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关于刘姥姥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刘姥姥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刘姥姥论文范文资料

刘姥姥在《红楼梦》情节推进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既然刘姥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刘姥姥人物形象。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首先先从刘姥姥的外观和衣着打扮开始说起。刘姥姥出场时,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妪,她穿着朴素,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此时,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出现在荣国府附近,年事已高的刘姥姥虽然满头白发,但是她身体依然硬朗。当她局促地出现在周瑞家时,可以看出刘姥姥自卑的心理。从刘姥姥外观和打扮来看,她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人。

但是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当她面对生活窘境时,刘姥姥敢于主动解决生活危机,她前往周瑞家央求见王夫人一面,从中展示了刘姥姥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特征。

刘姥姥是位知足常乐、生性乐观的人。刘姥姥到荣国府之后,她好不吝啬的将自己作为笑料,以供贾府众人玩乐。刘姥姥逗乐大家,不仅是为了给贾府众人留有一个好印象。刘姥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感念贾府上下对自己的恩情,为了让大家开怀一笑,刘姥姥甘之如饴地牺牲自己。

从刘姥姥屡次逗乐贾母来看,刘姥姥是位生性乐观之人,虽然生活窘迫,但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作者对刘姥姥进行这一形象塑造,也是为了和贾府位高权重之人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扩展资料:

黛玉三次雅谑,表面上好像讽刺刘姥姥,内在却写她爱重刘姥姥。刘姥姥给黛玉带来了非常特殊的快乐心情和艺术灵感。

如果说海棠诗、菊花诗洋溢着缠绵悱恻的诗意美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二进荣国府、两宴大观园便处处闪现着绮丽烂漫的画意美。它们共存于海棠诗社这个大段落,大大增强了《红楼梦》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这个老婆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正传。

刘姥姥她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前八十回,一进为求帮助,她小心谨慎,奉承周瑞家的,又奉承王熙凤,希望能够得到救济;二进是报恩,她带着劳动人民的质朴作为,被林黛玉戏称是母蝗虫,薛宝钗等也是哄堂大笑夸她诙谐的好,突出了林黛玉等人的不知劳动人民的辛酸艰苦。

续书后四十回的三进,则是映照了金陵十二钗之一巧姐的判词“余留庆”,是为了还王熙凤的恩情救助她的女儿巧姐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姥姥

1,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在言语中有着拘谨猥琐是为了拿取好处,那么在三十九回中的刘姥姥则丝毫没有表现出自卑和拘谨,在和贾府的女眷进行谈话时展现出的是诙谐和幽默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四十回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母清晨打扮的过程中凤姐为了捉弄她而在她头上插了一朵菊花,然而刘姥姥却并不因此而生气,反而笑称是“修了福”和“老风流”。

其次在贾母大摆筵席的过程中,入席时刘姥姥用诙谐幽默将自己比作牛和老母猪,并且用农村人特有的顺口溜表现出来,加上生动形象的鼓腮憋笑,不仅将自身的尴尬有效地化解了,而且还将大家都逗笑了。

在行饮酒令的过程中,刘姥姥更是将农家特色融入其中,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生动有趣,更是将刘姥姥自身的农村人形象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正是因为刘姥姥的这种性格特点,使得大观园中的众人都非常喜爱她,并且帮助她度过了难关。

2,深谙世故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并从中获得了荣府上下的欢心和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如在初次求助的过程中,刘姥姥并没有因为两家的旧交而贸然行事,因为深知两家的家境悬殊很难相互来往。

她首先找来了王夫人的陪房周大娘,请求在她的带领下去见太太,而且在请求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说是要寻求帮助的,而是说特意来看周大娘的,从而拉拢了周大娘的心,进而循序渐进地请求周大娘引见,而周大娘的显摆心理使得刘姥姥真的通过凤姐相助得到了帮助。

而且经过这一次的求助,刘姥姥明白了攀附富亲的好处,因此在四十回的时候为了能够保持和贾府的来往,将摘下来的新鲜瓜果蔬菜送至贾府,从而得到了贾母的接见,也给后续的再进大观园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体现了刘姥姥深谙世故的性格。

