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反贫困毕业论文

反贫困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反贫困毕业论文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论文开头?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的济贫历史同样久远。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的观点和论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为基础的慈善传统,开展了以个体、邻里、宗族、会社、机构及政府为主体的慈善救助行为,为近现代中国慈善救助事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至2012年底,根据现行贫困标准全国还有近亿农村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3年后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参与中的主体感、获得感,促进他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贫攻坚各种政策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支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这对于年轻干部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是有价值的。把干部锻炼培养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把真正能干的干部派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干部中就会出现一批对乡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价值体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更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减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不仅为定点帮扶县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而且定点扶贫成为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了解农村、密切干群关系、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新时代脱贫攻坚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为有效解决贫困瞄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脱贫攻坚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而且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亮丽风景。

关于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有很多,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供大家进行参考:1、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设计4、现阶段财政支农制度缺陷及其改进5、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6、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7、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8、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化改革研究10、财政支出绩效问题研究11、论财政支出效益12、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13、政府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研究14、我国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及其治理15、招标采购与政府采购的关系16、我国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17、我国政府采购模式研究18、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分析19、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20、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2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2、我国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研究23、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研究24、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研究25、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26、财政支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7、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财政支持方式探讨28、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29、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30、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31、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32、社会救助问题研究33、公共教育支出研究3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35、社会救助问题研究36、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37、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研究38、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财政思考39、公共卫生支出的绩效及其改进40、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41、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42、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构想研究43、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财政对策分析

社会学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学毕业论文提纲的模板,供大家参考!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9-22

一、研究背景 9-10

二、相关研究回顾 10-16

(一)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 10-12

(二)有关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研究 12-13

(三)有关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 13-16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7

(一)研究目的 16

(二)研究意义 16-17

四、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17-19

(一)概念界定 17-18

(二)基本理论 18-19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9-22

(一)研究思路 19-20

(二)研究方法 20-21

(三)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取 21-22

第二章 H移民点概况和调查情况 22-27

一、H移民点概况 22-23

(一)社会与自然经济条件 22

(二)政策制度条件 22-23

二、调研情况介绍 23-27

(一)总体情况 23-24

(二)问卷样本特征 24-27

第三章 H移民点的社会网络关系变迁 27-38

一、社会网络规模 27-31

(一)情感支持网规模 28-29

(二)经济支持网 29-31

二、社会网络的强度 31-35

(一)主要关系类型 31-32

(二)关系强度 32-35

三、网络差异 35-38

(一)社会网络的职业差异 35-36

(二)社会网络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36-38

第四章 H移民点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特点与问题 38-49

一、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特点 38-39

(一)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扩大 38

(二)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差异增强 38-39

(三)亲缘关系仍是移民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 39

二、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原因 39-46

(一)生计方式的改变 39

(二)H移民点复杂的人口来源 39-41

(三)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及现代通讯工具的运用 41

(四)移民自身的特征 41-44

(五)政府政策及当地居民的态度 44-46

三、社会网络关系存在的问题 46-49

(一)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有所降低 46-48

(二)老年人移民社会网络受损较严重 48-49

第五章 改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路径 49-53

一、政府层面 49-50

(一)为移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9-50

(二)促进社会组织的建立 50

二、社会组织层面 50-52

(一)组织日常的交往活动 50-51

(二)开展文化建设 51

(三)为老年人提供特殊帮助 51-52

三、个人层面 52-53

(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52

(二)更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增加人际交往 52-53

结语 53-55

参考文献 55-58

附录A问卷 58-62

附录B访谈提纲 62-63

致谢 63-64

拓展阅读:社会学论文选题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

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美、新、智三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兼论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

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日本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

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

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

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

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

城市老龄化社区建设探析

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制定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

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

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

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

推进中的苏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关于工业园区(湖西社区)、全 阊 区典型调查的`分析

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

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

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

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

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解放新论

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 人、文化、社会的互动——对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一种文化哲学述评

生态城市研究

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

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

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

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传统与 嬗 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

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

网上公关初探

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

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

论城市本质

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阳朔西街的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承 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

