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6

jiujieayiyua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黄灿然自选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reamydream

已采纳

⑴遥念史铁生。刚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时,以为是误传,但很快就确认了。然后想多读读他的文章,因为相信理解才是最好的纪念,只有认真读作品,才能接近这位扶轮问路的思想者。对,是思想者,不仅用概念、推理和判断,更用生命、时间和空间。重新开始读的第一本是《史铁生诗选》,第一篇竟然是《今晚我想坐到天明》,人却最终选择在天明之前离开了。是已经探问到那最后的路程了吗,路的起点是不是在地坛,你的坚韧与迷惘会继续发出光芒,引领你走向所有想去的地方。生命果然是根动人的琴弦,可谁还会像你那样用心来拨动? ⑵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有这样几句:“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近来读《梁启超年谱长编》,也觉得比读一般的历史书要详实、生动,从这样的地方或许更能看清历史的真相。 ⑶顾随曾这样评价孔子:“思想复杂是从生活得来。复杂是横面的,但他的思想深刻,我们浮浅;他的眼光高,我们眼光低;他是巨人,我们是小孩……我们在横的方面没有那样经验,在纵的方面,我们又没有天才眼光之高、思想之深。即以‘君子’而论,<论语>中所论每节不同。他是巨人,我们不成,跟不上。他的话都是诸峰一脉。而我们甭说追不上,连懂都懂不了。有的事我们干不了可是懂得了,想得到;而<论语>之说君子,甭说办,连想也不成……孔子我们跟不上,但曾子老实,与我们相近,你学尚易”。儒家思想如此博大精深,只有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入得门径。 ⑷《白雨斋词话》卷五第九十一条:“无论作诗作词,不可有腐儒气,不可有俗人气,不可有才子气。人第知腐儒气、俗人气之不可有,而不知才子气亦不可有也。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腐儒气,俗人气,人犹望而厌之;若才子气,则无不望而悦之矣,故得病最深”,读到这里不禁想到,陈廷焯该如何看待东坡?继续读下去,终于有了答案,卷六第五十八条写道:“和婉中见忠厚易,超旷中见忠厚难,此坡仙所以独绝千古也”。 ⑸读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不禁想起现在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总感觉现在的学者做学问有点密植了,这样不利于学术空间的形成与生长。做学问也要懂得疏密得当,否则真理的阳光、知识的空气和生活的肥料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⑹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不愧是大家手笔,无论是立论还是行文,均属一流。如论述春秋前后的“士”时,这样写道:“士字原初指执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却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为什么同一个字其先后的意义恰恰对极地相反?懂得此中的原因,便懂得春秋以前和以后的社会一大差别。在前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武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武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在后一个时代,所谓教育,就是文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文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士字始终是指特别受教育的人,但因为教育的内容改变,它的涵义也就改变了”。所谓深入浅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⑺冯唐针对陈子善先生的那篇《你不能不读董桥》,写了《你一定不可多读董桥》,其中谈到:“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即以文字论,能够达到董桥的水平的有几个,写出来看看,自然明白;至于古意,也并不是整天偎在秦砖汉瓦里——如果是这样,古董商人都成文字高手了。古意是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珍惜和向往,是从对比的角度来探究古今的不同,而不是用对立的眼神来清除那些与自己的意愿不相符的。