3,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

刘姥姥在通过周大娘的引见见到王熙凤并且得到银子的帮助时,为了感激周大娘,甚至从中抽取一块银子作为报酬;当因贾府帮自己度过难关时,会将自己种的瓜果蔬菜送至贾府;而当贾母逝世后,看见王熙凤病怏怏的时候,她也心生怜悯,并说出安慰人的话。

这种种现象和行为都表现出了刘姥姥所具有的知恩图报和善良淳朴的人物形象,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使得王熙凤非常信任她,甚至将见鬼的事情告诉了她,并将女儿托付给她。

王熙凤的性格不仅干练而且精明、要强,竟然肯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一个农村妇人,更是展现出了刘姥姥在王熙凤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种朴实善良是非常真实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品质使得她在贾府衰落时还会来大观园探望,甚至出谋划策解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4,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

当巧姐即将被卖至外潘王府时,王夫人和平儿等人都无计可施,而刘姥姥却站了出来,并且运用了鼓儿词上的方法,将巧姐藏起来,成功地解救了巧姐,而这个方法在当时甚至被平儿等人认为是一种玩笑。

在《红楼梦》中,平儿的形象一直是聪明伶俐的,然而在这个时候却没有办法,刘姥姥却在说笑间化解了燃眉之急,由此可以看出,刘姥姥根本不是简单愚笨的农妇,只是淳朴善良掩盖住了她的机智聪明,这正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扩展资料: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她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与王夫人的娘家连过宗的王家子孙,叫王狗儿。刘姥姥本靠着两亩薄田度日,女婿王狗儿因青儿板儿姐弟无人照看,便将她接到家中过活。

刘姥姥靠女婿过活,便一心一意为女婿一家生计操劳着,这一年年关将近,家中贫寒,连过冬的一应吃穿都没钱置办。

王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刘姥姥看不过,便提出叫王狗儿寻王家救济,王狗儿觉得打嘴现世的不肯去。刘姥姥说出了极有劳动人民大智慧的话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刘姥姥便带着孙儿板儿,去了荣国府,寻找曾经的王家二小姐,如今的贾家荣国府二房的二太太王夫人,寻求救济。因此引出了红楼梦里两次经典的刘姥姥进荣国府,还带来孙儿王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的一段姻缘。

刘姥姥她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前八十回,一进为求帮助,她小心谨慎,奉承周瑞家的,又奉承王熙凤,希望能够得到救济;二进是报恩,她带着劳动人民的质朴作为,被林黛玉戏称是母蝗虫,薛宝钗等也是哄堂大笑夸她诙谐的好,突出了林黛玉等人的不知劳动人民的辛酸艰苦。

续书后四十回的三进,则是映照了金陵十二钗之一巧姐的判词“余留庆”,是为了还王熙凤的恩情救助她的女儿巧姐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姥姥

写作思路:写作时从大处着手,尽量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全面详细的解答问题,并且紧扣问题的中心,把要表达的内容完整表述出来。

正文:

话说平儿回来,忽见乡下刘姥姥和外孙板儿来了,丫头们正往地上倒口袋里的枣子、板栗。见她进来。

刘姥姥忙上前问候:“姑娘好,早在电视里看到姑娘住的贾府不错,想来一趟,多亏昨日宝二爷来玩,才把我接了来。”早在前些日子。贾府特地把大观园中的屋子重新装修、粉刷了一遍。平儿与黛玉她们便领着刘姥姥和板儿来到装修不久的屋门口。

一开门——“哎呦!”一股浓重的油漆味迎面而来,丫头们忙闪到一旁,用袖口掩着口鼻;板儿两手捂着嘴,一扭头躲得老远;黛玉一嗅,忽觉胃中翻腾,立刻跑到院子里大吐特吐。宝玉鼻子一酸,只觉得眼睛疼,使劲眨了几下,竟流出了眼泪。

刘姥姥进了屋,被熏得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她一手搭住额头,东倒西歪,嘴里还一个劲说:“哎呦呦,贾府就是不一样,房里用的熏香都这么特别……”“啪!”地一声便倒了地。此时贾母刚到,见此情景立即吩咐姑娘们扶到秋爽斋休息,让贾政去查明此事。

