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需要找专业的咨询公司,如睿深行策划,在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商业模式方面进行深度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方案。0769215888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经营战略的选择。本文认为专精战略、差异化战略、依附战略、“空隙”战略、名牌战略、绿色经营战略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中小企业 经营战略 中小企业要想快速高效的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之外,搞好自身的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要具有战略眼光,形成自己的发展战略。唯有如此,中小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看准方向,把握时机,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专精战略 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如大型企业,无法形成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集中力量,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是一个企业定位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指定自己的竞争基准。 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产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方式可以是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坚持差异化原则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它可以增加利润却不必追求低成本。中小企业为保持在特定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不以扩大市场规模为目标,而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为方向,力求达到无人可敌的境地。这样做自然可获得丰厚回报。 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可根据消费需求,采用差异化战略,小产业与大企业产品有差异的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中小企业如果能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程度和购买频率。 依附战略 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这一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所以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 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大企业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获得特许权与大企业合作。所谓特许权,是指一家大企业选择若干家中小企业,授予大企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经营权,收取一定的特许费,但不损害中小企业的独立自主性。特许权经营成为大型企业使用的一种战略,它把大中小企业比较成功的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可采用这种战略。 “空隙”战略 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周期的短期性将使得新市场会不断地出现。这意味着对中小企业而言,不存在有没有市场机会的问题,存在的只是寻找市场机会。这些就是制定战略潜在出发点和目标。另外,现有的市场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总会存在“空隙”。“空隙”市场由于产品服务面比较窄,市场容量不大,大企业因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而不愿插足该领域,使中小企业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扩大收益率。中小企业只要看准机会,将这些空隙组成联合销售网,必定会超过那些大圆圈市场。中小企业应发挥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去寻找市场上的各种空隙,“钻进去”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名牌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品牌定位的特点,在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获得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前提下,要做大做强,更需要走名牌战略之路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进而发展为名牌。中小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名牌战略意识 品牌定位。树立名牌意识首先就要选好牌子,需要从产品特点、消费心理、文化现象中精心研究和策划。品牌定位成功,企业也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领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 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所生产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规划:首先,重视质量战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质量战略。质量是名牌产品的生命。严细的质量管理,是开拓名牌、保持名牌、发展名牌的先决条件。其次,实施市场战略。实施市场战略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观念。从产品的开发到营销,必须牢牢扣住市场变化这一主题。还要根据区域性、文化性、民俗性的差异,及时变换产品的包装、使用性能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再次,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自有品牌的品牌效应。(二)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 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用法律来保护企业的商标使用权。因此,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把设计、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商品未出,商标先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是重视商标注册的。为此,目前尚无商标的中小企业应立即注册自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才会取得优势。 (三)努力提高品牌的含金量 商标注册后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商标随商品一起进入市场被广泛使用后,被消费者所认识,经营者再辅以良好的质量、服务、信誉和宣传,一些好的商品和品牌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向国外的企业宝洁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等多学习。 (四)做好品牌宣传工作 创品牌不仅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过程中,也必须随着阶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换内容,从不同方面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爱,启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在一个短时间内专门让市场认同其品牌,它需要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达成,但要让消费者有好感就要在设计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沟通过程中的情感交汇点,让其产生心灵的共鸣。 (五)塑造诚信的企业品牌 作为企业不能把信用当作一种“装潢品”。信用是一种形象,可以用来展示素质,但是信用绝不是一种“装潢品”,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对企业本身进行信用建设。缺失了信用,就丧失了市场。 中小企业应牢记过去惨痛的教训。 绿色经营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等方面实行变革,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贯彻环境保护战略,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策略有: (一)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寓环保意识于经营决策之中,在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要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 企业首先应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捕捉绿色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其次,企业必须有长远意识,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再次,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绿色5R原则,即加强研究(Research)、减少废弃物排放 (Reduce)、重复使用(Reuse)、再循环利用(Recycle)和保护区(Reserve)。 (三)采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在产品策略上,应注重生产绿色产品,尽量采用天然的、有利于消费者生命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及原材料,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技术,在适当时候导入绿色标志认证。 在价格策略上,应根据绿色产品价值,将开展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绿色产品的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以体现绿色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渠道策略上,精心挑选有信誉、关心环保、热心公益服务、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利用中间商的销售网络,将绿色产品推广。 在促销上,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及配套宣传等形式,诱导和创造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在服务策略上,应提供绿色服务,即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提供以符合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为原则的全过程服务。 (四)强化绿色企业形象以引导绿色消费 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稽核,监督企业绿色表现等;宣传绿色产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内涵,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绿色表现,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格局一直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浙江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已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但还需要政府继续给予有力扶持,特别是在融资、人才等方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发展障碍,培育竞争力。企业自身要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确定企业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发展驶上快车道,为向大企业发展积蓄力量。同时,中小企业还必须十分重视发展策略问题。 一、权变制胜出奇以绝-善于运用奇正策略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转换到商战中,正者,也就是常规产品、传统款式、已有市场以及通行的营销方式等;奇者,就是不断推出新产品、翻换新款式、开拓新市场、变换营销方式等。中小企业固然要让有市场的常规产品形成规模,筑牢原有的营销网络,唱好自己的拿手戏。 但是,市场风云变幻,况且同一领域的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档次往往差异性不大,又在同一市场内抢吃同一个蛋糕。如果只知道守住“正”地,固步自封不创新,“正”地是不可能固若金汤的,不是坐以待毙,就是被拖垮。 因此,必须善于运用奇正策略,学会度势控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权变来制胜。要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产品技术上的提高,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款式新颖的新产品,采取别出心裁、出人意外的新举措,开拓新兴的、有潜力的新市场。 当然,“正”与“奇”是相对的、辩证的关系,一件产品最先研发出来时为“奇”,待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后则变为“正”,就需要用更新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使“正”又转化为“奇”。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运用好奇正策略,“奇正相生”,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壮大。 二、扬长避短乘势而行-善于运用聚焦策略 每个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多个方面都有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及大型企业,形不成成本领辖略、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并兵相敌”,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断取得战果,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2、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内 容 摘 要(选题动机)我国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54 KB 日期:2008-03-08 7、 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的活力 3第一节 民营企业发展简史 3第二节 民营企业的优势 6第二章 “草根”与“贵族”—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障碍 10第一节 举步维艰 10第二节 全... 类别:其他 大小:153 KB 日期:2008-02-24 14、 家族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人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中心任务。我国家族制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上普遍存在家族化倾向,这种选择有其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许多弊端。本文对家族制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激...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3 KB 日期:2008-02-19 15、 绿色物流与企业发展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把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循环化的绿色物...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8-01-28 22、 外贸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 摘 要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1 KB 日期:2008-01-15 23、 论信息经济环境下新的企业战略模式 摘 要互联网的崛起正式宣告了信息经济的形成,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使企业生产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商业环境带来的挑战及新现象入手,引出企业竞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4 KB 日期:2008-01-14 28、 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和对策分析(硕士) 摘 要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经济格局的形成,民营经济在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获得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00 KB 日期:2007-12-21 34、 中小企业规范化管理成套解决方案 目 录前言1.目标体系.…………………………………………(1 – 9)1.1公司总目标及分解 ……………………………………………………….…( 1 )1.2市场部目标体系…………………………………... 类别:其他方案 大小:170 KB 日期:2007-11-28 41、 皇明企业文化手册 导 言哲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太阳对于人类不可或缺。给予地球生命与温暖,以无限的热情亘古存在,无论白天或夜晚,默默地燃烧且更新着。 日出有信。每天清晨自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亿万年不曾... 类别:发展规划 大小:41 KB 日期:2007-11-19 49、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目前,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的问题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1 KB 日期:2007-10-31 56、 民营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10-21 57、 2007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权威性,促进研究成果向行业生产力的转化,2006 年11 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决定共同主办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因此百强系列研究工作将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 类别:行业研究 大小:200 KB 日期:2007-10-21 58、 2007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 研究组”,自2004 年开展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四年。百强研究成果... 类别:行业研究 大小:252 KB 日期:2007-10-21 59、 企业并购风险及防范机制 摘要相对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企业并购实践才刚刚起步,因此企业并购理论在中国还不成熟。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是在经济转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所以中国企业并购理论也明显地带上了转轨经济的历史特...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7-10-17 60、 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家族企业在共同经济利益的感召下,依靠血缘关系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3 KB 日期:2007-10-17 61、 论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困难与对策 [摘要]:中国入世后,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家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旨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以增强综合国力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各行各业均肩负着在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4 KB 日期:2007-10-17 66、 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等,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从总体上把握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其次文章重点研究了中小企业的战略特征、发展战略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28 KB 日期:2007-10-11 72、 试论我国企业绩效管理 内 容 摘 要绩效管理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之一,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纷纷想要跨出国门,却苦于管理模式落后,效率低下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掉”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5 KB 日期:2007-10-04 73、 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手册 部门职能1、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2、 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奖惩、任免、储备3、 公司《管理手册》修订4、 岗位职责、考评标准及考核5、 薪酬设计、制定6、 岗位编制管理7、 企业文化建设(《大中... 类别:人事管理 大小:49 KB 日期:2007-10-02 74、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用评估 摘 要电子商务本身的运行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们固有的消费与购物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国际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种种风险。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还很不成熟,社会信...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6 KB 日期:2007-09-30 75、 110~500kV送变电工程质量验评(企业标准)标准说明及表格填写范例 1、本验评标准是按照一个新建500kV及以下变电站的规模和内容进行编制的,共划分了16个单位工程,在实际使用时,单位工程的划分及数量可根据变电站工程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删减和增加。 2、本... 