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

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

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

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心理

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

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

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

西藏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论文

jbpe320a5abf5您好!我 看 这 个 就 非 常 不 错 :强 烈 建 议 你 直 接 看 一 下 这 个 吧 !可 以 节 省 你 很 多 时 间。认证专业服务jsimpftwuw(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 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 2、 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27%)、1.5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8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 --电力供应不足。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西藏至今还没有铁路,云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铁路4.5米,公路170米。广大边远贫困山区,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乡村不通公路,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 3、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相反,中国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据统计,贵州自1949年至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长水平比全国高16.7%。河北省贫困山区1949年到1988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条件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教育落后。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 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据1997年的统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达小学文化程度6.12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21.9%,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低。按UNDP1994年统计,我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全世界108位。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20-30倍。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20倍以上。 4、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部分人因含氧量少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不同的表现。部分人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或积血块等。 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有高原反应没有规律可循,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用或有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 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耗体力。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高原红景天(至少提前10天服用)、高原安(到达西藏后服用)、西洋参含片、诺迪康胶囊(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百服宁(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西洋参(对缓解极度疲劳很有用)、速效救心丸(不可多服)、丹参丸(治疗心血管)、葡萄糖液(一盒五支的那种,出现高原反应的症状时服用有一定的疗效)等等,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 如果您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您也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若出现高原反应后,应多休息,少活动,坚持进食,可服用一些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严重的高原反应,比如出现:浮肿、肺水肿、重感冒等症状,建议一定到医院输液、吸氧等治疗,并尽快离开高原。 进藏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外,对于健康的身体并无特殊要求,有严重呼吸气管、心脏、心血管、精神方面疾病的人不宜进藏,因此,对于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炎、糖尿病、感冒的患者限制进藏。建议您在进藏前对身体做一次心肺方面的检查,确认是否患有以上几种严重疾病。另外,在进藏前不要刻意的锻炼身体,如果您在平时一直坚持锻炼,在赴藏前半个月也应停下来,因为通过锻炼后的身体,耗氧量增大,增加了在西藏时心脏的负担,反而容易引起高原反应。

写作思路:这种文章既可以讲述党领导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讲述各领域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历史意义。

文章举例如下:

《聚焦精准扶贫 决胜脱贫攻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带领全县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扶贫之路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反哺家乡建设。

用汗水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之路,成为团中央工作指导刊《中国共青团》杂志封面人物的2013级优秀志愿者张妍;多年来坚持义务支教,用扶贫扶智的方式来反哺家乡墨脱县的2014级门巴族学生白玛列珠;返乡创业,帮助乡亲们走出困境的2018届毕业学子唐根根......

以西藏为例,建立松滋鸡研发基地,推进产业扶贫新模式;校企联合建立西藏印象电子商务平台助力西藏扶贫扶智; 与西藏地区合作开设“西藏烹饪技术培训班”,帮助西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调研新邦村产业扶贫项目;赴竹溪开展对口扶贫培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扶贫开发思想,坚持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短板必须补齐,否则影响全局。

这种文章既可以讲述党领导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讲述各领域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历史意义。

文章举例如下:

《聚焦精准扶贫 决胜脱贫攻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带领全县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扶贫之路上,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反哺家乡建设。

用汗水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之路,成为团中央工作指导刊《中国共青团》杂志封面人物的2013级优秀志愿者张妍;多年来坚持义务支教,用扶贫扶智的方式来反哺家乡墨脱县的2014级门巴族学生白玛列珠;返乡创业,帮助乡亲们走出困境的2018届毕业学子唐根根......

以西藏为例,建立松滋鸡研发基地,推进产业扶贫新模式;校企联合建立西藏印象电子商务平台助力西藏扶贫扶智; 与西藏地区合作开设“西藏烹饪技术培训班”,帮助西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调研新邦村产业扶贫项目;赴竹溪开展对口扶贫培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扶贫开发思想,坚持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短板必须补齐,否则影响全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块突出短板。

推动扶贫开发项目与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试点安排相衔接,扶贫开发规划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相融合,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地区,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扩展资料:

多措并举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目标叠加任务艰巨。深度贫困地区通常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于一体,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民族宗教、国防安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加大了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和难度。

当前334个深度贫困县中有135个贫困县位于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简称“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大部分处于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持续的时间长,贫困的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

贫困人口大都存在语言不通等问题。未来一年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脱贫攻坚,不仅要彻底摆脱个体贫困、村落贫困、县域贫困,而且还要摘掉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帽子。

