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米飞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分析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和热点,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思想前提;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为研究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切实有效地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得以推广和深化的有力保障。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评价引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和热点。研究性学习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本次国家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这里的“学习方式”不是强调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的思考,而是关于学习的价值思考: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每个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研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自此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程的地位已牢固确立起来。本文结合自身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历,谈谈对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认识。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师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生尽力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体现教师满堂课的问、讲、分析,教师期望通过个体多讲、多问、多分析,让学生迅速形成解题的经验。在教学评价中,利用考试单一的评价体制把学生的分数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划上了等号。在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不得不注重知识传授的“质量”,为了努力保障这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教师只能通过灌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中去。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本次国家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体现了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的这些理念促使广大一线教师对以前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和总结,借新课程改革的良机,更新教学思想和转变教学观念是当前教师面临一个重要任务。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人的知识既有传授的,又有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感悟而得到。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完全忽视和抛弃了不可传授的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实际亲历了认知的道路,才能获得知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从直接面向简单规则和知识结论转向面向“复杂本身”,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用大量的附着知觉等隐性知识系统作支撑。在不确定的、复杂的情境中亲自探究,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喜悦,而不是传统数学学习中直奔主题的简单结论的记忆。表面看知识是简单的、清晰的、可言传的,但传统教育、教学所言传的所谓“焦点知识”,其实是干枯的、僵化的知识,失去了活力和生机的。今天,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旁观者的地位。二、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为了知识的权威,传统的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开展灌输式教育。教师是教材的“奴隶”,是教材、教参的“忠实的执行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的“接受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风格,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信息化的社会里,课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参与者等角色转换。当然,长久的“权威者与传授者”的思想还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还需教师彻底放下架子。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关系将更少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这一框架下,学生可以质疑教师的权威,通过共同学习和相互合作,学生的潜能将逐渐被激发,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师生关系的交往不再体现教师居高临下的命令者,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应体现平等主体间的对话与合作。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者。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的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教师倾听的意图,不在于证实学生的见解和观点的正确性,而应将学生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共舞,让学生从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悟得知识。当然,学生也有惰性,心理、生理还不成熟,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中遇到困难时,逃避困难、选择玩乐的弱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这也是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是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心头之患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不但应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协调者,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同时教师要成为学生共同求知过程中的伙伴和“竞争对手”,“大家一起做,共同探索”,当学生真正体会到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时,学生就会敢于面对问题,迎难而上。在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参与,努力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当然,教师不可能做到全能全知,事事都懂,碰到实际问题,应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寻找答案,教师从中也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做到既培养了学生,又充实了自身,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三、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特征,合理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初中学生恰好处在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青少年时期的初期,这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心理发展的节奏很快,情绪波动起伏的落差很大。在应试教育的阶段,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逐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由于生活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方式,由经历和阅历所得的体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体验塑造了人的性格,并进一步制约人的命运。丰富的生活体验意味着一个人可能见多识广,人格成熟而且富有智慧。而好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取得可贵的进步。因此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更能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目的。虽然,数学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课题,但这并不完全适合于所有学生。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不仅要使学生力所能及,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十分淡薄,提出问题的能力相当欠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教师不能简单、一刀切地将教材中提供的课题掷给所有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设置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内容。如我校外地籍学生较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结合这个有利条件,我让学生收集父母亲友的身份证号码,研究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法,让学生通过走访派出所、上网等途径搜集身份证号码编排方式的信息,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好奇和喜探究的天性。使学生明白数字编码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邮政编码、车牌号码)。又如学习认识几何体时可以让学生去研究:为什么酒瓶、热水瓶、饮料中的易拉罐、矿泉水桶等容器大都是圆柱体的?这些容器为什么设计成圆柱体的形状?它们有哪些优点?圆柱体容器的底面半径和高之间的比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商家是如何选择易拉罐的形状、大小的?等等。这样课题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紧紧围绕着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设计中的重要性。再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后,结合我校的各个小花坛,让学生去研究从数学美的角度设计花坛布局的方案,让学生充分体会平移、对称、旋转的几何知识在建筑标志中的设计应用,通过对美的欣赏,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四、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评价的客体地位,受制于教育管理者的强制性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从而导致扼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倡导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在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学习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计划的制定,资料、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方案的确定,到最后探究结果的呈现,都能折射出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因此,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在学习中的运用。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提问,怎样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怎样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要通过学习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不管结果是否正确,有多少社会价值,我们首先应给予积极肯定的形成性评价。评定的价值去向不仅应停留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更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再演绎过去僵化的评价模式,要坚决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鉴定式评价。大力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充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同时,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体现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体现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充分体现真实性、情景性,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结束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真正有效转变,关系着国家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有效地实施,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扬起改革之风帆,屏弃僵化、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践行,奋力创新,配合课程改革,积极探索课改之路,保障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参考文献1、张华、李雁冰的《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研究性学习专辑》(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1.10)
蔡蔡菜哈哈
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
导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希望你会喜欢!
