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5

孔雀凉凉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古代重要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哼哼家的猫猫

已采纳
中国古代经典简介四 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古代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五 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古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经典,也是衡量"君子"礼仪文明的社会标准。六 经【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十三经【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三字经【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千字文【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千家诗【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史 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沈括和《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时代的沈括所著。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1088年他奉旨可以任便居住,后定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内。1095年病故于此园,终年65岁。他一生论著甚多,仅据《宋史·艺文志》所录就有22种,共155卷,但现在有传刻本的仅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19卷等。其中《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下的著作。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不少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忠实记录,还有沈括本人深入钻研的科学成果,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在天文历法方面,沈括注重观测的思想贯穿于他的天文研究中。1074年沈活分别对测量天体位置的浑仪、测量时间的浮漏和测量日影长短的景表这三种天文仪器,提出了改进意见和设计方案。沈括在奉命兼任司天监职务时,曾亲自推荐精于历术的淮南人卫朴于1074年修成奉元历,并于1075年起颁行。沈括大胆主张使用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十二气历,即以“十二气为一年”,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一大一小相同,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这样,可以做到“岁岁齐尽,永无闰余”。他的建议十分简便科学,比现行的公历――格列高利历还要合理。  在数学方面,沈括主要研究了“隙积术”和“会圆术”等。隙积术属于求解垛积问题和高价等差级数求和问题,对此,沈括创立了一个正确的求解公式。会圆术是一个已知弓形的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问题。沈括推得求弓形弧长的近似公式。之后,元代的王恂、郭守敬在修改历法制定授时历中就利用了沈括的这个公式。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通过纸人实验发现了“共振现象”,他还亲自做凹面镜成像实验。用实验探讨阳燧引火的原因。对古代的透光镜作过细心的观测和研究。  在地学方面,沈括对地形地貌2和了大量的观测研究,指出泥沙的淤积作用是形成华北平原的真正原因。他首创的立体地图很快得到推广。  在医药学方面,沈括根据实物,对药物名称做了大量的证同辨异工作,并注意收集验方,编有《苏沈良方》15卷。他在实地考察、仔细观测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合理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自然界引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灿烂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 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医圣。《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 中国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我们每一位龙的传人都应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杰出的祖先而感到自豪,并为沉睡了两百年的祖国中医的现代化及世界化而做一些诚挚的努力, 因为仅有极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足以推动这个伟大的事业的!可以预见,只有当伟大的中医真正复兴的那一天才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复兴的那一天!
123 评论

张小电1301

311 评论

心如蝶舞

中国道家典籍    《陆地仙经》为清人马齐所著,成书于雍正年间,其内容是对“百字导引法”的注释。现在版本是以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藏马齐写本为底本。据清末坊刊医书《活命慈舟》抄本以及其他较早一引起的传抄本来看,皆已对马氏原著作了删削。底本在《陆地仙经》文下附有马齐生平100字,从笔体与内容判断,乃系后人补写,今一并收入(马齐,《清史稿》有传)。陆地仙经共百字二十句五言。此书介绍方法具有强健肢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3] 《正统道藏》   《正统道藏》所收经书,已重行分卷,原有短卷,则数卷并为一卷,故有数经(或 数篇、或数图)同卷者。每函各为若干卷;其中以十卷居多,亦有少至三四卷,多至 十五卷者,洪字号甚至多达十七卷。   《正统道藏》按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各部收书共一千四百三十种。计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种;洞玄部三百零三种;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种;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种;太平部 六十六种; 太清部二十四种;正一部二百四十种。 《正统道藏》收书的数量大,内容庞杂,遍涉道教的教义救理、戒律清规、符箓章奏、斋醮科仪、修炼摄养、灵图象数、名山宫观、神仙谱籍、道士传记等方面。除道教经籍外,还收入一部分医书药方、诸子著作。包含不少中国古代宗教及哲学、历史、 文学、艺术、医药学、化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的重要史料。它与后来增补的《万历续 道藏》习惯上略称《道藏》,是现存研究道教不可或缺的资料。 中国史书典籍《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5]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 ]中国地学典籍    山海经 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而然,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7]   历代对《山海经》的地学价值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东汉时,著名的治水专家王景,从治卞入手治河,临行,明帝赠送给他的参考书中就有《山海经》。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引用《山海经》达80余处。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王尧臣《崇文总目》皆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书。明清时代是《山海经》地学价值被贬时期,被说成“多杂以神怪”、“道里山川难考据”。至近代,顾颉刚作《五藏山经试探》,发表了许多极为精辟的见解,使人们重新认识《山海经》的科学价值。其后,谭其骧又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的黄河故道。此文的发表,进一步确立了《山海经》尤其是《五藏山经》在地理学上的科学地位。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21000字,占全书的2/3。《海内经》、《海外经》8卷,4200字。《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5卷,5300字。 《山海经》中最具有地理价值的部分《五藏山经》,是全书中最为平实雅正,从形式至内容都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尽管也杂有神话,比例不大,无疑是一部早期地理书。 《山海经》记载的山川比早些时代《禹贡》丰富,其记载山岳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长,相当《禹贡》导山部分的14倍。《禹贡》所记山岳仅4列,而《山经》则发展成26列。 《山经》以山为纲,分中、南、西、北、东五个山系,分叙时把有关地理知识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在叙述每列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连,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显然已具备了山脉的初步概念,堪称我国最早的山岳地理书。在叙述河流时,必言其发源与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 [8]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全面系统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9

111 评论

vacation1314

太多了,官方的二十四史,小说形式的清 蔡东蕃的中国历代历史演义。还有东周列国志等等。

161 评论

夹心大便

《军志》和《军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事文献,但是已经失传。

31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代史文献

    朝代史 (1)史前 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 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 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 ④《中

    兔了里个酱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  智慧的启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

    南得珍贵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古代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是很多的。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candy小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

    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有代表性的文论思想有很多,几个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二、“兴、观、群、怨”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四、

    Ares填词人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考研的专业课通常是历史学综合(300分):1、有的学校参加统考,科目代码是313,即313历史学基础,部分学校是选择自主命题,代码不同,不是313的历

    罗曼蒂克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