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的感悟、领悟和觉悟1感悟:生命的轻与重8.0级的地震,使天府之国的一角瞬间变为血泪之地。大震震垮了同胞的家园,也触痛了我们蛰居已久的敬畏生命之心。抗震救灾中全社会爆发出的奉献大爱的能力和无数可歌可泣的场景展现着一幕幕敬畏生命的故事,考量出生命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分量,折射着我们国家文明的程度,彰显着主流文化中生命伦理的底蕴。那从瓦砾之下伸出的渴望生命的手以及千千万万渴望救助的生命无不清楚地昭示着在天灾面前个体生命的脆弱和在毁灭性的灾难面前生命伦理显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民族!同情、怜悯、关爱生命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生命伦理理念。有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与自然强力每时每刻对生命的巨大毁灭相比,伦理的人对生命的保存和改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种比较绝对不会使敬畏生命的伦理迷失方向。对于世界来说,重要的是这一事实本身:已经变得伦理的人,充满敬畏生命和奉献生命的生命意志出现在世界中”。[1]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众志成城、同心回天的气概,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是这样的顽强不息,是这样的坚不可摧,是这样重若磐石!2领悟:生命的善与恶通过媒介和电波,耳闻目睹我的同事在露天或帐篷里为获救同胞手术,总是让我想起伟人阿尔贝特·史怀哲和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93年前,在非洲奥顾河畔原始丛林中为非洲人民义务诊疗50年的医生史怀哲,提出了著名的“敬畏生命”这一人类文明中的至善至美至真的思想。史怀哲认为,“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2]是否具有敬畏生命理念,是甄别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孰善孰恶的伦理标准。“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程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3]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十个日日夜夜,亿万同胞用自己的鲜血、爱心、意志和智慧展现了保存生命、珍爱生命、促进生命、敬畏生命的至善之举,一个人道社会的形象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定格。灾难之后激发而起的敬畏生命、休戚与共是一种最有效的善的社会教化,是人类的生命认知进入较高层次的标志。在同类受难之时,深心凄怆,心怀恻隐反映的是善良人性状态和人文精神。史怀哲十分强调生命在患难之际的“休戚与共”,他说:“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等级,都对生命有着可怕的无知。他们只有生命意志,但不能体验发生在其他生命中的一切;他们痛苦,但不能共同痛苦。”[4]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中,我们走出了史怀哲批判的这种不能共同痛苦的、对生命的可怕的无知状态。党和国家领导人大智大勇,亲临现场,指挥来自各地的军人;医务人员奋不顾身,有组织地营救;各行各业的自愿者奔赴灾区,无私忘我、自发地援助;无数的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向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骨肉亲情;……中华大地涌动着关爱生命的暖流!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悲笛呜咽,国旗半垂,全民志哀;……十三亿人为黎民百姓生命的陨落举国哀悼,亘古未有,旷世未见。这些深得民心的大善之举,是深入人心的文明教化,是由大悲到大善的人文精神的升华,是对敬畏生命理念的集体领悟。3觉悟:生命的知与行5. 12汶川地震,带来了数以万计生命的毁灭,造成了数以万计家庭的残缺。同时,也激发了数亿中国人蛰伏已久的对生命的悲悯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人们思考和质疑,天灾之中,是否有一些非自然因素在助纣为虐?在现实中,敬畏生命是否不仅存在着“知”方面的不足,更具有“行”方面的滞后?敬畏生命的知与行,是否存在着大难之前蛰伏、大难之中的惊醒、大难之后冬眠的惯性?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决策是否因为远离敬畏生命的理念而成为灾难的要素?我们应该觉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在文化中的失位,是文化的灾难。一方面,现代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生命之外的物质财富成为人类的主宰。如史怀哲指出的那样:“首先必然得出的一个基本论断,我们文化的灾难在于:它的物质过分发展超过了它的精神发展。”[5]另一方面,在人类的文化中,敬畏生命的思想处于灵魂和核心的位置。文化的其他形态,包括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文学都是生命的意识形态,都应该从不同角度体现敬畏生命的思想。但长期以来,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如果只有在大难来临的时候,人们才能表现出一些对生命的怜悯、同情和珍惜,那实在是生命的悲哀,也是生命伦理的悲哀。我们应该觉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在人性中的失势,是人性的堕落。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性畸形发展,大爱大善、大慈大悲的人性取向变得珍贵而稀少;贪婪自私、利己主义的恶欲极度膨胀。唯利是图的资本,将其势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医学,自古以来都以拯救生命为崇高的目的,但实际上医学“已经成为资本的新阵地,并为资本所主导”。[6]史怀哲深刻地指出:“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的生命必然存在于黑暗之中”。[7]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数以万计的救援人员在废墟之中,在余震的威胁之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之中,对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勇敢无畏的援救,让我们看到了闪耀在峰巅之上的人性的光辉;我们渴望这一片人性的光辉照亮依然沉沦于黑暗中的灵魂。我们应该觉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在行为中的失能,是人生的迷惘。敬畏生命的理念总是被世俗的生活淹没,为平淡的日子消磨,让繁忙的工作挤退。甚至是给“伟大”的事业冲淡。忙忙碌碌的人们,没有留下践行生命真谛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家埋头科学,艺术家献身艺术,商人在商言商,政客从政言政……人们沉浸于个人的或团体的事务,全然无暇践行敬畏生命的事业。史怀哲批评这种局限的职业观点,认为:“敬畏生命的伦理不允许学者只献身于他的科学,尽管这对科学有益。它也不允许艺术家只献身于他的艺术,尽管他因此能给许多人带来美。它不允许忙忙碌碌的人这样认为,他们已经在其职业活动中做了一切。敬畏生命的伦理要求所有的人把生命的一部分奉献出来。”[8]如果说在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中,从士兵到医生,从官员到平民,四面八方的人,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够无私奉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一些名和利的羁绊,用更多的热情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和敬畏生命;同时,用我们对生命的大爱,书写我们光明的人生呢?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有许许多多的生命、许许多多的灵魂期待我们的关爱、我们的呵护———不仅仅是在大难来临的时候!〔参考文献〕[1]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5.(下转第33页(上接第4页)[2]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2.[3]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2.[4]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10.[5]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4.[6]杜治政.资本逻辑与生命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2.[7]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0.[8]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6.
