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农民,他保存蔗农寸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在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了,渴望在城市创立新的生活。近代中国由于农村的急遽破产,沦为赤贫的农民成批的涌入城市,寻找新出路。这个形象是作家对于他们来到城市更加不幸遭遇的一个艺术的概括。到了城市,祥子选中拉车这一行,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最为自己的生活目的,他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决心,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经过三年的奋斗,终于买上车,可是拉了半年车,车子被人抢走了,重新积钱,车还没买上,积蓄又被人勒索去了,再买车没多久,又为生活所迫,不能不买掉车,每一场灾难,都是沉重打击。使他产生怀疑,但是他又努力振作起来,开始新的奋斗,他以坚强的意志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了反复的搏斗,显示出骆驼般坚韧的性格,这种富有特征的性格,充分反映出辗转于城市底层的个体劳动者对于较好生活的渴望是何等迫切,为此做出的奋斗又是何等顽强,而且象祥子这样要强的人,进行艰苦的挣扎,结果还是失败,也就更加有力的说明了他们卑贱的命运绝不是个人努力所能改变得了的,在祥子的形象里,个性与共性,个人的特殊经历与大家的共同遭遇,都很好的统一在一起,使这个人物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悲剧常常是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此产生出悲剧的艺术效果和思想作用。最早的悲剧理论已经明确提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的人”的主张,要求作家突出悲剧人物的美好。《骆驼祥子》正是这样塑造祥子形象的,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形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的很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写祥子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还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子充饥,又倾注着对苦难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深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祥子的品质,作者甚至用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 然而这个在地狱里都是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做成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赌,他嫖,他懒,他狡猾”他大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讨厌拉车了,连他的外形也变得肮脏,猥琐了。小说结束时,他已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无业游民了。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更重要的还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最后却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养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一切的侮辱和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正是由“人”到“牲口”的蜕化。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的好的毁灭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的肉体上的毁灭,而是人物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的毁灭,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了去,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祥子为什么会具有特别强烈的悲剧意味的原因所在。 (二) 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描写都很简短,事情也发生的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和一切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数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预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祥子时遇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的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 祥子悲剧的成因,还通过祥子自己的婚姻问题体现出来。把车场主刘四的女儿,老姑娘虎妞引到祥子的生活圈子,描写他们感情上生活上的纠葛,这成为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祥子在不理想的婚姻中与虎妞结合了。他们的结合始终都是很不自然的,虎妞是车场老板刘四的女儿,刘四是个流氓,无赖,既凶残又伪善。在他的教育下,虎妞成了一个粗野,泼辣的女人,也打下剥削阶级的烙印,刘四为了让虎妞帮他经营车场,已经是三十七八的大姑娘了,仍然不让她结婚,要虎妞为他断送青春。但是他也与其他青年妇女一样,追求着自己的婚姻自由,他爱年轻,老实,勤俭的祥子,对他表达的感情也是真切的,他时时疼着祥子,并不是玩着祥子。因此,她的处境令人同情,她执意要与祥子结合,这对于她所处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叛逆行为。但是,由于他们两个各自的经济地位不同,使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种种矛盾,特别是各自的生活道路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成为祥子终生的痛苦。虎妞对他有真情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有她的利己主义的因素,她希望得到父亲的同意,由她和祥子来经营车场,至少想靠她自己的一些体己钱“弄上两三辆车”,当上一个小车主,而祥子与虎妞不同,他是从他的阶级立场出发,打算自己有车,“生活的舒服一些”,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到乡下娶一个年轻力壮,吃的苦,能洗能做的姑娘”。显然,他们两个人在生活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预示着他们婚后必然有矛盾,有冲突,决不是相安无事。他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而活着,虎妞一心想买上几辆车,当上车主,祥子可以不再出车,可以整天陪着她。而祥子却时时避开他所厌恶的虎妞,如果要整天呆在家里陪着虎妞,那是件十分痛苦的事,再则对于勤劳成习的祥子来说,本来也不惯于这种清闲享乐的生活,他只想拉车,他爱拉车。而虎妞仗着她经济上的实力,总想让祥自听她的摆布。这使祥子感到痛苦和委屈,虽然祥子也由理直气壮的地方,但他清楚的感到“要了她,便没了他”,自己不过是在老婆手里讨饭吃,尽管如此,祥子的生活还是有着落的。不幸的是在他们生活已年多后,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而无路可走,堕落下去。 祥子的婚姻悲剧,使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打击并不轻于前两次。逃兵和特务没有可以置他于死地的权利,但虎妞设下的圈套让他有苦难说。他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在她困难时弃之而去。处处碰壁的他不得不回到她的身边,他别无选择。在这件事上,他无能为力,他清楚的意识到“命是自己的,可是却叫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两次打击更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直入人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归根到底,祥子个人生活上的不幸遭遇来自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上所产生的悲剧,进一步控诉和揭露了罪恶的社会制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骆驼祥子》又是一个性格悲剧,。酿成这样一个悲剧,除了来自社会的压迫剥削,还有悲剧主人公自身性格上的原因。 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点性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他和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同在曹府帮俑,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在他的身上,当个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政界不在于祥自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疑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作家对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做了细致的挖掘。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者干着,他便想起那会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的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早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但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先是充满了希望的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如果把他们区别开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从一开始祥子就安于命运的安排而无所祈求,不就没有这一切,至少不会令人如此同情和叹息了吗?祥子的性格和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描写中表现的十分清楚。 这样的性格悲剧,不仅在当时能引起读者的反省,到了今天,诸如此类的小生产意识依旧残存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妨碍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描写也就依然能够使人激动,发人深思,并且从中得到启发。 (三) 作者通过对祥子灵魂深处的挖掘,成功的塑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典型形象,揭示了祥子的悲剧来自罪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社会不仅夺去了他的车,抢走了他用汗水积蓄起来的前,更可怕的是夺走了祥子纯洁的灵魂和劳动人民的美德,毁灭了他的灵魂。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比灵魂更可贵,比失去灵魂更严重的了,作者正是通过祥子的形象,强烈的控诉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作品通过祥子这一形象,为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显示了《骆驼祥子》这一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五四”以后反映人力车夫生活的作品都没达到这个高度,而《骆驼祥子》无论从思想的深度和艺术技巧上都很成熟。