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读后感 ,欢迎阅读!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
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 方法 ,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 儿童 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 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儿童邪典片”事件充分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电子媒介宣传的背后都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点击量的增加,为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了获取收视效益等等,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人却把道德底线的标尺一再降低,只为服从于眼前的盈利。
如果说这类互联网上的“有毒信息”所导致的犯罪活动是可见的,那么它对儿童心灵上的毒害则是不可见的,又是无法估量的。谁能判断年幼时被灌输的思想,引导的行为,会在哪一天彻底消失还是再次以某种形式再现呢!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度,只能守护自己的这方小小天地,就像波兹曼说的“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既然学校尚未消亡,真正的“儿童”在校园里也将永远存在。在 教育 这方最后的净土上,我们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号召家长和社会,指引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如何辨别虚拟与现实中的真真假假,明明暗暗。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秘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被揭晓。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
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儿童范围是指0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到14岁。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 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 理性思维 的支配。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性欲,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性欲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欲望(_朋友称之为原欲)。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罪魁祸首还是电视。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性话题,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会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生理上的界限。再者,电视作为“图像革命”和“电力革命”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儿童和成人都习惯于不假思索的信息获取。电视鼓励感性的思维而非理性的思考。褪去了理性光环后的成人的思维和儿童还有什么区别?在电视机面前人人平等,成人和小孩都习惯在电视面前哈哈大笑。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我妈妈的同事有个儿子,才上初中的年纪,就懂得在大人面前卖弄成熟。他看见大人不会出现以往孩子的羞怯,反而在夸夸其谈自己如何懂得处理朋友关系,如何懂得利用身边的人来成就自己。他说:“朋友是身边最好的资源,要不时给好处他们,他们才会感激你,要多结交有钱有前途的朋友,这样对自己将来出去社会才会更有利。”我听到后简直心寒。一个十三四岁的儿童,就学会用这么功利的角度来看待朋友关系,小小年纪世界观就已经被严重的扭曲,很难想象他长大后会变成怎样。我稍微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环境:衣食无忧,上贵族学校,父母没空陪在身边,天天看电视过日子。他的父母还挺有“眼光”,觉得动画片太幼稚,干脆给他看时事政治等成人的内容,还让他提前“了解”世界,他还“了解”得挺到位!
这些早熟的“伪成人”们可能真的知道自己所说的,所做的一切。但是经历过青春洗礼的人都会明白,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眼神中散发出来的目光永远是美丽而让人怀念的。而这些新一代的“伪成人”却似乎失去了怀念童年的机会。这就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一些无法用经济学解释的沉重的代价……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我获得的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 斗地主 ;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
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如尼尔·波兹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由最初的中世纪里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直到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局面。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于是乎,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学校也开始创办起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并且将儿童视为一种投资甚至炫耀成本。这个时候,童年在此发展到了峰,儿童被划分到与成人有了本质的区别。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4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他是世界的媒体 文化 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二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
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5
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权威……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家长望子成龙让孩子压力过大,罗大佑《童年》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的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孩子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电视屏幕的战争、婚恋、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无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的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和各种丰胸之类的 广告 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纯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们请不要再拿儿童来"消费"了,而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5篇
★ 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5篇
★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 送给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好书
★ 能启发思想的励志书籍推荐
★ 家长必读的教育书籍推荐
★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研究生工作总结范文5篇
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难忘的工作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了,是时候认真地做好工作总结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研究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知不觉,作为一名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总的来说,研究生生活较之本科有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实践的机会更多了,而且这种实践相对于本科的实习来说更具真实性。如果说把本科的实习看作是一个战地记者,能够看到滚滚硝烟,感受到枪林弹雨,那研究生阶段的实践就是一个拿着枪冲锋陷阵的战士了。
这学期我一共学习了六门课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c++程序设计、数值分析、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其中c++程序设计和数值分析两门课程老师讲起课来操着一口标准的河南话。虽然说我在河南也呆了四年多了,但有些河南话还是听不太懂,尤其是对方讲话比较快的时候。所以,这两门课程我在课余花的时间也比较多一点。
我主要参与了郑大新区教师公寓楼的沉降观测项目。因为暑假跟着崔师兄在国贸进行了一个暑假的沉降观测,所以这次项目完成得也比较顺利。不过,这其中也遇到和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测量仪器问题。开始测量的时候,发现水准仪左读数和右读数得出的高差值总是相差很大,但两者差值基本上保持固定。我们几个对仪器经过几次测试和排查,最后确定是尺子的问题。原来测量实验室新买的铟钢尺和以前我们在工地使用过的铟钢尺刻度不一致。其次,这次测量的环境也比较复杂。该工程正处于外墙装修阶段,由于施工原因,很多观测点甚至水准点都被破坏。我们测量了三个组团一共是九个楼,但能用的水准点只有三个,其余的都需要引测。
另外,由于建筑物周围地面尚未回填,有些观测点相对水准仪位置较高,所以只能加设转点,或者把仪器架在制高点甚至是阳台上。这些问题都是在国贸测量的时候所没遇到过的,所以也有不少新的收获。不过,通过这次实践,我发现施工方的沉降观测报表记录极不规范,数据也极不真实,有些一看就知道是胡乱编造的。另外,沉降观测应该是贯穿建筑物使用期限始终的,可建筑物尚未完工很多观测点甚至是水准点就已经被破坏。这些现象不能不让我对目前建筑施工管理现状感到忧虑。
我辅助教学的课程是《概预算》。因为本科学习《概预算》的时候正值考研准备阶段,当时没能花很多时间去好好学,所以这次助课其实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业答案中存在几个小问题,我和刘师姐、任师兄先后商量过,后来又请教了宋老师,确定错误后对答案进行了修正。
课余时,我在图书馆借阅过一些专业书籍,其中有一本书是有关咱们专业方向的,给大家推荐一下,书名是《工程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我感觉内容挺不错的,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最后,我向对老师提一个小建议,那就是老师您实在是太忙了,但是再忙也请您一定要多注意身体,注意劳逸结合,多休息!
时间飞快,自从20__年9月我进入华北电力大学数理学院开始研究生生活,不知不觉间已匆匆过半。在这段时间里,自己一直努力学习,注重德、智、体各方面的积累和提高,取得了一些成功和进步,当然也经历了失败和挫折。总的来说,进步大于退步,收获多于失落,我又成长了许多。这一阶段在导师赵引川教授的细心指导下,在各位同学的热情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我基本完成了研究生前期的学习任务,在思想上、学习上以及科研实践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自己在这一年半期间的表现,从思想政治、学习以及科研等几个方面作如下总结。
一、学习方面
研究生的第一年是我们学习各类专业知识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学好各门课程,各科课程成绩都合格,比较好的完成了第一年的学习任务。参加了学校开展的各类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聆听了学术大师和教授们的优秀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读书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读书的篇目比较多,涉及的内容比较杂,除了部分专业书籍外,更多的是非专业的或与专业关系不大的书籍,总有事倍功半的感觉;好在及时得到导师的指点,重新认识到有些书是可以生吞活剥的,有些书是需要慢慢咀嚼的,而有些书则是需要充分消化的。在此原则下,很快与导师商定了必读书目,这才纠正了自己在读书问题上的偏差,从而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研究生的第二年,我比较好的完成了我们的毕业设计开题工作,在开题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面,同时培养了收集资料及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尤其认真翻译了一些外文资料对我的英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上都有很大帮助。总的来说,在各种学习机会中给我的知识库增加了很多的存储。
二、思想政治方面
在思想上,我始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现在学习研究所用到的完备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环境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积极上进,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政策。
平时注意作风纪律养成,能够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研究生队的各项管理规定;入学后,很快探索出与导师、同学和谐相处的适宜方式,迅速适应了学习生活环境改变、身份变化的要求;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与人为善,力求做到待人接物谦和有序,礼节礼貌周到得体;在担任副班长期间,认真履行职责,科学管理,热情服务,并保质保量完成领导和导师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关心学院、学员队建设,努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关注国家的大事。在党组织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党内生活,在研究生中挖掘、培养和吸收新的党员,为研究生支部补给新的血液。并且在党内开展了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接受了党内外人士给了很多中肯的评价。经过这一年半的时间,我感觉到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了,人生观价值观也越来越稳固和成熟。
三、科研以及社会实践方面
研究生一年多收获颇多,在此期间完成了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并且通过与导师商讨,在老师的大力指导下确定了课题的方向,然后我从网上数据库查阅了大量文献,对课题的整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文献中精选几十篇文章进行精读,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确定了课题的思路。这个学期我还参加了导师组织的讨论班,讨论班对导师精选出来几十篇论文,分为几个专题进行研讨。在讨论班,我们轮流讲课,积极讨论,提出问题,我收益匪浅。在个人讲演的过程中,我加深里对文章的理解,对问题的看法更透彻。在开讨论班期间,我还学习自己撰写论文,在老师的反复指导与修改下,论文已完成一部分,取得较好的效果。
社会实践方面,担任数理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的部长,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这三个学期中申请了本院助教岗位与教务处助管岗位,帮老师批改复变函数作业以及帮教务处老师处理日常管理事务,巩固了我的基础知识并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受到老师的好评。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管理。热爱学校,热爱班级,拥护并服从学校以及班级的各项决策,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注重团队精神,重视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
以上是对我一年半的研究生生活的一个总结,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在思想,学习,科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这要感谢我的导师赵引川教授的大力指导以及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当然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我清醒的认识到我还有很多不足,如:做事决策上不够自信,果断;全面性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创新意识还不够,提出的问题不够深刻;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还有待提高。进入第四学期,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对于我,下阶段任务更加重大,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合理安排时间,争取早日完成自己的毕业大论文;在学有余力下,挖掘新的课题,在科研的路上再进一步。在余下的研究生生涯中,努力再努力,给导师、家人和朋友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学期是我上研究生以来的第一个学期。两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已近四分之一,下面我对自己这半年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系统的整理,既是对之前的总结,也是对后面三个学期的展望。
