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的一米
奥运当前,有朋友聊起想弄个板指去玩儿射箭,觉得有意思,就整理了一篇细说下。不少人认为板指是扳弓弦的时候,为了不勒手的一个工具。从源流功能上来说没错,但现在常看到的扳指,都是“文扳指”,你想想戴这么个东西,手指头弯一下都费劲,怎么去扳弓箭呀?早年的那个扳弓弦的扳指,叫“武扳指”,无论是材质,还是造型,都很不一样。 扳指缘起于射箭工具,戴拇指,正下方有槽,扣住弓弦以便拉箭。作用是防止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因功能类似扳机,故又称为“机”。《说文·韦部》载:“韘,射决也。韦系,箸右巨指。”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多为象骨、玉制。 发现的最早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用品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到明代,名将戚继光,曾明确以“机”作为扳指的称呼。因为扳指的效用,与古代弩机的作用是相似的。二者都是扣弦,积蓄弓体的力量,而后解脱弓(弩)弦,发射箭枝。 传统的汉族扳指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在我国,汉族的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 清朝帝王重视骑射,尤其清早期,八旗尚武之风蔚然。八旗子弟在20岁之前,按例要到本旗的弓房锻炼拉弓射箭。 因为拉弓时需要佩戴扳指,所以当时的满族八旗子弟,基本都是人手一枚须弥不离身,在满语中叫“憨得憨”。 早期扳指功能多为驼鹿角制作。由于驼鹿角中有许多细小的中空孔洞,轻便透气。这种用于挽弓射箭的实用扳指,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武扳指”。 不过到中后期,承平日久,曾经与武为伴的扳指,转为饰品。成为八旗上层子弟竞相夸耀的玩意儿,统称为“文扳指”。 影视剧中,雍正爷手里抚摸着玉扳指,笑盈盈的看着觐见的大臣,已经不是弯弓搭箭的功能了,而是一种身份和威严的提现。 由最初的实用工具,逐渐演变为饰品,同清代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侧面反映了清王朝的发展轨迹。也正因为饰品文气的特性,得到了普及,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谓贝勒爷三件宝,板指核桃笼中鸟,风行一时。 从考古出土资料研判,实用的韘逐渐演变为装饰用的玉佩,是符合规律的。妇好墓出土的玉韘不仅可以套在拇指上,而且可用于勾弦,应为实用品或者原大仿实用器雕成。到周代,开始流行用于装饰的韘形玉器,延续到两汉,进入全盛。但魏晋以降则鲜见,直到清中晚期,回归为短管状板指。从玉韘到韘形佩,再到玉板指,有一个明确的轮廓,交代来龙去脉,也呈现了成长、繁荣与式微的历程。 商代重实用,西周器形开始变化,虽然外观相似,但整体高度锐减,约为商器的一半。 春秋战国的器形与商周有类似点,从上端看横截面为鸡心形,下端为圆形。整器更矮,从上端中部呈明显尖状凸起,并且一侧有倾斜向上的柄状突块,偶尔会被雕成凤头形。战国相对春秋而言,趋于扁平,也是演化的趋势。 西汉早期,已经扁平如片状,左右两侧都有凸饰,雕饰凤鸟或者简化凤鸟,偶尔出现螭纹或透雕的纹饰。很显然是一种装饰佩挂玉器,而且中孔也很小,因为不再需要套指。到中期两侧凸饰更加繁缛,视觉效果惊艳。晚期器身显得狭长,有时中孔也做成椭圆形,凸饰发展为全包。 东汉以后,韘形玉器趋于式微,间歇有后世仿作,如宋、明,也几乎都是片状平面物。直到清中后期再度兴起。 推荐杨建芳师生的一张表,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演化轨迹。 历史和演变沿袭都讲完了,大致可以明白,现在常见的板指都属于“文板指”一路,把玩欣赏。这两天也和玩儿射箭的朋友聊聊,惊喜地发现,原来他们还在用,器形应该类似于战汉的坡型,也有圆筒形,但两端会微微外凸。也就是说,无论是汉传的传统型,还是骑射民族的套型,是有现代延续的。但一般材质不会使用玉器,毕竟贵重,断裂或者崩飞,一箭穿心…… 至于文板指的佩戴,很多古玩店的老板也是稀里糊涂,不少戴反的。板指的两端一凸一凹,凸端朝向指根,凹端重上。至于说为什么?还是要谈及历史沿袭,发端是实用器,射箭用的。凹端在上,拇指才能舒服地弯曲勾弦;凸端冲内,射击瞬间弦顺着斜面滑出。 戴的时候也不要到底,拇指根部要留空隙,毕竟还得想着有个勾弦的空间不是? 聊了这么多,歇一歇,整理了部分馆藏的板指,一起过过眼瘾吧! 全文完,谢谢大家!