作者通过描述祥子进行多次顽强的抗争企图获得一个独立人权的失败过程,引人深思,启示人们去思考他们若何摆脱不幸的命运和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是祥子形象通过个人奋斗道路的失败给人们的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悲剧作品总是呼唤和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斗争的艰巨,以及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痛苦,同时严肃的表达了与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一切告别的愿望,期待着他们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即使作品所描写的一切灾祸,苦难,失误等真的都过去了,悲剧——尤其是期中的杰出者——却能一起真实的描绘和严峻的思考,充满了激情的理性和散发这理性的激情,以及由此构成的悲剧性,继续给人以激动和启迪。不仅记载于文学的史册上,也铭刻在人们的心灵中。《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祥子来自乡间,为生活来到城市,最后选中拉洋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三起三楼 最终以失败告终。祥子的一生,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破产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的沉沦,因而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时代因素。作者带着对民族、文化的出路的关切来剖析祥子的命运,既从传统文明中的积极因素出发批判现代畸形文明的负面效应,为传统美德的沦落而痛惜,又不满于祥子身上所积淀的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既诅咒那个“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的社会和制度,又痛心于无知、愚昧的善良民众在病态的旧社会的堕落。
祥子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人公。他原是破产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那时他勤劳、不屈、好强,有着执著的生活理想。初到北京城时,尽管祥子已经经历了生活的打击,但他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做了人力车夫以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因为他天真地幻想:“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就可以不受车主剥削,就能过上“独立”、“自由”的生活。为了这个希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终于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然而,好景不长,军阀混战,夺去了他的车,毁了他的理想。经受了这次生活打击之后,祥子没有灰心,为了能再度买车,他又开始“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早出晚归,多拉快跑。但祥子依旧没有料到,在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包围下,下层小人物总是被敲诈、被捉弄。就在祥子没日没夜地再次向着自己的理想冲击的时候,又因进步的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牵连了他,反动政府的侦探趁机上门敲诈,拿走了他打算买车的全部积蓄。这次打击,使祥子精神上受到了不小的挫伤,“他好像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但很快,祥子还是挣扎着又重新站了起来。后来,他在虎妞的资助下,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尽管因为这车是祥子用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换来的,他拉着它心里很不舒坦;但祥子毕竟还是有了自己的车,他总算是圆了自己的买车梦。然而,祥子依旧还是没有想到,自己即使是这样屈辱地生活着,社会还是不容他。不久,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不得不卖掉车,为虎妞料理后事。这次打击,祥子的心灵再次受到严重摧残,他开始抱怨生活,觉得他的生活愿望总“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后来,他心爱的小福子也因生活所迫上吊自杀了。这最后的打击使祥子万念俱灰。从此,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任何企望和信心,彻底地从先前热爱拉车,到讨厌拉车,到最后拉不动车;从先前忠实义气,变得厚颜无耻;从先前矢志不移,到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最后完全蜕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没有了魂灵的行尸走肉。作品通过祥子的悲剧,概括了旧中国城市人力车夫的血泪生活和共同命运,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祥子最后堕落了,由人变成了“鬼”。“鬼”的形象固然是丑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使祥子这样一个曾经有生气、纯朴、有理想的青年堕落成“鬼”的呢?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在于:它不仅让人通过祥子的悲剧看到千千万万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更让人们透过祥子由人变成鬼的悲剧去思索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 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首先是吃人的旧社会。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原本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勤奋、顽强去求得独立的生存地位的,但他却不断受到摧残,这其中既有抢他车的大兵,又有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既有欺、压迫他的虎妞,又有愚弄他的陈二奶奶,以及诱惑他的夏太太等。正是这些兵匪特务,社会渣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不断地盘剥祥子,压迫祥子,最后,毁了他的理想,吞噬了他的灵魂,摧残了他健壮的身体,使他蜕变成了一头走兽。作品在表现祥子由人变成鬼的悲剧的同时,笔锋所向始终是黑暗的社会。这就使人们在看到祥子悲剧的同时,进一步看到了吞噬祥子灵魂、将他逼入堕落深渊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它吃人的本质。应该说,这是作品最有思想价值的地方。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原本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勤奋、顽强去求得独立的生存地位的,但他却不断受到摧残,这其中既有抢他车的大兵,又有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既有欺、压迫他的虎妞,又有愚弄他的陈二奶奶,以及诱惑他的夏太太等。正是这些兵匪特务,社会渣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不断地盘剥祥子,压迫祥子,最后,毁了他的理想,吞噬了他的灵魂,摧残了他健壮的身体,使他蜕变成了一头走兽。
略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格内容提要: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悲剧作品,作品描写的洋车夫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较早出现的劳动者形象之一,他的人生道路的坎坷更多地来自于其自身的性格和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物安于命运安排的性格,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婚姻的不幸。祥子这一形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显示了这部悲剧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悲剧的祥子 悲剧的性格 黑暗的社会 不幸的婚姻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车夫骆驼祥子的形象,是对车夫性格的深刻的描绘。它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腐朽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小说在效果上,明确地使读者意识到在生产关系大变革中,徘徊在原有的衢巷内,而不肯置身新的生产关系中的人,虽说他不是剥削者,不是众矢之的,但也走的是一条历史的悲剧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祥子的悲剧也是他的性格造成的。笔者无意在分析《骆驼祥子》中,以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但不认识祥子性格上的复杂性,也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优秀文学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应集中在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上。故高尔基说:“典型是时代的现象”1。认识某一文学典型,既要探求其所蕴涵着的丰富社会内容,又应明了其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其命运必然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就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来说,既有性格上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影响,以及婚姻上的悲剧,笔者试就这三方面,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一、祥子的性格�(一)、纯朴,善良,为人正直的祥子。起初,祥子纯朴,善良,为人正直,具有奋斗的性格及美好的精神世界。祥子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是农村破产后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为此,“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但他终于选中了拉车这一行。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吃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他看来,拉自己的车就可以“不再受拉车人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他认为:有他的身体和力气,多拉快跑,省吃俭用,过不了几年一定能达到目的。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的奋斗精神,构成了祥子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祥子勤劳刻苦,刚强性格的同时,还从更广阔的生活内容上,着力揭示了他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当他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饿得发昏时,便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来羊肉包子;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地给予同情和帮助。这些,都显示了祥子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美好心灵。其次,祥子性格中蕴含着反抗及独立自主的要求。祥子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他的性格中的反抗要求也有所体现。比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理,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自立,也正是他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他不愿听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60辆车,不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具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