“刘姥姥,刘姥姥……”这时,被熏昏了头脑的刘姥姥才渐渐回过神来。“老新家,还好吧?怎么了呀?”贾母着急地问。“回老太太 ,贵府用得熏香实在高级,闻了都让人恍恍惚惚,像飞上了天一样……”“报——”。

贾政有消息了,“刘姥姥刚才晕倒是中毒引起的。我带质检局的人来查,原因是刚装修的屋子油漆甲醛超标,还致癌呢……”“啊?——”众姑娘惊叫起来。

扩展资料: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多打了两石粮食”,就把头一茬摘下的瓜菜送来,以感谢贾家的关照。没想到,这一来,却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爱宠和厚待,并且给大观园的小姐太太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后十回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这时的荣国府已被查封,王熙凤已经落到“力诎生人怨”的地步,先前被她伤害的人们,都来乘机报复。她在众叛亲离、极端狼狈的垂死之际,却把自己的独生女巧姐托付给刘姥姥。

在封建社会里,所谓托妻寄子是了不得的仁义或信任。精明过人的凤姐,凭借她锐利目光看出,在当时的荣宁二府中,只有刘姥姥这个人才是善良的,才不会对她落井下石。

我非常喜欢你的作品

红楼梦刘姥姥毕业论文选题

刘姥姥,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演绎着一位公关人士的成功之道。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何以在贾府里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在《红楼梦》里,刘姥姥与贾府的渊源还得从他的女婿王狗儿说起,王狗儿的祖上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京官,与贾府王夫人的父亲认识,又因同是姓王,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 于是王狗儿家就结了贾府这一富户。后来偏偏这王狗儿家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这个关系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于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上演了。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旗开得胜,使一个小小的庄户人家和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逐渐建立关系。她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的援助,使这个庄户人家度过了难关。此刻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的使命仅仅完成了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戏份还在后头,这一回,刘姥姥可是大展身手,穿红戴绿,备受瞩目,让读者永远记住了这个老太太。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她第四个作用,就是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这里边就写到当时王熙凤的女儿,大姐抱着一个大釉子玩,那时候还没取名,还没取名叫巧姐呢,抱着一个柚子玩,见板儿手里拿着一个佛手,然后她就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这个佛手给大姐换了柚子,板儿呢已经对佛手玩腻了,玩很久了,他看见那个柚子又圆又香,就换了,好,这里头什么讲究呢?这个好像是冥冥之中缘分是佛手指引的结果,曹雪芹在这儿他是进行了这么一番暗示。所以,让刘姥姥起名,刘姥姥不就说了嘛,取个“巧”字,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

曹公说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脂砚斋在傍批注说“妙卿当的此句”可见妙玉在曹雪芹及他的合作者脂砚斋心中的地位。美丽和才华是妙玉夺目的光芒,更闪亮的是她和这浊世的非暴力的抗争,她不像晴雯那样一往无前,也不像宝玉般“嘴上的革命”,她有她的方式,即不合作。 红楼梦里要搞个民调,谁的人缘最差,恐怕非这位孤傲的妙玉不可。在红楼十二曲《世难容》中曹雪芹用“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来形容妙玉,脂砚斋的批语称其为妙卿,可见此女在曹雪芹和脂砚斋心中的地位。在10个脂批本中的靖藏本里面有这些一条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这就和高鄂续的后四十回妙玉的表现和结局完全不同。高鄂续书说妙玉喜欢宝玉,不安心佛法,虽在红尘外却动凡心,最后被强盗所掳不知所终。这个续书明显有问题,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排第六的唯一非贵族女性,她如果在故事中毫无作用,性格气质也无明显超越其他女性的地方,她进入正册的原因何在?妙玉实在是高鄂糟蹋红楼梦的一个例证,不足为信。根据靖藏本的批语妙玉应该最后是冒险回家乡来到瓜州渡口解救某人(很有可能是宝玉和湘云),牺牲掉了自己。妙玉给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场,和谁都不太亲近,又莫名的自负。看似一个讨厌的无情人,可正是这种人,才是内心有无限能量的人,甚至为了别人可以牺牲自己,距人千里之外更多是对自己的保护,只因内心过于干净,容不下这肮脏的世道,这世道自然也容不的她。此所谓“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一个因自己内心干净为被人嫉妒恶嫌的人,活在着肮脏人世不愿与其为伍,只能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免受伤害,妙玉之人既可敬也可怜。但人都有求得认同的本能,这使得她强调自己品位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对刘姥姥的厌恶就是最好的体现。有人因为这个讨厌其人,我倒是因为这个感到一种哀伤。这样一个气质独特的人,又文采出众的人,你还会在意她的孤傲吗?也无怪乎宝玉对她如此敬重,那怕她是有瑕疵的,她的美丽也是如此光彩夺目!进入12钗实至名归。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wWW.csPENgbo.com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红楼梦刘姥姥论文开题报告

