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9

小兔子lucky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与永远老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ngshan1226

已采纳

这要根据作者与老屋的情感如何,方可写出较有文采的作文。试按有很深情结者提出写作建议如下:首先用一句话或一小段言简意赅的文字点出作者非常爱恋老屋的主题。然后说明屋为什么称老?写出老屋大约何年建于何处,基本结构,几代人住于此,作者出生是否在此屋。再经过承上启下的一句话,转入与老屋有关的三、四件生动形象、令人难忘的几件事。最后描述老屋现在的状况,表明老屋饱经沧桑,与现在宽敞明亮的房屋相比,虽已垂垂老矣,但它为作者家庭多年来作出了默默无闻的奉献,并见证几代人的生活变化和家人走向幸福的历程。最后再点一下主旨:不倒的老屋,我永远爱你!(谨请采纳)

150 评论

尘世任我行

根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写的是一个乐于助人的老屋,所以写的时候注意语言,情感来写。

213 评论

专业的吃货一枚

打开锈迹斑斑的铁锁,推开紧闭在记忆里的大门,站在熟悉而寂静的院子里,荒芜之感在我心里放肆的蔓延:触目所及,院子里,台阶的缝隙间,乃至高高的墙头上,荒草侵占了没有被水泥地封严实的每一寸土,寒风中傲慢冷峻的耸立,一阵风过,草尖轻摇,俨然在向我这个院落的主人宣告着它的不可侵犯。

这哪里是我魂牵梦绕的家?哪里是我记忆中的老屋?哪里是父亲半世心血铸就的华堂?

几回回梦里回故园,依旧是一颦一笑一宛然。曾经在这里呼吸着一家人呼吸的空气,踩着院子里一家人叠了无数摞的脚印,每一个角落都在我记忆里重重叠叠,鲜活如昔。那些岁月,似永恒的梵音,在我头顶轰然作响,在我耳畔绵绵不绝。似一团火一片光,席卷着、漫延着、灼烧着我沉痛的心。

恍惚间,那些握不住的如烟过往,好像才走过短短的一日,又好像已沉埋漫长的千年……

这个院落的房屋曾几度变迁,承载着父母一生的辛勤劳作,承载着我们成长历程中所有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我们幸福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记忆中最早的老屋是三间“瓦接檐”,那已经是村子里通体气派的房子了。但是从姥姥给我絮絮叨叨过无数次的对爸爸当年情景的“讨伐”翻唱中,母亲刚嫁给父亲的时候,父亲应该是仅有一间小小的茅草屋的赤贫小子。刚做新娘三天的母亲在茅草屋里,费力的点燃着湿漉漉的柴草,浓烟充斥了小草屋,烟熏火燎中,母亲正被呛得咳嗽不止,眼泪汪汪的时候,来接母亲回门的姥姥刚好出现在门口。姥姥在屋子里搜罗一遍,只看到一张破床,两只旧碗,一个小铁锅,连筷子都是柴草棍折成的,难过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她的幺女就因为家里成分不好,被连哄带的嫁给了这么个家徒四壁的“贫农”!还有四天就过年了,看着这个连年货都没有置备的“家”,姥姥果断破除出嫁的闺女不能在娘家过年的旧俗,指挥着父母,收拾了简单的包裹,相跟着去她家过年了。从小缺失母爱的父亲,从此每到新年,都在姥姥家安享热气腾腾的升起来的阖家团圆的温馨……母亲从没有跟我们讲过这一段囊中如何羞涩,日子如何艰难,也许那时年轻的父母希望满满,即使每天为一碗羹汤裹腹而绞尽脑汁也不觉得苦吧。

父母是如何从那个四壁皆空的茅草屋里起步,开始为最基本的安居而打拼的,我不得而知。从记忆时起,我们家就一直在房屋变迁的种种过渡中东挪西迁,在这个不大的院落里候鸟一样迁徙“流浪”。

十一岁就独自带着年幼的四叔出来闯荡的父亲,为了生存,百艺皆通,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当时,泥瓦匠是乡村里的“高级工程师”,父亲就是高工之首。这一桂冠,我猜,一定是父亲一次又一次的盖房中磨练出来的。抱有给我们一个高大上的安乐窝的鸿鹄之志的父亲,从结婚时房屋无片瓦的一间茅草屋,到先是两间后又扩展到三间的瓦接檐,到村子里第一栋大瓦房(用栋才可以表现它的气派,大瓦是区别于当时大家看不上但现在是稀有物种的小青瓦),一直折腾到村子里第一栋四间高大宽敞的平房。父母大半生的精力,除了抚养我们,都源源不断的倾注在一波又一波的建新房上了。

在那衣仅蔽体食仅裹腹的年代,房子是最大的奢侈品,更是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足的不二标签。每一步艰难的换房之旅之后,父亲都像骄傲的孔雀般睥睨众小,在众人钦佩崇拜的眼神聚焦中容光焕发。