1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2敬畏生命张全民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原载《散文》)3魏霞于2005年被查出患有恶性脊髓瘤,丈夫无法接受着残酷的现实,带着女儿离她而去,70岁的妈妈照顾着她。坚强的她,用微笑回报关心她的人。今年8月4日,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魏霞被送到武汉长航总医院治疗。期间,她签订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主动将心脏、肺、肝、肾、胰腺、眼角膜、骨骼、皮肤等器官连同遗体一起捐献。 2010年11月17号,魏霞安然离世,年仅33岁。她的器官和眼角膜很快用在了三个重症病人身上,8000平方厘米皮肤被珍存起来,可以挽救3到5名烧伤患者的生命。魏霞走了,她的精神财富长留人间。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魏霞永不逝去的声音:魏霞:“我很简单就这个想法,有的时候金钱解决不了,这东西(遗体)也不是活人能够给的,如果我自己哪一天不行了,捐献出来可以帮助别人。”——《生命中的大爱》4刘伟,“断臂钢琴师”、音乐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外媒争相报道,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学习游泳, 14岁获得全国游泳冠军,16岁学习打字, 19岁自学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2008年,与刘德华共同为奥运加油,合作歌曲《天意》。2010年,摘得东方卫视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断臂青年的生命交响曲》5野性的生命田雷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6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峄 桐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
1.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 2.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4.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 5.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6.生命能创造奇迹 7.维护生命的尊严,树立敬畏生命意识 8.生命短暂,要充分实现其价值 9.生命不断延续,汇成历史长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宽容如紫罗兰,有人说我自私如守财奴,有人说我慈悲如佛祖心。我知道,都不是的,我就是我,无可替代的我,像每个渴望阳光的生命一样渴望阳光。内心深处有一点自负和自卑的混合物,骨子里有别人学不来的慵懒与倔强。淹没在人群里不会闪光,认识我的人自会发现我的存在。生命常常是如此奇特。有人说梵高是疯子,托尔斯泰是傻子,我不辩解,我只是默默地承受。那又有甚么,既使真理变成谎言,他们也依然存在过,也依然痛过、哭过、笑过、悲过,这就够了;他们也依然是艺术殿堂的佼佼者、成功者,这就够了;他们也依然完成了在那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痕迹,这也就够了。折磨和贫困时时伴随着梵高,苦难早早带走了他;可我不为自杀者叹息,因为太多的无奈让我明白存在即合理;理想与现实时时矛盾着托翁,信仰坚定最终却与现实脱节;可我不为信仰者感动,因为太多的慨叹让我明白没有十全十美。我敬畏,却不愿折服。我是一滴水,我有水的生命;滴入碗中不会马上消失,放在手上不会清凉永在。我是一粒米,我有米的生命;煮到锅里不会马上熟透,掉进火炉不会静谧无声。我是一个人,我有人的生命;活在世上不会马上腐朽,埋入土里不会尸骨长存。因为在矛盾中束缚,所以在生命中敬畏。第二篇:敬畏生命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包括一棵树,一朵花,一株草;包括一只鸟,一头猪,一条鱼,都是同我们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我们应当去尊敬它们,就像尊敬我们自己一样。难道你希望上一秒还在同你玩耍的小狗,下一秒就变成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吗?难道你希望你正在露营的森林,瞬间变成沙漠吗?难道你希望清澈湛蓝的、无边无际的大海,下一秒就飘浮着令人作呕的各种鱼类的尸体吗?我想,你不会希望以上事情发生。在刺绣中,我们不难见到大片大片的玫瑰、牡丹,但当人们将白色污染遍布天空时,当人们把工业污水排到地下后,我们却只能看到一片片枯萎的花草,全然不见他们在绣布上的风光。难道,你希望今后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栋栋高楼而没有一点绿色吗?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尽快的恢复身体的健康,大量捕捉熊,抽取胆汁,他们的身手都有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利爪全被剃净,本应该在自然中尽情欢乐,展现自己威武的一面的熊,现在却在巨大的铁笼子里用惊恐的眼神看着笼外贪婪的人类,用可怕的机器刺破他们的身体,抽取他们的胆汁做成药物。难道你希望全世界只剩人类,没有一点动物的点缀,整个世界都死气沉沉的吗?鱼在滚烫的油锅里还不忘弓起身子来保护腹中的鱼籽;母狼看到小狼被人类捕获后,独自在悬崖上悲伤的哀号;鸟妈妈狠下心让小鸟独自学会飞翔,哪怕是摔得遍体鳞伤;小牛犊知道用身体遮住屠宰刀,用含泪的眼神恳求屠夫;狗在主人遇难时,会奋不顾身的保护主人,哪怕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条走向天堂的路……这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例,都是动物的,动物不是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它们和我们一样,有感情、有思想、会哭泣、会欢笑……让我们呼吁全人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保护植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敬畏植物,敬畏动物,敬畏生命!第三篇:敬畏生命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每一天,太阳都辉煌地升起,又绚丽地落下。每一天,都有一些生命开始它的旅程,一些生命延续着他们的价值,也有一些生命永远地离开。。。。。。生命伟大,生生不息,然而有时又极为脆弱,由此,我对生命不禁心生敬畏之情。生命伟大而顽强。一粒种子落在不毛的石缝间却生出了倔强的生命;一朵蒲公英被风刮到一处贫瘠的山坡上,若干年后,那满山竟成了蒲公英的海洋;面对大火焚烧,弱小的蚂蚁竟能紧紧地咬合在一起,只为了传承家族的希望。。。。。。在我看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种执着,是一种等待,是一种永不畏惧,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于是迸发了生命的光辉,太阳也为此黯淡。然而,生命有时却又是脆弱的,经不得一丝风吹雨打。当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的生命越发显得弱不禁风。各类交通事故,特大灾难造成生命消亡的事例不绝于耳。前不久,偶然听父母提起,他们的一位朋友在两天前去世了。我不禁愕然:怎么会,就在几天前我们还有说有笑?他的生命如此逝去,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恍如流星划过天空,只是一瞬间,便永远跌坠。他就这样永远地离去了,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他这个人了。我伤感异常,并也陷入了沉思,生命的开端和结局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生命为何如此易逝,于是我再度感到恐惧与彷徨。人总该敬畏点什么,我敬畏生命,敬它的伟大,畏它的易逝。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短暂,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第四篇:敬畏生命一个生命一个希望,一个生命一个梦想。生命犹可贵,千金亦难买,若一个人失去了生命,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敬畏生命,您做到了吗?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和陈俊潇学完画画就一起过斑马线回家,正高兴地在斑马线上走着,陈俊潇在我前面一点,我在后面跟着,刚要落脚时,一辆摩托车从我面前飞驰而过,我吓得连退了好几步,差点摔倒在地上,把地上的沙子都刮飞起来了,在我前面一点“嗤”的一声车子刹住了,可气的是那位司机看了我一眼话都没说又继续“飞”走了。过了一会儿,我的气消了,回想着刚才那惊险的一幕感到既害怕又庆幸,这位摩托车司机叔叔您完全可以避免这一切呀。生命是脆弱的,您一定忘了文明交通,安全出行。幸运之神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人。一天中午,一名二完小学生正走在水果市场斑马线上,被一辆疾驰而来的黑色小轿车撞倒了,那辆小轿车流星般的消失了,这位可怜的同学被好心的人们扶到了站台的长椅子上坐着等救护车和他的妈妈。好心的人们用各种办法帮助他缓解伤痛。我听一个老人说:“要是车子慢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还有人说:“现在的人开车就是快,没素质,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不知每年有多少人死于车祸……”亲爱的司机叔叔阿姨们,你们忍心让这些含苞待放的花蕾还未开放就凋谢了吗?大街上,家长牵着孩子横穿马路,行人撞红灯,翻越护栏,驾驶员违章停车、调头……这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有的因此落下了残疾,有
·期刊原文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是现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拟从“敬畏生命”的含义、理论基础、生命的价值序列等方面,全面分析这一理念,同时将这一理念与佛教的“不杀生”戒加以比较,以此印证施韦泽生命伦理学的普遍人性基础,并进而展现佛教戒律的现代价值。 一、丛林医生——非洲土著与欧洲道德 1875年,施韦泽诞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在本世纪,此地数易其主。施韦泽前半生持德国护照,现在人们称其为法国思想家。阿尔萨斯人素操德法双语,因此,施韦泽惠益于德、法两种文化。 施韦泽出身于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外祖父、舅舅都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师。施韦泽在宗教环境中长大。童年时代,父亲每天晚上真诚朴实的祈祷,给予他终生的精神支持,使他毕生坚持基督教道德信仰。 少年施韦泽天性敏感善良,经常因怜悯受虐动物而陷入沉思。他成年后回忆,每天晚上结束祈祷之后,他暗地里还用自己编的祷词为所有的生物祈祷:“亲爱的上帝,请保护和赐福于所有生灵,使它们免遭灾祸并安宁地休息。”(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在青春期,施韦泽表现出追求真理的狂热,多思好辩,富于叛逆品性。牧师劝谕他“在信仰面前必须停止一切思考”,他辩解:“我们必须思考。我们必须通过思考理解最崇高的思想。这种确信以欢快的热忱充实着我。”(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 施韦泽18岁开始大学生活,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同时学习神学、哲学和音乐。在24岁时,他以《康德的宗教哲学——从〈纯粹理性批判〉到〈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次年成为神学博士,论文题目是《19世纪学术研究和历史报道基础上的圣餐问题》。其后,他先后担任圣尼古拉教堂的助理牧师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新教神学教师。 施韦泽的思想深受那个时代的启蒙主义影响,强调理性精神。他以科学的方式分析《圣经》,将耶稣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进行实证的考察,“反对至今关于耶稣生平的解释”(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他认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耶稣并没有超脱当时的思想观念,他的独特之处是强调了爱的伦理,伦理是基督教的本质。对上帝的爱必须在对人的爱中证实。不是历史上的耶稣,而是耶稣所体现的伦理精神,才是世界的征服者,才有益于时代。施韦泽的观点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半个世纪以后,著名神学家巴拉德这样概括施韦泽的神学研究成果:“施韦泽的著作完全否定了基督教正统。他只保留了对其父亲布道的共鸣,即突出宗教的伦理要求。施韦泽难以想象任何有关人格神的观念。”(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施韦泽将伦理看作文化的本质。 1896年,圣灵降临节的一个早晨,施韦泽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深刻的幸福感,他觉得自己没有权利把幸运的青年时代、健康和才能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而应当为缓解他人的痛苦服务,于是他作出一个决定:“30岁以前献身于传教、学术和音乐活动。