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粒圆又圆
瑾年凉薄
楼英(1332~1420年)一名公爽,字全善,号全斋,萧山(今浙江萧山)人,明朝名医之一。一、名医楼英生平简介楼英出生于书香门第,不求仕家,一心学医,深研《内经》及前贤名著,并悬壶看病。明洪武时,应召到南京,但以年迈力辞归乡。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他鉴于医学书籍分类的欠当,历30年,总结了明以前的医学经验,按人体内脏分类法,著《医学纲目》40卷,另著有《仙岩文集》2卷、《运气类注》4卷、《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2卷。二、名医楼英学术思想楼英之学术思想主要反映于他所著《医学纲目》之中,他辑自《内经》以下历代方书、文献,结合个人见解分部论述,于整理编辑之中体现了他的医学思想。楼氏的《医学纲目》是金元前中医典籍的一次大汇总,上自《内经》,下至丹溪,旁及笔记。其分为阴阳脏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10部,每部之中,于病证、治法、方药,又各有区别,治法皆以正门为主,支门为辅。楼氏善于汲取诸家之长,充分体现同病异治的特点,其论述纲目清晰,选论、治方较有法度,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楼氏承继《内经》之旨,重视阴阳五行理论。归纳出比较合理的诊治规律,即“先分别气血、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此实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最好总结,较之笼统的“八纲”分证更切实际。 楼英读书,主张濯旧见,求新意,大胆质疑辨惑。敢于否定前期名医的不实之词。楼氏辨证,重视分脏腑,辨病机。在论治上,则立足于“细烛脉证”,“同病异法”,其立方遣药,亦多有特点。名医楼英不仅对金元前中医典籍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使之精粗相因,目纲毕举,同病异法,了如指掌,且于中医理论及临证论治均有发挥,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楞大个肚兜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 手法 操作 作用 爪切 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 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 指持 右手持针于穴上 (准备进针) 口温 入口中温热 (此法今已不用) 进针 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将针刺入) 指循 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 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 爪摄 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 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 针退 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 (由深出浅) 指搓 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 泄气 指捻 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 行气,内外移行上下 指留 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 令营卫纵横散 针摇 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 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 指拔 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 (起针)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1、搜索相关文献 在开始搜索文献之前,需要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如果正在写论文或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问题。如果是以独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1、搜索相关文献 在开始搜索文献之前,需要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如果正在写论文或研究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问题和问题。如果是以独
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分析、阅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优质论文问答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