorthern China.Geol.Mem.Ser.A,(3):1~152

Barbour,G.1930.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Peking Man.(Sinanthropus).Science,72,635~636

Black,D.1927,On a lower molar hominid tooth from the Chou KouTien deposit.Pal.Sin.Ser.D.,7(1):1~28

Black,D.1927.Further hominid remains of Lower Quaternary age form the Chou Kou Tien deposit.Nature.120,954

Black,D.1927.Tertiarymanin Asia:The Chou KouTien discovery.Bull.Geol.Soc.China,5,207~208

Black,D.1929.Sinanthropuspekinensis,-A futher note on newmaterial discovered at ChouKou Tien in 1928, and its zo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Proc.Four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in Java,3,105~112

Black,D.1930.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discovery of skull of adult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at Chou Kou Tien,The Chira journal,12,163~164

Black,D.1932.Skeletal remains of Sinanthropus other than skull parts.Bull.Geol.Soc.China,11,365 ~374

Black,D.1934.On the discovery,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Sinanthropus pekinensi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D,(223),57~120

Bohlin,B.1927.Excavation of the Chou Kou Tien deposit.Bull Geol.Soc.China,6,345~346

Breuil,H.1932.Le Gisementzá Sinanthropus de Chou Kou Tien( China)et ses vestiges de feu et l’ industrie.Anthropos,27,1~10

Breuil,H.1939.Bone and antler industry of the Choukoutien Sinanthropus site.Pal.Sin.New ser.6,1~41

Pei,W.C.1930.An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an adult Sinanthropus skull in the Chou Kou Tien deposit.Bull.Geol.Soc.China,8,203 ~ 205

Pei,W.C.1931.The age of the Choukoutien deposits.Bull.Geol.Soc.China,10,165~178

Pei,W.C.1934.Carnivora from locality l of Choukoutien.Pal.Sin.Ser.C,7,(2)

Teilhard de Chardin,P. and Pei W.C.1932.The lithic industry of the Sinanthropus deposits in Choukoutien.Bull.Geol.Soc.China,11,317~358

Teilhard de Chardin,P. and Young,C.C.1929,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Chou Kou Tien fossiliferous deposit.Bull.Geol.Soc.China,8,175~202

Teilhard de Chardin,P.1941.Early man in China.Inst.Geo-Biol.,7,1~99

Weidenreich,F.1935.The Sinanthropus Population of Choukoutien(locality 1)with apreliminay report on new disocverles.Ball.Geol.Soc.Chi-na,14,427~468

Weidenreich,F.1936.Sinanthropus pekinensis:A comparative study.Pal.Sin.Ser.D,7,(3):1-162

Weidenreich,F.1937.The forenner of Sinanthropus pekinensis,Bull.Geol.Soc.China,17,137~144

Weidenreich,F.1943.The skull of Sinanthropus pekinensis:A comparative study on a primitive hominid skull.Pal.Sin.New Ser.,D,10,1~184

Young,C.C.1930.On the mammalian remains from Chikushan,near Choukoutien,Pal.Sin.Ser.C,7,(1):1~24

Young,C.C.1932.On the Artiodactyla from Locaity 1 of Choukoutien.Pal.Sin.Ser.C.8,(2):1~158

Young,C.C.1934.On the Insectivora,Chiroptera,Rodentia and Premates other than Sinanthropus from locality l in Choukoutien.Pal .Sin.Ser.D,8,(3):1~139

Zdansky,O.1923.Ueber ein S?ugerlnochenlager in Chou Kou Tien,Provinz.Chihli.Bull.Geol.Surv.China,(5):83 ~89

Zdansky,O.1928.Die S?ugetiere der Quärtarfauna von Choukoutien.Pal.Sim.Ser.C,5,(4):1~146

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它们几乎栖息在地球上的每一个水生环境中——从淡水湖泊和河流到咸水海洋。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姜宝玉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密切合作,确认了我国5.18亿年前澄江动物群中的云南虫是脊椎动物最原始类群。该成果于7月8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

无脊椎动物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上百度搜呀!!很多的,相当年我也是上百度找的

无脊椎的陆生动物:昆虫类:蜜蜂、苍蝇、蚊子、蚂蚁、蟑螂软体动物:蚯蚓、脊椎的陆生动物:鸟,人,猴子,乌龟,牛,马。羊

就那你我来说把:进化顺序::::: 南方古猿-猿人-能人-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另外还有马:马的进化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中,有关马的进化是了解得比较清楚的,其原因之一是化石丰富,因而研究得比较详细。马类常被看作是“直向进化”的典型例子,它们从最早的祖先开始,一直到现代种类,基本上是沿着一条直线进化的,较少分支。它们的主要特征,也是直线式地从原始走向进步。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进化图式。现知最早的马是始马(Hyracotherium),(过去被称作始祖马,Eohippus,不太正确),出现在距今5千万年前的始新世早期,个体不大,只有现生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牙冠低。前足四趾,后足三趾。生活在森林里,以软嫩树叶为食。从始马出发,在整个马的进化过程中,都遵循着以下这些方面特征的变化:体型增大,腿和脚伸长,侧趾退化,中趾加强,背部伸长和变硬,门齿变宽,颊齿齿冠增高,齿冠构造逐步复杂化,面部伸长,脑增大而复杂化等。到了渐新世(距今约3千万年前)出现了中马(Miohippus),中马的前、后足都只有三趾,和始马一样,也还生活在森林里。中新世(距今约1千5百万年前)时,除旁支上的太古马(Archaeohippus)和安琪马(Anchitherius)外,在马类进化的主干上,出现了草原古马(Merychippus)。这种马大小已如小马,足部虽仍为三趾,但侧趾已很退化,很少有用,主要靠中间的单趾行走,且其末端有一个圆形的蹄。脸部已拉长,颊齿齿冠增高。冠面上形成复杂的褶皱,适以磨研坚硬的食物和植物纤维。显然,草原古马业已适应草原生活了。在距今约1千万年前中新世结束时,从草原古马演化出三趾马( Hipparion)和上新马(Pliohippus)。三趾马是马类进化上的侧支,它的头骨和颊齿构造已较进步,但足部仍还三趾。这类马起源于北美,上新世(距今约200万年前)时很繁盛,除南美外各大陆均有分布,我国化石也很多,是上新世典型的动物群,即三趾马动物群(HipparionFauna)。三趾马仅部分延续到更新世(距今100万年前),然后绝灭。上新马则是马类进化主干上的成员,它已是单蹄马,侧趾退化仅剩痕迹,隐藏在皮肤之下。现代的马类(包括马、斑马和驴)就是从上新马进化来的明白??