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车夫骆驼祥子的形象,是对车夫性格的深刻的描绘。它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腐朽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小说在效果上,明确地使读者意识到在生产关系大变革中,徘徊在原有的衢巷内,而不肯置身新的生产关系中的人,虽说他不是剥削者,不是众矢之的,但也走的是一条历史的悲剧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祥子的悲剧也是他的性格造成的。笔者无意在分析《骆驼祥子》中,以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但不认识祥子性格上的复杂性,也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优秀文学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应集中在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上。故高尔基说:“典型是时代的现象”1。认识某一文学典型,既要探求其所蕴涵着的丰富社会内容,又应明了其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其命运必然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就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来说,既有性格上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影响,以及婚姻上的悲剧,笔者试就这三方面,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一、祥子的性格(一)、纯朴,善良,为人正直的祥子。起初,祥子纯朴,善良,为人正直,具有奋斗的性格及美好的精神世界。祥子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是农村破产后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为此,“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但他终于选中了拉车这一行。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吃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他看来,拉自己的车就可以“不再受拉车人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他认为:有他的身体和力气,多拉快跑,省吃俭用,过不了几年一定能达到目的。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的奋斗精神,构成了祥子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祥子勤劳刻苦,刚强性格的同时,还从更广阔的生活内容上,着力揭示了他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当他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饿得发昏时,便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来羊肉包子;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地给予同情和帮助。这些,都显示了祥子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美好心灵。 其次,祥子性格中蕴含着反抗及独立自主的要求。祥子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他的性格中的反抗要求也有所体现。比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理,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自立,也正是他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他不愿听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60辆车,不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具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二)、祥子的自私、堕落及其毁灭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典型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他和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不同,虽然同在曹府帮佣,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在他的身上,当个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祥子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疑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作家对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做了细致的挖掘。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早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但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先是充满了希望的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如果把他们区别开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从一开始祥子就安于命运的安排而无所祈求,不就没有这一切,至少不会令人如此同情和叹息了吗?祥子的性格和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描写中表现的十分清楚。经过3年努力买上的那辆车,不久就又被乱兵抢去了,他重新积攒的钱,还没等买上车,又被特务勒索去了。在失去车和钱的情况下,他仍未失去再买一辆车的希望,可是虎妞的难产身亡,又使他失去了最后一辆车,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于把车当成生命的祥子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社会的压迫,世事的昏暗,使祥子感到了做人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同小福子的结合上,不幸的是他同情和喜爱的小福子又在黑暗势力摧残下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一个想凭借自己力气吃饭的个体劳动者,就这样被旧社会一口一口地吃掉了。祥子在不可抗拒的黑暗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祥子的失败,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物质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毁灭。作家在塑造祥子形象的过程中,突出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惊人变化。旧社会摧毁了他的人生理想,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过去,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满怀希望地去奋斗,但当这些都成了泡影的时候,他对生活就不再有什么渴求了,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甚至打架斗殴无所不为的人,原先“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后来几乎变成了一个只为捡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的“狗”,正如老舍在小说初版的结尾中所写的:“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来,埋起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对祥子沉痛的批判,更是对罪恶旧社会的悲愤控诉。可见,祥子这一形象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有力地概括了城市个体劳动者的生活道路。他们为了生存,不顾一切地拼命挣扎,但终于失败。这样的性格悲剧,不仅在当时能引起读者的反省,到了今天,诸如此类的小生产意识依旧残存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妨碍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描写也就依然能够使人激动,发人深思,并且从中得到启发。二、黑暗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描写都很简短,事情也发生的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和一切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就是祥子遇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地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作品深刻地说明: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想以个人的力量,通过个人奋斗的道路来实现生活地位的改变是不可能的,无论他们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无济于事。三、不幸的婚姻祥子悲剧的成因,还通过祥子自己的婚姻问题体现出来。把车场主刘四的女儿,老姑娘虎妞引到祥子的生活圈子,描写他们感情上生活上的纠葛,这成为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祥子在不理想的婚姻中与虎妞结合了。他们的结合始终都是很不自然的,虎妞是车场老板刘四的女儿,刘四是个流氓,无赖,既凶残又伪善。在他的教育下,虎妞成了一个粗野,泼辣的女人,也打下剥削阶级的烙印,刘四为了让虎妞帮他经营车场,已经是三十七八的大姑娘了,仍然不让她结婚,要虎妞为他断送青春。但是她也与其他青年妇女一样,追求着自己的婚姻自由,他爱年轻,老实,勤俭的祥子,对他表达的感情也是真切的,他时时疼着祥子,并不是玩着祥子。