摘要 :
本文从初中数学出发,针对现在中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对于怎样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落实探索。初中数学体系十分基础,知识结构十分严谨并且紧密结合,所以需要学生维持对于数学坚持不懈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紧跟教学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 :
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1、使用多媒体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当前普遍应用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更加形象地表现给学生,展现的办法更加直接和容易理解,除了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深入观察空间以外,还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视觉以及听觉的辅助效果,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构筑的数学知识的课堂情景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创设更加活泼的课堂气氛,辅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方面的经验,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数学教师在初中课堂上讲述关于行程方面的数学题时,如果学生无法精确地明晰什么是两地、同时出发等概念,就一定会阻碍学生获得正确的解题办法。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就能够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办法放映动画版的解题过程,其成果必然十分显著。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使用多媒体办法的先进的影像技术,能够把关于行程方面题目的不同状况更加形象深刻的显示在数学课堂之中,通过把数学知识通过更加新奇的娱乐办法解答出来,帮助学生构筑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针对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高度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使用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数学教师若具备较强的语言艺术,使用更加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产生对于学生求知的诱惑力,一方面可以调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构筑更为和谐的数学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学生课堂数学知识掌握的效率,这也成为了教师使用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艺术能够辅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的实现,能够帮助教师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内容通俗化,也能够推动课堂中难以理解的数学理论更加通俗易懂,这在极大意义上可以高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可以更频繁地使用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教师在进行样本这一节的讲授过程中,能够通过将生活中购买葡萄的案例进行辅助讲授,买家往往会询问“葡萄甜不甜”,此时的卖家往往会让买家进行品尝,而这种品尝自然只能是一个或者几个,无法进行全部品尝,此刻就展现了样本的含义——仅仅抽取主体的部分当做调查课题就可以估计总体,这样就能够辅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也可以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展现日常使用的数学知识激发兴趣
学习是为了能够切实地运用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更加看重如何引领其学生正确使用课堂数学知识,进而理解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必须帮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怎样使用的,他们才可能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并培育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譬如说,学习了“三角形”的数学知识,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走入日常生活,譬如要求学生去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到河岸宽度等一些很难直接测量的事物。教师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课,引领学生搜寻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探讨。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能够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入进数学教学中,推动学生更深层地明白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使用意识以及创造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4、使用分层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具有其独特个性的,当然从教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接收知识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高度明白这一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更加看重使用分层教学的办法,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依据其所在层次实现不同地教学。针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以及作业批改的时候需要相对宽松,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自信心,推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学习的趣味;针对数学知识接收较快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提升难度,进而激发这类学生对数学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适当鼓励学生。在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时,教师必须激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学生有所进步的时候应当对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必须更多地看重学生具备的优点,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表扬的作用,辅助学生产生得到学习成就的快乐,从而高度鼓励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忱,激发其兴趣。
5、结语
综合上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进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能够更快接收课程知识的关键条件。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进程中,必须使用不同的办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经过以上办法激励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推动学习兴趣变为动力,才可以更加主动地落实课堂知识的实践,从而高效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云涛.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2017(23).