类别:建筑工程 大小:1.57 MB 日期:2007-09-26 76、 家族企业成长的障碍与对策 摘要:家族企业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社会范畴。家族企业的成长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家族企业在我国从无到有,已大量存在。目前,中国的家族企业正处于企业...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9-23 77、 浅谈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近几年来出现频率非常之高的话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 KB 日期:2007-09-23 78、 家电企业分销渠道的优化与创新 摘要:当今家电行业是我国竞争最为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也较为充分的典型行业,随着家电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多数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家电企业利润水平也逐年降低,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为...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54 KB 日期:2007-09-23 79、 河北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三项制度”(责任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近282页.2007年8月9日编制一、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1.企业经理2.公司党委书记3.主管生产副经理4.企业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5... 类别:安全专项 大小:230 KB 日期:2007-09-21 80、 中小企业销售人员激励问题的探讨 摘要:一个企业的销售团队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的命运取决于一个销售团队,一个销售团队取决于一个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销售人员的激励是影响销售人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直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4 KB 日期:2007-09-20 81、 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大企业难以取代的作用。我国现已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共同体中的一员。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0 KB 日期:2007-09-20 82、 浅谈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激励问题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转向人才的管理。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主宰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把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然而,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7 KB 日期:2007-09-20 83、 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研究 摘要: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领航人,是领导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带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备的精神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和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上已有了快速的发展...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9-20 84、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视,绿色营销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绿色营销,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现如今...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7-09-20 85、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9 KB 日期:2007-09-20 86、 XX企业管理公司6s全套资料 6sigma概念Ⅰ3sigma水平的公司 6sigma水平的公司销售额中10~15%是损失费用百万中有66,807个不合格品依靠品质检查保证高品质需要很多费用不能按体系进行承认并满足于99%内部决定C... 类别:后勤管理 大小:175 KB 日期:2007-09-20 87、 企业集团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白皮书 目 录方案特点 3企业需求背景分析 4系统建设的意义 4用户需求 4网络环境 4接口形式 5网络结构 5系统建设规模 5组网方案 5基本配置、需求 6技术要求 6MCU 7会议终端 8视频会议系统说明... 类别:企业MIS 大小:469 KB 日期:2007-09-15 9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摘 要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中小企业问题。各国经济发展表...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81 KB 日期:2007-09-10
谈谈中西药联用
引言:中西药联用体现中西医结合,但不是药效的机械相加,药味简便的重叠。下面就是我来谈谈中西药联用,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据本草文献记载,中西药联用大约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药物品种日益增多,同时由于中西药结合工作的开展,为了加速疾病的治愈,中西药联用治疗疾病已为临床广泛采用。现将临床上常见的中西药联用合理与不合理现象作一分析。
[论文关键词] 中西药联用合理:协同增效;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药量,缩短疗程;免疫调节。中西药联用不合理:降低疗效;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
1中西药联用合理
1.1协同增效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时同用,因为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在血液中浓度升高,从而使疗效增强。枳实与庆大霉素联用,因为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胆道,增强抗感染作用。茵陈蒿及含茵陈蒿的复方与灰黄霉素联用,因为茵陈蒿所含的羟基苯丁酮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而胆汁能增加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其吸收,从而增强灰黄霉素的抗菌作用。
1.2 降低毒副作用 芍药甘草汤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副作用。黄连、黄柏等具有较强抗菌的中药与抗生素类药联用可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黄精、骨碎补、甘草等与链霉素联用,可消除或减少链霉素引发的耳鸣、耳聋等不良反应。逍遥散有保肝作用,与西药抗痨药联用,能减轻西药抗痨药对肝脏的损害。含麻黄类中药治疗哮喘,常因含麻黄素而导致中枢神经兴奋,若与巴比妥类西药联用,可减轻此副作用。
1.3.1 减少药量,缩短疗程 休克或低血压患者,应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升压药后,血压仍不能维持时,加用参附注射液后,血压即趋平稳。当血压回升后,升压药停用或减量时,又可出现血压下降,如果预用参附注射液,即便停用或减量使用上述升压药,血压也可维持和稳定。因为参附注射液与阿拉明、多巴胺等合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参附注射液(由红参、附片、丹参组成)中红参、附子具有强心、镇痛、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加强心脏收缩功能。可见参附注射液与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同用,可加强升压药的作用,减少升压药的用量、缩短疗程。
1.3.2 桂枝汤类、人参类方剂与皮质激素类西药联用,可减少西药用量和副作用。
1.3.3 柴胡桂枝汤等具有抗癫痫作用的中药复方与西药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副作用。
1.4 免疫调节
1.4.1 抗炎6号与抗生素联用,据研究报道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三药联用,对中性粒细胞的随机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链霉素、氯霉素单独应用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若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联用,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抑制率可达35.4%。中成药抗炎6号(由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鱼腥草组成)不仅能够稳定而持久地促进中性粒细胞的随机移动和趋化性,而且能够完全解除由上述三种抗生素联用时随机移动和趋化性的抑制,还可使趋化性远远超出正常值。研究提示清热解毒中药用于细菌感染疾病,不仅是单纯的杀菌或抑菌,而且对增加机体免疫力有很大意义。抗炎6号除具有直接解除细菌内毒素的作用外,并对补体旁路途径也有激活作用,间接对内毒素进行降解。因此抗炎6号能杀菌、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降解内毒素可能是与抗生素联用治疗感染性疾病疗效增强的理论基础。
1.4.2 扶正中药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玄参等能保护动物由于注射环磷酰胺而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提高机体免疫力。据统计175例肿瘤患者,在化疗、放疗时配合扶正药,有156例不发生白细胞下降,有效率接近90%。1.4.3 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等与西药抗肿瘤药联用,可以提高疗效。其中的中药可以提高天然杀伤细胞活性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2 中西药联用不合理
2.1 降低疗效
2.1.1 拮抗降效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降血糖药物时,若与甘草、鹿茸及其制剂合用,可降低降糖药的效果。因为甘草口服后,所含甘草酸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结构;鹿茸的成分也有糖皮质激素样结构,糖皮质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由于酶的作用使葡萄糖与糖原的产生增加,故有升血糖作用,这与降血糖药物产生药理拮抗,而降低降糖疗效。
含有麻黄的制剂,如麻杏石甘片、止咳定喘膏、川贝精片、防风通圣散等用于止咳化痰平喘,麻黄是拟肾上腺素药,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能使血管收缩而升高血压,此类药与降压药产生药理拮抗,而降低降压疗效。
2.1.2 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丹参注射液不宜与喹诺酮类注射液合用[1]。丹参注射液是由丹参和降香制成的复方中药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的丹参素、原儿茶酚酸及降香挥发油[2],丹参素、原儿茶酚酸等具有弱酸性,在碱中溶解,在酸中则沉淀析出。丹参注射液中加入喹诺酮类注射液(ph值约4.1)可使丹参注射液的ph值降低,使其脂溶性丹参酮及水溶性原儿茶酚酸和儿茶酚衍生物等沉淀析出。张玉瑛报道[3],在丹参注射液中加入环丙沙星,可出现沉淀和小片状沉淀物。同理,丹参注射液与心得安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胃复安注射液等合用亦可产生沉淀。
2.2 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
2.2.1 萝芙木及含生物碱的中药如麻黄、麻杏石甘汤、九分散、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哮喘冲剂等不宜与优降宁、苯乙肼、呋喃唑酮等配伍。优降宁可抑制单胺氧化酶使肾上腺素神经末梢贮存的'递质灭活受阻,而使麻黄及其制剂中的麻黄碱升压作用显著加强,从而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4]。
2.2.2 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制剂,如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止咳定喘膏、半夏露等,不宜与强心药合药。麻黄碱可兴奋心肌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因而可使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等不良反应[5]。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如曼陀罗、洋金花、天仙子,颠茄合剂等,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配伍。莨菪烷类生物碱具有松弛平滑肌减慢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使肌体对强心苷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增加,加上心衰患者对强心苷的作用敏感,易引起中毒反应[6、7]。
2.2.3 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瓦楞子等,均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因为强心苷类药物作用时通过心肌释放钙离子,而含大量钙离子的中药会加强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对洋地黄苷尤应注意。复方甘草片与强心苷类药物配伍,易导致心脏对强心苷敏感而引起中毒[8]。
综上所述,中西药联用体现中西医结合,但不是药效的机械相加,药味简便的重叠。而应在现代医药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临床医师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个体差异,通过临床用药实践,进行中西药合理联用,产生协同作用,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药量,缩短疗程;提高肌体免疫力,促进体质恢复,真正起到理想的协同作用,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产生拮抗降效,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在不明配伍药理情况下,建议中西药相隔一定时间用药,以避免不合理联用。实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黎开华,陈桂钧.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喹诺酮类注射液配伍禁忌[J] .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2):120 .
[2] 赵新先编著 .中药注射剂[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6 .
[3] 张玉英 . 丹参注射液与环丙沙星注射液配伍禁忌问题[J]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28 .
[4]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5] 白 明,雷建林,忤文英 . 中西药配伍禁忌及临床分析[J]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58 .
[6]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7] 贾公孚,谢惠民. 中西药相互作用与联合用药[M]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3 .
[8]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药搭配使用越来越普遍了,但是两者搭配也有一些禁忌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1:《中西药配伍禁忌》 摘要:中西药联用在临床日趋普遍,如若配伍不当,则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疗效降低,增加毒副作用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从药物配伍时发生的变化,谈谈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醒临床,注意中西药配伍的变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药配伍;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西药合理应用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缩短疗程等优点,但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如配伍不合理,会产生单一药没有的不良反应,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增加毒性。因此深入探讨中西药的配伍变化,对临床中西药合用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下从几个方面对中西药配伍产生的相互作用做一简析。 1 对药动学的影响 1.1 对吸收的影响 1.1.1 理化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所以中西药合用产生的理化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是中西药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中西药成份之间的络合、螯合、吸附等作用,根据中药的成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①络合、螯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主要含有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铁离子、铋离子等阳性金属离子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异烟肼等配伍。因此类药物结构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与含上述金属离子的中药合用后。生成难溶性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海螵蛸、石决明、虎骨、龙骨、龙齿、牡蛎、蛤壳、瓦楞子等;含铝离子的有明矾;含铁离子的有代赭石、自然铜、禹余粮;含铁、镁离子的有礞石;含镁、铝离子的有滑石;含铁、镁、铝的有磁石;含铁、铝、镁、钙的有赤石脂,钟乳石等。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维生素B1、B6形成螯合物使两者的作用均受影响。 ②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含有雄黄、朱砂、鞣质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遇部分西药易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S,这类药物与含有铁盐的西药同服时,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砷酸盐,不利于机体吸收,导致其疗效降低;朱砂的主要成份为硫化汞,含朱砂的中药和中成药与还原性溴化钾、碘化钾、三溴合剂配伍时,汞离子可与溴或碘络合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腐蚀胃肠道黏膜引起出血,引起药源性肠炎;含有鞣质成份的中药遇铁剂形成不溶性沉淀,沉淀物不能被小肠吸收;含有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地高辛等强心药生成盐沉淀,难于吸收;含有有机酸成份的中药可与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等金属离子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相应的盐,不利于吸收。 ③吸附作用影响吸收:煅炭的中药如血余炭、蒲黄炭、炮姜炭、地榆炭、棕榈炭等,在炮制过程中可生成大量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使煅炭中药在胃肠道中产生强大的吸附作用,能吸附蛋白质、维生素、生物碱、激素、抗生素等,所以各种酶制剂、维生素及抗生素不宜与之联用,由于其吸附作用,影响其吸收;吸附作用还表现在含鞣质的中药及其制剂中,因为鞣质具有吸附作用,可使上述药物的透膜吸收减少。含鞣质较多的中药有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侧柏叶、地榆、枣树皮、仙鹤草等。 1.1.2 酸碱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碱性较强的中药不宜与酸性较强的中药合用,而含有机酸的中药不宜与在碱性环境中吸收的中药合用。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女金丹等,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在碱性条件下排泄减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上升,同时增加脑组织中的浓度,使其毒付作用增强,故长期应用时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相反与使尿液酸化药物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吲哚美辛、头孢类抗生素合用时,使此类药物的解离度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冰硼散可使尿液碱化,增加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的排泄速度,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使其抗菌作用明显降低;含有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木瓜、陈皮、川芎、女贞子等中药及其制剂,可使磺胺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增加肾毒性,引起结晶尿或血尿;红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作用强,当与山楂冲剂同服时,可使血浆pH值降低,导致红霉素分解,失去抗菌作用。 含有皂苷的中药如人参、三七、桔梗等中药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如维生素C同服,酸性环境中皂苷易在酶的作用下水解而失效;含有蒽醌类物质的药物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失效,故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1.1.3 药理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中西药合用常常产生药理性的拮抗作用或增加毒副作用。如含蛋白质及其水解物的中成药珍珠丸、清热解毒丸等不宜与小檗碱同服,因其所含蛋白质等成份水解生成的多种氨基酸可拮抗小檗碱的抗菌效果,影响其抗杆菌的疗效;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如与中枢镇咳药长期配伍,中药所含氰苷在胃酸作用下经酶水解生成具有镇咳作用的氢氰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二者联用加重中枢镇咳药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含氰苷的药物不宜与吗啡、杜冷丁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及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合用,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含强心苷的中药如夹竹桃、万年青、福寿草等与羧苄西林、两性霉素B联用可引起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可增加心肌对含强心苷类药的敏感性,诱发中毒反应;含酶的中药如神曲、麦芽、豆豉及其制剂,不宜与抗生素类同服,产生拮抗作用,不仅降低前者的药物活性,也降低后者的抗菌活性,如果联用要间隔3h。 