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7

轻清净静的美好
首页 > 期刊论文 > 有关生态伦理学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西西里的蘑菇

已采纳

生态伦理思想中人与自然价值关系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古代拥有深厚博大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现代深层生态伦的价值整体性、层次性等涉及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思想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思想内容,并且运用独特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深刻的论证。发掘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内涵,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宇宙价值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层次性,理解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发现人的价值地位和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价值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态伦理思想。自然与人伦合一,知识与融合,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必然”原理与“应然”判断贯通,是的本质特征。源自西方的生态伦理学理论受到过中国古代的诸多启发和影响。深人分析中国古代的有关哲学思想,对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系统性价值关系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人与自然是价值关系的有机整体

传统伦理学认为,价值是主客体关系范畴,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主客体是处于分离状态的对象性关系,主体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人才能作为价值主体存在,具有内在价值。现代深层生态伦理学从整体论立场出发,把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认为价值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中,自然价值具有系统性。人类价值只是这一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的存在状况紧密相连,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生命系统作为主体自主维护自己的生存和繁衍,自主进化;非生命自然系统也在自主地维护自己的平衡稳定、演化发展。自然系统中的每一存在物都具有内在价值。无论是人的价值还是自然的价值,都在系统中形成、发展和实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整体性,对于我们深人理解价值系统的整体性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有共同的起源。把宇宙的本源称作太极,把宇宙的本源称作“道”或者“自然”,他们都认为宇宙万物产生于一个本源。《易传·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作为永恒的终极存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八卦”即以八种元素象征自然万物。在阐述作为宇宙本源的“道”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这样的描述与现代科学的大爆炸宇宙形成学说十分吻合,体现了宇宙生成、演化的思想,也体现了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起源的思想。如果说人类具有价值,生成人类的宇宙及其演化过程就也有价值,与人类同源生成的宇宙万物从生成过程来看,应该与人类具有平等的价值地位。

第二,人与自然是有机一体和相助相生的价值整体。道家认为,元气是形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不能分,不可穷,绵延的元气充满整个宇宙空间,使宇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秋水》中说,元气“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天地中的元气吸引排斥,聚合离散,人和天地万物在元气中生成、寂灭。晋代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白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抱朴子·至理》)《礼记·礼运》中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人与万物“同此一气”,结成有机整体。人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演化过程也融为一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而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地生老病死、生息繁衍的。《中庸》中说到,人通过至极真诚和通晓道理发挥自己的本性,与天地合,从而能够发挥物的本性,帮助自然化育万物(“赞天地之化育”),获得与天地并列的地位(“与天地参”)。这样,天地有化育人与万物的价值,人有赞助天地化育的价值。反之,没有天地化育也就不会产生人的价值,没有人的赞助之能,也就没有宇宙的人类新价值的创造。因此,人与自然是价值整体。

第三,人与自然是道德和精神价值的整体。儒家用人道来塑造天道,把的伦理原则放大为宇宙的原则,把人道上升为天命、天道,使天道符合人道理想;又以伦理化的天道来论证人道的合理性,把自然万物的生长过程、天地生物的过程与仁义智联系在一起。由人而天,又由天而人,从而实现天人合德,天道与人道贯通,人与自然在道德上实现统一。

如认为“仁”是人的最高德性,是人之所以尊贵的原因,它就是来自天地“生生之德”或“天地生物之心”。在歌颂尧的伟大时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矣,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尧的行为就是以天为准则,效法天道,成就建立文明的伟业。孔子认为讲人道就是讲天道,人的来源于天的道德。“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何?”(《论语·述而》)《易传》中明确提出了天人合德的观念:“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法天时。”(《易传·乾卦·文言》)在人与自然的意识或者认识能力方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只有人类才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庄子·天下》)。所以,人类的精神就是宇宙的意识,是使自然从“无名”到“有名”的“万物之母”(《·第一章》)。人类具有自然漫长演化和进化形成的自我意识,是宇宙的精神价值所在。人与自然在精神价值上是统一的。

二、人与自然价值的普遍性与层次性

深层生态学承认生命、非生命自然系统普遍具有内在价值,同时也认为自然价值系统的结构是分层次的。因此,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于宇宙价值系统之中的同时,也分别具有自己的价值位置,处于不同的层次之中。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不同学派、不同哲学家在人与自然价值关系上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既有人与自然普遍存在价值的思想,也有人与自然存在价值差异的观点。