因此,她的处境令人同情,她执意要与祥子结合,这对于她所处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叛逆行为。但是,由于他们两个各自的经济地位不同,使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种种矛盾,特别是各自的生活道路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成为祥子终生的痛苦。虎妞对他有真情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有她的利己主义的因素,她希望得到父亲的同意,由她和祥子来经营车场,至少想靠她自己的一些体己钱“弄上两三辆车”,当上一个小车主,而祥子与虎妞不同,他是从他的阶级立场出发,打算自己有车,“生活的舒服一些”,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到乡下娶一个年轻力壮,吃的苦,能洗能做的姑娘”。显然,他们两个人在生活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预示着他们婚后必然有矛盾,有冲突,决不是相安无事。他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而活着,虎妞一心想买上几辆车,当上车主,祥子可以不再出车,可以整天陪着她。而祥子却时时避开他所厌恶的虎妞,如果要整天呆在家里陪着虎妞,那是件十分痛苦的事,再则对于勤劳成习的祥子来说,本来也不惯于这种清闲享乐的生活,他只想拉车,他爱拉车。而虎妞仗着她经济上的实力,总想让祥子听她的摆布。这使祥子感到痛苦和委屈,虽然祥子也有理直气壮的地方,但他清楚地感到“要了她,便没了他”,自己不过是在老婆手里讨饭吃,尽管如此,祥子的生活还是有着落的。不幸的是在他们生活一年多后,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而无路可走,堕落下去。祥子的婚姻悲剧,使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打击并不轻于前两次。逃兵和特务没有可以置他于死地的权利,但虎妞设下的圈套让他有苦难说。他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在她困难时弃之而去。处处碰壁的他不得不回到她的身边,他别无选择。在这件事上,他无能为力,他清楚地意识到“命是自己的,可是却叫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两次打击更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直入人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归根到底,祥子个人生活上的不幸遭遇来自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上所产生的悲剧,进一步控诉和揭露了罪恶的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1]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版[2]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3]赵雪明.《试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I],《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
【摘要】《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 日益凋敝的农村已使他无法继续生存,他“生长在乡间”,“失去父母与几亩薄田”之后,来到城里,希望以自己的足壮和诚实创造出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定拉洋车,并把“能自己打上一辆顶漂亮的车”作为一个必能达到的志愿和目的。这个志愿的确立,从侧面表明了祥子并没有摆脱农民的思维方式。他想买车并做个独立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他觉得车像土地那样稳当、可靠。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骨感的! 祥子一开始斗志有多昂扬,后来在现实的一系列物质剥夺下的精神堕落就有多痛苦,甚至更彻底!故事的结局,在各方面的影响下,“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变成了“社会病态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关键词】祥子 个人奋斗 底层市民 堕落 悲剧命运 【引言】老舍先生通过祥子这一旧中国市民个性主义形象的典型代表,以他人生经历的“三起三落”为线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出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根源,并在此之上引导读者探寻造成祥子的悲剧的重要影响因素。 【正文】 一.祥子的悲剧命运——“三起三落” 1.买车与丢车 祥子从有了“自己打一辆顶漂亮的车”的志愿后,便“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功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是现打的,不要旧车见过新的”。但由于“事实并不完全帮助希望”,祥子花了整整三年,才凑够一百块钱。原来想“买辆最完整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当残酷的现实第一次摆在“坚壮、沉默、而又有些生气”的祥子面前,他只能选择无奈地妥协了。 往后的每一次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祥子总算有了自己的车,他兴奋、激动,“几乎要哭出来了”,他把买车的日子当做早已被自己遗忘的生日。此时的祥子,是无比幸福的!他对未来有着明确的希望,甚至天真地觉得他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开车厂子。 不久,在拉学生上清华时,连车带人都被大兵抓了。 至此,祥子丢了他的第一辆车。 在这次变故中,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以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这是祥子来到城里面对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打击,他不明白“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坚强的祥子在这次来自战乱与政府的剥削与压迫下留下了辛酸的眼泪。他的疑问,在当时也不会得到任何解答! 这是祥子的“一起一落”。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底层的劳动者,即使是像祥子那样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也终究难以逃脱生活的枷锁。他们,依然无法在那动荡的岁月里,改变自己的人生。 2.拼命攒钱与被敲诈 祥子带着三匹骆驼逃出兵营,将它们卖给一个老者。原本指望着三匹骆驼能凑够买新车的钱,却仅仅换来三十五块钱,外加落了个“骆驼祥子”的外号。 失去了第一辆车,祥子更加拼命地攒钱。“没有包月,他就拉整天,出车早,回来晚,他也非拉一定的钱数不收车”,还开始抢别人的买卖,“‘骆驼祥子’的名誉远不及单是‘祥子’的时候”。 为了有固定的收入,祥子到杨先生家拉包月,但却和拉散座儿一样不顺心。“杨先生和杨太太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最后祥子忍无可忍,辞职回了人和车厂。不想却落入虎妞的圈套,一步步失去了那丁点掌握自己人生的权利。 为了继续攒钱,也为了躲避虎妞,祥子到曹宅拉了包月。 曹先生一家都“把祥子当人看”,在曹宅,祥子过得还算舒心,他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尊重。 可惜,祥子注定不能安稳! 孙侦探的到来,让曹宅一夜间人去楼空。祥子“碰到点儿上”,被孙侦探敲诈去了拼命攒下来打算买车的所有钱。 这是祥子的“二起二落”。孙侦探的顺带敲诈对祥子——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而言,却是致命的打击。这一打击,让祥子已渐渐灰暗的生活变得更加暗淡!祥子所代表的底层市民,在那个特殊时期,毫无立足之地。他们只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罢了。 3.再次买车与卖车 祥子“稀里糊涂被结了婚”后,虎妞为他买了二强子的车。虽然是“老婆给买的,但总算是又拉上了车”。后来虎妞难产,“在夜里十二点,带着个死孩子,断了气”。祥子为安葬虎妞,又把车卖了。他又一次沦为一无所有! 这是祥子的第三次“起落”。 “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了;三起三落,像个电影,永远抓不住,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虎妞虽然厉害,但是没有她,怎能成个家呢?” 曾经那样坚壮要强的祥子,一直想实现自己买一辆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志愿。如此微小的愿望,在当时,似乎都是天方夜谭。 虎妞死了,祥子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堕落为“一般车夫”了。可因为小福子,他又有了希望,他想在找曹先生之后去看小福子,告诉她:“祥子并没混好,可是决定往好里混,咱们一同齐心努力的往前奔!”奈何偏偏事与愿违。小福子自杀了,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祥子,他彻底堕落了!“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 二.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祥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三个:自身性格、社会环境、个人情感。 1.主观原因:自身性格的影响 祥子是农民出身,“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到了城里,虽然成为了人力车夫,人身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但思想并没有!在遇上事儿时,仍然受到小农思想局限性的影响。他始终只想通过拉车发家致富,从未想过可以跳出拉车的圈子,仿佛他就是为拉车而生的,因为车和土地一样稳定、可靠。高妈和方太太都曾劝他“让钱生钱”,但他不肯接受新事物,固执地认为银行的折子只是个。 祥子身上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还体现在他面对打击时,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妥协上。 遭到杨家一次次的剥削,他一次次地忍让;面对虎妞的逼迫,他不是果断离开北平城,而是在纠结一通之后选择妥协…… 在他身上,有着勇敢、坚强、乐观的一面,却也有着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一步步走向堕落的软弱与妥协的性格,而这,便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年代,处于这一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底层市民,即使他们如前期的祥子那般要强,也终究逃不过社会的无情碾压。在当时,个人奋斗实难有立足之地。压榨与冷漠,始终多于温情!这一点,在祥子和老车夫老马的身上,被展露无遗。 3.个人情感的不幸加快了祥子的悲剧发生 祥子的个人情感主要是围绕虎妞和小福子这两个女性展开的。 虎妞与祥子的结合,对祥子而言,确实是一段不幸的婚姻。他们的婚姻,是畸形的、不美满、不平等的。祥子名为虎妞的丈夫,实为其仆人,“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虎妞介入祥子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或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他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小福子是祥子重新振作的最后希望,她的自杀,成了压垮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至此,祥子彻底堕落成为一个社会渣滓、一具行尸走肉。用原著的话来说,他便是“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所以说, 个人情感的不幸,加速了祥子的悲剧发生。 【结论】多方面的原因,让一个要强的底层市民代表,堕落得如此彻底! 祥子已不再是祥子!他失去的,不只是车和积蓄,还有过去那个淳朴、坚强、进取、乐观的自己。 鲁迅先生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老舍先生也是如此做的! 他把祥子的悲剧一点点拆解,让祥子一步步走向堕落。也许,他是想用祥子的悲剧唤起更多人的斗志,让更多人认识到:不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奋斗再励志,也终究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老舍 《骆驼祥子》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8年