[2]李灿钊.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
摘要:
随着时代进步,教育理念改革的`提出,怎样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成为每个人心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问题。其中,提高老师教学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问题导学法。运用导学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自觉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在运用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引导性的作用,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另外,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这一方法,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一、现阶段的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化的不断改革,教师要摒弃老旧式的教学理念,学习创新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其特有的课堂魅力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促进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摒弃老旧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给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以至于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依然占据主体,掌控课堂,让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不能使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合理应用。因此,教师们要认真了解现阶段数学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多运用问题导学法。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导入问题的质量。教师在选择课堂导入问题的时候,要选择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学生会更好的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提出能够分层次的问题,先提出简单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要想更好的运用问题导学法,就要把怎样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分析思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先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问题,就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跟之前提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然后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3、做好课堂提问。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课堂提问的内容,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对七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的图像,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轻松学习数学知识。
4、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通过问题导入法课堂教学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进行巩固训练,一般就会通过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方法进行考核。因此,老师要布置一些跟教学知识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另外,经过分析学生的解答,可以了解到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的地方,再次进行详细讲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5、因人施教,重视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同的,但是,这不是说要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而是说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重视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习好的学生,也要把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放在重点。所以,在课堂上要找好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起点比较低的教学,能够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学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经过上边的综合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仅能改变老旧式的教学模式,让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更高,还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利.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要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5,(23):12-23.
[2]唐茜.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6-67.
[3]王琪华.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5,(23):78-89.
摘要:
学习习惯和学生的智力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指学生为了使学习更有效率在学习上形成的个人的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现在,大家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视,尝试着让学生用更好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自觉地去遵守,最终让学生受益匪浅。数学解方程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中学生性格特征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积极探索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中数学解方程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习惯;解方程
我在初中数学解方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新课前,我深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导学案,在学习新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内容结合本节课本进行思考,探究,并把结论(还要附带解题思路)标注在学案相对位置,然后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先完成课本的随堂练习。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众所皆知,读书有三到,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三点,只有这三点学生都具备了,那么他们才会在学习时更加认真,完全沉浸在学习中。但是这三点学生自己具备是比较困难的,必须还要有老师的指导,如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一定的评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更加细心,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加以留意,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对有进步和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夸奖。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成绩靠后的学生举手想要回答问题,那么我会让他第一个起来回答,并且对他这一勇敢的表现进行夸奖。如果一个害羞的学生回答问题,我就会对他这一表现进行夸奖,让他更有勇气。即使有些学生会答错或者不知道回答什么,我都不会对他们抱怨,而是对他们更加耐心,并且加以引导。总的来说,在多种情况下会给他们多种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勇敢地回答问题,并且对课堂也会充满了兴趣,学习也就会更加认真。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这样就使学生从逐步学会到自己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x-5=8时,起初学生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题,在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5,后来经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能发现常数项-5从等号左边移到右边变为+5,从而总结出可以通过移项变号解这道方程,也知道解方程的每一步变形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的。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做题时,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清楚题目,然后理解其中的含义,看清楚题目是算对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而,进行这一方面的培训可以让学生们培养细心严谨的习惯,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题目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举一反三,让学生计算速度得到提高,并且准确率大大提升。例如解方程,对于一部分不认真审题和观察题的学生,他们会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得到,再去括号得,最后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x的值,认真审题和观察题的学生会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得,再开方就可以解出x的值,这样既能使运算简单化又能提高做题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查”就是在做完题后从头再检查一遍,因为不可能所有人一次就能算对,每个人都有马虎的时候,所以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学生在做完题目后好好看一看,一般就能找出马虎而造成的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使正确率提高。但是一些学生认为太过麻烦,从不检查,或者自己觉得自己检查不出来,就让自己的父母检查,要不就等老师检查,过后再去改正这些错误。有些学生验算,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比如解方程的x等于多少时,解得x=0是错误的,学生代入方程中检验,右边=4+0=4,最终得出方程左边等于右边。学生根本就没有好好计算一下左边究竟等于多少,而是看右边等于多少,就直接写左边等于多少。针对这些不检查的坏习惯,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验算;批改完作业后如发现错误,发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草稿纸上订正后再交给老师批改,订正后全部正确再让学生订在作业本上,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引以为戒,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觉检查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习惯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乡镇,周围学习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低,他们既没精力也没能力去管孩子的学习,因此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主要靠老师在抓,在查,在督促,在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做练习、多问问题,在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总而言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优秀成果的最重要的一点,只要这样,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也就更加简单有趣,最终老师才会培养出在数学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当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复杂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不同情况,不同阶段,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外,让学生们慢慢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养成,并且让这些习惯慢慢渗透到他们的各个方面,最终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云燕.新课程背景下“解方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教育,2009.
[3]赵辰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b版,2013.
