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研究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目录基本定义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编辑本段教育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2.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无可挑剔的)的被动接受者; 3.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4.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5.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 这些课程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到充分展现,也必将会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就是21世纪中国的理想课程。(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1.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⑴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⑵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⑶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⑷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垦站与实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纲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信息化。这些手段具有非常强势的行政含义,我们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又在持续加强教育的行政背景。 实际上,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推广,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含了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知识与发展是国内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无法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综合实践上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可是从2001年以后,我们对于这种活动给予的关注又越来越少。 3维学习模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纲要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具体推动的几个举措如下: 1、继续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化管理的深化,从国家层面,对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大学等各阶段的实践活动流程模板进行确认。 2、建设实践活动标准评价与档案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标准电子档案。 3、加强教育部门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推动开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开放、有序、安全的模式,建立开放社会实践基地,逐渐取消当前封闭实践基地的设立和经营。推动青少年荣誉体系的建设。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各部门的关联。 4、深化基础教育学分制, 改进分数评价,逐渐使用素质模型、荣誉体系、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程度。

小学综合实践研究论文名称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学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小学 教育 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的基础,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撰写小学教育论文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文题目的选择,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一)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 文化 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 儿童 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二) 1.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3.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4. 当前 家庭教育 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6.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7.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8.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9.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10.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毕业 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11.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12.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13.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14.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15.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16.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17.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18.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19.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20.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22.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23.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24.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25.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26. 中 国画 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27.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8.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29.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三) 1.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2.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3.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4.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6.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7.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8. 二十一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9.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10.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12.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13.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14.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15.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16.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7.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18.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19.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20.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21.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22.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23.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24.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5.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26.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育论文题目 3.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4. 有关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 5.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论文

引导在说与做中开花结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研究《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给班级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面貌。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在墙壁上来个提醒牌,教育同学要爱护墙壁、桌椅,有的学生提出给墙壁粉刷绿色,好保护我们的眼睛,还可以在四周点缀一下更美观了……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 这个美化班级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参加劳动实践很感兴趣,但苦恼做起来费时费力费财,困难多多。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真实环境,以说促做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我在设计《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课堂上我出示了几种班级风貌图片,激发学生设计班级文化的活动方案,提醒学生需要哪些材料,怎样活动。可结果在实施时,不是没这就是少那,完全是“空手到”.我都傻了眼!说和做,相去甚远,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实现,只有一个办法,带着他们去“做”。给他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才有周到的考虑。 二、改变学习方式,以说爱做 回想给班级添色彩活动,开始我重视了以知识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活动认识课。 因此,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让学生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活动之前我调动学生一切思维,尽量全面的设计活动前需要的准备工作,我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如何把油漆刷得既美观又整齐,当学生提出制定统一高度时,接着问了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既科学又快速定出统一高度呢?学生认真地思考着,他们想法不一,当“两点定一线的想法”说出来时大家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运用了数学知识。我也情不自禁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学以致用,聪明!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最后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汇报。 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让学生设计给班级穿新衣,必须让学生了解刷油漆的过程,这单单靠说和想是不够的,不妨让学生走进装潢公司,(刚好,我的家在装修,我和家长商量,分批载去)到实地观察,再设计活动方案。那样设计出的方案才更全面更细致。让学生走出课堂,打破现有的课时约束。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知识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知识的课程,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三、在实践中获取文本学习 ,让说开花结果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课前我向学生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任务,组织学生调制油漆,现场给墙壁油漆。经过讨论后同学自主分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可忙活开了,有给墙壁定高度做记号的、有往地上铺垫报纸以防油漆洒落地上的,有供应油漆的,有做提醒牌的。大家忙中有序,偶尔油漆溅到脸上,衣服上也都不在意……望着绿油油的墙壁,同学们的眼睛更亮了,笑声更甜了。在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做,贴近生活,快乐来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综上所述,脱离“做”的“说”,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正如学生在写活动体会中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中让我有很大的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目录基本定义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编辑本段教育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2.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无可挑剔的)的被动接受者; 3.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4.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5.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 这些课程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到充分展现,也必将会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就是21世纪中国的理想课程。(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1.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⑴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⑵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⑶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⑷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垦站与实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纲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信息化。这些手段具有非常强势的行政含义,我们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又在持续加强教育的行政背景。 实际上,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推广,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含了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知识与发展是国内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无法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综合实践上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可是从2001年以后,我们对于这种活动给予的关注又越来越少。 3维学习模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纲要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具体推动的几个举措如下: 1、继续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化管理的深化,从国家层面,对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大学等各阶段的实践活动流程模板进行确认。 2、建设实践活动标准评价与档案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标准电子档案。 3、加强教育部门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推动开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开放、有序、安全的模式,建立开放社会实践基地,逐渐取消当前封闭实践基地的设立和经营。推动青少年荣誉体系的建设。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各部门的关联。 4、深化基础教育学分制, 改进分数评价,逐渐使用素质模型、荣誉体系、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程度。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实践内容是?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学小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二科学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一等奖的《愿胜天水库的水常绿》一文中,小作者们对水库的地理生态环境、库容等作了实地考察,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实测,找出水库存在的隐患,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文中除写明了考察时间、对象、内容及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外,还绘出了"胜天水库集雨图"、"强烈侵蚀中山示意图",加上一些实际数据,使读者对考察对象有比较概括清晰的认识。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为什么说贵阳是祖国的第二春城》是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三等奖的小论文,该文作者的研究方法有其特别之处,一是利用广播、电视,坚持记录整理贵阳与昆明两地的天气和温度;二是利用现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气候图集》找出有代表性的重庆、北京的气温情况来同贵阳、昆明相比较;三是从书上查证昆明与贵阳1、4、7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进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学小论文。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论文课题