西部反贫困研究迈向小康论文

所谓小康社会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人与环境更加和谐,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社会,那里没有烟雾没有战争没有坏人。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那里的设备都是用太阳能来发电,所以没有硝烟。那里的商店都是由机器人来管理的,每间屋子都是东暖夏凉;每个房子都有一个控制的机关,想把屋子里变成什么颜色就能变成什么颜色,还可以变成透明的看见屋外的景色,想听什么音乐都可以听到。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每家的房子都是自己设计的,只要一个机器人用一个月就可以盖好,就连家具都可以自己设计。在每家都有一个以上的宠物,每人都有一个遥控器,和一个翻译机。可以让你的宠物听你的话,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每个国家都有一样的地位,也就不会有战争,每个国家和平相处交流。在这个小康社会里没有残疾人,因为没有病毒没有坏蛋,没有人不开心。就连知识也是机器人教的。没有人会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那该多好啊!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心中的小康社会会出现,或者想象的更好那该多好。让我们携手共建美好的小康社会吧!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天,暗了,我的思绪随着朦胧的月色飘向了远处,梦里,一片喧嚣打破了我原本寂静的意境,身体飘起来了。我支配着自己梦游般的身体飘到了这城市的上空,这里是灯火辉煌,高楼林立,五彩的霓虹灯向漆黑的夜空尽情展示自己的妖媚,熙熙攮攮的人群仿佛不知疲倦,流水般涌动着,用他们的嘈杂与欢乐谱写了小康社会的美丽诗篇。咦?为什么看不见超市门口的乞丐呢?原来小康社会是容不得他们的,他们都改行升官发财去了。也许是耳朵受不了如此的嘈杂,我又飘到了居民小区,这里一改往日的贫困落后,汽车花园应有尽有,高达7、8层的居民楼通体粉色,偶尔有几个窗户透出点明亮的灯光或几个忙碌的身影,好奇心又使我进入某个房间,哇,现代化电器家具应有尽有:电脑、电视、空调、家庭影院、欧式沙发等等,看来,人们的生活真是又进了一个档次。我离开了闹市区,飞到了城外的公路上方,这是一条弯曲的平坦的高速公路,夜已深,白色的公路在月色的笼罩下仿佛一条银色的绸带飘向远方。来往的疾速行驶的汽车,仿佛是绸带上流动的玛瑙,公路两边的乡村,已沉睡过去,一种温馨的感觉促使我飞进了这个乡村,星罗棋布的白色红瓦小楼房,在花园的映衬下,颇有点欧式风味,偶尔传出几声大吠,或是鸟鸣,也应看作是这农村的交响乐,即使是农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也到处可见,纵横交错,看到这儿,我内心心角有一簇希望的火苗在悄悄燃烧。天快亮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飞过一座座城市,当我路过黄冈市时,看到这幕景象:蓝天碧水之间,横跨着雄伟的鄂黄长江大桥,大桥上华灯闪耀,仿佛给大桥嵌上无数璀璨的明珠,是啊,自从小康社会建设以来,黄冈市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这场梦在我的口水中告终,醒来后,我的思绪还是没有办法回到现实,小康社会,真的带给人们太多的便利了。我心目中的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

新冠疫情下,我们要严格防控,严格把关,然后又要发展经济,这就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论文开头?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的济贫历史同样久远。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的观点和论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为基础的慈善传统,开展了以个体、邻里、宗族、会社、机构及政府为主体的慈善救助行为,为近现代中国慈善救助事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至2012年底,根据现行贫困标准全国还有近亿农村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3年后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参与中的主体感、获得感,促进他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形式之一。脱贫攻坚各种政策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支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这对于年轻干部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是有价值的。把干部锻炼培养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把真正能干的干部派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干部中就会出现一批对乡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价值体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更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减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不仅为定点帮扶县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而且定点扶贫成为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了解农村、密切干群关系、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新时代脱贫攻坚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为有效解决贫困瞄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脱贫攻坚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而且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亮丽风景。

关于反贫困对策研究的论文的提纲

社会学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学毕业论文提纲的模板,供大家参考!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9-22

一、研究背景 9-10

二、相关研究回顾 10-16

(一)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 10-12

(二)有关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研究 12-13

(三)有关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 13-16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7

(一)研究目的 16

(二)研究意义 16-17

四、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17-19

(一)概念界定 17-18

(二)基本理论 18-19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9-22

(一)研究思路 19-20

(二)研究方法 20-21

(三)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取 21-22

第二章 H移民点概况和调查情况 22-27

一、H移民点概况 22-23

(一)社会与自然经济条件 22

(二)政策制度条件 22-23

二、调研情况介绍 23-27

(一)总体情况 23-24

(二)问卷样本特征 24-27

第三章 H移民点的社会网络关系变迁 27-38

一、社会网络规模 27-31

(一)情感支持网规模 28-29

(二)经济支持网 29-31

二、社会网络的强度 31-35

(一)主要关系类型 31-32

(二)关系强度 32-35

三、网络差异 35-38

(一)社会网络的职业差异 35-36

(二)社会网络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36-38

第四章 H移民点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特点与问题 38-49

一、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特点 38-39

(一)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扩大 38

(二)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差异增强 38-39

(三)亲缘关系仍是移民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 39

二、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原因 39-46

(一)生计方式的改变 39

(二)H移民点复杂的人口来源 39-41

(三)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及现代通讯工具的运用 41

(四)移民自身的特征 41-44

(五)政府政策及当地居民的态度 44-46

三、社会网络关系存在的问题 46-49

(一)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有所降低 46-48

(二)老年人移民社会网络受损较严重 48-49

第五章 改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网络关系的路径 49-53

一、政府层面 49-50

(一)为移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9-50

(二)促进社会组织的建立 50

二、社会组织层面 50-52

(一)组织日常的交往活动 50-51

(二)开展文化建设 51

(三)为老年人提供特殊帮助 51-52

三、个人层面 52-53

(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52

(二)更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增加人际交往 52-53

结语 53-55

参考文献 55-58

附录A问卷 58-62

附录B访谈提纲 62-63

致谢 63-64

拓展阅读:社会学论文选题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

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

试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美、新、智三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兼论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

