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4

秋秋花花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八女投江毕业论文赏析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aoRen19990828

已采纳

1.不要过于的自信,自尊!做事要稳当。2.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强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流芳千古;刘胡兰从容对铡刀,大义凛然;不满20岁的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兵重创入侵英军扭转战局;美国之父华盛顿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狱中用鲜血写出《绞刑架下的报告》等故事。 这些英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祖国的存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面对挫折坚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向这些爱国英雄学习,常怀一颗爱国之心,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爱国人物: 1、江姐 2、董存瑞 3、文天祥 4、黄继光 5、邱少云 6、杨靖宇 7、郑成功 8、刘胡兰 9、雷锋 10、李向群 11、方志敏 12、罗盛教 13、王二小 14、赵尚志 15、赵一曼 16、八女投江 17、狼牙山五壮士 18、向警予 19、赖宁 20、白求恩 21、夏明翰 22、岳飞 23、林则徐 24、王进喜 25、张稚生 26、叶挺 27、项英 28、马占山 29、张自忠 30、李大钊 31、石平阳 32、梁三喜 魏源 邓世昌 戚继光 孙中山 黄兴 谭嗣同 秋瑾 关天培 毛泽东 邓小平 朱德 闻一多 黄继光 邱少云 刘胡兰 方志敏 刘伯承 赖宁 赵一曼 聂耳 李

208 评论

美洋洋童装店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面对日军的进攻,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投入乌斯浑河牺牲,史称八女投江。1938年,中共吉东省委为了抵抗日伪军的“大讨伐”,命令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的第4军和第5军一部向五常、舒兰一带进行进军,开辟游击区。10月,由于汉奸告密,第5军第1师师长关书范带领的一百多名战士在林口县乌斯浑河西岸柞木岗山下老道沟,遭到日军和伪军的袭击。妇女团的8名战士在战斗中牵制日伪军,掩护了部队撤退,但在部队撤退后陷入绝境。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为了免于被日伪军俘虏,投入乌斯浑河,为国捐躯。这8名牺牲的女战士分别是:冷云,指导员,中国共产党党员。胡秀芝,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杨贵珍,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牺牲时18岁。郭桂琴,汉族,牺牲时18岁。黄桂清王惠民张福顺,朝鲜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李凤善,朝鲜族,牺牲时20岁左右。

242 评论

冬日恋鬼

一、整体把握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2.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富于特色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 二、问题研究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练习说明 一、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通过解读、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一小题抓住一句话,展开想像和联想,领会句子的含义。第二小题抓住老头子思想性格核心,作具体分析。此题有阅读训练,有口语训练,有内容研讨,有想像、联想训练。 1.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二、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本题引导学生品读两个片段,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中展开想像。 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本题学习景物描写。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摘抄一遍,细心揣摩,对这种描写的高明之处有所领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教学建议 一、要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在于传奇色彩。无论理解内容还是揣摩写作,抓住这个特色,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读的导语可以在“传奇”这一点上设计。 二、要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细细揣摩一两个例句,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例如写芦苇的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这样揣摩可以明白什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怎样写景。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郭志刚)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977年以后,作者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也有少量小说,陆续结集者有《晚华集》(1979)、《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均1981)、《尺泽集》(1982)等。1982年,作者又将从事文学事业以来所能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5册(内分7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芦花荡》赏析:景随情移情景相生(林焕标、卢斯飞)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孙犁笔下的景物描写。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至于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品,而是蕴含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 (选自《孙犁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参考资料:

