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爱玉味
本文是2010年7月《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社采访我时所提的问题之一,即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您对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有哪些展望呢?我作了如下的回答:现在已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第3个30年,前两个30年的伟大实践,经验丰富,教训深刻,科研实践也是如此。在“十二五”规划开始之际,就我个人在地学与建筑学之间做了一点工作的有限经历,提出三点展望,供参考。建筑地域的特色要保持和发展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自然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球历史的发展,有了自然的地域特色,接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有了文化的地域特色,地域的特色是建筑的灵魂所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是现在千城一面,建筑的“趋同现象”非常严重,正波及村镇,这与当前人类所追求的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目标背道而驰。要知道绿色建筑、低碳建筑是建立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的,只有结合地域特色,尊重自然,正确使用科技的建设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能源,与环境友好,才会有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否则,违背自然,滥用技术的破坏力,浪费资源能源,破坏环境,那有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可言。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中国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域的系列,就是研究建筑地域特色,贯彻因地制宜的科学思想,提醒人们认识自己,我是谁,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特色,对外来的精神的、物质的东西,要用鼻子嗅一嗅,合适的有利的就吸收,否则就拒之门外,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合适就是最好的,不要上当,这符合于走中国特色建筑的康庄大道。地下建筑和生土建筑要加以利用20世纪60~70年代,在深挖洞时,我研究过黄土地下建筑,从调查民间黄土窑洞,通过试验,发展成工业的黄土地下建筑,70~80年代,世界出现了能源危机,建筑是耗能大户,许多国家的建筑学者敏锐地把目光转到生土建筑、地下建筑上来,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建筑学者曾数次来我国吸收我国这方面的传统经验,特别是民间黄土窑洞的经验,为他们国家所用。同时,曾在1985年,中国建筑学会与他们一起组织召开了一次“国际生土建筑学术会议”,并出版了会议的论文集,在全世界推广。现在的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迫切,如果能把地下建筑、生土建筑利用起来,就可以节能、节地、节材、防噪音、防辐射、防旋风、防火等,再加上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以空间的整合和装修,就会得到造价低廉、工作有效、生活幸福的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这在我国得天独厚的黄土高原区尤其容易做到。城镇化要真正落实20世纪80年代,在城市化程度低时,曾讨论过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提法,最后在考虑国情的情况下,采用了城镇化的概念,这是非常正确的。可是后来实行的仍然是城市化,致使大城市发展过快,出现了“城市病”,只能靠技术来支撑,得不到大自然应有的恩赐,现在该是落实城镇化的时候了。城镇化与现代化、工业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做到城镇化的落实,首先要破除城乡的二元结构,得到城乡的统筹,要自上而下地进行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的综合调研、评价和区划。对国情要有一个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科学地能动地自上而下地作国土规划,要把自然及其资源,不仅看成物质需要的来源,而且也看成精神需求的养料。在大农业的背景下,将先进的工业、科教文体卫的事业,配置到中小城市和乡镇,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统一,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达到真正的城镇化,使我国成为完全与自然融合的具有高度物质、精神双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本文撰写于2010年8月)
国内最大众的几个核心:南大核心,也就是平时所说的CSSCI北大核心,也就是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又称作统计源核心如果问科技核心算不算是核心,就要看你们单位的规定了,
嗯啊 网上可以搜得到此期刊另可安排其它 期刊 省级国家级流程绝对的安全放心详情咨询编辑在线
具体要发什么刊物得根据文章来定,如果是计算机科技方面的话《硅谷》之类的刊物就可以,我是理工类的,上次找启德论文网的魏老师帮我操作过,发的是《科技致富向导》,书是
好像是一般期刊
有知情的请帮我提供一下啊。
优质论文问答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