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0

奶油花生AAA
首页 > 论文问答 > 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文献综述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evenLikeSmile

已采纳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人们通常把世界民族分为两大经济文化类型,一类是农耕民族的田园文化,另一类是游牧民族的“马背上文化”。然而却常常忽视第三种文化类型的存在,那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既耕且游”的民族。苗族由于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历来有不断迁徙的习俗,以迁徙求生存,求发展。但苗族又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农耕为业,迁到一个地方,总要在那里驻足一段时间,男耕女织,养精蓄锐,然后再告别旧的家园,又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他们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遍布湘、鄂、川、黔、滇、桂各省区,还渡海到达海南,甚至越过国境进入东南亚。几百万人在大地上流动,这确实是一大壮举。?  尽管他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分散,但文化传统并不曾丢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由母文化演绎成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拿服饰来说,如果其他民族以某种服饰作标识的话,那么,苗族是以多种服饰来做文化符号的。《中国苗族服饰图志》就列有173种。每逢节日,裙角飘动,银饰丁当,蔚为壮观。这些不同的“亚族群”符号,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方言土语,有不尽相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群体组合。可能是由于长期迁徙、融合的原因,苗族的语言特别复杂,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但都同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在贵州的民族节日中,苗族节日约占总数的60%以上,这是地域分散、习俗不一的结果。“跳花”一类节日集会最为普遍,内容大同小异,都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但时间、形式、称呼就不同,有的叫“跳场”、“跳月”、“跳洞”、“跳年”;有的叫“玩花坡”、“坐花场”、“跳花场”;有的叫“芦笙节”、“爬山节”、“赶秋坡”;有的则叫“姊妹节”、“闹冲”等等。苗族过苗年,贵阳、黄平、松桃等地过“四月八”,清水江流域则过龙舟节,黔东南苗族在鼓社节祭祖,此外还有迎雷节、斗牛节、祭树节、杀鱼节、招龙节等等。  苗族歌舞丰富多彩。歌有古歌、游方歌、飞歌、酒歌、丧歌、祭祀歌诸种,以古歌、飞歌最具特色。苗族乐器芦笙、唢呐、木鼓、筒、姊妹箫、木叶等别有韵味。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包括芦笙排舞,芦笙圆舞、芦笙四方舞、芦笙导舞、芦笙群舞、芦笙莽筒舞、芦笙鼓舞等。这些舞种历史悠久,传承性强,普及面大,参加的人多,保留了许多原始、古朴的特征,如注重节奏感,强调步伐整齐,群体性极强。成百上千的人在一起跳,动作却惊人的一致,表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苗族竞技性的舞蹈,有芦笙双人舞、连环套吹芦笙舞、滚山珠等。苗族文化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苗族古歌,以诗的语言世代传承,把几千年的历史串联起来,从原始走到现代。六枝梭戛的苗族,至今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古老工艺和文化习俗,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在那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文化生态博物馆。  雷山西江的“千家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还有古老的“鼓社”组织,神秘之门还没有真正打开。
233 评论

张小电1301

136 评论

李斯的雨

苗族至今为止他们都没有形成可通读的文字,他们的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口头文学(比如:苗族古歌),其次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刺绣了。对了,如果您想做好您的节目,最好到博物馆或是比较原生态的苗族地区去了解哦。推荐您去贵阳市白云区,那里有个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也叫贵阳曾宪阳藏品博物馆),那是专门的苗文化博物馆,许多人看到了之后都很震撼。