冯唐在文章里将董桥与艺妓、与不讲卫生的糙汉相比较,真是不可思议。董桥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你是七零后,对一个同行的前辈,应有起码的尊重吧。 黄灿然在《必要的角度》里曾对董桥的过分“古雅”的汉语翻译指出缺点,但黄灿然因此就说“相对于董桥的保守或考虑不周到的汉语观,他们的大陆同行就开放多了”,这话自信得有些过了,黄灿然接着将董桥与卞之琳对比,以证明其说法之正确。而这种对比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董桥是出版家、编辑、作家于一身,而卞之琳是诗人、学者、翻译家于一体,身份的不同会导致其翻译时的着眼点不同,且两人的年龄相隔不少,风格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当卞之琳能够成熟地进行翻译时,董桥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就像写作一样。进入新世纪以来,董桥不是就开始对“故事”感兴趣了吗?而对原先着意刻画的意趣看淡了。 黄灿然谈到,思果和董桥的观点往往与他们的宽容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我发现,其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很好地领会到语言是经常处于变动中的,没有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另一套心思和动机……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汉译与汉语纳入汉语的现实中去加以考虑”,可董桥的写作的“变动”,你注意到了吗?接着黄灿然举了董桥的几个翻译作为例证,其中有几个是董桥对官方的译文,董桥将本来正式场合的现代英语翻译得过于“古雅”,是有些过了,但黄灿然因此评论道:“原作者用的是公共语言,译者却要倾尽个人文学才能来为其粉饰。这里也许还存在着权力崇拜”,这样的揣测,就不必了吧。 冯唐自有冯唐的不可及处,记得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其《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时,顿感前所未有的舒畅,当得知其奇特的人生经历后,更觉其人不俗。董桥也有董桥的高明手段,他对传统文化如此沉醉,是因为识得个中滋味的,是有早年戒尺和冷板凳的功底作为支撑的,而且他对文化与文化人的那种同情和理解,值得欣赏和尊重。你有你的三里屯的历经风尘的老板娘的媚眼如丝,他有他的记忆中的榕须飘潇的旧台北的缠绵秋水,何必较劲,天涯一相逢,把酒共酌都还来不及,怎么会那样讽刺?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叶灵风对林语堂的讥评。叶灵风曾在《小谈林语堂》里谈到他对林的《生活的艺术》始终不敢兴趣,“实在不敢领教”。其实叶与林在读书方面均是那种既冲得进去又打得出来的好手,叶灵凤的作品,无论是三辑《读书随笔》,还是《霜红室随笔》,均可见一位真正爱书者的痴迷与认真,殊为难得;《生活的艺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就的,其中的醇厚风趣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真羡慕傅雷和钱钟书之间的友谊,两人虽也有过矛盾,但彼此均明白对方的人品和功力,最后仍重归于好。读书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亦是人间的一片好风景! ⑻《读书》杂志何去何从?自从将《读书》杂志三十年的光盘买回来后,就没再买过纸质的了。回想以前在郑州古玩城的旧书摊上,在人声、书声鼎沸的摊子上和书老板讨价还价买以前的《读书》时,是何等的幸福!曾有一次,直接将1997和1999全年的《读书》搜罗齐全,顿觉人生清明。那典雅素朴的装帧、丰赡隽永的内容,都不忍心多读,想着要慢慢看,得像沙和尚吃人参果一样。但后来就不一样了,像催熟的桃儿,个大汁多,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味儿了。无论封面还是内容,都让人质疑。 心中的《读书》,想你时你在天边! ⑼读《西川的诗》,其中有一首《为骆一禾而作》,第四节:“我怀念你就是怀念一群人/我几乎相信他们是一个人的多重化身/往来于诸世纪的集市和码头/从白云获得授权,从钟声获得灵感/提高生命的质量,创造,挖掘/把风吹雨打的经验转化为崇高的预言/我几乎相信是死亡给了你众多的名字/谁怀念你谁就是怀念一群人/谁谈论他们谁就不是等闲之辈”。向高贵的诗和诗人们致敬! ⑽英国盛产书痴。我这里所说的书痴,既含有买书的痴,又含有读书的痴,当然,最好还有写书的痴。只买不看的,成了藏书阁;只看不买的,书店估计不愿意;既看又买,但不写,那就是只富了自己,还是不太仁义。查尔斯·兰姆与乔治·吉辛,都是骨灰级书痴了,又买又看又写,值得格外关注。