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8

荷兰小乳牛
首页 > 期刊论文 > 四年级观察物体数学小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ZYHJM1021

已采纳

利用除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今天阳光明媚,我正在家中看《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忽然发现这样一道题:比较1111/111,11111/1111两个分数的大小。顿时,我来了兴趣,拿起笔在演草纸上“刷刷”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一种解法。那就是把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然后利用分数的规律,同分子分数,分母越小,这个分数就越大。解出1111/111<11111/1111。解完之后,我高兴极了,自夸道:“看来,什么难题都难不倒我了。”正在织毛衣的妈妈听了我的话,看了看题目,大声笑道:“哟,我还以为有多难题来,不就是简单的比较分数大小吗?”听了妈妈的话,我立刻生气起来,说:“什么呀,这题就是难。”说完我又讽刺起妈妈来:“你多高啊,就这题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啊!”妈妈笑了:“好了,好了,不跟你闹了,不过你要能用两种方法解这题,那就算高水平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又看了看这道题,还不禁愣了一下“还有一种解法。”我惊讶地说道。“当然了”妈妈说道,“怎么样,不会做了吧,看来你还是低水平。”我扣了妈妈的话生气极了,为了证明我是高水平的人我又做了起来。终于经过我的一番努力,第二种方法出来了,那就是用除法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你看,一个数如果小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一定是真分数,同理,一个数如果大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一定大于1。利用这个规律,我用1111/111÷11111/1111,由于这些数太大,所以不能直接相乘,于是我又把这个除法算式改了一下,假设有8个1,让你组成两个数,两个数乘积最大的是多少。不用说,一定是两个最接近的,所以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那么也就是1111/111>11111/111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330 评论

乱世you佳人

今天,数学竞赛成绩揭晓了,平时总屈居二三名的我竞考了98分。我得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想:“哈哈,这下第一名非我莫属了!对了,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让她也高兴高兴!” 于是,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了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起先夸奖了我几句,谁知突然语调一转,对我说:“你可别高兴得太早。据我所知,还有人比你考得更好!”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有点失落:毕竟第一的位置没了。但是我又忍不住反问了一句:“啊?是谁啊?他考了几分?”妈妈笑嘻嘻地说:“谁,我就不清楚了,我只知道他的年龄、成绩、名次相乘等于2574,自己慢慢去想吧!” 我听了不以为然,不就是区区一道题目,难不倒我这个数学高材生!我边想边回到房间,思考起来: 把2574分解质因数:2574=3×3×11×13×2。这2肯定是名次,那么就是第二名。如果是9岁,那么分数就是143了,不对。那就只能是年龄为13,分数为99啦!哈!算出来了,答案就是名次2,年龄13,分数99! 我算出答案后,急忙告诉妈妈。妈妈高兴地搂着我说:“我的天天就是棒!”这下,我被搞得云里来雾里去的。弄了半天才明白,原来妈妈是我的,我确确实实考了第一名。刚才是妈妈想检验我的数学本领,给我出的难题呀。 为了表彰我,妈妈决定做顿庆功宴。我可是好久没有打牙祭了。听了妈妈的话,我仿佛已经看见了香喷喷的烤鸭和香气四溢的红烧肉了。我高兴得在妈妈的脸上左亲右亲,连连欢呼:“感谢数学,妈妈万岁!”