然后,如果我在学术和艺术方面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就要作为一个人走直接服务的道路。”(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施韦泽听到了刚果传教站缺少医生的呼吁,他即刻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直接服务众生的形式。他决定履行早年的誓愿,到非洲行医。历经9年的学习准备,他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在退出一系列神职机构和辞去大学教职后,施韦泽到了非洲。他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在此服务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65年逝世。他被称为“非洲之子”。 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施韦泽创立了“敬畏生命”的理念。他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为20世纪千疮百孔的欧洲道德指出了新路,成为世界和平运动与环境保护运动的指针。作为一名医生,施韦泽医治了无数的非洲土著,更拯救与康壮了欧洲的道德。他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二、“敬畏生命”的含义 “敬畏生命”是施韦泽世界观的基石,其基本含义是: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保持生命,促进生命,就是善;毁灭生命,压制生命,就是恶。这是道德的根本法则。他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是施韦泽生命观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施韦泽认为,“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实际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才有思想根据。有关人对人行为的伦理绝不自满自足,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殊伦理。”(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一切生物存在着联系,对一切生命予以尊重,关心它们的命运,这较只涉及人的伦理学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活力。“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我们由此而体验到的内心生活,给予我们创造一种精神的、伦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这种文化将使我们以一种比过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动于世。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成了另一种人。”(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施韦泽的生命观源于他长期以来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不满。在西方近代知识谱系中,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人的实践能力的增长,人类普遍乐观地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可以征服世界。但20世纪人类的发展打破了这种盲目的乐观,对大自然和其他生命的藐视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由此应运而生,获得了广泛的反响,应当说,他把到了这个时代的病脉。 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有其深厚的基督教文化根基,有人说这是中世纪圣弗兰西斯科•冯•阿西斯(1182—1226)思想的复活,施韦泽也深以为是。阿西斯早就宣告,“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但在长时期内,他的听众不打算在地球上实现这一福音,施韦泽帮助他推进了这一使命的完成。 “敬畏生命”理念同样呼应着东方的古老智慧。至少在2500年前的印度,尊重一切生命就已经是普遍的道德原则,这就是佛教的“不杀生”戒。佛教戒律是佛教徒实际生活的准则,通过守戒,佛教徒成就自身,奉献社会。在佛教最基本的“十重禁戒”(注:“十重禁戒”为出家沙弥所守,指杀、盗、淫、妄、酒、议说佛教徒的过失、自赞毁他、悭惜财法与毁谤布施、嗔心并不接受他人追悔、谤佛法僧三宝,见《梵网经》卷下。)和“五戒”(注:“五戒”即“十重禁戒”的头五种,为在家佛教徒所守。)中,第一条就是“不杀生”。“生”包括人及一切畜生。触犯此戒即构成破门罪,丧失了佛教徒的资格。“不杀生”是佛教生命观的集中体现。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更彻底地恪守“不杀生”戒,中国佛教提出了“素食”的要求,禁止食用一切动物。中国的天台宗大师湛然还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说法,即不仅有情的动物有佛性,可以成佛,即使无情的草木瓦砾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湛然的思想为尊重一切生命和大自然提供了理论根据。 施韦泽在创立“敬畏生命”原则的时期还不知道佛教的这一戒律,后来他对印度思想作了专门研究,写了《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对印度伦理学的普遍性予以高度评价。施韦泽摘记了一条箴言:“决不可以杀死、虐待、辱骂、折磨、迫害有灵魂的东西、生命。”(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他至为赞叹印度思想所强调的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同类有关,而且必须与所有生命有关这一原则,他批评欧洲哲学直到今天还在回避伦理要求的无限性问题。 从古老的佛教所提出的“不杀生”戒,我们可以看出施韦泽“敬畏生命”原则所蕴含的人类普遍本性。尽管许多人认为像对待人类自身一样对待一切生命是不可想象的,但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自觉,施韦泽对此表现了乐观的态度,他说:“任何新的真理的命运总是受到嘲笑。例如,对于黑人同样是人,他们需要得到人的关怀的看法,就曾被认为是荒谬可笑的。现在,人们认为敬畏任何生命这种理性伦理学的严肃要求太过分了。但终有一天,人们将改变看法。不管需要多长时间,大众终将认识到,漫不经心地牺牲生命违背真正的伦理。普遍伦理对一切生命负有责任。”(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三、“敬畏生命”理念的基础 敬畏一切生命原由何在?“敬畏生命”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施韦泽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 生命存在于相互联结之中,人应当懂得其他生命意志,并与它休戚与共。“原始的伦理产生于人类与其前辈和后裔的天然关系。然而,只要人一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亲属’范围就扩大了。”(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我们的生命来自其他生命,其他生命来自我们的生命,这一生理学上的事实在精神意义上特别重要。”(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作为伦理的生命,人应始终努力成为自觉和慈善的人,力所能及地扬弃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捍卫真正的人道和解救痛苦。施韦泽说:“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秘密,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人不再能仅仅只为自己活着。我们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我们与宇宙的亲和关系。”(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人的生命是依赖于其他生命的,“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作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最终会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世界大战的接连出现就是明证。他指出:“我们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宗教在我们这一世纪的精神生活中是否还有力量?我以它的名义和我的名义答道:不!’”(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156页。)“宗教不再有力量了。其证据在于:战争!”(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人们控制了自然力,并由此成为超人,但同时作为人却陷于深深的不幸之中。因为他不把自然力用于人类的福利,而是用于毁灭人类。”(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我们现在能看到思想贫乏,它低估生命。对于可以用理性力量加以解决的争端,我们却诉诸战争。然而,谁也不会是胜利者。战争毁灭了成百万人,还给成百万无辜的动物带来了痛苦和死亡。为什么?我们还没拥有敬畏什么的最高的理性主义。正因为我们还没有拥有这种伦理,各民族就相互残杀,并使大家陷于恐怖和畏惧之中。”(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他批评近代欧洲的世界观的根本错误是“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证实它们及其内在联系”(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因此使这个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残酷战场,“生存必须以其他生命为代价,即这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注:陈泽环、朱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不杀生”戒的最终根据也是世界的普遍联系,佛教称其为“缘起性”。作为佛教世界观的基石,“缘起论”主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都具有条件性,都不是绝对和永恒的存在。人的存在也是如此,他有赖于种种因缘,因此对其他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人类中心”,否定对自己的执著,强调在万法的关系中把握人自身。 尊重一切生命是佛教徒的戒律要求,也是施韦泽的美好理念,但怎样才能将其转化为人的自觉行动呢?施韦泽的方法是人的良知的期待,佛教则创造出生命轮回学说予人以警策和威慑。佛教认为,人和畜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如果行善止恶,来世就可以继续做人,甚至超越轮回,脱离苦海,涅盘成佛;人如果作恶,来世则可能成为畜生。因此当你残害其他生命的时候,你就为来世被残害播下了种子;当你对着猪肉大块朵颐的时候,你吃的可能是前世你父母的肉。这一对来世的设定和因果报应的描述,对于信徒的日常行为有极大的约束力,是佛教落实“不杀生”的生命观的重要理由。 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就是施韦泽“敬畏生命”与佛教“不杀生”的理论基础。 四、生命的价值序列 敬畏一切生命是美好的理念,但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不可能对一切生命都同等对待,为了人的生存,人常常要消灭一些生命。是否应区分生命的价值序列呢? 施韦泽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在生活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的价值,这种区分尺度完全是主观的。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存在着没有价值的生命,压迫他、以至完全毁灭他是允许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昆虫和一个原始部落可能都被看作是没有价值的生命。但真正伦理的人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神圣的,即使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低于他的生命。 施韦泽同时看到,人们经常遇到为拯救某一生命而必须牺牲其他生命的两难境遇。“由于受制于神秘的残酷的命运,我们大家都处于这样的境地:为了保持我们自己的生命,必须以牺牲其他生命为代价,即由于伤害、毁灭生命而不断犯下罪过。”(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10页。)如何指导这类行为呢?他说:必须意识到对牺牲于己手的生命负有责任。他举例说:“过去无法治愈的令人痛苦的昏睡病,现在已有了能挽救其患者生命的药品。但是,每当我用显微镜观察昏睡病的病原体时,我始终在想,为了挽救其他生命,我只得消灭这种生命。”(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这种“自责”对于“敬畏一切生命”的原则是一种妥协。施韦泽由此认识到,不杀生不是目的本身,它必须从属于更高的目标,这就是“人道”、“爱”和“同情”。敬畏生命本身就包含这些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才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基于伦理本性,我们始终试图尽可能地摆脱这种必然性。