有脊椎:麻雀 带鱼 蝙蝠 青蛙 猪 鲸 无脊椎:蝴蝶 蚯蚓 蛔虫 海胆 虾 水母 河蚌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 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它们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①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动物为管状,位于消化管的背面。②无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动物的位于消化管的腹面。③无脊椎动物无骨骼或仅有外骨骼,无真正的内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动物有内骨骼和脊椎骨。 1822年J.-B.de拉马克将动物界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1877年德国学者E.海克尔将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等动物与脊椎动物合称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椎动物的各门并列,把脊椎动物在分类系统中降为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与半索动物亚门(柱头虫),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和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并列。70年代以来半索动物已独立成门,由于后3个类群属于无脊椎动物范畴,这样无脊椎动物实际上包括了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所有的动物门类,是动物学中的一个一般名称,而不是正式的分类阶元。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厐杂,现存约100余万种(脊椎动物约5万种),已绝灭的种则更多。它包括的门数因动物学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由于对动物的各个方面研究得愈加详尽,人们对其彼此间亲缘关系的认识也愈加深入,因而各门的分类地位常有更动。 原生动物门是单细胞动物,其他各门动物身体皆由多数细胞构成,统称为后生动物。中生动物寄生于乌贼、章鱼等体内,结构简单,但生活史复杂,其亲缘关系尚不肯定,暂放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 多孔动物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只有细胞水平的分化,是进化上的盲枝,又称为侧生动物。辐射对称的腔肠动物门(又叫刺胞动物门)及栉水母动物门动物有了初步组织的分化。扁形动物门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细胞分化成组织,并形成器官系统。扁形动物体内无体腔。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体内有假体腔(见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动物身体分节,体内有真体腔,器官系统更趋于完善,常称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由它演化出的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动物则是无脊椎动物最繁盛的类群。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一大门,其中昆虫纲有100余万种。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现存约8万余种。其中腹足纲的种类仅次于昆虫纲。具真体腔的无脊椎动物中,根据真体腔形成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两大类: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为裂体腔法形成,而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等为肠体腔法形成(见体腔动物)。具三胚层的无脊椎动物,有的类群胚胎发育期的胚孔形成成体的口,称为原口动物;有的类群胚孔在以后的发育中封闭,或形成幼体或成体的肛门,称为后口动物。 无脊椎动物多数体小,但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大王乌贼属的动物体长可达 18米,腕长11米,体重约 30吨。无脊椎动物多数水生,大部分海产,如有孔虫、放射虫、钵水母、珊瑚虫、乌贼及棘皮动物等,全部为海产,部分种类生活于淡水,如水螅、一些螺类、蚌类及淡水虾蟹等。蜗牛、鼠妇等则生活于潮湿的陆地。而蜘蛛、多足类、昆虫则绝大多数是陆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种类中,体小的营浮游生活;身体具外壳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虾、蟹),或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沙蚕蛤类),或固着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壶、牡蛎等)。无脊椎动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种类,寄生于其他动物、植物体表或体内(如寄生原虫、吸虫、绦虫、棘头虫等)。有些种类如蚓蛔虫和猪蛔虫等可给人音带来危害。 地球上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1亿年。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巳有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及腕足动物。随后发展了古头足类及古棘皮动物的种类。到古生代末期,古老类型的生物大规模绝灭。中生代还存在软体动物的古老类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渐绝灭,软体动物现代属、种大量出现。到新生代演化成现代类型众多的无脊椎动物,而在古生代盛极一时的腕足动物至今只残存少数代表(如海豆芽)。 无脊椎动物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异而特殊的类群,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广泛分布,有的固着,有的匍匐,有的游移,有的漂浮。奥陶纪的笔石主要是正笔石目的科属,如对笔石(DIDYMOGRAPTUS)、叶笔石(PHYLLOGRAPTUS)、四笔石(TETRAGRAPTUS)、栅笔石(CLIMACOGRPTUS)等。陆生脊椎动物 陆生脊椎动物是所有动物中最先进,最引人注目的一群。陆生脊椎动物又被称为四足动物,用四肢在地面行走,不过也有不少陆生脊椎动物已经不再是四肢完整,甚至完全失去了四肢。陆生脊椎动物在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四足超纲,其下可以分成4个纲,即两栖动物纲、爬行动物纲、鸟纲和哺乳动物纲,每个纲都物种繁多,其中种类最多的鸟纲种类超过9000种,最少的两栖动物纲种类也超过4000种。陆生脊椎动物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对其研究也比较透彻,陆生脊椎动物的分类体系也相对于其它动物更为完善,不过各个门类的分类依然有一些争议。两栖动物分类 两栖动物是第一批陆生脊椎动物,它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两栖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发育有变态的过程,其幼体与鱼非常相似,需要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离开水在陆地生活。两栖动物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少的一类,占据的生态位也少,远不如其它几类繁盛。爬行动物分类爬行动物是最先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的脊椎动物,首次真正的征服陆地。爬行动物也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爬行动物曾经是地球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类生物,现在爬行动物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但是爬行动物仍然是种类繁多容易见到的一类,其种类仅次于鸟类而居陆生脊椎动物的第二位。鸟类分类鸟类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出现最晚的一类,由于具备了飞行的能力,在进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也是最容易见到的一类。鸟的种类虽多,但是彼此间的差异却不是很大,占据的生态位也不是很多。对于鸟类的分类,现在传统分类体系和新的依赖DNA技术的分类体系都比较流行,鸟类的传统分类专题本专题使用的分类参照高玮的《鸟类分类学》和郑光美等人的《鸟类学》。依靠DNA技术的分类专题则根据提出此分类的法的Siblley和Monroe的著述,依靠DNA技术的分类专题使用和其它专题不同的风格,作为陆生脊椎动物分类专题的补充。 哺乳动物分类哺乳动物的种类虽然不及鸟类和爬行动物丰富,大多数平常也不是很容易见到,但是哺乳动物毫无疑问是陆地上最具优势的动物。哺乳动物占据着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从初级消费者直到食物链顶端,而有些哺乳动物仅一个种类就可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哺乳动物虽然在海洋和天空并未占据优势,但却是海洋和天空中不可忽视的成分。哺乳动物的这种多方面的发展,除了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以外,还没有其它动物可以相提并论。哺乳动物专题是4个专题中内容最多的一个,参考不同文献完成,兼顾一些新旧的不同分类意见。

