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11

所謂尐寧
首页 > 论文问答 > 商业经济研究审稿通过后可以加作者吗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啃鲍鱼的螺丝

已采纳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92-1994年旅居英国。著有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另有编著及翻译多种。现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代表作]《帕斯捷尔纳克》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剧你的嘴角更加缄默,那是命运的秘密,你不能说出只是承受、承受,让笔下的刻痕加深为了获得,而放弃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彻底地死这就是你,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检验我,使我的生命骤然疼痛从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轰然泥泞的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我在心中呼喊那些高贵的名字那些放逐、牺牲、见证,那些在弥撒曲的震颤中相逢的灵魂那些死亡中的闪耀,和我的自己的土地!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在风中燃烧的枫叶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撇开这一切来谈论我自己正如你,要忍受更剧烈的风雪扑打才能守住你的俄罗斯,你的拉丽萨,那美丽的、再也不能伤害的你的,不敢相信的奇迹带着一身雪的寒气,就在眼前!还有烛光照亮的列维坦的秋天普希金诗韵中的死亡、赞美、罪孽春天到来,广阔大地裸现的黑色把灵魂朝向这一切吧,诗人这是苦难,是从心底升起的最高律令不是苦难,是你最终承担起的这些仍无可阻止地,前来寻找我们发掘我们:它在要求一个对称或一支比回声更激荡的安魂曲而我们,又怎配走到你的墓前?这是耻辱!这是北京的十二月的冬天这是你目光中的忧伤、探寻和质问钟声一样,压迫着我的灵魂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最后的营地》世界存在,或不存在这就是一切,绝壁耸起,峡谷内溯,一个退守到这里的人不能不被阴沉的精神点燃所有的道路都已走过,所有的日子倾斜向这个夜晚生,还是死,这就是一切冬日里只剩下几点不化的积雪坚硬、灿烂,这黑暗意志中最冰冷的在死亡的闪耀中,这是最后的蔑视。高贵。尊严星光升起,峡谷回溯,一个穿过了所有港口、迷失和时间打击的人最终来到这里此时、此地。一,或众多在词语间抵达、安顿,可以活可以吃石头而一生沧桑,远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及高高掠过这石头王国的鹰是他承受孤独的保证没有别的,这是最后的营地,无以安慰亦无需安慰那些在一生中时隐时现的,错动石头将形成为一首诗或是彰显出更大的神秘现在,当群山如潮涌来,他可以燃起这最高的烛火了或是吹灭它,放弃 一切沉默即是最终的完成《守望》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对此无话可说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现在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守望者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来了。没有别的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变暗,更暗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送儿子到美国》从中国东海岸,到美国西海岸中间隔着一片梦幻的海洋;是什么在揪住我的心?儿子知道飞机的轮子轻巧地落在旧金山海湾机场。分不清是阳光还是雪光,远山发蓝,衣领内仍留着一片北中国的寒霜;孩子,别一直揪住我的手,在这迷宫闪耀的转机大厅,你会找到你的通道。茫茫时空已使一只小鸟晕眩接下来会是什么?儿子,系好你的李宁牌球鞋。让我们再见让我在每一首诗中为你祝福;从此从你到我隔开一片梦幻的海洋。《转变》季节在一夜间彻底转变你还没有来得及准备风已扑面而来风已冷得使人迈不出院子你回转身来,天空在风的鼓荡下出奇地发蓝你一下子就老了衰竭,面目全非在落叶的打旋中步履艰难仅仅一个狂风之夜身体里的木桶已是那样的空一走动就晃荡出声音而风仍不息地从这个季节穿过风鼓荡着白云风使天空更高、更远风一刻不停地运送着什么风在瓦缝里,在听不见的任何地方吹着,是那样急迫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落叶纷飞风中树的声音从远方溅起的人声、车辆声都朝着一个方向如此逼人风已彻底吹进你的骨头缝里仅仅一个晚上一切全变了这不仅使你暗自惊心把自己稳住,是到了在风中坚持或彻底放弃的时候了《日记》从一棵茂盛的橡树开始园丁推着他的锄草机,从一个圆到另一个更大的来回。整天我听着这声音,我嗅着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我呼吸着它,我进入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那里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卧雕青草拂动;这死亡的爱抚胜于人类的手指。醒来,锄草机和花园一起荒废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橡子炸裂之后园丁得到了休息;接着是雪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大雪永远不能充满一个花园,却涌上了我的喉咙;季节轮回到这白茫茫的死。我爱这雪,这茫然中的颤栗;我忆起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诗》“北京的树木就要绿了”——友人书在长久的冬日之后我又看到长安街上美妙的黄昏孩子们涌向广场一瞬间满城飞花一切来自泥土在洞悉了万物的生死之后我再一次启程向着闪耀着残雪的道路阴暗的日子并没有过去在春天到来的一瞬,我宽恕一切当热泪和着雪水一起迸溅我唯有亲吻泥土那是多么明媚的泥土曾点燃一个个严酷的冬天行人们匆匆穿过街口在路边梦着辽阔的化雪只需要一个词树木就绿了只需要一声召唤,大地之上就会腾起美妙的光芒为了这一瞬让我上路让我独自穿过千万重晦明的山水让我历经人间的告别、重逢命运高悬在这一瞬后就是展开的时间在这一瞬后就是泪水迸流当内心的一切往上涌让我忍住忍住飞雪和黑色泥泞的扑打忍住更长久难耐的孤独甚至忍受住死——当它要你解脱多么伟大的神的意志我唯有顺从只需要一阵光,雪就化了只需要再赶一程,远方的远方就会裸露只需要一声召唤我就看到——一个日夜兼程朝向家园的人正没于冬日最后一道光芒之中……《挽歌》一这就是被我们自己遗忘的灵魂一个夜半的车站:没有任何车辆到达也没有任何出发二归来的陌生人:奥德修斯他在物是人非的故乡寻找的不是女人,更不是往昔的权柄而是一支笔。盲诗人荷马看到了这一切,但为什么他给我们讲述的却是另一个结局?三夜间的建筑工地。推土机轰鸣。它终于为彻夜不眠的失眠者掘出了一个一直在他身体里作痛的废墟。四又一对夫妻离婚,而在五年前我是他们的证婚人。还要我讲述事情的经过吗?不,在悲剧中还有另一个故事。悲剧诗人应及时地从悲剧中退出而让一支马戏团欢快地进去。五每天她都到网球场去她弹跳、扣杀,她发出母兽的喊叫,而把一道道白色的闪光留在一个男人阴暗的梦里。六“那么让我们走吧,你和我”你看这北京护城河边的一家家饭店犹如夕阳压低的帽檐又似一张张嘴,只是吐不出舌头并且它们就是一个个比喻,等待着永不到来的艾略特……七再一次她向我讲述童年时代的压抑,讲怎样遭受母亲的痛打,讲继父怎样……而这时你最好把你的手放在她的上面(隔着一张预设的桌面)否则她还不知怎样讲下去……八那么怎样从钢笔中分娩出一个海洋怎样忍受住语言的滑坡怎样再次走向伟大的生命之树怎样不说“他妈的”而说“我赞美”而在最真实的激情到来之前把你的所爱举过头顶?九泥泞的夜。在一个女人身体里进行的知识考古学。黑色的皮包以及里面准备好的论文……十你从旧货市场找到了一些旧画片(七十年代的美女李铁梅)和一盏结满油垢的马灯。你是否就在这盏灯下思念过谁或是写出了插队后的第一首诗?一盏马灯带回了一个峥嵘的时代。然而,当你试着点燃它时已失去了旧日的激情。十一医院长长的走廊。手忙脚乱的护士们不是在一个人断气之前而是在一首挽歌里停止了走动。《旅行者》 他在生与死的风景中旅行,在众人之中你认不出他;有时在火车上,当风起云涌,我想他会掏出一个本子;或是在一个烛火之夜,他的影子会投在女修道院雪白的墙壁上。蚂蚁会爬上他的脸,当他的额头光洁如沙。他在这个世界上旅行,旅行,或许还在西单闹市的人流中系过鞋带;而当他在天空中醒来时,我却在某个地下餐厅喝多了啤酒。七年了,没有一个字来,他只是远离我们,旅行,旅行;或许他已回到但丁那个时代,流亡在家乡的天空下;或许突然间他出现在一个豁然开阔的谷口——当大海闪光,白帆点点在望,他来到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七年了,我的窗户一再蒙上白霜,我们的炉火也换成了暖气——为了不在怀念中生活?而我一如既往,上班、写作、与朋友聚会……只是孤身一人时我总有些害怕;我怕一个我不再认识的人突然敲门。
243 评论