我们渴望能坚持人道并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人的目标应当是追求价值的完美。在非洲,面对铺地而来的蚂蚁、狂犬、蚊子,人出于正当防卫必须消灭一些生命,但人必须意识到,尽管蚂蚁有罪,但他仍然对其负有责任,这对人的未来,对他的道德标准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否则,人一旦认为自己有权利限制和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 在2000余年的历史中,佛教同样面临着对“不杀生”戒的权变问题。佛教同样认为,不杀生并不是目的,而是培养慈悲意识的手段,这从佛教对素食理由的阐述中可以证明。《大乘入楞伽经》卷6指出:“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注:《大正藏》第16卷,第624页。)《梵网经》说:“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注:《大正藏》第24卷,第1004页。)素食的理由是不杀生,最终是培养慈悲佛性种子。施韦泽也认识到了佛教不杀生拥有更高的目的,但他的分析是不准确的。他认为“印度思想对动物的同情是不完整的。它只要求人不杀生和不伤生,却不要求人用行动去帮助生命。”(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不杀生戒律并非出自对动物的同情,而是产生于“不行动”的普遍原则,“印度否定世界和人生的世界观建立了这一原则,教士们则试图在否定世界中实现它”(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同许多欧洲人一样,施韦泽理解佛教的基本品格是“否定世界和人生”,是“不行动”,这是误读。佛教强调“中道”,简单地用“否定”和“不”概括是不恰当的,特别是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更是明确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发慈悲心,立大誓愿,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中,勇猛精进,实现众生的解脱。“不杀生”戒的深层依据是慈悲心的培养,而不是被动的“不行动”原则。 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和谐是人类存在的条件。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地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施韦泽从生命的相互联系中,看到人不能再妄自尊大,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契合了时机,这是他获得崇高声誉的社会背景。施韦泽所面临的问题在今天不仅没有消失,相反在某些方面还在不断加深着,因此以施韦泽“敬畏生命”理念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在当今仍然不断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与佛教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敬畏生命”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性的本质。透过佛教“不杀生”戒与“敬畏生命”的相近理路,我们也应体会佛教乃至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 正如施韦泽所言,“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这对伦理学是一种革命”(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大的文艺复兴”(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施韦泽对中国古代伦理给予极高评价,并强调它与西方伦理学相互促进的可能与必要。他说:“中国和印度的伦理学原则上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也确信,我们现在在言论和行动中为实现人对动物责任所做的一切,也有其重要性。”(注: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国伦理学对施韦泽的学说及影响缺少了解,更谈不上回应,这一缺陷应当改变。说清楚是要什么,才知道怎么回答。
敬畏生命的感悟、领悟和觉悟1感悟:生命的轻与重8.0级的地震,使天府之国的一角瞬间变为血泪之地。大震震垮了同胞的家园,也触痛了我们蛰居已久的敬畏生命之心。抗震救灾中全社会爆发出的奉献大爱的能力和无数可歌可泣的场景展现着一幕幕敬畏生命的故事,考量出生命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分量,折射着我们国家文明的程度,彰显着主流文化中生命伦理的底蕴。那从瓦砾之下伸出的渴望生命的手以及千千万万渴望救助的生命无不清楚地昭示着在天灾面前个体生命的脆弱和在毁灭性的灾难面前生命伦理显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民族!同情、怜悯、关爱生命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生命伦理理念。有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与自然强力每时每刻对生命的巨大毁灭相比,伦理的人对生命的保存和改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种比较绝对不会使敬畏生命的伦理迷失方向。对于世界来说,重要的是这一事实本身:已经变得伦理的人,充满敬畏生命和奉献生命的生命意志出现在世界中”。[1]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众志成城、同心回天的气概,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是这样的顽强不息,是这样的坚不可摧,是这样重若磐石!2领悟:生命的善与恶通过媒介和电波,耳闻目睹我的同事在露天或帐篷里为获救同胞手术,总是让我想起伟人阿尔贝特·史怀哲和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93年前,在非洲奥顾河畔原始丛林中为非洲人民义务诊疗50年的医生史怀哲,提出了著名的“敬畏生命”这一人类文明中的至善至美至真的思想。史怀哲认为,“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2]是否具有敬畏生命理念,是甄别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孰善孰恶的伦理标准。“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程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3]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十个日日夜夜,亿万同胞用自己的鲜血、爱心、意志和智慧展现了保存生命、珍爱生命、促进生命、敬畏生命的至善之举,一个人道社会的形象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定格。灾难之后激发而起的敬畏生命、休戚与共是一种最有效的善的社会教化,是人类的生命认知进入较高层次的标志。在同类受难之时,深心凄怆,心怀恻隐反映的是善良人性状态和人文精神。史怀哲十分强调生命在患难之际的“休戚与共”,他说:“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等级,都对生命有着可怕的无知。他们只有生命意志,但不能体验发生在其他生命中的一切;他们痛苦,但不能共同痛苦。”[4]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中,我们走出了史怀哲批判的这种不能共同痛苦的、对生命的可怕的无知状态。党和国家领导人大智大勇,亲临现场,指挥来自各地的军人;医务人员奋不顾身,有组织地营救;各行各业的自愿者奔赴灾区,无私忘我、自发地援助;无数的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向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骨肉亲情;……中华大地涌动着关爱生命的暖流!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悲笛呜咽,国旗半垂,全民志哀;……十三亿人为黎民百姓生命的陨落举国哀悼,亘古未有,旷世未见。这些深得民心的大善之举,是深入人心的文明教化,是由大悲到大善的人文精神的升华,是对敬畏生命理念的集体领悟。3觉悟:生命的知与行5. 12汶川地震,带来了数以万计生命的毁灭,造成了数以万计家庭的残缺。同时,也激发了数亿中国人蛰伏已久的对生命的悲悯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人们思考和质疑,天灾之中,是否有一些非自然因素在助纣为虐?在现实中,敬畏生命是否不仅存在着“知”方面的不足,更具有“行”方面的滞后?敬畏生命的知与行,是否存在着大难之前蛰伏、大难之中的惊醒、大难之后冬眠的惯性?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决策是否因为远离敬畏生命的理念而成为灾难的要素?我们应该觉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在文化中的失位,是文化的灾难。一方面,现代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生命之外的物质财富成为人类的主宰。如史怀哲指出的那样:“首先必然得出的一个基本论断,我们文化的灾难在于:它的物质过分发展超过了它的精神发展。”[5]另一方面,在人类的文化中,敬畏生命的思想处于灵魂和核心的位置。文化的其他形态,包括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文学都是生命的意识形态,都应该从不同角度体现敬畏生命的思想。但长期以来,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如果只有在大难来临的时候,人们才能表现出一些对生命的怜悯、同情和珍惜,那实在是生命的悲哀,也是生命伦理的悲哀。我们应该觉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在人性中的失势,是人性的堕落。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性畸形发展,大爱大善、大慈大悲的人性取向变得珍贵而稀少;贪婪自私、利己主义的恶欲极度膨胀。唯利是图的资本,将其势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医学,自古以来都以拯救生命为崇高的目的,但实际上医学“已经成为资本的新阵地,并为资本所主导”。[6]史怀哲深刻地指出:“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的生命必然存在于黑暗之中”。[7]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数以万计的救援人员在废墟之中,在余震的威胁之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之中,对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勇敢无畏的援救,让我们看到了闪耀在峰巅之上的人性的光辉;我们渴望这一片人性的光辉照亮依然沉沦于黑暗中的灵魂。我们应该觉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在行为中的失能,是人生的迷惘。敬畏生命的理念总是被世俗的生活淹没,为平淡的日子消磨,让繁忙的工作挤退。甚至是给“伟大”的事业冲淡。忙忙碌碌的人们,没有留下践行生命真谛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家埋头科学,艺术家献身艺术,商人在商言商,政客从政言政……人们沉浸于个人的或团体的事务,全然无暇践行敬畏生命的事业。史怀哲批评这种局限的职业观点,认为:“敬畏生命的伦理不允许学者只献身于他的科学,尽管这对科学有益。它也不允许艺术家只献身于他的艺术,尽管他因此能给许多人带来美。它不允许忙忙碌碌的人这样认为,他们已经在其职业活动中做了一切。敬畏生命的伦理要求所有的人把生命的一部分奉献出来。”[8]如果说在这次伟大的抗震救灾中,从士兵到医生,从官员到平民,四面八方的人,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够无私奉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一些名和利的羁绊,用更多的热情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和敬畏生命;同时,用我们对生命的大爱,书写我们光明的人生呢?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有许许多多的生命、许许多多的灵魂期待我们的关爱、我们的呵护———不仅仅是在大难来临的时候!〔参考文献〕[1]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5.(下转第33页(上接第4页)[2]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2.[3]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2.[4]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10.[5]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4.[6]杜治政.资本逻辑与生命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2.[7]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0.[8]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6.
