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5

sanyuan617
首页 > 论文问答 > 润色鸿业劝百讽一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守望的夜

已采纳
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是这个时代心态的写照。汉代艺术遗存在后世的除了汉代画像石刻外,汉代的书法碑刻、汉代的印章、汉代雕塑、汉代音乐等,都以其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艺术特征,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方式和载体,诠释这个时代集体的审美意识。  面向无垠、天人一体的包容气概  汉帝国的勃勃生机和放于四海的广阔视野,使繁富巨大的生活场景成为艺术  首要表现的物象。汉大赋写景图貌、铺排列叙的夸饰,将辽阔的疆土、宏伟的山川、繁华的都市、巍峨的宫殿、广袤的林苑、富足的物产以及帝王恢丽典礼、庄严仪仗、宏大歌舞、豪奢宴饮结合起来,是对自然的美妙和人的创造之功的礼赞。向人们展示了数量众多、体积宏伟、场面广阔、威势无比的巨丽之美。王充的《论衡、定贤篇》论诸家赋在于“文丽而务巨”,是以铺排宏丽的文辞,以夸饰的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穷造化之精神,尽万类之变态,瑰丽窈冥,无可端倪”,“总众类而不厌具繁”(2)“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称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不竭。”(3)赋者在广大宇宙间移步换形,游思畅怀,展示出纷芸驳杂、多彩多姿的美。因此,赋的空间感之浩大,犹如背负青天,九万里扶摇的大鹏,俯瞰着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4)闻一多先生称汉赋“凡大为美,其美无以名之”(5)都深切地揭示了汉赋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汉代文人面对风云激荡的世界,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与人生若短的哀叹如影随形充溢在作品中。司马迁发奋着史记的内心动力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于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汉代奋进、强健、博大的时代精神在司马迁身上典型表现。  汉代建筑同样在追求体天象地、包蕴山海的气派,早在西汉天下初定时,萧何就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理由是“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6)体现了相容并包而开朗自信的文化意向,力求空前绝后巨丽的建树,以展示出汉代“天人一体”的审美风度。“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据坤灵之宝势,承苍昊之纯殷,包阴阳之变化,含元气之烟氢” (7)将有限的建筑空间,以六合为本,顺应天地运转之规律,延伸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无限空间中去。建筑布局样式到名称一律以天象为准,讲究建筑与天体世界的对应,各种精美的建筑材料的堆砌、罗列,层迭的结构群体铺排、对称,而又附以总览天地人物的壁饰和带有夸张浪漫色彩的飞檐翘脊,形成极致欲令后世人无可复加的宏丽风格。  我们今天所见的汉代建筑实物资料,是各地墓葬中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这些作为随葬器物的建筑模型,是汉代建筑现实的反映。这些建筑风格有着高大凌空的体势和向上耸立的多层结构。而作为庄园建筑的群体,其楼观、回廊、高台、仓阁、门阙等交错纵横。一个地方庄园尚且如此。那么在汉赋中所夸饰的宫殿建筑其规模的庞大、结构的复杂也并非空穴来风。宫殿之间“接比相连,云起波骇”其间用飞阁通道相连结,这就是班固《西都赋》所写的:“辇路经营,修除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群体结构是汉代宫殿建筑的基本模式,不仅是王都,地方藩王也不次于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写的鲁恭王为追求“似乎帝室之威神”,“依冈连岭而建殿,连阁承宫,驰道周环,阳榭外望,高楼飞观,长途升降,轩槛蔓延……千门相似,万户如一。岩突洞出,逶迤诘屈,周行数里,仰不见日”(8)庞大的群体结构,正表明了汉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在建筑装饰上,追求涂彩饰金的绚丽华美,以致形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后汉书•梁冀传》说梁冀的第舍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锁,图以云气仙灵”。(9)宠臣董贤的第宅“柱壁皆画、云气萼蘤、山灵水怪,或衣以绨绵,或饰以金玉”。(10)真如王延寿的赞叹:“何宏丽之靡靡,咨用力之妙勤,非夫通神之俊才,谁能克成乎此勋。”(11)  汉代音乐风格,是将一种充沛的生命精气与深邃的天人同构意念,与蓬勃奋进的时代气息融会贯通、互相激荡冲决,而形成了洋洋大观。