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15

我不是小痴
首页 > 期刊论文 > 斜杠七七投稿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尹才宝贝

已采纳

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工作时间是IDC行业的程序员,休息的时候就变成了笔耕不辍的作家,周末还能化身成变出一桌美味菜肴的营养师...这“程序猿/作家/营养师”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诠释。

斜杠青年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进步的体现。这种进步使人类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天性。斜杠青年越来越流行,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

斜杠青年的出现,颠覆了单一雇佣制的劳动模式,让人力资源流动起来,达到了充分、可重复的利用。也带来了对现有组织运作方式、组织吸引人才的手段乃至社保体系的颠覆。互联网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命运,年轻人不用靠拼家庭背景、拼财力和人脉,完全凭借自身的实力和才华就能取得成功。而要想获得这种实力,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多重的技能储备,这就需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投资”。

总结:

斜杠青年的出现和群体扩大,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生了斜杠青年这一群体,而这一群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劳动模式,让人力资源被更充分地利用起来,又促进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层面,斜杠青年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自发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投资自己,将自己从单一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爱好作为职业的一部分,让自己更贴近理想的生活,进一步解放了“人性”。

218 评论

吧啦左耳

最近,“斜杠青年”这个词火了,也让我内心一直以来向往的小宇宙重新燃烧了起来。“斜杠青年”一词最早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的《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双重职业》一书中)。她写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例如,莱尼·普拉特(Lenny Platt),律师/演员/制片人,于是,“斜杆(Slash)”便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生活中,那些苦于无法解释自己多重职业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这些人,无疑将是未来最需要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成为斜杠青年,意味着有多种兴趣和技能,在生活中便生出更多乐趣,在职场中更有底气,哪怕一夜间公司倒闭,也不会发愁明天没有收入。前两天看到知乎上有人问:“有没有谁发现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夕阳产业?”结果下面的回答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有出版传媒、有职业教育、还有金融行业的,不禁哑然失笑,这会儿太需要自己来几个斜杠了。其实在工作中,没有谁有足够的安全感,哪怕是看似稳如铁山的公务员,哪怕是现在最赚钱的金融业。昨天看到一份报告,讲5家上市银行减配柜员近万人……我所工作的是一家老牌国企,外表看上去安静祥和,可每个员工内心也都在战战兢兢,时刻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甚至有不少人已经成了斜杠青年。G大叔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给一些报刊投稿,现在都成了几个大网站的签约作家。还有一位大哥最神奇,之前开过照相馆,摄影技术了得,还精通吉他,简直就是“撩妹”高手,我总觉得现在的工作才是他的兼职。就连去年新来的大学生小C,私下偷偷告诉我她周末都去学德语,每周学12个小时,希望能多掌握一门技艺。这些同事的事迹让我心生佩服。2其实,斜杠青年带来的最大意义,不是金钱上的,不是利益上的,而是生活的意义。一个个斜杠展示的,是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人生面貌,而非原先单一的成功标准,好像一个人从平面的画中走出来,成了活生生的真实的人。斜杠青年越来越多,也迫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发掘自己除了既定世俗目标之外的更多的自我意识。一个斜杠的后面,就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从小,我们大多都是被要求做个乖乖读书的好学生,三道杠的大队长是我们仰望的大神。那些被家长撕掉的漫画书,被老师没收的小说,被父母锁起来的电脑,可能就扼杀了我们对自己兴趣领域的一种萌芽和探索。等我们长大以后,才发现除了考出好成绩,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很多高中还是好学生的孩子,上了大学却堕落沉底。因为高考前,一切都是有标准的,有世俗成功的定义的,而高考过后,人生就变成了一本糊涂账,如果你不曾认识自己,给自己的生活找到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来,就很容易随波逐流。就像贪恋财物的富翁突然有一天破产,瞬间迷失方向一样。斜杠青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探寻世俗标准之外,更丰富更真实的自己。这更像是来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内心真正的热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斜杠青年更具有魅力,吸粉儿能力格外强。最近的国民老公宋仲基不仅是演员,还是主持人,小时候是短道速滑选手,中学时代是如假包换的学霸。《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走红的张亮,在模特身份的外表下,还是一名厨师,这个话题绝对是最为他吸睛的。因《我是歌手》而再次爆红的李健,除了歌手,还是清华理工男,还是段子手,吸引力自然倍增。3想要成为一名斜杠青年,需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可没有专长怎么办,就要把爱好发展为技能,而这一路,当然不是平顺大道。首先,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很难。即便很难,我们依然要去寻找。周国平先生曾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当然,如果有外在的利益驱动,让你的定义里多了一个斜杠,那也是可行的。如果没有外力推动,靠自然而然的兴趣去完成,则可能受到各方条件的阻力。