趁着农活之余的黄昏拂晓,父亲就到附近的山上,或炸药炸,或撬杠撬,或大锤抡,把硕大无比的石头从山体里炸出来,砸成需要的大小样式,一块一块的搬到车上,再从蜿蜒崎岖的山道上,一车车历尽千辛万苦拉回来。我和妹妹寒假也会跟着上山帮忙搬石头,一趟下来,已是手破脚软,棉袄汗湿,山风一吹,热气腾腾的汗顿时冷如冰,附在身上,冻得寒颤都打不出来。而父亲在呼出的团团白雾中,一声仰天长啸,大锤子一抡,巨人样的石头四分五裂,飞沙走石,石末乱溅。

石头运下山后,那些棱角分明,品貌俱佳的,卖给县城里的建筑队,其余的就是父亲新房的坚实地基,或院子里打地平的原材料了,石头和着父母的汗水堆满了院子,父亲漫长的建房之旅又拉开了序幕。因为要在原地建新房打地基,主房就要扒掉,我们只好栖身于逼仄的厨房里,而厨房,则委屈到旁边的临时棚子里。连绵不断的雨天,从四处漏风头上漏雨的棚子里到厨房里,到处是黏糊糊湿漉漉的,瑟瑟发抖中躲进被窝里,被褥湿冷似铁。我们姊妹几个对于住进宽敞明亮不漏雨的大房子的期盼,每到雨季就如雨后春笋般疯涨着。

终于,石头换成了一沓沓的纸币,盖房的红砖拉回来了,铸顶的水泥钢筋预制板拉回来了,水泥拉回来了,村里人赶来帮忙的帮忙,庆贺的庆贺,叔叔伯伯哥哥们帮忙卸货的吆喝声,婶子大娘端茶递水的逗笑声,我们几个骄傲又掩饰不住的欢声笑语,在整个院子上空飘荡。要知道,那时候,全村还有好多家连瓦房都没有住上呢,我们要住进城里人一样的平房,这可比过年的时候穿身新衣服自豪要多了!

农村人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盖房子是第一件大事,秋收秋种一过,农人们都得闲了,父亲庞大的建房工程在一串长长的鞭炮声中,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开启了。为了省钱,其实是没有多余的钱,父亲邀请会盖房子的叔伯们,不会盖房子的堂兄们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跑来和灰搬砖,母亲和大娘婶子们负责烧水做饭。整个院子里热闹非凡:小工们送泥灰送砖的来回穿梭的身影,叔伯们要求上料的吆喝声,婶子大娘们爽朗的笑声、饭菜的香味、蒸笼的水蒸气热气腾腾的从厨房里飘出来。我们比过大年还要兴奋,一会儿去运砖,一会儿去洗菜,生怕自己没有为新房増砖添瓦。

忙忙碌碌近一个月,新房的主体工程已经扫尾,剩下的零碎活就需要花费些时日精雕细琢,一顿丰盛的酒宴款待后,亲戚们都打着饱嗝,晃晃悠悠的回去了。父亲一个人蹲在院子里,点了支烟,静默着,只有烟头的火光在黑暗里一明一暗。一切都静下来了,静得能听到父亲粗重的呼吸,在黑暗里一起一伏。

累得脱了形的父亲该是很满足了吧:房子建得很高,比院子高出七个台阶,很巍峨的冠压四周。四间带走廊的阔大平房,完全是按照城里房子的设计,房间很大,可以摆上他女儿们要求已久的时髦的梳妆台,每个屋子不再用门帘而是装上了门,儿女们从此都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父亲若生在富贵之家,一定是李白一样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一点从他盖好房子后的细节雕琢上,就令我至今仍钦佩不已。院墙砌起来了,墙头上种上了易活的仙人掌,不两年就有嫩黄的花儿墙头绽放它的娇艳,院子里种上了各色月季,菊花等农村不大搭理的花花草草,搭上了两排葡萄架,我们可以在葡萄架下悠然穿行,桃树,杏树,梨树,柿子树,苹果树,连农村不常见到的桂花树,都在我们的院落里安了家。院落外面,则种上了清雅幽幽的竹子和风情万种的银杏。季季品瓜果,时时飘花香,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俨然一个活色生香的花果园,哪里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的院子,分明是高人雅士的隐居之所啊!

我们的家却偏偏不是隐居的所在,每到晚上,忙完农活,左邻右舍乃至东西村子里的叔伯们都会聚拢到我们家宽敞的堂屋里,听性格开朗见多识广的父亲高谈阔论。国家大事,新闻动态,当了多年村干部的父亲张口就来,头头是道;邻里纠纷,婆媳不睦,父亲三言两语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开轩面场,桑麻菽麦,父亲总是站在引领村里农业科技的最前沿。母亲则静静的在堂屋的角落里做她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时而抬头望望茶壶,看需不需要续上开水。宁谧的村庄上空,不时从我们家飘出一阵阵谈笑声。