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日本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

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

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

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

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

城市老龄化社区建设探析

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制定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

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

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

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

推进中的苏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关于工业园区(湖西社区)、全 阊 区典型调查的`分析

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

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

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

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

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解放新论

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 人、文化、社会的互动——对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一种文化哲学述评

生态城市研究

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

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

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

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传统与 嬗 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

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

网上公关初探

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

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

论城市本质

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阳朔西街的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承 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

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

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

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

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心理

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

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

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

参考一下反贫困视角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成为一个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以贫困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为基础,从反贫困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该问题,要转变思路,加强制度建设,寻求突破。 [关键词]反贫困视角;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许驰,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发展社会学,福建福州,350000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3-0052-00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推动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把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作为主要矛盾,把生活宽裕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其他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发展问题已得到解决。而生活宽裕是农民一直向往但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 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说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较为困难,这是其一。其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试点中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仅覆盖约20%的人,而且筹资水平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较高。其三,目前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 以上,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型社会。而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影响了脱贫致富的实现。 一、社会保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中的积极效应 社会保障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解决农村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降低生活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最终形成可持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其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基本需求,维护农民应享有的生存权利。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保证农民在遇到各种外界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难以应付时,依然可以保持其最基本生活水平,维持自己生存及后代发展,这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再生产,实现富裕。 第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另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养老保险目前实施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根据有关研究,当个人得到的养老金额不变时,减少个人账户的比例而增加社会统筹账户的份额,会减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农村没有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又相对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农民只有采用家庭保障模式,将原本用于家庭保障的资源改为用在下一代身上,比如一些农民宁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甚至被罚款也要超生多生“养儿防老”;一些农民只将有限的收入供养成绩好的孩子或男孩上学,其他的子女则辍学。这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而较低的人力资本投资必然导致较低智力素质的人力资本,带来较低的个人收入,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对脱贫极其不利。 此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重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当今的农村,存在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的现象。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也已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实情况却只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由于日益上升的生存成本,大多数农民没有太多的收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许多农民仍处于刚刚满足生存这样一个低层次的温饱水平,无力追求处于较高层次的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需要。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一个最显著的原因就是“看病贵”。只有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有助于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看病难的问题。 总之,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广大农民解除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后顾之忧,农民的支出结构才会产生变化,他们可以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教育投资,比如可拿出更多的钱用来参加培训,学习技术,还可以将更多的钱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让子女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这对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社会保障理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体系一般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总体上处于过渡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救济。主要是国家针对灾害的突发性特点,采取应急措施。在对待贫困户方面,国家通过设立扶贫基金,帮助发展生产。同时,为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部分地区开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但是,目前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严重依赖于土地。据统计,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 924元,他们处于绝对贫困线与相对贫困线水平。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特困户生活救助不规范、范围窄。截至2005年底,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有13个,主要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加上其他省份的部分县市,全国共有1504个县(市、区)实施农村低保。在尚未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虽然正在建立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但一些地区没有理顺资金渠道。由于补助面不宽、补助金额有限,对特别困难的农村家庭只能是杯水车薪。 二是五保供养制度,这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以《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予以法规确认的制度。我国农村尚未实现“应保尽保”。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实际供养的五保供养对象328.5万人,尚有242万符合条件的农村村民没有纳人供养范围,供养对象年供养水平989元,远低于法规所要求的农民平均生活水平。 三是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5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仅为5442万人,仅占全国农业人口的6%。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采取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为辅、国家投入为补充的形式。这使国家和集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过小,不仅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 ,而且降低了保障标准。 农村医疗保险方面, 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全国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目前农村正从传统合作医疗到新型合作医疗的改革中转变。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覆盖2.25亿农民,全国共补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19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38亿元,平均每人次42.34元。可以看出至少还有5亿多的农民没有医疗保障。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来安排养老及医疗保险,农民也有较多的机会获得就业等,因此收入状况比较理想。但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很多地方是吃饭财政,即使是略有余额,地方政府在安排财政资金时也首选见效快的投资领域,吸引外来资金,而不是将财政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 总之,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不完善。在广大的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依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传统的和现行的保障方式主要是依据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系统,依据相关政策的实施,缺乏法律的刚性规定。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许多农民群众对参加农村社会保障有抵触情绪,私自改变国家给予他们的保障补贴的用途。