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核心期刊刊名: 中国无线电 China Radio主办: 人民邮电报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7797CN: 11-5203/TN邮发代号: 82-83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无线电曾用刊名:中国无线电管理创刊时间:1990
只是国家级期刊而已
华夏上下五千年,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现代文明。我们这代人都是共同出生于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前后几年走上了工作岗位,与改革开放大时代同步,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已的青春。在这青年时代,我从事过两项工作:中学教师和无线电厂。而从事无线电技术工作是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在读中学期间经常逛学校图书室,最喜欢阅读《国外科技动态》等杂志,了解很多现代科技发展信息。并且加上我哥在广州工作也很喜欢无线电技术,家里藏有很多《无线电》杂志,我读中学时每次学校假期去广州家里都把这些杂志拿回来阅读。广州最喜欢逛的地方是北京路科技书店,对有兴趣的电子书籍就买下来,也是我对科学信仰的启蒙圣地,逐步形成了对无线电的兴趣与爱好。正所谓三岁定八十,从而在青小年时代就已经典定了热情追求对科学的无限信仰。深信科学的春天一定会到来!所以中学毕业后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已的道路与工作,在科学中寻找乐趣,在科学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青年时代担任中学教师和无线电厂工作期间在建斌中学自办《无线电技术》培训班最值得回味无穷。(每个热血青年,都要走在时代前沿。因为深深懂得像大革命时期一样,国共两党合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唤醒国人。在改革开放这样的大时代,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样要启蒙国人,专业知识先行,当时国内各行各业开展继续教育进程如火如荼,无线电技术也不例外。) 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向上的人生,就是敢于刷新自已。 (1)一个人的考试。 (2)重返校园。 (3)理想与抱负。 (4)结语编。 从而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 2021一10一01写于菊城
这里有 但建议你买正版书籍,支持支持正版!也是支持无线电事业的发展!
现在的无线电杂志下载都收费,0.5元一期,你搜一下就能找到
我有;给我邮箱,我发给你。
下次这方面还有不懂的,尽管问我!
原为《Ham'sCQ——业余无线电家》,于2009年初改版。《现代通信》是由中国通信学会和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在2009年推出的以无线电通信为基础的兴趣类刊物。广泛介绍了无线电通信知识和无线电器材等等知识。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通信学会人民邮电出版社协办: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现代通信》杂志社刊号ISSN1000-6559(国际标准刊号)CN11-5676/TN出刊日期为双月20日定价15.00元