摘要:
文章从四个方面探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即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培养兴趣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笔者意识到想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地学习数学?笔者谈谈几点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教学建议。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现实情境,从学生的经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教师情境引入“建筑工地上,工人师傅正在砌墙,为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和墙面是否吻合…”伴随着教师的叙述,向学生展示与叙述对应的图片。接下来,教师抛出问题“工人师傅或许不知道其中的秘密,但同学们能找到理论依据吗?”教学期间,教师利用话语描述并结合图片展示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才会统一,才会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增添动力。当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形成的过程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性。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旧模式,架起架子,重塑师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鼓励学生思考,争当学生的顾问。例如,当学生学完“圆的本质”之后,教师提出了“车轮为什么要变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自由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发表见解。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严谨又活跃的教学氛围。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渗透,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具体地说,在开展一个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学生自己观察物体或现象,或操作某些学习装置,在观察过程中要独立思考,及时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1],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二,教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最好是课堂内外形式相结合,保证整个学习过程中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每位学生都要记录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弥补不足。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首先折叠一张方格纸,然后用剪刀随机切割一个图形,最后展开方格纸。这时,一个轴对称图形便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鼓励做出类似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虽然剪出的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对称性。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学生对其抽象概念和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2]。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速学生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能仅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要用更多的语言来解释的概念、动态图形及公式等知识点,而这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例如,“2017年晋江质检的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填空题中,在求EF的取值范围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求解最小值,但在求最大值时,需要不断地作图加上合情的推理才能快速找到最大值的特殊位置。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这类题目进行展示并讲解其变化的过程,就能增加学生对这类动点问题的内在认识,减少恐惧心理,形成足够的几何动态意识,做到“动中取静,以静制动”,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合理应用不同课型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使教师的教学与时俱进,更能融入学生的思维中,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向爱民.初中数学教与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104-105.
[2]吴开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9):96.
友好环境
课改以来,我县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我县教师本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去学习,并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的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经过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县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人性化,也更能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学生领悟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数学学习经验。可以说,课改以来,我县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教学方法有了许多改变,数学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课改的大潮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有以下几点:1、溶入了教学思想: 经过课改的洗礼,课改的诸多教学理念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里,溶入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霸主,课堂上不仅能听到教师的声音,更多的话语权已经交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创造机会让学生探索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个性彰显,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这些问话,都能给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感受收获的喜悦。2、形成了教学模式: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摸索,改变了过去“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一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些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有由学校提出并在校内实施的教学模式:实小的“四环四动”;玉沙的“三段五环”;大垸的“生本课堂”, ……。有教师在教学中摸索、探讨形成的一些典型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分析——交流、小结——巩固提升”;“提供材料——猜测——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生活——数学——生活”等等。3、积累了教学成果:课改以来,我县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并不断反思、总结,积累了丰厚的教学成果。一是参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省级课题实验,积累了实验成果;二是参加省、市、县课堂教学竞赛,教师们精心设计,自动生成的课堂,为我们积累了很好的教学示范课例成果;三是教师们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撰写了很多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在省、市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四是配合相关课题制作的课堂教学课件,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虽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我们的课堂上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通过整理这一年来的视导听课记录,下面就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一、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明确编写意图,吃透教材,合理用好教材,才可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研读深度、理解能力、观念等),在驾驭教材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解教材不深入,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师把握教材,就是要抓住教材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好教材,才有可能处理好教材。