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也应该成为法制化的保障。社会保障立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形式,又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依据。虽然我国经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农村五保户供养工程条例》、《劳动保险条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等法律和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和法规由于其原则性强操作性不足等原因,都无法完全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尽快制订《农村社会保险法》、 《农村社会福利法》、《农村社会救济法》等法律法规,尽早把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管理机制、保障方式、保障范围和方式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确定下来,完善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医疗保险、农村工伤保险、农村灾害救济保险等方面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的运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农村社会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增强制度刚性,明确有关主体的责任,最终实现规范化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在国家立法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和倡导省级人大或政府根据所在地实际情况,先颁布有关条例,为全国性的立法提供经验。 (二)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 农村社会保障应该在国家、地方两个层次上积极稳健地建立、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模式,为社会基本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必须保证由中央负责全国范围内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费用支出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各地方依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和个人缴费的多少予以补充。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坚持国家部分投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和社会筹资为辅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保障,除国家拨款、土地收益外,也可以考虑采取农民交纳社会保险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可采取储备积累,个人积累以货币为形式,个人能交多少集体补多少,建立个人账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这样,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以及积累时间的长短,可较好地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争取各种慈善机构和城市扶贫筹资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丰富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渠道。通过探索,建立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家庭自主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农村保障模式。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监督制度 在全国各地,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不少机构均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有关,而且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相互扯皮、推卸责任、挪用、委托不当或基金保值增值混乱的状况。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可以将资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市场投资,通过资本运营使资金保值增值,如存入银行生息、购买国家债券、委托国家金融机构贷款、投资等等。其经济收入部分可作农村社会保障金来源,提高其增值率,必须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国家进行监督,主要监督资金的收缴、支出、投资等方面,对其投资的方向及组合进行指导和监管,保证资金运作安全。 其次,必须由国家审计机关定期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财务收入及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及时公布审计结果。农村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应定期向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和社会公众汇报及公布基金的具体使用和收支情况,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务安全。 此外,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在岗人员实行轮训,努力提高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这些工作人员应该熟识农村状况,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呼声,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和管理水平高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窦玉沛.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左敏,朱德云,李森.社会保障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 [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金丽馥,石宏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张立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学习参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7]刘群.从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效初显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困境的突破[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8]翟秀海.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9]李宏,单学勇.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J].经济与管理,2004,(9). [10]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任冲,陈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实选择[J].北方经济,2005,(2).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飓风引发的思考:贫困不只是美国穷人的问题 -------------------------------------------------------------------------------- 2005年09月29日08:38 中国新闻网 八月的“卡特里娜”飓风直观而无情地暴露了美国贫困的严重性及其后果,连一贯强硬的布什总统也不得不低头,表示要直面对该地区的贫困问题。但美国的贫困问题的“灾区”,远不止路易斯安娜州及密西西比州。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最新调查,贫困人口率继续着2001年以来的攀升趋势,由2003年的12.5%上升到2004年的12.7%,贫困人口一年之间净增了110万。“为了减少贫困人口,美国政府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增加对儿童福利的支出。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应该有所作为。但不幸的是,扶贫工作现在并不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特摩斯·斯密丁教授(TimothyM. Smeeding)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警告说,“如果这种情形持续下去,贫困问题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 贫困率上升,贫富差距增大 美国人口统计署2005年8月30号公布的《2004年美国人收入,贫困,健康保险》报告显示,贫困率在中西部的上升最为显著。在2004年,贫困率在中西部上升了0.9个百分点。中西部州,尤其是俄亥俄州和伊利诺斯州失业率也高于全美国平均水平。2004年美国的贫困线是两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2334美元以下。 “美国的经济总体在回升,但并不是各行各业都如此。有一些行业,如制造业,还在苦苦挣扎。中西部之所以贫困率上升,是因为中西部制造业面临的局势最严重,工人收入增长停滞状况也最严重。”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瑞贝卡·布兰克教授(RebeccaM. Blank)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在贫困人口率持续攀升的同时,美国的贫富差距继续增大。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的这份报告,2003年收入站在顶端20%的美国人,所拿到的钱占全民总收入的49.8%,在2004年,其所得所占的比率增加到50.1%. 于9月23日发布的福布斯美国富人排行榜也表明,全美最富的四百名美国人的资产达到11,3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50亿美元。 “自2002年起,美国贫富差距又逐渐加大,原因颇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加里·贝特里斯(GaryBurtless)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详细解释说,“首先是过去几年经济复苏过程中(自2000年股市暴跌后),美国公司的利润非常可观;其次是工人在工资标准设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也就是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幅下降。即便工资不很高,福利不是很好,雇主也不愁找不到员工。之所以如此,一是工会组织势力越来越小,二是联邦政府非常不情愿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相比,现在的法定最低工资可能处在三、四十年以来的最低点。 贝特里斯认为,美国贫富差距加大原因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收入的人工资比低收入的人涨得更快更多。工作技能不高的美国人,其工作往往面临国外低工资工人的激烈竞争。美国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与中国及印度贸易的完全开放,对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位的职工冲击很大,这些行业包括服装,制鞋,纺织,玩具,电子组装,及钢铁业。原先在这些行业工作但没有什么技能的美国工人只好转到国外工人竞争较小的行业,如建筑,娱乐,餐饮及饭店业,进而削弱了后面这些行业工人在工资问题上与老板讨价还价的能力。 “法定最低工资的购买力日益减弱对他们更是雪上加霜。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我在内,都认为技术的进步、公司管理的改变会惩罚低技术工人,奖励受教育程度高、技术精湛及经验丰富的人,抬高他们的报酬,”贝特里斯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 对这些辛苦工作但报酬不高的工人,布兰克教授认为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使他们脱离贫困。“在美国,我们鼓励人尽可能就业,即便是收入不高的工作,而不是不工作,接受政府救济。这反映了美国人勤奋的传统。我们相信,即使在技能低的岗位工作,随着经验的丰富,工资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勤奋工作的人,应该能得到足够的报酬,不受贫困的威胁,”她说。 扶贫需要政治意愿 “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象最低工资,儿童补贴,保健补贴这样的政策非常重要。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扩大了执行这些政策的力度(作为福利改革的一部分工作)。现在,我们应保持这些政策,并强化儿童补贴和保健补贴。”布兰克教授说。 美国密歇根大学贫困研究联合中心的另一名教授谢尔登·丹泽革(SheldonDanziger)不仅支持布兰克教授和斯密丁教授的观点,同时希望政府能更积极地介入扶贫工作。 “经济的发展是削减贫困的前提,但经济发展自身并不一定能福及穷人。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是70年代初的两倍,但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挣的工资尚不足以养家糊口。”丹泽革教授告诉《华盛顿观察》周刊,“如果美国政府有政治意愿削减贫困,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美国可以在一代人之内消灭贫困。” 丹泽革教授说,在60年代林登·约翰逊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曾经雷厉风行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和措施,如医疗保险(Medicare)、医疗援助 (Medicaid)、食品券 (Food Stamp)和低收入能源补贴 (LowIncome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并在社会安全福利政策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等于是向贫困宣战。这些措施成效很大,在1973年,美国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率一度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70年代以来贫困率的上升不说明那些扶贫措施失败,而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繁荣不能使所有的人受益,再加上政治家及公众再也不相信政府有魄力采取大的扶贫政策。”丹泽革教授说。 “有扶贫政策和没有扶贫政策就是不一样。”雪城大学斯密丁教授对此表示赞同。 他对照了美国和欧洲工业国家的情况。2000年,在美国和12个欧洲工业国家中,美国的非老龄人口(65岁以下)的政府社会支出(socialexpenditure)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最低,相应的,美国的非老龄人口贫困率最高。而在英国,自布莱尔首相于1999年向贫困宣战以来,英国的贫困率连续大幅度地下降了。