兰姆的《读书漫谈》充满的是读书人的笑声和泪光,那种一厢情愿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无功利地阅读,兰姆他姐同样也是如此。两人的经历既心酸又甘甜,亲情之中融入了读书的成分,是如此美好。 相比兰姆,吉辛就“理性”多了,这也可能与其学习哲学的经历有关,当然,他认可的哲学肯定不是尼采那一脉的。吉辛因为搬迁频繁,不得不卖掉一些书,也因此很懊悔:“如果能够再读一读那套精装的《罗马帝王衰亡史》,该是何等惬意的事啊!唯有那种装潢才能与其神圣的主题相称。人们只要瞥它一眼,就会觉得心旷神怡”,再重置一套新的,对于后来的作者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过新购的书“是不能与我卖掉的那一套书同日而语的。因为那套书能使我时时想起自己当年买书时的那种蓬头垢面、劳累奔波的艰难情景”。而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吉辛说到:“我可以回顾已走完的过程,那多么渺小啊!我不禁想要大笑一番,可我控制自己,只是微笑一下”。英国书痴的矜持与洒脱,在在可见。 ⑾雪与梅,均是冬天的好景致。查熊礼汇等人选注的《明清散文集萃》,看到沈周的《记雪月之观》,“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沈周是“明四家”之一,诗写得沉郁顿挫,颇得论者好评,此段描写雪月的文字,既觉渺远又觉亲切,很厉害。中国近代引进西方文学的先驱,同时谙熟桐城派古文的林纾,也曾写有一篇《记超山梅花》,在“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时,容伯却领着作者走到唐玉潜祠下,此地“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容伯又说,“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但“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 ⑿虽然梁实秋费时三十多年将莎士比亚全集译出,但最流行的——恐怕也是最耐读的还是朱生豪的译本吧。对这位译者,我有三个认识阶段,第一阶段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认为他是一个饱学诗书的老者,聚一生之力译出莎翁戏剧;第二阶段是看了他的照片后,原来这么年轻!那肯定是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译书上了;第三阶段是在看了《朱生豪情书》后,这时才感到,他的译本能如此精彩,与他的性情和学问息息相关。 在署名堂·吉诃德的一封信里,朱生豪写道:“总之我像一头受伤的狗,今天的薪水失了望,把剩余的三十几个铜板寄出了这封信,连买糖也买不成了。因此你想你这人好不好,昨天还要寄一封欠资信来,剥削去我财产的一半!”瞧这对儿情侣多么好玩儿。 朱生豪对文艺的见地同样非同一般,在一封信里他写道“在维多利亚三大家中,艾略特最长于性格描写,狄更斯描写主角,总不及描写配角的出色,后者的好处是温情和谐趣的融和,以天真的眼睛叙述世故,把一切人都卡通化起来,但却不是冷酷的讽刺。文章也许是萨克雷写得好。但小说在英国,无论如何赶不上法国同俄国,像福楼拜、屠格涅夫一类的天才,英国毕竟没有”,另有这样的认识:“如果欣赏诗需要天才,那么看电影岂不也要天才?对于艺术的理解力的深浅,完全资于个人的素养,依浸润的程度的深浅而定,与天才无关。正如吃冰淇淋一样,发明制冰淇淋者自然是一个天才,但晓得冰淇淋好吃的人却根本无需乎天才。”在署名兴登堡将军的一封信里,朱生豪不无痛感地谈到,“中国不会产生甚么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从古以来多如此,事实上还是因为中国人太不浪漫,务实际到心理卑琐的地步的缘故,因此情感与想象,两俱缺乏。” 最奇异的大概是这封署名子路的信吧: “好人: 心烦得想死,可是不再见你一面而死,又有些不甘心。 昨夜梦见汉高祖,他要我把《史记》译为英文,费了整天工夫,我把《史记菁华录》上的《项羽本纪》译完,最后一段译不出,我便对他说可以不用译。我告诉了他两句诗句,他大为得意,连忙召集群臣,大开宴会,席上把这两句诗念了出来,说是自己做的(‘年年老我春光里,片片花飞是异乡’),大家一齐喝彩。我说:‘陛下,你忘了,这两句诗是我告诉你的。’他恼羞成怒,便把我的手指头都斫去了。他的女儿因为她父亲太残忍,和我商量把他杀死而一同逃走。未央宫前有一条黑水河,河里荡着一只不系之舟,我们预备乘黑夜坐这舟到上海租界里去…… 我希望我是个乌龟,不痛快的时候把首尾手脚一齐缩进壳里,一切都不管账。 你很可怜,因为你居然会爱我,其实我比蚂蚁还不如。让我忘记一切一切,只记得世上有一个你吧。我疼你,我爱你,我崇拜你”。 能翻译莎士比亚的人,理应如此! 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和叶圣陶合作撰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原意是给当时的老师当教参,或指导学生读书用的,现在读起来,其中的许多观点依然鲜明有力。