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7

恶狼追月
首页 > 论文问答 > 旅游网站毕业设计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天浪涛

已采纳
大家发的都是论坛的网站,这个其实很多的,发了一遍给你,查收下!
210 评论

张小电1301

92 评论

大熊是个小太阳

楼主,在吗?我给我们学校的毕业论文给你参考吧。在的hi我就可以了。有19页呢。

221 评论

吃生鱼片的猫

我把网站发到你的消息里面了。

360 评论

无敌沈阳人

河北省是重要的革命圣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由河北威县发起,迅速波及全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朝反动势力。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大地是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国人民利用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著名的“百团大战”发生在河北,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位于河北涉县。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均发生在河北,最后去世于河北唐县。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奏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并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解放石家庄是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转折点。 红色旅游景点: 西柏坡: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80公里,是一个松柏苍翠,风光秀美的小山村。它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1935年一位教书先生把"卜"改为"坡",于是就有了西柏坡。 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今日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秀丽风光。 西柏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参观景点有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陈列展览馆,西柏坡多功能影视厅,西柏坡纪念碑,西柏坡石刻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领袖铜铸像,领袖风范雕塑园,周恩来评语碑等。 图片欣赏: 狼牙山红色旅游区:纪念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旧称狼山,狼牙山位于保定西北约50公里的易县境内。因其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天,故名狼牙山,狼牙山风景秀丽,号称有“五坨二十六峰”,为易州十景之一“狼牙竞秀”。 狼牙山东西、东南各长15公里,面积为225平方公里。环山共有五坨36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均为峭壁悬崖,山势险峻。东、南两面稍缓,各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主峰,“闫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棋盘陀”上有一小片开阔地,靠南面山崖旁有一棵古松,松下即是“棋盘”,相传为神仙之遗物。 1941年9月25日日寇向我晋察冀边区发动全面大扫荡。我军一团七连奉命掩护部队主力和附近的老乡安全转移。一连六班为了吸引敌军主力,边打边退,一直退到棋盘坨,弹尽粮绝,最后五勇士舍身跳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为国捐躯,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二人被崖边葛藤树拌住,幸存,后被游击队长冉云等人发现救下。 1942年春天,晋察冀边区政府为了表彰五勇士的功勋,激励根据地军 民的斗志,除把山后的“五马义村”改名为“五 勇村”外,还在五勇士坚守的棋盘坨主峰顶建立了纪念塔,塔为五角形,共五层,高十余米,塔真正面有聂荣臻手书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红色大字。塔门上部镶嵌着杨成武署名的三烈士碑文刻石。塔内第二层的周壁上和塔旁周围的石阶上,竖有罗瑞卿、杨成武、罗云发等人的石刻题字,纪念塔的左右两侧,还有红柱、灰瓦顶的五角凉亭各一座。在文革时期,这些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凉亭也不复存在。1985年对纪念塔进行重修,塔仍五角五层,通高约19米,钢筋水泥结构,汉白玉浮雕五勇士半身像嵌在塔的正面。 中国人民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骄傲,巍巍狼牙山,滔滔易水河,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见证。 狼牙山离保定市单程80公里,行车时间约需5小时,参观狼牙山用时约5小时。 图片参考: 地道战遗址:人民光辉斗争业绩的历史见证 冉庄地道战遗址,清苑县冉庄,距保定市约30公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人 民积极开展地道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致使敌人“宁绕黑风口(张登), 不从冉庄走”。由于冉庄人民开展地道战功绩卓著,曾荣获“抗日模范村”的 光荣称号。现在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就是冉庄人民光辉斗争业绩的历史见证, 也是冀中人民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的一个典型实例。 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经历 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同单纯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过程。开始,群众在村 里、村外挖隐蔽洞,称为蛤蟆蹲。后来把隐蔽洞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 洞,成为地道的雏形。最后发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 。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5里,南北 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 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约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 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地道一般宽约7至8米,高约1-5米,上距地面2米多。从 用途来看,可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 两种。 地道结构复杂,内部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战斗人员休息室,设有照 明灯和路标。地道总指挥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井,井上设“翻板”。它是一种 防卫设施,敌人万一进入地道,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淹死。地道又与水井 相通,既可作为气眼流通空气,又解决了地道内群众的用水问题,设计十分巧 妙,实用价值很高。 地道的出入口都是从实战,实用和隐蔽的原则出发,经过精心选址和设计 后修建的。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建在靠墙垠的地面,有的则利用牲口 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作为出入口。这些地道口选址时都充分利用了 地形地物,伪装得与原建筑物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 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还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 在地面修建了地平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还根据相同 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暗室、墙角或墙根等处,修 筑了工事和枪眼。其中高房工事7处,地平堡14处,小庙工事6处,碾子工 事2处,烧饼炉工事1处,柜台工事1处,暗室及墙角枪眼8处。所有这些工 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了望,又能射击。这样,地道和地面相配合,各种火力 相交叉,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充分发挥地道的威力,痛歼来犯之敌。 冉庄地道战工事的主要特点是三通、三交叉和五防。三通即高房相通,地 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即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平堡火力交 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 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的民兵和群众曾经利用这种神秘莫测的地 道与日伪军、国民党军队进行地道战17次,同时进行伏击、追击战55次, 配合地方武装出村作战85次。其中5次规模较大的地道战,就毙伤敌人16 3人。因此,冉庄成为冀中地道战的一面红旗。 图片: 其他的红色旅游区到这个网站上去看吧,我觉得这个网站的资料和图片还是很不错的!

181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