1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2敬畏生命张全民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原载《散文》)3魏霞于2005年被查出患有恶性脊髓瘤,丈夫无法接受着残酷的现实,带着女儿离她而去,70岁的妈妈照顾着她。坚强的她,用微笑回报关心她的人。今年8月4日,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魏霞被送到武汉长航总医院治疗。期间,她签订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主动将心脏、肺、肝、肾、胰腺、眼角膜、骨骼、皮肤等器官连同遗体一起捐献。 2010年11月17号,魏霞安然离世,年仅33岁。她的器官和眼角膜很快用在了三个重症病人身上,8000平方厘米皮肤被珍存起来,可以挽救3到5名烧伤患者的生命。魏霞走了,她的精神财富长留人间。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魏霞永不逝去的声音:魏霞:“我很简单就这个想法,有的时候金钱解决不了,这东西(遗体)也不是活人能够给的,如果我自己哪一天不行了,捐献出来可以帮助别人。”——《生命中的大爱》4刘伟,“断臂钢琴师”、音乐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外媒争相报道,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学习游泳, 14岁获得全国游泳冠军,16岁学习打字, 19岁自学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2008年,与刘德华共同为奥运加油,合作歌曲《天意》。2010年,摘得东方卫视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断臂青年的生命交响曲》5野性的生命田雷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6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峄 桐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 身跳进了水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敬畏生命作文这个夏季,我有幸上了一课令我终生难忘的一课。暑假中,我去了上海,暂居在三姨家里。三姨待我很好,她年纪三十左右,身材颀长,面色白皙,又透着星点的红光,看上去朝气四射。她的步幅轻快,却又稳重,显出她的乐观活泼,而思想深邃隽永。在这堂课上,她是 这个夏季,我有幸上了一课——令我终生难忘的一课。暑假中,我去了上海,暂居在三姨家里。三姨待我很好,她年纪三十左右,身材颀长,面色白皙,又透着星点的红光,看上去朝气四射。她的步幅轻快,却又稳重,显出她的乐观活泼,而思想深邃隽永。在这堂课上,她是我的老师——令我终生难忘的老师。一切都还清晰如昨。那一天,三姨带我们游览江南古镇,太阳在奋力地发着光,散着热,船夫在吃力的摇着桨,古镇中的亭台楼阁,也都在烈日下静默着。这一切,都与这堂课一起,深入到我的脑中,熔铸进我的骨里。我们一行人走进了古镇,然后走过了石屋,走过了石板路,来到了这里。这里不过是个不知名的石板桥,桥身泛着点点青苔,桥下的水却是澄清见底,不受时间的推移影响。看到这令人心驰神往的绮丽景色,我们便不免驻足小憩了。我凝视着碧波荡漾的河水,溘然觉得心里空洞洞的,好像少些什么。又看了一眼河水,我恍然明白了,“鱼!”我在心底喊出来,我疑惑了,不禁四顾寻找答案。一下子,我便看到了那个拎着几个装水的塑料袋的人,走近了一看,才发现每个袋子里都有几条游弋的鱼,而且个头都不小,我突然醒悟了,原来如此,鱼儿才不敢靠近岸边啊!那个卖鱼的人个头矮小,面无表情,目光呆滞,说话时也好像欠了别人钱似的,只是不敢大声——他心里有鬼。抬头一看,我三姨也在一侧,她并没有说话,无声的拿出钱,放到那个卖鱼人的手里,尽数买走了剩下的鱼。三姨慢慢地走到水边,我家中的其他人也看到了她买鱼的一幕,但还没来得及制止,便眼睁睁的看见她的“浪费”,默不作声。她蹲下来,眼中流露出无限的虔敬与爱意,小心翼翼地揭开袋子,缓缓地将鱼放进水里,注视着鱼儿。当鱼脱离了空间的束缚,却并没有急着离去,而是依然在那里久久徘徊,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忽然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份量,释放一条生命就等于赐于他一生的憧憬,挥洒了他一生的希望。那鱼儿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这生命所感动。我就这样呆呆地站着,看着那游动的生命,看着她狂狷的姿态,仿佛一切都消弭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在此刻倏地浮现了。在静默中,我看到了鱼儿的可爱与神圣,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老子曰:“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我还依旧站在那里,看着鱼儿远去,此刻,我眼里早己充盈着对生命的虔诚的敬畏。而她,此刻便耸立于天地间了。不,不!对鱼儿,她何啻于此!我是没有资格臧否的。人,如果拥有了怜悯之心,他便拥有了整个世界。我至今仍常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神圣的河水,不知河畔那些鱼儿中有哪一条已经长大,至少我知道有几个会永远记住昔日的那一刻。我也因此记住了这一汪水,这一群鱼。就是在这里,有一个人曾教会我,怎样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素材1.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时,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是,他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电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2. 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比尔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伤,视力不断下降,几个月后将完全失明。妻子为了给他能见到光明的日子里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 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他虽是断了半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很快乐,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一个星期后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间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比尔对油漆匠说:“你天天那么开心,也让我感到高兴。”算工钱时,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比尔不解:“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即将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 比尔却坚持要再给油漆匠100美元,他说:“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乐。” 3. 灵魂的自省 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乘公交车去上班,运气不佳,车上没有座位。 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那优雅的坐姿让我感到赏心悦目,也为枯燥的行程增添了一丝愉快。 不久,上来一位抱着婴儿的农村妇女,站在我们身边。车子颠簸得厉害,那妇女紧紧抓住扶手,一手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随着车子摇晃着身体。那妇女不时碰到坐着的那位时髦姑娘,还不好意思的念叨着“对不起,对不起”。 只见那位姑娘皱紧了眉头,急促地拍打着衣服,如遇见瘟神般地将身子迅速闪开,一边说着“真倒霉!”一边将头急速地转向窗外。 再看她,她仍以刚才的姿势坐着。而我却再也不感到赏心悦目了。 4. 认识自我的潜能 一个农民看到儿子开的那辆轻型卡车突然间翻到了水沟里。他大为惊慌,急忙跑到出事地点。当他看到水沟里有水,儿子被压在车下面,只有头露出水面。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沟,双手伸到车下,把车抬了起来。另一位跑来救助的工人帮他把失去知觉的儿子从下面拽了出来。 当地医生很快赶来了,经检查,发现农民的儿子只划破一点皮,没有其他损伤。此时,这个农民觉得奇怪了。刚才抬车时根本没想自己是否能抬得动,由于好奇,他又去试了一下,这次却根本抬不动那辆车了。 5. 情绪万花筒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体质较差,加上工作紧张,用脑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治也不见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进行了检查。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只送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细细品味这句谚语,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精彩的表演,总是令他开怀大笑。他还到野外和海边渡假,调剂生活,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体逐渐地康复了。 6.调适情绪 从前,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了家洗染店。天一下雨,老奶奶就发愁地说:“哎!我小儿子洗的衣服到那里去晒呀!要是干不了,顾客就该找他的麻烦了┅┅”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可老奶奶还是发愁:“哎!看这大晴天,哪还有人来买我大儿子的雨伞呀!”就这样,老奶奶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邻居见她一天天衰老下去,便对她说:“老奶奶,您好福气呀!一到下雨天,您大儿子的雨伞就卖得特别好,天一晴,您小儿子的店里就顾客盈门,真让人羡慕呀!” 老奶奶一想,对呀!我原来怎么就没想到呢!从此以后,老奶奶不再发愁了,她吃得香、睡得甜,整天了呵呵的,大家都说她好象变了一个人。 7.学会拒绝 非洲夏夜的草地上,一头强壮的驴子在安详地吃草。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地落在驴子的后蹄处,用它细小的舌尖轻轻地舔驴子的脚踝处。起初驴子不断地抬蹄或用尾巴来回扫动,渐渐地被舔得很舒适,不再烦躁,仍继续吃草。就这样,驴子被麻醉了,蝙蝠一会儿就咬了个小口,与同伴轮流喝干了驴子的血。“杀人蝙蝠”仅仅施以舒适而致命的诱惑,在驴子陶醉沉迷之中杀死了比自己大千百倍的对手。 阅读提示:不良诱惑有时就像小小的吸血蝙蝠,静静地接近你,慢慢地腐蚀你。我们周围有这样的“杀人蝙蝠”吗?如何才能不上当呢? 8. 