总的来说,研究生生活较之本科有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发挥空间。
这学期我一共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相关培养课程。
这学期我一共学习了五门课程,包括培养方案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值分析、英语,案例分析,结构动力学。以及非培养方案内的英语听力,钢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我觉得研究生学习阶段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需要知识的广度,不仅仅是完成培养方案中的任务,对此李院长也是一直这么要求我们的。比如通过英语听力的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我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也让我对英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件事情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进入研究生阶段,同学们都经历了大学时期的洗礼,变的更加成熟与理性,大家相互之间交流起来显得更加的从容与方便,本科时大家学的专业各不相同,交流之余也会了解到其他同学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内容,比如我们寝室有个哥们是学习冶金的,可以通过他了解冶金方面的知识,也让我明白了钢材的由来。当然了,大家更多的还是生活方面的交流,班里的同学都很好相处,课外之于,经常有集体活动,比如一起去K歌,吃饭,自助等等,聊天之余,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我觉得同学们既是我要学习的对象,也是我的未来财富。
第三件事情就是积极的进行了体育锻炼。
假如身体是1,财富是1后面的0,没有1的存在,0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第一次谈话李院长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所以我深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每天除了学习,上课,上网之外,我会每星期给自己安排一些体育运动,比如打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有些运动是团队项目,不仅培养了我和大家相互配合的能力。也积累了足够多的技巧与经验。结交了许多的朋友。
本学期唯一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就是每天看一篇论文,写相应心得。只完成一部分,不过我计划利用寒假的时间继续充实。
整个研究生生涯还剩下一年半,我计划下学期一边上课,一边实习,毕竟我们专业硕士需要去社会上获得一些实践经验,以增加自己的工作筹码。当然了,实习也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我相信获得的知识会更多。生活中随处可以学习,处处可以有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总结与展望,既有课上的学习,也有课外的运动,希望自己通过学习的过程,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为自己将来的事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回首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我觉得过的还是比较有意义、比较充实的,有很多收获,但同样也有失落的时候。在研二进入下半年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展下去,我想对前面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的方面进行一个小的总结,目的就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利于今后继续发扬优点,补足缺点,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稳、更好。下面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对自己的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进行总结,分别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我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班级召开的党员学习会上积极发言。
在学习方面,研一期间,在黄岛校区一直就是以文化课的学习为主,学校为我们开设的课程比较齐全,个人选择地自由度也比较大,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进行自由灵活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上课时我总是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并做好随堂笔记;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去图书馆查阅与课程有关及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各类书籍与文献,这促进了我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开拓了我的思路,也使我慢慢学会阅读文献的方法。除此之外我还积极的听取各类学术报告,学习学术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老师们严谨的学术精神、并汲取了他们丰富的经验、领略他们渊博的知识,这使我受益匪浅。因此,在学习方面,我感觉自己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在生活上,我也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各种学习、文娱活动,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宿舍,时刻保持宿舍清洁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教室,决不做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事情;在实验室,也会时刻保持试验台面的整洁,以不影响其他成员的使用。经常会与大家交流心得体会,促进相互了解;与同学们、实验室的师兄弟姐妹们搞好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科研氛围。当然,我还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虽然每天待在实验室查资料、做实验的时间多了,但是我还是没有忘记锻炼身体,经常在抽空去操场跑步,毕竟身体健康才可以更加有劲头地投入到科研中。
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内,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我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上面的总结主要是我自己的收获及感受,这些优点今后是应该继续保持的,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表达能力及社交能力的欠缺上,同时科研工作也还缺乏一定的主动创新精神,这是我在今后要特别注意提高的地方;对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突发情况思考不够深入不够透彻,采取的解决方式也不够成熟,这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逐步提高。
总之,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努力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及不足,发扬自己的优点,进一步认识自我,树立新的目标,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我也深信,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我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时光匆匆,在职研究生的大半时间已转瞬即逝。能在名师云集,人才济济的__大学新闻学院继续深造是一份难得而珍贵的人生经历,因此我倍加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机会。__大学不仅有无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聚集了众多名师英才的思想精髓,思想的轻微碰撞就会绽放美丽的火花。也就是在这里,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知识的无穷力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深深惊叹于这里的确定了人生的信念,坚定了向前的步履,明晰了应尽的责任。
在学习上,我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一直以来,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在专业课上我不仅努力学习必修课。此外,为了锻炼我的能力,完善我的知识体系,我选修了《新闻编评研究》、《新闻采写研究》等课程。我还经常去听摄影、广告、文艺以及文学等课程,并在实践中积极锻炼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学习编辑软件、摄影技巧等。在课外我阅读了《消费社会》《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景观社会》《理解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做新闻》《萨特论艺术》《激进的美学锋芒》《第二性》《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等大量新闻学经典著作,不但领略了不同学派的观点以及其研究方法,我也针对其部分观点发表学术论文。这一系列的学习都是为了补充自己不完善的知识体系。
书本是思想的凝缩,是智者的精华,因此,我一有时间就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览或者查阅书刊杂志,不仅仅专业的中外书籍,也阅览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书刊杂志。我深知做一个现代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必须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展的更好。我深深珍惜在__大学的读书机会,经常去听新闻传播学、文学、儒学等各种讲座,补充营养,开拓视野,给自己加力。每到周五的时候,我都会参加学校的英语角活动,并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是我的榜样,也是我向上的力量。除此之外,我阅读大量的英文报刊杂志,并阅读英文原著来补充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我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在生活方面,我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心于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努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能力。热心于各种学术讲座,博采百家之长,积蓄各种智慧和思想结晶,并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的活动,热情为同学们服务,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自身能力。生活中与同学们和谐相处,相互关心,彼此鼓励,共同进步。
在思想上,我不断追求进步,参加了学术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我竭心尽力力争做好表率模范,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关心时政,重视理论修养的提升,坚持我党的优良传统。
在行动上,平时注意作风纪律养成,能够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研究生队的各项管理规定;入学后,很快探索出与导师、同学和谐相处的适宜方式,迅速适应了学习生活环境改变、身份变化的要求;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与人为善,力求做到待人接物谦和有序,礼节礼貌周到得体;热于助人,关心他人,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对困难的同学积极帮助他们。
我刚好出生于两个世纪之交,网络新媒体正处于萌芽阶段,所以电脑与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因此对我的童年影响最大的媒介还是电视。 2008年,也就是我七岁那年,全家人围在电视机前观看北京奥运会的回忆,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这时候,电视这一媒介成了除家庭、学校之外,将我对于整个外部环境的思想认知与情感观念逐步堆砌起来的又一重要基石。 但当我阅读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之后,不禁联想到当今时代背景下,也就是新媒体时代下的童年,与我的童年时代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我基于当下的时代背景,结合一些社会现象以及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童年进行分析。 新媒体浪潮下的童年“畸形化” 这里讨论的新媒体时代主要指的是2015年至今这一时间段,我们可以发现QQ、微信等社交APP以及微博等媒介大众化的同时,一种新的媒介以更“疯狂”的方式席卷互联网,没错,就是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APP。 公交车上、地铁里甚至过年时亲戚朋友的聚会上,都有它的存在,见证了短视频从推出一步步到现在的火热流行的全过程,我愿将之称为病毒式的传播过程。 幽默风趣的画面内容配上魔性洗脑的音乐,使得短视频媒介信息获取门槛降低,短视频势必会走向大众化。 这就印证了《童年的消逝》这一书中所说的“电视媒体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已经被填平,人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使这种现象更易于发生,甚至比电视媒体的强度更大,影响更深。 因此,我们再回过头再去看当今儿童的童年现状。 上完一天的课程之后,回到家就打开手机刷短视频,吃饭,吃完饭后继续刷手机,被家人催促洗澡,到了晚上开始赶作业,期间还时不时会被手机吸引注意力,结果磨磨蹭蹭把作业完成后,眼看到了睡觉时间,睡前再拿起手机玩一会,最后不得不在家长的要求下放下手机睡觉。 以上仅为我所见证的一个身边的案例,不能以此来判定整个社会环境下儿童的现状,但足以反映较大一部分群体。 波兹曼说:“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被扼杀。”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最旺盛的时期,童年应当是求知探索,发现新奇事物,培养兴趣爱好至关重要的时期。 但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出现,使童年开始向“畸形化”发展,不断有网络热梗充斥着儿童的认知世界,源源不断的网络信息变成了桎梏,童年也在不断下划的一个又一个的短视频中无声消逝。 新媒体助长“恶魔的翅膀” 正如《童年的消逝》书中所提到的“随着童年这个概念的发展,社会开始收集内容丰富的秘密,不让儿童知道:有关性关系的秘密,也包括有关金钱、暴力、疾病、死亡和社会关系。由此,甚至还发展出了语言的秘密,亦即大量不能在儿童面前说的话。” 但在新媒体出现后,这些“秘密”的幕布被揭开,展示于受众面前,而这些受众中混入的“矮个子”,他们会受好奇心的驱使而踮起脚凑上前去观望,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秘密”是什么,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将其归为一种普通行为信息,以及对这些行为附属的情感的默认。 “十三岁男孩对七岁女孩性侵并将其杀害”,“多名小学女生对一同班女生实施校园暴力”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事件在互联网上的报道越来越多,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说脏话的现象也不少见。 为何越来越多儿童长出“恶魔的翅膀”? 其实不难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手机的年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新媒体成了儿童去接触学习新认知、新行为的主要媒介。 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传播者无法严格把控信息的接收者,不免会有不适宜儿童了解的内容讯息会被其接收。 但儿童的认知系统尚未健全,解码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并不知晓这些行为在社会的体系结构中的含义与影响,简单地认为性行为使人兴奋愉悦,校园暴力带来快感,说脏话是为了表达情绪上的不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行为进行效仿,从而走上歧路。 儿童的行为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唯有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年龄管控,才能减少“天使变恶魔”的惨剧。 儿童健康成长,家校与新媒体相辅相成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波兹曼说到:“家庭的结构和权威已经受到严重削弱,因为家长对年轻人所接触的信息环境完全失去了控制”,“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认为以上波兹曼的观点过于消极,更何况本书基于电视媒介而言,当今时代新媒体出现,其成为除家校外儿童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新媒体一方面补充家庭与学校无法向儿童提供的信息,同时家庭与学校应在帮助儿童提升信息理解能力的同时,对儿童可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进行初步的过滤筛选,确保儿童处在一个健康有益的互联网环境。 