kanyuan820
题外话:《杂说古玉》系列缘起编辑的建议,分享些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看到东西,或者读到某本书,再或是鉴赏过程中,有了感兴趣的主题,而形成的文字。比较随性,写到哪里是哪里,其实不成系列。错漏在所难免,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师友多指正。 以下正文 看一段书,到上博印证一次,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也是在这座城市,学习古玉的便利条件。虽然隔着玻璃,不能上手,但能近距离的观察,获益匪浅。 本次主要目的,看一下高古玉器的切割和钻孔痕迹,观察凤纹的沿袭,以及若干动物件的时代特征。三个小时全部在玉器馆。 崧泽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上海青浦出土,几种环(璧)的亚型,《玉文化论丛2》有论文专述(p.56)。分别为: 整体不足半圆,两端多斜直,年代早的形体小,年代稍晚的形体大。 扁圆半壁,两端对称,底弧规整。 两端不对称,底弧不规整,仅见于薛家岗遗址。 最后一件未见提到,应和第三件归入同类。 良渚文化(公元前3200-2200)上海青浦出土,早期可能利用珠子或筒骨,结合硬砂在玉料上钻孔,磨的工程中工具损坏很快,管璧变薄,留下孔内斜面。 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玉龙身上的孔。 夏代(公元前21-16世纪),玉龙和玉刀上的孔,较厚的玉器,常需要从两面对钻,一般很难做到精确,会在孔的中间留下错位形成的台阶,取出的芯料也会两端小,中央粗。 这个时期的线纹装饰,除了阴线外,还有利用磨砣磨出的瓦楞沟。参考《敬天格物》(p.35)的手工模拟图。瓦楞沟已经有了上周“双阴起阳”的雏形。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青铜工具出现。用平行的两根阴线,形成视觉上的浮雕线条效果。 再发展到阴线转化成斜磨,到减地,从而阳线凸起更为挺拔。一图可见商代比较典型的臣字眼,身体上有很独特的重环纹,西周盛行,后面逐渐消失。《敬天格物》(p.91)提出商周装饰性的抽象羽纹,比对后发现已经有提现,但转折还比较生硬,应当是受工具和工艺限制。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凤鸟,龙纹,走线宛转自如。圈眼四周解玉砂手工细磨,相当有神采。 这件春秋晚期,装饰多了绳索纹,但眼睛的琢磨反而弱化了,龙的处理也是一样。 商晚的老虎题材,工艺装饰有时代风格,眼睛包括双线菱形,臣字眼,树叶耳,羽纹装饰。 商周臣字眼一脉相承,但也有很大差异,很明显的眼线延长,有的甚至出勾。 商代的鹿,大都三叉大角,树叶耳,圆眼或者菱形眼,晚期才出现重环眼。直筒足,晚期有分叉。小尾巴,偶尔有区分身体的重阴线。 商代的鱼,比较短,眼部不钻孔,斜磨出彩,鱼鳍短直阴线排列,尾部带刀可实用。 龙纹,这种比较独特的纹饰,很像电路图,西周和春秋的对比。 战国(公元前476-221年),使用铁制工具,工艺突飞猛进。谷纹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上,都似扎手。 这种兽面纹,和两层以绳索纹分割装饰,杨建芳先生定为楚式玉器,《与文化论丛1(p.151)或者受楚式影响。东周流行,环和佩都有,春秋相对粗疏,而战国细密。 细看两端龙首造型并不相同,不过龙首均以绳索纹和云雷纹分开。 战国椭圆形双龙首,方向斜刀起棱的S纹和细密方格纹很典型。从春秋开始,这种两端对称龙首的环形器就出现了,但纹饰相对简单,多用阴刻线。 剑铋,中心有简化凤纹和工字型的网格纹。 躯干很长,蜿蜒曲折,布满纹饰,有谷纹、莲云纹、花蕾纹等不一而足。头部一般细长,张口。