301 评论

赵家小燕儿

乐之读老师发表了一篇文章《非斜杠青年,月入十万,有多难?》,其中观点强调:

把“伪斜杠青年”的问题展示的一览无余。文中提倡在自己的领域上不断深挖,从而成为“非斜杠青年”,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这个观点非常犀利,堪称对于很多浮躁着叫嚣想要“斜杠”的青年和中年们一针很痛的疫苗。与此同时,可以看得出来,作者乐之读老师本身是一个关注职业深度和高度的专业主义者,非常推崇的是“非斜杠”状态。我以前也非常反感随随便便给自己贴上“斜杠青年”标签的人,因为正是这些“伪斜杠”把“斜杠青年”这个名词给玩坏了的。

什么是真正的斜杠青年

在乐之读老师的文章中,也列举了一些大家都熟悉和公认的斜杠代表人物,比如李笑来,比如古典,比如秋叶。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因素,可能用“青年”这个词有些冒昧,而用“中年”形容可能稍有孟浪,所以,乐之读老师的文章专门形容他们为“斜杠大神”。其实,大叔也好,大神也罢,严格的说,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有资格成为“斜杠”。在我的认知中,“斜杠青年”从来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更不是随随便便分析发展几个小清新的爱好就自诩为“斜杠青年”的年轻人。那么,真正的“斜杠青年”是什么人呢?斜杠青年是“多重职业者”。这里重读音节是“多重职业”而不是“多重”。他们一定是拥有多重精深技能的人,而不是仅仅有几个小爱好,他们所有的“斜杠”,都是可以做的专业和职业的工作。比如秋叶大叔,做PPT培训可以营销千万级别的收入,写书也同样可以著作等身。他们的职业经历和身份是不断叠加在一起的,每个斜杠都代表一份出色的业绩,一份被市场所认可的职业。

为什么要成为斜杠青年

乐之读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强调的另一个观点是:

时间盈余,是你应该获得升迁,或是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岗位的机会!在这样的职场“收获期”,你放弃现有的积累,另起炉灶,去搞一些新的尝试,那就活该你一辈子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上无所建树了。

这是非常精辟的论述。人的职业规划往往有四个维度,发展的方向各不相同:

四种维度,各有不同,每个人都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维度去深入发展。对于大多数职场人士来说,要么专注于高度的提升,升职加薪,要么醉心于深度的钻研和业务技能的沉淀。只是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可能因为平台、个人层次视野、或很多客观因素导致自己无法在某个领域进行深度和高度的发展,因此会考虑把自己和本职专业不相关的兴趣进行进一步深挖,提升到志趣的境界,能够不仅自得其乐,而且服务大众。在海关当小公务员的当年明月就是这么写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在三线城市当项目经理的六神就是这样签约简书、讲课、出书《让未来现在就来》的……

成为斜杠青年从来都很难

真正的斜杠青年,从来不是简单的喜欢,然后就能轻轻松松获得。除了天赋,需要的努力要比单纯的非斜杠还要多,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斜杠。想要成为斜杠青年的人很多,真正能够成为斜杠青年的人很少。无非两种人可以真正斜杠成功:

这两种类型的“斜杠青年”,前者才华惊艳自不必说,后者付出的努力也一定要超过一般的“非斜杠”。所以,做个真正的“斜杠青年”,并非简单的分身有术就可以实现,正如乐之读老师在他博文中写的那样:

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牛人,看似斜杠,但只要仔细地看看他们的履历,你会发现他们是在成功了之后才斜杠,而非因为斜杠而成功。

