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3

咚董董动
首页 > 论文问答 > 引来众多媒体,报纸和杂志的关注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叶扁舟85

已采纳
回答 新闻舆论影响力基于新闻舆论传播力而发挥效用。新闻舆论传播不畅通、不到位,就一定不可能发生预期的正面影响力。如同舆论导向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样,新闻舆论的影响也有正面、负面之别。本文所说的影响力当是与产生正能量相联系的影响力,负面影响力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就通常情况而言,新闻舆论施加于公众和公众舆论,公众和公众舆论则受新闻舆论影响。新闻舆论是施事者,公众和公众舆论是受事者。但受事者并非“靶子”论所说的靶子,不会因被动击中而随即“应声倒下”。他们首先是会对影响进行选择,愿意接受哪些影响,不愿意接受哪些影响(甚至会因厌烦而避开某些影响),新闻舆论往往奈何他们不得。这是公众对新闻舆论影响力在趋避之中所显现的态度。在趋避之中,既有主观倾向的作用,又有思维和心理定式的作用。其次,受影响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公众中的一部分人,主动接受主流媒体形成的新闻舆论的影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但并不构成全部。被动接受新闻舆论影响者不在少数,甚至不乏在不经意间接受新闻舆论影响的例子。报道群众的身边事,让群众受到感动、感染从而见贤思齐,这就是公众在无形中受到新闻舆论影响的实例。再次,公众接受新闻舆论影响有层次之分。对新闻报道所报道的人与事不反感,能认同,这是公众接受新闻舆论影响的初级层次。能把新闻媒体说的话往心里去,愿意顺从其理,或则巩固自己原有的正确观点,或则改变自己原先存在的偏颇观点,这是公众接受新闻舆论影响的较高层次。能够乐意地心推崇之、心向往之,这是公众接受新闻舆论影响的最高层次。 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并不只是单纯地和单向地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影响。他们会反过来影响新闻舆论,并有可能使新闻媒体成为他们所设置的议题和议程的“跟进者”,或使新闻舆论因受他们的影响而发生转向。再则,他们还受到其他舆论的影响,比如受到以自媒体为主构成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对这部分舆论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也许可以说,面对同样的人与事,社会舆论来自多个方向、多个主体。各种舆论之间存在着争取甚至争夺公众的影响力竞争。 在舆论传播的影响力竞争中,媒体体量和级别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媒体所叙述的事、所占有的理、所具备的情、所蕴含的美,作为重要元素,共同参与了影响力构成。所叙述的事,这是影响力中的事实元素,说的是事本身具有优良的质地,含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或者含有比较多的感人因素和动人情节,或者隐含深刻的、发人深省的道理。所占有的理,这是影响力中的理性元素,说的是以理性赢得人心、征服人心。须事中含理,事理融为一体;或者据事明理,以理服人。所具备的情,这是影响力中的情感元素,说的是传递感情、以情动人。 提问 简论新闻传播工作和新闻记者的理解 回答 传统媒体是否属于体制内这个问题现在不太好判断,因此这里单独列出来讲。对于学习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同学来说,去做新闻记者或者进入媒体从事一些编辑或者采访工作都是与专业非常对口的岗位。毕竟很多同学都是从小就有“新闻梦”、“记者梦”的,不过由于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撼动了传统媒体在信息领域的“垄断”地位。因此,现在的传统媒体与我们父辈时代的传统媒体相比就没有那么“香”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媒体开始求新求变,追求媒介融合,打造全媒体、融媒体的原因所在。新闻传播工作不完全等同于新闻记者,只能说新闻记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现在的传统媒体并不是一些同学想象的那样“呆板、僵化”甚至“官僚”。而是大多要求记者有着更加全面的新媒体技能,也就是所谓的“全能记者”,即要求记者不仅会采访、会写稿,还可能要会剪视频,会运营公众号等。如果你想要实现“新闻梦”,为公众还原事件真相,为社会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贡献一份力量的话,那么学习新闻传播专业将为你提供一块打开传统媒体大门的敲门砖。 提问 论述新闻传播工作和新闻记者的理解 回答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国际新闻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人们观察国际社会的视角也发生着变化。中国人正试图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世界,用世界的视角,而不仅仅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视角解读世界。就拿北京电视台来说,每天直播新闻量达到18小时,国际新闻的报道在各档新闻版块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有赖于国际台,新华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国际新闻。2013年,北京电视台一年七档新闻共播出的国际新闻量11376条,2014年,2015年也都有近万条国际新闻的播出量,其中四分之三来自国际台。估计这个数字2016年还会增加。很多电视媒体无法拥有中央级媒体如央视、环球时报等驻外记者的优质独家资源,所以目前国际新闻部分基本都是依赖国际台、新华社提供稿源片源。这样的结果导致全国多家电视台国际新闻部分呈现出雷同的面孔,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是我们做国际新闻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国际新闻实现私人定制? 