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朱自清写道:“诗里无我,实生活里有我。别的文学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这和王国维的观点有些不同,但也值得思量。 ⒁读孙克强编著的《唐宋人词话》。其中对柳永的评点计有132条,我觉得其中有5条比较有意思。极力称赞柳永的是曹溶,其于《古今词话序》里谈及:“上不牵累唐诗,下不滥侵元曲者,词之正位也。豪旷不冒苏、辛,秽亵不落周、柳者,词之大家也”。陈振孙也对柳屯田宽容有加,《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尝谓:“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徐渭就有点不客气了,《南词叙录》中谈到:“晚唐、五代,填词最高,宋人不及,何也?词须浅近,晚唐诗文最浅,邻于词调,故臻上品。宋人开口便学杜诗,格高气粗,出语便自生破。其间若淮海、耆卿、叔原辈,一二语入唐者有之,通篇则无有”。王士祯更“较真”,《分甘余话》卷二:“凡为诗文,贵有节制,即词曲亦然。正调至秦少游、李易安为极致,若柳耆卿则靡矣。变调至东坡为极致,辛稼轩豪于东坡而不免稍过,若刘改之则恶道矣。学者不可以不辨”。比较起来,还是觉得李慈铭到位,《越缦堂读书记》卷八评道:“余于词非当家,所作者真诗余耳。然于此中颇有微悟。盖必若远若近,忽去忽来,如蛱蝶穿花,深深款款;又须于无情无绪中,令人十步九回,如佛言食蜜,中边皆甜。古来得此旨者,南唐二主、六一、安陆、淮海、小山及李易安《漱玉词》耳。屯田近俗,稼轩近霸,而两家佳处,均契渊微”。 ⒂读王宏源编注、吕乃岩校注的《中国历代军旅诗赏析》,为之激动不已。其中有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一首《早发》:“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训练有素的行军队伍和从容自信的将军好像就在眼前。宗泽曾多次力谏宋高宗收复失地,临终时犹连呼三次“过河”,让人悲愤不已!南宋的张琰亦有一首《出塞曲》:“腰间插雄剑,中夜龙虎吼。平明登前途,万里不回首。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这本选集对张琰的生平介绍不多,只有“曾在李庭芝部下补州牙兵。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被元兵所杀”的几句,真想了解得多一些,这也是一位铁血男儿! ⒃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认为,阎百诗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三百年来第一流的学者,原因全在一部《古文尚书疏证》。从学术精神上讲,这部书带来的启示是,“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既如此,新学问又如何发生?须知,“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既成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 从治学方法上来讲,阎百诗也有其不凡之处,其子曾言:“府君读书,每于无字句处精思独得,而辩才锋颖,证据出入无方,当之者辄失据。常曰‘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侍侧者头目为眩,而府君精神涌溢,眼烂如电,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 用心治学者,概当如此! ⒄我有时读书先读后记,在读潜明兹的《中国神话学》时,在后记中读到了作者的丈夫写的一篇短文,是《学者之夫——觉非赠妻》: “妻,学者也。每作必洗耳恭听,令评点之。初闻,坦荡荡,面春风,继而,语渐入肤肌,不安于席矣;再后,议切要处,瞠目,霜气降焉;终,骤发,势如怒虎,声如炸雷,连连斥责,如数子侄。避之,声渐息,趋窥之,纸笔瑟瑟,伏案修改矣。毕,唤曰:‘来!’请入座,琅琅诵之。首肯。复春风荡漾,情意绵绵矣。唉!难已哉——学者之夫! 但,也不尽然。每得一题,必枕边切磋之。你言我辅,尝深夜不止。同甘共苦,其乐何凡夫有之?幸福也——学者之夫! 夫!天下之夫妻者亿万,绝甘苦者无。绝甘者假,绝苦者裂。甘苦兼半者多。实苦而形甘者苦,实甘而形苦者乐。甘苦之基者志。求志同,夫妻康乐之道也!” 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感慨不已。在《中国神话学》的后记中,潜明兹回忆起自己的丈夫,谈到“他好几次向我无限感慨地说:‘我这一辈子总觉得没有摔开膀子痛痛快快地干过’,这种时候,我心里也为他难受”。潜明兹的丈夫李觉非,是一名高级编辑,整天闲不住,因为有严重的心脏病,“出去又担心发生意外,他便在口袋里装好药片,以及他和儿子的姓名、单位地址、电话等等”。 “他不只一次提醒我,写论文不要走学院派的路,不要追求曲高和寡,好似谁都看不懂就有学问。要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要让不搞同一专业的专家,都能从中获益,这样才能打入其它领域……他以记者的敏锐和编辑的细心,从思想倾向的把关、文稿的逻辑性,到遣字用句、标点符号,无所不提。”而今天人永隔,“还会有谁像他那么耐心地听我念文稿,跟我讨论问题,有谁会像他那样理解我……永远永远不会有了”。 ⒅沈祖棻的唐诗评论,真是妙绝!在评析张祜的《咏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时,作者联想到了雍陶的《和孙明府怀旧山》:“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真是好眼光!这篇文章的最后,沈祖棻引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是第三十六回中的一件事:贾蔷买了一个会串戏的雀儿给龄官解闷,并问她:“好不好?”不料龄官反而生气道:“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好不好’!”沈祖棻认为“从这支极小的插曲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人,阶级的人的心理理解得多么透彻。”确实如此! 将人的心理做了透彻的了解的还有第十九回里袭人“折磨”宝玉的那些话。话里处处有文章的袭人,遇到傻得冒烟的宝玉,真是得心应手,但也总显得生分。待将着凉的袭人安顿好后,宝玉来到黛玉房里,见正睡着,就想腻在她身边。黛玉笑着令他坐在一边说话,宝玉没脸道:“我也歪着。”黛玉回道:“你就歪着。”宝玉又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道:“放屁!外头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 如此才称得上知己! ⒆有次看到网上有人对《读书偶识》的评价:“为作者在二十多岁时阅读书札所作的识记”,“作者是一位才子,在四十九岁时为抵御太平天国进攻卢州时被杀,惜哉。其年轻时所作读书偶识,均超越当代之任何所谓的国学大师,其著作值得一阅”,“扎实、短小,适合用作调节读书节奏来读”。读了这样的评价,怎能不动心?立刻购回了一本。说实话,看不太懂,但隐约觉得,真正的国学,应该从这样的地方着手。 ⒇茶与墨,是以前的读书人不可须臾离开的。《说郛》卷第三十九有:“东坡与司马温公论茶墨。温公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予曰:‘二物之质诚然,然亦有同者’。公曰‘谓何’,予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同也。譬如贤士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韫藏实无以异’公笑,以为是。”东坡之言果然高妙。 对那些和自己相伴的物什,古时的读书人总会为之倾心。《菜根谭》的闲适篇里有“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的说法,就很值得体会:好书良友,可交流学习,遇到了,说不尽的缘分;碗茗炉烟,这大概还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体会的吧,清福最好自己消受。这闲适篇里还有一句可做对应:“逸态闲情,惟期自尚,何事外修边幅?清标傲骨,不愿人怜,无劳多费胭脂”,前半句真是境界不俗,后半句却显得造作了。 茶与墨,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远离了,倒不是抽不出时间,是根本就没有理解时间是怎么回事儿。不会安排时间的人,荒乱可笑地过日子,看似辛勤,其实苦了所有人。只有能把握时间的内在的律动、掌控自身的张弛节奏的人,才会有机会享用空闲,从而让生命更加充实有力,身边的世界也会更加精彩。《菜根谭》的闲适篇里亦有“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盈亏矣”的话,前半句说的对,但后面的“遇缺处知足”,不能,也不必。 还是《菜根谭》的闲适篇,其中有句“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千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其实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去万里山川多逛逛的,有时间的话,多写多说,更有可能接近未知的真理。从一粒沙里能看出世界的人,一定是历经世事的,否则和坐在竹子旁边格物的王阳明没什么本质区别。 看来要想真正地做到闲适,还是得有一定的实力,得狠下一番功夫的。闲适与忙碌之间的辩证,其中的相辅相成,或许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吧。