无脊椎动物论文文献

主要包括微体动物及软体动物化石。第四纪研究比较多的微体古生物是有孔虫和介形虫。第四纪的绝大部分有孔虫和介形虫都是现生种,因而从生物地层学的原则来研究这些微体动物化石,常常是难以奏效的。然而这些生物对于环境的反映却很灵敏,它们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以及由此而揭露的气候条件,常常是研究沉积岩相和古气候的重要依据。从气候地层学原则出发划分地层,特别是对深海沉积的研究,这些生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第四纪有孔虫

有孔虫是原生动物,具有能保存成为化石的壳体(钙质、瓷质、砂质)。有孔虫全部为海相,或与海相有关连(可从海水中冲入),因此是研究海相地层的重要生物标志。有孔虫的生活方式,一部分营底栖生活;一部分是浮游生活。

底栖有孔虫随海水深度变化有不同的组合群体。因此,可以根据地层中有孔虫化石组合,划分地层形成时的环境及所处的大陆架部位。例如我国南海底栖有孔虫,可以划分出下述各带:

滨海—浅海为假轮虫-星轮虫带;

浅海为小泡虫-葡萄虫带;

大陆坡为砂环虫-圆形虫-幼体虫带。研究不同海域现代底栖有孔虫的深度分带,有助于分析第四纪有孔虫的生态环境,并恢复其古地理。底栖有孔虫具深度分带性见表10-3。

表10-3底栖有孔虫的深度分带

(据Walton 1964)

(优势①:指个体最多的一个种在组合中所占百分比)

近年来,我国东部第四纪有孔虫的研究对于确定海浸的次数及范围,正确划分第四纪地层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华北平原的有孔虫,目前已知多达120种,其中绝大部分营底栖爬行生活。其化石以希望虫科(Elphidiidae)、小粟虫科(Miliolidae)、九字虫科(Nonionidae)、轮虫科(Rotiliidae)、圆盘虫科(Discorbidae)的化石比较丰富,占全部有孔虫的95%以上(图10-54)。这些有孔虫大多生活于海水较浅的环境中。根据其属、种的组合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即浅海类型、淡化的近岸浅海海湾类型和边滩潮浦类型。这三种类型有孔虫群在一次海浸过程中,依次侵入和退出,在剖面上呈平放的“V”字形楔状侵入陆地,有时还有若干分叉。从它们的分布不仅能圈定海进范围,而且可以判别海面升降的波动状况。

图10-54我国第四纪常见的有孔虫

1—阿卡尼五块虫,圆形亚种(a为多室面视,b为口视×100);2—块虫.cf.三角种(a为多室面视,b为口视×100)3—普拉特块心虫(a为侧视,b为口视×45);4—挪威抱环虫(a为侧视,b.口视×60);5—强壮箭头虫(侧视×60);6—凹陷圆形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c为腹视×80);7—施罗特假轮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30);8—毕克卷转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80);9—多角口室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60);10—多瘤九字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11—江苏筛九字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12—小九字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80);13—异地希望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

浮游有孔虫主要分布于大陆架以外,其化石的丰度随着远离大陆架而增大,在大陆坡以外,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其含量超过90%以上。浮游有孔虫的活动范围较少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比时所受的局限性也较少。

有孔虫中大多数种、属是广域性的,它对水温及咸度的反映并不明显,但有一部分有孔虫生活于冷水海域的如饰带透明虫(Hyalina bolthica)、具瘤先希望虫(Protelphitium tuberculatum)、异地依格尔虫(Eggerella advena)、鳞砂轮虫(Trochaminina)、泡抱球虫(Globaigerina bulloides)等。在太平洋西部,随着寒流在日本海西部分布着一个冷温区系,以秀箭虫(Sagittaelegans)、北方抱球虫(Globigerinabo realis)等冷水种为代表。这一区系对这国第四纪时期组合群体的构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冷水有孔虫常与广域性有孔虫共生。有些有孔虫可能发现于冷水中,但也见于温带水域中,因而不具典型的示冷性质。如冷水面颊虫(Buccellatepida)多数学者曾认为它是冷水种,但研究我国海域的现代有孔虫以后,发现它是优势种,所以不能作出它是冷水种的结论。