中后期龙和虎口形相似。眼睛有菱形、腰圆形和出梢圆形。 韘的演化,系列(二)有专门的一篇,分两支演化为鸡心佩和板指,这里不再赘述。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螭纹眉毛上竖,眼珠斜刀切削凸出,鼻梁中细纹划线,腰部线条比战国柔和,出现了两个卷云纹组成的尾巴。 西汉的凤纹,力度无与伦比,昆吾刀的游丝毛雕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618年—907年)汉到唐之间,遗存的玉器相对较少,至于原因,回头搜集完成后单独写。典型的唐带板,胡人奏乐,四面斜坡,减低起阳,短阴线装饰,有绦带。和宋的气息完全不同。 同样,飞天的气息,只可意会。 龙纹,单岔鹿角,花叶形耳,下颚带须,背部出脊,秃尾。其他兽纹有类似装饰。 宋代(960年—1279年)阴刻线相对唐要长,站立状肿骨鹿。 鱼,点眼,嘴唇较厚,张嘴。光素无纹,圆鱼鳍,有阴刻线装饰,非常挺拔。跳跃状。 童子,八字眉,半圆眼,葱管鼻,樱桃小口,耳朵靠近眼梢。衣褶多用几道细阴线表示,菱格十字纹花裤。 孔雀的翎毛 辽代迦楼罗,契丹女真贵族笃信佛教,迦陵频伽和摩羯鱼都有出现。 元代(1271年—1368年) 龙纹,丹凤眼,眉骨凸出,头型细长,毛发飘拂。筋骨毕露,早期凸尾。 螭龙,眉眼集中,颈项低下,两肩上耸,阴刻脊线,卷云尾。 鱼 粗犷有力,半圆形眼眶,鱼尾阔大。 春水,过渡到明,就相对平面化程式化,毕竟少了游猎亲近自然的体验。 明代(1368年―1644年)龙纹,早期元风。毛发向后,向上,向前。小腿密布短阴线。 螭龙,头短,虾米眼。 桃式杯,比较典型的器形,玉质和工艺俱佳。 清代(1636年-1912年),翠代沟收尾,也是翡翠的盛世! 全文完,谢谢大家!
周某某先生
米兰lady的《饰琳琅》吧,相比扬之水的名物考证,趣味性可能会更强点儿,不过想深入了解还是扬之水的《奢华之色》和《中国古代金银首饰》。还有扬之水先生的《奢华之色》,还有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首饰的书,你在当当搜首饰就有了。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现代建筑的多元性。 2、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建筑文化的多层次性。 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谓建筑文化。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这本书比较初级了,各个时期玉器特点都介绍,但有些观点有点想太多的嫌疑,过分注重玉器的精神文化内涵,其实有的并没有那么多含义,但看看也是蛮好
【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 论文摘要: 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
调查古建筑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建筑的建造年代(包括初建和历次改建、拆建的情况),赞助者和使用者的相关背景,建筑与历史人物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探析胡泽尧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独著2TRIPS协议商标规则与中国商标法汤跃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专著3承担其中高中版四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