“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浅析一、祥子的悲剧命运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勤劳、纯朴、善良的他,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渴望在城里创立新的生活。进了城的祥子,选中拉车这一行,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的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缥赌。“平日最怕最可耻的一件事,现在他打着哈哈似的泄露给大家。”为了喝酒,到处钱,连他一直都尊称好人的曹先生家,他也行。更有甚者,为了多弄几个钱享受生活,他竟出卖阮明。最后,他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来维持生计。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垃圾,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二、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祥子是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他没有父母,乡村生活的破产使他来到了城市,他希望凭借拉车在城市谋生。祥子之所以选择拉车作为自己的职业,是因为拉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力气活而不是技巧活。祥子有强健的体魄:“到城市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他相信凭借自己强健的体魄,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高等的车夫,过上独立有尊严的生活。当他想到有一天他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时,傻子似地自己笑了。由此可见,祥子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身体自信的基础上的。他对自己能成为一名高等车夫的想法深信不疑:“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认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这表明,祥子已经做好了出卖体力的准备,他要用自己的劳动实现买车的理想。祥子的劳动一开始就带有“异化”色彩。在这种带有“异化”色彩的劳动中,祥子想象中的带有表演色彩的拉车过程中身体展示时的快感荡然无存,祥子成了自己劳动“对象”的奴隶而不是主人。这就意味着祥子从一开始便无法保持身体的自足与完整,他的身体开始与他本人分离,自足的身体开始异化。他对自己身体的过分自恋与身体被迫“异化”之间的冲突,则使祥子的理想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而这仅仅是他悲剧性命运的开始。开始的时候,祥子还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乡间小伙子,带有乡间小伙子的纯朴与善良。祥子知道自己的全部财产只有自己的身体,知道怎样照看自己的身体,也晓得如何把自己的身体投资到梦想中去。与其他车夫不同,祥子拒绝沉迷酒色,以免葬送自己的身体。与洋车不同,祥子认为这个身体生下来就属于他自己,他深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但事实证明他错了,他与虎妞的性关系首先动摇了这一信念。尽管祥子对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不上,但他还是被她引诱了。虽然祥子在这件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他还是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走进这个陷阱。这件事使祥子开始直面自己身体里有着他自己以前所不知道而且无法控制的东西。尽管祥子对自己的行为颇感后悔“:不但身上好像粘上了点什么,心中也仿佛多了一个黑点儿,永远不能再洗去”,但“不管怎样的愤恨,怎样讨厌她,她似乎抓住了他的心。”这种矛盾的心态显示出祥子对自己性行为的暧昧态度。他始终无法确认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受虎妞赤裸身体的吸引还是排斥。他无法弄清自己身体的真实情况,更无法提出明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面对自己内在的性驱力,祥子无能为力“:渺茫的他感受到一种比他自己还要更有力气的劲头儿,把他要揉成一个圆球,抛到一团烈火里去,他无法阻止自己的前进。”
“骆驼祥子”悲剧探因 【相关摘要】“骆驼祥子”的悲剧一是普通人的生活悲剧,二是性格悲剧,三是命运悲剧,它们都离不开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 关键词:《骆驼祥子》;祥子;生活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 * 论《骆驼祥子》的心理描写 【相关摘要】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他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的精微观察和深刻认识,着力于主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揭示,使老实、要强、体面、自私的祥子的许多心理活动,在作者的传述和描摹中获得了充分的表现。可以说充分、适当和准确的心理描写是祥子形象塑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心理描写;祥子形象 * 略论骆驼祥子的悲剧 相关摘要】洋车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较旱出现的劳动者形象,老舍笔下洋车夫祥子的人生道路的坎坷更多地来自于其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他虽身处城市底层深受压迫,却不在新的生产关系之内,所以,这是个失去上地,又以小生产的观念在都市里挣扎并走向心死者的悲剧。作品最感人的地方,是阅读后所留下的准能救救祥子的呼声。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骆驼祥子形象;小生产者的悲剧 祥子是否该有如此结局呢?他身强力壮,肯吃苦,也无不良嗜好。他坚信,经过努力,定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虽然这理想不过是一辆属於个人的车子。经过三年的含辛茹苦,祥子终於用血汗换来一辆崭新的人力车。 没过多久,祥子遇到军阀抓夫,连人带车落进虎口。祥子后来只身逃走,继续 为实现「车梦」而拼命奋斗,却又遇到侦探抢掠,买车希望再次破灭。最后,祥子靠妻子虎妞的一点私房钱,终於买来一辆旧车,但旋即因妻子难产、去世和料理丧事,不得不把车卖掉。祥子从此过著自暴自弃、穷困潦倒的生活。 通过这个沉痛而悲伤的故事,作者似乎想告诉读者,命运之神残酷到这般地步 ,它可以恣意妄为地欺凌芸芸众生,无论你怎样挣扎上进,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读过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祥子的悲欢离合,祥子的苦辣酸甜,还有祥子从要强到堕落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对祥子这个人物角色的印象很深。 祥子要强。他为了不再寄人篱下,为了自己三餐不愁,拼了命地拉车。他不在乎买到车的时间离自己有多远多长,认为自己混出个头是早晚的事,三天、三个星期、三个月……就算是三年也能坚持住!祥子从来是孤言寡语的,和同行们也不亲近,所以他要人看得起自己,就算拉车也要混出点名堂来。在他拉车的人生旅途中,有几次不幸被病魔袭击,一病就是个十天八天的,甚至几个月!就算病得全身瘫软、拉车靠的双腿都站不住脚,祥子也不肯服输,他相信自己有强壮的体格、高大的身材,认为这点病不算什么,他还能走路,还能拉车。祥子,就是那么自信,要强。 祥子勤劳。从小就生在乡间,加上没爹没娘的,祥子吃过很多苦,也就磨练了他能勤劳能干的性格。他的目标就是拉上包月,挣更多的钱,把钱凑够了再买辆新车,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样钱就能挣得更多,接着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祥子,就是这么想的,他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地拉着车,不怕出汗、不怕累、不怕毒太阳、不怕冷风吹,不管严寒酷暑,他就这么辛辛苦苦,勤勤劳劳地拉着车,一天攒它个一毛五分的,好不容易攒够了一百块钱,就已经过了三年了,祥子,终于得到了一辆属于他自己的洋车,这是他辛勤劳动后得到的丰收。在人和车厂,他也停不下来,总要干点什么。同行们都在一旁说说笑笑,只有祥子一人在帮刘四爷干活,他们却认为祥子想巴结刘四,巴结虎姑娘,因此谋取私利等等,可他们不知道,勤劳干活儿不只是祥子的习惯,已变成一种性格了。 祥子忍气吞声。他向来不善言语,不与同行们交谈,没有知心朋友,祥子心里的任何委屈,任何欣喜,任何苦恼,都没有地方倾诉。因此同行们也常常误解他,认为他是自命清高,不屑于和他们交往,便处处为难祥子。但祥子并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仍然默默的做着他应该做的事。面对同行,他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解释自己的一言一行,只能憋在心里,只能用自己拉车的成绩来告诉他们,也只能用拉车的劳累来使自己忘记那些屈辱。虎妞逼祥子娶亲,他是千百个不愿意啊!虎妞,一个虎头虎脑的丑姑娘,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自己的名誉,欺祥子说有了他的孩子,多么大的屈辱,成婚后虎妞也常常压迫祥子,这他也忍了。 可是为什么最后祥子变了呢?是因为那个年代,那个黑暗的旧社会,逼他改变的。在那个时候,像祥子这样的人就会碰壁,混不出头,例如小马儿的祖父,年轻时也和祥子一样,心眼好,老了之后就连仅有的亲人——小马儿,也离他而去。但反而越狡猾的人还越能丰衣足食,例如孙排长,小小的排长竟能混个侦探当,还敲诈了祥子的三十多块钱积蓄……要强、勤劳、低眉顺眼……的祥子,到头来:工钱没了,只能去去借去赌;心爱的人没了,就去百房子解愁;车没了,也就没了事干,就去帮结婚的举旗子,帮出殡的举花环挽联,就用得来的十几个铜板混日子过,过一天算一天。正如书中结尾所说:“体面的,要强的,要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车夫骆驼祥子的形象,是对车夫性格的深刻的描绘。它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腐朽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小说在效果上,明确地使读者意识到在生产关系大变革中,徘徊在原有的衢巷内,而不肯置身新的生产关系中的人,虽说他不是剥削者,不是众矢之的,但也走的是一条历史的悲剧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祥子的悲剧也是他的性格造成的。笔者无意在分析《骆驼祥子》中,以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但不认识祥子性格上的复杂性,也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优秀文学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应集中在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上。故高尔基说:“典型是时代的现象”1。