哲学思想总体认为,人与自然万物皆有着共同的本源、共同的内在规律和法则,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的价值,但老子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或层次性思想。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是贯穿宇宙的最高原则,宇宙以“道”为最高价值。人类是宇宙四大之一,具有自己的价值地位。如果把天看做宇宙或地外世界,把地看做地球或生态系统整体,则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人是“四大”之一,又是万物之一,宇宙价值层次的顺序应是道、天、地、人、自然万物。这符合生态学中的系统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价值之和的原理。庄子则认为,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无贵贱之分。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庄子·秋水》)也就是说,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价值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之所以会有贵贱之分完全是因为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物)的人为因素所致。

将道德对象和范围从人类自身按照血缘亲疏关系逐步扩大到人以外的自然物,不只承认人类一个物种的价值,在肯定人在自然界中具有最高价值的同时,也肯定无机物、植物和动物具有高低不同的自身价值。在承认天地万物一体的同时,也强调了不同事物价值的差异性、层次性。

儒家首先重视人的价值。在天人关系、人物关系上,孔子首先重视的是人。《论语·乡党》中说:“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在动物与人的生命的价值权重上,儒家是讲求人的生命价值优先;在财产等物质资源与人的生命的价值上,更是强调后者。孔子认为只有人才具有仁义道德,所以人在天地万物中具有最高的价值。苟子也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苟子·王制篇》)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也主张珍爱生命,爱惜器物。儒家推崇“仁”,“仁”最初是指“爱人”。孟子则把“仁”由“爱人”扩大到“爱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一步步地将儒家的“仁”由亲亲、仁民,推及到爱物。但由“亲”、“仁”到“爱”的程度差异还是体现出亲人、他人、物的价值差异。北宋张载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西铭》)他主张将人类的仁爱之情扩展到世间万物,将人伦关系推及自然,反映了对自然价值的充分肯定。但张载以天地为“父母”,以人为“同胞”,以万物为“伙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思想中人与物价值的差异性。

明代阳明把“仁”推及到瓦石等非生命物质。他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传习录》)但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人为了生存,有时又不得不牺牲他物,怎么对待这一类问题呢?阳明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 葶 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

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传习录》)可见在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情况下,仁爱还是有差等的,草木、禽兽、路人、至亲的价值是不同的。在道理上本该如此,人凭借良知自然就能领悟到这一点。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从自然规律到规则,从“是”到“应该”自然过渡的特点。其结论与深层生态学中的价值层次理论是一致的,阐明了人与自然价值的普遍性与层次性。

三、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获得人的价值

人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和其他生命一样,其最基本的价值就是生存。人的生存需要对自然的深刻依赖,每时每刻都需要得到生养万物这一“天地之大德”的照顾。“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需要与自然界这一“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紧紧地统一在一起,获得自己的生存价值。 人作为智慧生命,他会不断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如何生存),他无法忍受没有价值的生活。生存状态包括人自我内在精神的和谐状态、关系的和谐状态还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状态。三个和谐关系紧密联系,其实现又互相深刻依赖。儒家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上》),不仅要解决好自我的问题、自己“类”的问题,还要“赞天地之化育”,体现了追求自我内在精神和谐、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

人作为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生命,他关心自己在价值系统中的位置,希望清楚了解自身价值产生之源泉和发展方向;希望拓展生命,获得与天地同样的宽度和广度,和宇宙一样永恒的价值。“天人合一”自然观通过揭示人与自然不仅空问有机一体、精神有机一体,而且过程有机一体,帮助人类构建生命的终极价值。人来自自然的长期演化,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生命通过道德、的提升获得超越,“与天地参”,成为“天地万物之心”、宇宙的自我意识。讲求对中国古代继承创新的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其中天人境界是最高境界。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知人不但是社会全体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全体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有贡献。”人与自然是从物质到精神的有机统一体,人顺应自然本性,超越我与世界、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达到与“道”合一,达到自由、完美、心灵自由的至人、圣人的境界,在与自然的合一中获得永恒价值。

我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给予了我们巨大启示,帮助我们发现价值世界的整体形象和内在结构。宇宙是有机的价值系统整体,系统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系统普遍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只有在这个整体中才能获得自己的基本价值、超越价值和终极至高价值。宇宙也因为孕育了人类这一智慧生命而获得了崭新的价值。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91 评论