论刘姥姥形象丰富性与多面性的塑造 刘姥姥在一般人印象中,是个粗鄙浅陋的乡村老大婆。改编的电视剧由于和原著尚有距离。更使一些未读过《红楼梦》原著的人认为刘姥姥就是这一个扁平人物。这是一种偏见。本文拟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对刘姥姥形象的丰富性与多面性作一分析探讨。 一、自卑与良尊 刘姥姥是自卑的。家境的贫寒、经济地位的低下决定了她自卑脚心态。这从她在贾府中的言谈举止可以充分表现出来。 然而,却不尽如此。 临去贾府以前,以姑爷面前,刘姥姥是极有“见识”的:责备姑爷“不象个男子汉大丈夫”,替姑爷出主意,让他到金陵贾家去“走动走动”;那教训姑爷的一番话也极有气派:“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子。这‘长安’城中,遍地皆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及至进了城,走到荣府大门前下石狮子旁年,见到的采只不过是贾家的一干赶车抬轿的人,刘姥姥的气儿却先软了,她陪着笑:“烦请哪位大爷”帮她把周瑞家的找来,原先的气派早已无影无踪。 见到周瑞家的以后,刘姥姥的心态又有了变化。这从她同周瑞家的几句简短的对话中就可以品味出来。 一见面,刘姥姥便“迎上来笑问道‘好啊?周嫂子。’”。这声问候,含义非常丰富。一方面,刘姥姥是来求人的,因此要热情主动地问好;另一方面,由于周瑞 “昔年争买田地一事”得过“狗儿他爹之力”,多少欠着刘姥姥些人情,所以刘姥姥的问候中又多少带点自得与自负。这和第二十四回贾芸为谋差事来找凤姐那种“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接下来,听到周瑞家的说“几年不见,我就忘了” ,刘姥姥便软里带硬地回了一句“ 你老是‘贵人多忘事’了,哪里还记得我们?”表面上是奉承,实行上在心里把自己与对方摆平的,只不过毕竟是有求于人,所以在“贵人多忘事”.后边还带了一个“了”字,以使语气不至太唐突罢了。 见到凤姐,刘姥姥的自卑、惶恐掩也掩不住,不由得都跑出来了。当周瑞家的把她带进凤姐房间,凤姐先装没看见,继而未“忙欲起身,扰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时,刘姥姥一失见到周瑞家时那种活泛与健谈,话都说不出来了,只是早“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此时的刘姥姥话虽不多(除了问安以外几乎没说话),但内心的拘谨,紧张却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下面刘姥姥和凤姐对话的几段时写得非常精彩。、刘姥姥从开口和凤姐说话,到最后表明来意,绕了很大的圈子。刘姥姥先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到这里,没得给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象。”一番表白,力图说明自己原本是不想来打扰的。待周瑞家的讲道“有什么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时,刘姥姥仍是说“也没甚的说,不过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仍未进入正题。等到周瑞家的给她递眼色,她才觉得非说不可了,但仍是“未语先红了脸”, “勉强说道:‘论今日初次见,原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少不得说了……’”又绕了一下,还是没有说出。直到第四次重又提起话题,才一咬牙硬着头皮把头说的一口气全倒了出来;“我今日带了你侄儿,不为别的,因他爹娘连吃的没有,天气又冷,只得带宁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完心中扰不能静(读到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刘姥姥心里扑通扑通的跳声)。为了掩饰,“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里怎么教你的?打发咱们来做煞事的?只顾吃果子!” 无疑,刘姥姥这几段话够自卑的,这从凤姐的表债、反应也看得出来。但是,这些看似自卑的语言却包含了大于字面的内容。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自卑下面所掩盖的自尊。刘姥姥一次又一次的开不了口,一绕再绕,及至话说出后又佯装训斥孙子,都表明她这样低三下四的求人是不得已的,需要怎样的勇气。七十五岁的人了,为了女儿一家大小的温饱,抹下老脸去求一个年仅十八九岁的琏二奶奶,还不得不一口一个“你老”,这口,难道是容易开的么?显然,如果没有自尊心,她是不会这么绕的。这一点越到后边便越看得明白。 在第一百十三回里,凤姐生命垂危,要刘姥姥替她 祷 告,并“在手腕上退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且看刘姥姥是怎么说的:“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家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就是我替姑奶奶求去,也是许愿,等姑奶奶好了,要花什么,自己去花罢。”这时的刘姥姥,经济上已缓了过来;只要日子过得去,她并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更不会乘人之危。这同贪财害人的马道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品格。 而且,刘姥姥也很有眼色。看到凤姐病危,且家道败落,不便叨扰,该说的说完之后,便告辞了。这时的刘姥姥,已几乎完全恢复了做人的尊产。 二、无知与聪明 刘姥姥庄户人家,进了荣府,很多东西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难免在很多地方显出无知来。听见钟“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心里便想道:“这是什么东西?有然用处呢?”见了八哥,便认为是“长出凤头儿来”的“黑老鸹子”。来到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便叫道:“哎呀!这里还有大庙呢!”并自作聪明地指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 ”然而,这只是一面。另一面,刘姥姥又是很聪明、很有见识的。 大姐儿病了,凤姐问她是什么原故,刘姥姥并不是一味的巴结、奉气承,而是直言道:“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层。再她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倒少疼她些就好了。”可谓一语中的,连凤姐听了也不得不点头。 