1话题思考与地域化特征 国际新闻在整体策划时,对于可以“预期”的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提前围绕主题预约新闻采访。比如,针对2015年12月1号IMF拟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的报道,国际台可以提供国际方面的相关报道,电视台可以提前联系专家做好新闻解读和背景链接。也可以同时根据该选题预约前方记者的连线,补充报道国际相关金融机构的一些深度报道。在没有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选题策划至关重要。要突出一种地域的关联感。强调“你我的关联”。在探讨国内的新闻热门话题的同时,把国际案列一同对比链接,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多样性,更开拓了选题的国际化视野。在《跨国取证16年———侵华日军731部队老兵证词实录》,这部8分钟的专题片中,记者独家授权播出的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专访了20余名731部队原队员,搜集整理了200多个小时的取证视频资料。这些日本老兵的供述视频珍贵难得,铁证如山。他们对于战争罪行的明悟忏悔,亲口证实了曾经被日本军国主义严令“必须要带进坟墓”的绝密,充分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国家犯罪”的本质,这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大家共同关注的历史问题,唤起了更多世人反思历史、拒绝战争、祈愿和平。 2快与慢的辩证思维 新闻当然要”快”,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这个第一时间不仅是个时间的概念,还是信息质量的首要标志。以最快的报道速度占领受众的信息空白 3增加新闻厚度,拓展新闻链接的思考 每一个国际事件都不是独立产生的,都有一系列历史渊源与地缘背景,这就需要在制作国际新闻时,给观众增加详实的背景资料,以及一系列组合报道。单独的一条新闻往往不能帮助观众真正了解新闻背后的诸多深层意义。同一个事件将有机会动态消息、新闻专题、新闻评述、深度报道和主题策划类节目形式加以呈现,用户的个体收视需求满足程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除此之外,还可以策划一些更接当地地气的报道。比如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当地人的反应,媒体的态度,当地专家的解读,事件的前因后果对当地的具体影响,其关注点甚至聚焦到某个普通的人。这样的报道能带领着观众身临其境。 4利用新媒体探索传受互动式新闻报道 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世界各国传统媒体纷纷进军新媒体领域,在媒体融合战略中不断推进媒体的组织架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和传播体系创新。如何在数字化大潮下,做好媒体融合的管理创新和转型,也是我们北京台一直探讨的话题。对此我们不断借鉴国外媒体建立的多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媒体战略。2014年4月,英国《卫报》因“棱镜门”的报道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一起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这是其新媒体转型中“开放新闻”实践的一次成功证明。《卫报》是第一家让受众自产内容成为其核心支柱之一的媒体,也是第一家自发转型成为一个真正的数据共享公共平台的媒体。《卫报》向用户开放一系列数据库的链接和搜索,包括世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院校等等的数据库,用户可以自主回溯新闻的数据源头,甚至从中发掘在常规新闻报道工作中被忽略的数据信息。2015年6月11号,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微信公众号,第一次发布了冬奥会申办城市的相关内容的推送服务,目前这个微信公众号每天至少推送2次热点话题和节目预告。公众号里面专门开设了“我要说”“我要看”的版块,就是开放了受众评论、以及新闻节目预约功能,只要关注“北京电视台”,即可看电视、逛网页、了解喜爱的BTV主持人。如何利用新媒体形式吸引受众,也是传统媒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正在国际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打开眼界看世界,这对中国观众极具吸引力。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国际新闻呈现在电视媒体上,要能把握理智与情感的度,要学会站在国家的诉求与立场之上,用一种能令人亲近、认同、信服的中国价值,去进行有结构的叙事。不要用缺乏诚意的主导性的政治意图去进行报道。没有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的报道是令人反感、毫无意义的。新闻传播工作需要新闻记者,同时新闻记者也是离不开新闻传播工作,是互相传承的 提问 试论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的理解 回答 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定位等。 1)阶级立场,处于不同阶级社会的新闻媒介具有的不同的阶级立场,资产阶级的报纸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话语与声音,并对无产阶级的报纸予以压迫。 2)经济体制因素,以《今日美国》为代表的私营媒介和公营体制下的BBC、还有国营体制下的《人民日报》等对新闻价值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后者更加注重社会利益。 3)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价值,某一时期内的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需求可能会影响该报纸对新闻价值的认识。 