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6

璞璞小熊娃
首页 > 论文问答 >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骷髅

已采纳
1. 在断裂的深层——论鲁迅、郭沫若与传统文化之联系《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张万仪撰《鲁迅郭沫若比较研究摭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引用2.“以鲁视郭”心态批判――从郭沫若“薄海民”特征说开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1期转载张万仪撰《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3.试论郭沫若战国史剧的楚文化蕴涵及表现《东疆学刊》199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4.在新诗走向历史的综合中——论穆木天抗战后的诗歌创作《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5.美学的历史的批判观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全国首届穆木天研究学术讨论会述评《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6.关于穆木天研究的思考《穆木天研究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7.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师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8.水的情趣,诗的意境——读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名作欣赏》1990年第6期邵金峰〈〈对〈竹林的故事〉的一种解读〉〉(《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引用9.郭沫若“五四”时期思想创作独特性之我见《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10.关于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函授教学》1990年第1期 1. 为有源头活水来——鲁迅对渐东民间文化的感性体悟《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2. 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重变奏中——论穆木天战后的诗歌创作《荆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形象——论《倪焕之》《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民族复仇精神的形象再现——读《白毛女》《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5.“信天游”: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读《王贵与李香香》《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一份绝妙的社会生活速写——读《一九三九年春在太原》《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鲁迅研究的一个理论偏颇——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2.鲁迅与浙东典籍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陈力均《承传与择取——鲁迅与儒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引用3.试论鲁迅的农民气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4.碰撞:升沉与超越——《讲话》之于新文学发展的意义《长白论丛》1992年第3期 1.“他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液”——鲁迅与浙东民性之联系《东疆学刊》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2.论《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3.鲁迅与浙东经史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4.“文体”的困惑——关于蒋光慈《丽莎的衰怨》的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5.追寻民族固有之血脉——《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吉林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6.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鲁迅对浙东民间文化的理性透视《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7期 1.《穆木天研究论文集》评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2.人生道路之起点——《穆木天评传》之一《吉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3.变革时代的选择——穆木天在天津《沈阳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4.大家族出身之于鲁迅的意义《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期5.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鲁迅与世界文学《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转载 1.地缘:文化之链——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生成论《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转载张万仪《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 1.“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心路历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2.茅盾的小说《残冬》赏析《茅盾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10月版3.鲁迅的现代主义特质——一个本世纪中国文学描述应予深化的问题《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1期4.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文学史”价值《吉林师院学报》1996年第9、10期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5.鲁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沉思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 论穆木天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2. 穆木天传略(上)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1期3. 穆木天传略(下)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2期4. 关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世界文化中的鲁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上)《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6.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下)《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1. 平淡见苍凉——张爱玲的“俗人生”表现《世纪论评》1998年第4期2. 论穆木天的《写实文学论》《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故事新编》研究的历史回顾《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2.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再认识《文艺研究》1999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7期转载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孙先科:《百年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反思》评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转载 1. 穆木天生平著译年表(3万字)《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1期 1. 与章学诚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2.《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两重性及其意义《晋东南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3.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9期转载 1. “校”与“刊”相结合的北京大学透视――对五四新文学发生根基的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期2.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一〗《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3.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二〗《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2期4.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三〗《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5.“共和制情结”――《青年杂志》发动思想启蒙的深层动因《文学评论丛刊》2002年(第五卷)第1期6.对《新青年》发动批孔与文学革命的再认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收录,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摘卡》2002年第3期摘文7.鲁迅早期思想的现代性《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运动根基的再认识《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5-6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篇目辑览”2.“梦”与“境遇”:《呐喊》、《彷徨》再解读(上)(下)《东疆学刊》2003年第3、4期3、关于“世界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1-4)《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7-10期4.关于“科学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上、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5-6期5.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上)(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4期1. 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删节稿)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出版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全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 1.一部用生命写出的富于“思想”的书——读高连峻的遗著《中国婚姻家庭史》《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2.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鲁迅:“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16期“篇目辑览”4.历史?现状?趋向: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述评《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4年第1期5.五四新文学与“大学文化”关系透视《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6鲁迅小说的“魏晋情结”:从“魏晋参照”到“魏晋感受”《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7. 鲁迅与章太炎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摘发。8.“边缘文化”:当下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话题《作家》2004年第3期9.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现代中国》第4辑10.“断裂”与“承续”:对五四语体变革的再认识《新国学论丛》第1辑11.民初上海文学“甲寅中兴”考索《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2.对话与重构:“史料研究”应有的姿态——《舒芜口述自传》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3期(本人为第二作者)
175 评论