1.1.4 其它 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甘草、鹿茸、何首乌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可使甘油、乳酸等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等到降血糖药物的疗效;含碘的中药与异烟肼合用,在胃酸条件下,碘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可使后者的抗痨作用下降;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可提高主动脉内皮细胞钙离子水平,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易引起中毒,临床上两药合用时,注意适当降低地高辛的剂量,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红霉素不宜与穿心莲同服,因红霉素可抑制穿心莲促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不宜与强心苷类同服,因为颠茄类生物碱可抑制胃排空和肠蠕动,使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增加,易引起中毒;颠茄类生物碱药物与红霉素合用时,可使红霉素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被胃酸破坏而降低疗效。 1.2 对分布的影响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的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分布。如绣球葡属植物和黑柳可以取代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西药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治疗效果;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1.3 对代谢的影响 1.3.1 肝药酶诱导剂的作用中药的醑剂、酊剂、流浸膏剂中不同浓度的含有乙醇。乙醇是常见的肝药酶诱导剂,在与西药如苯巴妥、苯妥英钠、利福平、二甲双胍等具有酶促用的药物合用时,使上述药物在体内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效降低。 1.3.2 肝药酶抑制的作用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哮喘冲剂、半夏露、通宣理肺丸等中成药,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合用,如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甲基苄肼、异烟肼等。二者合用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一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酶破坏,贮存于神经未梢中,而麻黄中的有效成份麻黄碱,可促使这些递质大量释放,可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及心肌梗塞、严重可引起高血压危象。 1.4 对排泄的影响 尿液的酸碱性会影响肾脏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尿液可促进或减少药物的排泄。如山楂、乌梅等能酸化尿液,使利福平、阿斯匹林等酸性药物的吸收增加,加重肾脏的毒性反应;而与碱性药物四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时,使其排泄增加,疗效降低,其与磺胺类药物同服,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 2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若中西药配伍不当会使两者在疗效上产生拈抗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最常见的是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会使阿斯匹林所致的溃疡的发生率增加,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降糖药的疗效;甘草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可使强心苷类药物中毒率增加;麻黄及含有麻黄的制剂不能与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可收缩动脉血管,使血压升高,台用时产生药理性拮抗。关于药理性的拮抗在影响吸收的因素中已经说过,对吸收的影响是药动学方面的,对药效学的影响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其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影响临床联合用药的目的。 3讨论 上面主要阐述了中西药配伍对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由于中药成份的特殊性。中西药配伍的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中西药配伍禁忌还不止于此,如中药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间仍然存在着配伍禁忌,关于中西药配伍的问题还有待于在临床应用中引起注意,不断探索,使中西药合用更加合理,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2:《中西药配伍中的禁忌》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并用的机率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中西药之间相互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现就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如下。 1有些中西药联用,降低疗效 1.1中西药联用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含Fe2+、Fe3+、Mg2+、Al3+、Ca2+等多种二价以上金属阳离子的中成药,如桔红丸、明目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清胃黄连丸、女金丹、朱砂安神丸、当归浸膏丸、复方五味子片、追风丸等,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异烟肼联用,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1.2中西药配伍形成沉淀,导致变性或失活 1.2.1含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与金属离子制剂、强心苷、含氨基比林成分的药物等合用,能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发生沉淀、变性、失活而降低药物疗效。含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与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合用,会使上述酶制剂灭活,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也能使多种抗生素、维生素B1、B6失去活性而影响其吸收利用。 1.2.2黄连、黄柏、川乌、附子、麻黄、马钱子、洋金花、延胡索等含生物碱的中药及其制剂与酶制剂、金属盐类、碘化物联用,会产生沉淀反应,使药效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 1.3中西药合用影响疗效 1.3.1甘草、鹿茸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合剂、甘草片、参茸片、鹿茸片等与本药降糖药胰岛素、优降糖、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同服,因甘草、鹿茸的类皮质激素功能有升血糖作用,多而降低了降血糖药物的疗效。 1.3.2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国公药酒、骨刺消痛液等药酒,若与西药鲁米那、苯妥英纳、安乃近、胰岛素、甲苯磺丁脲等同服,因乙醇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上述西药在体内代谢加速,从而降低疗效。 1.3.3麻黄及其制剂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是交感神经兴奋剂,能对抗降压药的作用,故不宜与复方降压片、降压灵、胍乙腚等药物合用,也不宜与镇静催眠药如氯丙嗪等联用。 1.3.4延胡索及其制剂不宜与咖啡因、苯丙胺等同用,因延胡索所含的生物碱有对抗中枢兴奋作用,而使药效降低。 1.3.5含雄黄的的中成药,如牛黄消炎丸、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等,不宜与亚铁盐、亚硝酸盐类同服,因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S,可生成硫代砷酸盐使疗效下降。 2有些中西药联用,发生毒副反应 2.1中西药联用,可能造成中毒 2.1.1含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制剂能增加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在肾脏的重吸收,加重对肾脏的毒性,故不宜长期合用。 2.1.2含雄黄的中成药也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因这些西药在胃液里可产生微量硝酸、硫酸,使雄黄所含的ASS氧化,增加毒性。 2.1.3中药麻黄及制剂,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K等强心药配伍,因麻黄碱能兴奋心肌,而致心律加快,故增加强心药对心脏的毒性。 2.2中西药配伍不恰当可发生危险 2.2.1含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气管炎糖浆、哮喘片、止嗽定喘丸等,若与西药单胺转化酶抑制剂如痢特灵、优降宁、闷可乐、苯乙肼等并用,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后可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介质不被酶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中,而麻黄里的麻黄碱可促使贮存于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2.2.2桃仁、苦杏仁、白果、枇杷仁等含氰苷的中药及制剂若同麻醉、镇静、止咳等西药合用,会引起严重的呼吸中枢抑制,甚至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 2.2.3甘草及其制剂不宜与利尿酸、氯噻嗪类利尿药合用,因为合用能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有可能加重引起低血钾的危险。 2.3中西药合用,有时可使用毒副反应增强 2.3.1中药麻黄及制剂,不宜与肾上腺素联用,因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若与肾上腺素配伍应用,可增加后者的毒副作用。不宜与异烟肼联用,联用会使副作用增强;不宜与氨茶碱并用,虽二者均为平喘药,但临床观察表明,两药合用,疗效不仅不及单独使用,而且毒副反应如头痛、头昏、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3.2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健脑丸、人丹、七厘散、紫雪丹、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以免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碘化汞等沉淀物,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3小结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使用可能存在的的配伍禁忌也许不止这些,这就要求广大医药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 总结 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谢惠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2]张象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7-88. [3]夏秋欣.临床护理药理学手册[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4-5. [4]朱璐卡,胡国华,王井和,等.射干麻黄汤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gE,IL-4,TNT-α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2265-2266. [5]李宁.关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65. 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3:《浅谈中西药联用及配伍禁忌》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深入发展,中西药联用的情况日趋普遍,且已成为我国临床治疗的重要和普遍的手段。中西药联合若用之得当则可产生协同作用甚至相加作用,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反之如不了解各药物成分的性质,配伍不当,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性[1]。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就中西药联用的研究 方法 及临床常见的中西药配伍禁忌分析如下。 1 中西药联用的研究方法 1.1 药效学方法 此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如血压、血糖、血沉等临床可测数值的测定;或者通过对如头痛、咳嗽、溃疡愈合、抗菌活性等患者可感觉或临床可观察到的症状或现象的改变来评价配伍用药的结果。 1.2 药效学和药动学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有药动学参数的采集,又有临床疗效的客观表现,使药物相互作用结果的判断更加趋于正确。 2 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2.1 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 ①理化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伍用后产生沉淀、吸附、螯合、缩合、水解等理化反应;②药理的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伍用其结果可产生拮抗作用而影响疗效,使病情延误。如吗丁啉与654-2伍用可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相加、协同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但耳毒性相加。 2.2 按药效学分类 主要指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临床用药追求中西药的协同作用,但拮抗作用的机会同样也很多,这不但降低药效,而且还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甚至诱发某些药源性疾病。例如: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牡蛎、珍珠母等,对神经有抑制作用。与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洋地黄类强心苷、心可定、心痛定等合用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现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可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与西药双氢克尿噻等排钾利尿剂合用,可导致低血钾症的发生。甘草制剂如甘草浸膏,不宜与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并用。因甘草能可引起高血压及发生低血钾现象,与利血平等降压药物相拮抗。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中成药,如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等不宜与强心药、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肌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合用可使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毒性反应。另外,麻黄碱也具有兴奋α受体和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减弱降压药降压作用,使疗效降低,甚至使血压难以控制,严重者可使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加重。 3 药物相互作用的处理原则 3.1 改变用药途径 如选择分开服用或注射用药,可避免直接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和大多数影响药物吸收的配伍。 3.2 调整药量 主要指相加作用的配伍或监测血药浓度。 3.3 临床观察及血生化监测 主要指增加毒副作用的配伍。 3.4 拒绝调剂 无法用药剂方法解决的配伍应禁止伍用,请医师修改后再进行调剂。 4 配伍禁忌 4.1 四环素与异烟肼等不能与石膏、龙骨、牡蛎等含钙、镁离子丰富的药并用,因会生成难溶于水的络合物,影响前者的吸收,使疗效降低。 4.2 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甲氧氯普 胺则能加强胃肠收缩,两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互降低疗效。 4.3 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化学药复方利血平、帕吉林不能同时服用,因前三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能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联合应用影响降压效果。 4.4 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吗啡、哌替啶、可待因不能同时服用,因前者含有苦杏仁苷,有抑制呼吸作用,同时服用易致呼吸衰竭产生[2]。 4.5 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神丸不宜与化学药普罗帕酮、奎尼丁同时服用,因有导致心脏骤停的可能。 4.6 抗结核药异烟肼不宜与昆布合用,因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烟酸、氧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的功能。 4.7 乳酶生不宜与黄连上清丸联合应用,因为其中的黄连素成份明显抑制乳酶生的活性,使其失去消化能力。 4.8 磺胺类药不能与富含有机酸的乌梅、五味子、山楂等同用,因可导致磺胺药在尿中形成结晶[3]。 4.9 双黄连注射剂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注射剂配伍后,溶液pH值升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有沉淀产生;双黄连注射剂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注射液配伍后,颜色变为棕黑色。 4.10 头孢曲松与川芎嗪注射液配伍后,可产生白色混浊及结晶;川芎嗪注射液与青霉素G配伍可产生沉淀。 4.11 红霉素注射液与菌栀黄注射液混合后可产生浑浊。 4.12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与穿琥宁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 4.13 刺五加注射液与双嘧达莫、维拉帕米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 2 小结 中西药联合产生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很多,若用之不当,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医师与西医师,应在中西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联合应用时,应从物理、化学、药理、用药顺序、用药时间、剂量和患者个体差异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了解中西药配伍禁忌,掌握配伍原则,力求进行最佳的配伍,谨慎用药,从而达到理想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瑜红,黄川峰.116张不合理中西药配伍处方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137. [2] 席秋红,任光瑞,马雅斌.中西药配伍不合理剖析.新疆中医药,2007,25(4):86-87. [3] 李靖.中西药不合理配伍应用的预防.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10):92-93. 猜你喜欢: 1. 浅谈中医药的文化养生 2. 药学论文精选 3. 关于安全合理用药的论文 4. 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 5.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6. 关于药学的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经济的深远影响及对策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长期趋势,总的对浙江经济是有利的。央行7月21日宣布人民币升值,标志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很可能意味着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新时期的到来。一、人民币升值的宏观背景1、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生产力增强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至今,人民币汇率经历了由贬值到缓慢升值的倒U字型变化过程(见图1)。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进入了长期缓慢升值阶段。也就是在这一年前后,中国经济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从宏观指标看,全社会物价指数开始下降;而从体制上看,非国有企业开始全面替代国有企业。人民币由贬转升表明,一方面是在长期贬值后,人民币回归到真实汇率,而在另一方面,则是生产力水平的持续上升支持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生产力增强必然导致本币走强。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1978年至200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4%,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名义GDP累计增长了21倍。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明显快于美国。1990—2001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75倍,扣除价格因素则提高了3.58倍;美国提高了1.52倍,扣除价格因素则仅提高1.29倍。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成本下降,再加上中国企业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商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吸引了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中国商品的极大需求,而这又引发了中国外汇顺差的持续上升。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金融资本项目顺差一直呈增长态势(见图2),形成了一种双顺差状况。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累计高达6368亿美元。汇率是货币的价格,由外汇市场上本币和外币的供求关系来确定。如果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超过人民币的供给,人民币就会面临升值压力,反之则面临贬值压力。我国经济十多年持续增长、累积额高达6000多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顺差,在外汇市场上形成了对人民币的巨大需求。