只有家校与新媒体相辅相成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完成儿童向成年的过渡。 波兹曼在本书中表示他也正设法为童年的“消逝”寻找答案,但似乎在时代更迭之中,童年的“消逝”未曾停止,反而速度在加快。 童年必然不可能真正“消逝”,但如何减缓童年“消逝”的时间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导读: 儿童期的存在对个人是否有重要的影响?童年既然是人类的发明,当初发明它的目的是否当下的实际?当下的儿童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儿童期的? 追溯童年是如何被发明的?并分析童年的消逝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难道童年时期就是美好的,成年时期就是劣等的? 第一篇 童年的发明 第一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于灭绝的物种。童年的日渐衰亡已成为一种迹象。 古希腊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却很少给它关注。古希腊建立各种各样的学校来教育青少年,说明他们认识到青少年的特殊性。尽管古希腊人关心如何把没得传给青年,但希腊人还是会对儿童心理学或者儿童养育概念大惑不解。希腊人为我们预示了“童年”这一概念,当没有创造出童年。但是古希腊只是认识到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对儿童的教育,只是他们将人培养成哲学王的一个过程。他们并没有将儿童当作人看待,而是把其作为一个胚芽,一个可以培养成成人和哲学王的胚芽而已。 在罗马时代,发展出羞耻心,宣称童年需要回避成年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而第一部禁止杀害婴儿的法律成为儿童需要保护、养育、接受教育并免于知晓成人秘密的观念的延伸。这就将儿童与成人划分开来。 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同时,由于当时生活条件的残酷,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也给其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第二章 印刷术和新成人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使得更多人有更多的表达自我的机会,使个人更多的注重自我表达。这也导致思想的多元,对人的思想和思维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抄写压抑了人的自恋情结,而印刷术所带来的创作之风则释放了人的自恋情节。 苏格拉底说,一个字一旦被写下来,它就会四处滚动,态度冷漠地来到理解它的人中间和它绝不相关的人中间。它并不知道该给谁看,不该给谁看。 印刷术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不仅创造了新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来源,而且极大的增加了大陆范围内科学家的交流。它更加直观。换句话说,它改变了人们交流、传播和创作的手段、方式和思维。更进一步说,它创造了新成人——文化人。因此,要成为成人就必须接受教育。欧洲文明重新创立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成为社会必需。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这里说的是文化的普遍,但是文化的普遍实际上说明人的文明程度,或者对成为成人的要求在增大,更简单的说是成人和未成年的差异在加深,这也就意味着成为成人的时间在拉长,因此在成为成人之前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成为人的儿童期。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发现儿童的关键。发现儿童的关键是人能够意识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并将儿童当作一个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不仅如此,人们还需要对这个时期较为重视,如果没有高度的重视,,没有认识到这个时期的发展对儿童成为成人的影响,没有对儿童的特点的珍视,那儿童的发现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章 童年的摇篮期 16世纪,儿童和成人的区别加大,儿童不再共享成人的语言、学识、爱好和社交生活。成人的任务是要帮助儿童为将来能够应付成人的符号世界作准备。到19世纪50年代,几百年的儿童发展已颇具成效,在整个西方世界,童年的概念都已经成为社会准则和社会事实。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没有人注意到,大约与此同时,童年消亡的种子也埋下来了。 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确实,在这个世界,儿童和成人的区别在拉大,但实际上,人们将儿童时期看做一个成为成人的准备时期,对儿童的教育也是以成人的标准来对待。只是儿童不能分享部分成人的知识和兴趣、行为,但其他方面,人们都是将儿童时期作为成人的准备期。我认为真正的儿童的发现,是发现儿童与成人相比,更加珍贵的地方。因此,这并不是童年的发现,而是未成年时期的发现。 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到19和20世纪,童年的概念由两种知识旋律构成:洛克派或新教派和卢梭派或浪漫主义派。新教派的观念,儿童是未成形的人,通过教育、自我控制和羞耻的培养,儿童才能改造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浪漫主义的观点,未成形的儿童不是问题,问题完全处在畸形的成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 到19世纪末,出现两个重要任务:弗洛伊德和杜威。弗洛伊德驳斥洛克,赞同卢梭,认为头脑不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儿童的头脑最接近自然状态,天性的要求必须考虑在内,否认其会造成永久的人格错乱。但同时又驳斥卢梭,赞同洛克,认为儿童和家长之间的早期影响对儿童成为成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理性教育,头脑的热情可以得到控制,没有压抑和升华,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杜威认为要关注儿童的需求。他们两人使得人们对儿童有了新的认识,即儿童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逻辑思维等能力必须扩展。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儿童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的可爱、天真和活力不应扼杀。 我认为,19世纪才是儿童发现的世纪,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并认识到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人们会认识到这些方面。这当然是以印刷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交流和传播的便利以及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的,同时也以各种学科,如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基础,但是到底是哪些东西让人们认识到而儿童的独特性,认识到对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篇 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 结束的开端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表现在三个方面,他们都跟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密切相关:第一,因为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无论对头脑还是对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因为电视不能分离观众。从生物学上看,人人具备看电视的的能力,还有能够明白跟多数图像的背景的语言能力。正在兴起的新媒介环境在同一时间向每个人提供同样的信息。鉴于我所描述的这种情况,电子媒介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就不存在了。 其潜台词就是,秘密,是童年存在的条件。而传播媒介的发展正侵蚀秘密的空间,从而侵蚀童年。但是这也就意味着,童年,它虽然是一种生物学的存在,但更多的是社会学的存在,它的存在,它的空间大小与其接触的环境、传播的媒介息息相关,而与其生理年龄关系不大。 第六章 一览无余的媒介 从电视本身来看,它通过不断提供新鲜而有趣的信息来吸引观众,而哲学信息中包括不应当然孩子知道的暴力、色情等信息。它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帷幕撤掉了,使儿童直接面向成人世界,这就使成人的神秘感消失了。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帷幕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差别存在的的根基被摧毁了,也就不存在成人与儿童之别了。(难道儿童与成人之别就在于其面向的世界和其接触的环境吗?难道那些丑陋的、阴暗的、现实的一面就必须向儿童隐藏吗?到底是我们在保护儿童,还是我们在弱化儿童的自我调节和接受的能力?) 电子媒体肆无忌惮的揭示文化的秘密,它对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难道儿童的存在是建立在成人的权威之上,建立在成人对某部分知识和某部分秘密的占有之上?)我们的孩子不能依靠有权威的大人而是依赖不知从哪里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我们还是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与一大堆的答案。简言之,我们身边没有儿童了。(电视让儿童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其没有提问前就给了答案。这使得成人对部分知识和秘密的占有感消失的,使得成人和儿童在同一个层次上。此时成人的焦虑和成人对电视对儿童影响的担忧,是建立在成人将儿童作为一个被保护的对象的基础上。他们之所以能够对儿童颐指气使,就是因为他们又那种独自占有部分知识和秘密的优越感,与此同时,他们弱化儿童的理解能力,意图拉开儿童与成人的距离以此来保持其独占的地位。)儿童知道长辈知道的一切,意味着他们已经变成成人,或者至少像成人一样。用我自己的一个比喻,这意味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以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或许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之所以要保持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距离,其目的是保持自己的权威还是为孩子日后更好的适应环境,成人世界的儿童与实际中的儿童是否一致?儿童接触密藏的成人的信息果实,对儿童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或者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该好好反思反思。) 第七章 成人化的儿童 印刷术的发明而兴起的以文字为住在的“文字说明时代”,虽然赋予沉稳与众不同的头脑,但这个时代已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是“叙事时代”,如果要表达得更准确、更形象化,应该说是“娱乐时代”。作者认为这种时代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使儿童过早的接触成人社会,同时也使得成人独立思考和思维的能力下降。 因此,我们可以说,识字的头脑为识字文化播下了毁灭的种子,因为识字头脑创造了新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又使识字文化所依赖的“传统的技能”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我觉得,作者似乎认为电视已经统治了整个时代,人们在电视面前,其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大减弱,人越来越被电视所左右。这确实是一个应该担忧的问题,但是儿童和成人也是一个具有自主性的存在,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喜好进行判断。虽然在某段时间,他们会被电视中的信息所左右,但是他们具备的反省和反思能力,让他们能够看透其中的秘密,找回自己的主动权。)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儿童 当语言、服装、趣味、饮食习惯等等越来越趋于相同时,扎根于社会等级观念的礼仪时间和礼仪的意义也下降的。儿童和成人在所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面前趋于相同。不仅如此,犯罪、吸毒等方面,儿童的比例也与成人大差不差。 有些人称为“儿童的解放者”认为,反对义务教育,让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有人认为应该将儿童的信息权、教育选择权、性自由的权利、经济和政治的权力甚至选择自己家庭环境的权力还给儿童,给与儿童更多的自由。而作者认为这样的儿童权利运动无异于宣称疾病还须病来医。 (我赞成这种儿童权利运动。正是因为我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当科技的进步让儿童逐渐与我们平起平坐的时候,我们甚至还要大力限制这种自由,对其进行约束。而这种对孩子的束缚很有可能造成孩子更大的反抗。儿童与成人世界的逐步趋同,这是潮流所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儿童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能自由选择的人,我们最后都是要和儿童共享这种权利,我们为什么要在某个时期剥夺他们的这些自由呢?) 第九章 六个问题 1、童年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作者认为童年是社会产物,而不是生物需要。童年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习,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基础,但是,除非有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即社会需要它,它不可能实现。(既然是社会创造的,那么当下的时代是否还需要童年?) 2、童年的衰落预示这美国文化的普遍衰落吗?作者认为是的。但是又认为失去童年,并不等于我们要失去一切。但是我们还是得保存我们应该保存的东西。 3、道德多数组织和其他原教主义组织在保存童年方面究竟出了多少力?作者认为这些组织太傲慢,但是借用他们的一些历史回忆总是可以的。 4、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作者认为是电脑,因为电脑的使用意味着认为必须掌握复杂的分析技能,类似于一个完全有文化的人需要具备的技能。与电视相比,电脑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帷幕完全放下,儿童在这里不受任何限制的接触所有的信息。这只会是儿童更加成人化。 5、有没有任何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地址童年的消亡。作者认为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机构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最后还是被电视所带来的影响所侵蚀。但无论如何,学校可以作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6、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作者认为家长还是可以做一些事。做的这些抵制的事,促成一个所谓的“寺院效益”,因为他们帮助延续了一个人道传统的存在。(不知道这是生活在上世纪的人道呢,还是当下真正的人道。时代在变,只是我们的评判标准永远更不上时代的步伐。) 儿童的消亡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儿童的天真、童心等是否应该特意保护还是任其发展?我们是把真实世界敞开在儿童面前还是为其编造美丽单纯的童话世界? 这里面的选择,是应该从大人的角度还是儿童的角度出发?我们是要让儿童获得现世安稳还是让其自强不息? 这些选择我们都很难做出。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儿童最后还是会变成成人,所谓的成人世界到最后他都必须要认识到,那些密藏的成人的信息到最后还是要让孩子知道,所谓的童年的存在与消逝,归根到底也就是获得成人信息的时间提前或推后的问题。但是我们真的有能力来把控这个获得成人信息的时间吗?如果不能,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或许只是在儿童获得成人信息时,在其遇到挫折和矛盾时,在其受到打击时,为其分析其中的利弊吧。至于最后的选择,还是应该由儿童自己做出。
童谣,顾名思义就是在儿童中间广泛传唱的、深受儿童喜爱的类似儿歌的一种文学样式。特点是语言口语化、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适于儿童游戏时边做边唱。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孩子们的广泛关注,流传很快很广。下面,给同学们讲讲童谣的写法。一、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生活范围很广,因此,可以写成童谣的也大有题材可挖。如走在上学路上,可以写写心情:早上天气好,小鸟枝头叫。背着小书包,走进大学校。学校环境美,心里乐陶陶。走在马路上,看到车水马龙的车辆,你还可以写:大马路,宽又平,红灯站,绿灯行。不拥不抢守法规,道路畅通任我行。总之,操场可以写,教室可以写,活动游戏可以写,环保可以写,甚至吃饭洗衣都能写。只要留心生活,思考生活,一切皆可入童谣。二、可仿写一开始时,我们写童谣肯定有困难,这时,你可以学着别人写童谣的格式改编仿写。如一年级有篇课文叫“比尾巴”,讲的是公鸡、猴子、鸭子、孔雀等动物尾巴的特点,因此,你就可以改换题目为“比耳朵”,内容为: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谁的耳朵像蒲扇?兔子的耳朵长,小狗的耳朵短,大象的耳朵像蒲扇。这样一改,仍然能取得跟原文一样的效果。三、求得父母老师的帮助由于同学们所学知识有限,在创作童谣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你不妨向父母老师求援,让他们帮你一同创作。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比你深,语言词汇比你丰富,看问题比你有力度,并且他们也能通过和你创作童谣,激活思维触角和你一同体味创作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四、别畏难,反复改好作品既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童谣也不例外。但童谣有“押韵”的要求(中间可改韵),所以,我们创作童谣不可能一次就写出很像样的作品,需要你投入地去修改完善。你可以根据第一句的韵脚,把所有带这个韵脚的汉字排列出来进行筛选拣用,如“操场上真热闹”一句中,韵脚是“ao”,那么与“ao”有关的汉字有“好”、“跳”、“绕”、“敲”、“遭”、“恼”、“了”、“跑”等,你编写童谣时就可以选用其中的?衷擞茫?闯桑翰俪∩险嫒饶郑?∨笥衙潜挠痔?D闾???彝栋???咔颍?冶寂堋J?种樱?衫?茫??靶Ч?聿涣恕S龅教厥馇榭鍪保?箍梢园汛实乃承虻叩挂幌拢?灰?馑级裕?苡幸欢ǖ暮?澹?琳吣苊靼拙托校?纭肮馊佟笨梢愿某伞叭俟狻保?奥裨帷笨梢曰怀伞霸崧瘛钡取?五、思想内容要健康童谣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思想内容要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发育有利。好的童谣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成为儿童茁壮成长的奠基石。