暖水种有孔虫有暖水卷转虫(Ammonia tepida)、红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rubra)、门氏圆球虫(Globorotalia menardii)、星轮虫(Asterotalia)、施罗德假轮虫(Pseudorotalia schroeteriana)、罗索设尼卷转虫(Ammonia rolshauseni)等,以及各种大有孔虫如货币虫(Nummulites)等。

我国南海、东海外海广大水域的浮游有孔虫群属于热带区系,门氏圆球虫、肥胖箭虫(Sagitta en flata)、六翼箭虫(S.hexaptera)为区系代表种。这一区系分布范围与黑潮流系的分布密切相关。分布区北界约相当于冬季表层15℃等温线,或表层年平均20℃等温线,大致与黑潮的锋面相符合。这一有孔虫群对我国东部第四纪海相层中有孔虫群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也对研究第四纪海相层中有孔虫群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也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太平洋暖流变化历史及探讨全球性气候格局变迁的重要资料。

黄海、渤海位于中纬度带,大部分水域远离黑潮,又有黄海冷水团存在其中,冬季表层水温1℃—10℃(渤海—南黄海)。其浮游有孔虫属于暖温带区系,以强状箭虫(Sagitat crassa)为代表,缺少特别喜暖与喜冷的属、种。

近年来的资料表明,同一种有孔虫的壳旋方向不一致,可能代表其生活的水温情况不同。例如截锥圆球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其左旋壳代表温暖水域,右旋壳代表寒冷水域;而厚壁抱球虫(Globigerina pachyderina)右旋壳在温暖海域中居多。也有人研究有孔虫壳质变化用来判断温度,如G.O.格里尔(Greiner)研究墨西哥湾底栖有孔虫的壳质。这是一种尝试,但并未获得普遍证实。同时有人认为有孔虫的壳质与环境及有孔虫种、属关系密切。各种研究表明,从有孔虫的生态习性研究恢复古气候及古地理环境,是当前第四纪有孔虫群研究的重要动向。

在研究有孔虫的生态环境时,近年来人们非常注意一种广盐性的,可生活于淡化或极度淡化水域的半咸水有孔虫。这种半咸水有孔虫组合具有下述特征:①所见有孔虫都是广盐性的,适于淡化水域中生活;②种属单调,但个体很多;③壳型变异很普遍,壳体普遍小而薄;④与半咸水域广域性介形虫共生。例如我国最早发现的第四纪半咸水有孔虫化石是山西运城盆地的山西九字虫(Nonion shansiensis),后来这一种有孔虫又发现于泥河湾及怀来后郝窖的泥河湾层之中,成为我国第四纪古地理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

半咸水有孔虫的出现,代表这一沉积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河口、边滩、潮浦、泻湖中残留的种属,在淡化水域中变异、繁殖而成,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如生物、台风等)带来的。这是近年来研究有孔虫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将属于半咸水中的有孔虫,列表说明之(表10-4)。

表10-4主要半咸水有孔虫的盐度分布范围

(据Murray 1968 Levy 1971等改编)(摘自“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辑1975.2)

半咸水有孔虫群的研究对第四纪过渡相沉积的研究很有意义。

(二)第四纪介形虫

介形虫是一种微体节肢动物,它生活在较固定的水域中,分布十分广泛,从其生活环境来看,有淡水介形虫,也有半咸水、咸水介形虫。介形虫不同属的生活习性,侯佑堂曾作过一个简要概括的归纳(图10-55),他把介形虫的生活环境分为淡水湖环境,半咸水湖及河口半咸水环境,海相环境。海相介形虫又分为底栖及浮游两大类,底栖介形虫按其生活深度再进一步加以划分。

介形虫对于气候环境也有一定反映,但对它的研究较有孔虫大为逊色。这项研究工作必须从现生介形虫的生活环境及地理分布着手,可惜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十分薄弱。

在研究有孔虫及介形虫组合时,不仅需要鉴定其属、种,而且还应注意区别它们的保存状态。作为生态环境的研究,应注意区别它们属于异地埋藏还是原地生活的,这是对生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环境作出正确判断的重要前题条件。因此,在利用微体古生物作生态环境分析时应该认真判断它:是否有经过搬运分选的证据;壳体的完整性及冲蚀的痕迹;以及不同生态环境的种属混杂情况等。同时,应当尽可能采用定量样品分析,作出数量的统计,以便确定属、种的优势度及古生物的丰度。

(三)第四纪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有的生活于海滨;有的生活于湖泊、沼泽、河流等水体中;也有的生活于旱地。在第四纪地层中经常可遇到斧足纲及腹足纲的介壳(图10-56图10-57)。在缺乏哺乳动物化石的情况下,这些软体动物的遗骸对于研究与对比第四纪地层就显得很有用了。

图10-55介形类属的生活假想图(据侯佑堂)