斜杠,从来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264 评论

cuteorange290

我觉得,“斜杠青年”的意义不在于告诉我们“要怎样”,而是告诉我们“可以怎样”。我并不是在鼓励所有的人都去发展多重身份,而是想要让大家知道,人生有超越传统思维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在职业之外,我们还可以拥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身份。对于有些人来说,“斜杠青年”是一种很自然的人生状态,因为他们天生就喜欢折腾,并且还能把那些折腾的事坚持到开花结果,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会拥有不止一种身份。我其实就是这类人当中典型的一员。我从小就兴趣爱好广泛,经常用业余时间学习和干各种有意思的事情,这使得我练就了不少本领。每当我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时,总有人会提出质疑:做那么多事情忙得过来吗?这样活着不累吗?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我天性如此,从小就想法多,好奇心强,任何时候都闲不下来,如果不让我去学习和折腾,我反而会很痛苦,会失去很多人生乐趣。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斜杠青年”则意味着希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希望。曾经不止一个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怎么办?说实话,能够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谋生是件极其幸运的事情,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在要开始找工作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许当我们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工作,把它仅仅当作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然后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如此纠结了。这样,我们起码能够既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又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在共享经济的趋势下,这件事情很有可能还会成为你的另一个收入来源。万一某天,业余收入赶上或者超过了工作收入,那么我们就可以成功地把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真正的事业。

328 评论

听雨蘑菇

鼓励青年们积极向上的时代意义。

现在的社会上,拥有多重职业发展的人往往受到很大的欢迎。中国青年报曾对近2000名青年进行调查,结果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并认为这一群体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斜杠青年”并非中国特有,而是一个舶来品。《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其书籍《双重职业》中这样定义这一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现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不再追求老一辈所追求的安定的职业,他们拥有更开拓的思想,更希望创造出新鲜事物,更加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主、多元、有趣、独立……这些特质让斜杠青年,在这个不断改革体制和强调创新的时代,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的新特征,是值得肯定的社会变化。

从历史上来看,大多数拥有多重标签的人他们往往都有一些一样的特点:他们一般都会有一个着重发展的职业,然后再利用已有资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正是对文学的专注,让他的书法、绘画文气斐然、意境深远。

这些现象也在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包容,另一方面也启示广大有志于成为其中一员的年轻人,要明白根深方能叶茂的道理。如果以追求更多事业发展为目的,年轻人也要看到背后的重大挑战,避免盲目和浮躁。比如,多问问自己是否擅长时间管理、是否非常自律、是否有决心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等等,然后再培养其他的擅长。

336 评论

依我以希

古往今来Slasher我只认达芬奇!“SLASH”,中文意思是斜杆,概念出自于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写的一本书《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ess》。指那些完全或半自由职业者,依靠不同的技能来获得收入。流行于国外,在国内一线城市也开始出现SLash的身影。