羊羊羊 羊羊羊, 跳花墙, 墙墙破, 驴推磨, 猪挑柴, 狗弄火, 小猫上炕捏饽饽。 小老鼠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老鼠老鼠你别急, 抱个狸猫来哄你。 摇摇船 摇,摇,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对我笑, 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 吃完饼儿还有糕。 张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去打毛铁。 推磨摇磨 推磨,摇磨, 推豆子,磨豆腐, 么闰儿要吃菜豆腐。 打碗米来煮, 煮又煮不熟, 抱着罐罐哭。 小小子儿 小小子儿, 坐门墩儿, 哭哭啼啼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什么? 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 到明儿早晨,梳小辫儿。 哪边高 哪边高?这边高。 哪边矮?这边矮。 一锅豆腐做成十二块。 嫩豆花,好的菜, 今天做来明天卖。 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 幼儿园里朋友多。 你一个,我一个, 大的分给你,小的留给我。 新年到 新年到,放鞭炮, 噼噼啪啪真热闹。 耍龙灯,踩高跷, 包饺子,蒸甜糕, 奶奶笑得直揉眼, 爷爷乐得胡子翘。 我有一双小小手 我有一双小小手, 一只左来一只右。 小小手,小小手, 一共十个手指头。 我有一双小小手, 能洗脸来能漱口, 会穿衣,会梳头, 自己事情自己做。 大月亮 二月亮 大月亮,二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 妈妈起来扎鞋底,嫂嫂起来蒸糯米, 娃娃闻到糯米香,打起锣鼓接姑娘, 姑娘高,耍剪刀,姑娘矮,耍螃蟹, 螃蟹上了坡,姑娘还在河里摸, 螃蟹上了坎,姑娘还在河里喊, 螃蟹爬进屋,姑娘还在河里哭。 摇啊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做了白米饭 乌鲤鱼,鲞汤浇 头不熟,火筒烧 一烧烧得尾巴焦 八月八,蚊出像老鸭 九月九,蚊虫叮捣臼 十月十,蚊虫双脚笔笔直 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 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 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了个老妖婆。 老妖婆,心最毒,过唐僧和老猪。 唐僧老猪真糊涂,是人是鬼分不清。 分不清,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 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 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见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只篮子手中提。 七种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古榴, 柿子、李子、栗子梨。 风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 和尚背了鼓来了 哪里藏?庙里藏 一藏藏了个小儿郎 儿郎儿郎你看家 锅台有个大西瓜。 四月里 四月里,麦脚黄, 家家田头闹洋洋; 三岁孩童寻牛草, 八十岁公公送茶汤。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一二三四五 五月五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蘸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月亮哥 跟我走 月亮哥,跟我走 走到南山卖巴篓 巴篓巴,卖琵琶 琵琶软,卖竹匾 竹匾高,打把刀 刀又快,好切菜 菜又苦,过端午 菜又甜,好过年。 粽子香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萤火虫 萤火虫,夜夜红。 公公挑担卖胡葱, 婆婆养蚕摇丝筒, 儿子读书做郎中, 新妇织布做裁缝。 家中有米吃不空。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里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 就是不让冬冬去。 不让去,也得去, 骑着小车赶上去。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 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真稀奇 稀奇稀奇真稀奇, 蚂蚁踩死大公鸡, 爸爸睡在摇篮里, 宝宝唱着摇篮曲。[1]编辑本段春节话童谣在老北京,过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一首首一段段的童谣伴著孩子们稚嫩的童音,清脆地走进千家万户,在深深的胡同里,在古老的四合院久久荡漾。 一进腊月便有了年味儿,孩子们都盼望著过年,特别是家庭困苦的孩子,平时穿不上新衣裳,也吃不上什么好东西,可是到了过年的时候,父亲母亲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吃的喝的,做上件新衣服。 那时候,只要一喝上腊八粥,离年就不远了。于是,孩子们便唱起了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因为大年初一、初二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出去拜年,所以这时候满街都是人来人往的。这首童谣,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人们忙忙碌碌过大年的整个习俗,多少年来一直在北京广泛流传。逗……逗……乞逗乞逗强;年糕蘸白糖,枣儿栗子大海棠。 要过年了,大人们都要上街去买年货,小孩子们则跟在大人后头要各种各样好吃的、好玩的的东西。那时候,街上卖各种风味小吃和水果的特别多,卖主把年糕摊在案子上,买多少,用刀现切,然后再放上一勺白糖,小孩子们就蘸著糖吃。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孩子们又说道: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祭灶是过年时的旧俗,一祭完灶,离年就更近了。这时候,孩子们不仅可以吃到关东糖,还可以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鞭炮。到了三十晚上,穿上新衣,点上灯笼,可以尽情地玩耍。放过了鞭炮之后,子夜时分吃过了饺子,就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了,童谣里说道: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这时候,孩子们都变得很乖,一个挨一个地给老人们磕头。老人们则笑容满面地看著自己的孙子、孙女,每个要发给一个小红包,以求孩子们平安吉祥,这红包里装的便是压岁钱。 过去的时候,孩子们说童谣,常常是即兴加词儿,也许有的是念走了音,有的是为了念起来上嘴儿,所以,有时一首童谣竟有好几种版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就这么说著、唱著,长大成人,走出了四合院,走出了胡同。现在的孩子们几乎天天都在过年,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比起过去不知要好多少倍。然而,老北京的风情却依然如故,完好地保留在一首又一首的童谣里。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J.R.R.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我与童谣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中心校 张志晨童谣自古有之,而且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谣。不论童谣的内容是否有教育意义,每一段童谣,都充满了美好的童趣,每一段童谣都会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可以说,孩子们都是伴着童谣长大的,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童年是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到底该把什么样的东西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童谣给我们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永远的记忆。我永远怀念童年那些美好的童谣。一、 我与童谣不解之缘我对童谣的接触是从儿时开始的。记得小时候,一群小伙伴经常一边做游戏,一边说童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蹲下,起来,……”还有个喊着说的:“急急令,跑马城,马城开,打发小姐送信来,要哪个,……要你家干草垛,干草垛,插兵刀,我的兵马任你挑。”这类童谣挺古老,也很好玩,但没思想教育意义。有思想性的也记得几个。你像“报告司令,你妈有病,今天不死,明天立正。”这显然是痛恨国民党的。也有俗不可耐的。像“秃脑亮,摸电棒,摸到北京搞对象……”更有小伙伴之间骂仗用的。“小报告小报告,叫你屁股起大泡;起大泡找你爸,你爸踢你一百下。”这个应该是我的童谣处女作吧。大约上个世纪80年代末,县文联华景玉同志到兴隆镇来征集民间故事和“瞎话”,意在抢救民间文化。那个时候,我当班主任,在这方面发动学生和家长做了一些工作。除了收集与整理,我也是做了一些创作的,因为我看到了童谣的优点。童谣也称儿歌,历史渊源久远。有些是打油诗、顺口溜,有些是民谣、民歌,也有些是正统的古诗词。童谣流传于儿童之间,以说为主,也有连说带唱的,还有一唱到底的。之所以易于流传,除了浅显生动、韵律响亮、诙谐风趣,主要原因是特别适合儿童心理。因为童谣易记,我就把一些学法方法编成了顺口溜,像《作业歌》、《作文歌》,再就是《分段八法》、《外貌描写九招》什么的,反正挺多的,用铁笔刻蜡纸,用油印机印,订成小册子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如《作业歌》:“抄题对题抄对题,读题审题试答题,定好格式写答案,检查验算要仔细。根据题型找题理,会了一题会百题。”也有关于识字的长短句,用“有子享清福,老了当大亨”区分“享、亨”。还有顺口溜:“一颗象牙口外翘,卡在喉里快扣掉。白纸不用没污点,黄土包从田中冒。”分别用来记忆“象”中是“口”、“喉”中无“丨”、“纸”下无“丶”、“黄”中是“由”。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一用就见效。但,实行范围,仅仅是自己的班级,受益的仅仅是五六十个学生。后来我调入得权小学任教导主任,2003年教育体制改革,教导处只有我和一位大队辅导员。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师训、督导、档案室建设……都我一个人具体负责。校长杨文琴同志对我说:“你能写,就写点新鲜东西,让孩子背,光靠我们四个人执周,不行。”“我们四个”指的是正副校长、我、还有一位大队辅导员。说“不行”是因为当时得权小学有学生1400多人,这年又搬上了新教学楼。有太多的事要做,也做不过来。要是写点东西,让孩子们自觉约束行为岂不是更好?在这种情况下,确实要想出一些办法才行,我就开始创作《一日行为歌》。从此一脚踏上了童谣创作的里程。后来,我的工作有了变动,我不再介入德育工作,便停止了德育类童谣的创作,而转写内容与教学相关的童谣了,如《上课行为歌》、《读书歌》、《作文歌之过五关》、《作文歌之作文很简单》等等。为了创作,我也开始研究中华民谣,也就是旧童谣。二、 如何看待旧童谣旧童谣大都反映一些生活场景。除了逗小孩子乐儿,再就是教说话、数数,也有明辨是非的,鞭笞丑恶的,但不多。像这首:“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明天早晨给你梳小辫儿。”它是正经八北的童谣,但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童谣。那种“直指人心、直导行为”的童谣,那种对孩子有很大教育用处的童谣。我们让孩子们传唱童谣,不是为了取乐。我们要的是“益心利行”,给的是思想,是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保驾护航的方法,是滋养心灵的鸡汤!尽管过去的一些老童谣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没有时代气息,但旧童谣对新童谣的创作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可以让人在因循中发展,在继承中提高。由于旧童谣的作者就是小孩子或深谙儿童心理的成年人,加之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经过一代代人的润色补充,渐臻完美。这些童谣深深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和儿童的实际生活最为贴近,在表现儿童情趣上尤为突出。因此,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应该是童谣创作的最基本的准则。另外,借鉴旧童谣创作新童谣,还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力求表意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朴素率真。二要手法多样。可用拟人、夸张、起兴、问答、排叙、比喻、迭沓等手法。三要布局灵变。我基本上采用三言、五言、七言,或者三者交换着用。四要尽力包蕴哲理、传知知识。五要力求自然天成,琅琅上口。总之,要想写好新童谣,必须熟知并学习旧童谣。三、 童谣的变异新童谣,是为孩子们作的短诗,强调韵脚,要求琅琅上口。但新童谣的发展出现了分歧:一是灰色童谣注入校园。“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这种充斥暴力的“灰色童谣”在全国许多中小学都占有一定的市场。比如励志歌曲《真心英雄》被恶搞为:“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以及厌世颓废充满色情的“顺口溜”:“上学苦、上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好吃好喝好滋味,晚上还有美眉睡。” 灰色童谣也叫“痞子童谣”,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流传,内容灰色、形式简短、语言庸俗。例如: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我以为,灰色童谣的产生是社会垃圾文化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结果。灰色童谣是一种病毒,瘟疫般地扩散和感染着少年儿童。可以看出,灰色童谣大多以戏谑的方式发泄稚嫩的牢骚,是对时下应试教育模式的一种反叛,也反映了学校里和社会上的许多不正常现象。但,如此蔓延流行,势必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二是校园新童谣的兴起。要与灰色童谣对抗,便产生了校园新童谣,也称绿色童谣。实践证明,它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柄利器!孩子的心灵本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在上面开放,杂草便会丛生。由于优秀童谣的稀缺,一些灰色童谣便乘隙而入,污染着孩子们的心灵。据有关部门调查:28%的孩子小学四年级以前就开始唱流行歌曲、说“灰色童谣”,到了初中,所有的孩子都有此经历。灰色童谣之所以大行其道,原因在于孩子们的生活缺少鲜活明快的童谣,缺少经典!现在的儿歌,有的节奏拖拉,有的死气沉沉,有的内容枯燥,有的缺乏时代气息,有的说教意味太浓。有的童谣或者只是幽默,或者没有生活味道。还有的浅白得粗俗,语言虽然自由无拘束,但不上口。包括我创作的童谣在内,还称不上经典!但,好歹我们有了一些绿色童谣,可以为孩子们调“一杯羹”了。为此,我呼吁教育工作者,要为孩子们大力推广一些“绿色童谣”,让优美的童谣荡起双桨,轻轻划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伴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四、 县教育局支持新童谣推广多年来,我一直想要把灰色童谣染绿!尽我所能去绿化孩子的精神家园!其实,这也是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正是为遏制灰色童谣的泛滥,2004年中央教育部发文征集校园新童谣,以此激发广大工作者积极创作、大力推行校园新童谣。这使我如虎添翼,我庆幸,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可以大显身手了。但是创作何其艰难!我国目前有2亿多儿童,可是还没有从事童谣创作的专业人员!究其原因,还是畸形市场经济在刮怪风。谁都知道,为歌手创作一首流行歌曲能拿到上万元的稿酬;而在刊物上发表一首童谣,所得不过四五十元。然而,童谣创作的难度并不比流行歌曲小。我曾经读过一个资料,说有两家文化教育单位想发起童谣大赛,策划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首肯,主办方试图按照市场运作方式联系厂家合作,但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推却了。托词竟然惊人的相似:“童谣比赛冲击力不够,广告效应不明显!”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做支撑,这场童谣大赛还没有启动就不了了之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组织可以为一场球赛、一个节庆活动“锦上添花”,一次性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而对教育儿童这一千秋大业缺乏热情。然而,巴彦县教育局,却把校园新童谣的推行,作为德育工作的“新亮点”,把童谣传唱纳入了巴彦县乡土特色教材研发方案之中。2008年末,县教育老科协成员高占生同志发现了我的童谣作品《一日行为歌》,并推荐给老科协领导人柳春阳同志。《一日行为歌》这部作品,已经在2005年获得哈尔滨市校园新童谣创作一等奖,并在兴隆镇得权小学推行了5年之久,是比较成型的作品。