怎样把水烧开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地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些柴火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火 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火,等找到了足够的柴火回来,那壶水已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出去找了些柴火。由于柴火准备得充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你该怎样把水烧开?” 青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有没有足够多的柴火,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火!” 青年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画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万事挂怀,只会半途而废。另外,我们只有不断地捡拾那些“柴火”,才能使人生逐渐加温,最终才会让生命沸腾! 选自《人生与伴侣》2004年第12期上半月版 9.学会拒绝不良的诱惑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海峡女巫,她用自己的歌声诱惑所有经过这里的船只,使它们触礁沉没.智勇双全的奥德赛船长勇敢地接受了横渡海峡的任务。为了抵御女巫的歌声,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船员把自己紧紧地绑在桅杆上,这样,即使他听到歌声也无法指挥水手;让所有的船员把耳朵堵上,使他们听不到女巫的歌声。结果,船只顺利地渡过了海峡。 阅读提示: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的诱惑,聪明的人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的诱惑。 10.2005年社会蓝皮书 ★子女教育费占居民消费首位。 ★中国教育耗费最大、效率最低、为害最多、误人最重。身为教育人,有心无力,惭愧,痛心! ★如果把教育费用、医疗费用、住房费用除去,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这些年很可能是倒退的。年年涨, 质量年年降. 家长做了老师该做的: 改作业,辅导孩子。一个班60多人,老师的教学质量怎能不稀释? 老师也非常辛苦. 价髙质次,就是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的教育产业政策,迫使居民消费向子女教育费转移,一个孩子要能像模像样地走出校园,不准备十多万,甚至更多,再碰上个北航招生事件,就是把父母给卖了,也是无能为力了!当父母的再苦再累,也不会荒废了孩子的学业;国家再穷,千万别从孩子们身上打主意! ★教育产业化,教育也必然商业化。这只能让掌握着这种资源的教育界“精英”暴富起来,并可培养出一代向钱看的优秀学子。 ★这是社会和教育部门利用现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善良的愿望而哄抬的教价,再不刹车,教育就要走上邪路。 11.父亲、儿子和驴子 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路上。驴子身上驮着一些粮食,父亲赶着驴,儿子在旁边走着,他们很愉快。 这时路旁的一个妇女说:“你瞧那个父亲多傻,他怎么不让孩子骑到驴背上呢?”于是父亲把孩子抱到了驴背上。 他们继续走,父亲听到一个老者说:“那个父亲对孩子太疼爱了,让孩子骑在驴背上,自己走,孩子长大了能有孝心吗?”于是父亲让孩子下来步行,自己骑着驴。 一位大妈看到了他们父子,愤愤不平地说:“那个父亲也太不像话了,让孩子在路上走,自己骑在驴背上。”于是父亲把孩子也抱了上去。 一个年轻人牵着一头牛从他们身边走过,他对他的牛说:“你瞧那两个人多狠心,那么瘦的一头驴,他们两个都骑在上面。”父亲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让孩子背上粮食,自己把驴子扛了起来。 12.优势陷阱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家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人带了一根拐杖,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带。晚上回来,拿伞的人浑身是水,拿拐杖的跌得遍体鳞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他怎么会没事呢?第三个旅行者先反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被淋湿而没有摔伤呢?”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道怎么被淋湿了;当我在泥泞坎坷的路上行走时,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小心而未被摔伤。”第三个旅行者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被淋湿而是摔伤了?”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被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这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倒而摔伤。”第三个旅行者听候笑了笑,说:“这就是我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临时我避开走,当道路坎坷时我小心走,所以我既未被淋湿又没有摔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自恃有凭借的优势,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阅读提示:是的,人们有很多时候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这则小故事难道不能给我们启发吗?
敬畏生命作文 这个夏季,我有幸上了一课——令我终生难忘的一课。暑假中,我去了上海,暂居在三姨家里。三姨待我很好,她年纪三十左右,身材颀长,面色白皙,又透着星点的红光,看上去朝气四射。她的步幅轻快,却又稳重,显出她的乐观活泼,而思想深邃隽永。在这堂课上,她是我的老师——令我终生难忘的老师。一切都还清晰如昨。 那一天,三姨带我们游览江南古镇,太阳在奋力地发着光,散着热,船夫在吃力的摇着桨,古镇中的亭台楼阁,也都在烈日下静默着。这一切,都与这堂课一起,深入到我的脑中,熔铸进我的骨里。我们一行人走进了古镇,然后走过了石屋,走过了石板路,来到了这里。这里不过是个不知名的石板桥,桥身泛着点点青苔,桥下的水却是澄清见底,不受时间的推移影响。看到这令人心驰神往的绮丽景色,我们便不免驻足小憩了。我凝视着碧波荡漾的河水,溘然觉得心里空洞洞的,好像少些什么。又看了一眼河水, 我恍然明白了,“鱼!”我在心底喊出来,我疑惑了,不禁四顾寻找答案。一下子,我便看到了那个拎着几个装水的塑料袋的人,走近了一看,才发现每个袋子里都有几条游弋的鱼,而且个头都不小,我突然醒悟了,原来如此,鱼儿才不敢靠近岸边啊!那个卖鱼的人个头矮小,面无表情,目光呆滞,说话时也好像欠了别人钱似的,只是不敢大声——他心里有鬼。抬头一看,我三姨也在一侧,她并没有说话,无声的拿出钱,放到那个卖鱼人的手里,尽数买走了剩下的鱼。三姨慢慢地走到水边,我家中的其他人也看到了她买鱼的一幕,但还没来得及制止,便眼睁睁的看见她的“浪费”,默不作声。她蹲下来,眼中流露出无限的虔敬与爱意,小心翼翼地揭开袋子,缓缓地将鱼放进水里,注视着鱼儿。当鱼脱离了空间的束缚,却并没有急着离去,而是依然在那里久久徘徊,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忽然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份量,释放一条生命就等于赐于他一生的憧憬,挥洒了他一生的希望。那鱼儿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 我不能不被这生命所感动。我就这样呆呆地站着,看着那游动的生命,看着她狂狷的姿态,仿佛一切都消弭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在此刻倏地浮现了。在静默中,我看到了鱼儿的可爱与神圣,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老子曰:“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我还依旧站在那里,看着鱼儿远去,此刻,我眼里早己充盈着对生命的虔诚的敬畏。而她,此刻便耸立于天地间了。不,不!对鱼儿,她何啻于此!我是没有资格臧否的。人,如果拥有了怜悯之心,他便拥有了整个世界。我至今仍常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神圣的河水,不知河畔那些鱼儿中有哪一条已经长大,至少我知道有几个会永远记住昔日的那一刻。我也因此记住了这一汪水,这一群鱼。就是在这里,有一个人曾教会我,怎样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对我的意义竟是让我如狂浪中的浮木,被潮水吹翻到海的中间,只知道生命于我而言,确实很重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高中 作文 生命新 议论文 800字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作文生命新议论文800字1
我不敢妄言对“生命”有多少认识,更不敢狂言于“价值”的体现,但是生活的点滴却让我敢说:“生命绝不应该是这样!”
我以为生命的“价值”应从两方面剖析,一方面:生命本身便是一种价值,更是无价之宝;另一方面:还应体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所谓的事业是在人类道德范畴以内,可以是居里夫人似的科学家,鲁迅似的文学家;还可以是手持扫把的环卫工人,市场上斤斤计较的商贩。
“价值”正因为有了“无价“的反衬才凸显出其存在的意义,正如有了盗贼,才显现出警察的价值。一个乞丐横躺在路边,眼神中流露着祈求,换来的却是周围人不屑的躲避,因为他们知道与其把内心的施舍送给一个懒惰的乞丐,不如奉送给一个因失败而丧失信心的人的手中,因为这样的.“施舍”给予的对象不同所产生的价值也就不同,一个乞丐的价值终究是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获得一餐半饱,而一个因失败而失去信心的人的价值是他那值得一拼的精神与廉耻之心,同样的一个本钱——身体,所获得的效应却有天壤之别, 岂不让人有所感叹呢!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此句深刻的阐释出生命的价值,并视为一种“大价值”,其实呢,对于我们而言,更面对于如今的社会而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便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在对于出现在荧屏报幕中,实现自我价值而获得公认的人报以热烈的祝贺时,切勿看轻自己,因为 我们也同样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小价值”中方能凸显“大价值”。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就不用抱着解放人类的大志向呢?不!我们还应该在自我的“家庭”外,留出更大的空间将社会这个大责任牢记心间,必要时奉献自我获得人类的大解放。
如此,便不得不到用古人的一句话:“识人者,谓价也!”
