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7

多啦X梦521
首页 > 期刊论文 > 佛教文化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qiao945

已采纳

藏传佛教文化在藏地十分兴盛,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受佛教影响以来,藏族寺院的宗教信仰、信仰仪轨 不断发展变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藏族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藏族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 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反映着社会变迁的轨迹。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巫好鬼”的民族,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 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 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教中去了。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源头同样可以一直找到民间 信仰中去。在藏区,尤其是安多牧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地区佛教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对此情况,寺院宗 教文化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但对民间宗教文化研究甚少,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安多牧区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据笔者调查和搜集资料发现,安多地区唐 克人文的研究历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本文以唐克地区的宗教习俗为出发点,论述了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民间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与宗教有 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本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导言涉及了有关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迄今为止,关于唐克牧区的历史著作仅仅只有两 本,一本是贡秋尊主的《安多唐克部落史志明镜》和罗让曲平的《神奇的黄河一弯》,两本著作都叙述了近现代的唐克历史以及寺院历史,虽然现在学术界藏学是热 门的课题,尤其有关藏传佛教教义、教理及寺院宗教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及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尤其是在笔者 论文中的主题案例唐克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考察和研究。 论文的第一部首先概述了唐克地区的民情风俗、自然环境及特点以及牧民的生活状况等,同时通过阐述唐克人的渊源也对该地斯何仓寺院的历史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唐克地区为纯游牧地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生活环境是唐克地区民风民俗的大背景,了解唐克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对我们研究该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帮 助。斯何仓寺院对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在背景部分做简要的论述和介绍,主要包括斯何仓寺院的产生、发展和寺院现状;该部分还 阐述了斯何仓部落的相关方面。 第二部是佛教教理传入民间后演变成了民间宗教或民间习俗。本文主要通过民间故事、寓言以及民间的访谈,论述了佛教对人们行为习惯等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节 阐述了因果的概念、民间对因果观的理解、其践行情况以及因果观的作用。第二节界定了今生来世的概念,论述了民间对今生来世、命运、福份的认知,及后世相关 的朝拜习俗等。但这样的神灵观并不符合佛教的本意,比如在的案例里的唐克牧区有佛教寺院民众都是信佛的,但这种的神灵观是无处不见。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 不同之处在于“无神论”的主张。还认为缘起产生世界等佛教的本意相差很远,所以笔者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的基本理论来比较牧区的民间信仰和佛教之间的差 别以及佛教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该部分主要从民间信仰的因果业报观、来世思想、慈悲观等特点为主线做了梳理和论述。 第三节阐述了人们对无常观的看法与认知。无常是佛教思想的最根本观点之一,了解和认知无常的观念,才能打开认识佛教的大门。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其能发展并 兴盛于雪域藏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无常观对广大藏族信徒的思想认知和启发方面起到了根本的改观,因此,无常观成了藏族民间信仰和认知的根本表现之一。唐克 地区的藏族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唐克地区因其独特的游牧文化的背景,该区民间信仰中的无常观念相比藏地农区而言,更具有浓厚的 宗教意味和虔诚性。 第四节论述了民间慈悲心的发愿和践行。民间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其 历史远于宗教,其内容也更广于宗教。但是,宗教因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其宗教仪轨的程式化等特点,使得宗教在一个地区传入和发展后,其理论和思想 瞬间遍及到民间信仰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因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笔者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祈福仪式及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祈福日期的选定、祈福对象、祈福人员的变化等方面;二是饮食、服饰变化及禁忌。饮食 和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该区饮食内容、饮食习惯和服饰类型、服饰装饰及民间禁忌文化等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基本 的特点就是这些民间生活和习俗的渊源都开始渗入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相关思想和内容;三是盟誓的产生及其变化。 第三部分论述了唐克地区一年供养、祭祀仪式及民间活动等,即:一是夏季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藏历兔月民间宗教活动习俗、藏历四牛月的煨桑活动中牛月唐克部落 的煨桑活动习俗、虎月颂度母会仪式过程,并对此一一作了简要的分析。二是冬季的活动,主要对藏历马月仪式活动、羊月婚俗文化、猴月“朵玛”仪式等作了简要 论述。三是秋季的宗教活动仪式,主要论述了“多热”星辰仪式,蛇月的活动及其文化特点。四是春季的宗教活动,概述并分析了鸡月大法会、狗月金桥活动、猪月 “持嘛呢”等活动。这些民间宗教习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的民间宗教习俗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民间宗教习俗。不管是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 的民间习俗,还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民间习俗,两者都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与藏传佛教的教理有着一定的区别。 第四部分论述了藏传佛教对民间信仰及民俗方面的功能及其价值。有藏传佛教特色的民间习俗不仅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佛教思想对构建社会和谐思想方面的功能 和对人们伦理道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通过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而产生的。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佛教思想对人们思想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佛教一直在致力于适应时代的改革,所以中国佛教在发展的进程中间,都是以建立 一种契合时机的人间佛教作为它的一个改革的核心。在现在来讲,迷信是社会的公敌,所以要建设人间佛教是大家共识的。所谓建设人间佛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 意义:一是说它作为一种人生的修养,在提升人的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积极意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一种人生佛教,体现人生的一种哲理;再一个方面就 是在服务社会方面,佛教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诚然,因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支持,主要是尚未能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对各种信仰和民俗的考察: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民俗文化与 文学之关系特别是关于民俗与民间通俗文学之关系的探讨。二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即藏传佛教佛像艺术,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信仰的探析。从这些不同 角度出发做研究对我们理佛教思想在藏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值得加深和 改进的地方。

