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易BOSS
我对于整个事件,甚至是这一系列现象更多想问的是:「当代年轻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从最开始的人们相信读书获得知识,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到现在的去拼命争取名额,再把自己当做电池在短时间的燃烧掉换钱。这种转变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就是会消耗整个社会的朝气,然后让所有人陷入到一个暮气沉沉的时代。唯有差异才有灵感与创新,短时间的燃烧后只剩余烬。一种普遍的共识是,只要给钱多,要命的活我也可以干。你不干,有的是人去干。其实对于这种看法我是不大赞同的。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即使人命成本不高,但舆论成本不低。今天拼多多出事几个人,你要是连着出事几十个,那么舆论可能会倒逼监管,至少能好一阵子。从企业的角度也会考虑这么做是否值当,从个人选择上也会小心小心再小心。作为互联网生态参与者,我们只要不断的曝光类似的事件,并使得信息得以保存。年轻人在从业的时候肯定会找到参考,并作为考量。是去一个月380个小时的pdd拿每年80万,还是去一个月200个小时wdd拿每年50万?不是急用钱的人在看到足够多的血腥案例后会有更理性的决定,毕竟自己不是什么特例。在监管还没有跟上的时候,我们保持信息的热度,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件事,记住这件事,就足够了。在合适的时候,它会生根发芽。那么回答一开始我的问题:「当代年轻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我的建议是「在有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做到差异化的培养自己的能力,以最大的可能在特色上区分自己与其他人。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以申请博士为例( @ninghaoo 申请PhD有多难?),有很多方法可走,但99%的人都是走刷成绩、拼论文,这就会卷起来:申请博士生的游戏玩法有好几种。你还是可以按照升级打怪的模式来,但是比申请硕士的游戏模式难得多,因为你成绩不是系里面top那几名,很难入老师法眼。但申请博士更像是个开放世界游戏。你可以突然开窍整了一个不错的论文,然后当敲门砖去申请(概率极低);你可以先抱大腿,跟着大牛或者小牛做科研,然后他她们帮你写推荐信给他们熟人;你可以搞曲线救国,申请硕士先,然后找个靠谱的导师干三年(或以上)科研,再转博士,或者文章和推荐信到手后申请phd;你甚至可以做早鸟,本科第三年就开始搞科研,然后当一两年学士后,之后做法同上一条;最新的玩法也有先去工业界呆一段时间,然后靠代码能力获得未来老板芳心;最后,缘分,死耗子遇见瞎猫,绝对没跟你开玩笑。
普通大学一般6000-8000字, 重点8000--10000字。多了导师也没有时间看!关键是质量内容!如果发表一般4---5000字就足够了!
钱拼多多员工发布,我在拼多多的三年看完之后的感受,其实职场打拼真的很心酸,没有水活着很容易。
当你买的东西已经到货并确认无误后你就可以点击确认收货了,之后它就会跳转到评价的页面,然后给好评 添加图片再发表就好了
搜一下:与拼多多有关的论文题目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最近在准备学年论文,想
有个100来字就可以啦,有个100来字就可以啦,重复你的观点,重复你的观点
优质论文问答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