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人民币升值成为一个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持续十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致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至今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额高达7110亿美元,这虽然有国际炒家的因素,但诱因却是国力增强所引发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巨额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了基于正常需要的安全储备,并由此而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持有过量的外汇储备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也会造成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特别是持有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远远低于外商来华投资的收益率(差额约为10%),大量利润被外国人赚走。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人民币币值有利于克服资源配置的扭曲。2、人民币升值不会重蹈日本覆辙一些人士喜欢引用日本的案例,来说明本币升值的不良后果。更有人把此政治化,说压本币升值是美国人搞垮一国经济的阴谋,其实这些都是缺乏说服力的。应该说,日元升值并不是当前日本经济颓势的元凶。日元升值始于1971年8月26日,日本由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当年12月8日,按照斯密森协定,日元从360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到308日元兑换1美元。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历了自1955年至1970年,长达15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然而这以后,即1970年至199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仍高达9.2%。从下图可以直观地看到,1970年以后,日元持续升值,而日本的年度GDP增长,却相对稳定地保持8%左右,最高年份为21.8%,最低年份为4.1%。1990年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较低,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拿日本经济来类比中国经济,其实还忽略了中日经济的两个巨大差别。一是内需差别。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看中的也是中国巨大的市场资源。因此人民币升值后,即使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也可以通过开发国内市场来弥补总需求不足。日本是小国,内需有限,特别是日本政府长期采取保护国内农业、中小企业主利益的政策,进一步导致总体经济缺乏较强竞争力。二是要素成本差别。日本是典型的资源小国,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其国内要素价格急剧上升,最典型的如职工平均现金收入快速增长。1970年,日本职工的月平均收入为7.6万日元,1990年上升到37.0万日元,上升了4.9倍,如果以美元计算,则上升了13.0倍[1],成本上升削弱了日本商品竞争力。虽然中国的自然矿产资源并不丰富,但劳动力价格将长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3、人民币升值为何如此艰难2002年底以来,人民币就已经面临升值的显性压力,尤其是2004年10月央行加息后,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其实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人民币面临的也主要是升值压力。从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到开始升值,历时三年多,正反映了人民币升值一个艰难的政策抉择,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升值结果很难判断。经济运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预期,很难做出具体的量化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升值必将“牵一发而动全局”,万一出现不可控局面,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因此人民币汇率调整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协调,慎之又慎。尤其是现阶段,国际游资大量入境豪赌人民币升值,而国内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不成熟,金融机构抵御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这样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时机、幅度、方式等,更需谨慎选择,稍有差错,可能就会造成经济的巨大波动。其次是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所导致的路径依赖。人民币被低估,使得出口部门具有价格优势,形成了出口企业低汇率的路径依赖。很多出口企业依靠低价格获取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靠“跑量”赢得大量外汇,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而人民币升值几乎可以肯定会给依靠低价竞争的出口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从而将打破利益分配格局,这就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因此,人民币升值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多方面关系。二、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有利有弊。从宏观和长远来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处理较好,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就当前而言,人民币升值所带的不利影响,大都是短期和局部的,不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全局。1、出口额不会大幅度锐减。首先,汇率调整的国际经验证明“汇率升值必定打击出口”的观点没有经验依据。日本和德国都经历过货币大幅度升值,但这两个国家的出口不降反升(见图4、图5)。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日元对美元汇率从360:1上升到308:1。之后日元逐渐升值,到1984年上升到231日元兑1美元,而与此同时,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则呈上升态势。以日元计算,1985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总额为42.9万亿日元,比1970年增长6倍,平均每年增长12.7%。70年代是德国马克升值最快的时期,双边汇率从1970年的3.68马克兑换1美元,升值到1979年的1.73马克兑换1美元,累计升值1.13倍,而在这期间德国外贸出口额则增长了1.5倍,且一直保持较大顺差。其次,浙江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决定了人民币升值不会造成出口的急剧锐减。出口商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初级产品,另一类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趋同率较高,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人民币升值后,初级产品出口有可能受此影响而减少。但从浙江情况看,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降低,2003仅占出口总额的5.1%,因此对贸易出口的整体影响不大。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具有国际化特征,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以及机器设备等,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成本将会降低,给企业提供了一定的降价空间,缓解了人民升值所带来的价格压力。更重要的是,工业制成品的产品差异较大,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看与相关国家产品的比价关系。从我国产品近几年大幅压价竞争的情况看,我国低层次工业制成品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巨大的价格优势,即使因人民币升值而小幅提价,也不一定会高于别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不至于较大程度地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再次,低廉的劳动成本使得出口企业可以承受一定的升值压力。浙江是中国劳动密集产品生产的一个典范,由低工资所支撑的国际竞争力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廉的劳动成本成为浙江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主要支撑。根据2002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的计算,在17个重要样本国内,中国的单位劳动工资最低,美国工资是中国工资的50倍。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并不会被出口价格的上涨而完全抵消。人民币升值后,如果幅度不是非常大,劳动力成本依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出口企业可以采取降价策略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出口不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大幅减少。最后,汇率不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是导致出口迅速增长的关键。从历史上看,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一直处于升值趋势,但中国出口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1994—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2001年前为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而此期间中国对美德日的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7.3%,11.5%和14.1%;浙江对美德日的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23.9%,20.7%和14.7%。这说明汇率不是左右出口的关键,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是核心因素。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保持了高于美国1.5—2倍的增长速度,浙江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要保持了劳动生产率的较快提高,出口额自然也会不断增长。2、外商直接投资不会大规模下降1994—2003年我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计29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37.2%,外资企业已成为促进我省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引入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重要方式。人民币升值后,外商直接投资不会大幅下降,因为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看好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世界上已经不可能再找到第二个如此巨大的潜在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外资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台湾的康师傅集团进入大陆市场前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进入祖国大陆后,巨大的内地市场使其迅速成长为中国国内最大的台资食品公司,获得了“中国面王”的美誉。二是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当低下,以1998年制造业名义工资水平衡量,中国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1/50,日本的1/30,甚至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1/4~1/5。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造就了中国农民特别善于吃苦的优良品质,以及思维与身体的灵巧性。三是相似文化传统的感召力。浙江外资企业中,港资、台资企业占了一半左右。大陆和港台地区具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是这些企业来华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并不会对这类外资引入构成重大影响。外资迅速增长的这三点主导因素都具有明显的长期性特征,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不会因为人民币对外价格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逆转。2003年“非典”肆虐的特定背景下,我省利用外资仍然取得可观成绩即可证明这一点。3、不会出现大面积失业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很多人担心人民币升值后,会严重影响总需求,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失业,影响社会稳定。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汇率调整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对就业产生影响,一是人民币升值将引起进出口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出口,最终影响就业;二是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而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继而波及到就业状况。根据前面的分析,人民币升值后,企业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都不会出现根本性逆转,因此就业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此外,2002年以来中国内需十分旺盛,央行从2003年年初就开始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7月后又采取了一些加大控制国内贷款力度的货币政策。到目前为止,内需仍然有自动扩张的倾向。人民币升值后,只要内需保持稳定增长,就可以抵消升值对外需的影响,维持总需求的稳定。在总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情况下,就业可能会在人民币升值后出现小幅波动,但不太会造成大面积失业。三、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的六大影响人民币升值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次汇率调整虽然只升值了2%,但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意味着汇率形成机制向市场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浙江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主体更加成熟理性,更容易抓住汇率变动所表达出来的价格信号,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一)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境外资源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增加居民福利。2003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万元,人民币升值2%,相当于每个人增加了262元的对美国商品的购买力。这可以扩大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购买,降低出国留学和旅游成本。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源。资源、技术等要素制约将是浙江经济的长期问题。最近几年,浙江进口铁矿石、原油等基本资源快速增长,2004年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325%和140%。人民币升值,进口成本降低,对浙江是一个利好消息。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进口146.1亿美元,按照升值后的人民币汇率计算,可以节省23.4亿美元。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利用国外先进知识。人民币升值,购买力提升,国内企业能以较低费用,加大直接购买境外专利、技术和装备的力度,同时增加派遣管理、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湖州久立特殊钢有限公司,前不久签约进口一台单机压力在全球排第9位的热挤压机,价值975万欧元,人民币升值2%以后,企业将少支付225万元人民币。(二)有利于加速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人民币升值后,降低了企业进口成本,会形成扩大进口机器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局面;与此同时,对出口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劳动成本的相对提高,因此会出现用境外资本货品替代国内劳动的情形,即企业扩大机器设备进口,利用新科技的高效率减少对企业工人雇佣。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失业。但这一过程将加快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这就为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这样,高科技所替代下来的就业人员将会被第三产业所吸纳,形成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加快转移,从而使得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三)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人民币升值可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币升值后,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将会受到抑制,企业利润空间降低。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企业不得不转变竞争方式,一方面将更加关注国内市场,而不是一味追求出口,成为跨国公司的一个车间;另一方面将努力转变出口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这会迫使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形成加快转变产业结构的压力。此外,人民升值后,进口成本降低,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境外知识、技术、先进设备等,降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其次,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和资源压力越来越严重,几乎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浙江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2003年人均能源消费、人均年用电比“九五”末分别增长了23%和100%。一些出口产品就是在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生存,是国外转嫁环境压力的产物。人民币的适当升值将使低能耗高环保的高技术设备进口成本降低,进口数量增加,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减轻环境压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优胜劣汰”效用,淘汰部分能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的出口企业,逐步转变向世界廉价拍卖我们珍贵资源的现象,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改善贸易环境浙江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缺乏核心技术的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些产品大致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现贸易摩擦在所难免。2002—2004年,浙江共遭遇国外“二反二保”和“337调查”案件71件,涉案企业2496家、涉案金额1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45%、50%和60%,浙江已成为遭受反倾销、保障措施等立案调查最多的省份。从短期看,人民币升值后产品的出口价格会提高。但由于我省出口产品价格已非常低,即使适当提高价格,产品仍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减少其它国家对中国提出产品低价倾销的诉讼。浙江部分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高,如果利用这种市场优势,适当提高产品价格,反而可能增加利润。人民币升值也向世界表明了我国对待汇率改革的态度,欧美等国必然会随之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减少各类贸易摩擦的次数。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调整虽然只有2%的增幅,但却说明了一个信号:人民币正在向真实汇率回归。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今后必须调整其低价竞争策略,以提高质量、款式、功能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取胜,提高其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增加产品附加值,使出口贸易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而这显然是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的。(五)有利于加速我省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具有典型的“藏富于民”的特征。全省存款余额2003年达1475.8亿元,从1990年算起,平均每年增长27.8%。但由于经济和金融结构的不完善,储蓄转为投资的传导机制受阻,大量剩余资本在寻找获利机会。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资本疯狂涌向房地产市场,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温州炒房团”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并不缺少投资资金,缺乏的是投资机会。人民币升值后,可以用较少的货币购买更多的国外资源,将刺激企业发展对外投资,实行跨国经营,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而不必担心贸易壁垒的制裁。纵观国外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低级阶段是单纯的产品出口,高级阶段则是直接投资,实行现地生产。浙江企业要率先走向世界,也必然需要经历这一过程。人民币升值将加速这一进程的实现。(六)人民币升值的若干不利影响浙江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2004年浙江省外贸总额为852.3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到高达66%,出口依存度高达43%。