103 评论

Pocky小豆丁

摘要: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舞蹈的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人们的生活、精神,声声不息的鼓点舞步千百年来传承着苗乡的风土人情。在旅游景区中,苗族舞蹈文化艺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对于苗族舞蹈文化的保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继承苗族舞蹈文化,使苗族舞蹈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常开不败。 中国论文网 -htm  关键词:苗族舞蹈 旅游景区 文化功能 保护 发展   引言:去年暑假,我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美丽的凤凰县旅游,在凤凰县的苗家寨观看了极具苗族特色的舞蹈“击鼓迎客”后,我随即对苗族舞蹈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深入苗寨了解后,我才知道苗族舞蹈之所以能踏着自己矫健的历史脚步,跨越数千年而走进今天的艺术世界,首先在于它有自己赖以生存和传承的艺术环境,只要我们揭开它那艺术生态环境的天窗,我们便会发现那个与苗族自给自足经济相适应,以幸福和光明为目标的文化追求意识,才是苗族舞蹈生命和特色的沃土。   一、传统文化中的苗族舞蹈   通过观看苗族舞蹈的表演,我们不难看出苗族舞蹈总体上的原始风貌是较为突出的,这首先与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态有关。原始崇拜和巫教文化在苗族舞蹈的外在形态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不仅仅体现在道具、服装等实物的身上,还体现在舞蹈本身的动作形态上,如果说具体的动作形态是地理环境、服装、劳作方式等直接影响形成的,那么舞蹈的原始气息则是更多的从整体风格与气氛中散发出来的。   二、苗族舞蹈文化保护的现状   苗族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最具有诱惑力和神秘性。是最古老的原汁原味原生态艺术。如今,苗族舞蹈伴随着时代步伐,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艺术走出湘西、走向全国、迈出国门,苗族舞蹈文化已经逐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同时也得到了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可。在2005年6月由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举办的首届“德夯中国鼓文化节”,选出了全国第五代女鼓王、第二届猴儿鼓王,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而龙英棠作为苗族鼓舞传承人进入湘西州首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苗族鼓舞”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4年取得“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身份。但是现在苗族舞蹈逐渐出现逆向发展的危机,比如说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的节日鼓社节,每逢这一天苗族上下都盛装出席,苗族舞蹈始终贯穿整个节庆活动,整个节庆场面热闹非凡。由于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之后,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对家乡的民间艺术活动不热爱、不支持、不参与,所以出现不少村寨退出这一大型的节庆活动的现象。   三、如何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苗族舞蹈文化   苗族舞蹈因形成的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过友人的介绍,我带着了解和学习苗族舞蹈的迫切心情走访了居住在苗族文化保护较好的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的龙洲长,在说明来意后,龙洲长很高兴的接受了我的采访,他告诉我,为了在山江保护这些珍贵的苗族民间艺术文化,近几年来他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当成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广泛搜集,翻译,整理苗族历史,文化古籍等,并从民族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把已经逐渐被汉化了的苗民召集在一起,规定大家穿苗服,说苗语,鼓励老一辈的民间艺人收徒传艺,有效的保护了许多已经濒临失传的珍贵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对每年重大的节日庆典活动的保护更为重视。   苗族舞蹈生在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它只能以活生生的人作为它的文化载体,对于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认为可以在苗族旅游景区中,确立一些以形成苗族舞蹈文化为主的庞大民俗风情开发项目比如:设立苗族舞蹈的展厅,以苗族舞蹈介绍与苗族舞蹈表演为一体的音像制品的开发以及书刊的发行,对外开放性的培训都是可行的,这样无疑让那些对苗族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苦于找不到这方面的资料的人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一个民族的理情精神是一个有机的和生长的文化形态,在某个时期起积极作用的因素。如果未能随历史变化而进行成功的自我调节,就可能在另外一个时期发挥不了作用,苗族舞蹈也要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吸取其他民族民间的艺术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的苗族舞蹈文化,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精华的同时,必须既有明确的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也必须与世界接轨,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其艺术的民族性才更能发挥光彩。   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而使中华的文化特征显的博大精深,而中华各民族又组成了具有统一特征的中华民族,因此民族的概念本身就标志着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苗族舞蹈,既源于苗族家族生活又是苗族家族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发展速度不够快,推广面积不大,普及率不高。在我国现有的保护基础上,应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抢救措施。如通过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利用,建立苗族文化博物馆等,让更多的人接触认识到苗族文化。

127 评论

小倩TINA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她们的衣服特别的的精细精美色彩鲜艳不说还图案多样真的好漂亮呀!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苗绣已同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呕欠嘎给希”——升底绣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由“呕欠字”和“呕欠闪”两种类型组成,汉泽“红绣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块均无刺绣,其他纹样与“呕欠嘎给希”相同。但服饰花纹图案变化最多的是“抛功拨”——袖花,其图案主要以各种几何图形布局,在不同的几何图形中,绣上各种花纹,组成许多不同名称的“抛功拨”——袖花。如“抛学啸棱”,汉意为“绫销红朵花”;“抛西勒拉学棱”,汉意为“小红朵蛇皮花”;“抛补追归”;汉意为“鸡菌花朵”;“抛刀么”,汉译为“树梢花朵”;“抛赶枝呵”,汉译为“蕨枝花朵”;“抛赶玖”,汉译为“针针花朵”;其花又称之为“抛赶旺”;汉译为“包谷花”;“抛声给学玖丢嘎”,汉译为“十六勾勾蚕花朵”;“抛所戈游”,汉译为“小四朵红花”;“抛所戈说”,汉译“大四朵红花”;“抛宝利学”,汉译为“浮漂红花朵”等四十余种服饰图案组成。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 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户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乌高。是苗族远近闻名的银饰之乡,其中以麻料最为专业,其百分之85的都是银匠,传说,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时期的苗族国家“南绍王国”的王室银器局之后。

316 评论

吃货跟谁吃

苗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由古以来,苗族留存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在婚姻方面,苗族一般都比较开放自由,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苗族的服饰款式多样,工艺独特,而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苗族有着许多传统特色的节日…… 贵州苗族建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贵州苗族文化  历史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他们是创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对推动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贵州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贵州苗族节日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一跋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为“厚道”,意即“睬坡”。节日活动由两三户人家联合主办;主办人称为“尤厚道”,通常由无子嗣而为祈求子嗣者充当。举行节日之前,主办人家负责栽插一棵高约两三文的五彩花杆(多用大龙竹)于选定的乎缓坝坡上,并陈设好酒于花山场内。届时,远近各村男女皆来参加。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对唱山歌选择情侣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 贵州苗族食品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贵州苗族手工艺  苗族以个体家庭组成一个生产单位,手工业附属于农业,每个家庭成员既是农业生产人员,又都兼营手工业。苗族妇女负责园地种麻、割麻、纺织以及家禽饲养等。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不少地方志书有苗族女子“能织苗锦”的记载。……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311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工智能发展文献综述

    第一步: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

    没想法咯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苗族文献有哪些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下: 民间文学:①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②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民间音乐:湖南省靖

    七色缤纷彩虹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贵州苗族论文参考文献

    有啊。收费要吗?

    道生一,三代二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文献综述结论与展望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

    Loli心的怪蜀黎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文献综述发展趋势

    回答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提炼、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

    sweetmiriam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