摘要 :地方文化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指导学生联系地方文化的实际确定综合美术实践活动,在文化实践活动中研究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绘画、剪纸、工艺等研究地方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

关键词 :地方美术;主题;实践活动

地方美术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体现特定区域内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的,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美术传统文化,如打上了地方“烙印”的建筑、服饰、环境、绘画、剪纸、工艺等。小学的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美术教育资源等。

一、小学地方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地方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学习地方美术资源为内容的探究性活动。地方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组织策划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以地方美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以学校所对应的地方美术文化为背景,整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符合美术课程相应要求的资源(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指导学生开展建筑、服饰、环境、绘画、剪纸、工艺等主题项目的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以地方特色美术渗入美术教育,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加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认识,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学会学习,完善人格,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和综合性学习,已成为当代建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组织者、学习指导者、解决问题帮助者和发展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二、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

美术学习中的个案研究,就是以当地和学校的美术学习资源利用为出发点的个别的学习资源的研究。个案在“生本”教学思想的引领下,构建了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东海实验小学提出的以“版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无锡惠山的以“泥塑”为主题的探究课程等,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课程的创新改革,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模式作了很好的探索与总结,对我们的教学启发很大。第一,灌南县长江路小学开展的个案研究的形式很多,如,指导了“剪纸”“墨韵飘香”“刀尖上的版画”等学生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并参加连云港市教研室的学生研究成果展评。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本着学习和改进的目的,基于校情,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探究与尝试了适合学生的新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了一定做法,并已获得较优异的成绩。第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在教授课程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依据家乡、学校的条件、特点及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初步形成学校性的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课程的运行机制,把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地方美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第三,在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学校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化教学体系。开展既凸显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的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的结构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

三、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分析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在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优势。第一,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以课例研究分析、课堂教学观察、专题研究课、主题案例分析等研究为主,通过教研活动、理论学习、教学观摩、沙龙谈话等引领教师将专家课堂、同行课堂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对比、整理反思,围绕建构有效的教学策略,深入分析和提炼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操作体系。寻找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契合点,总结归纳有研究增长值的地方美术文化主题,组织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不断研究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最终形成完备的小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模式,和适合学生参与研究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第二,美术的个案研究是学生美术学习的依据。我们根据学习内容和收集的美术资源,广泛收集相关研究资料,与专家指导相结合,进一步论证课题研究点,寻求研究价值的增长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使用,了解国内关于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第三,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观摩、调研和咨询等,制定“以地方美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研究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与评价的有效方案,不断进行总结论证,理论上认为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后,再投入实验验证。团队商定,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该课题由校美术教研组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筹划与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由教导处、教科室、美术教研组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由全体美术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定期讨论筹划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并由笔者具体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与督促工作。全组上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第四,搜集学习相关资料,夯实理论基础。为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广泛的文献检索活动,如,搜集国内有关信息进行理论学习,观看光碟,外出观摩学习以汲取优秀做法,等等。同时,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搜集、查阅《灌河史话》《灌南县志》等书籍,了解当地的乡土风貌,寻找、思考适合美术综合实践研究的有利资源,并及时做好笔录。几十篇与该课题相关的资料经过汇总以后,形成了长达100多页的文献资料集。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讨论,并将相应的课题研究学习内容打印出来,供教师随时阅读。在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了交流会。课题组教师结合自己所读的教育专著、杂志、文章等交流读书体会和收获,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做好了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上的准备。积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扎实做好课题研究的规划,在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对教育科研和教法探索的重要性的认识,初步构建“以地方美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研究活动”的研究模式、基本框架及有效的操作流程。严格按课题计划实施,根据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调查、参观、绘画、制作、策划、设计、劳动、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五,以“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为出发点,加深学生对美术、社会、文化的体验,让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课程在本土化中凸显个性,寻求可作为美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主题的乡土资源。关注学生美术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周围生活、环境和艺术作品敏锐的感受力、较高的欣赏力,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设计、策划等综合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意愿和思想,使美术教学真正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指导学生联系地方文化的实际确定综合美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研究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绘画、剪纸、工艺等研究地方美术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林.开发广场艺术展资源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解析.新教育,2014(11).

[2]韩英.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个案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实践内容是?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 元化、 动态化, 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本文从“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注重生活时 、 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 、 的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 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 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 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 ,目的就是让学生 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 来” ,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 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 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 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 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 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 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 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 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 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 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 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 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 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 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 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 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 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 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 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 他说: “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 多起来。 ”他还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 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 。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 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 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 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 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 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 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 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 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 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自然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 过上网、 阅读科普书籍、 报刊, 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 以获取相关知识, 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 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 的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含着对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和对新知识渴求探索,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 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 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 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 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 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 索引序列
  •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论文研究
  • 小学综合实践研究论文名称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论文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 综合实践论文课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