278 评论

hua爱美食

主题肯定是抗日保卫民族的爱国情怀,然后又夹杂了,歌颂女性同胞。《巾帼岂忍国耻,保家一片丹心》

99 评论

卷卷小白菜

新中国成立后,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中华女儿》上映,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上映之初便在 社会 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中华女儿》的故事原型,便是“八女投江”的故事,自此以后“八女投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却有人对“八女投江”事迹存有质疑。 因为即使是宣传“八女投江”事迹的文艺作品也是根据传说创作而成,至于这一事件究竟发生在何时,何地,八女的身份信息及具体战斗状况,都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 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提出质疑,否认“八女投江”事迹的真实性。 1948年10月10日,在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前,东北烈士纪念馆在哈尔滨开馆,有一名叫温野的大学生来到纪念馆,他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八女投江”的真实性,因为纪念馆里关于“八女投江”事迹的展示只有一副油画作品。 文艺作品的创作可以不完全按照真人真事进行创作,允许有艺术加工成分,但是烈士馆不是文学创作,必须具备真实性,否认就会落人口实。 为查清“八女投江”这段史实,温野向上级申请,将“八女投江”史实调研列入该馆的主要研究课题。 正如那些质疑者所列出的证据,“八女投江”文字记载,最早只是出于一位抗联将领的日记,仅仅是130个字的记载:“我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 历史 之金世峰及妇女冷云、杨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这位将领叫周保中,是东北抗联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周保中是读过书的人,在参加革命后,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后来整理后形成《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篇幅长达70余万字,成为了解抗联 历史 的重要资料。 在如此篇幅的日记中,“八女投江”的记载,可以称得上是寥寥几笔。 如果最早的史料只有这一点的话,即使是烈士馆也无法确定“八女投江”的真实性。 事情的转机出在周保中老将军在晚年完成一篇回忆文章,标题为《东北抗日游击队战争中的英雄妇女》,再次简要地讲述了“八女投江”的情况,并首次写出八位女战士的姓名,她们分别是冷云、安大姐、胡秀芝、杨贵珍、黄桂清、王惠民、郭桂琴、小于。 这无异于是对质疑者的有力回击,八女投江的事迹是真的,她们都是有名有姓的女战士。 与此同时,原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一位叫徐云卿的女战士,出版了一部名为《英雄的姐妹》一书,徐云卿曾与冷云一块战斗过,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有关冷云及其他女战士的事迹。 温野看到此书后,第一时间与时任长春制鞋厂副厂长徐云卿取得联系,徐云卿给温野讲述了八女投江的 历史 背景。 自1937年冬季开始,日本侵略者为对付日益强大起来的东北抗联,不断调集兵力,对东北抗联进行所谓的“讨伐”,抗联队伍也逐渐进入到艰苦卓绝的斗争时期。 在被日伪军重重包围后,由周保中所辖的抗联第四军、第五军等部队集结在一起,从所在根据地出发,分三路向五常县等地区突围。 当部队到达现在的尚志市楼山镇附近时,战士们随身携带的粮食和弹药几乎消耗殆尽,为了获取补给,部门决定攻打楼山镇,在激烈的战斗中,抗联部队虽然取得了胜利,获得了一定的补给,但是却暴露了行军意图,遭到日伪军的追击,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队被迫兵分两路,再次进行突围。 徐云卿与冷云在这次分兵中分别,在一年后,她从战友的口中听说了“八女投江”的壮举。 通过徐云卿提供的资料来看,尽管徐云卿没有目击“八女投江”的整个过程,但至少说明了这个故事不止出现在周保中将军的日记中,而是在抗联战士口耳相传的。 最让温野感到兴奋的是,徐云卿告诉他,住在吉林市郊区大屯公社柳树屯一位叫金尚杰的同志,他目睹了“八女投江”的经过,原来金尚杰曾用名金世峰,也出现在周保中的日记中,只不过当时周保中当时以为金世峰与冷云等八位女同志一块牺牲了。 这绝对是爆炸性的发现,因为金世峰当时担任抗联第五军一师的参谋长,通过周保中日记可以判断,金世峰当时是与八女在一起的。 温野找到金世峰的时候,老人已经70多岁了,当被问及“八女投江”时,金世峰讲,确切地说,那不是江,而是一条名叫乌斯浑河,在满语中,是“汹涌的河流”的意思。 从金世峰的口中,温野才得知“八女投江”的始末。 在楼山镇战斗后,抗联第五军第一师在师长关书范的率领下,于1938年阴历八九月份走到乌斯浑河西岸徐家屯下边河口处休息,准备过河东岸。 因为连日来的激烈战斗,一师减员严重,当时只有百余人,跟随部队行动的妇女团,此时只剩下八人,可以说,这支部队正面临着绝境。 当时部队想要从这里渡河,这里在平时是一处渡河道口,水比较浅,马匹都能涉水过去,但是由于当时连日下雨,乌斯浑河河水暴涨,河面宽达近百米,渡河的通道被彻底淹没,部队只能在此地宿营,想等河流缓一些后找到渡河通道,然后再进行渡河。 在扎营后,抗联的战士们就营地生起了火,对于懂得一些军事常识的同学来说,疾行军最忌讳在夜间生火,很容易暴露行踪。 抗联的将领并非不懂得这样浅显的军事常识,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长期在山林中与敌人战斗,之所以同意生活是有着深思熟虑的,第一点是,东北进入九月份后天气转凉,尤其夜间温度很低,战士们行军时,又遭暴雨淋湿了衣服,如果不进行生火取暖的话,很容易出现“失温”的情况,这是很严重的。 