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8

sofa上的猫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亚太地区论文范文资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神经女大王

已采纳

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了,上周美国第一次正式参加东盟系列峰会,这也正反映了美国一种虚弱的心态。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心态可以归结为两句话“无可奈何要合作,情不自禁想遏制”。奥巴马政府想要实现贸易翻一番,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而全球能助其实现目标的主要市场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国。所以,从经济上讲,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无可奈何要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尚未抛弃做老大的思想,想要实现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情不自禁想遏制。奥巴马称他是第一个“太平洋总统”,要实现这个封号,对中国就非得遏制。美国强调重返亚太,第一是要造成一个态势,即在亚太地区,美国不能走,亚太地区需要美国的保护伞和领导;第二个目的,防止传统亚洲盟国日本和韩国的离心倾向,造成中国、印度威胁论,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控制;第三,中国和东盟贸易自由化发展势头很猛,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超过美国,美国担心被边缘化,所以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事实上,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蒙古、日本和韩国。日本自从鸠山由纪夫内阁以来,已经提出要在东方和西方文化间发挥桥梁作用,和美国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看到美国战略东移最近一系列举动非常明显,从在APEC上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到在澳大利亚驻军,再到奥巴马正式参加东亚系列峰会,大谈南中国海安全问题。南中国海有安全问题吗?显然并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东亚峰会是东盟衍生出来的高级领导人论坛,应该是东盟主导,东盟10+3是主渠道,而美国不断宣传,企图改变其性质,主导议题。但美国的目的似乎也并未达到,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称,东盟不赞成在东亚峰会上讨论具体的政治、安全问题。如苏西洛言,如今的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类影响重大,比如中东、北非、阿拉伯的社会和政治迅速变革,全世界金融危机以及欧元的岌岌可危都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联合应对。事实上,美国最资深的外交官乔治·凯兰95岁时曾跟克林顿政府说过,这个世界绝不会形成一个单一的领导中心。时代变迁,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代,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所以,对美国的表演,中国淡然处之。现在只要关心局势的人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美国还是以冷战思维和霸权思维指导他们的行为,中国则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合作共赢的思想来指导行为。面对美国强势宣传其在亚太的地位,中国同时强调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美好前景,强调中国和东盟合作对地区、对整个国际社会的贡献,可以说是以柔克刚。

317 评论

dodolong64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U.of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80 评论