然而今天自称Slash的人多得像雨后春笋,满地开shit,我自认为是一个宽容而大度的人,在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婊时依然保持优雅。然而当Slash婊出现时,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活抓一只野生Slash婊我大学里有一个朋友,在微信简介里面写自己是Slash,一个集设计师、写手、歌手、吉他手、摄影师、影评者于一身的传奇女子。常常在票圈里高歌梦想和自由,配图必须咖啡加杂志,旅行标配必须海边加微单。偶尔还会在她的照片里感受到坐在暖色清吧里的她手抱尤克里里,眼神中流露着王尔德般的忧郁。但可惜的是在朋友圈里面从没见过她的设计作品,也没见过她真人弹唱小视频,文章也不知道发在哪个网站。某次比赛被分到同一个组,见她多才多艺的样子,想把ppt和团队的logo交给她设计~不料她极其不情愿,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设计一个图案需要几个星期怕耽误了比赛。好,那就让她上台展示的时候弹首歌撑撑场面吧,她又说自己不习惯在那么多人面前弹。最后把她分到内容组,结果出来写出来东西的逻辑和语序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俗称狗屁不通),呵呵这样的水平告诉我你是写手?影评人?你TMD逗我啊?虽然没发挥什么实际的用途,但整个筹备比赛的过程,她常以一种专家级别的姿态去评价和挑刺,说这个创意不够那个内容无聊,却又提不出具体的修改方案~比赛结束后,团队成绩一般,她还埋怨说因为自己的才华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整天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大材小用了~呵呵Slash婊最可恨的不是她装逼,而是装着装着真把自己当成一回事,即做不来自己吹嘘的事情,也不肯踏踏实实地做好分内工作,还强迫别人去听他说了等于没说的建议。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她slash婊的性质,几乎没什么人找她合作了。后来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如今还大胆地在票圈里晒自己的杰作。只不过设计出来的logo业余到连我这样的行外人看着都觉得尴尬,写的文章也只在粉丝一百不到的个人公众号上面发表过,直播弹唱的美拍也只有500人在线收看(其中有499是僵尸粉、1人是她的合作伙伴)我曾问她:你将来打算做什么?她还傲然一笑道:I am a slash.港真,SLASH我没见过几个,可能是因为太年轻,身边倒是充斥着各式各样把自己当作Slash的Slash婊。买个咖啡机回家摆着的就说自己是咖啡师,拿个佳能600D去东山口拍些照就说自己是摄影师,组个队在学校拍个微电影就当自己是编剧,唱个K被善意地夸奖一下就以为自己可以组乐队了。这还不是最low逼的,他们还喜欢一边自high一边鄙视其他上班族或上学娃,自己不是整天迟到或者就是直接不到,和boss一言不合就谈情怀。然后一走不回头,妄想用他各种“特技”去自由职业,当自己的老板。 而下场多半不用想都知道,最后一个个抱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心情又回到朝九晚五泯杀人性的无趣工作去了。俗话说得好:“Too young Too simple”醒醒吧,很多你称之为技能的东西,连爱好都不算。你的闲暇往往定了你的终身我有另一个朋友,从小很喜欢画画,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开属于自己的画展。和众多艺考生一样,高考前经历了漫长的地狱式训练。那时她一人跑去了北京传闻最恐怖的艺考班,每天十几张十几张地画,画到手抽筋。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画,经常一个星期都没时间洗头。经常饿了就啃个三明治,被老师骂到严重怀疑人生。后来顺利过了专业考试,临高考前3个月回学校突击文化课,最终以重本成绩考上了全国数一数二的美院。上了大学后的她依旧是每天画画画,几乎不翘课,有空就去看画展、请教大师,票圈很少更新,但一有更新就是国家级的个人作品和团队获奖。如今她刚毕业,设计作品价值已经高达10万,在上海已开过3场私人画展。最近,她还以全校最优的成绩拿下保送名额,半年后将飞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深造。

以前我真的很欣赏那些标签“不会画画的摄影师不是好的吉他手”一类的年轻人。但后来发现,“一万小时”定律不可破,一个要身兼多重技能的人,不是上了年纪就是像达芬奇(除了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那样一天只睡2个小时了。[爱好广泛]本身是一个优点。我并不是反对立志成为slash的人,也许今天的slash婊一直把那几样技能坚持下去,等十年二十年说不定还会真的成为名副其实的slash。在业余去把爱好发展成技能,就像那个画画的朋友,在学有余力的时候她还会学学古筝、写写小说,如今她古筝已经到了4级水平,在红袖的粉丝已经破万。但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样样都浅尝辄止,没有任何能坚持一万小时的达到专家级别的技能的话,就会丧失立足之本。为了现实的房子车子票子,人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

我身边就有一个作品上过影院的编剧,常常需要闭关在一个出租屋里从早写到晚;还有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常常需要通宵达旦地做各种逻辑清晰严谨的行业分析;我的架子鼓老师,耳朵里常年需要塞着纸巾,因为一天10个小时的咚咚哒呲的敲鼓声容易损伤听力。他们凭着持之以恒的投入,步入专家行列。 每一样称之为技能的东西,背后都是时间的投资。而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 所以,如果没把内功修炼到极致,你还不足以谈slash.

29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七下道德论文

    把你的邮箱发给我把,我帮你写写试试

    1322183606ww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七夕主题论文

    第六课 七夕 七月七日は七夕です。七夕の行事は、8世纪ごろに中国から日本へ伝えられました。日本では、この日、子供たちが纸に愿いごとを书いて、竹につるします。 と

    工藤新之助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七猫投稿平台

    讲过了番茄,我们再来聊聊7猫,这个有意思的平台。七猫最早叫梧桐中文网,成立于2017年,之前并没有依靠任何大佬,是一家独立运营的平台,2021年10月与纵横合并

    融发装修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七七事变小论文200字

    1937年7月7日,日本 发动 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 侵华战争,

    Lindahellokitt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单位用斜杠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蚊蚊mand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