对浙江这样一个出口大省而言,人民币升值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打击出口企业。对纺织业等低附加值产品冲击最大。浙江有很多出口额在200万美元以下的小纺织企业,纺织业的利润一般不足10%,而这些小企业的利润仅在3%左右,一次性升值2个百分点,对企业的打击不小。——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将使同量的外币折算成人民币的价值下降,就会使得外国投资者利润减少,投资自然减缓。——影响就业。我省的出口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在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很可能用压低工人工资、减少工人数量的方法来转嫁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这会给就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扩大收入差距。人民币升值后,用美元表示的收入增加了。但只有能够购买进口高档产品的中高收入群体才能真正享受到升值的好处。此外,人民币升值后,沪深股市上扬,受益的也是有投资能力的中高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会因人民币升值而有所扩大。四、积极把握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发展阶段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德国,本币升值都会推动本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日本经验更是表明,本币进入升值过程以后,一国经济社会起码还有2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期。人民币升值同样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有五个重要特征。一是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更高,市场对资源配置将发挥更大的基础性作用;二是中国经济竞争力上升,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走强;三是商品和劳务的低价优势开始弱化,形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四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接轨全球经济,至少会逐渐在贸易、商品价格等方面形成内外经济一体化格局;五是浮动汇率制度导致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但只要灵活地进行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将有利于激活经济社会内部的积极因素,且增强了要素合理配置的敏感性充分把握人民币升值所形成的新发展阶段的若干重要特征,加快转变浙江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政府而言,应该借人民币升值的契机,进一步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企业而言,在短期内可以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也可以采取向经销商转嫁负担等办法来降低人民币升值的损失,而从长期看,则应化压力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抓住汇率变动机遇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汇率不仅仅是一种政策工具,而且也是一种价格。作为价格,汇率在市场经济中应由市场决定;作为政策工具,调整汇率是要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因此,汇率的变动能否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关键就在于市场机制是否完善,在于市场主体能否及时灵敏地能对汇率调整做出反应。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当前应以产权改革为抓手,加快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只有在市场体制完善的状况下,市场竞争主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汇率所传递的国内外价格信息,正确地进行成本和盈利的国际比较,从而使进出口贸易真正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如减少政府对于工业用地出让的行政干预,提高工业用地的招标、挂牌和拍卖比重;加快政府改革步伐,以一个更具创新精神的政府,低成本地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良好运行;加快提升诚信水平,强化政府监管力度,维护和优化市场经济秩序。2、实施进口战略,加大利用境外先进知识等资源的力度。人民币升值给我省企业带来了出口压力,但也降低了我省利用境外先进知识等资源的成本,这对既遭遇自然矿产资源制约,又受着知识缺乏制约的浙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因此,要从“借力”发展和开放促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要像抓出口一样,研究和实施进口战略,加快引进境外先进知识,积极利用境外矿产资源。要系统地研究和加大出国留学培训、引进专利和技术装备、采购先进商品、购买能源原材料等。通过利用境外先进知识,购买矿产资源,来优化进口结构,来用好浙江的巨额外汇,加快提升浙江经济社会的知识水平,缓解浙江的资源制约,走出产业结构的路径锁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强化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把成本上升因素转嫁给经销商。向境外经销商转嫁成本,是出口商缓解人民币升值成本压力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单个企业势单力薄,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由非政府的行业组织牵头和出面,增强与境外经销商的价格谈判能力。行业协会也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事实上,我省一些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我们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可以要求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利润损失。比如绍兴豪纳纺织品贸易有限公司与沙特阿拉伯某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中,1米(长1.5米、宽1米)“捷达化纤面料”单价比以前提高了3美分,增幅为4.3%,这就能有效地和经销商一起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成本上升压力。4、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外贸出口结构。企业不可能长期依靠汇率、利率等外在政策的保护实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的内在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借助人民币升值机会,企业应合理安排好进口计划,加大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力度,提高企业科技水平。提升企业品牌内涵,创建品牌的国际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多元化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由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和资本输出。5、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研究。人民币汇率调整将对浙江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我所今后将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全省组织科研力量,进行定期研讨,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趋势下的浙江经济应对之策。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省外贸的影响>摘要】 汇率下浮对浙江多项经济变量之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这些变量对汇率变动反应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现实汇率弹性。汇率变动对浙江工业生产总值影响最大,对出口贸易额、进口商品价格、贸易收入顺差的影响次之,对相对贸易条件、物价水平、出日商品价格、出口贸易内部贸易条件等亦有重要影响。在过去人民币汇率高估时,汇率下浮作为一项短期金融政策在浙江是成功且卓有成效,但这只能作为一项短期政策。否则,会使外汇市场失效,引起通货膨胀等严重消极后果。有鉴于此,中央政府根据市场变化干预、调整汇率是必要的,但要极为慎重,且有利于汇率市场化。而地方政府则应灵活利用汇率变动之机遇来发展外贸。 <浅议民营出口企业外汇风险的财务规避>【摘要】 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以后,人民币不断升值,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汇率制度也由浮动汇率向市场化汇率机制过渡,人民币升值与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产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民营出口企业必须正视出口业务外汇风险,加强财务控制,采用各种措施,规避企业的外汇风险。 《浙江:探索出口避险新途径 》<正>日前,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上,很多企业在谈合同时留意探索更有效的避险途径,部分出口企业为避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损失放弃美元结算,有的开始重点开拓内销市场。多种货币计算:非美元结算趋增宁波市环球制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主要生产节能灯,年出口三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国市场占大部分。尽管用美元结算是一种长期的交易习惯,但今年,公司针对部分美国客户……《中行“三创新”:与浙江外贸企业共克时艰 》你要觉得有用的话给我邮箱我发给你。
关于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论文关键词:资源型企业; 可持续发展; 制约因素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和对待。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经济将很难实现持续增长。本文试图从我国资源型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出发,重点分析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对策。 一、 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资源型企业是指通过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或独占,以生产的资源型产品为最终主导产品形态的,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自然资源对产品的价值贡献占据主体地位的,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存在的自然条件,依靠资源的消耗,通过有效管理和适时创新来实现迅速成长,形成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讲的资源型企业的“资源”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结合资源型企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我们认为,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生产经营行为符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社会效益、安全效益为中心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企业需要协调好内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和谐、高效、有序、长期的发展能力。 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富程度及组合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特别是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情况下,资源状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据评估,我国可采资源量140亿吨,是世界最终可采储量3113亿吨的4.5%。目前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业。由此可见,资源型企业对我国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实现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 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资源型企业受自然条件限制比较强,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生命周期的特殊性(发展一般经历勘探论证期、建设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并且受资源储量的限制——只要可采资源采完,其生命就终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通过科技、开发新产品来人为地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涉及面广、产业基础狭窄、辐射作用强等发展特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资源型企业将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特点,又决定了资源型企业尤其国有资源型企业不可避免地遭遇许多问题,虽然资源型企业自身在不断地进行产业调整,但总的来说,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 外部因素 1. 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矿产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另外,部分重要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严重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若按目前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趋势,到2010年,短缺矿种将占到一半以上;到2020年,绝大多数矿种不能满足需要,原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2. 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方式为主。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使得投入资源产品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被人为压低,这种政策造成矿产资源型行业的低收入对矿产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产生向下的牵制力,使矿产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在低层次上达到了制度扭曲下的相对稳定均衡,即陷入低效率状态。由此不仅使得资源型企业内涵式扩张的空间很小,而且整个社会可以低价获取资源的使用权,客观上鼓励人们滥用和浪费矿产资源,使得粗放式扩张战略得以放大,形成了今天我国粗放式增长模式的高度路径依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虽然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它是一种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线性工业模式,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不断恶化。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高增长,只能继续削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经济性成本沉淀。经济性沉淀成本涵义是指,承诺的投资成本无法通过转移价格或再出售价格得到完全补偿的那些成本。(1)资源型企业需要投入的生产性资产,比如地质勘查、开采以及加工所投入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由于专用性较强,从原产业退出时难以回收投资成本;(2)商业性地堪市场尚未形成,市场不健全,交易渠道不畅通,地堪项目缺少多元化投资体系,开展的经济活动,都需要支付大量搜寻、契约等交易成本,这些成本本身都是沉淀成本;(3)资源型企业多数地理环境闭塞区位远离中心城市。为了摆脱区位劣势,需要投入更多的运输网络和储藏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在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发展时,这些资产很难随企业被带走,即使出售也由于区位的劣势而难以回收投资成本,从而很容易产生沉淀成本;(4)固定成本转型过程中形成大量的经济性沉淀成本,主要包括离退休劳动力安置成本、因企业退出造成终止各种契约所必须支付的违约费用等。总之,上述这种经济性沉淀成本构成了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产业转型、地区扩张等战略实施的障碍,进而使企业陷入原有的运行态势,发展接续产业困难重重。 4. 行政管制惯性造成资源利用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存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源于其拥有的产业竞争力,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则能提高地区乃至国家产业的竞争力,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对企业个体来讲,可以增加其产品的销售量,扩大其企业的生产规模。如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群、广东东莞IT产业集群的发展,都带动了整个地区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经济力量是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由于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历史原因,资源型地区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而造成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矿产资源型企业为例,建国以来,我国制定并执行矿产资源型企业基本建设“大中小并举”、“有水快流”的方针,因地制宜,能大则大,能小则小,同时,行政性准入管制不允许矿产资源型企业跨区域开发矿产资源,不允许跨行业延伸产业链等等。这种以资源地理位置分布为惟一依据的企业组建方式的直接后果是:行政划定的界限大大制约了矿业企业的自然发展,企业只能根据所划定的资源进行开采,规模有限;跨区域扩张困难,老矿区缺乏接续资源,使得企业因资源枯竭被迫破产已不鲜见;一个矿区多个开发主体,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导致布局不合理,盲目办矿等等。实际上,行政性划定是对矿业企业规模效应最大化的限制,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经济规模的指标,却大大牺牲了规模经济;而且这种行政分割现象,在阻隔企业进行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同时,也使区域间专业化分工发生断裂,造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规模攀比,客观上加剧了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无序竞争,阻碍了矿业产业组织的战略性转变和结构性调整,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矿业企业发展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的风险。 5. 社会性成本沉淀。所谓社会性沉淀成本是指,契约安排下权利承诺,一旦终止无法得到补偿的那些利益,也会产生沉淀成本。资源型企业承担较多的社会义务,企业办社会已成为企业的当然职能。中国的资源型城市(特别是无依托资源型城市)多是资源型国有企业建立起来的,城企关系具有“一城一企、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这三个特点。企业要兼顾整个城市的发展,负担很重,从而制约了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并且资源型企业的决策主体中“所有者缺位”,政府主管部门从资源型企业衍生出很长的利益链,企业“内部人”控制,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等构成了资源型企业发展中诸多的社会性沉淀成本,种种利益链条盘根错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转产、转型与接续产业的发展。 6. 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尚不健全。考察世界大多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都很完整,层次分明。而我国目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还远没有形成,主要有《清洁生产法》和《节约能源法》,还没有具体明确企业责任和义务的法律法规,也缺少更加具体的专项法律法规。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严重缺位,监管体制尚没有明确建立,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这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7. 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虽然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能源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河水污染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如此下去,到2020年环境成本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6%左右。届时,我国将会为这一经济的增长付出巨大的代价。另外,《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和实施,将从更加严格的角度强制资源型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产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乃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 内部因素 1. 观念的淡薄。伊斯特利(Easterly, 2002)在《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书中,认为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更容易寅吃卯粮,更加地短视,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贫穷国家更容易出卖未来,它们愿意拿未来几代人的福利做抵押,来为这一代人民(主要是政府利益集团)的生活融资,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而出售资产成为“出卖未来”最直接的形式,过度开采和廉价出售石油是资产出售的形式之一,留给下一代居民的石油储备大大减少。政府的政策更偏好当前消费,而不是未来消费。这些国家会更快地开采地下石油资源,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当前收入,但代价是牺牲未来可获得的收入。 