高中作文生命新议论文800字2
生命对我的意义竟是让我如狂浪中的浮木,被潮水吹翻到海的中间,只知道生命于我而言,确实很重要。生命的伟大在于人们心灵的反映,然而只有善待生命,才会星光溢彩。
善待他人,给自己心底留下一丝 清明 。
生命让一代枭雄迷离了双眼;生命让一代女皇融化了铁石心肠;生命让飘然俊逸的诗人洒下了热酒。《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语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史书有鉴,善待老幼,是为人之务,更何况乎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呢?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也许我们早已被世俗冲击的麻木了心灵,从“小悦悦”到“扶不起”,我们慨然而叹,是时候呼唤起那些沉睡的心灵了。善待他人,便是初雨化晴,天边的魅力彩虹是洗净铅华后的华丽展示。
善待自己,用画笔为自己的生命描绘出绚丽色彩。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思一天地,一人一永恒。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的高洁品行,但善待自己却是必不可少的。在英国,一个叫斯尔曼的残疾青年为了实现父亲的遗嘱,19岁登上了珠峰,21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22岁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28岁之前他登遍了世界各大洲所有的高峰,正当他壮年而且事业如日中天时却自杀了。难道这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若言之“生命诚可贵”而后“若为自由故”,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善待自己,生命需要绚丽颜色。
善待绿叶,为大自然的语言添加更多的生动点缀。
我不曾一次思考过人类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最后望着无尽的星海,彻然醒悟,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如今的保护自然,不就是自然对我们的回应吗?地球的眼泪让我们坚硬的心划开了裂痕,从此以往,绿叶失去青葱,花朵失去笑颜。《寂静的`春天》让人类的心底亮起光芒,顿时云开月明,万物皆醒。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最后得到的不过是自然的垃圾。
善待生命,远处的方舟缓缓驶来,上面还有清新的草藤,一轮明月照耀一方。
高中作文生命新议论文800字3
“生命的价值何在?”这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必须探讨的问题。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真理只有一个:生命的价值其实在于奉献。
我惊叹于保尔高贵的人格:他出身贫寒却自强不息,身体残疾却又坚持信念,坎坷的命运并不能阻止他实现生命的意义,惊人的毅力使他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只有一生奋斗不息,对世界有所奉献,才能自豪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人不可能都享有名扬千古的荣誉,但奉献的快乐却可以为千千万万的人所享有。干部孔繁森,工人徐虎,徐洪刚,战士李向群,他们是奋战在不同岗位的普通人,他们点滴奉献虽默默无闻。却如声声春雷震动中华大地。就此,他们的生命得到充实,价值得以体现。“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确需要干大事业的人,但更需要千千万万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人。
如今的现代人生活实际是我们在先人的奉献上“坐享其成”。很多人认为奉献是愚蠢的行为,多劳多得才是有价值的。这实际上就是把奉献的价值与金钱划上了等号,这种观念是极其落后自私的。这样的人与那些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人相比,生命毫无意义。
朋友,当你置身于霓虹酒绿的醉人生活时,可曾记得耶稣罹难的十字圣火;毕生捍卫“日心说”的哥白尼;遥远而神秘的丝绸之路;铭刻在月球的航天者的足迹……他们一代乃至几代人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换回了国家、民族的繁荣,换来整个人类历史的前进。他们的人生价值正是在这无私的奉献之中体现了出来。
朋友,我想说:当我们享受着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自觉承担起为社会奉献的职责。不言代价与回报,这才是最高的人生哲理。
高中作文生命新议论文800字4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奉献计算。
的确,但不论你活了多长时间,在你没有任何价值的生命中,也算是白活,但即使你英年早逝,但在短暂的生命中有所留恋,活的有价值,也比活了百岁强得多,因为至少在自己的生命中用一份光彩,那么你的生命就要比一切都珍贵。
有这样一件事。
在汶川地震后志愿者和军队在极力抢救人们。这时,他们看见一个妇女,跪伏在地上似乎有点像古代人行礼一样,发现她已经断气后,他们便走了,突然队长高叫道:“回来,还有人活着!”于是他们飞奔回来,队长在妇女身下摸索着,似乎要找什么东西。终于发现了一个襁褓——一个可爱的小婴儿,他还活着正安然地睡着,随着又发现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息: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要记住,我爱你!看着那个可爱的、正熟睡的孩子和那已经写好的`短信,大家都被这种伟大的母爱所感动了。
这位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个小婴儿的生命,在孩子心中难道不比一切都更珍贵吗?她虽然不会说话,但相信她在心中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母爱。
或许,在那个孩子长大以后,不知道自己曾有这样一位母亲,但她如果知道了她会多么骄傲,至少她母亲的生命要比其他人的生命有价值得多。
老子曾说过“死而不亡者寿”,它告诉人们,有的人虽然活着,在人们心中却早已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长期影响着当代及后代的人们,活在人们心中。郭沫若说“生要生的有精神,死要死得有气概”的确,活着不就是为了别人嘛,活着什么都不做活着干嘛!
有人说,生命就像一支蜡烛,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就是它燃起火花的那一刹那。有人的火焰,微弱欲熄;有人的火焰,烛影摇红;有人的火焰,静静发光;有人的火焰,灿烂耀眼。然而,它总有蜡炬成灰、归复平静的一刻,唯一不同的是——所留下的赞叹。一个人如果只碌碌无为,只为自己渺小的生存而度度人生,那么即使活到100岁的高寿,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正如这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正确的看待生命,生命才会释放光芒。
高中作文生命新议论文800字5
假如有一天,一个人问你说,世界上什么最珍贵,你会怎样回答?是时间?是金钱?是知识?是道德?而我则会说,生命最珍贵。
生命是顽强的,因其顽强,我们就应该敬畏生命;生命也是脆弱的,因其脆弱,我们就应该呵护生命;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就应该珍惜生命。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 故事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伐 木工 人,每天都要定时到森林里伐木。这一天清晨,他和往常一样,拿着电锯,来到森林中。他选定了一棵高大的松树,便开始行动。
“嗞嗞”,随着电锯一声巨响,松树被锯倒了,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松树巨大的反弹力把他击倒在地,而松树的树干则重重的砸在他的右腿上。霎时间,一阵剧烈的疼痛传遍了他的全身,他昏倒了。
但是,身为一个伐木工人,他明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只有这样才能有存活的希望。他利用身边的一切工具求生。首先,他拿起了斧头,奋力向树干砸去。一下,两下,时间再慢慢流逝,而时间的流逝也代表着他生命的结束。随着“咔嚓”一声巨响,斧柄断了,斧头不能用了。
他又拿起了电锯。电锯在轰鸣,但他很快发现,树干倒下来呈45脚,如果强行使用电锯锯的话,电锯极有可能损坏,而电锯一旦损坏,就好象在生命的蜡烛上又吹了一口冷气,加速了生命的消逝。
怎么办?不能再犹豫了。这里人迹罕至,没有能让他借助的物品了。这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那就是自行截肢。虽然自行截肢要冒很大的风险,也会永远失去右腿,这总比在这里坐以待毙好吧。
他狠了狠心,在次拿起那唯一能让他走出死亡乌云的工具———电锯,向自己的右腿锯去,几秒钟过去了,他摆脱了死亡的魔爪,向着生命之光迈进。
他努力爬向前方,一寸,一寸,一尺,每爬一下,他都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虽然他简单的包扎了一下。除了爬,他别无他路。就这样,他坚定了信念,一定要爬出这死亡之地。随着他的爬动,身后便留下了一道血印。这正是生命的顽强,力量的伟大,信念的坚强!他竟奇迹般的爬了出来,向死神和恶魔挥手告别。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当我想别人谈起这个故事时,我便不禁感叹:在这样残酷而恶劣的环境下,在死神的穷追不舍下,他竟然活了下来,我们不禁为他动摇,被他震撼,为他感动。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更是神秘的。只要你珍爱它,呵护它,它会让你创造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但你只要稍微不留神,它就会从你手中流逝,让你留下千古遗憾!
