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3

周闹闹now
首页 > 论文问答 > 文献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静夜玄霜

已采纳
1、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条:跟最懂行的人学习。这条不解释,看不懂就别做研究了。2、用现象——问题这套组合引导学习。就效果而言,实验现象可以高速高质量推进理论学习,特别是要动手做实验的门类。出一个暂时不能解释的现象再去学理论,速度很快,效果很好。正常情况下,进入这个系统需要夹层结构。看一点儿书和文献,选个大概的东西,做个基本的实验,碰到一个现象,由于解释不了而去在看书和文献,此为一个完整循环。最好有两个循环以后再进入定点学习。硕博士期间,一千文献,还有很多大部头的书籍,视频课程,都是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到的两个现象,先用了一年做了几个循环的现象A,后来发现AB在理论上有联系。一年后转到更有实用价值的现象B,又后来发现A可以归到B下辖的一个研究方面。从发现两个现象到硕博士论文构架确立过程花了两年,幸好是硕士和硕博士是接着做的,过程没有中断。3、多做精选。决定你毕业时水平的那些需要你读的书,或论文,很少,但需要你从一堆一堆里慢慢挑出来,这个过程少不了。所以,这条的核心不是“多读书多做试验读看论文”,是多选择。同时有几本书,几百篇论文中,选出几章,几篇去深入。当做过多轮精选后,眼前只有一条路,那是你要走的。简单的“多XX”是为选择服务的,当然不可少,只是,这样的建议把内核包的太严实,很多人根本没机会看到这个建议包含的诸多精锐内核。4、 以后想吃学术饭,毕业前必须练就真本事。硕博士期间的工作决定你以后能走多远。硕博士阶段的理论有多高,你当教授时,乘上5就差不多了。国内现在的大部分教授,只有硕士及以下级别的理论水平(这样的水平是指导不了学生的,但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早年的国情)。从proquest上的华人硕博士的出现频率上来讲,02年以来,英雄辈出,很多都在寻求回国入职。到现在,好一点儿的学校都要求国外经历,博后也可以。但不要过多久,顶多十年,职位缺口接近饱和时,国外硕博士学历可能成为门槛,甚至是要比拼选优。如果这样,现在才开始在国内读博的你,十年以后会别人压制,很难喘息。5、别浪费时间。但,你一定会浪费时间,所以,要时常看看你当初定下的目标。形成习惯最好。最简单的保持方式是每天都做和这个目标紧密相关的事,最终形态就是夜以继日。业务做得好的,不一定是这样操劳,但,愿意这样操劳的,多半是做得好的,习惯了,或者在强烈意愿驱使下奔着做好在努力。没有个明确目标的硕博士,等于没有学力,虽然有学历。听说杨培东是每每干到凌晨两三点吧,当然,不是鼓励埋头拉车不看方向,想法,如果一个聪明的人愿意埋头,定是心有所求,并愿为之。6、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是说一天看十遍,连着看十天。每隔一段时间看一遍,这一遍明白的会比上次多,因为有中间这段时间新的理解,从其他地方的借鉴,相关现象和理论的逐渐深入学习。简单说,夹心饼,新一层的饼(阅读)下面摞着肉(最新的理解)。这个说法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一个站在完成终点,回望过去时的感慨,而不是站在起点向前向往时的中二热血。刚起步时,要学习夹层的构架规律,并在夹层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夹层数量。巨无霸(学霸)在于多层夹心,不是一斤单片的牛肉。7、要有点儿志气。戾气也行。道理同学术能力。8、不要玩太多花样。浮躁的,终究是短暂的,能长久的,总显得普通。现在学术花样越来越多,引用我认识的董哥的说法,学术跟相亲一样,看脸。弄很多玄虚fancy,懂的人戳穿你,在小圈子里就不好一起玩耍了。不过,我可能是错的。9、动力或者目的是核心。这条比较复杂,我不确定能说明白与否,本身不是完全的经验之谈,还处在半摸索半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下面这几段话表达模糊,可以跳过;如果不想跳过,可以自己咀嚼一下。如果你看过电影爆裂鼓手,或许能理解,以下才干特征:“时间管理,积累,坚持,还有要经常思考,总结,回顾,不拖延。”(题目评论第二条,by@郑明,同名很多,暂时找不到正确的人来@) 下面,盘踞着一个复杂且庞大的情感基座。坚持,思考,回顾。。。所有这些都是某种“路径”。通过坚持,我们继续往下走,通过思考和回顾,我们往下走的更稳。。。但在此之前,Why we start? What we want as an end?每一次开始新的东西,都有个能说明的原因,能说明的目的。读好硕博士,需要个明显的、个人的、说出来能让人觉得没疑问的一套答案。能力不济的时候,这个答案也许能给那一串“能者特征”充血,维持其运行。这个东西很重要,但不好找。不像读一本书,你是主动的,找到就能读。更多的,你是被动的,被这个原因找上门。但你能做一些事,比如张开感官,增加被找上门的概率。存在一种情况,你才能不高,但情感丰富且细腻,在敏锐敏感的引导下,进入emotional learning,从而“不自主”的做到自然应对各种问题。当然,tradeoff是有的,而且一直有。10、爱你的专业。曾经喜欢的一个女生教会的。可以天南地北,科学、人文都关注,但有个最明确的、核心的关注比较好;对于硕博士,这个核心是自己的专业比较好。如果能最有效地改变点儿什么,大概就是通过自己每天的专业工作了。我很尊敬自己业务做得好的人,虽然不能什么都聊一下,但对确定的东西能聊的很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找这种人能解决问题。11、认真对待新想法。有新想法时,记录下来,最好给一个一二小时的时间是论证一下。同行、前辈、论文,都行。读硕博士就是解方程。这个方程有一个核心方程式,简单明了。但每一个核心参数下面自带一团子变量,从而使得这个核心方程多变量。解决核心问题也最终落在如何解出诸多细微的子变量,而不是主变量。12、实验为王,思考为主,文献其次。能做实验的,优先实验,实验之后或间隙思考实验,根据结果推断出一些想法,无论是断定可行还是需要改进,还是彻底否决;读文献最后,没事儿的时候,需要验证自己想法的时候,发现新现象,调查是否有人做过的时候,用横向推进的方法读文献去找研究点,是我见过的最艰难的研究。靠看别人做的东西,只能得出一个框架,研究核心在于解决和发现自己研究中的问题。
331 评论

张小电1301

101 评论

默然回首千百度

一、 问题的提出。 说明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确定文献与资料的分布范围,包括时间跨度和主要分布,分析的维度,分析的程序。 三、正文。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1)分阶段系统清理所研究问题的发展过程,说明每个时期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特点、发展水平、重要进展。 (2)阐明当前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1---2个主要问题上争论的观点、代表著作。 (3)在研究方法层面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反思。 四、主要文献目录。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1.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及基本内容提要; 2.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4.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2.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3.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4.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员录用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职位要求,客服人员需要有耐心,技术岗位需要能吃苦,文秘人员青春靓丽

    欧比诺橱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文献阅读应遵循的原则是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

    可琪宝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参考文献应遵循的原则

    文献阅读的四个原则:1、知识管理。形成知识管理体系,不要怕被剧透。读文献不像读悬疑小说,不用担心作者给你剧透凶手是谁,也没有必要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进行阅读,

    echorabbit12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学位论文需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

    wendyhuihu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选题应该遵循的原则

    (1)选题必须在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范围之内(2)选题要符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围(3)对所研究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心得体会(4

    super船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