贾芸、贾环、王仁三个趁贾琏不在,要把巧姐儿卖给外藩,平儿、王夫人急得没有办法,“只有大家抱头大哭”,正在这时候、刘姥姥来了。她听说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后,忽然笑了:“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她让巧姐儿藏到她屯里去,同时叫女婿弄人把巧姐儿的.亲笔信迅速送到贾琏那里。一件天大的难事就这样解决了. 由此可见刘姥姥智慧之一斑。 三、愚蠢与狡猾 刘姥姥给的人第一印象是愚蠢。连脂砚斋在评.点中也称她为“愚妇护。其次,在她“愚蠢”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狡猾”(一种农民式的狡猾)。 首先,她到贾府中去“打抽丰”并不是盲目的,而葺“知己知彼”,揣摩透了大户人家的心理。事实证明,刘姥姥的判断没有错。王夫人、凤姐对刘姥姥虽然从心眼里看不起,但也不愿意别人把他们看成“眼里没有人似的”。其间,刘姥姥说的一些话听起来的确很去,如“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 “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表面上看起来实在是贬低自己,但刘姥姥深知,只有这样的梦才能打动凤姐,达到自己的目的。站在刘姥姥的角度看,此可谓“吃小亏占大便宜”吧!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更是曲意逢迎。她任由凤姐几个摆布,充当笑料儿。凤姐“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作她插了一头”,她不仅不生气,还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进而还解释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引得贾母和众人大笑。刘姥姥任别人往她头上插花是愚蠢的,其自嘲却是聪明的。如果任由别人插花而不吭气,或者扭扭捏担,则更愚蠢。人生艰难,有时不得不利用一下自嘲。 贾母和众人谈到一种叫“软烟罗”的纱,叫凤姐找出几匹来糊窗户,刘姥姥便“也觑着眼睛,口里不住的念佛,说道:‘我们想做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 ”于是很快得到了贾母的许诺:“送这刘亲家两匹。” 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一路看便一路赞,:赞了贾母正房的“威武”,又赞黛玉小屋的“齐整”,话虽说得有些傻气,却满足了凤姐的虚荣心。凤姐道:“还有好的呢,我都带你去瞧瞧。”于是,刘姥姥便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凤姐和鸳鸯要在酒桌上捉弄刘姥姥,事先“悄悄的嘱付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奇怪的是刘姥姥这样一个“久经世代”的人,居然相信了她们的话。一开席“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一段始看有点假—— 说刘姥姥蠢,也蠢得未免太过了。比及看到后头,吃毕饭后鸳鸯向刘姥姥赔不是,刘姥姥说:“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是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才明白刘姥姥心里原是“明白”的。她明白贾母在荣府中的地位,也明白自己到荣府是干什么来的,从她的立场上来讲,她做得没有错,她完全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 四、口拙与巧舌 刘姥姥的嘴笨与不笨也是相对的:对贾家的人不摸底时,心里紧张,嘴便显得很笨,熟悉了,便显得不笨了。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话,有时嘴就笨,和地位平等(或低于自己)的人说话,嘴便不笨了。求人时,自尊心不肯放过自己,嘴便显得笨,送自产的瓜儿未儿时,腰杆挺直了些,嘴便不笨了。遇到不认识的事物,又竭力为讨好而去评头品足,嘴便显得笨;碰到自己熟悉的话题,嘴不仅不笨,还显示出能说会道来。 初见凤姐时,刘姥姥显得嘴很笨。她笨得难以开口,话也说不出来;等到开了口,却又一次次的上不了正题;等到上了正题,话又说得不漂亮。不仅凤姐觉得“她不会说话”,连周瑞家的走到外边也责备她,不该把板儿说成“你侄儿”。但是到后来,刘姥姥的话便说得流畅、漂亮多了。当贾母问她“这园子好不好”时,刘姥姥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闲了时候儿,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儿?谁知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虽是奉承,却恰到好处,不使人反感。 凤姐请刘姥姥给大姐儿起名时,刘姥姥也很会说话。她先问了大姐儿的生日,听说是七月初七,便说道:“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好。这个叫‘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依我这名字,必然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既表现了脑子来得快,会说话儿,又表达了善良的愿望,自然能够获得凤姐的好感了。 众人吃酒,鸳鸯行令,本欲看刘姥姥的笑话,刘姥姥却答得好极了。且看刘姥姥是如何对答的: 鸳鸯:“左边‘大四’是个人。” 刘姥姥:“是个庄稼人罢!” 鸳鸯:“中间‘三四’绿配红。” 刘姥姥:“大火烧了毛毛虫。” 鸳鸯、“右边‘幺四’真好看。” 刘姥姥:“一个萝卜一头蒜。” 鸳鸯:“凑成便是‘一枝花’。” 刘姥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既本色,又皆趣、也没有违反规定。本来,喝酒行令是为了开心,刘姥姥虽然说是不如小姐们的雅,却比她们的更好地达到了这个效果。 第三十九回“村姥姥信口开河”一段,也显示了刘姥姥的口才。她把“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叙迷得有滋有味,以至连贾母这样饱经世故的老者也听得极有兴致。即使没有的事、刘姥姥也编得象真的一样石比如;“若玉小姐雪下抽柴”,哄得宝玉寻根究底,要募钱修庙,还命小厮赔茗“按刘姥姥说的方向地名”去找了一趟庙址。 本文从刘姥姥语言的角度,对刘姥姥形象的多面性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推而广之,《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 尤其是主要人物― 的性格的多面性也可以从该人物的语言中充分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曹雪芹驾驭物语言的不凡功力。 