经过了对先秦音乐管理机构乐府的继承和各个地域音乐的广采博纳、特别是楚国音乐的吸纳。两汉音乐艺术质量得到了升华,形态得到了综合发展。无论是相和歌的真挚,鼓吹乐之雄健,祭祀乐的浪漫迷离,还是乐舞百戏之绮丽华美和宏大规模,都展现出汉代音乐雅俗共融、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时代精神。这种集音乐、舞蹈、竞技、幻术、杂技等各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音乐艺术形式,集中地展示出汉代人集先秦音乐文化之大成,开创一代音乐风格的典型时代特征。最为典型是《上林赋》对宏大音乐场面的描述:“《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颠歌,族举递奏,金鼓迭起,铿锵铛答,洞心骇耳。荆、吴、郑、卫之声,《韶》《濩》、《武》、《像》之乐,阴淫案衍之音,鄢郢缤纷,《激楚》结风,徘优侏儒,狄靼之倡,所以娱耳日而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后。”(12)汉代乐舞有着“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磅礴气象。  汉代书法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可见的遗存主其一是西汉初年的楚地简帛,以湖北江陵凤凰山、张家山汉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为主,其书法之体流动古拙、带有楚人浪漫流丽之风,与之后出现的汉代画像一样,带有楚风浸淫下的奇肆汪洋,显示出汉初南北汇融的最初状态。  其次是武帝时期的西北汉简,以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汉简为主,书法笔划的错落不一、刚健豪迈,对字体形势节律的探索与宏阔气度的渲染,是汉时西北职业化的汉简书写者—书佐,对书艺笔意与章法的创新和开拓。  再者就是豫鲁川陕的碑刻与摩崖石刻,“碑”最早是立在宫殿宗庙之前,为观察日影推测时间之用,或为了拴住祭祀之牲。而立在墓前或放置墓圹中,则是为了施以滑卢,用绳系棺以下墓。碑上内容,以述德记事彰功美名为主,则自东汉开始。“自东汉以后,碑碣大盛”这意味着东汉碑刻与这一时代多记主人生前事迹的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等空前发达是相通相辅的,都是“事死如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的丧葬观念之产物,是旨在彰显人生事功、追求生命不朽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碑刻多出于黄河流域汉代王族贵胄、官吏地主较为密集的地区。风格更是多样,结体用笔富于变化。张迁碑的方正雄健,礼器碑的法度森严、鲜于璜碑的遒劲浑穆,曹全碑的飞动舒展,摩崖刻石的粗犷雄浑,都在磅礴大气中透出天然古拙。  汉代书法所追求的“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要求“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境地,都可在以上三种书体中找到端倪。(13)  清代学者高积厚在其《印述》中说:“(玺印)特盛于秦,而工于汉。汉印体裁,平方正直,朴质浑茂。其材则取诸金、玉,金之类,有凿、有镂、有铸,玉之类,有璃、有琢,流传后世者,悉可为模范,无异史家之于迁、固也。”(14)将汉代玺印之境界提至史记、汉书之地位。可见其对后世治印艺术的影响。  汉印以其数量、种类的繁多和艺术水平的登峰造极,数万枚汉印在印章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后世印章篆刻艺术的楷模。汉印有官印、私印之分。官印以白文居多,有铸有凿,文官多用铸印,隶书的兴起,给汉印带来书体上较大的变化。印文采用的是汉代特有的“缪篆”, 是根据小篆变化而来,接近于隶书的篆书,字体平正,笔划平直,缪篆本身的扩张性、和无界格风格,使汉印自然以一种博大的视觉效果,更显示浑厚朴拙。汉代私印形状各异,朱白皆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等辅助文字,方寸之间,尽显工匠之巧思。即使是小小的肖形印中也往往容纳着天地之间的乘龙升仙、神虎逐鬼、斗蛇戏熊、舞乐杂技等丰富的内容。因为汉印的数量和形式的变化,使其呈现的面目也是千变万化,圆浑与朴厚相和,娟秀与平实者兼之,雄快与奇肆共存,与汉代社会集大成之风貌相通。  汉代画像砖,是汉代陶塑与地下冥宅的结合,与汉代画像石刻一样,是汉代崇尚厚葬,事死者如生的产物。同样表现出汉代社会的诸多方面,画像砖是汉墓的建筑材料,由于地域和用途的不同,砖形变化多种,大多为长方形、三角形、矩形等,或空心大砖,或实心小砖。西汉的画像多是阴线刻,或是小印模依次在泥坯上排列压印出来,前者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后者则浅浮雕与阳线相结合,图案繁密朴拙。东汉的画像砖所用技法则是浅浮雕、高浮雕、阴线与阳线相交兼施,根据题材而灵活多变。这种图像将生者对死者的祝愿,内容与汉代画像石刻相同,将现实的和幻想的世界全部嚢括。画像砖以简洁刚健的线条塑造形象,粗放遒劲中不失细腻。古朴丰满的意境,夸张奔放的运动节奏,壮阔深远的场面,都给后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南阳新野县出土的杂技戏车、泗水捞鼎、胡汉战争画像砖,使人不仅为其高超的构图、精心的安排、细节的处理所折服。