认识某一文学典型,既要探求其所蕴涵着的丰富社会内容,又应明了其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其命运必然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就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来说,既有性格上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影响,以及婚姻上的悲剧,笔者试就这三方面,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一、祥子的性格(一)、纯朴,善良,为人正直的祥子。起初,祥子纯朴,善良,为人正直,具有奋斗的性格及美好的精神世界。祥子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是农村破产后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为此,“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但他终于选中了拉车这一行。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吃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他看来,拉自己的车就可以“不再受拉车人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他认为:有他的身体和力气,多拉快跑,省吃俭用,过不了几年一定能达到目的。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的奋斗精神,构成了祥子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祥子勤劳刻苦,刚强性格的同时,还从更广阔的生活内容上,着力揭示了他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当他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饿得发昏时,便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来羊肉包子;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地给予同情和帮助。这些,都显示了祥子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美好心灵。 其次,祥子性格中蕴含着反抗及独立自主的要求。祥子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他的性格中的反抗要求也有所体现。比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理,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自立,也正是他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他不愿听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60辆车,不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具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二)、祥子的自私、堕落及其毁灭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典型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他和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不同,虽然同在曹府帮佣,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在他的身上,当个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祥子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疑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作家对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做了细致的挖掘。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早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但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先是充满了希望的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如果把他们区别开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从一开始祥子就安于命运的安排而无所祈求,不就没有这一切,至少不会令人如此同情和叹息了吗?祥子的性格和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描写中表现的十分清楚。经过3年努力买上的那辆车,不久就又被乱兵抢去了,他重新积攒的钱,还没等买上车,又被特务勒索去了。在失去车和钱的情况下,他仍未失去再买一辆车的希望,可是虎妞的难产身亡,又使他失去了最后一辆车,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于把车当成生命的祥子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社会的压迫,世事的昏暗,使祥子感到了做人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同小福子的结合上,不幸的是他同情和喜爱的小福子又在黑暗势力摧残下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一个想凭借自己力气吃饭的个体劳动者,就这样被旧社会一口一口地吃掉了。祥子在不可抗拒的黑暗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祥子的失败,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物质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毁灭。作家在塑造祥子形象的过程中,突出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惊人变化。旧社会摧毁了他的人生理想,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过去,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满怀希望地去奋斗,但当这些都成了泡影的时候,他对生活就不再有什么渴求了,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甚至打架斗殴无所不为的人,原先“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后来几乎变成了一个只为捡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的“狗”,正如老舍在小说初版的结尾中所写的:“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来,埋起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对祥子沉痛的批判,更是对罪恶旧社会的悲愤控诉。可见,祥子这一形象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有力地概括了城市个体劳动者的生活道路。他们为了生存,不顾一切地拼命挣扎,但终于失败。这样的性格悲剧,不仅在当时能引起读者的反省,到了今天,诸如此类的小生产意识依旧残存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妨碍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描写也就依然能够使人激动,发人深思,并且从中得到启发。二、黑暗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描写都很简短,事情也发生的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和一切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就是祥子遇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地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作品深刻地说明: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想以个人的力量,通过个人奋斗的道路来实现生活地位的改变是不可能的,无论他们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无济于事。三、不幸的婚姻祥子悲剧的成因,还通过祥子自己的婚姻问题体现出来。把车场主刘四的女儿,老姑娘虎妞引到祥子的生活圈子,描写他们感情上生活上的纠葛,这成为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祥子在不理想的婚姻中与虎妞结合了。他们的结合始终都是很不自然的,虎妞是车场老板刘四的女儿,刘四是个流氓,无赖,既凶残又伪善。在他的教育下,虎妞成了一个粗野,泼辣的女人,也打下剥削阶级的烙印,刘四为了让虎妞帮他经营车场,已经是三十七八的大姑娘了,仍然不让她结婚,要虎妞为他断送青春。但是她也与其他青年妇女一样,追求着自己的婚姻自由,他爱年轻,老实,勤俭的祥子,对他表达的感情也是真切的,他时时疼着祥子,并不是玩着祥子。因此,她的处境令人同情,她执意要与祥子结合,这对于她所处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叛逆行为。但是,由于他们两个各自的经济地位不同,使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种种矛盾,特别是各自的生活道路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成为祥子终生的痛苦。虎妞对他有真情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有她的利己主义的因素,她希望得到父亲的同意,由她和祥子来经营车场,至少想靠她自己的一些体己钱“弄上两三辆车”,当上一个小车主,而祥子与虎妞不同,他是从他的阶级立场出发,打算自己有车,“生活的舒服一些”,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到乡下娶一个年轻力壮,吃的苦,能洗能做的姑娘”。显然,他们两个人在生活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预示着他们婚后必然有矛盾,有冲突,决不是相安无事。他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而活着,虎妞一心想买上几辆车,当上车主,祥子可以不再出车,可以整天陪着她。而祥子却时时避开他所厌恶的虎妞,如果要整天呆在家里陪着虎妞,那是件十分痛苦的事,再则对于勤劳成习的祥子来说,本来也不惯于这种清闲享乐的生活,他只想拉车,他爱拉车。而虎妞仗着她经济上的实力,总想让祥子听她的摆布。这使祥子感到痛苦和委屈,虽然祥子也有理直气壮的地方,但他清楚地感到“要了她,便没了他”,自己不过是在老婆手里讨饭吃,尽管如此,祥子的生活还是有着落的。不幸的是在他们生活一年多后,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而无路可走,堕落下去。祥子的婚姻悲剧,使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打击并不轻于前两次。逃兵和特务没有可以置他于死地的权利,但虎妞设下的圈套让他有苦难说。他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在她困难时弃之而去。处处碰壁的他不得不回到她的身边,他别无选择。在这件事上,他无能为力,他清楚地意识到“命是自己的,可是却叫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两次打击更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直入人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归根到底,祥子个人生活上的不幸遭遇来自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上所产生的悲剧,进一步控诉和揭露了罪恶的社会制度。