4)新闻媒介定位,宣传党的声音和主张的党报与面向市民的晚报、都市报,以及以网络群体为主要受众群的微博、微信也对新闻价值有着不同的看法。 5)职业道德的影响,新闻工作者个人的职业道德也会影响他对新闻事件价值大小的判断,例如为人民服务的新华社记者穆青就采访出“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代表了党和人民声音的优秀报道;而一些记者过分追求时效性和轰动性,则导致标题党、黄色新闻等新闻报道频发。 提问 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对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回答 第一,科学技术改变了传播方式 第二,科技重塑新闻传播产业结构 第三,科技进步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 第四,新闻业的发展过于依赖科技的弊端 提问 对新闻记者的理解? 回答 我觉得新闻记者这个职业非常的有意义,因为他们是冲在新闻一线的工作人员。对社会上突发的一些事件,能够掌握一手的材料,并且进行报道,但同时这个行业也是很辛苦的。其实正如大家所见的是传统媒体的大趋势不容乐观,记者这个行当自然是首当其冲的。而从大传媒行业视角去看,仍旧有不少优秀的公司和项目出自前记者之手。就收入而言,其实传统媒体对新人的吸引已经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怀了。不可否认省级、全国性纸媒如浙报系、南方系等仍就保有相对体面的收入。在大部分人看不到的地方,数以百计的传统媒体正在裁员降薪,甚至破产清算。国内一流的传媒院校如中传、浙传等毕业生去纸媒大多希望能够在新媒体部门担任记者,镀金后再跳槽到互联网公司或优质的创业公司。留在纸媒,成为资深记者,践行新闻理想,在水涨船高的房价面前越来越无力。 提问 对新闻传播工作的理解? 回答 新闻是真实的,新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源于对社会状况的真实呈现。在当今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则更重要。信息鱼龙混杂,真假消息遍布网络。在这样的迷雾森林般的消息面前,新闻界更应该致力于事实的核对,把虚假信息,流言,谣言等派出在外,力求一个真实的事件,为公众呈现最真实的真相。 新闻是客观的。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传递事实,不能加以任何的引导和煽动,也不能断章取义。自媒体上的标题党新闻,迭代新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新闻,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博得公众的眼球获得流量,而不在于为广大的公众服务。 新闻应当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为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指引和行为导向。 新闻是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新闻是由人报道的且反应人的社会的事实的。所以它不是也不应该是冷漠的。新闻是有温度的,它反映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也接受死亡。它尊重每一个人生活方式的自由。尊重被报道者的隐私。拒绝直接展示暴力,血腥和灾难。 而作为新闻的制作者—新闻工作者,应当秉持新闻专业主义去加工制作新闻,才能使新闻更加合格和令人敬畏。新闻工作者须对真实负责。有人说,如果这个时代是航行在海上的一艘船,那么新闻人就是时代的瞭望哨。新闻人应当真实,全面的反应事件及社会动态,给人们呈现真实的社会面貌。新闻人应当忠于公民,为公民工作,反应公民的利益和诉求。新闻人应当监督权利并未无声者发言。新闻人应当用核实进行约束,独立于报道对象,按良心办事,如此等等。只有新闻人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原则,才能生产出真实,客观,公正,有温度,有道义的好新闻。 更多35条 
331 评论

张小电1301

190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体育的报纸杂志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报纸和杂志关于体育产业的,不过可以订一份体育科学,那上面有专业的论文。

    跳蚤的华丽转身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报纸和杂志是多媒体吗

    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多媒体主要是指网络、视频、FLASH等,而电视、报纸、杂志、电台和户外是传统媒体。这没什么难理解的啊!~~

    猪猪爱次次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报纸媒体和杂志媒体的区别和共同点

    利用 手势、旗语、烽火,等直接简捷直观的互动方法包括信件、绘画,文字、符号、印刷品、和摄影作品等。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手机通讯,等等。 互联网传媒共同

    A这点小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杂志与报纸媒体语言

    报纸相对于杂志来说时效性比较强些,是新近发生的,新闻较多。杂志相对来说,对时间要求不太强,新闻性也会很弱。

    shirleycc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报纸杂志属于多媒体吗?

    回答 1、文本 文本是以文字和各种专用符号表达的信息形式,它是现实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用文本表达信息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它主

    夹心大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