只有对教材进行客观的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可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教学设计就会出现偏差,完不成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五下P61)。某教师在教学中给出了如下定位: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出分数;能用分数表示出指定的某一部分。在教学时,教师准备好了圆片,正方形纸及实物等。先让学生用圆片折出四分之一;再让学生用正方形折出四分之一(学生方法很多),再指出线段、面包、香蕉的四分之一;接着是相关练习;最后给学生讲解什么叫分数。应该说按设定的目标任务完成很好!但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忘记了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会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是本单元开始系统学生分数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基础,本节课的目标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把学生对分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难点是理解单位“1”。所以本堂课的设计重点应该落在为什么不同的图形、物体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从而突出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达到突破单位“1”的目的。改进策略:反复阅读,整体把握,正确定位。2、对教材的编排意图不明,随意改编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创新的改编教材,让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应该思考和尝试的工作。但如果教师不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随意的改编教材,难免会导致教学跑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误导学生。例:三上笔算除法(P74)。教师把例题改为:三一班学生参加学校校园集体舞体操比赛,每排12人,排了3排。三一班共多少学生参加比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教师还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上有3排圆每排各12个的学具纸。教师有意把10个与2个圆之间加大了一点距离。教师告诉学生现在每个圆用来代替一个学生,请你们在上面圈一圈、画一画、想一想可以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其实教师的想法是好的,希望通过借助学生的生活场景引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算法和算理,展示出不同的学生在计算时不同的思维,再来归纳出笔算乘法的过程。但是事与愿违,最后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有6*6,4*9,3*3*4,10+10+10+6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改编教材和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时,教师忽视了如下几点:一是学生的直观思维在学习时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学生对口算乘法的依赖(所提供的素材刚好可以用口算乘法:4*9,6*6);三是对教材没有深层的把握。我们梳理一下教材,就不难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本单元第一个内容是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估算: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这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乘一位数后,加上已有的知识经验——两位数的组成,再配合图上的3盒12枝彩笔展开的教学。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应该能自觉把12分成10和2去思考。但改编后,相当于把整合彩笔打开后混在了一起,加之学生对圈一圈画一画也很感兴趣,想尽办法去圈去画,对这些圆片进行了重新组合,所以最后学生没有按照教师设想的过程走下去。这样的改编,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误导了学生。改进策略:弄懂意图,深入研究,慎重改编。3、使用教材不到位,出现偏差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目标,相同的流程,不同的教师来教,最后出现的结果可能是大相径庭。存在的差异在哪能儿?除了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和素养存在差异外,更多的是因为对教材的使用情况有异,让教学出现偏差,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例: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P33)。数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又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普遍运用。这个单元的教学从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的概念,把学生已有20以内数的认识扩充到100。主题图以100只小羊为背景,小羊是一年级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形象之一。因此教师们借用这一主题图,配合情境图展开教学,让学生去认识100以内的数。我在听课中发现,教师们大多采用如下教学流程:出示主题图——指定区域数一数——估一估,扩大数的范围——出示情境图展开具体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流程应该说是合理的,可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碰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估一估,大概有多少只羊?”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养成学生初步的估算习惯,这也是培养数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教师满含期待的,等待学生各种各样的估算结果时,没想到学生异口同声的答道:“有100只小羊!”,估算的设想落空了!教学没能在教师设定的轨迹上运行,教师也显得非常难堪!另一位教师采用分割呈现的模式,虽然教学程序完全相同,但效果截然不同。这位教师的做法是:把主题图分几次呈现,先出示20只小羊,让学生数一数、圈一圈。然后说:“在草地上还有好多小羊,比20只多得多,你猜猜可能是多少?”学生猜出各种答案后,然后突出“多得多”,再出现整体,估计谁猜的对一些,最后再让学生圈一圈、数一数(整十整十的数)。这样的处理,让学生对“多得多”有了初步理解,也让学生体验了估算的过程,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大有益处。两种对教材的不同使用,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改进策略: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合理使用。二、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1、情景导入流于形式。创设情境,这是我们数学教师非常熟悉并广泛使用的一种导入手段,这也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做法。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异的情境,可谓绞尽脑汁,最后结果确不让人满意。例如,“倒数的认识”情境导入:一位教师煞费苦心的设计了 “神奇的汉字”,利用这一动画情境导入。先是出示一个“呆”字,然后变成一个“杏”子;接着出示一个词“大海”,然后变成“海大”;最后出现一句话“客上天然居”,然后变成“居然天上客”。同学们,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过这种现象。学生在这一指引下,说出了“吴、另、音、部、防,人好、相互、唱歌、牛奶;……”倒着能读的句子学生没有想出来,教师又说了两个:人过大佛寺;僧游云隐寺。在学生的佩服和赞扬的眼光中,教师说,在我们的数学上也有这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并板书课题。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师终于引出主题了,可惜学生还沉迷于拼凑汉字中,上完新课后,教师安排了一个开放练习,让学生随意写出几组倒数。结果是除了部分正确的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写:6和9;15和51;3.45和54.3的。细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确,教师精心的设计,情境可谓新颖,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是学生的兴趣并不在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上,加之所选的情境与这节课的学习内涵是不相同的,并且在情境中没有数学问题,因些不能达到帮助学生认识“倒数”这一目的,也不能引发学生思考,还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改进策略:贴近生活,蕴含问题,引发思考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时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学好数学。