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4

幽幽百合香sj
首页 > 期刊论文 > 父婴依恋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逛吃逛2333

已采纳

(我本人曾是lithromantic,也曾对回避型依恋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切的无奈,但是我觉得不应该陷入其泥淖而自我放弃,以下我结合自身情况和各种权威研究对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一点分享和建议,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帮我点个赞 ,让更多人看到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lithromantic居然也流行起来了,某音某站某乎上不时刷到“有一种性取向叫做lithromantic……”,让人既陌生又熟悉,那么在这个浪潮中,你真的了解lithromantic了吗? 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lithromantic,是在一个高中同学的QQ个性签名上。一眼看去“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很难不被它气宇不凡的面相所吸引,于是立刻去翻译软件上搜索,结果是“轻浪漫”,(估计是把lithe和romantic搞了个句式杂糅,再现仓颉造字……由此可见,选择翻译软件一定要慎重)以至于我很长一段时间对那个朋友的认识都是“还挺文艺”。而真正了解了这个词,才发现它既不lithe,更不romantic,而且比想象中沉重得多……Lithromantic,它的中文名是性单恋,全称回避型依恋人格。Lithromantic 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系统、明确的概念,大体是指你对某人产生好感之后,当他对你有同样的感情之后,你就会讨厌这种感情,讨厌他。 一、常见误区及lithromantic的实质     首先,性单恋≠单性恋。单性恋是性取向的一种类型,用于指仅对一个性别有性渴望,是相对于双性恋(对两性都有性渴望)和无性恋(对两性都没有性渴望)而言的。单性恋和性单恋完全是两码事!!!而每当刷到许多视频的开头“有一种性取向叫做lithromantic”时,只能感慨“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lithromantic:我不是一种性取向!我不是一种性取向!我不是一种性取向!】      其次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人格。我们先从回避型人格的出处谈起,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率先提出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定义: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受到伤害。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心里自卑,在社交场合点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答不出问题。敏感羞涩,更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规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只要满足以上其中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表现为是极度自卑,拒绝联系交流,倾向于回避。而回避型依恋人格是按照依恋理论划分的,在Ainsworth及其同事将婴儿的依恋型分为三类: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Bartholomew & Horowitz将成人婚恋依恋关系分为以下四类:安全型、迷恋型、恐惧型、冷漠型(下图为分类标准)。婴儿的依恋类型可以在成人感情中得到体现,一般我们所说的回避型对应的是成人依恋类型的恐惧型和冷漠型。许多人认为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回避型人格,但实际上lither只是在谈恋爱以及与朋友家人相处时与回避型人格类似,其他方面并无直接关系。回避型人格是回避整个世界,而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的是亲密关系。 二、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     Lither们最直接也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我只喜欢你不喜欢我的样子”。当lither们喜欢的人没有积极的回应时,他们兴致盎然,爱得“奋不顾身”,但是一旦对方有正面回应向他们示好时,lither们立刻下头,非常排斥,产生厌烦甚至于恶心。真实地演绎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很多回避表示自己很痛苦,既喜欢又排斥,既想靠近又想推开…… 这样反复的折磨自己和对方,过后又内疚自责。“我很喜欢他,我审视了好久确定他就是我的理想型,终于鼓足勇气迈出那一步,但是他对我表白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产生厌恶情绪。喜欢上一个人不容易,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太狠心了,但是想想还是觉得恶心,实在是对不起”“和回避在一起真的很累,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无法沟通,自己演自己的独角戏,外面一打雷她就会躲进自己的壳里,联系她又怕她不开心,毕竟她挺烦我的有时候”一个和lither谈恋爱的男生说。可见,lither给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谈起lithromantic的形成原因,那就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有的是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有的是对自身条件的不满足而自卑,有的是多次被他人拒绝。笼统的来说,是因为受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环境影响而形成了强烈、本能的自我否定意识。从表面上看,他们有些高傲,在别人的肯定中寻求自我价值,之后却以一种“他不配”的心理否定别人的价值;但实际上他们这种寻求自我价值的方式本身就是自卑的一种表现,而且整个过程中他们并没有获得自我价值认同,浅层次上的“他不配”的实际内涵是“我不配被爱”“喜欢我的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Lither们主观上渴望谈恋爱,但是本能上抗拒谈恋爱。 三、给lither的一些建议     接触了lithromantic后,大家纷纷自审。“算了,我是lithromantic,注孤生~还是不去祸害其他人了”“原来我是lithromantic,看吧,不是我渣,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哎~我跟lither完全一致,说白了就是犯贱啊”不少“有识之士”以lither自居,似乎这样就可以增添许多清冷的神秘色彩或者更令人同情,lithromantic也被诟病“为不负责任的渣男/女行为找借口”。但是我想告诉大家,lithromantic和不负责任、不够喜欢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真正的lither是很痛苦的,他并不想“玩弄别人感情”,但是对被人喜欢的本能厌恶使然;他们想要改善现状不再陷入反复拉扯,而不是把这当作博人同情的筹码。而且lithromantic是一种心理现象,完全是可以改变的,在Bartholomew & Horowitz进行的为期一周到四年的跟踪调查中,有25%的被试者依恋型发生了转变。所以亲爱的lither们和怀疑自己有lithromantic的朋友们:恋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自我了解和逃避成长学习;不要将自己限制在舒适区,而要勇于恋爱和练爱,这样才能破茧成蝶。以下有几点对于lither的建议,也是大部分lither治愈的方法。       1.从成长环境中溯因,不断地与自己对话,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值得被爱,我可以。       2.信任对方并坦诚相待。Lither应该勇敢地告知对方自己的情况,希望在矛盾出现时与对方站在统一战线,解决问题。如果对方非常恐惧和害怕,难以接受这样的你,也请你避而远之,这样的人并不适合现在的你。如果对方表示愿意陪你改变,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或许在慢慢地相处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勇于恋爱和练爱。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圈躺平,或是以“注孤生”的态度来逃避,并不能有效地改善情况。在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后,更应该踏出那一步,慢慢改变。你已经不是婴儿了,lither也不是你一直一味地逃避的借口,如果你只是一味地缩在自己的壳里,爱你的人真的很累。参考文献: 恋人依恋型的交互作用初探——古玉关于lithromantic(性单恋)的研究——刘文君,刘静,沈旭