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尚未普及,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必要性和紧迫性不甚了解,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在我国许多资源型企业的营销理念中,营销目标仍停留在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增加的粗放型营销阶段;还有些企业认为,企业自身尚不能发展,更没有兴趣考虑环境治理。从而导致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高效利用缺乏积极参与意识。现在我国一些省市的个别地方政府仍追求短期的政绩,而资源型企业也只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这种短视的发展方式留下的弊病是很严重的。没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吞噬掉地区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 2.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短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资金的限制,发展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源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从而导致利息负担沉重。加上企业之间相互拖欠问题严重,不良债务比重过大,偿债能力下降,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力推新产品,要对现有的生产工艺与流程进行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由于资金不足,配套的措施、设备难以到位。因此,资金问题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以资源的再生为例,国际企业的实践表明,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的发展潜力很大,但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把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远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高;另外,由于我国现在的环境容量尚未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废弃物和排污费不仅远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还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循环生产环节的成本难以回收。因此,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资源型企业难以自发地以循环经济方式进行生产。 3. 技术水平低。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又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目前,由于企业缺乏有效、完善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造成了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不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衔接不紧密的现状。比如,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有限,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每年约有300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未被加以利用;钢渣、粉煤灰、煤矸石和石油化工废渣等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3.7%、47.9%、38%、45%,尾矿利用率不到10%;共伴生矿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30个百分点。这对于资源本来就短缺的大国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缺乏高素质人才。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结构以及稳定性大小直接关系着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就难以在知识经济中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难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获取竞争优势。目前,从人力资源结构方面来看,集中表现为核心人才的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 企业制度不完善。中国资源型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与管理形式存在不少漏洞。前面我们提到,在组织形式方面表现为,一些部门设置交叉性、重复性太多,一些必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管理部门,诸如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部门存在空缺,这使得可持续研究这一重要工作基本上都是混杂在其他部门中,或者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另外,管理制度上的不足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必要的全程管理体系,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控制管理阶段,其结果往往是环境成本外部化。 三、 推进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 政府层面 政府有关机构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1)鼓励有信誉、生产规范的资源型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兼并等形式来进行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为背景,引导企业嵌入全球资源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向高端发展道路;(2)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支持,如实行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优惠的绿色税收、优惠的政府贷款等措施;(3)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资金不足问题不仅是制约我国资源型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方面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4)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5)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必须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鼓励开发高效、节能、洁净的新产品,同时,随着新的污染物的出现,注意完善我国的环保立法;(6)积极地参与国际产业制度、产业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为中国资源型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和实现持续升级,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 (二) 企业层面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应该做到:(1)延伸产业链,引进替代产业。由于资源最终是要枯竭的,因此在资源合理开采利用的同时应该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提高附加值,并且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引进替代产业。应坚持科技先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科技含量,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资金、人力以及制度环境;(2)要由传统的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经济发展转变。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的是发展而不是增长。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是企业的市场规模,都存在着一个增长的有限性。增长是一个量的变化,发展是一个质的变化。一个企业不一定变得更大,但一定要变得更好。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不断地创新,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3)利用资源、能源要由耗费型向节约型转变;(4)对污染控制要由未端控制向全程控制转变;(5)将战略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6)认真开展国外资源勘查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根据比较利益原则调整产品进出口结构,鼓励出口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和进口初级产品,努力建立资源可持续供应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帮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可持续发展,2000,(3). [2]侯广辉.资源型企业的快速扩张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J].经济纵横,2007,(7).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题目1.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2.企业协同效应研究. 3.企业智力酱研究. 4.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5.入世后黑色家电的产业分析与企业对策. 6.关于推选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7.企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8.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9.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10.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11.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 12.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 13.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14.战略联盟研究. 15.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 16.E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17.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 18.我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 19.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 20.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 21.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 22.CEO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23.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24.中国企业如何 实施“走出去”战略. 25.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 26.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 27.企业人力淘汰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 28.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与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 29.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30.家族企业管理研究. 31.企业绩效考核研究. 32.企业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 33.中式快餐的发展问题. 34.企业文化的塑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35.论企业家的修养. 36.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可行性分析. 37.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 38.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初步研究. 39.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40.企业导入ERP的成功关键因素探讨. 41.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探讨. 4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43.试比较欧美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的异同. 44.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解决方案. 45.电子商务的保障-EC安全技术与认证浅析. 46.国内电子商务网站的综合评述. 47.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物流模式研究. 48.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相应对策. 49.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发展策略. 50.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策略. 51.商贸物流的特点及其发展策略. 52.企业物流的特点及其发展策略. 53.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54.物流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55.国际物流的特点及其模式探讨. 56.条码技术与物流运作案例分析. 57.基于互联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58.基于互联网络环境下的B2B交易行为研究. 59.基于互联网络环境的目标市场选择模型研究. 60.基于互联网络环境的市场细分模型研究. 61.基于互联网络环境的市场定位策略研究. 62.网络营销渠道策略的选择模型(模式)研究. 63.网络营销品牌策略的选择模型(模式)研究. 64.网络营销服务策略的选择模型(模式)研究. 65.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态度及行为的相关研究. 66.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 67.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感知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68.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 69.大学生使用网上银行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0.网络对于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71.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认知的调查研究. 72.大学生使用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 73.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及其机制. 74.电子商务系统集成评价体系. 75.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集成信息化机理及其模式. 76.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集成. 77.电子商务项目风险的集成管理模式. 78.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及其评价. 79.电子支付体系及其监管模式. 80.面向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伙伴合作机制. 81.虚拟企业间信息集成模式研究. 82.电子政府的集成及其协作方. 83.**行业电子商务柔性研究(可选择服装、图书等行业). 84.网络广告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 85.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模式研究. 86.传统营销渠道与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研究. 87.窜货的本源及其有效控制. 88.儿童消费者行为研究. 89.分销渠道的冲突与激励. 90.服务市场营销. 91.广告代言人的选择及其效果研究. 92.金融营销初探. 9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零售业发展对策研究. 94.口碑营销初探. 95.老年旅游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 96.论中小企业营销战略. 97.名人广告对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98.女性消费者行为研究. 99.品牌塑造与广告关系分析. 100.企业多元化问题研究. 101.企业价格竞争战略研究. 102.企业文化研究. 103.浅析消费者品牌忠诚. 104.青少年消费者行为研究. 105.渠道创新战略研究. 106.全球化背景下的品牌策略. 107.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研究. 108.试论经济全球化与营销本土化. 109.试论企业组织内部的沟通与激励. 120.试论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 121.试析关系营销. 122.试析客户关系管理. 123.试析营销风险管理. 124.试析整合营销. 125.体育营销初探. 126.网络购物行为研究. 127.我国连锁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128.我国著名品牌的成功及其原因分析. 129.销售渠道控制与管理研究. 130.营销创新战略研究. 131.营销队伍建设与管理. 132.营销危机的防范与补救. 133.中国老年市场营销初探. 134.中国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研究. 135.中国特许经营企业营销策略设计. 136.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 文秘杂烩网
在我国,中小企业一直是制造业的主体,面对大型企业上云的成功案例,大多数中小企也期望借此机会实现转型,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大的困难是来自于资金方面。中小企业实力有限,大型云收费高,动辄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企业即便成功上云也很难维继接下来的发展。针对这点,C2P工业云应运而生。C2P工业云从中小企业的多样化出发,应用涉及ERP、CRM、SCM、MES、PDM、PLM、APS、DCS、WMS、HRM、OA等十余类、数百个模块化SaaS微服务,无论你的企业现状有多复杂,都能在C2P工业云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入驻C2P工业云,企业只需订购所需模块。模块之间任意组合,一键生成企业专属的个性化工业APP,完全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而这笔开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很可能是后续发展的重要资金。让中小企业都能用得上,用得起,是C2P工业云的一大初衷。
专业指导, 发表论文天下网
中国的制造业未来。将会发展成智能机器人制造。
1、利好政策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为智能制造行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据城市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超17000亿元。
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5G时代的到来,将推动科技的发展,让智能制造更上一个台阶。前瞻预计,到2024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0亿元。前瞻分析认为,我国智能制造市场发展空间较大,投资前景较好。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一、研究阶段
国内对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的研究可以分为起始阶段(20世纪80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未来也将朝综合预测的方向发展。
(一)起始阶段
国内对油气资源发现趋势的预测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先生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翁文波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专著《预测学基础》,认为任何事件都有“兴起—成长—鼎盛—衰亡”的自然过程,油气的发现也有类似的规律,基于此理论思想提出了泊松旋回(PoissonCycle)模型。该模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预测油气田储量、产量中长期预测模型,通常称之为翁氏模型,可以对某一油区、国家或组织全过程的产量进行预测。翁先生于1991年出版了英文版本专著“Theory of Fore-casting”,该书将泊松旋回更名为生命旋回。此后,国内的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油气资源发现趋势的研究,由于统计分析与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在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发展阶段
以陈元千教授为代表继承并发展了翁先生的预测理论,并在油气田储量、产量预测及中长期规划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996年,陈元千教授完成了翁氏模型的理论推导,并提出了求解非线性模型的线性试差法。由于原翁氏模型是在模型常数b为正整数时理论推导结果的特例,故将此结果称之为广义翁氏模型。此外,陈元千、胡建国、张盛宗等还提出了威布尔(Weibull)模型、胡—陈—张(HCZ)模型、胡—陈(HC)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模型、广义I型数学模型以及广义Ⅱ型数学模型。黄伏生、赵永胜、刘青年提出了t模型,并由胡建国等完成推导。陈玉祥、张汉亚将经济学中的龚帕兹(Compertz)模型也应用于石油峰值问题的研究。
二、预测模型
综合对比国内外10多种关于石油峰值理论定量研究的模型,大体分为如下3类:基于生命有限体系的生命模型,如:哈伯特模型、广义翁氏生命旋回模型和龚帕兹模型;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模型和t模型;基于生产实践和理论推理的广义数学模型,如HCZ模型、HC模型、广义I型数学模型和广义Ⅱ型数学模型。
三、研究实例
(一)我国石油储量、产量的趋势预测
1.石油地质储量的预测
国内不同机构或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今后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普遍认为未来20年我国石油的年均探明地质储量为7×108~8×108t(表2-2-1)。
表2-2-1 我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预测对比表