“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浅析一、祥子的悲剧命运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勤劳、纯朴、善良的他,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渴望在城里创立新的生活。进了城的祥子,选中拉车这一行,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的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缥赌。“平日最怕最可耻的一件事,现在他打着哈哈似的泄露给大家。”为了喝酒,到处钱,连他一直都尊称好人的曹先生家,他也行。更有甚者,为了多弄几个钱享受生活,他竟出卖阮明。最后,他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来维持生计。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垃圾,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二、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祥子是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他没有父母,乡村生活的破产使他来到了城市,他希望凭借拉车在城市谋生。祥子之所以选择拉车作为自己的职业,是因为拉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力气活而不是技巧活。祥子有强健的体魄:“到城市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他相信凭借自己强健的体魄,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高等的车夫,过上独立有尊严的生活。当他想到有一天他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时,傻子似地自己笑了。由此可见,祥子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身体自信的基础上的。他对自己能成为一名高等车夫的想法深信不疑:“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认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这表明,祥子已经做好了出卖体力的准备,他要用自己的劳动实现买车的理想。祥子的劳动一开始就带有“异化”色彩。在这种带有“异化”色彩的劳动中,祥子想象中的带有表演色彩的拉车过程中身体展示时的快感荡然无存,祥子成了自己劳动“对象”的奴隶而不是主人。这就意味着祥子从一开始便无法保持身体的自足与完整,他的身体开始与他本人分离,自足的身体开始异化。他对自己身体的过分自恋与身体被迫“异化”之间的冲突,则使祥子的理想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而这仅仅是他悲剧性命运的开始。开始的时候,祥子还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乡间小伙子,带有乡间小伙子的纯朴与善良。祥子知道自己的全部财产只有自己的身体,知道怎样照看自己的身体,也晓得如何把自己的身体投资到梦想中去。与其他车夫不同,祥子拒绝沉迷酒色,以免葬送自己的身体。与洋车不同,祥子认为这个身体生下来就属于他自己,他深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但事实证明他错了,他与虎妞的性关系首先动摇了这一信念。尽管祥子对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不上,但他还是被她引诱了。虽然祥子在这件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他还是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走进这个陷阱。这件事使祥子开始直面自己身体里有着他自己以前所不知道而且无法控制的东西。尽管祥子对自己的行为颇感后悔“:不但身上好像粘上了点什么,心中也仿佛多了一个黑点儿,永远不能再洗去”,但“不管怎样的愤恨,怎样讨厌她,她似乎抓住了他的心。”这种矛盾的心态显示出祥子对自己性行为的暧昧态度。他始终无法确认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受虎妞赤裸身体的吸引还是排斥。他无法弄清自己身体的真实情况,更无法提出明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面对自己内在的性驱力,祥子无能为力“:渺茫的他感受到一种比他自己还要更有力气的劲头儿,把他要揉成一个圆球,抛到一团烈火里去,他无法阻止自己的前进。”
读完了《骆驼祥子》这本书,感触很深,为那个时候社会的黑暗而感到痛恨,为祥子而感到惋惜。
毕业论文范文,这里有好多的,分享给你去看看
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车夫骆驼祥子的形象,是对车夫性格的深刻的描绘。它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腐朽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小说在效果上,明确地使读者意识到在生产关系大变革中,徘徊在原有的衢巷内,而不肯置身新的生产关系中的人,虽说他不是剥削者,不是众矢之的,但也走的是一条历史的悲剧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祥子的悲剧也是他的性格造成的。笔者无意在分析《骆驼祥子》中,以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但不认识祥子性格上的复杂性,也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优秀文学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应集中在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上。故高尔基说:“典型是时代的现象”1。认识某一文学典型,既要探求其所蕴涵着的丰富社会内容,又应明了其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其命运必然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就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来说,既有性格上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影响,以及婚姻上的悲剧,笔者试就这三方面,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一、祥子的性格(一)、纯朴,善良,为人正直的祥子。起初,祥子纯朴,善良,为人正直,具有奋斗的性格及美好的精神世界。祥子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是农村破产后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为此,“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但他终于选中了拉车这一行。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吃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他看来,拉自己的车就可以“不再受拉车人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他认为:有他的身体和力气,多拉快跑,省吃俭用,过不了几年一定能达到目的。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的奋斗精神,构成了祥子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祥子勤劳刻苦,刚强性格的同时,还从更广阔的生活内容上,着力揭示了他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当他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
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车夫骆驼祥子的形象,是对车夫性格的深刻的描绘。它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矛盾,揭示了来自乡村的破产农民面对腐朽社会的压迫盘剥,在日益贫困的同时也扭曲了质朴的人生,激化了小生产者对“私有”的追逐,从而加速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小说在效果上,明确地使读者意识到在生产关系大变革中,徘徊在原有的衢巷内,而不肯置身新的生产关系中的人,虽说他不是剥削者,不是众矢之的,但也走的是一条历史的悲剧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祥子的悲剧也是他的性格造成的。笔者无意在分析《骆驼祥子》中,以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但不认识祥子性格上的复杂性,也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优秀文学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应集中在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上。故高尔基说:“典型是时代的现象”1。认识某一文学典型,既要探求其所蕴涵着的丰富社会内容,又应明了其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其命运必然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就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来说,既有性格上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影响,以及婚姻上的悲剧,笔者试就这三方面,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一、祥子的性格(一)、纯朴,善良,为人正直的祥子。起初,祥子纯朴,善良,为人正直,具有奋斗的性格及美好的精神世界。祥子是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是农村破产后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为此,“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但他终于选中了拉车这一行。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吃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他看来,拉自己的车就可以“不再受拉车人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他认为:有他的身体和力气,多拉快跑,省吃俭用,过不了几年一定能达到目的。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的奋斗精神,构成了祥子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祥子勤劳刻苦,刚强性格的同时,还从更广阔的生活内容上,着力揭示了他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当他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饿得发昏时,便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来羊肉包子;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地给予同情和帮助。这些,都显示了祥子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美好心灵。 其次,祥子性格中蕴含着反抗及独立自主的要求。祥子平常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他的性格中的反抗要求也有所体现。