淡淡默默淡淡

周边安全环境历来是中国国家战略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构成因素,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外交和国际战略蓝图,必然要以和谐周边为基础。本文认为,2006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总体态势是北部稳定、南部缓和、西部改善、东部紧张,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安全南移这一近三十年来中国周边安全态势变化的最大趋势仍在继续,当前中国周边的安全威胁主要集中于亚洲东部及南部地区。第二,作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对华政策在“遏制”和“ 接触”两方面都在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调整和不断强化的美日同盟对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构成长远威胁。第三,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冷淡曾经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一大症结,随着新一届日本首相的访华,中日关系开始呈现出改善的趋势。第四,朝核问题风云突变,演变成为一场危机,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重大考验。第五,中亚地区成为中国周边安全中的一块亮点。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平台,中国与中亚不仅保持了和平稳定的边境,而且以能源为核心的经济合作逐步走向深入。第六,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之外,非传统安全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特别是能源合作问题将成为影响今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变量。全球化和地区合作的发展,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把自身的发展同中国联系在一起。周边国家无疑比其他国家更加关注和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发展给当今世界带来的影响,同时,这种关注也难免包含了一些潜在的疑惑。因此,中国要建设和谐世界,首先就要从周边做起,和谐周边是和谐世界的基石。周边国家的发展态势、相互关系以及对华政策动向即周边安全环境,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事项。所谓周边通常指与中国领土、领海相连接的国家和地区,鉴于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近年来,部分学者在原有周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大周边”概念,指上述四个区域向外延伸,向西可延伸至里海与波斯湾一线,即与中亚和南亚地域相连的中东地区,向东延伸至与东南亚海域相连的南太平洋地区。周边安全环境是国家战略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构成因素。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文所指的安全,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政治安全,也包括近年来日益引起重视的反恐、经济、能源等“非传统安全”内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体现为两个层面、多重内容。两个层面,一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层面、二是区域合作的多边层面。不论是双边还是多边关系,又都包含着政治、军事、经济、能源、环境的多重内容。本文对周边环境的分析以近一年来的情况为主,兼及以往。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美国的亚太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第二,中日关系及东北亚安全;第三,上海合作组织与俄罗斯、中亚安全;第四,印度与南亚;第五,结论。鉴于本书其他章节的内容安排,各部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对华战略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安全,这种重要性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一个单一变量,而且还是影响其他变量的全局性变量。因此认识美国当前布什政府的亚太安全战略及其影响,是我们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重要前提。“ 遏制+接触”构成美国近二十年来对华政策的基调,2005年年底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这两手都在加强。值得注意的有三个动向:一是美国国务院围绕“中国是否是负责任大国”的议论,二是2006年2月美国国防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3月白宫的《国家安全报告》两份报告透露的“中国威胁”论调,三是美国继续调整和加强其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同时美日同盟也在悄然经历新一轮强化。(一)美国的亚太战略:如何应对一个新兴的大国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就是维持它对全球事务的主导权(我们称之为“霸权”)。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指导之下,它的亚太战略就是防止在亚太出现挑战其主导权、导致现有秩序和格局逆转的所谓“修正主义”国家。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所谓“修正主义”特指不满现状、致力于改变现存秩序的倾向。美国对华战略都是围绕维护霸权这一核心展开的。美国最担心中国的发展可能将会导致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降低,甚至将美国最终“挤出”亚洲。1.中国是修正主义国家吗?在美国,现实主义的“政治力学”思维十分盛行。按照这种思维,新兴国家的崛起往往会打破原有的格局平衡,这就是所谓“修正主义”国家,而美国的目标则是防止这种修正主义国家对现有平衡的破坏,即所谓“维持现状”。霸权国的目标是维持现存秩序,修正主义国家也就是霸权的挑战者。因此确定对华战略的前提,就是确定中国究竟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还是所谓修正主义国家,对此美国内部一直存在争论。占主导的意见认为,中国是具有一定的修正主义倾向,但是目标有限、而且不愿冒太大风险的国家。基于这种判断,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接触+遏制”战略。