郑州洛阳一带的画像砖,又以不同于豫南的崭新面目和流转飞动、刚劲婀娜的线条而使人为之一振。  汉代简牍的错落有致、奇诡怪异的洒落;汉画像砖石的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大世界;汉代百戏的种类繁多、盛况空前,汉代建筑的繁采竞丽、遮天铺地,以及遍布于铜器、银器纹饰的精雕细镂。这是汉代艺术扑面而来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之美。  传神写心、夸张多变的心灵世界  汉代美学中一种注重生命力量的内核,带来了汉代艺术体写万物风姿神貌的意识。在“天人合一”观念看来,生命充溢于广大的宇宙,流贯于整个天地自然。天地万物无不充满着昂然奋进之生命,人类与万物无不是生命的结晶。因此,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就是表现心灵。艺术的本质是体现人之鲜活的感性生命和充沛的精神活力。所谓“言,心声也”、“文,心学也”、“书,心画者”,(15)汉代人树立了中国古代艺术中以人的生命为本位的审美意识。  中国古人言书法尤重“势”、言“文”而重“气”、言“诗”而重“味”、言音而重“韵”,这种气势与韵味诠释,都是对艺术作品中生命特征的深刻感悟和认识。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汉代书法空前的发达,书法美学也随之而起,汉代书法艺术最大的变革,是脱离了“随体诘诎”古文字的象形体系变而为抽象的符号体系,从一种表意的语言纪录发展为自由写意的、心灵写照以观美的艺术。杨雄(《法言•问神》)把书称为“心画”,认为书法能表现出人的人格与情感世界,这实际上提出了书法艺术与心灵相通这一美学特征。  汉代隶书上承篆书遗绪,下开楷书之源,更能体现中国书法的变形与夸张。将战国小篆的纵向伸展的字型结构改变为隶书字型结构纵横左右、波拂分张的体势,使对称端庄的古书体变得欹斜错落,姿势多样。两汉的隶书便文字书写产生主次向背的分明,蚕头雁尾意味深长的笔锋,结构的递变独具神韵,线条的粗细和装饰性用笔结合。这一个时期的属于书法范畴的作品包括了碑刻、简 帛、印章、砖文、金文等众多载体,特别是汉代简牍中的墨书,直接来自汉人手笔,其总体笔触显出的率真自然,有着随心所欲,奔放张扬,疏密不拘,潇洒自得的美感。有的波挑披拂,似见笔者翩翩气度;有的劲健爽利,似见笔者飘逸风姿;有的则雄浑飞扬,似见笔者之气宇轩昂。真可称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蔡邕在其《笔论》的陈述中有指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16)这实际是以心观照而进行艺术创作的状态描述。  汉印是中国篆刻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印之宗汉与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一样,成为后世追慕的对象。汉印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以及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的构图,出乎心而合于道。在中国先哲看来,“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也是美和艺术的本原、本体。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说:“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刘熙载《艺概序》有:“艺者,道之形也。”杨表正《弹琴杂说》认为弹琴的佳境在于“与道妙合,神与道融”。因此与道合一,与道冥化,正构成艺术最高境界。汉印大方朴厚,有浑然天成之美。其挪让屈伸、轻重疏密、虚实朱白的呼应,“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都见出治印者的艺风匠心。造成了多变而又统一含蓄的美,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徐坚在《印戋说》中说:“汉人作印,无所谓章法、刀法,而法自在有意无意之间。”“ 今观秦、汉印中,壮如鼓剑,细如抽茧,端庄如搢笏垂绅,妍丽如春葩,坚卓如山丘,婀娜如风柳,-------纵如纵鹰,收如勒马,厥状非一,其妙莫穷者,惟一片神行其间,以故能出于无法,臻于极法。” (17)这种有意无意与有法无法间,表现了汉代治印所蕴含有创造之“道”。  汉代的石刻、陶塑在继承秦以来的写实艺术的基础上,更注重人与动物内心精神气质的表达,那种神彩飞扬的礼赞人世,夸张的造型,为抒情而省略了大部分细节的大胆与投入,正是汉代人对生命价值的表征。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取大势、去繁缛,追求神似,以简练、明快而又古拙的风格,兴趣盎然地投入现实生活,表现人的世界,这种充满艺术活力的艺术格调,这正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大气磅礴的精神写照,  汉代的陶俑为追求神情韵致,不讲究细节,对五官、衣纹等只作简单交待,进退俯仰、节奏感强,这与秦俑的一丝不苟的写实形成对比。在汉代动物雕塑中,马奔驰嘶鸣的气势、羊的且行且嗅的温顺,狗警觉凶猛的神态,猪硕腹凹腰的肥重,护雏的母鸡、昂首的公鸡,都抓住了动物最为典型的一瞬,观察入微,表现自如,从气质的表现上张扬其活力,这就是汉代陶塑的魅力所在。  马在汉代人中,多表现得强壮骄健,神形俱备,头呈方形,鼻宽口方,唇沿如兔,眼如瞪铃,耳如削竹,颈长身短,胸廓发达,腿蹄线条遒劲流利,接近奔突强劲的阿拉伯马系之特点。