306 评论

足疗沙发厂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从整篇来看,你还是一个新手吧!你所掌握的词汇好像也不是很丰富,在修辞上过于注重排比句。排比句作为一种修辞,适当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能够起到使诗歌更生动的作用,但用的太多了,就显得华而不实了!作为讨论,试着把你的做一修改,互相交流一下! 幸福 幸福的是永恒的像宇宙的深邃,太阳耀眼, 天空辽阔,星星的璀璨,更似夜寂静,云的寂寞,没有烦恼,忧愁和悲苦~~· 幸福的是短暂的像风悠悠飘过,如云转眼消散,像花草调零,如露珠的脆弱,转瞬就消逝,转眼就凋冷,来不及烦恼、忧愁和悲苦~ 幸福的是你们啊,在永恒寂寞的天地间,在虚空无情的大千世界相拥烦恼、忧愁、悲苦更品尝着爱的愉悦~~~~~~~个人只是从语句上作了修改,而内容保持原貌!因为时间的关系,也没有在韵脚上进行调整!抛砖引玉吧

112 评论

瑷逮云暮

王家新的话他的译笔很生动,更能体现出文章深意。

254 评论

粉恋桃心

我觉得他们的译笔的话都挺好,能够更好的把原文带出来。

194 评论

今天属于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从整篇来看,你还是一个新手吧!你所掌握的词汇好像也不是很丰富,在修辞上过于注重排比句。排比句作为一种修辞,适当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能够起到使诗歌更生动的作用,但用的太多了,就显得华而不实了!作为讨论,试着把你的做一修改,互相交流一下!幸福幸福的是永恒的像宇宙的深邃,太阳耀眼,天空辽阔,星星的璀璨,更似夜寂静,云的寂寞,没有烦恼,忧愁和悲苦~~·幸福的是短暂的像风悠悠飘过,如云转眼消散,像花草调零,如露珠的脆弱,转瞬就消逝,转眼就凋冷,来不及烦恼、忧愁和悲苦~幸福的是你们啊,在永恒寂寞的天地间,在虚空无情的大千世界相拥烦恼、忧愁、悲苦更品尝着爱的愉悦~~~~~~~个人只是从语句上作了修改,而内容保持原貌!因为时间的关系,也没有在韵脚上进行调整!抛砖引玉吧

14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诗刊选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举例有4种:APA格式、MLA格式、CMS格式、哈佛文献格式(Harvard System)。 APA是一种标明参考来源的格式,主要使用在社会科学领

    笨笨的笨笨eg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黄惠波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春秋集·春卷  黄惠波 假如我是风雨雷电,在历经劫波亿万年后,,此刻,我伫立旷野,又一个落日黄昏,又一次苍凉回眸,又一只苍鹰掠过苍穹,又一次露出自豪笑容,一切仿

    美食侦探01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大自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伯符仲謀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微诗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就值这么点儿呀,谁肯干啊?除非他的那你什么人。

    美食大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徐钺自选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Ⅰ一个人,正站在船帆远离堤岸的锋利时刻擎着黑羽毛般欲飞的双眼。这是诗人徐钺为我们描画的一幅关于诗人的难忘形象,这个出现在锋利时刻的锋利形象来自于他那篇带有论文性

    小不娃娃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