“接触”指的是使用非强制性手段来改善一个崛起的主要大国行为中不满足现状的因素,基本目标是使这个成长中的大国所使用的方式与和平改变地区及全球秩序相一致。“遏制”就是运用实力政策威慑崛起国家改变现状的企图。这种政策又被称之为“两面下注”(hedge)。2.从“利益相关者”到“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2005年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Zoellick)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 on U.S. China Relations) 就美中关系问题发表题为《中国往何处去?——从正式成员到承担责任》(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的重要演讲。提出了所谓“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成为解读美国对华政策新动向的词汇。对于佐利克的讲话中国学者有多种解读,笔者的理解就是他不过体现了美国政府中部分务实人士对中国的基本判断:第一,与前苏联不同,中国是现存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因此中国没有推翻现存国际体系的理由和动机。第二,既然是现存国际体系的受益者,中国就不能只受益不负责,中国应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佐利克讲话明确认定,“今天的中国绝非1940年代后期的苏联可比”。他列举了四点判断依据:①中国不寻求传播激进的反美意识;②中国虽未实行民主,但也不认为自己正与全球民主制度进行最后搏斗;③中国虽然有时采行重商主义,但并不认为自己正与资本主义进行殊死斗争;④最重要的是,中国不认为自己的前途取决于废除现行国际体系的基本秩序。“事实上情况正相反:中国领导人认定,他们的成功依赖于与当代世界联网。”因此他断定,“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今后与我们共同发展国际体系,更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是现存国际经济体系的受益者,这一点上,中美可以说达成了某种共识,但是如果涉及国际体系的政治层面,问题就比较复杂。美国学者沈大伟列举了三十五个亚洲重大议题,其中两国利益重合的有16个,冲突的有8个,另外11个不确定。2006年 7月,接替佐利克出任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柯庆生(Thomas J.Christensen)继续了“利益相关者”这一话题。8月3日,他在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中国是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吗?》(China`s Role in the World: Is China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的主题演讲。其核心是分析美国对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以及阐述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旨。柯庆生在演讲中接过了佐利克的“利益相关者”的话题,并将之推进了一步,提出所谓“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这一评判中国国际角色的新概念。柯庆生在演讲中一方面继续肯定中国与现存国家体系的关系,认为美国不必将中国的崛起视作威胁,美国的策略是继续强化与中国进行具有建设性的互动。他列举了中美两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合作,肯定中国在六方会谈、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重建、防治全球性疾病、完善能源供给保障等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柯庆生也老调重弹美国对中国人权与宗教自由、贸易不平衡、防扩散、军事透明度以及支持所谓“问题国家”等问题的批评。基于对中国种种“表现”的判断,他明确提出中国目前还不是“负责任的相关者”,但是中国有可能成为、而且美国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依照美国对中国的判断,虽然中国“品行”有些不端,但仍属于“可教育好的对象”,故而要与所谓“流氓国家” 区分对待。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明确提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但是对于“负责任”的内涵和标准,中国与美国存在相当的认识差距。中国所谓“负责”是对世界负责,中国不认为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具有裁判的资格。此外,责任是相互的而非单向的,要求中国对美国负责,那么美国也就应该对中国负责。一方面大力对台军售,另一方面还指责中方“军事不透明”,这是不能接受的。关于“负责任”内涵的不同认定,折射出在什么是“应该的国际关系”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中美两国理念存在的深刻分歧。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表明,中国一直在试图改变自己,但是怎么变,中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向在前进,既不会刻意与美国反着来,也不会顺着美国的指挥棒转。美国如果对中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那最终只能是失望。这种希望与失望的交替,构成中美关系振荡的原因之一。 (二)美国亚太军事布局的调整与美日同盟的强化自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作为美国全球军事调整的重要部分,美国一直在调整它的亚太军事布局,以更多的战略注意力关注亚太地区,以日美安保体制为核心,巩固和加强双边军事同盟关系。美国全球军事调整的核心任务是要使美军“精、强、快”,目的在于提高现代化、数字化和机动快速反应能力,保持前沿军事存在。美军远程投放能力的增强,打破了美国亚太军事存在的传统地理范畴,突破了传统军事合作关系中单纯依靠基地驻军的形式,使其具备了跨洋、跨地区对相关国家或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能力。美国当前军事调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反恐的需要;二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三是为了应对正在崛起的国家。美日同盟作为冷战的产物,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一再得到强化,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支柱,近年来,美日同盟更是经历了新一轮强化。 