247 评论

机智小百合

这种差异可能与孩子不同的依恋类型有关。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最初的的一种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母亲看护是良好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但他并没有揭示出儿童依恋行为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法,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来研究不同婴儿与母亲的关系类型。 在这种陌生情境中,他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婴儿与父母的分离和重聚。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1.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1分钟) 3.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4.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3分钟) 5.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6.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7.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钟) 实验者通过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儿童的表情和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安全型依恋 (secure attachment) 安全型儿童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 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约占65%~70%。 安全型儿童的母亲 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对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子说话。 母亲允许适宜于孩子年龄阶段的自主和探索。亲近具有灵活性:儿童和母亲各自独立活动,并不时进行随意交流。 母亲喜欢喝孩子有亲密的接触,能和孩子在互动中获得乐趣。 (二) 回避型依恋 (avoidantattachment) 回避型儿童 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们不太高兴并设法回避母亲。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20%。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 她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做出消极的反应: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 (三) 焦虑—矛盾型依恋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焦虑-矛盾型儿童 在母亲离开之前就显得很警惕,开始焦虑,紧张地关注母亲的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尽兴地玩游戏。 母亲离开后他们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友好,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    “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 焦虑-矛盾型儿童的母亲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母亲常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情,而不是孩子的行为。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回避型与焦虑-矛盾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安全型可以转变为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可以转变为安全型。 婴儿依恋的性质 最根本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依恋并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温暖、舒适)得到满足,也不单纯取决于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间的长短。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 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 和 其对婴儿是否关心 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果母亲能够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 依恋对儿童的影响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1.大脑发育 目前的神经心理研究也显示,母亲看护对婴儿的情绪和心理有重要的影响,而婴儿的情绪经历在大脑发展阶段不成比例地存储并且在右半球加工。因此, 依恋关系会影响婴儿大脑右半球的成熟。 并且,母亲看护可以增加兴奋性氨基酸(N-methyl -D-aspartate,NMDA)受体水平,提高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和增加婴儿大脑突触, 这对大脑皮层的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 (Schore, 2001)。 2.学业成就 明尼苏达大学少儿发育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一项最全面的长期研究,发现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依恋的模式与程度是影响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3.人际交往 婴儿与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婴儿中,安全型儿童通常调适最为良好,即它们较有韧性,与同伴关系良好、招人喜爱,而不安全型儿童可能存在与同伴的交往困难,可能表现出攻击性,或者退缩行为。 4.成年后亲密关系 早期的依恋经验也会影响我们对于伴侣的选择,或者说是对于以后婚恋关系中依恋类型的选择。我们会倾向于寻求与早期依恋经验相同的依恋模式,即与父母的依恋类型相似的或者跟自己的依恋关系有关的个体建立亲密关系。即在婴儿时期因为父母的照顾方式培养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找到那些会让他们重复体验不安全依恋感觉的人。所以,糟糕的恋爱经历往往会一再重复。 参考文献: AN. Schore,(2001). Theeffects of early relational trauma on right brain develop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infant mental health.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22 (1-2) :201–269.

288 评论

出格范儿

立题意义:通过研究探求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方法主要内容: 1、学困生的几种类型 2、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 3、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策略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初中数学由于在教材、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与小学数学的不同,造成许多学生在进入初中后数学方面学习困难,数学成绩下降。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防差转差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解决:帮助差生树立学好的信心;在各章节入门前做知识补缺,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抓好入门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法指导;改进教法参考文献目录(暂无)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主要总结本人历年的教学实践,同时借鉴教育专家学者的成功经验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 2011年5月提交开题报告以后根据指导老师意见及学院进度要求进行修改写作

324 评论

相关问答

  • 婴儿服装论文参考文献

    在知网有一些,不知道能不能粘贴。 [1]姜宇冰,司国红,孟祥玉. 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J]. 黑龙江纺织,2002,(1). [2]黄志青,吴红. 服装材

    木鱼19921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暗恋桃花源论文参考文献

    全国美术类院校排行榜: 中央美术学院(排名第1)、中国美术学院(排名第2)、南京艺术学院(排名第3)、西安美术学院(排名第4)、清华大学(排名第5)、首都师范大

    猫猫的习惯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育婴师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要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并与自身职业特点相联系起来。为了更好地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他们要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要在专业

    淡淡默默淡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依恋关系

    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爱情心理研究论文,希

    杜小样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母婴类论文参考文献培训

    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

    小小亦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