其中,贾文瑞等采用了翁氏生命旋回和费尔哈斯两种模型对今后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采用翁氏生命旋回法测算1996~2010年预计可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05×108t左右,即年均新增储量为7×108t左右,而且大概在2010年以后,年增探明储量将逐步明显降低。沈平平等人2000年预测2001~2010年中国石油年增探明储量的规模保持在6×108~7×108t。国家石化局预计“十五”期间石油年均新增储量6.44×108~6.9×108t,2006~2015年期间石油年均新增储量为7×108~7.3×108t。钱基在2004年预测,中国的新增石油储量峰值将在18~22年后到来,比美国晚50年左右。从一般含油气区的规律看,产量峰值期比储量峰值期滞后约15~20年。预计中国国内在储量峰值期到来前(2020年)将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60×108~200×108t。张抗、周总瑛利用逻辑斯谛模型、经验趋势法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了近中期我国石油储量增长情况,2001~2005年期间累计新增探明储量35×108~38×108t,2006~2010年期间累计新增探明储量32×108~35×108t。郑和荣、胡宗全2004年预测在未来的20年内每年可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108t左右,共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0×108t左右。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石油资源尚有较大潜力,20年内(2005~2025)储量将稳定增长,发现石油可采储量5000×104t以上大油田或油田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其中,东部地区石油储量增长基本稳定,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0.6×108~0.8×108t,西部地区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可保持在0.5×108~0.6×108t左右。
2.石油年产量的预测
国内对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趋势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预测,总体认为产量高峰在2×108t左右,高峰出现时间在2010~2020年。
《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预测我国石油产量高峰期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2×108t左右。贾承造2000年预测我国石油产量高峰约1.7×108~2.1×108t左右,高峰值将出现在2010~2020年。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计未来20年石油产量将逐步形成西部和海上接替东部的战略格局,从而保持全国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东部油区年产油0.89×108~0.96×108t,2020年产油0.76×108~0.85×108t;2010年,我国西部油区产量将上升到0.51×108~0.55×108t,2020年将上升到0.68×108~0.75×108t;预计2010年海域石油产量将上升到0.36×108~0.39×108t;2020年达到0.37×108~0.41×108t。2020年全国实现原油产量1.8×108~2.0×108t是有把握的。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2003年预测,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1.75×108t,2010年原油产量1.8×108~1.9×108t,2015年原油产量1.8×108~2.0×108t,2020年原油产量1.7×108~1.9×108t。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产量的趋势预测
张抗、周总瑛等在2000年总结了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近中期天然气储量与产量增长预测(表2-2-2、表2-2-3)。
表2-2-2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天然气储量增长预测表 单位:1012m3
表2-2-3 国内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预测表 单位:1012m3
李景明等根据1991年以来的天然气储量增长态势,综合考虑中国天然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利用翁氏旋回法、龚珀兹法、历史趋势法等预测,2001~2015年共计可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2.95×1012m3,年均增加可采储量1839×108m3。按照2015年年产1000×108m3的产量方案计算,届时中国天然气的储采比仍可保持在30∶1以上。天然气储量增长的主体仍然是7大盆地。
钱基预计到2020年,国内可以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1012~10×1012m3。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正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大型气田将不断发现。估计2004~2020年共计可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3.13×1012m3,年均增加可采储量1839×108m3。到2020年底我国天然气可采储量将达到5.6×1012m3。按照2020年年产1200×108m3的产量方案计算,届时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仍可保持在25∶1以上。并预测国内天然气产量2010年达到800×108m3,2020年达到1200×108m3。
车长波丁锋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物资,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成为现代工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能源和动力。各方面研究认为,天然气将会在21世纪逐步逼近和取代石油而成为第一能源。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家相继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并从此加强了石油政策和能源战略的探索与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高,各国争夺油气资源进入白热化状态。1993年以来,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对外依存度超过40%。为此,关注石油安全,加强油气资源政策研究,积极探索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加快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并举,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逐步建立境外能源生产供应基地,积极开发石油替代产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是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运输、加工、储备、贸易、化工和消费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分析,回答其带有全局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方针、政策、策略和规划等,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保证石油供应安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成立了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能源办公室,提出了能源领域开展研究的工作要点,为系统、科学和适时开展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外油气资源现状
(一)我国油气资源现状
我国油气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丰富,质量一般,分布不均,人均不足,油气比接近。据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全国石油、天然气可采资源总量超过200亿吨和20万亿立方米,其探明程度分别为33%和13%。截至2004年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7.34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46亿吨,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3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
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域共发现油气田616个,先后建成大庆、胜利等47个油气生产基地。1950年原油年产量仅有12万吨;1963年大庆油田开发,1965年实现国内原油自给;1978年原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1993年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生产原油1.75亿吨,生产天然气408亿立方米。到2004年,全国累计生产原油43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0.61万亿立方米。
油气资源勘探投资逐年增加。1992年以来,全国油气勘查总投资每年都在100亿元以上,1995年达157亿元,2000年为200亿元,2004年为250多亿元。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取得丰硕成果。1982年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开展了四轮海上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区块招标和不同形式的双边谈判,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180个石油合同,引进勘探开发资金100多亿美元。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对外开放始于1985年,累计吸引外资约20亿美元。3大石油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全球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81位,营业收入414.99亿美元;中国石化86位,营业收入403.88亿美元。中国石油利润居23位,50.21亿美元,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表1美国《财富》杂志2000年以来全球500强排名
(二)世界油气资源现状
世界油气资源总的特点是油气资源总量丰富,潜力巨大,分布不均,海域勘探程度低于陆域,油气比接近。随着人类对地下石油资源认识能力的提高,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评价结果将会不断升高。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剩余储量为999亿吨,约占世界61.7%左右。中东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2.83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的40.6%左右。根据BP公司资料,截至2004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1619.0亿吨,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79.53万亿立方米。2004年世界原油产量38.68亿吨,天然气产量2.69万亿立方米,目前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采比分别约为40.5和66.7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拉美、西非、中东地区的非欧佩克国家以及中国的原油产量份额逐步增长。同时,非欧佩克国家已探明的储量稳定增加,目前非洲特别是几内亚湾地区存在巨大的资源潜力。近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投资不断增加,非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又一个竞争高地,已引起世界广泛关注。非洲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4%。同时,非洲石油产量、出口量较前10年也有大幅度上升。
目前,世界正处在天然气取代石油而成为世界首要能源的过渡时期。国际能源界普遍认为,今后世界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将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2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产量将要超过煤炭和石油,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世纪。同时,未来石油需求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有所上升。造成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拉动石油需求增长;第二是大国操纵并利用油价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三是投机因素影响,大量游资转向石油期货市场,投机炒作加剧,造成油价居高不下;第四是突发因素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最近国外有些机构散布“中国石油威胁论”,认为国际油价飙升主要是由于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过快而引起的。事实上,虽然近两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长比较快,石油净进口量逐年加大(2003年进口石油9700万吨,2004年增加到1.5亿吨左右),但仅占同期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4%~5%。现在全球一年石油出口贸易总量23亿吨,其中美国去年进口石油6.1亿吨,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26.5%。因此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不存在中国石油威胁论的观点。总之,今后20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增长因素明显多于需求增长因素,总体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二、世界各国石油战略特点
未来十几年,在可替代能源未出现时,仍依赖常规能源。鉴于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状况,预计2015年以后,世界各国对常规能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为此,各国都从长期战略出发,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能源储备、能耗效率、未来能源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综合制定了本国的能源战略。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战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
(1)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如美国,能源消费占世界能耗的24.8%,故从战略上考虑,大力发展海外,近年来对亚非地区能源投资额高达280亿美元;日本进口能源占能耗的95%,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欲将西伯利亚建成其能源供应基地。
(2)促进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美国,视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适当促进国内原油勘探和开发,提高原油产量,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欧盟在积极保障境内能源供应稳定安全,能源生产消费适应环保要求,仅有煤炭资源的德国则积极发展核电,降低能源的进口。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燃料,实行“碳税”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美国有《清洁燃料计划》;德国实行地下煤气化和煤的液化;英国煤液混合物燃烧;丹麦煤灰利用;国际能源组织(IEA)的温室气体捕获、贮存和利用等。
(4)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国以天然气代替汽油;丹麦发展风力;英国的核燃料循环技术;挪威水力发电的高效能源系统等。
(5)增加战略储备。第一次能源危机后,美国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最初为1亿吨,1993年扩大储备量34000万吨。
(二)发展中国家能源战略
(1)加强国内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2)加大对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强能源利用研究。
(3)大力开展节能活动,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效的提高。
(4)吸收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5)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完成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的进程。
(6)采取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履行国际公约,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发展。
(7)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加强环境与能源的宣传教育,促进节能与新能源开发。
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主要仍将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以及薪柴、农作物秸秆、动物烘干粪便等非商业燃料。据预测,未来20年,经合组织之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将占全球能耗增长的69%。为此,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每年需投入500亿美元发展能源。发展中国家既要尽量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又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发展中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
三、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一)总体思路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我国能源供应和安全总体战略指导下,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应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的发展方向,沿着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面向全球,充分开拓和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配置和灵活配置石油、天然气资源,积极调整和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不断提高石油、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石油、天然气安全保障应急体系,为保护环境和生态,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创造必需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保证。
(二)基本方针
坚持国内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石油、天然气并举的方针。国内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既要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又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建立境外石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石油、天然气贸易,实现油气来源多源化、进口方式多样化、进口品种多元化。
石油、天然气并举的方针是在加强石油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天然气。既要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又要加快天然气的开发;既要加快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积极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努力把天然气产业链培育成一个独立的能源支柱产业。
要深化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规范市场行为,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形成并完善我国统一、开放、有序的石油、天然气市场,实现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接轨。
总的来讲,实现我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抓住“三个关键点”和“三个突破口”。
三个关键点:一是增加国内供给。我国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丰富,探明程度低。要加强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投入,提高勘探开发技术水平。要继续深化东部老油田勘探,加速中西部和海域油气资源勘探部署,积极促进天然气资源快速开发,不断加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增加供给总量。同时,鼓励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替代资源。二是深化国际合作。我国油气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长期依赖进口已成定局。要积极开展国际油气资源合作,通过各种合作投资途径,参与境外油气勘探开发,逐步增加海外份额油,并稳步开放下游市场,实行进口多源化和多元化,有效降低进口风险,达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目的。三是积极引导消费。我国石油保障程度逐年下降,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有效引导消费迫在眉睫。要通过优化消费结构,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要尽快开征燃油税,建立原油、成品油期货市场,实现原油、成品油滞后价格向实时价格转变。
三个突破口:一是安全获得境外油气资源。国内油气资源产量增长空间有限,消费需求的满足主要取决于进口的安全性和可能性。要下大力气建立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基地,采用快捷、安全和经济的运输方式。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获得原油、成品油和石油制品,把油气资源进口安全的各种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大力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是减缓我国油气资源进口长期增长势头的重要举措。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已完成了由煤炭向石油的转换,正在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一次能源仍将以煤炭为主。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开发和利用。三是将节能列入基本国策。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节能必须纳入基本国策,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1.油气比1:1的目标