据早期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广播是从1923年1月23日上午,上海的“大陆报”在大来洋行的楼顶,架设二座距地面约240英尺的大型天线,以200米波长,50瓦功率,呼号XRO,面向上海地区广播最新新闻和自制的音乐节目。开播后,在黄埔江附近的各船只和交通部各业务台,纷纷给大陆报拍来电报,报告接收到的声音和音乐清晰可闻。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话筒是炭粉的,音质显然谈不上。据大陆报最初的统计,各业务台约700余人收到了广播,他们把无线电广播所提供的资讯和娱乐,带回民众中广为宣传,上海的市民们为之深感兴趣,纷纷上街购买成品收音机,上海市民第一次接纳了无线电广播,留声机时代开始出现新的竟争对手,讯息由静态突然转为动态。 当时空中杂音少,电波寂静,在杭州,使用各式广播接收机,可接收到距上海500-700英里的广播节目,远在汉口也可以清晰地收到,这时期在沪杭市场上可购到的成品广播接收机有∶ 232-2J型2灯孟高华收音机 (美产) 512-J型4灯收音机 (美产) 爱开牌各式收音机 (美产) 当时,上海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苏祖国,苏祖光等人,在南市中华路900号建立家庭无线电实验室,试制自己所用,所研制的无线电零件,也委托电器行销售一部分。由于当时正值无线电接收机开始在沪上流行,而苏氏兄弟的实验室产品远较美国舶来品便宜,故销路甚好,而且一度供不应求,最后实行四天预约供货,于是,实验室很快发展成为无线电生产工场。 苏氏实验室工场开始小规模生产各式广播无线电接收机,其产品为中国早期的无线电广播接收机,品种有∶ 10号晶石接收机 11号改良型晶石接收机 12号单管接收机 14号双管接收机 其它陆续生产型号 以提倡使用国货,杜塞漏源自任,沉浸外来舶品现象。苏氏所有产品除真空管外,其余零件全系国产,且用电奇省,售价低廉。苏祖光在当时接收上海“申报”总编破例采访时,道出了原因∶“最终提倡人手一具,使无线电得以普及发扬”。正如当年风摩许久的“实用无线电杂志”所描述“国货产品至外观之小巧美丽独其余事也,读者如购置一具,置之案头枕畔,开来收听各处播音,诚人生乐事也”。 1924年10月,苏家兄弟姐妹七人发起组建“上海亚美股份有限公司”,把原先的零件装配工场扩大规模,并开始组装整机,以最初的产品晶石接收机到1935年10月,已经出品了系列型号,最佳的1651型五灯超外差式广播接收机,其生产仍坚持除真空管和炭质电阻是进口外,其余零件全部用国货。亚美公司的无线电产品除流行于沪杭一带外,而后一度出现在美国及日本的市场里。 在上海,除苏氏亚美公司生产各式广播接收机,简易无线电业务,业余电台外,还要提到的是位于西门文庙路的中雍无线电厂,以仿造各式进口产品,加以国产零件使之本地化,生产出精良的二、三灯交流再生式无线电广播接收机,物廉价美,风行一时,并在营业部设修理部,重资聘请专门技师,修理各式广播接收机,并接收已开始活跃在中短波频率上的无线电爱好者的设计定制中,短波电台,当时传为佳话。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无线电广播接收机是由美国等国外舶来品和国人自奋图强生产出的国产品一并占据市场,各大显身手,值得最欣慰的是,这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进入无线电领域的业余爱好者们,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自学和实践,后来从业余进入专业,开发出市场需要的零件和产品,创建了早期的民族无线电和电信企业,为振兴民族电子工业历经磨难,创造了奇迹! 让我们深深,久久地怀念他们。。。。。。 中国业余无线电历程(二) 中国早期的业余无线电收听者(SWL) 很多人,对业余无线电的爱好,可以说都经历过从收听广播,业余无线电信息开始的,唯有少数人,一辈子毫无怨言地当忠实的SWL。而绝大数最后进展到自制简易收发信机,从CW,AM,SSB,FM,SSTV等迈向高级阶段。功率也从QRP的瓦级到发展达百瓦,成长为全能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一生乐此不疲。 1923年1月23日上海“大陆报”架设广播电台后,数月里,在哈尔滨南岗,由刘翰主持的50瓦试验广播电台,呼号XOH,用汉,藏语言,正式对外开播。北平的广播电台也随后在1927年创立,台址在前门外琉璃厂的电话总局内,后迁入石桥电话西局,据资料显示,当时市民收听需向各代理商付费,标准为∶晶石机(矿石机)每月五角,电子管三灯下为一元,三灯上为四元。无线电及广播作为当时一种新兴科学冲动,震撼着社会各阶层,培育了一批批最早的业余无线电收听爱好者。 上海新浮洋行的开洛广播电台是继“大陆报”电台开播后第二座上海广播电台,座落在南京路河南路口。开洛电台最具特色的内容是以无线电试验和组件的形式向市民示范该公司经售的无线电接收机和及其零件,初创了最早商业方面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出售自己DIY接收机套件和零件。在那个时候,地摊,旧货商店极少有无线电零件售买卖(1923年),市民在通过广播电台,了解和选购了大如留声机大小的接收机,小如最廉的晶石接收机,这些成品机和套件多为英美进口舶来品,价格昂贵,直到苏祖国兄弟联手创办亚美公司,出售各种国产零件,开设亚美电台,打开沪杭等国内无线电市场,这种依靠进口舶来品的现象才终有扭转。 