1—淡水湖;2—河口淡水及半咸水;3—半咸水湖;4—海水0-20m;5—20-50m,6—50-100m;7-100-200m;8—200m以上;9—浮游动物群

由于第四纪时间短促,大洋海生软体动物演化很不显著,种、属绝灭很少,绝大多数为现生种、属。在内陆水盆和半封闭海盆中的软体动物,由于环境变迁频繁,所以演化与变化也比较明显。如欧洲的北海、黑海、地中海、黑海等,根据软体动物群的变化,比较详细地研究了这些水盆地的历史。陆生软体动物也有变化,但系统的研究却较少。总的来看,第四纪的软体动物绝灭属、种较少,愈接近现代,绝灭种愈少,所以单凭个别化石难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常常需要用统计的办法,统计绝灭属、种的百分比来确定地层时代的先后顺序。这种统计方法仍然是基于生物地层学原则的百分比法。例如华北地区早更新世与泥河湾动物群共生的有塘螺(Limnaeus)、平卷螺(Planosbis)、对丽蚌(Lamprotula antiqua)、大楔蚌(Cuneopsis mazimus)、河蚬(Corbicula fluminen),其它地区还有丁氏丽蚌(Lmamprotula tingi)、巴氏楔蚌(Cuneopsis barbeuri)、新楔蚌(C.nanginensis)。中更新世黄土中有直隶扁卷螺(Planorbis chihliensis)、周口店蜗牛(Helix choukoutiensis)、小扁螺(Pupamiora)等,其中对丽蚌、大楔蚌、直隶扁卷螺都已绝灭。N·H·俄德诺在研究华北下更新统软体动物化石组合后指出,其现生种占76%。这都是采用百分数统计法描述第四纪地层中软体动物化石群的实例。

图10-56华北常见的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之一

1—瓦变蜗牛;2—截口土螺;3—方格短沟蜷;4—扁旋螺;5—琥珀螺

对软体动物的生态环境及其所代表的气候条件的研究,在第四纪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例如,利用海相软体动物化石鉴定海相层,确定潮间带及古海岸线位置,其准确性很大而且利于在野外观测。也有人利用不同生态类型的陆生软体动物及淡水软体动物的含量百分比,说明沉积环境,并根据软体动物现生种的地理分布,恢复其生态环境,探讨沉积时的古地理、古气候状况。对陆生及淡水软体动物,有人划分为静水型(如圹螺、平卷螺)、动水型(如大楔蚌、对丽蚌)、沼地型(如瓦娄蜗牛)、旱地型(如周口店蜗牛、小蛹螺等)。采用百分比法统计,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变化的界线,有助于据此划分地层。

对第四纪海相软体动物的研究,可以划分出一些冷水种和暖水种,这也是根据现生种的地理分布作出的判断。例如生活于欧洲北海-波罗的海域的一些软体动物,如美人蛤(Cyrpina)、刀蚌(Joldia)、绞蛤(Candium)等,都被视为冷水种。其中冰岛美人蛤[Arctica(Cyprina)islaodica]是一种营钻孔生活的北方典型冷水种软体动物。在第四纪初期,发现于地中海岸的意大利“卡拉布里”阶地层中,并以此作出了第四纪初期中欧气候显著变冷的结论。

有些软体动物是暖水种,例如在华北平原的第四纪地层中发现生活于我国黄海以南至福建沿海的雪蛤(Chione sp.)、伊萨伯利雪蛤(Cisabellium)、短齿蛤(Brachydontess sp.)不等蛤(Anomia sp.)、扁玉螺(Neverita sp.)等,在现在的渤海海域内并无这些生物。因此可以判断,这些海相层沉积时气候温暖,与现今黄海、东海沿岸相似。对于软体动物群中化石组合的气候类型进行数量统计分析,也是一种划分地层的有效方法。

对于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群进行数量分析,以判定第四纪地层。除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生物的绝灭种及现生种的比例关系进行地层划分外,多数情况下,都是对生物的气候类型及生态类型进行数量统计并进行地层划分。前者是基于生物地层学原则,后者是基于气候地层学原则。按气候类型划分的地层单位属于气候地层组,不是生物地层单位,不能作为建立生物地层标准剖面的依据。

图10-57华北常见的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之二

6—长萝卜螺;7—纹沼螺;8—楯螺;9—河蚬;10—丽蚌;11—榧螺;12—缘螺;13—笔螺14—泥蚶;15—光滑蓝蛤;16—缢蛏;1—陆生软体动物;2-10—淡水软体动物;11-16—海相软体动物

到是可以给你点资料参考。例如动物可以分为有无脊柱两类再在无脊椎动物里分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又分为5类:爬行的,两栖的,鱼类的,鸟类的和哺乳的请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点说先分为3类再在这3类里面有两个各自分为2种,一类分为3种~