我国天然气丰富,加快发展天然气工业,实现油气比1:1,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洁净能源,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环境。
2.石油持续稳产20年的目标
2004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5亿吨,在今后20年,原油产量能持续稳产在1.8亿吨/年。
3.走出去的目标
2004年,我国3大油公司的海外份额油为2000多万吨,用10年的时间,境外份额油争取达到1.8~2.0亿吨。
4.发展海洋石油勘探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缺口越来越大。陆上能源的开采趋于饱和,于是海洋油气能源的探索成为人类寻求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专家认为,海洋储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已势在必行,这是一个强国目标,用5~10年的时间,使我国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强国。
5.降低能耗目标,节约用油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在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必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节约用油和开征燃油税需加快步伐,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
1.陆上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战略
坚持“深勘东部、加强西部、开拓新区”方针,促进陆上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依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东部老油区新层系、新领域的勘探,增加后备储量,继续将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其外围盆地作为主攻方向,将新层系和隐蔽油气藏作为勘探重点对象,重视华北前第三系和东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石油资源评价工作。不断创新工艺,提高采收率,增加最终可采储量,减缓东部产量递减。
建立全国油气资源定期评价制度,实现油气资源的5年周期性评价和重点地区的随时评价,通过定期评价和重点评价,提供权威的油气资源数据。
以寻找经济储量为目标,以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和柴达木等大盆地为勘探主战场,进一步加强油气勘探工作,不断增加探明储量。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加快新区产能建设,强化老油田综合治理,降低生产成本,开发难动用储量,开发边际油藏,充分利用资源。
2.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战略
要坚持自营开采与对外合作并举,进一步提升海域油气的战略地位,使海域成为我国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域,大力提高海域油气的比重,全面开创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局面。
加强海域基础调查评价工作,为海域划界提供基础依据;通过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采取灵活的合作政策,吸引外国石油公司,促进南海南部、黄海和东海的勘探开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整合现有力量,打造一支独立、有规模、技术先进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队伍,为开展我国领海的勘探开发创造条件,为全球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奠定施工作业能力的基础。
渤海要坚持勘探开发并举,进一步扩大已有勘探成果,加快蓬莱19—3等油气田开发建设,加强伴生天然气回收利用,使渤海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接替区。黄海要进一步加强调查勘探,努力发现商业性油气田。东海要加大勘探工作力度,加快对外合作步伐,加强春晓气田群的开发利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的勘探,稳步增加油气产量。南海要加大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边际油田和莺歌海盆地的勘探力度,扩大勘探范围和程度,增加油气资源储备,重点开发建设北部湾油田、东方1-1气田。促进海域深水和争议海域油气勘探,充分利用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机制,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加强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切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3.发展天然气战略
立足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琼东南、莺歌海、东海7大盆地,以寻找大型气田为目标,培育竞争性勘探市场,切实加强国内天然气勘探工作,为天然气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简化政府审批程序,放宽审批权限,实现国家授权经营、项目备案制度。形成与项目备案制度相协调的外汇匹配制度和投融资制度。完善工资分配管理制度,继续分离企业社会职能,分流企业富余人员,为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运作规范、富有活力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供应稳定性和灵活性,实现输配网络化为目标,加紧推进俄气南下、哈气东输的管网论证和建设。加大政府对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完成西气东输和沿海天然气管网建设,构筑全国性基干管道网络。引进LNG技术,开发小型边际气田,发展LNG运输。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天然气市场开拓,打破垄断,促进天然气下游竞争性市场发育,鼓励天然气消费,促进竞争,开放市场,总量调控,加强监管,实现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
4.国际合作战略
坚持互惠、互利、互换、互补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方式,利用符合游戏规则的办法,加强对资源的控制。俄罗斯、中亚国家以经贸——资源交换关系为主,中东国家以市场——资源交换关系为主,非洲国家则以投资——资源交换关系为主。正确处理油气资源“走出去”和整个石油工业“走出去”的辩证关系,依托油气“走出去”,促进其他行业产品、技术、装备和劳务走出去。
一是尽快建立我国石油工业开展国际合作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我国石油工业开展国际合作战略的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国家海外石油风险勘探基金,由政府参与承担一部分勘探风险,改善融、投资机制;三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四是对参与境外石油、天然气投资的企业实行资格审核制;五是积极参加国际石油、天然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六是鼓励国家石油公司海外份额油优先返销国内;七是综合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为我国扩大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5.安全供应战略
实行境外油气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战略,扩大进口国别选择范围,通过参与现货、期货、产权等多层次的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大量、反复交易去主动影响价格,学会驾驭市场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并进口成品油。通过市场采购、市场换资源和合作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油气资源。
以构建多元化石油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我国油轮队伍。国家可以对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海上运输总公司以及招商集团的油轮船队运力资产进行整合,并对油轮船队建设所涉及的金融、海关、税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家也可以考虑由货主、船东以及港口三方投资组成大型油轮船队。
6.石油储备战略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以国家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的战略储备结构,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选择石油、油(田)井、石油资源储备以及技术储备方式,形成布局合理、管理集中、调度统一、反应迅速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国家制定油气战略储备管理法律法规,设立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专项资金,明确储备种类和指标、经济政策和动用规则,安排储备专项预算和年度储备计划,确定收储、动储方案,组织并监督实施。国家还应以法律形式规定并以优惠政策鼓励石油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商业储备,作为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在国家统一管理和集中调控下,由企业自行安排。
储备目标为2005年达到1600万立方米,2010年达到4400万立方米,相当于2010年进口90天的储备量。
7.节油增效战略
我国人口众多,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匮乏。节约油气资源是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加入WTO挑战的现实选择。
加大节油力度,制定节油规划,贯彻落实节能法,建立全国性节油监控网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建立节油型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费。
大力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节油,抓紧燃料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在电力、石化、冶金、建材、化工等5大重点行业创办示范工程,实施“气代油、煤代油”项目,力争到2020年,工业节油的五大重点行业形成节约和替代石油能力4500万吨。
作者简介
[1]车长波,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2]丁锋,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
海洋油气开采与海洋环境保护辽阔的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成了世界性趋势和各国的战略规划。我国海洋地域油气资源丰富,1998年海洋石油产量达1 893万t,占全国石油产量的11.8%,天然气产量420 000万m3,占全国天然气产量18%,海洋油气开采已成为新兴的海洋产业。海洋油气的开采有着诱人的美好前景,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海洋油气开采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成为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人类对海洋油气的开采应该尽力避免环境污染和破坏,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强化资源和环境的管理。1海洋油气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海洋新秩序开始建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成为现代海洋法的主要渊源和权威文件,被誉为“一部真正的海洋宪法”。截至1997年7月,世界上144个沿海国已有120多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2条明确规定:“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第193条规定“各国有依据其环境政策和按照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职责开发其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5条第4款规定:“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价;海洋石油开发对周围海域自然环境、海洋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海洋渔业、航运、其他海上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避免、减轻各种有害影响,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海洋油气开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将各种有害物排入大海,其量超出海洋自净能力时所造成的海洋水体及底质污染的现象。海洋油气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1)海洋油气开采对海域生物的影响。首先,海洋油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会影响周围区域的生物生长环境;其次,海洋油气开采过程中泄漏的石油会使生物死亡或者衰退,从而导致该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2001年1月11日至16日,渤海绥中36—1油矿F31井由于安全阀破裂,致使约30t原油泄漏入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2)海洋油气开采对该海底区域的海水质量的影响。在海洋开采油气资源,尤其是开采过程中油气的泄漏,使得海水浑浊度增加,扩展后影响临近海域的清洁度,使得海水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渐降低,使得其水质逐渐恶化,这不但影响了人类对海洋的利用,还影响了海洋自身对全球气候和生态进行调节的作用的发挥,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地球的整体环境状况带来不可估量的不利后果。(3)海洋油气运往陆地过程中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从事运输业的船舶往返运输过程中生成的废油、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未经净化处理而排入海中;另外在油气装船以及油气运输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或者人为事故(如战争)等导致的输油管道破裂、船舶翻沉,使得油气泄漏,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海洋污染,给海洋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4)海洋石油平台弃置对海洋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平台所有者在海上石油平台弃置活动中,为了节省资金,往往不去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设备和设施,如在领海以内海域进行全部拆除的平台,其残留海底的桩腿等的切割未达到标准即应切割至海底表面4m以下,从而妨碍其他海洋主导功能的使用;或者在平台弃置作业期间不注重海洋环境保护,不封采油井口,任地层内的流体流出海底,从而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或者海上清洗或者防腐蚀作业时,怠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类、油性混合物或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海洋环境,清洗产生的废水未经过处理达标就予以排放等。尽管个别有害行为带来的危险性不明显,但是这些活动累积起来的后果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2坚持海洋油气开采与海洋环境保护相互结合原则开发海洋石油的难题,主要是战胜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困难。过去人们认为开采海底和滩涂石油资源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把钻井和生产设备安装在什么基础上。经过实践表明,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结果是双输。因此,各国除了提高和开发油气开采的科学技术外,还在国际和国内法律制度中进一步规范海洋油气的开采以保护环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在关于保护海洋的第17章中要求各国防止海洋环境的恶化,实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针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有关规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调,要“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也明确地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因此,海洋油气开采必须坚持国际和国内海洋环境保护原则,必须实行海洋油气开采与海洋环境保护并重的制度,防止在海洋油气开采的过程中给海洋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2.1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制度《斯德哥尔摩宣言》第21条规定:“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享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本国资源的主权以及保证其管理或者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得对其他国家的环境以及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地区造成损害的义务”。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深海区域以及深海底油气资源的开发活动。各国必须建立健全的各种保护海洋环境以及海洋、海底生物资源的国内和国际法律制度,维护参与国和未参与国的合法权益。就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而言,已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3年)、《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年)、《海洋石油平台弃置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等;另外,我国还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等公约;而且我国已建立了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海洋执法管理系统等。这对我国海洋油气的开采和海洋环境保护都有着很大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还不完善,法规之间配套性不够严密,一些海洋管理部门的管理队伍与法律赋予的职责不相称,管理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因此,我国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海洋环境法制,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的开发者严惩不贷,对违法失职的工作人员追究环境监管失职罪等。2.2认真实行海洋油气开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合理地开发海洋石油可能同时造成海洋资源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以在对海洋油气开采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在有关法律中早有涉及《,海洋石油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第3条规定:“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应对海洋石油开发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石油平台弃置管理暂行办法》第7条规定:“平台在原地弃置的,平台的所有者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书,应当同时报送平台弃置对周围海域的环境影响评估论证报告。环境影响评估论证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平台周围海域的自然状况及环境状况;第二,平台弃置作业期间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在进行海底油气的勘探开采以及海洋石油平台搭建和弃置时,应该对海洋做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研究,科学测定水系统的走向,开采区周围的海洋动植物的分布、生长、生命周期以及繁殖和新陈代谢情况。评价开采区会给生物造成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油气泄漏带来的水系统质量的变化以及油气在水体中遗留的时间、破坏力和危害;还应当评价由于水的流向和物理运动所可能带来的对油气开发区附近的地区和国家利益的危害,在评价中应当把取得油气的经济效益与给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分析对比,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2.3广泛开展海洋科学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海洋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其生态功能的强弱影响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好坏。防治污染、保护海洋环境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的责任。海洋油气开采是一项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在没有一定的先进技术设备的保证前提下,海洋油气的开采活动会给海洋环境带来可怕的潜在危险;而且一旦后果发生,没有一定的先进技术是无法处理或者无法彻底处理油污所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的清除工作。因此各国应该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各国要实行开放政策,打破地域国界限制,建立了海洋信息服务系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协作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油气资源。■参考资料:[1]魏振枢,杨永杰主编.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9.[2]瑞典代表在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D].国家海洋局国际司编.国际海底资料.1995.51.[3]斯里兰卡、塞浦路斯代表在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D].国家海洋局国际司编.国际海底资料.1995.17~36.[4]张登义.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A].中国海洋报,1998-1-20.[5]摘自200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青岛新闻网.[6]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主编,卢绮敏等编著.石油工业中的腐蚀与防护[A].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