293 评论

文武大叔

佛说 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 ,离不开炙燃火宅般的三界。 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作的种种业力,仍将永远跟随并影响我们,在无穷的未来。 笔动心想,随时随处,都是心境的反映,一种心境写一种文章,笔动心想,对禅的感觉自然就在纸上浮现。我似乎能明白为什么随缘给分确是很恰当的一种方式,一段文字,几个用词,无处不透出境界所在。然而真正到一定的境界,用什么样的言词却都是境界的反映了。动笔之前读了一点禅的文字,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是什么从心头流过,带着微微的湿润,却又不着痕迹?悟道是否是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我想是的。但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行色喜乐,是一种空灵的悟,无的悟,但却是悟了。只是忽然想到,萌发的想法,就写在正文前面。可能有一点刻意地求那种心境,这又是执著了,但既然写了就这样放着吧。 我就从这里开始。从上面那句话开始。 生死轮回,流转不息。 我想让自己用一种更客观的态度,用佛教的心和方法,却不执著于信奉佛教的观点来看佛教的生死观。 这样的解释是一种智慧。生而为人,对于为人的我们,是一场一次性的博弈游戏,这样的游戏中人们总是带着不计后果的心,在这样的世上肆意,肆意得痛快,却又肆意得痛苦,或许不该用这样激烈的言词,但我觉得十分恰当,这种不能刻意捕捉的感觉对我们的影响要比真正形于色的感觉大得多,潜移默化之中就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总归是害怕,总归是心被世界带到这里那里,不得宁静。然而佛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只一次性的纸杯,用完就丢,可以任意的使用,佛说,这只纸杯我们要一直用下去,纵使杯子空了,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它扔掉,只是会换上一种不同的饮料而已。佛把这一次的博弈变成了无穷次的博弈。一次性的博弈常常会有我们所称得囚徒困境的不够满意地结果,而无穷次博弈中,人们却在种种的约束下达到一种最合意的结果。(博弈论基本的内容,说的是警察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抓住了两个囚犯,并分别审讯,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则不坦白的人要坐十年牢,而坦白的人做一年牢,两人都坦白则两人各坐五年牢,都不坦白则均无罪释放。但无论对方选择招供与否,另一个囚犯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所以最终两人都坦白,两人情况都变差了而且两人不可能相互合作。但如果两人出狱后还要继续搭档,则一个人可以通过在下次被抓时坦白的策略威胁另一人,从而,两人都不坦白,结果最优)通过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生死观,佛给我们的心或者说道德观上加上了一个最宽广的界限,这样界限宽广,是因为某种程度上,这种约束是我们自己施加的,不仅仅是生死轮回对于现实道德的教化作用,佛教种种其他的方面都是对心的塑造,是一种规范的无形约束,这种约束对于在人世中沉浮不知上下地我们来说,就像是给一匹不知所从的野马套上了缰绳,这样的缰绳对这样的野马,是蓝天下无垠的充满自由与危险的草原抑或是安定的方向感和亲昵的对主人的依赖感更有魅力?我不知道,我说不清,但是我知道,人不是野马。人的祖先住在固定的树林里,但人的天性却是放弃了以天为盖地为庐的生活,为自己搭建了房屋,住进去。人希望为自己的心也找一所房子,能够遮风挡雨,能够安宁的生活。佛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种所在。佛教是为人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也是人心为自己的心所展开的一个世界。 心是什么?心是最虚无,却又最实在的东西,我们真正能够感知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而已。能够感知它,并不等于能够控制它,甚至有时候我们不能正确的感知它;不能控制它,却不等于不可控制它,它时时刻刻都在被外界所迷惑着,佛教用它特殊的方式,让人们尝试着将心与外界分开,使得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佛教的“空”,空让我们否定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因为这正是我们的烦恼之源,世上存在的一切都是缘起、无自性空,一切都是因缘的假象,生活中的一切都不能伤害我们。可是为什么佛最后的答案是“空”,而不是我们现实中所能得到的所谓的快乐?不管那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至少它能够让我们感到暂时的愉悦。为什么不能让这样的快乐一直保持下去?为什么它就是无常的?因为外在的世界是无常的,而那样的快乐却来自于这个无常的世界而非我们自身。这样的世界,这样的起落,注定了心要在世间上下颠簸。人不是野马,人是喜欢惯性的东西,所以人执著,却又因为执著在世间颠簸,唯一的办法,只有放弃执著,这就意味着放弃了世界所能带来的心情,我们宁可放弃这样的快乐,也不想要这样的悲伤,剩下的还有什么,宁静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归属于哪里?皈依三宝。

181 评论

荤淡美食家

如若成佛,必经“戒定慧”,通过戒律破除贪嗔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上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

192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佛教文化与旅游论文

    普陀山佛教文化景区深度开发策略研究.pdf

    锦和110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佛说 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 ,离不开炙燃火宅般的三界。 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作的种

    驾驶马桶去飞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佛教文化论文的题目

    查阅汉唐史啊

    漫野之弥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佛教文化论文摘要

    藏传佛教文化在藏地十分兴盛,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受佛教影响以来,藏族寺院的宗教信仰、信仰仪轨 不断发展变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藏族宗教文化史

    多啦X梦5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佛教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迄今已是具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极其真实的传统,活在当代,活在你我的心灵深处。宗教文化是

    吃肉肉变胖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