(一)绝对贫困是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贫困,可以被理解为物质上的匮乏,是指缺乏为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需的物品的状态。绝对贫困的特征主要有:(1)绝对贫困是指必需品的缺乏而导致生存受到威胁,这些必需品通常是指维持生存的物质,如,食品、住房、衣服等。(2)绝对贫困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由于收入极低,难以满足人类在衣依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3)绝对贫困在发展方面表现为,由于生产资料的缺乏,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更难以扩大再生产,从而陷入“贫困循环”之中。(二)相对贫困是相比较而言的贫困。是建立在将穷人的生活水平与其他较为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的,通常这包括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的总体平均水平的测度。相对贫困的特征有:(1)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判断,是由社会作出的,它实际上是社会上多数人对于较低生活水平的一定确认,如有的国家以全国人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标准,而有的国家则以中位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标准。(2)相对贫困具有历史动态性。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贫困标准也有很大差别。(3)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相对贫困实质是不平等,只要社会存在不平等,就存在相对贫困,在现实上,不平等是常态,因而相对贫困也将普遍存在。

参考资料1美国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述评 2005年11月——2006年4月,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学习和研究。在此期间,笔者就美国的贫困(poverty)、无家可归者(homeless)与反贫困政策等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实地参观考察了许多社会福利机构,了解并实际参与了他们的一些活动和项目,对美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政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美国贫困和无家可归问题的现状、分析反贫困政策和构成和演变,尝试对美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政策作出评价,并总结出对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启示。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国内的贫困和无家可归者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反贫困、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等问题也是受到普遍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对于美国贫困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福利政策的效果、反贫困政策的取向等问题,在美国学术界和知识界都存在较大的争论,这也反映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一、美国贫困问题的现状:悲观与乐观贫困是一种多元性、综合性社会现象,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收入贫困是现代贫困最重要的概念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1美国一般以处于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贫困规模。贫困线由家庭规模和家庭总收入这两个因素来确定,并且每年都要重新测算、核定。如果一个美国家庭的年总收入低于“基本需求(basic needs)”就被认为属于贫困家庭。2005年美国家庭贫困线如下:单身收入9570元,2口之家12830元(2004年是12490元),3口之家16090元(2004年是15670元),4口之家19350元(2004年是18850元),5口之家22610元(2004年是22030元),6口之家25870元(2004年是25210元),7口之家29130元(2004年是28390元),8口之家32390元(2004年是31570元)。8口以上的家庭,每多一人增加3260元(2004年是3180元)2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美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3年的12.5%上升到12.7%,总人数从3590万上升到3700万,增加了110万人,平均每8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详情参考:参考资料二关键词】 美国;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社会保障;【英文关键词】 American;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social securi-; ty;【中文摘要】 长期以来,每逢无法预知的社会风险,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安全感。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全社会的人,或者至少大多数人,无论在发生 什么意外事故的情况下都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标准,得到起码的保证。社会 保障减少了由发生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不平等,从而大大消除了造成社会差 别的主要因素。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到林登·约翰逊总统,美国联邦政 府制订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改善贫困阶层的生存、发展。从社会保障 政策的演变,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本文将着重探讨美国不同时期的贫困问题,及联邦政府的对策——社 会保障政策。30年代和60年代是这一政策产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 将对此作比较研究,并剖析社会保障思潮的来龙去脉,社会保障政策的负 面影响及发展前景,以期从中得到借鉴。论文共分四部分: 一、三十年代的绝对贫困与六十年代的相对贫困问题 南北战争后,美国一直存在贫困隐患。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凸现了贫 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时期的贫困是绝对贫困,它危及人们的生存,对社 会发展亦造成极大危害,具体体现在...