经老科协成员刘国祥、姜海山在内的所有成员进一步考证,认定有推广价值。之后,我又把近几年创作的校园新童谣《一周行为歌》、《上课行为歌•五言版》、《上课行为歌•七言版》和《礼貌行为歌》等十余首较为成型的新童谣,奉献出来。又经考证,老科协的几位老同志一致认为:其中五首童谣极富德育教育价值,推广这些童谣能够开辟一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于是,制定了学习童谣活动试点方案并向教育局递交。教育局极为欣赏此举,下了批文,同意于2009年上半年印发《校园新童谣》小册子,并在巴彦镇、兴隆镇和松花江乡各选一所小学做试点。一学期很快下来了。2009年6月,教育老科协及县政府老科协、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有关领导组成验收团,对三个试点校进行了验收。验收结果令人相当满意!各校均出示了以童谣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童谣被学生背诵、被学生改编成小品、歌唱、舞蹈、快板……学生带着新奇的心理谈了对新童谣的理解;教师代表怀着喜悦的心情交流了新童谣的试用情况;自愿前来参加反馈会议的家长热情洋溢地吐露了真心话,还要求见一见作者;各试点校介绍了试验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还提出了新童谣创作的思路。总之,试验是成功的,并肯定校园新童谣极具推广价值。教育局将批准教育老科协在2009年下半年,拟将我创作的20多首新童谣编成巴彦县小学生品行教育乡土教材在全县普及推广。我还记得,当试点校的老师和家长要求见作者的时候,我激动不已。我代表首批受益的4000多名小学生言谢,感谢教育局、感谢教育老科协为孩子们送去了一批“绿色的精神营养液”!我将进一步创作,丰富内容,尝试新的形式,尽力形成校园新童谣作品系列,为巴彦县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五、 我的童谣创作1.为用而作。《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的必修课。每一个小学生耳熟能详。可是为什么对孩子们的行为约束力不够呢?守则、规范的每一条都是烈火锻烧、千锤万凿出来的真理,每一句都千真万确,掷地有声!但它毕竟是纲,是目,是则。它不能直接为小学生所用。我所创编的《一日行为歌》就是把守则、规范中的要求,变成具体的行为样式,直接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上课行为歌》,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明确了小学生什么样的课堂行为才是正确的。其中有课前行为指导、课上行为引导、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内涵很多,但都具体化了,“直指人心,直导行为”。《爱校拍手谣》是我为一位班主任的班会写的材料。我写的一些童谣,就是为实际工作服务的,是因为需要才写的,为用而作。一位家长反映,以前她的孩子在家学习只是写作业,可是现在还能做到“先复习、再预习,反反复复多练习。”我的校园新童谣富有时代气息,有新的教育思想内含,所以部分童谣给新时代的儿童指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天地和人生舞台。《一周行为歌》中说: 星期日,到户外 做调研,搞竞赛 参加活动成长快 新世界,新时代 会创新,能实践 新式人才人人爱《四季活动歌》开头说: 小朋友,听仔细 放下鼠标遥控器 推开房门走出屋 外面有个新天地结尾说: 山水长,天地宽 世间万物尽奇观 书读遍,仍有限 还需亲身去实践 大自然,是名师 增悟性,长真知 生活多彩人多智 从小不做书呆子一位家长对我说:“我要是早点看到这首童谣,当年我都能同意去当幼儿教师。”2.用一点古风,加一些古典。童谣光是讲究浅白也是不行的,重要地一点还是要有内含。有多少旧童谣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出,叫人想都想不起来,纠其原因,就是浅白得没有品头。当时说着逗乐,笑过之后,淡不如水。我尝试,在新童谣里,用一点古风,加一些古典。这可能使童谣难了一点。如《交友歌》中“清张英,六尺巷,从小要有容人量。”这里面有个典故。是说清代康熙年间,在朝为官的张英,其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摆平”此事。很快家人接到回信,却见里面只有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深受感动,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三尺,而邻居也自愧不如,退地三尺,于是两家盖完房子后,在院墙之间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有一次,毛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曾经讲到这个故事,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包容互让、平等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能够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肆虐的年代里,提倡这种传统美德更为必要。如果把这个故事给孩子讲了,这句童谣也就不难了。也许难就难在,要给学生讲一下这故事。也许设一点“童谣课时”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这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的教育行为,该使孩子们多么受益!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互让的道理,还学会了一个他也可以传播出去的历史故事。一举多得!我认为这个难点,着实难得可贵,难能可贵,难才可贵。过分追求浅白,还容易丧失语言的艺术性。让童谣成为语言之花,应该让孩子们通过童谣学点语言,长点文字功夫。《读书歌》使然。 圣贤读书破万卷 全凭勤奋长才干 每逢佳作细细品 何曾怜惜书角烂 …… 程门立雪多请教 刺骨悬梁苦钻研 面壁十年图破壁 不信人生梦不圆巴彦镇兆麟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童谣的语言非常美,许多语句都被学生们引用到作文里。3.“文合为时而著”。创作《荣辱行为歌》是形势的需要,最难就是找不准治国大道理与日常小行为的结合点。感谢县政府老科协于跃琛同志和教育老科协柳春阳同志的指点。是更多的老一辈的关怀才使我完成这个作品的。4.应邀而撰。《法制教育歌》是应县文联征法制三字经之邀而写。在形式上是个三字经。5.情动辞发。写《安全行为歌》的背景:2009年6月份,惊闻丰乐乡一名8岁女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雨后汇成的大水冲走。一场大雨,夺走了一个灿烂的生命……知道了这条噩耗,我心悲痛,也思绪万千。我能因之做点什么吗?是声讨?是谴责?还是能出谋划策?...且用今夜时光,成诗一首,以图教育更多的小孩子们。也许这首诗写成得太晚,又不能及时推广。尽管这里面深蕴着许多生命的代价。我傻想:如果,那个悲命的女孩能够早点背诵我的童谣……唉,要亡羊补牢哇!我忍倦耐累,《安全行为歌》成于三遍修改之后,时间已至夜半。写《背给亲友的戒赌歌》的背景:我的亲人中,有好赌和豪赌的,结果不是影响家庭和睦,就是败家废业,深感厌恶,便写下了这首童谣。这首童谣不是针对学生行为的,但可以让学生看到赌之危害,给孩子们打打预防针。防,重于救。远离黄赌毒,是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倘能真的通过童谣教育了哪个染赌的成年人,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这种源于他自己的社会实践的、来自于周围生活中反面实例的教育作用会更大更实际!毕竟,实践出真知!6.厚积薄发。如《名人谣》。七首童谣源于七个故事。这些故事是我平时读书积累的。并非要写童谣了,才去找来的。源于积累!之所以写名人谣,我就是想让孩子们与名人为伍,和大师交流,沿伟人的脚步前行!我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 名人出名前 也是普通人 与众不同处 就是有精神我想让孩子们: 童年立奇志,求学心有恒 做事勤为贵,德高弃虚荣 成功谦受益,损友不为朋 学习趁年少,一刻不能等这七首童谣从不同的角度来警喻学生。并鼓励孩子们,让他们坚信: 七首名谣七颗星 七星就是七盏灯 七灯齐照人生路 皇天不负学子情 沧桑世上无难事 功到苦心自然成而我在童谣的创作上,何尝不是“功到苦心自然成”呢?7.再拓新域。突发奇想:古有《三字经》,我难道不可以写个《五字经》吗?五字经百念善为首万事学当先胸有龙凤志誓偿父母愿为人子女者千万别娇惯娇是家人宠懒是自己惯家境不如意切莫怨祖先将相本无种好汉地换天人前讲体面不在吃与穿寒门多才俊奢华少伟男粗布百姓衣开水家常饭卫生断病源锻炼身强健娱乐固然好耗财费时间出行多看路读书心要专从师很重要自身更关键能吃苦中苦敢碰难上难深思出灵感久战克雄关博学生才气德高有尊严从小品德正长大路不偏一勤治百病前程大无边新的尝试:用学生生活中的事写童谣。 如《比学习》: 甲: 同学同学我问你 我想和你比一比 乙: 比就比,谁怕你 我穿金,我戴玉 我家玩具满屋地 甲: 不比金,不比玉 就比上课守纪律 看谁练习做得好 看谁举手最积极 乙: 比就比,谁怕你 我这还要挑战你 甲: 挑战我,我更乐 比摘星,比摘月 难题我就没怕过 乙: 不比星,不比月 就比回家写作业 看谁作业独立写 看谁一点不出错 甲: 比学习,争模范 比出输赢怎么办 乙: 逛北京,随便看 输的掏钱赢的管饭 合: 拉勾—— 上吊—— 说好了 不变是啊,我会坚定信心,克服工作压力和生活中困难,进一步创作校园新童谣。假如能有更多的时间专门从事此项工作,能够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能有更好的创作环境,那该多好哇!不过,我已经和自己说好了,在现实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中,“即使希望的琴弦断了,我也会用无声的笔创写校园新童谣,让可爱的孩子们讴歌未来。”童谣童心不泯,奉献创意弥坚,“说好了,不变”!六、 我心中的童谣好的童谣,还应该成为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人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钥匙。古人有言:童谣“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我已经了解到,一些家长和老师都能背下来校园新童谣中的一些片段。在松花江五四小学,一位座谈的家长,在说话中自然地提到了童谣中的许多语句。好的童谣,应该像压缩饼干,是合金钢。要融会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当今教育发展的优秀成果,要有时代性、要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道德含量。要成为孩子们发展的有利有效工具。好的童谣,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忆,能在儿童中间传播人类文明。我最为喜欢这种方式,我想在以后要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童谣作品来。提升童谣品位,追求经典。耐人寻味的童谣,才好。好的童谣应具有娱乐、审美、教育、认知、自我保护五个功能,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要求人们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真正反映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新校园童谣。只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新校园童谣得以广为传唱,那些消极内容的童谣才会自动消失。众多的童谣,能结集成册,成为小学生品行教育的教材!广为推行,让更多的孩子爱益。我的遗憾,是我不能够为童谣配图,更不能为其配乐!但我期待着,企盼有能人去做这些事情!而我相信,被誉为“江省文风,东荒称胜,巴彦尤著”的富饶之乡,肯定有这样的能人! (7500字) 巴彦县兴隆镇 张志晨 2009.7.20
童心与生命的对话— — 论儿童文学教学中童心体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摘要:教育的过程是倾注着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作为表现“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的儿童文学,将会给学生带来更为深沉而强劲的生命启迪。因此儿童文学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童心,引领他们在诗意的精神家园里与儿童本真的生命一起漫步对话,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关键词:儿童文学;童心体验;生命成长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6�1凯勒在回忆自己小时的学习生活时,曾提到一开始老师怎么教她都没有印象,直到有一天女教师沙利文小姐把她的手放在水龙头下面用水冲,并不断地在她的手上写“water”,终于,海伦明白了这凉凉的、滑滑的就是“water”。海伦是这样来描述当时的感受的:“突然,我努力去回想一些模糊的事情,一种朦胧的印象�6�8�6�8就在灵光一闪的当儿,我领悟了W—a— t—e—r手势,指的正是那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就是这个字唤醒了我的心灵,并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自由,因为这个字是活生生的。”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叹于沙利文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她懂得运用体验来唤醒海伦的心灵。体验不仅使海伦理解了难懂的单词,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她对生命的感动,并由此体验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的确,我们的教育原本就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所说:“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6�8�6�8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而体验则是使教育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体验使我们融人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的关系之中,感受生命的艰辛与欢愉。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教育的过程必然是倾注着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更是生命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再度体验过程,而作为表现“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的儿童文学 J,那“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 的童心世界将会给学生带来更为深沉而强劲的生命启迪。因为人生初始阶段的生命包纳着远比成人生命丰厚的内涵,这个尚未人世的生命状态积蕴了美丽的童真、旺盛非凡的生机、“走向将来的成熟的不能抑止的希望”L4j。童年人生意味着率真纯洁、创造发展、理想与未来。因此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对童心的体验,引领他们在诗意的精神家园里与儿童本真的生命一起漫步对话,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一、诱发童心生命的触动体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它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通过直觉或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快感或厌恶表现出来。情感广泛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体验过程浸染着感情色彩;它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因此,对童心的体验首先要从情感着手,唤醒学生那潜埋着的童年生命感觉。当学生面对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过去世界,其情感也有着千差万别的复杂性:有重温旧梦的,有补偿失落梦幻的,有逃避现实的,也有了解研究的�6�8�6�8而要使这种心理处于最健康、最积极、最有效的活动状态,就必须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以触发学生的童心世界,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小学体验生活;也可以师生共同交流童年的趣事;还可以开展儿童诗歌会、故事会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生命个体得到珍视,他们才会涌起参与到与文本进行生命最本真的精神对话的激情。俄国诗人沃罗申曾写道:“让我们像孩子那样逛逛世界/我们将爱上池藻的轻歌/还有以往世纪的浓烈/和刺鼻的知识的汁液/梦幻的神秘的吼叫�6�8 �6�8 ” 当学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解读人生,便会发现一个天籁般的世界:大地广阔而干净,天空清新而明朗,在美的乐园中,去寻觅生命之真。二、感知童心生命的对接感知是进人体验的门户。儿童文学是对童心的塑造与展示,充满了对童真童趣的描写与颂扬,显现了儿童生命令人神往的纯真、浪漫、快乐、质朴、稚拙等审美形态。要感受这些美,就要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通过视、听、味、触等各种器官,将对象纳入个体的生命之中。这实际上是主体在用生命接纳客体。而客体也并非是“纯客体”,是作者生命的体现。因此,主体感知客体,实际上是生命与生命的对接。只有学生自身的生命与作家寄寓浸染在文本中的生命开始对接、碰撞,才能获得人生意义的种种启迪,才会对儿童生命诗意存在产生一种深刻而真挚的眷恋。教学中我们可采用朗诵、阅读、听录音或观看影视片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接用自己的心灵与教学内容对接,从而有效获取对童心的感知。对于儿童诗歌和儿童写景抒情散文,朗诵是一种获取审美感知的最佳方法。可以是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也可以是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还可以是师生共同聆听配乐朗诵。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进入一种入境入神的状态,并且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学生会不自觉地用自己已有的生命体验去接纳所获得的新的形象。如李华的《小鸟喳喳》是一篇美得让人不忍释卷的童话抒情诗,通过听配乐朗诵,一幅由太阳透明的帐子,树叶翠绿的掩映,溪水淙淙的流动和沉默、慈爱、善良的大山爷爷所组成的温馨和谐的小鸟的“桃花源”图就会慢慢映入学生的头脑中。与此同时,学生的记忆库为之大开,过去有关小鸟的各种体验被纷纷调动起来,对新的形象加以选择和整合,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达到美的和谐。再如陈丹燕的抒情散文《中国少女》,教师可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当代中国少女生命的美、青春伊始的美,感受到她们对崇高、温柔、自由、神圣等生命形态的探索。