比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理,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自立,也正是他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他不愿听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60辆车,不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具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二)、祥子的自私、堕落及其毁灭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典型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他和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不同,虽然同在曹府帮佣,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在他的身上,当个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祥子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疑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作家对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做了细致的挖掘。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早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但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先是充满了希望的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如果把他们区别开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从一开始祥子就安于命运的安排而无所祈求,不就没有这一切,至少不会令人如此同情和叹息了吗?祥子的性格和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描写中表现的十分清楚。经过3年努力买上的那辆车,不久就又被乱兵抢去了,他重新积攒的钱,还没等买上车,又被特务勒索去了。在失去车和钱的情况下,他仍未失去再买一辆车的希望,可是虎妞的难产身亡,又使他失去了最后一辆车,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于把车当成生命的祥子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社会的压迫,世事的昏暗,使祥子感到了做人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同小福子的结合上,不幸的是他同情和喜爱的小福子又在黑暗势力摧残下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一个想凭借自己力气吃饭的个体劳动者,就这样被旧社会一口一口地吃掉了。祥子在不可抗拒的黑暗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祥子的失败,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贫困和物质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毁灭。作家在塑造祥子形象的过程中,突出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惊人变化。旧社会摧毁了他的人生理想,使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过去,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满怀希望地去奋斗,但当这些都成了泡影的时候,他对生活就不再有什么渴求了,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甚至打架斗殴无所不为的人,原先“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后来几乎变成了一个只为捡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的“狗”,正如老舍在小说初版的结尾中所写的:“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来,埋起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对祥子沉痛的批判,更是对罪恶旧社会的悲愤控诉。可见,祥子这一形象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有力地概括了城市个体劳动者的生活道路。他们为了生存,不顾一切地拼命挣扎,但终于失败。这样的性格悲剧,不仅在当时能引起读者的反省,到了今天,诸如此类的小生产意识依旧残存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妨碍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描写也就依然能够使人激动,发人深思,并且从中得到启发。二、黑暗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描写都很简短,事情也发生的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和一切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是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与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就是祥子遇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地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作品深刻地说明: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想以个人的力量,通过个人奋斗的道路来实现生活地位的改变是不可能的,无论他们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无济于事。三、不幸的婚姻祥子悲剧的成因,还通过祥子自己的婚姻问题体现出来。把车场主刘四的女儿,老姑娘虎妞引到祥子的生活圈子,描写他们感情上生活上的纠葛,这成为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祥子在不理想的婚姻中与虎妞结合了。他们的结合始终都是很不自然的,虎妞是车场老板刘四的女儿,刘四是个流氓,无赖,既凶残又伪善。在他的教育下,虎妞成了一个粗野,泼辣的女人,也打下剥削阶级的烙印,刘四为了让虎妞帮他经营车场,已经是三十七八的大姑娘了,仍然不让她结婚,要虎妞为他断送青春。但是她也与其他青年妇女一样,追求着自己的婚姻自由,他爱年轻,老实,勤俭的祥子,对他表达的感情也是真切的,他时时疼着祥子,并不是玩着祥子。因此,她的处境令人同情,她执意要与祥子结合,这对于她所处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叛逆行为。但是,由于他们两个各自的经济地位不同,使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种种矛盾,特别是各自的生活道路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成为祥子终生的痛苦。虎妞对他有真情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有她的利己主义的因素,她希望得到父亲的同意,由她和祥子来经营车场,至少想靠她自己的一些体己钱“弄上两三辆车”,当上一个小车主,而祥子与虎妞不同,他是从他的阶级立场出发,打算自己有车,“生活的舒服一些”,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到乡下娶一个年轻力壮,吃的苦,能洗能做的姑娘”。显然,他们两个人在生活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预示着他们婚后必然有矛盾,有冲突,决不是相安无事。他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而活着,虎妞一心想买上几辆车,当上车主,祥子可以不再出车,可以整天陪着她。而祥子却时时避开他所厌恶的虎妞,如果要整天呆在家里陪着虎妞,那是件十分痛苦的事,再则对于勤劳成习的祥子来说,本来也不惯于这种清闲享乐的生活,他只想拉车,他爱拉车。而虎妞仗着她经济上的实力,总想让祥子听她的摆布。这使祥子感到痛苦和委屈,虽然祥子也有理直气壮的地方,但他清楚地感到“要了她,便没了他”,自己不过是在老婆手里讨饭吃,尽管如此,祥子的生活还是有着落的。不幸的是在他们生活一年多后,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而无路可走,堕落下去。祥子的婚姻悲剧,使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打击并不轻于前两次。逃兵和特务没有可以置他于死地的权利,但虎妞设下的圈套让他有苦难说。他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在她困难时弃之而去。处处碰壁的他不得不回到她的身边,他别无选择。在这件事上,他无能为力,他清楚地意识到“命是自己的,可是却叫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两次打击更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直入人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归根到底,祥子个人生活上的不幸遭遇来自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上所产生的悲剧,进一步控诉和揭露了罪恶的社会制度。
魏家文 :《骆驼祥子》悲剧成因新探[i];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王卫东;论老舍笔下祥子悲剧的深度和根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年01期;谢加明;《骆驼祥子》的多重思想意蕴及其不同解读方法[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丁卫广;;相似的经历 不同的结局——从祥子、王贵论进城农民的人生与出路[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年06期;魏家文;叶文敏;;论“骆驼祥子”失败的文化根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孔颖丽;;奋斗者的悲歌——祥子和高加林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2年14期;赵志民;农民工题材小说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王金根;《骆驼祥子》的悲剧意义;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曹恒删;赵建胜;《骆驼祥子》的悲剧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11期;唐玲艳; 认同的悲剧——《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成因分析;《沧桑》2009年第02期;朱勇; 对《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度探析;:《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01期;孙亚;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04期;唐克龙;《骆驼祥子》:承认的悲剧;《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1期;王坤; 论祥子悲剧命运之根源;《管理学刊》2007年第04期;胡林;浅谈“骆驼祥子”的悲剧根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2012年第12期 ;刘苗;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因素;《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