【英文摘要】 For a long time, It s few people s privilege that could maintain safety when facing unexpected hazards. As the founding of modern social security sys- tern, all the people, at least most of them, could make their living no matter what contingency happens. Social security reduces unequality resulted by unex- pected accident, so the main facter that causes social distinction fades away. From president Rousevelt to Johnson, successive American Adminis...详情参考:参考资料三1 学术上“分裂”(schizophrenia)的状况由上述研究主题,即区域经济发展的惰性趋势延续下来,我今天着重讨论的是另一种持续性—美国贫困现象的空间分布。也许你想知道我是如何开始关注贫困现象的。对于很多和我一样的地理学家而言,我们往往过着分裂的学术生活。我们有多个学术和理论研究兴趣,并常常通过探求一个来获得另一个,而我正是如此。在我训练自己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家的同时,我就对数量分析有浓厚兴趣,并以此为途径,寻求对贫困的空间分布和经济不平等的更好理解。我对世界钟表工业的研究源于我和一个朋友的一次谈话,他的家族在瑞士朱拉(Jura)拥有悠久的制表历史。他担心1980年代钟表产业所遭遇的全球化危机会破坏当地工业传统的文化基础。他想知道为什么一些地区发展得如此艰难,是否有些地区不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潜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案例研究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往往伴随着经济变化而发生的社会结构被破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每个地区都经历过落后的发展阶段,有的时候是一个接一个地落后,有的时候是成群地落后,这取决于它们基本的经济基础。一些地区的落后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环境。2 老问题: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都不是新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及模式一直在延续。政策制定者也知道经济增长和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美国,为了彻底根除贫困所作的各种尝试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些问题,为什么政策在减少贫困方面如此无力?这是否应当归咎于对贫困问题的错误理解?政策制定领域的意识形态差异是否阻碍了某些必需措施的实施?是资本主义的原因么?还是某些与贫困的地域分布有关的东西,或者旨在消除贫困的有关政策反而导致了问题的加剧?这篇论文的一部分是反思过去,并从最近的事件中获得启示,但更重要的是回顾历史,从而理解美国贫困现象的地域基础。我认为:美国贫困现象难以消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理本质。空间发展不平衡和它的流动性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不平衡现象是会迁移的),促成了美国贫困现象的持久性。贫困是可移动的。贫困的状态不仅仅反映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也能反映你过去和将来所处的环境,所以贫困本质上是具备地理性的。接下来我将探讨对贫困这一深入、持久的地理本质做出反应的公共政策及其历史根源。我认为,我们必须理解并接受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内涵及其根源,否则根除贫困将寸步难行。3 贫困与政党政策无关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研究兴趣呢?原因之一是最近的总统选举。这次选举令我陷入焦虑。在重新统计佛罗里达州选票的要求被最高法院驳回之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对朋友说,我担心这个悬而未决的结果将会成为美国穷人的灾难。公众新闻媒体连续几个星期连篇累牍地报道选举结果的后续反应。人们关注的焦点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布什的上台会对最高法院的任命、国防部开销以及环境问题产生何种影响。我曾经在华盛顿工作过8年,和联邦机构打过交道,也担任过争取联邦政府开发扶持的社团代表。因此我认为,政策的改变极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倒退,因为这个国家再次远离了对穷人以及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美国的很多地方来说,政策的改变意味着它们将陷入黑暗,回到被嘲笑和否定的时代。毫无疑问,这种剧本在很久之前就写定了。这次的总统选举决不会为美国的穷人创造一个独特的途径或者带来全新的实际内容。实际上,就算是民主党入主白宫也无法保证穷人的问题得到认真考虑。有些人会说,没有哪个政党的政策是为穷人服务的。无论哪个政党入主白宫,穷人的日子一样不好过。别忘了,在民主党执政期间,既发生了社会福利改革也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福利制度的终结。尽管过去100年来,穷人们在民主党的执政下过得更好些,但是不要被这个表象蒙蔽。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同情过那些生活窘迫的人、那些挣扎在社会边缘的人和那些本身没有错却在错误的时间来到错误的地点的人。重要的是,所谓“错误的地点”通常由地理学来界定,并且和地理学有解不开的联系。在我们这样一个流动的社会里,空间相互作用、距离衰减、引力和集聚——这些我们所熟知并信手拈来的概念,时常被我们用来解释贫困现象或为贫困的存在自圆其说,甚至造成我们对持续贫困的忽视。难道地理学家助长了贫困的持续吗?在一些案例中,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人们对增长极(growth pole)与增长中心(growth center)政策狂热支持的年代。确切的说,在那个年代,空间理论被运用于粉饰和支持对特定地区的集中投资,而对邻近的贫困地区人们真正的需求未能予以足够重视。事后可以看到,这使我们陷入这样的境地:我们栽在未经验证的理论面前。总之,我认为在制定清晰明确的关于贫困问题的政策方面,我们(地理学家)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比起渴望在美国不平等问题上对舆论有所贡献,地理学家更执着于争取地理学科在学术界内部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有例子证明,我们的思想和洞察力常常被其它学科思想控制,在风向变化时,只有我们仍然坚持这些曾经“公认的理论”(proverbial bag)。详情参考: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在于,贫困标准是指基本物质生活层面,而相对贫困是指社会生活层面。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户主要是指缺少劳动力,不仅缺少外出务工收入,而且缺少基本农业收入,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的农户。中国实行了10多年的低保制度,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户实行应保尽保,这个意义上,当前农村绝对贫困户是极少的,绝对贫困现象不说已经消除,至少也是相当罕见了。