2005年2月,美日两国外长和国防部长在华盛顿举行所谓“2+2”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不但表示把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纳入它们的“共同战略目标”,还提出并研究了共同使用驻日美军基地和日本自卫队基地的问题。日美“2+2”联合声明的目的是,企图使日美两国变成全球规模的军事同盟关系,这不但危害世界和平,而且必将威胁到日本自己的和平与安全。2006年5月1日,日美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2+2”会议),就驻日美军重新部署达成一致,发表日美《关于实施驻日美军重新部署的路线图》以及“2+2”会议联合声明。2006年6月底,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美国,与布什总统会谈并发表《新世纪的日美同盟》的共同文件,把以“共同价值与利益”为基础的日美同盟扩大到“全球规模”,两国合作范围将超过传统的安全领域,标志着日美同盟强化到新的水平。美国亚太军事部署的调整,特别是美日军事同盟的新一轮强化,对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中方认为,日美同盟是一种双边安排,其作用应控制在双边范围之内,不应有损第三国的安全利益。尤其是鉴于台海局势复杂敏感,美日如果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务必在台湾问题上慎重行事,不要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息。 (三)接触、遏制两手都在加强一手拉一手掐,防范加接触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一贯方针,只不过不同时期,两手的轻重缓急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军方更强调“防”的一面,国务院更强调“接触”的一面。如果说佐利克和柯庆生的讲话更多体现了接触的一面,那么2006年2月美国国防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3月白宫的《国家安全报告》则突出了对中国防范的一面。前者声称“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改变地区军力平衡的程度”,指责中国所谓的军费开支不透明。2006年6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届亚洲安全会议上,中国学者就美日对中国军费不透明的指责,向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反诘道:美国军费是透明的,可是美国却一再发动战争,可见军费是否透明与战争没有必然联系。拉姆斯菲尔德哑口无言。后者则提出了美国对中国的三个担忧:一是中国增加军费开支的“透明度”;二是中国在全球寻求能源安全的方式和市场开放不够;三是中国支持那些能源丰富的国家而不顾这些国家的政府在搞所谓的“暴政”。从美国近一年来的对华政策态势来看,美国的对华政策并没有什么根本改变,仍然是“两面下注”,只是美国对华的接触与遏制两手都在加强。政府不同部门表面上调门有所不同,大致是国防部唱白脸,国务院唱红脸,实际上美国的对华政策正是这样调门不一的各种声音组成的合唱。美国的亚太战略对中国的周边环境构成挑战。但是看待中美关系要从大局着眼,要充分认识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在当今世界各大国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美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将如何使用自己正在壮大起来的力量感到不放心;中国对美国到底有多担心中国,提防、牵制中国究竟会到什么程度也拿不太准。国内有学者将中美关系的这种状况称之为“相互疑虑中的相互依存”。美国一位政治家感叹道,美国从来没有与一位非盟国之间保持如此密切的经济关系。除了密切的经贸关系外,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合作、反恐、核不扩散、能源、环境、禽流感问题、反毒品走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中美之间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且中美关系早已超越单纯的政府间关系,双方的联系、交往和合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美关系的这种广泛基础形成一种内在动力,使得只要中美之间不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发生敌对性冲突,中美关系就会自动向前发展。中美关系在逐步走向成熟,所谓成熟就是相对稳定,而不是指没有矛盾。与此相应,中国人正在以一种平静、务实的心态看待中美关系。2005年就中美关系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尽管比例高达56.7%的被访者认为美国确实在遏制中国,同时对中美关系的满意率却也高达70.9%。这表明中国民众,对美国的所谓“ 遏制”已经见怪不怪了,认识到美国的“遏制”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对中国前途的心态更加自信。

13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全职太太论文范文资料

    1.生活枯燥做全职太太导致生活平淡如水,乐趣减少。都说婚姻生活都平淡得出奇,那么做全职太太就更是枯燥无比了。全职太太很少去接触别的人,早上晚上都要在家做饭,如果

    街头流浪泡泡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东亚论文范文资料

    1、略述东亚音乐文化区概况。2、略述日本的传统音乐体裁、乐器及其代表性作品。3、略述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体裁、特色乐器及其代表性作品。4、略述蒙古的传统音乐体裁、

    马路小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白亚丽论文范文资料

    能。 夏天,最怕蚊子肆虐。打药嫌熏人,撑蚊帐感觉闷。然后,就有人开始琢磨“坏招”了。笔者的一个朋友,在电视台某频道上看到一个关于用音箱驱赶蚊子的节目,他觉得

    o0大鹏0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萨摩亚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地球是圆的没有最西边的说法,你可以问欧洲大陆的最西边城市,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等等。

    沉默的苏克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西亚文明史论文范文资料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智慧生物为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团结协

    悠悠岁月里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