第二点是,当时一师遭受重挫,只剩下百余人,能生火的规模也不大,只需升几堆火就可以了,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这样的生火规模并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生活后,战士们的身体迅速暖和了起来,大家纷纷进入梦乡,让战士们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位叫葛海禄的抗联叛徒、汉奸发现了生活的营地。 葛海禄曾是抗联第八军某师副官,后来叛变投敌,当了日本侵略者的密探,他在侦察中发现远处有火光,当即下山,将此事报告给了驻扎在样子沟村的日军小队长乔木,乔木自知兵力不够,于是报告给上司熊谷大佐。 熊谷在了解情况后,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先行赶往抗联驻扎营地,并紧急调集千余人的“讨伐队”,向抗联营地包围过来。 等到天亮时,日伪军已经完成了包围,并发动进攻,突然的进攻,让抗联战士们陷入绝境,此时,只有渡过乌斯浑河。 师长关书范命参谋金世峰率领八名女战士去寻找渡口,并先行渡河,由于女战士不会水,便由金世峰先下河探个深浅,金世峰下水以后,发现水越来越深,站在水流中根本无法站立,并被水冲向下游,好在金世峰水性好,不至于被江水淹没正在此时,岸上就响起了枪声,他也中了枪,消失在河流中。 日伪军对一师的主力发动攻击,由于冷云等八位女战士隐藏在河两岸的沟里,日伪军并没有发现,他们的目标是一师的主力。 一师主力与敌人交火后,开始向西撤退,并进入到密林当中,然而由于日伪军数量太多,这次突围凶多吉少。 正在这紧要关头,在日伪军的侧后方忽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日伪军以为有埋伏,当即调转枪口,对密集枪声的地方合围过去。 原来是以冷云为首的八名女战士见主力部队有危险,给敌人来一个声东击西,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在开火后,日伪军立即调集一部分队伍来应对,抗联一师的战士都是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战士,就在敌人犹豫的一瞬间,从敌人的防线里撕出一条口子,突围出去。 这让日伪军的将领十分恼怒,一边派人对一师主力进行追击,一边对八名女战士发起进攻。 八名女战士虽然被日伪军包围,但是却占据有利地势,能够抵挡一阵,见主力就要脱险,她们向密林方向齐声呼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抢,抗日到底!” 其实,她们在开火前就已经明白,只要开火暴露位置就无法撤退,日伪军的炮火打来,沟里膝盖高的枯草开始燃烧,经过一轮战斗后,女战士们的子弹就打光了,而敌人显然并不想将她们全部击毙,而是要捉活的。 见八名女战士的子弹打光,敌人立刻发起冲锋,并高喊着“抓活的”。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冷云将一颗手榴弹扔出,敌人立刻趴到在地,八名女战士趁着手榴弹爆炸的间隙,背负起受伤的战友,一起挽臂踏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 八名女战士进入乌斯浑河是为了渡河吗? 并不是,她们见到金世峰渡河时被冲入下游的情况就已经知道,当时的水位很高,她们又不会水,根本无法渡河,她们此举的目的就是自尽,在子弹打光后,她们不愿投降被俘,因此选择了投河。 1962年,东北烈士纪念馆组建了“八女投江”事迹专题调查小组,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和知情群众的协助下,沿着当年八年所在部队走过的道路,顺着乌斯浑河,步行六七百里,访问数十位同志,最终确证这八位女战士分别是抗联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在八个人当中,冷云的生平资料最为翔实,冷云原名郑香芝,是黑龙江桦川县人,父亲叫郑庆云,做过一些买卖,家庭条件还不错,父母的思想也并不十分保守,因为冷云得以读书,16岁时考入桦川县立师范学校,在这里,冷云接触到进步思想,决心踏上革命的道路。 在此期间,冷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学校毕业后,冷云以学校教员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正当冷云想要投身革命时,她的父母却已经给她安排了一门婚事,未婚夫是伪满的警察叫孙汉奇,这让冷云十分不满,在她眼里,在伪满供职无异于汉奸,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怎么可能嫁给汉奸? 在冷云向组织上透露自己的遭遇时,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认为孙汉奇身份特殊,必要时可以借助他的身份,打入敌人内部,为党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尽管冷云十分不愿意,但是想到当时的革命情形,冷云决定听从组织的安排,与孙汉奇结婚,并进行策反工作。 让冷云没有想到的是,孙汉奇的思想很顽固,并不倾向于革命,冷云在做工作时,反而有暴露的风险。 不久,当地的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党组织考虑到冷云有暴露的风险,同意她离开孙汉奇,去参加抗联的队伍。 为逃脱魔掌,冷云与学校另一位地下党员吉乃臣决定一块离开县城,为了避免被人认为是参加革命,他们伪装成私奔的情侣,两个人因为志同道合,在加入抗联队伍后不久,在战场结为夫妻,并肩作战。 1938年夏天,冷云为吉乃臣生下一个女儿,吉乃臣却已经在战斗中牺牲,两个月后,抗联第五军开始西征,冷云知道战事紧急,于是将女儿寄养在依兰县一户家庭,此后不久就发生了“八女投江”的悲壮事迹,冷云牺牲后,她的女儿也从此再没有音讯。 被服厂厂长安顺福也是一个老革命,安顺福是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新安屯人,她在13岁时就随父兄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年仅16岁的安顺福就和村里其他的青少年一块站岗、放哨。 