张小电1301

100 评论

夏可兒雲卿

1 《招魂》考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2 《宋玉作〈招隐士〉考辨》驳议 《江汉论坛》83 《远游》考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34 说范晔《后汉书》之“志” 《文献》45 楚辞学三题 《广西师院学报》46 试论唐初史家之文学思想 《广西大学学报》27 《艺文类聚》之问题种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4、5合8 《〈招魂〉考辨》补说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49 《闲情赋》之评价种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410 《容斋随笔》刊误 《贵州文史丛刊》511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612 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 《文学评论》113 试论赋之范围与汉赋“序文”之作者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14 《史记》《汉书》《后汉书》注札记 《内蒙古师大学报》115 《楚辞》研究二题 《云梦学刊》116 新的开拓 新的建构:读敏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317 建构宜 考辨精 系年详:读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518 《全汉赋》小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519 《文选·诗》与《文心雕龙》诗论和《诗品》之比较 《江汉论坛》1120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学术研究》1221 《文选》李注札记 《贵州文史丛刊》122 《史记》引文札记与后世引文问题说略 《内蒙古师大学报》123 《文心雕龙》论文不及当代乃因其“讹”不称于“休明”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24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四川大学学报》225 总集之祖辨 《郑州大学学报》226 “受屈为客卿”之“客”为王逸注原有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27 《远游》非唐勒所作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428 《楚辞章句》前十五卷的前序刘向作驳议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429 《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30 论以他称写己与自我称扬:兼说屈宋某些作品之真伪问题 《云梦学刊》531 《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乃因渊明入宋辨 《社会科学战线》332 《惜誓》非唐勒所作辨 《内蒙古师大学报》633 关于《古今诗苑英华》的编者问题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4 《艺文类聚》杂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435 关于《诗品序》与《诗品》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辨“子卿双凫”与“谢客山泉”无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36 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论《文选》非仓卒而成及其《序》非出自异手 《文学评论》237《艺文类聚》刊误(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38 关于《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之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39 王逸释《涉江》的“伍子”为“伍子胥”无误辨 《云梦学刊》440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之真伪辨 《东方丛刊》341 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42 执中与超越:读敏泽《文化·审美·艺术》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十二版43 关于“骚”“赋”之同异问题 《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3年)44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一 《江汉大学学报》145 文学地位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二 《江汉大学学报》446 《文选·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无疑辨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47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的“失序”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48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之“彼此失照”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49 《东坡外集·蔡使君传》即《南史·蔡道恭传》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50 关于姚鼐章学诚批评《文选》分类之得失问题 《江汉大学学报》351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上) 《江汉大学学报》152 《文选》四题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53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354 关于日本古抄白文本《文选序》“略以时代相次”之“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455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中) 《江汉大学学报》556 《文心雕龙》不可能对《文选》产生太大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457 《楚辞章句》十九篇序文均王逸所作无疑辨 《中国楚辞学》第7辑(2005年)58 《艺文类聚》汪绍楹先生校语商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59 关于《艺文类聚》引书文之无序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二 见:端木黎明宋永培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98-108。60 关于“事具……”所涉引文之略详诸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三 《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1 关于《文选》的编撰工作量、成书状况与编者问题:兼论《文选》成书时间研究之方法 《江汉论坛》2011年第5期62 《中国文学思想史》,合著(敏泽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人写其中的第六章9万字)

331 评论

相关问答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1到3个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属于月刊,审稿周期在1到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前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查询。这本期刊是月刊,在体育学期刊里排名比较靠前,

    萤火虫BB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投稿

    论文必须是署名作者原创的最新研究成果。无剽窃内容,不涉及泄密问题,无作者署名纷争,不存在一稿两投。研究课题必须有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赞助。在理论、方法、结果上有创新

    闪灯背后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是c刊吗

    体育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中国体育科技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与科学 体育学刊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

    谁是小小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外审2

    1

    刘小贱爱花钱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以下体育类核心期刊可供你参考: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轻舞飞扬庆庆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