【原载】 《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这个难度挺大的,你想花30个金币就给搞定,真是太天真了哈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 中西小说的结构艺术之比较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唐传奇《李娃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胜,莫之与京。”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短篇小说如蒲松龄《促织》是如此。长篇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也是如此。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往往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西方小说往往在时序上有倒叙、插叙和交叉叙述,有的小说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很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项链》,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2、原因分析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西方小说也与西方人类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忏悔)和未来(复活)的直线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往往以人物的意识之流动为主线进行故事的讲述。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长卷;苏州的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点有关。像唐宁街、罗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西方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韵致,让人感到西方人的机智过人与超人想象。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所谓“史”即《史记》,所谓“传”即《左传》。《史记》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对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则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述,同时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评点人物。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起源是东汉末年开始的对于佛经故事的讲唱,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讲究情节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中再讲小故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来。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既有人的情欲也有神的形体,与中国的神话不是一样的。中国神话是不发达的,不仅数量少,有的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一种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什么体系。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中国人“不语怪力乱神”,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因此,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当然所谓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应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三种要素;中国在四十年代以后在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说艺术也就产生了一种趋同的倾向。中西小说艺术结构对照研究,不能绝对化,要考虑到中西小说各自的情况的复杂性。(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之比较1、 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 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结尾词:“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2、原因探析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 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刍于狂夫之议也。(上海古籍,1998,2)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的影响,因而往往以事件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君子”和“小人”。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中西小说比较题目太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目的在于给出一种方式;平行的比较往往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种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离开了其文化与审美环境是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的,因此不能绝对化。