上百度搜呀!!很多的,相当年我也是上百度找的

胡经甫(1896-1972),昆虫学家。原籍广东三水,出生于上海市。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从事生物学和昆虫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作出了重要贡献。所编著的《中国的石蝇》和《中国昆虫名录》为中国昆虫学巨著之一,记载昆虫25目、392科、4968属、20069种;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反细菌战调查,受到表彰。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Hu Jingfu(1896-1972) Native of Sanshui, Guangdong Provinc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1955, Entomologist. Studied in America,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singhua College, 19l9.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昆虫学家。原名胡宗权,笔名胡烈。祖籍广东三水,生于上海。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兼研究生。1919年获硕士学位,任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讲师。1919年考取清华学校专科,1920年公费留美,专攻昆虫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2-1949年间,历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和北京博物学会会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委员。曾于1946年后兼任过清华大学校医。1933年与1941年曾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先后聘任为客座教授。1953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还长期任《北京博物杂志》总编辑。是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编撰现代中国昆虫学巨著《中国昆虫名录》,记录了昆虫25目、392科、4968属、 20069种。抗美援朝战争中,积极参加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工作,获得国家颁发的爱国卫生模范奖状。由于科研工作成绩卓著,曾两次获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嘉奖,并于1964年荣立三等功。从1916年起先后发表有关水生植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和昆虫学等科学论文90多篇。专着有《无脊椎动物学讲义》、《实验指导》、《中国襀翅目昆虫志》。胡经甫(1896-1972):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教授(1922)胡经甫,1917年毕业于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兼读研究生,1919年获硕士学位。之后,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讲师,不久通过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的考试。1920年秋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以20个月时间修完博士生课程,撰写了当时世界上最好水平的“襀翅目形态解剖及生活史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和自然科学SigmaXi金钥匙奖。1922年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次年回东吴大学生物系任教授。1926~1941年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其间1933年去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昆虫系任客座教授一年。他在20、30年代曾被选为美国寄生虫学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学会员、中华海产生物学会会长、中国动物学会会长等职。1941年再次出国讲学途中,因珍珠港事件羁留马尼拉,此时45岁的他立志学医,就读于菲律宾大学医学院,1945年回国后在重庆实习,获得了湘雅医学院毕业证书。1951年胡经甫应聘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研究员,从事医学昆虫学的研究工作。1954年应中国科学院之聘,任中国动物图谱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胡经甫在东吴大学生物系学习期间,接受了全面的专业训练,常野营露宿采集各种生物标本,并专修了动物学、植物学、藻类学、昆虫学、生物技术等课程,均取得良好成绩。他在毕业那年发表了“生物学与中国之关系”的评述性论文,表达了他立志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心愿。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在东吴大学学术季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1922年,他的博士论文是一篇昆虫形态解剖学的力作。在这篇论文中,以叉襀属的代表种 Nemoural vallicularia为模式,从外部形态结构、内部解剖,全面地描绘了骨骼、神经、消化、循环、排泄、肌肉、呼吸、分泌、生殖等九大系统,其中对头胸骨片、口器、外生殖器的描述尤为详细。与此同时,他发现该种襀翅虫稚虫期9个月内,有22个龄期,并记述了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等行为特征以及幼虫的栖息、活动、取食、休眠、寿命乃至天敌和体外寄生虫等都做了详尽的记载。这项成果是把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结合起来系统研究的一个范例,在当时具有世界最高水平。回国后,胡经甫对中国襀翅目昆虫进行调查研究,1938年发表了名著《中国襀翅目昆虫志》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国的研究成果,描述了襀翅目昆虫5科、4亚科、32属和3亚属的139种。这不仅是中国襀翅目昆虫研究的里程碑,而且与他的博士论文一样,同是襀翅目昆虫研究的世界权威之作。胡经甫的巨著《中国昆虫名录》是他对中国昆虫学研究史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从1929年开始编写到1933年完成初稿,到1941年历经12个春秋全部(6卷4286页)陆续出版。其间他用一年时间,踏遍美、英、法、德、意、比与瑞士等国家的博物馆,查对标本与资料。该书首次以现代生物科学分类学的理论,对中国昆虫作了系统、全面整理,记载了见于我国的昆虫25目、392科,4968属,共20069种及其有关文献资料。后来胡经甫又参加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为填补我国医学昆虫学的一些空白领域作出了贡献。胡经甫在教学工作中也做出了卓著成绩。他先后在东大、东吴、燕大、康奈尔四所大学任教,为我国生物学界、医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吸引力。他编写的讲义,取材新颖,内容充实,很受学生欢迎。如他写的《无脊椎动物学》和《无脊椎动物实验》等,均被视为当时国内优秀的大学教材。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进展论文

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它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不只是某个个体所特有的,是种系所共有的,可遗传的。它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在抗感染过程中,它发挥作用快、范围广泛,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下述五方面:皮肤、粘膜和屏障结构的屏障作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等)的过滤作用,血清、体液和组织分泌物的杀菌作用,单核-吞噬系统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作用。2、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在生活中与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免疫功能,是出生后形成的。其特点为具有特异性,例如患过伤寒的病人就只获得对伤寒杆菌的免疫力。而对其他病原菌则无抵抗力。特异性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自然免疫是通过自然的方法,如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疾病因而获得了对该疾病的免疫力。此种免疫可以保持很久,甚至终身。又如,胎儿经母体胎盘、初生婴儿经初乳获得的抗体,可使其在出生后的短时期内(一般六个月)不容易得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等,这也属自然免疫。人工免疫则是指人体经过预防接种后所获得的免疫。免疫期可持续几个月至几年,对传染病的预防起很大作用;或者人体经注射抗体以获得对抗传染病的能力,均称“人工免疫”。后者有效期短,一般2~3个星期。多用于治疗或暂时预防某些传染病。3、吞噬细胞。把外界固态物质吞入细胞内的过程。吞噬的颗粒外包一层来自质膜的薄膜,称为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靠近,两者的膜互相融合形成消化泡;不能消化的剩留残渣排出细胞外。有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借此摄取营养。后生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中,能吞噬外界的细菌、灰尘和各种胶体,有防御的功能,称为吞噬细胞。4、抗原凡能激发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并能抗体结合的物质叫做抗原。大多数蛋白质和细菌多糖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抗体或免疫细胞。5、抗体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它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里。过去把抗体叫做丙种球蛋白,现在都叫做免疫球蛋白。6、疫苗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方法制成的自动免疫制剂。过去曾把用病毒或立克次氏体制成的免疫制剂称疫苗,将用细菌菌体制成的称菌苗,把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的称类毒素。近年来,随着制造免疫制剂方法的改进,把预防接种用的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疫苗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按疫苗性质把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死疫苗)两大类。活疫苗用减弱毒力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制成。接种后,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但不发病。它在体内作用时间长,免疫效果好,接种次数少,但不易保存。如麻疹疫苗、卡介苗等。灭活疫苗是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失去毒力后而制成。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由于这类疫苗在人体内不能生长繁殖,较为安全、稳定,但对身体刺激时间短,产生的免疫力不高。需多次注射才能产生比较巩固的免疫力。如百白破混合疫苗、乙脑疫苗等。7、疫苗的研制自有人类以来,疾病一直是人类的敌人,尤其以传染病为甚。中世纪,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给欧洲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这些传染病中,有些是细菌引起的感染,有些的元凶是病毒。20世纪各种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性感染不再是医生面临的难题,但病毒性传染,如艾滋病以及目前肆虐全球的非典病毒仍然困扰着人类,这将又是一场疾病对科技和人类的挑战。细菌与病毒是致病元凶。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可以被抗生素及多种化学药物杀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有疫苗才能消灭它,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此次在我国及世界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细菌通常以微米(mm,1/1000毫米)作为测量单位,而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nm,即1/1000微米)。由于病毒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研制有效的无毒抗病毒药物要比抗菌药物困难得多。抗生素只作用于细菌,对各种病毒感染均无效。与抗生素相比,疫苗的成分较为复杂,为多种蛋白质或糖类等的混合物,主要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在发病前使用,发病时一般不使用。每种微生物疫苗只能预防相应的疾病,专一性极强。疫苗免疫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该种类的病原体入侵人体时,体内的抗体立刻将其识别,并与病原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的机制,最终将病原体消灭。疫苗与病毒的斗争由来已久。在人类借助各种仪器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之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的存在,通过免疫预防传染病在人类的生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天花是最早被人类文字记载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热、呕吐,然后出皮疹,皮疹经过丘疹、疱疹、脓疱的过程,最后干缩,患者或者留有疤痕,或者双目失明,或者在皮疹尚未出血前即已死亡。天花的免疫预防是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成功范例。据推测,可能在一二万年前地球上就有天花。约在公元2、3世纪,天花传入我国,16世纪传入美洲,18世纪传入澳洲,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幸免。在天花流行期间,每4个感染者中就有1个死亡。中国民间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天花患者身上干缩、脱落的痂碾碎,吹到正患天花病症的人的鼻孔里。目前,没有任何记载显示中国人如何得到此种治疗天花的方法,也许是中国人精通的以毒攻毒法使然,但此法确实能够令天花病人的病症不再恶性发展