齐吃大乳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论文关键词:老子生态伦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论文摘要:全球性生态危机已使人类自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中国先秦道家思想中,老子从独特的角度思考天人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足者富等朴治的生态伦理观思想,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似万物之宗,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的,故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4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的本源,不仅派生了万物,也派生出人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动物,人和万物在道生万物上是没有区别的,也不比物高级。因此,老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如何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观的基础。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之本源的“道”无偏无私,把自己普遍赋予天地万物。既不偏爱一些事物也不轻贱另一些事物。万物察受了“道”而成为自己一类,都有自己的生命、本质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众生平等,无贵无贱。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具有比物高的地位。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一切生命,不要“我”观物,贵己而贱物,而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老子没有把人理解为天地间最贵者,而是把人视为与自然同等重要的。真正的人是体认到天人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并领悟自己的天性的人,而不是宰制自然的人,人事自然的人而不是自然的主人。“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冥一。按照张岱年先生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比较深刻的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因此,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所以,珍视众生,保护人类周围的环境,与自然平等而和谐相处,就成为人类行为必须遵守的规则。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决定了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原则、态度和行为。天地自然,人亦自然;天道自然,人道无为,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自然无为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11章》自然而然。人应当法自然,功成而不居,只有这样才能无所不能。可见“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认为人应当按照自然法则而施为,这也是现代英国学者李约瑟对无为的解释:“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只有顺从自然,不违反自然,才能有所作为。所以顺应自然也就成为人的一种本质的规定性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原则。 二、“知足”、“知止”的生态观 人对自然的索求是要有限度的,无止尽的开发和滥用必然导致人类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知足者富”。《老子·第33章》强调在利用天地万物时须遵守自然界的界限,否则就会带来危险和灾祸。因此,人类必须摈弃自我中心,限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可以长久而持续发展。 “知足”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现代人的贪欲之心像溪壑一样难填,永无止尽地滥用自然资源,聚敛财富,就如往盛水器中倒水一样,如果水倒的过满,不但水要溢出,而且盛水器也会倾覆,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可而止,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持而盈之,不如甚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9章》如果贪慕权位利禄,过分追逐名利权势,富贵而骄,会招来祸患,最终导致自身生存条件的恶化,人类也会自取灭亡。“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老子·第24章》如果说“知足”是对欲望之心无限贪欲的制止,那么“知止”就是对贪求行为的制止。人如果能内心知足,自然就不会再劳心伤神的去探求,因此可以不会再损伤身心,如此自可保寿。人如果能外行知止,就不会再去踏危犯难甘冒丧失生命的危险,如此自可全生。人如果能保寿全生,自会久存而终天命,也就是老子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进一步讲,内心知足对止欲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办法。人只有内心能知足,才会彻底止欲。只有内心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故曰:“知足者富”。不知足是不合乎道的德性的,因为道的德性就是知足而无争无求。“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第46章》在知足的心态下,人类会更合理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理性地估量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更加明晰人与自然无孰贵孰贱。 三、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虽然没有像生态哲学家那样谈论生态问题,但其关于天人平等,万物均齐,顺应自然等思想确实可培育人的环境意识。正如傅伟勋先生所说:“道家的齐物智慧,不但求得人与人间的究竟平等,也要求万物的究竟平等”。从环境伦理的科学基础层来讲,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的道家中老子思想的关注超过了对东方传统中的任何一种思想的重视,对西方环境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深层生态学的倡导者乔治.塞中斯,还把美国环境运动的精神祖先缪尔称为“西方道家”,而格罗伊则把东方的自然观范式当作拯救自然的唯一希望。当代环保主义者、深层生态学者、生态女权主义者都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综上所述,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给予了当今的人类以巨大的启迪,对其环保思想进行挖掘、弘扬,不但可以为当代环保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而且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和加强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139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物伦理有关论文题目

    十五个伦理学论文选题: 1、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2、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3、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及其精神形态。

    CENGUODIAN1324760608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伦理学专题的论文题目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修养和个人未来职业规划论文题目可以涉及:1、医学伦理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分析;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伦理技巧;3、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芬达果味十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伦理学相关题目论文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人格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纲要》的重要性、先进性、及时性已达成共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

    上善若水maggi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生态伦理学论文

    [1]杨利伟.道德教育的德性回归[D].吉林大学,2020. [2]王雪.迈克尔·斯洛特的“以行为者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D].武汉大学,2020. [3]谷霞

    真水岂无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农业生态有关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收集了一部分关于农业问题的论文题目,大家可以参考:科技社团信息化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以中国农学会信息化建设为例氮肥种类及用量对旱地玉米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

    suibianlaidia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