三、想验童心生命的超越想验是指心理层面上的体验,体验者通过自己的亲历、感受和观察,在积淀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学生对童心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就应鼓励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移情、神思等方式来阅读和欣赏作品。当学生通过想象和已有材料或经验进行自由交往时,凝聚在文本中的人生意蕴才能融入学生心灵,并成为学生童心放飞的载体。但他们又不受到已有的体验和时空的限制,进入到一种“神游怀想”的状态并获得相对自由,达到由显现者到隐蔽者、由在场者到不在场者、由可言者到不可言者的超越,从而实现对主客二体生命的超越。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才能领会课文中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才能够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同时要多层面、多角度开辟审美通道,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如讲授徐鲁的《祝福青青的小树林》时,可通过作者描绘的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弦声和芳馨等形象来引发学生的想象。这些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随着学生想象的飞动,诗的内蕴就从这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中升腾起来了,仿佛自己年轻的生命所蕴含的活力也构成了生活的原野上如青青的小树林般迷人的风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讲快乐王子为了救济穷人而甘愿献出自己两只蓝宝石眼睛和全身金叶子,小燕子为了帮助王子给穷人送东西而耽误了南飞的行期,最后竞冻死在王子脚下。教学中,我着意通过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细节来激活他们的童心和审美想象。在想象体验中,深深感动着学生的是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甘愿自我牺牲的那种精神;在想象体验中,会使学生最终顿悟人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学生的人生体验与艺术形象的碰撞中,时时进发出耀眼的生命的火花,点亮学生心灵的烛光,照耀其生命飞越的旅程。四、审度童心生命的交融审度是体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体对客体所做出的深层意义的探究,是对作家物化在作品中的生命的意义、世界的意义所做出的整体把握。在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或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表层的品味鉴赏上,还必须调动学生理性的力量,结合作家的个性特征,深入地审度童心的价值和人格理想,发掘作品的内在生命意蕴。在这种思考和体悟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的全部生命内涵被发掘、释放出来。学生充分发挥体验的能动性,同作家的心灵沟通交流并趋于契合,达到生命交融的境界,从而获得生命的快感。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不同的阅读个体也就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时曾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关注生命就必须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珍视学生在阅读中对童心的独特体验和理解,珍视他们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启迪。薛涛的《女孩的暖冬》是一篇充满生命意识和浓厚唯美倾向的儿童短篇小说。小说中的女孩和老人都曾被人误解,尤其饱经不公正际遇的老人更是历尽沧桑。然而他积极、豁达,在寒冷的冬日里仍然去描绘春的美好,使迷茫的女孩终于感动了:“原来,冬天是会消融的。”学生阅读后触动很大,一位学生从女孩和老人的人生缺憾中还看到了作品所透出的清丽的亮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生的天空并不都是晴朗的,正如一年中我们注定无法逃避严冬那样,但只要达观、宽容,以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走过这个季节,生命便会永远蓬勃。”高洪波的童话长诗《琵琶甲虫》在历史的苍凉感中抒写了琵琶甲虫对奏响生命之曲的顽强追求,也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奏响生命之曲、实现生命价值的热烈探究。一位学生道出自己的领悟:“我们要走出人生的困惑,要实现人生的价值,最重要的不是去寻找传说中的象牙拨子,关键的是要像琵琶甲虫一样走出洞穴,只有经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追求,才能奏响生命之曲,才能闪现人生价值的辉煌。”西方儿童文学史中许多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着生命意识:鲁滨逊用整整一年时间为住所做一圈栅栏的不屈不挠(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小萝拉的父亲摆脱五十多头狼的聪明果敢(槐尔德《大草原上的小屋》);八岁小女孩芬在危急关头救下瘦弱的小猪威伯的机敏善良(怀特《夏洛的网》)�6�8�6�8无一不濡染着勃勃向上的生活热情、坚韧不拔的锐意进取,无一不启迪着学生:对生命的爱能创造人间的一切奇迹!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这些形象深入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张扬个性、崇尚勇气和毅力的生命内涵。五、亲验童心生命的升华亲验是指实践层面上的体验,体验者亲自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涪隋境之中,对自身及其他存在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有所体验。在亲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体会童心世界中的理趣,享受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趣,领悟智慧提升的乐趣,从而由浅层的感官的愉悦,上升为对教学内容体现出的外部世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一旦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其心灵将进一步得到净化,人生体验将进一步丰富,生命得以升华。(I)鼓励学生进行适当创作。要想进一步切身体验童心,就有必要转换角色,跨入想象、情感的创作境界。我鼓励学生深入小学,和小学生或身边的孩子交朋友,跟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熟悉他们的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当学生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时,往往会唤起他们身上一种美好的感情,并被这种美好的感情所支配,回归童心萌动的情境,重温儿时的梦。学生的童心情愫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归复,对童心的理解自然也就容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以儿歌、童话的学习为例,学了儿歌的特点以后,让同学们当堂进行儿歌创作,并在全班交流,时间虽短,却涌现出不少佳作:“生El那一天/星星眨着眼冲我笑得可欢啦/我希望/美丽的嫦娥跳支舞/尝一尝香甜的桂花面/摸一摸可爱的玉兔”;“太阳光,闪闪亮/花儿开,鸟儿唱/小朋友,快起床/看看春天好风光/跟着太阳做早 踢踢腿,伸伸腰/天天锻炼身体棒”�6�8�6�8最为突出的是在童话创作当中,学生能充分运用儿童的幻想和儿童的形象思维来虚构童话世界:有神奇迷人的花和虫的世界,也有会说会走的石头和鸡蛋,还有满怀喜怒哀乐的小狗和小猫�6�8�6�8无论人物、故事、语言乃至一些细节,都折射出天真、烂漫和稚拙的情趣。在学生的笔下,人的情感是那么细腻,人陛是那么完善,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个性感悟——热爱生命、保持乐观向上的生存意志、拥有和谐共处的生存意识。有位女同学还动情地说道:“当我在独立创作时,我感到那永不复返的的孩提天性,正在缪斯的琴弦上复活。”可以说这样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学生对儿童文学最本真的生命意义的理解。(2)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自编自演是体验中难度最大、效果最好的方式。学生在自己的表演中,可以调动起自身全部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原有的形象进行开拓、补充、再创造,甚至使经过再创造后的形象的意义超越原来的意义框架,从而开掘出意想不到的人生意蕴。通过能动地再创造,学生对作品的把握由零碎走向完整,由被动走向主动,由狭小走向广阔,从有限的文字走向无限的情思,从而迎来了体验的大快大慰 《美女与野兽》、《灰姑娘》、《白雪公主》、《我要做好孩子》纷纷被学生搬上舞台。表演剧本所需要的服装、道具、音响、动作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力,让学生几年来所学的音乐、舞蹈、美术等知识都得到应用。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个小组所排演的安徒生童话《大海的女儿》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当他们表演到小人鱼化为泡沫升向天空时,所有在场的同学都掉下了动情的眼泪,他们深切体验到生命的永恒:作为一个普通生物,小人鱼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和悲哀,但是这些苦难和悲哀并没使她灭亡,却使她获得了永生。她成了一个英雄,一个“人”的典范。这种对童心的切身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真谛,还会给学生带来一次次心灵深处的震撼和触动,并以此获得生存的智慧,进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生命,构建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走向真正的审美人生。参考文献:[I]叶澜.为“生命�6�1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 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5—37.[2]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7.[3]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M]//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76.[4]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5.[5]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630.[6]鲁迅.绛洞花主小引[M]//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5.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J.R.R.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儿童 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别。它是指由成年人创作的,以未成年人为受众的文学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加强策略
摘要:从高校小学 教育 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内部报刊,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学;创作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经济 文化 的发展与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从《儿童文学》等刊物的发行量之大就可以看出来。但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纳入小学教育专业。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将要承担起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创作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相关高校教师对大学“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三是民族资源与地方资源发掘不够;四是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刊发阵地。 文章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创作实践
目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心落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上,主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轨迹与各种文体介绍三方面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于儿童文学创作这一块则相对忽视。事实上,如果不深入了解儿童并尝试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教育就很难摆脱成人思维模式,难以根除“成人幻想”的痕迹。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说:“童年时期幻想乃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乃是心灵的杠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孩子们不需要什么辩证法的结论和证据,不需要逻辑上的首尾一致,他需要的是形象、色彩和声响。儿童不喜爱抽象的概念……他们是多么强烈地追求一切富有幻想性的东西,他们是何等贪婪入迷地听取关于死人、鬼魂和妖魔的 故事 。这一切说明什么呢?说明对无穷事物的需求,说明对生活奥秘的预感,说明开始具有审美感;而所有这一切暂时都还只能在一种思想模糊而色彩鲜艳为特点的特殊事物中为自己求得满足。”[2]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切实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尝试,可以促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设身处地地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思维来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儿童的感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自己以“童心”来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这样走向小学教育岗位,进行儿童文学教育,就会更加贴近孩子们。如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通过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切实的了解到孩子们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儿童文学创作更接近儿童的心理。如河池学院韦梦玲的童话《水晶球》、陆晓婷的童话《“小尾巴”小小》、莫雪鸿的童话《智慧的小公主》等原创儿童文学作品①,不仅强化了对大学课堂所学儿童文学、小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知识,还增进了未来小学教师与儿童心智的“磨合”,为以后高效从事儿童文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教学实践
目前,高校教师对大学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关注多,而对自己的学生以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后如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则关注不够。师范生总是要走向讲台的,要想提高儿童文学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提前积累 经验 ,进入角色。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要一起成长。学生的日常见习与集中实习可以为教师与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通过实习,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带队指导、巡视指导等方式,加强对一线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的了解与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将先进的儿童文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相结合,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而言,我们在一线的儿童文学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做了许多思考与尝试。比如有针对性地展开儿童文学教学,有的孩子比较胆小,我们的学生就有选择性地找一些主人公比较勇敢地 童话故事 来讲给他们。正好有学生创作童话《“小尾巴”小小》,讲述了一只名叫小小的可爱的小猴子,从胆子小到变得机智勇敢的过程。这类故事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灵的启发。又如进行开放式的儿童文学教育,让小学生也“参与”到儿童文学故事、童话的教学,对同一个故事、童话,让小学生“定制”自己喜欢的结尾,或者联系自己展开想象,学生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点评与引导,培养小学生的 想象力 ,加强审美教育。如我们的实习生在讲授洪汛涛《神笔马良》时,将《假如》这一诗歌结合起来,并进行开放式的结尾创作,让每一位孩子通过这个 句子 来写自己的愿望。这样在近乎游戏的教学中,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老师的诱导下培养了审美能力。又如在教学实践中,贴近小学生的情感与生活,选取他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 黑板报 、 手抄报 等形式发表原创性的儿童文学创作,这种“身边的故事”在小学生中的德育教育与审美教育中效果很好。如黎茵茵同学根据其在宜州市第一小学中的见闻创作的儿童小说《回答专业户》,就选取课堂上的真实一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得到这个班级小学生的喜爱。另外,对于孩子接受儿童文学的梯度也要有所考虑。低年级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简单些的、认知性的歌谣,如儿歌《数角》:“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三头牛,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牛犊没长角!一张桌,四只角,两张桌,八只角,三张桌,几只角?别急,别急,请数好,要是圆桌没有角!”而高年级的孩子更重乐趣性,故事情节上也要求更加复杂些。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的扩充阅读,如曹文轩《草房子》、郑渊洁《皮皮鲁和鲁西西》、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杨红缨《淘气包马小跳》等作品,高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与成长的动力,找到纯真愿望的寄托。