科学家首次确定了感染可能引发自身抗体autoantibody的确切条件,这是首次找到免疫系统存在的漏洞。机体对特定感染性微生物(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后,可能会出现风湿热和Guillain-Barre综合症(机体产生抗体分别攻击心脏和外周神经)等自身免疫疾病。但我们还一直无法解释自身免疫发生的原因,也不了解机体为何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免疫细胞(例如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在一开始形成的时候都能正确识别自身以避免攻击自身。一般来说这一形成过程都是可靠的,是平稳且受控的。不过,当机体抵御疾病或感染时B细胞还会经历更为复杂的发育阶段。为了能够应对引入体内的不计其数的微生物,B细胞演化了出了特殊能力,使其抗体基因能够产生随机突变,直到其中一个抗体能有效结合入侵者。这时,“成功”的B细胞继续增殖,用这些新抗体充斥整个免疫系统。在淋巴系统的特殊环境中,这种“高亲和力抗体”产生得非常快。大多数时候,生发中心正常工作,帮助我们抵御疾病并建立应对未来感染的武器库。不过有时也会产生问题,本用来抵御入侵者(或抗原)的抗体,也能与自身匹配,结果造成自身免疫性攻击。研究人员为研究自身免疫发生的机制,开发了复杂的小鼠模型。研究发现,当抗原充斥整个免疫系统时,能够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就会被消除从而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相反,当目标抗原只存在于远离生发中心的局部组织或器官时,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就能够存活下来产生高亲和力的自身抗体。

适应为主 培养微生物时候 通常都要让微生物适应环境如果没有可供微生物吸收的营养是无法生长的

脊椎病的康复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加以说明。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2] 邬向东,李平华,陈如圣,全炳昭,罗军荣. 牛初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1(01)

[3] 高东雁. 丹参酚酸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雷激,张明秋,张勇,黄承钰,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J]. 食品科学. 2011(01)

[5] 哈卓,赵丽丽,于晓旭,宗晓淋,毛雅元,张健,李一经,葛俊伟,乔薪瑗,唐丽杰. 重组猪乳铁蛋白N端的高效表达及抑菌活性检测[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04)

[6] 张明秋,王康宁,雷激,岳向峰,谢传晓,黄承钰.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铁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J]. 营养学报. 2009(06)

[7] 陈历俊,姜铁民编着.乳铁蛋白生物功能及基因表达[M]. 科学出版社, 2007

[8] 缪明星,袁玉国,安礼友,赵俊辉,柏亚军,郭磊,成勇. 转基因小鼠乳汁中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提取与抗菌活性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03)

[9] 杨鹏华,倪凤娥. 常乳中牛乳铁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10] 雷激,黄承钰,张勇,张明秋,白琳.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方法评价富铁小麦生物利用率[J]. 卫生研究. 2009(02)

[11] 胡宏伟. 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2] 崔淑霞.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及其固体化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药科大学 2009

篇二:参考文献

[1] 陈晓兰,刘文,张永萍,缪艳燕,刘毅. 开设相关选修课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影响的调查报告[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4)

[2] 蓝蕾,邱霞,刘剑英. 军队在职干部营养KAP与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6)

[3] 周海秋.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4] 牛洁. 不同山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5] 路宗志. 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卢化柱,蒋淼,朱红云. 几部重要食物本草文献概述[J]. 中药与临床. 2013(05)

[7] 刘旭辉,吴承艳,金泰慜. 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考略[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6)

[8] 王峥,孙皎,韩维嘉,白姣姣,贺敏霞,陈丽榕,李敏.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03)

[9] 宋学岐,刘海青. 黑木耳对中老年疗养员高脂血症的干预效果[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05)

[10] 聂翠芳. 1661名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D]. 青岛大学 2010

[11] 张迪. 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2)