春去秋来,我们这群乳燕一个个扑棱棱飞向了远方,每个露珠浸润的拂晓,听不见父亲发动拖拉机驶出院子的突突声;看不到父亲炎炎酷暑晌午干活归来的疲惫的倦容;每个树梢模糊的黄昏,听不到母亲站在台阶前手拈粮食轻唤喂鸡的咕咕声;看不到母亲月上柳梢头,戴月荷锄归,一边擀面条一边柔声啍唱小曲儿的背影。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与孩子,村子空了。最初是家里的喧闹声低落了,接着牲畜也稀疏了,早上听不到此起彼伏的公鸡打鸣,晚上听不到村落深处的东犬西吠。村子静下来了,父母老了,村子里的父辈们也老了,屋子也和他们一样,一天天的颓败了。

一年又一年,我们在这座房子里,送走了母亲,又送走了父亲,屋子空了。虽还和风霜雨雪鏖战,可已经没了生气,渐渐的,荒草爬满了老屋院子的各个角落。

老屋,怕要和这无数个村庄一样,载着父辈的旗帜和辉煌,载着我们年少的记忆,隐进岁月的深处了……

作者: 韵岚

公众号:红罗山书院

226 评论

阳光靖好

老屋的美文之所以称做老屋,究其原因,它的确够老,再由于生活,它确确实实与我产生了不合交集的年代感。我挑了仲夏的日子,山是山,水是水,自然分明,太阳初升,雾气腾腾,一脚踏进院子我便觉得是个修身养性好的去处。从小在这里长大,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这里的人们都能修的好的习性,至少在我见到的几代人中都是中规中矩的“健康”。提起健康,大概我的心也要开始一阵恐慌,而这种无名的恐慌倒像是一种突然也是一种蓄谋,更像一种侵虐。最近一次见他,在三年之前,当时的他是以新郎的身份出现,一个健硕的男人。而就是这样健硕的男人在这片世代祥和的.土地上让我再也无法见到。赶巧了时候,我从老远的地方回来,本想把浮躁的日子拿来修炼,而我听到的是更多关于这个死亡的传闻。大概所有的臆测都要从生活中去寻求答案,当离开自己的根或者本太久的时候,大概就是病,我是寻着自己的病因,寻着一剂良药而来。每个人都对死亡充满恐惧,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都是无法预测的;矿难,就是一种,他就是被选择的一个,寻着这样的线索,大概三个月前他被运回了老家,这片从小我们一起生活过的地方,我称之为老屋,千里之外便是他活着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前妻”的故乡,这个女人我也只在老屋的婚礼上见过,妖艳的礼服,化妆师化在脸上的妆,我是看不清她的任何模样,依稀只能认得性别看的出身样,所有的表情和面部应有的肉色都在妆下,而我之所以说是“前妻”,是因为他离开之后她便从新下嫁到了娘家的当地人。在老屋的这些日子,我是不大愿意出门的,每天帮着母亲干点农活,其余的时间我便躲在房间里,不去接触世俗的眼光,我害怕甚至恐惧,提心吊胆起来。这一天,我听到屋外小孩的哭声,好奇起来,大概是被纯净的声音所吸引,世间所有的真善美都发生给幼小没有成熟的生命个体。我出来看时,母亲正抱着一个小孩,可能只有一岁来多,我问起母亲是谁家的孩子,母亲说是上屋家的,大人去地里砍玉米,让她帮忙带会儿,我是不擅长带孩子这事,就跟母亲聊了起来,得知小孩的生父就是前面提到的矿难者,生母就是刚二次出嫁的那个女人,小孩由跟我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奶奶带着,正跟母亲聊着,年迈五十的女人带一点小跑过来接过孩子,完全忘乎手里提的东西,掉落地上,青色的壳,专注的哄着小孩,果然是灵性孩童知道谁是跟自己最亲,很快就不哭了,我自然而然的打了招呼,随后聊起了家常。我是很不愿意去戳动别人的痛处,倒是她随意起来,大概每个伟大的母性都把痛楚藏在内心深处,更加坦然的面对,不报不怨。她告诉我她们在县城还有一套空房,让我帮忙着寻找合适的买主,那是她儿子结婚时买的,现已人去楼空,银行催着还款,这大概可以让人深思,让人去还原一幕农村婚姻的真实场景。感慨颇多,不由想起一段广告语来。工友们: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别人睡你老婆打你孩子花你抚恤金打工安全为你自己也难怪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青春的坟墓,结婚后才发现,亲,是不是埋错了呢?

35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达利永恒记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萨尔瓦多•达利,1904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达利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

    爱吃爱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与心灵远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回答:心灵的到达纵然贝多芬听不到他最后的铿锵乐章,阿炳看不见映在泉水上的盈盈月光,可是当如苇草般脆弱的生命在残缺和遗憾中奏响了美丽的天籁,你听到了吗?他们在用音

    rainbaobao111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永远的萨克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坐在树洞前,巴可又在吹他的萨克斯了。 巴可是一只棕熊。 早晨的太阳照在他不太好看的脸上。他的鼻子太短,嘴巴又太宽。他不太聪明,而且,性情太温

    莫强求Jt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与兄弟远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

    dragontattoo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与瞬间和永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摄影专业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分享摄影专业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姜进.新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

    惠跳舞的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