开洛电台播音后,编辑室收到第一封完整的收听信便是苏祖国。据“申报”一则报道,苏祖国以自制一灯直放接收机,在上海西南完整清澈地收到开洛广播信号。据当时情景,苏氏可算是最早的广播SWL。随后,开洛电台收到的收听信,咨询信如“雪片飞来”,老编辑黄坦几曾开玩笑地形容那段日子“如火如茶”,信件“堆积如山”,也不知有否渗入夸张,但可以肯定,随着能收听的广播电台日益增多,从短波的接收给予爱好者扩大了眼界,对远距离接收,业余电台信号追求多方式渐入其境。这现象一直延伸到抗日战争期间的无线电管控为此。 继开洛电台在普及无线电新科学后,紧接着是亚美电台,无线电爱好者出身的苏氏兄弟认识到无线电产业要发展必须拥有系统性。1929年12月,亚美电台正式开播,除新闻,文娱,气象节目外,更多有无线电知识问答,电码练习等节目,积极在听众中开展无线电传播实验。最大吸引社会公众对这一新兴科技的兴趣和支持。编印,出版无线电普及丛书和广播业余电台收听制作丛书,同样是苏氏亚美公司最具特色内容。它直接影响了无数忠实的无线电爱好者和广播收听者,自行装配,自由交换,组织会社,互相研究的良好风气在各地无线电爱好者中间广为盛行。 在上海和南京二地,吴英剑和扬一民系最早的广播和业余电台收听者之一,从最初的短波广播接收发展到各业余波段的信号收听。“华中无线电”周刊早期曾载文记载∶两君为大学同好,迷恋无线电,吴君每日五时起床,坚持收听上海XHHS电台,华泰XLHB等电台和国内,欧美业余电台信号,其记录完整,校笔准确让人汗颜无地”。扬君当时是国民政府交通部职员,其公务常往返京沪等地,此君每公差必带小巧二灯机作接收,6米长皮线,以天线每晚架设卧床边收听抄录,其乐融融。两君成债异常完美,收到国内国外回赠广播,业余电台QSL卡均在二百之上,令人惊叹! 在北平,燕京大学的无线电制作班和电码训练班在学潮后先后成立,均为物理系所办。制作班的辅导老师之一为郑观森先生(呼号XU2RT),在其试验室带领学生手把手制作各式接收,发射装置,进行空间传输试验,其影响了校内校外许多无线电爱好者。他本人的34号自差式接收机和两只52号推挽式发射机,由于极稳定的接收效果,皆为学生互相仿制。第二期嘉善籍学生董子兰利用暑期到嘉善近郊,用自制的短波四管接收机(bond57作检波,56作低放,47强放,12A整流)作接收实验。(天线用直径1.5MM紫铜丝,长约150尺,高60尺,单根倒L式接入,地线以黄铜管打入地下约3尺)。白天收到天津中华XHKA,仁昌XQKC,东方XQKA,及青年会广播电台,晚上收到中央XGOA,上海XHHS,李树德嘉XHHE,及汉口XGOW,日本四、五处广播。午夜三时,接收到欧洲,美洲各业余电台CQ之呼叫,回北平燕京时,随带纪录三大册。最后,由校方嘉奖勉励。董先生是早期业余无线电活动中最努力一位,短短时间内收获之丰,成债之佳,让国人实足自豪! 最后,不能不提到上海的D、F君,在历经早期的业余收听后,决定跳出广播圈,加入业余电台DX队伍,他以XU3DF呼号每日夜晚CQ畅响夜空。请看此君自制设备∶发射采用45号管,线路用简便的“TNT”式,(45号管屏压300V,输入约12W,输出不到5W)。接收只用30号管检波,低放,(30号管屏压45V,当时已经能够接收远地基至全世界的业余信号万)。如此简易设备,但不要看不起它,他的信号曾到过北美州东边的纽约,南美洲东南的乌拉圭,欧洲的英格兰,非洲南部的比尔刚果,澳洲的新西兰,亚洲南部的瓜哇岛等地,取得了“W、A、C”大奖。D、F君靠通俗的机件,平常的线路,振奋的意志,打破了中国业余无线电落后不能获奖的现状,“一支45的W、A、C”在京沪等地无线电爱好者当中久久传为佳话。
不是核心期刊刊名: 中国无线电 China Radio主办: 人民邮电报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7797CN: 11-5203/TN邮发代号: 82-83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无线电曾用刊名:中国无线电管理创刊时间:1990
电子版的内容是纸质版的一部分,
还是看纸书比较安逸,看完还可以收藏。下载电子版的需要内存。不好收藏的。如果订阅和花钱电子版的话,推荐杂志铺订阅。
链接: 密码:6gt0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刊百卷文库:星星火炬报pdf
链接:
我刚才帮你查询了,你可以联系人工客服提交资料找回密码。
可以用以前的指导方式找回密码就可以了,或者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