[12] 周巧玲. 西部农村养老问题及模式选择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13] 申润喜. 《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4] 朱丽瑶. 《本草品汇精要》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5] 王攀. 古代抗疲劳食物文献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16] 白克江. 古代本草中食物功效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17] 闫雪. 中医药认知度现场调查及睡眠网络调查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

[18]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现代医院. 2014(05)

[19] 夏循礼. 黄宫绣《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研究[J]. 中医研究. 2014(02)

[20] 巫朝霞,陶莉莉,陈小平,潘佩光,张晓静,林青梅. 姜醋食疗防治产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04)

篇三:参考文献

[1] 涂嫒茜. 历代明目类食药文献的研究与应用[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 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3)

[3] 陆志平,李媛媛,魏方方,施诚.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中医专家系统[J]. 医学信息. 2004(08)

[4] 玛丽亚. 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中医食疗[D]. 浙江大学 2012

[5] 田卫卫. 社区居民对传统中医营养学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李婧. 基于体质调理的食疗咨询系统设计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7] 任洁. 马齿苋调节血糖作用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王宝丽. 中医药膳调理亚健康状态的理论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9] 卢化柱. 《随园食单》中的药物-药食同源的个案研究[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蔡自兴,(美)约翰·德尔金(JohnDurkin),龚涛编着.高级专家系统[M]. 科学出版社, 2005

[11] (美)CraigLarman着,姚淑珍,李虎等译.UML和模式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2]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 曹艳辉.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4] 谢晓方,姜震. 一种结合CLIPS和VC++开发专家系统的方法[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4(12)

[15] 吴海桥,刘毅,丁运亮,张祥伟.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知识库的建立[J]. 微型电脑应用. 2001(11)

[16] 石添香. 基于特征图谱技术的五种药膳质量控制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7] 刘杰. 2型糖尿病中医特色饮食管理初探[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8] 李静娴. 饮食疗法对痰湿体质高脂血症患者作用的研究[D].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19] 赵星星. 《医学衷中参西录》食疗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3

[20] 杨连初. 从网上医疗谈中医专家系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02)

[21] 崔冬华,赵耀原. 中医儿科专家系统建造[J].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04)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现阶段我国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很多开设护理专业的医学类院校把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了护理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术的训练方面,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倪平。

舒适护理在对疝气患儿进行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7,(04):177-178.

[2]张娟慧。

舒适护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17,(03):160-161.

[3]邱文丽,戴举响,胡小艳,仲小宁。

舒适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02):128-130.

[4]王满金,廖俪娣。

舒适护理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04):44-45.

[5]莫然。

剖宫产术后产妇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04):53-54.

[6]毛智慧,张欢,孙晓婷,刘晓亭。

舒适护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7,(05):513-517.

[7]徐建波。

硬膜外分娩镇疼孕妇中舒适护理的运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1):223.

[8]林健,杨英,何育教。

舒适护理在创伤性血气胸急诊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7,(04):56-57.

[9]杨明英。

剖宫产留置尿管患者120例舒适度的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7,(04):99-100.

[10]吴妙君,林丹凤,周利琼,张君平,文艳。

舒适护理干预对妇产科肿瘤手术患者焦虑和抑郁影响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7,(04):101-103.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李峰.韩杰临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0,24(lC):266-267

[2]谭静.朱京慈.鲁芳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1,(4):110-111.

[3]袁长蓉.王志红.陈国良.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发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42-44

[4]黄金月高级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李霓,郑荣寿,张思维,等.2003~2007 年中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

[6]张锐,孙美榕,张正,等.基因治疗与人类健康[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 24(1):84-90.

[7]蒋超.徐丽华.ICU人工气道吸痰最佳护理实践标准研究现状及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18-20

[8]黄世英.李连梯.朱文平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有效吸痰的时机和方法[J].广东医学.2013,34(8):1308-1310.

[9]何秀曼.许倩茹.非定时吸痰技术及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35-336

[10]童亚林.缪洪城.冯小艳.等.加强呼吸道管理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0,26(1):6-10

[11]刘广琴.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最佳时机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3(专科版):105-106

[12]江方正.李雪.叶向红等.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28-130

[13]蔡瑞霞.介绍一种新的气管切开换药方法.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29

[14]毕娜,王建荣.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761-763

[15]毕娜,吴冬梅,王建荣.我国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613-1615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杨柳凤。

舒适护理对于牙周龈下刮治患者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2017,(07):146-147.

[2]窦中娜。

舒适护理在呼吸机支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17,(06):928-930.

[3]余健。

舒适护理对肛肠手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02):238-240.

[4]左海琴。

舒适护理对老年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7,(09):1087-1088.

[5]魏虹。

浅析老年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中舒适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8):255-256.

[6]张玉萍。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03):467-468.

[7]何敏仪,骆燕香。

慢性咳嗽应用舒适护理的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7,(08):100-101.

[8]刘燕,隗春燕,姜永光。

冠脉支架术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患者围术期的舒适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7,(05):447-449.

[9]齐乐。

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7):223-224.

[10]胡林爱。

协同护理对白内障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探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7,(03):230-232.

[11]陈艳。

萧式双C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对面颅骨多发骨折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03):51-53.

[12]蒋艳。

舒适护理与健康教育对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复发率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3):48-49.

[13]黄纪媛,侯晓燕,诸运青。

健康教育结合舒适护理对阑尾炎手术病人疼痛、负性情绪及身体恢复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7,(06):650-653.

[14]王文川。

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6):210.

[15]孟伟。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舒适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7,(06):132-134.

  • 索引序列
  • 中国脊椎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 无脊椎动物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无脊椎动物论文文献
  •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进展论文
  • 脊椎病的康复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