张小电1301

341 评论

37856552ah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92年至1994年旅居英国,现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

150 评论

quanyanhei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三、《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271 评论

麦生啤酒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经历“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 王家新个人简历: 1983年7月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计统系计划统计专业,经济学士学位。1984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计统学院高级教师进修班。1983年9月至1992年12月在南京经济学院统计系工作,历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3年1月调任本院经济贸易系任系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国高校商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经济学会理事、江苏省市场营销学会副秘书长等职。1994年聘为江苏省科技进步评奖委员会软科学评审专家。现任南京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工作和学习经验: 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等。 科研成果:先后主持了《江苏工业支柱产业发展研究》等部、省级科研项目六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或撰写专著、教材共19部,其中获奖教材、论文5部(篇)。 获奖情况:1994年7月被江苏省教委授予“江苏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6年7月获江苏省“‘红杉树’优秀教育园丁”银质奖。

256 评论

度兰度兰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341 评论

suibianlaidian

10月,具体哪天,不清楚

273 评论

相关问答

  • 商业经济研究是sci吗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

    坚强的T1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商业经济研究杂志社记者

    《商业经济研究》在2017版中文核心(北大核心)目录内网络首发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商业经济研究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核心期

    一心不二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投稿后可以增加作者吗

    可以,只要没有最终定稿排版下发印刷厂,好好和编辑交流都可以解决,已经排版完毕开始印刷的话就来不及了。

    美眉要加油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商业经济研究投稿要求

    《商业经济研究》在2017版中文核心(北大核心)目录内网络首发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商业经济研究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核心期

    吃拉面只喝汤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商业经济研究审稿快吗

    可以收。经济研究大部分论文质量不是太差,对于没有名气的作者会找多个审稿人审,如果你陆续收到4-6个审稿意见,千万别担心,这说明编辑在担心。有名气的作者稿件审过一

    温馨玫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