三、挖掘地方与民族儿童文学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天生的血缘关系。地方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河池学院所在的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民间传唱的很多山歌本身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资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很多故事、歌谣包含着向善、求真的积极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亲近感,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容易产生认同感,是很好的儿童文学教学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大力挖掘与利用。在这方面,宜州市做了很好的尝试,多次举行“山歌传承进校园”活动。如宜州市第二小学,将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融入教学,通过“山歌唱孝道”,如“父母恩德重于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师恩母恩不可分,都是爱我一样深;老师教我为人道,父母教我报母恩”,将民间的、传统的山歌资源挖掘出来,既弘扬了地方山歌文化,又潜移默化地进行孝道感恩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教学团队,应该注重挖掘这些教学资源。对此,我们准备带领学生进行采风,在此基础上专门开设“桂西北山歌”,选取适合儿童心智的歌谣与民间 传说 、少数民族传说等,如宜州刘三姐歌谣、都安瑶族《密洛陀古歌》、罗城仫佬族《凤凰山》、《垦王山》、《鸳鸯石》等少数民族神话传说进入课堂教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因地制宜、因族制宜,拓展第二课堂,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四、建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创作的内部报刊
建立这一专门的“报刊”,可为儿童文学创作、欣赏、研究与交流搭建一个平台。没有一个这样的平台,一些学生的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得不到交流。尽管一些高校有自己的文学社,创办了一些社团刊物,如河池学院的如“南楼丹霞”、“空谷”等,这些社团刊物偶尔也刊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目前尽管还不是专门的儿童文学交流阵地,将来可以加大在这方面的力度,以此为特色,打造品牌,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河池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交流平台,形成以高校为中心,以实习学生为纽带,以各个小学为辐射点的儿童文学创作、批评、交流机制。一方面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各小学孩子们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刊登起来,及时见报,这对学生与“小作者”们都将是极大地鼓舞;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孩子们的参与,真正地让孩子们成为儿童文学的主体,参与到创作、欣赏之中,这将有利于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培养。
总之,在目前儿童文学还没有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地在课程教学的层面加强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力度,做了些初步的思考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邓琴•加强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界,2010(6).
[2]周忠和•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M].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学生通过学习 语文知识 ,为培养其文学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小学 语文教材 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篇幅,学生学习丰富的 寓言故事 、儿歌等语文内容,能够有利于其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因而儿童文学深受人们的重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教学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针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予以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儿童文学,进而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必须突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儿童文学内涵
所谓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为儿童提供阅读的作品。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包含寓言故事、科幻故事和童话、诗歌等,诸多的创作方式,都使得儿童文学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小学语文其他教育文章相比,其具有趣味性,所以儿童文学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去学习。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将儿童作为主体,向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儿童学习儿童文学能够陶冶其情操,为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1]。总之,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补充,对于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而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教育人员加大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讨论,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自从产生儿童文学开始,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材通过多次改编,并推出了一系列儿童文学创作,目前,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比例,所以表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空前发展[2]。同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总之,儿童文学的产生,能够积极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的重要资源
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重要资源。儿童文学是教师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材料,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儿童诗歌、 散文 等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更有利于开展故事会和表演等活动。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习作练习时,可以将儿童文学作为范本,所以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陶罐与铁罐”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理,通过讲述寓言故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先向学生朗诵该文章,学生仔细分析故事,可以了解到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比较骄傲,对陶罐持有鄙视的态度,然后将二者埋在土里后,陶罐出土却成为了文物,而铁罐变成了泥土。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寓言故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而我们一定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并正视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并和睦相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能够使其学会做人的道理,并学习到一定儿童文学知识[3]。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儿童文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当前,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提高思想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儿童的核心,所以小学在语文教学期间,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将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其内容和题材都相对广泛,儿童文学中所描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相关矛盾冲突等都能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此外,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心理特征需求,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在讲解“小小竹排画中游”期间,学生通过诵读“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诗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该诗歌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江南水乡撑着小竹排,观察江南秀丽的风景,并感受到江南水乡物产丰富[4]。同时,鸟儿欢唱,鱼儿游动,从而表达了小男孩愉悦的心情。此外,借助于对两岸禾苗和树木的描写,呈现对大自然赞美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儿童文学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结束语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有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结合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语文教学,从而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松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4(12):21-21.
[2]李艳玲.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展望,2014(22):69-69.
[3]王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227-227.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二作文:童心,欢迎大家分享。
倚在桥边,眺江而望,就让这一望,伴着舒云碧水,将凡事皆遗忘……希望有人认真读我的文字……我的心,曾经的,童心。
——题记
遥想来到了丽江古城,乌黑而泛黄发瓦片流淌着不温不火的温柔,错落有致的泥墙上倚斜着轻婉的藤蔓。行走于小巷间,古朴的味道带着江南水乡的清爽,穿越历史的沧桑却忆起儿时的我。
胡琴轻轻的吟唱,褪去了寂寞,孩童的痴笑。
或许童心是是纯净的不掺杂一丝劣质,透明的宛如水晶,剔透的心,天空般纯净,一眼望到心底,就如这古城,带给人柔柔的感觉。开心时的嬉笑,难过时的啼哭,不必在乎那么多。没有阴谋、算计,也无关权位、利益。简单的如同白纸,干干净净,或许如此,才有了童言无忌吧。
简单的,幸福的,最美的。
丛中蝴蝶翩翩飞,旋转落幕,为谁起舞,惹谁醉,又惹了何人思绪并飞?
孩童伸出稚嫩的手掌,挥舞着纤细的胳臂,向着那,遥远的天空。他想要,想要捉到那斑斓的色彩,触摸那不思议的湛蓝。但从不计较后果,只是直观的表达内心的渴求。童心,无忧无虑,没有烦恼失意,没有看扁庭前花开花落的无奈,没有错过流星划过瞬间的遗憾,更没有对着浮云飘过的空自感叹。一切,在他眼里不过是最原始的自然。
因此,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巨大欲望,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企及心目中那个完美的目标,他不在乎,他只知道自己想不想要,不会强迫,也就没有厌倦。或许这就是童心的可贵之处吧。
积极的,天真的,最美的。
幼时的我,也如他一样,但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丢失了,那颗无比珍重的童心。尽管它那样无暇、那样美好,但无法阻止的,他离我越来越远。或许是这个时代酿成的悲剧,或许是我没有鹤发童颜的古人那般广阔的胸襟,脱俗的心境,我,重视如同这世上常人,融入市井。
如今,漫步在曲折的小巷中,怀念着,感伤着,那已经逝去的过往,或许,我潜意识还是只想要它逝去,而并非失去吧。耳畔是稚子的咿呀歌唱,与这丽江的风景和谐的交融,水波荡漾,微风徐徐,感叹在心底:童心,真美。
倚在桥边,眺江而望,就让这一望,伴着舒云碧水,将凡事皆遗忘……
奉献是用爱心铸成的一道彩虹,五颜六色,清新飘逸,带给人们温馨与快乐。真诚的梦也是在奉献的呵护下萌芽生长的。
完美无瑕冰晶般的童心完全是用奉献装满的,他们没有任何的私心,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会不假思索地伸出友谊援助之手,相反,一颗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成年人的心,有时竟没有冶炼到童心般的纯洁程度。
材料中提到的奉献焦点是彻底与不彻底的问题。牛是彻底的、真诚的奉献,远远超出了它向人类索取的东西;而猪只是在索取后做了一点本职的贡献,怪不得人们不喜欢它。
这样看来,童心的梦是最真挚,最美丽;童心的奉献最彻底,最完全。
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许多人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淡薄,亲朋好友间的距离不断疏远。五六十年代的“奉献”,此时几乎杳无踪影。所谓“贡?、”人生价值“之类的东西也只是喊口号而已。
然而,奉献的火焰并没有熄灭。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一颗颗童心在呼唤。他们举起摇摆着的双手在擦洗人们心灵的尘埃,梦想着奉献再回到身边。
奉献需要付出,自私的人永远不懂奉献。正因为童心没有被自私的蛀虫侵蚀,还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给予。所以,我呼唤童心,让世界充满爱心,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让奉献精神流芳千古。
牛给予人们那么多,依然默默无闻,不求人们回报它什么。猪在生前没有什么大贡献,地还抱怨人们不喜欢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人们不同社会属性的反映。
当然童心既需要付出,又需要给予。他们虽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但无形中比成年人做得还好。幼稚的童心不懂得如何去战胜”爱的荒原“,如何让死神望而生畏,迷惑的双眼还看不清眼前的朦胧,潜意识中会由着性子去做,原来自己正在做最彻底的奉献。
社会需奉献来充实,这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大家庭。否则物质文明再发达也无济于事,始终弥补不了精神文明的缺陷。
永远的童心梦,永远的奉献。
我告别童年已经2年了!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是前年。今年的儿童节也不知道有什么新花样!就只记得一些奇怪的声音了!一些无声!