102 评论

A喵是kuma酱

生活中的数学有一个谜语: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请问它是什么?谜底是:空气。而数学,也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 们身边。奇妙的“黄金数”取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使这个点将线段分成一长一短两部分,而长段与短段的比恰好等于整段与长段的比,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个比值为:1:0.618…而0.618…这个数就被叫作“黄金数”。有趣的事,这个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物茎上相邻的两片叶子的夹角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建筑师们对数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圣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尔铁塔,都少不了0.618…这个数。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的主体大都在画面的0.618…处。音乐家们则认为将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琴声更柔和甜美。数 0.618…还使优选法成为可能。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进行试验,然后将实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与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实验,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止。但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将试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 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被称作“0.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0.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达到前一种方法做2500 次试验的效果!“黄金数”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实例和运用。或许,在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 们去探寻,使它能更好地为 们服务,为 们解决更多问题。美妙的轴对称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飞机是一个标准的轴对称物体,俯视看,它的机翼、机身、机尾都呈左右对称。轴对称使它飞行起来更平稳,如果飞机没有轴对称,那飞行起来就会东倒西歪,那时,还有谁愿意乘飞机呢?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许多艺术品也成轴对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桥。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了(应该算艺术品吧),就拿金华的桥来说:通济桥、金虹桥、双龙大桥、河磐桥。个个都呈轴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更明显了,古代宫殿,基本上都呈轴对称。再说个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这可是最典型的轴对称布局了。它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将轴对称用在艺术上,能使艺术品看上去更优美。轴对称还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的耳、眼、四肢、都是对称生长的。耳的轴对称,使 们听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而眼的对称,可以使 们看物体更准确。可见 们的生活离不开轴对称。数学离 们很近,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们离不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上面只是两个极普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根本举不完。 认为,生活中的数学能给人带来更多地发现。这个答案不多不少初一应该可以吧

197 评论

冬射未至

多动脑筋好好想想,生活中数学很多啊,琢磨琢磨能想出来的 1、如何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2、黄金比3、圆周率这些都可以啊

156 评论

枣儿的爱

数学日记:观察物体 作者:孙俊 (2012-12-18 21:41:21)标签: 数学 生活 观察 校园 分类: 数学王国 上课了,我们端端正正的坐在座位上,只见李老师拿着大大小小的盒子、圆球和几个圆柱体走进教室。“老师拿这么多物体,这节课肯定很有趣!”我暗喜道。 李老师将一张小桌椅架设在讲台上,在上面放了一个很大的长方体,长方体正对着我的面上写着“小药箱”三个字。她先让全班同学仔细观察这个“小药箱”,再向她汇报观察结果。我坐在第二组的第四排,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正面的“小药箱”三个字,可是汇报时第一组有几个同学居然说看到了三个面,我们好多人都不相信,我急得站起来举手质疑,李老师给了我机会,让我站到第一组中间的位置再次观察这个长方体,咦,我也看到了三个面哦。李老师没有让我回自己的座位,又让我站到第二组第一排去观察,这次我不但看到了“小药箱”,还看到了上面的红“+”字。同学们都强烈要求互换座位再次观察,李老师爽快地同意了,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轻松又愉快。最后,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情况往往是不同的,可以看到一个面、二个面,最多也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还发现了无论在什么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李老师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观察物体”几个字后,突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首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同学们奇怪极了,数学课怎么一下子变成语文课了?就在我们面面相觑的时候,响起了下课的铃声,李老师露出神秘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苏轼游览庐山和我们观察物体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呢?”这首诗早在四年级的语文课上学过了,可它和今天数学课上的观察物体有什么联系呢?李老师一走出教室,我们顾不得上厕所、喝水,就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千古名句,让很多人对庐山奇妙多姿的风景心存遐想。我们一起反复背诵,终于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庐山能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就是因为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庐山的。那么,我们在观察物体时,也如同欣赏庐山风景一样,存在一个灵活选择观察视角的问题,如果观察角度选择得当,会给我们分析问题带来很多方便。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观察事物应多方位,多角度,多思维…… (指导老师:李 琳)“观察物体”这个单元真有趣,没想到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观察物体,一个人是不可能把它的全部都观察到的,要跟自己的学习小伙伴合作。观察时,应注意辨认物体主要特征,应边观察边想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形状有什么不同,然后与同学交流。我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镜面对称更有趣,比如镜子中的钟面3:00就是9:00,1:00就是11:00,原来跟实物的方向是相反的。

185 评论

相关问答

  • 数学小论文四年级200

    数学小论文:年龄问题四年级300字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

    wangyuting3573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免费

    数学小论文:年龄问题四年级300字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

    猫猫猫啊哩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四年级

    可以参考一下清大学习吧,暑期新推出来的“动漫作文”,应该会有帮助

    小昕总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数学报小论文四年级

    dmo j l wo

    仗剑拂衣去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小学四年级上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是学生整个数学生涯的起步阶段,对于这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言,这个起始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四年级在这个起始阶段中又属于至关重要的一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

    四十一度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