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老少边穷、集中连片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劳动效率低、家庭收入少,甚至多数农户家庭收入都在贫困线以下。这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只有当农户家庭有劳动力外出务工,从全国劳动力市场获得务工收入,农户家庭才能摆脱贫困。

或者说,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地区,农户家庭只要有一个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个农民家庭就可以摆脱贫困。这些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贫困发生率与外出务工率成反比。

第二种发生相对贫困的地区是一般农业地区,自然条件并不太差,而当前中国集体土地所有制使得所有农户都有免费获得的宅基地,也都在宅基地上建有住房,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且承包土地是按人口均分的。

这些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收入水平远超过贫困线,进城务工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那些不愿或不能进城的具有劳动能力的留村农户,留村农户因此可以扩大土地耕种面积,获得农业收入,从而远远超过贫困线。在这样的地区出现贫困户,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家庭中缺少强壮劳动力,既无法外出务工,又无法从务农中获取收益,从而成为了贫困户。

不过,对于缺少家庭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随着时间推移,其子女逐步成长起来,并具备劳动能力,就可以改变相对贫困的状态。

当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户已经很少,相对贫困户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只是在某个时期贫困,随着家庭周期的改变而会改变其贫困状况。

  • 索引序列
  • 反贫困毕业论文
  • 西藏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论文
  • 西部反贫困研究迈向小康论文
  • 关于反贫困对策研究的论文的提纲
  •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