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利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四人小组一起讨论一下”“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探讨一下**的规律”等,像这样的指令就是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有了这样的形式,但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给学生的时间不充裕。有一次在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思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时。有的组就一个强势的学生做了,其他的人无所事事;有的组各做各的,互不相干;有的组面面相觑,不知在教师要求的合作中自己应该做什么。细想,这一过程需要合作吗?一个人不能独立完成吗?再如,教师让四人小组分析讨论,学生还没开始进入思考状态,教师就开始追寻结果,学生也就胡乱的看似讨论状,做做样子,草草了事。凡此以上种种都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往往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朋友的舞台,其他小朋友的潜能受到抑制。改进策略:问题明确,给足时间,优化组合。3、操作流于形式。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经历、感受、体验、探索。操作活动就是帮助学生体验、探索并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操作可把抽象的知识放在直观中去理解,通过操作可以探索规律,并提炼出结论性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非常丰富,需要通过操作去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也很多。计算课时可利用操作帮助理解,如:一年级的“退位减法”;几何知识可利用操作推导公式,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还有统计里的相关内容,如:可能性等等。操作活动安排得当,将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操作活动安排不当,将费时费力毫无意义。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老师创设小明上学选择什么路比较近(家与学校分别在三角形路的两点上)这一情境,几乎所有学生一眼就看出了走一条边最近,而教师硬要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操作,再比较。有的用尺去量,有的做一个模拟的,拆下两条边与一条边去比。教师在学生操作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本不需要操作的对象,强制操作,这样的操作有意义吗?但如果是在“圆的面积”时,安排学生操作把一个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好了,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也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又如,在一年级教“退位减法”时,16-9,让学生借助小棒操作,可帮助学生理解6不够减9,用10来减,再与6相加得7。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真理,和建立向前一位借1当10的初步感知。改进策略:精选材料,操作有序,做好提练。三、计算能力整体下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面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在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每册书都有专门计算的单元,从整数、小数到分数;从单一的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到简便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上,计算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让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透出浓浓的计算味。应该说“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对数学的需要 。” 可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水平都很让人担忧。有教师抱怨,五年级的小孩连乘法口诀都不会、100以内的加减都不能过关;有家长坦言,自己的小孩计算非常粗心,总是出错。的确,我县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整体不强,与课改前比,应该说是整体下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来自己学生及家庭的影响,更多地应该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少口算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谈到的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现象,其实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忽视口算的重要性造成的。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计算时,年龄较小,记忆随意性强。这时的口算教学,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熟记。改进策略:重视口算,注重落实;反复训练,达到熟练。二是重多样化轻优化。课程标准鼓励算法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的追求计算方法的多样,不管这些方法是不是同等水平的重复,有些甚至是无任何意义的所谓多样,教师一味的肯定。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计算时过度的追求“与众不同”,忽略了算法更忽略了算理,再加上书上没有出现计算的法则,教师也就顺其自然,只要学生能做对就行,忽略了对算法的优化。例: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P68),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思给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果允许的话,学生还可以在这样低层次的重复中给出许多看似不同,其实质一样的答案,都是毫无意义的不断拆、分后的答案,这样把多样化变成形式化后在计算教学中是没有意义的,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还会有诸多负面影响。又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P63),在教师的大胆鼓励下“你还有什么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提出了除书上以外的24*6*2,24*4*3,12*8*3等(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师大加表扬。的确这些方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不是我们这堂课的目的所在,我们应该把学生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法则上引导。虽然书上没有出现法则,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讲或者不小结计算法则。改进策略:关注多样,重视优化;弄清算理,掌握算法。三是课堂训练不到位。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要使小学生计算水平达到自动化阶段,进行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要按难易程,有层次的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促进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例:教学整数乘除混合计算后,学生会做:(25*4)/(25*4)=1;过后让学生计算:(25+4)-(25+4)时,居然也给出了得1的答案。说明学生仅在简单的模仿,把这两类计算弄混了,也就是说在学习加减混合时还没有达到自动化的水平。所以在计算训练中要有针对性的、对比性的训练。 又如:在小数乘法计算时,学生经常把小数点位置弄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可以分层设计。第一层,基础训练,给积点上小数点(6.7*0.8=536);第二层,变式训练,如何加上小数点使积正确(28*93=26.04);第三层,开放练习,填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 )=4.8。改
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 导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初中数学的教学论文范文,希望你
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其他问题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你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
数学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析其他问题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你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
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应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推动这次课改。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看法和体会。
教学论文 源于教学,成于思考 ,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对教育的感悟。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很重要,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希望对你有帮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