与秦陶马的头大身长肢短的蒙古型不同,与唐宋马的精致华丽的士大夫情调也不相同。而汉代的陶狗,姿态多样有狂吠、静卧、漫步、疾跑、凝神等,外形夸张,均是决眦瞠目,双耳竖立,两颊肥大,头项粗直。将狗的警觉、凶猛的个性通过局部的夸大而绘声绘色。均以神韵充沛、拙中寓巧而见长。其审美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与汉大赋感物造端、铺张夸饰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较为鲜明的纵横捭阖、沉雄豪放的“大美”气象。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  本文重点评析了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格,作者在掌握大量艺术史料的基础上,用灵动流畅的笔为我们勾勒出了汉代那充满力量、运动、气势感的艺术品貌。  阅读本文,注意体会作者在评价这种艺术现象时用了哪些评论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所以,在这里,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它们根本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同样,在这里,不管是神话幻想、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虽然有时表面上也是静止形态,却仍然包含着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祥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尽管汉俑也有静立静坐形象,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运动力量。同样,唐的三彩马俑尽管何等鲜艳夺目,比起汉代古拙的马,那造型的气势、力量和运动感就相差很远。天龙山的唐雕尽管如何肌肉凸出相貌吓人,比起汉代“笨拙”的石雕,也仍然逊色。宋画像砖尽管如何细微工整,面容姣好,秀色纤纤,比起汉代来,那生命感和艺术价值也距离很大。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形象如此,构图亦然。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比后代空灵的美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但它又根本不同于后世文人浪漫艺术的“写意”。它是因为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运动、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风貌的,并不同于后世艺术中个人情感的浪漫抒发(如盛唐草书的气势美)。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毋宁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218 评论

张小电1301

315 评论

八宝爱上粥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 贾谊:《鵩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 王褒:《洞箫赋》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最早写赋并应用的当是荀子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9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意思

    兴废继绝发 音xīngfèijìjué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兴灭继绝

    wangwei868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润色鸿业寄贤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望采纳!

    石门小可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润色鸿业寄贤才打一数字

    1、《春夜喜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润色笼轻霭,晴光艳晚霞。——出自唐·独孤授《花发上林》3、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出自唐·张九龄《立春日

    ShangHaiWendy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elsevier润色和AJE润色

    推荐SinoScript小几千,一直协助到录用,效率和服务都一流!

    激排爱畅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aje润色和elsevier润色

    还是不错,就是价格太高了,还是peerhelper好

    xiaomi59562966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