生命是神秘的,说他脆弱,它就像薄冰那样,不堪一击;说它坚强,它就像大山那样,坚韧不拔。让我们珍爱生命,让生命创造出奇迹!
高中作文生命新议论文800字五篇相关 文章 :
★ 高三作文生命800字议论文五篇
★ 高三作文生命800字例文五篇
★ 高中议论文800字
★ 关于2020疫情高中生作文800字5篇
★ 高中生作文800字五篇
★ 2020抗击疫情征文最新高中生作文800字5篇
★ 关于高中生命的作文800字
★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800字5篇
★ 以生命为话题的优秀作文5篇高中精选
★ 2020抗击疫情的高中优秀作文800字5篇
人都应该有一颗敬畏之心我一直主张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近来读书时读到这么两个故事:一是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大庆看到了天边的落日,绚烂壮丽,红大而圆润,他情不自禁的下跪即而泪流满面,中国人问他为何有此举动,他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落日,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本能的反应就是用下跪表达自己对苍天的敬畏。其二是我国宋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米芾本是一个恃才傲物的怪人,他从不肯摘帽,更不肯低头,但米芾爱石成癖,每当他看到奇石时却总是下拜,边叩首边自言自语:“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此举差点使他丢官,他反作图自鸣得意:“彼之所美,我之所恶也;我之所美,彼或恶之”,世人追崇的权势与金钱这两样俗物在米芾眼中浑若无物。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很简单:人要敬畏苍天的心,更要敬畏大地。敬畏之心源自于人的信仰,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惧,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才会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我们的先知庄子就提出了“天人不相胜”、“天人合一”的观点,过去许多的中国人都认定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唯物”的需求越来越大,便只过分的强调了“唯物”,有“主义”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了敬畏之心,物质便成了能决定一切东西了。所以我们有许多中国人早就不敬畏苍天也不敬畏大地,现在,更是有很多的人竟然连自己都不知道要敬畏自己了。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近年来官方查处的受贿“百万级”、“千万级”的“大官人”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前腐后继,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们的表现却很平静,因为许多人都认为被查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细想一下也是的,那些人都是花钱找关系托人弄了个官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好象这个地球都归他自己都嫌地盘小,一付小人得志的样子便显露出来了。为了出政绩表现自己轻率决策权大于法或是为自己谋取私利把投资赚回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远的不说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做报告:去年共立案侦察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00人,查处违纪检察人员258人。当然这只是官方的公开报道。这些早已引不起人们的惊叹了,相反,倒是有很多人心里都在想:这只是几个意外“出事”的倒霉蛋,倒底还有多少“更大的鱼”没被找出来,谁能说的清楚。近期爆出来的长春市公安局绿园区分局局长付德武光在办公室藏款就达1300万;贵阳市的市长助理樊中黔也因拥有千万巨款“出了事”;延吉市原林业局局长许杰疯狂敛财3600万;南京栖霞区原区长助理、迈皋桥街道原工委书记潘玉梅受贿逾千万,赃款净重高达26公斤之多,银行工作人员用点钞机足足花费了一个半小时才清点;连乡村的村官也没放过手中的权利,捞不着大的能捞多少是多少吗!不捞白不捞,反正有权不用过期也作废,枣强县肖张镇后河村支书杜西森,就把自己的妻子、儿子、岳母、大伯都办成了底保户,我就想问:低保的事是要经过好几级“官衙”审核才能发放的,他村支书一个人办的了吗?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为了获“利”而玩忽职守、渎职失职的人。去年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矿难频发、全国高考和公务员录用考试许多地方出现作弊事件,因为人们没有什么可畏的了,只要是有利可图,什么事都敢去做,什么事都敢想,为了谋取一已之私利,可以丧失人格和良心,可以祸国殃民,可以欺天灭地。二十年前曾读过一本书《官场现行记》和《二十年之目睹现状》,那时总以为是后世的文人泄私愤,为了讥讽清朝官场的腐败故意夸大事实,心里想:那些官员们都是读着圣人书走入庙堂的,怎么会发生那样没有人格的事呢?现在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思想也进步了,但怪事发生的概率、档次可比那个年代多的多,许多怪事,我们的古人因为有敬畏之心竟然都不敢做,现在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可畏的,所以古人不敢做的,今天的人也都做出来了。前段时间河南开封消防支队与漯河消防支队1000多字的宣传稿中竟然有800字相同,开封副市长的讲话竟然出现了“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开封指导漯河工作”的怪事了吗?有什么奇怪的?因为现今时代的人无所敬畏,也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了。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敬畏,也是刻他墓碑上的名言。而我们有些人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文人可以搞学术剽窃;先人的经典之作可以随意糟改;官员的文凭可以买来,年龄可以虚假;刚刚因失职被免职的官员没用多长时间便又重新坐在了另一个官位上;天天的公费消费吃喝玩乐出国观光不说,贵州习水县五名公职人员竟然嫖宿未成年少女;有的人坐在台上装模作样,讲起话来冠冕堂皇,那表情比好莱坞影星的演技水平还要高出多少倍,但自己心里想的和做的却又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套;这个时代是“潜规则”和“暗箱操作”特别风行的年代,为所欲为损人利已成为时尚,人们见怪不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已经习以为常,只要能为个人牟取好处,什么规章、政策、法律的都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变通,导致稀奇古怪的人和事层出不穷,因此有人提出了“对中国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社会溃败”的观点,但愿这种论调只是盛世的一句危言。试想:如果那些“大官人”们但凡有一点敬畏之心的话,也不至于做出那么多为人所不耻的事来啊。人是不能没有敬畏之心的,做人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没有了敬畏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的出来,多么无羞耻的人都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前些天与几个“臭味相投”的几个文友在一起闲聊,大家都认为,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也许某某长或是某某职位的官员会产生出千百万个,但由于他们作的报告都不是自己的‘原创’,他们说的‘话’也都不是发自己内心想说的,所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就象戏台上的‘角儿’一样走马灯似的轮换着,转瞬之间就会象过眼的烟云一样的随风而逝,什么都不会留下来,而有独立思想能独立思考的文人和学者也许不是很多,但只有他们的思想和文章才会留传下去,激励着后人,真正的历史不在官方的记载中,在文人的作品里,只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能发现社会经济人文的痕迹。所以,我们甘心做个默默无闻的文人和学者,也不愿意象那些个牵线木偶和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因为我们心中有敬畏,怕遭到苍天的惩罚降下天灾,怕大地动怒横祸接连而来,怕人祸频发,更怕自己“百年之后”无颜与先祖相见,怕后代的骂声。我听完这个论调后禁不住拍案叫绝!倍感欣然继而抚掌大笑开心不已,因为我的生活中必竟还有那么多怀有敬畏之心的朋友与我朝夕相处。如果他心中没有敬畏之心的话怎么能把这外尘世看的这么透彻呢?如果他没怀有敬畏之心的话怎么会参悟出如此铿锵之言呢!古人说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畏地则是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空间和环境中的万物;畏已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们应当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千万不要去作践和摧残它,否则苍天会降灾难于人类,大地会迁怒于人类,人祸更会频发。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心怀敬畏,是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又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之心,古人如此,先贤尚如此,圣人更如此。难道说,生活在现今的人们,真的什么都不怕,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了吗?
敬畏之心不可缺 现在的小孩子从小见多识广,好似无所不知,所以大多性格独立,个性张扬。再加上我们的社会也在宣扬尊重个性的发展,家长们对待自己家的独苗呵护有加,宠爱无比。因此,我们现在的小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不知道敬畏是什么。 那么,生活中到底需要敬畏之心吗?必须的。如果一个人抛开了敬畏,我不知道他能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前两天,我们的同胞大闹泰航,随随便便打开飞机应急舱门,行驶的公交车上因为一己的要求不能实现就不管不顾抢夺方向盘,而全然无视一车人的生命安全。这一件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屡屡发生,说明了什么?大的说就是道德层面的缺失,小的说就是不懂得敬畏。而我更愿意把它归结为敬畏之心的欠缺。 我们生活的世界精彩无比,无论我们有多么聪明的脑袋,也不会真正弄明白大千世界的是是非非;我们的宇宙硕大无比,我们的两条腿无论多么健壮,也无法丈量完这个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与大千世界相比,渺小的我们怎能不敬畏? 再说说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敬畏规则,不知道敬畏知识,不知道敬畏长辈,又怎么能真正长大? 所以无论是谁,敬畏之心不可无。只有学会敬畏,才会学会珍惜;只有敬畏,才会学会感恩;只有学会敬畏,才能学会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