后来安顺福所在的村子被敌人扫荡,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都被敌人杀害,在复仇,安顺福离开家乡,参加了抗联,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抗联第四军被服厂厂长。 在1938年随军西征时,安顺福加入第五军的妇女团,与冷云等其他几位女战士并肩作战。 除了冷云与安顺福外,剩下的女战士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女战士,最小的战士王惠民牺牲时只有13岁。 这位村民叫王连财,是乌斯浑河畔四合村人,他也是“八女”中郭桂琴和王慧敏的同村幼年好友,老人说,他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他们曾一起为抗联的战士们站岗放哨。 老人对郭桂琴的印象比较深,说她本来不是四合村人,但是因为她姥姥住在这里,就一直抚养她,郭桂琴小名叫菊花,个子高挑,梳着大辫子,扎着红头绳。 时隔多年后,王连财还清晰地记得,郭桂琴要去参加抗联,她姥姥不同意,可是郭桂琴还是把辫子剪了,然后就参加了抗联队伍,成了一位女战士,当时只有15岁。 据老人回忆,“八女投江”的那一天,他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听到枪声,就知道不好了,于是偷偷跑到河边,正好看到“八女投江”那一幕,想到儿时玩伴牺牲,王连财在江边哭了很久。 两天后的一个傍晚,王连财的父亲无意中在山上一个已经废弃的密营中发现了昏迷着的金世峰。 王父考虑到当时村里经常有特务来,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任何人,于是就告诉了王连财,王连财很瘦小,尽管当时已经15岁,却像十来岁的小孩子一样,给一个地主家里人放牛。 王父让他趁着放牛进山的机会,去给金世峰送去药品和粮食,直到金世峰伤好后离开。 然而王连财此后再也没有金世峰的消息,后来日本投降后,王连财还去询问金世峰的消息,当时都以为他在战场上牺牲了。 他并不知道金世峰后来改了名字的事情,当时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很恶劣,很多战士都是抛下家庭进山加入抗联队伍的,为了避免家庭受牵连,大家都经常变更名字。 而王连财的这番话完全与温野从金世峰那里了解到的内容吻合,更能相互印证。 至于为什么金世峰后来没有去找王连财父子,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中,这种九死一生的场面对每一位抗联战士来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也许让金世峰去找当初八女投江的地方,他也找不到。 对于“八女投江”的具体位置,在这次战斗结束两天后,突围而去的战士返回到这里寻找战友的遗体,在八女殉难地两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找到了五具遗体,每个遗体身上都布满了弹孔,战友们只好将她们的遗体就地掩埋。 然而在此后几十年里,乌斯浑河曾经改道,牡丹江也发生了几次大水,烈士遗体的掩埋地就再也找不到了。 王连财回忆起“八女投江”的地方说:“我记得当时河西岸有棵大松树,河面也不像现在这么窄,至少有300米,现在只有50米了,八女之所以会选择这里过河,是因为河宽、水浅、流缓,便于蹚过河去,是当时抗联的秘密渡口。” 随着更多的资料被发现,更多的见证人出现,那些质疑英雄事迹的人自然会闭口不言,其实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中,有太多“八女投江”这样的事迹了,能够为大众所熟知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然而更多的是那些为了国家不受外来侵略,默默奉献自己生命的人,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不肯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抛头颅,撒热血,才将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

30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光伏专业毕业论文赏析

    总体设计思路:拟屋顶建设低压配电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所发电量接入内供电网络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实现光伏新能源电力示范应用保障光伏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光伏电池板采用固定

    与口水长流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毕业论文名著赏析

    我有个写TS.Eliot 的《The waste land》英语的 并获优秀毕业论文了,要么?

    水墲月心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影视音乐赏析毕业论文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

    SevenLikeSmil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女孩子跳江毕业论文

    我觉得这就是父爱。真的特别的伟大,可能在那一瞬间父亲都没想过任何安全问题,心里想的全是女儿,真的特别让人感动。

    happppylee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八女投江毕业论文赏析

    1.不要过于的自信,自尊!做事要稳当。2.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强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流芳千古;

    秋秋花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