六月的`天已经进入夏天了,有些焦热难耐!几乎天天都是如此,太阳吐着火,把云彩都烤得不见了!碧蓝的天空,一个金色的太阳就是这些!偶偶有几丝轻纱要挡住天空的一丝肌肤!“是出于怕被太阳烤黑,拿来遮脸的吧?”我吃了一惊!这话显些幼稚!可这就是出于儿童口中啊!他们才不会想这些对与不对的!
“大哥哥!你说是不是呢?”我有点不知所措,顿了一顿,说道:“是,是的!”有些吐字不清。这些孩子真是什么都想得出来啊!“要不你看那,天边都晒黑了!一定是天空害怕阳光晒!所以用云彩把脸遮住了!”这是六月的夏天,同时也是儿童快乐的月份!儿童节和这些可以当做童心幻想的素材不期而遇了!这是属于孩子们的时刻!
天空这个时候和孩子也有些相像的!不一会儿,她便哭了!哭得很大声!有些胆小的孩子也哭了!我被迫和这些捣蛋鬼在一起!硬着头皮来吧!“那是下雨,不是天空哭了!天空不会哭的!”脸上有种说不出的神情!滑稽的有点像小丑!就拌一次小丑吧!我做出各种姿态,这样子十分像马戏团里人耍的猴子!或是傻驴之类的!怎么说也初二了!怎么能和小毛孩儿混在一起呢?我有点吃不消了!十分的难为情!但渐渐地和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也就忘记了自己已经不小了!谁对于这些家伙来说,都是一个小孩子!他们不会把你当大孩子或者是成人!任何东西都只是一个素材!笑一笑!哭一哭!也就过去了!
热火朝天的季节啊!热得难耐!他们竟然窜出去玩儿雨水去了!还都偏偏往水洼里跳!哎!我彻底糊涂了!说出胡话来了!不往水坑里去,他们还玩什么啊?!我彻底呆了!自己也是从这一时段走过来的!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也是在这种自己不以为然的无声中度过的!!当时大点的孩子也同样不解!但自己不会觉到什么!自己也还是个小孩子啊!我被传染了,传染了他们这种病毒!
“谁泼我?”拿雨水就往我身上泼!这些真的是群小孩子!他们懂什么?知道什么啊?就知道玩儿!又一次!雨中水花碰撞发出美妙的声响来!其实偶尔疯一下也不错啊!像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
这是儿童节!这是儿童的时候,欢迎你的加入!我在听着这种声音!时时刻刻,我都在聆听童心!这个无声的季节!
篇名:
童心说
原文摘录: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评析:
李贽是明代中晚期整个汉民族的良知,他第一个扪心自问:读书立言是为何?人类的本性究竟如何?事实上,中国哲学至当时已有了二千余年的历史,正统思想的体制早已确立,儒学所产生的宋代理学已经覆盖了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他本应知道在这个谎言之世如此的思考只能给他带来名声的败坏、舆论的指责和最可怕的杀身之祸。但李贽的思考毕竟是意义非凡的,首先而来的是他对人性的认识。当时的士人恐怕三岁时就能将“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挂在嘴边,而他首先就肯定了人欲的存在。在欲念与邪恶之间显然不至于划上等号,但人显然也不是生而性静的动物。那么可不可以说被传承了二十个世纪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都是伪装的呢?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历代之士的书著中都是些千篇一律的主干思想,风格压抑(如同现今的试场的作文一样)。假使持有同样人生态度的人真有那么多,为何在他们之间还存在尔虞我诈而不愿互诉心声?如此证明,这些人只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本性,以寻求一种毫无意义的共性。这种共性于是成了不成文的法律,为主流社会甚至是中下层社会所共同恪守——这是什么?就是人们为自己戴上的枷锁啊!童心(即人性最初始的共通之处)被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真诚不复存在,因为我们离它已经越来越远,以至不能看到它本来的面目了。
李贽在文中提到的“古之圣人”,显然包括儒道的正宗,孔、孟应在此之列。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形象已经被象征化,他们所代表的乃是一种维护人格的精神。也许李贽怀疑过《论文》是否是仲尼门生的杜撰,因为他编《诗》是肯定欲念的,而在自己的言论中却极力掩饰。更可笑的是,这部作品远比前一部更加受到传诵——童心如何被言明?也许它依旧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但读书却使人类建立了功利性的生存目标,物欲也随之水涨船高。
读完文章,我们不禁要感叹:“赤子之心,莽莽尘中,何处觅之?”李贽没有寻找到知音之人(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却同样要敬佩他的思想的力量,傲然立于几乎空旷无人的中国哲学启蒙运动的风头浪尖上。
质疑:
李贽的思想并未为中国传统哲学所接受,相反地,他屡遭当局迫害,以至于主流社会甚至无法接触到他对人性的先驱性的解释。但下层阶级却以其学说为名开展了风风火火的“解放人欲”之可笑行动。可否这样说,如果上层社会无法接受某种新的观点,它就无法引导社会的进步甚至受到扭曲?联系上世纪的变革运动,就是知识分子的大量介入才使得改变有了纲领性思想的支撑,以至最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因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自己是在被主流思想改变而不是改变主流的思想?
随着我身体的长大,我的童心也长大了。
小时候,我喜欢姥姥的手臂,粗粗的,胖胖的,很温暖。我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姥姥把我搂在怀里,给我讲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每当姥姥给我讲故事时,我就在一边津津有味的倾听,一边欣赏着农家小院里不一样的风景,并陶醉其中------
我稚嫩的笑声与姥姥爽朗的笑声,荡漾在空气中,飘荡在小院的每一个角落里。哦,童心在姥姥的手臂中。
小时候,我喜欢老爷的白发,他总是将我抱起来,用满头的白发轻轻地蹭着我的脸。发丝蹭得我痒痒的,总弄得我咯咯笑个不停。我问姥爷:“为什么我没有像您一样的白发呢?我也想要这样的白发!”老爷笑嘻嘻地回答我:“会有的!会有的!”我信以为真。
我又咯咯的笑起来。哦,童心藏在姥爷的头发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光划过了姥姥的手臂,擦过姥爷的白发穿过我的指尖,而我的童心也长大了。
如今,姥姥的手臂再也不能搂住我那庞大的身躯了。姥姥真的老了,再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了。我对姥姥说:“姥姥,没事。我长大了,有力气了,以后我挣钱养你!让你的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姥姥笑了,笑得是那么灿烂。
我的童心,装进了孝心。
现在,姥爷的头发全白了,可我的头发仍乌黑发亮。“姥爷你我,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为什么我的头发还没有白?”姥爷说“会有的!一定会有的!”我笑了。
我的童心,装进了理解。
哦,长大的童心,让感受到了亲人的爱,让我感受到了亲情!
12月25日,谁还记得90年代前的今天,大街小巷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闪闪烁烁的,仿佛闪着孩儿时那颗天真烂漫的童心,那一个个稚睿的微笑……——题记
还记得小时候的圣诞节吗?记得那个守着袜子等待圣诞老人的美好夜晚吗?记得当时傻傻的自己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成为只能回忆的经历,现在长大的自己又何曾再次守着袜子呢,又何曾一次又一次幻想着圣诞老人的到来呢?而现在那个怀揣美好幻想的圣诞节又何曾不是在悄悄消逝……只因心中那颗童心在褪色啊!
今年的圣诞节亦复如是,平平淡淡,沉沦如斯。窗外的枯老的古树,在寒风的肆意下沙沙响动,漂浮着迷雾笼罩整个冬天。晚修后,便抱着大毛衣,冒着刺骨寒风,跑回到宿舍,一边走,一边想,现在还早,泡个脚再睡,呵,又一个美好的夜晚。刚走到门前,亮着灯,想不到还有人比我早啊!她打开门,微笑着说:“嗨,圣诞节快乐!”“恩恩”我支支吾吾回答,“记得挂个大袜子啊,圣诞老人会送礼物啊!”她说。说真的,忙碌的我早已忘记今天是圣诞节了,何况这只是个传说,袜子越大又有何用,夜晚想着美好的礼物,明天到头来却还是空喜欢一场,到那一刻才发现,一切都是假的,只是在安慰自己罢了。想到这里,又勾起了儿时第一次挂袜子的情景。床尾挂着个大袜子,躺在床上,祈祷着圣诞老人的到来,希望能见上一面,半夜突然醒了,看看床尾的袜子,空空的。别担心,还没到天明,圣诞老人还会来的,天真的想法哄着自己。老师说过,睡着的孩子,才会有礼物的,便又怀揣着梦睡着了。天亮,鸡鸣了。看看大袜子,空的,便号啕大哭找圣诞老人了。
那时的天真啊!带来了多少快乐和回忆啊,如今的自己却丢失了那份快乐。
儿时的时光终成为回忆,如今只能面对现实,珍惜现在,不让未来后悔了。不想这么多了,现在只管睡个好觉呢,挂袜子的事便抛诸脑后,只愿新一年平平安安便好。却见她床边挂满袜子,我蛮惊讶的问她:“你相信真的有圣诞老人吗?看你样子还蛮童真的嘛”她坚定的答我:“信啊,圣诞老人还送过我礼物呢!”我不信,就和她打赌,明天谁的袜子有礼物就算谁赢。
漆黑的夜空,星星逃了,似乎在给麋鹿大哥让路。半夜,悉悉索索的声音吵醒了我,忽然想起,难道真显灵,圣诞老人真来送礼物呢?带着睡意的我睁着朦胧的眼睛环视了一下,一个黑色的背影,戴着圣诞帽子,手里一大袋东西,走了出去。我便下床想追出去,可下了床看见她的床竟然没人,难道是她……
倏尔,她回来了,手里的原本胀胀的袋子空了。见我,放慢了脚步,像是个做了错事的孩子,支支吾吾的问:“你都知道了?”我一脸绷紧的神经,似乎已告诉了她。“对不起你了,礼物是我送的。”我已忍不住笑了。
我问她怎么跑去送礼物了,而且还装是圣诞老人的名义送的,她说,她小时候也挂着袜子,但没得到礼物,于是发誓长大一定要当圣诞老人,也给那些满怀希望的孩子们带来快乐,当初的童心是那样的冲动,热血。而现在人变了,但也不能忘记当初最初的想法啊,虽然长大成熟了,童心也渐埋没,但也要心中留下一颗永恒不变的童心啊。只愿给自己带来快乐,忘掉烦恼吧童心未泯,勿忘初心……
其实人生的路也不过如此,在一条条荆棘的梦想单行道上,在一个个分岔口上,前途是迷雾重重,少年徘徊无措,常有许多变数,但无论怎么走,也不要忘记最初的理想和澎湃的热血,勿忘初心,这样才能通往你想到达的实境。
天亮了,醒来,是晴天!床尾挂着大袜子,里面满是礼物……
唇角轻勾一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