关于刘频论文范文资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43.7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关于刘邦项羽论文范文资料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谁说他不是英雄? 问世间西楚霸王谁人能敌? 垓下一役,张良小人卑鄙之极,将楚人老弱妇孺押解到霸王军寨四面,命其高唱楚歌。使其项军士气消弭,虞姬拔剑自刎以励项王之志;孰料霸王是何等重情重义的汉子!命八千江东子弟各自逃生,但将士们誓死不降,直至全军覆没。 垓下一战后,霸王来到乌江边,有一位老渔夫愿意冒死送他过江,以便他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但项羽他不肯,说江东子弟尽命陨于己手,再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也!安葬虞姬后,他震臂一呼:“时不我待!”随折断手中跟他叱咤疆场多年方天画戢,放走心爱的乌骓宝马,拔剑自刎!乌骓见此惨烈之景,悲鸣不已,绝食而亡!自此千百年后乌江边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为其哀娩叹息! 垓下一役,项羽失败,但虽败犹荣!刘邦虽胜,胜之不武

项羽出身高贵,而刘邦出身低微。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枭雄。按理说,我应该欣赏项羽,但是,我却欣赏刘邦。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这两个充满了矛盾的缺点。他强壮,勇猛,所向披靡。他渴望战斗,渴望和对方的主帅战斗。喜欢单打独斗,喜欢斗勇。这也就是项羽的匹夫之勇。他不适合当一个主帅,而适合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项羽的仁而爱人也是公认的,为什么没有傲慢骂人的刘邦得人心呢?这就归功于他的“妇人之仁”。人家刘邦派人攻打城池,谁打下来的,就赐给谁,而项羽,只是在平时嘘寒问暖饭。但是,在攻下城池的时候,项羽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肯分人。比起升官发财,分地封爵,嘘寒问暖算什么呢?所以,又引出了项羽另一个缺点——小家子气。当时项羽占领了咸阳,只是抢掠了一番又回老家了。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又回去坐他的楚霸王去了。项羽却觉得,如果有钱了不会老家去,岂不是衣锦夜行,谁看得见?由此可见,怪不得有人说楚人不过是沐猴而冠。项羽也因为他的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导致许多得力干将都离开他投靠刘邦去了。韩信,陈平,范增,钟离昧……哪一个不是出色的谋士?而项羽很幸运的拥有这么多能干的人,却不会用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错,项羽的种种做法,导致了他的失败。刘邦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却会用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色的领袖。韩信,陈平,张良,萧何……一个个为他所用;项羽能忍,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那么多的金银珠宝,但是张良一劝说,他毅然决然的退出寝宫;刘邦大方,谁攻下的地盘就归谁;刘邦不拘小节,为成大事从车上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来;刘邦不清高,他错了就会道歉,是英雄就赞赏。不管是敌还是友。我欣赏枭雄,所以我欣赏刘邦,欣赏曹操。英雄必然不能成功,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儿女情长,有太多的“规矩”。成大事者就应该不拘小节,为成功而不择手段。

可以参考易中天的 品人录 这本书,里面有详细评论项羽

坑吗,八百子

  • 索引序列
  • 关于刘姥姥论文范文资料
  • 红楼梦刘姥姥毕业论文选题
  • 红楼梦刘姥姥论文开题报告
  • 关于刘频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刘邦项羽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