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0

追梦的风筝123
首页 > 期刊论文 > 土壤学研究生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C陈四斤

已采纳

你好,我是西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肯定的是,一个学校不可能同时有三个名字相同的专业,你肯定是在网上找的信息参考的,没有这回事儿。。我们专业有些复杂,因为我们西南大学是由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合并的,合并时间较短,网上的一些信息难免出现错误。。我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简称土管,属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是仅次于环境工程的第二大专业,在全院。。因为我们专业涉及范围比较广,你要事前确定专攻哪个方向,比如我们班的同学有人在做项目整理,有人在做规划,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具体信息你可以打电话了解,我去我们学院的网站上给你找几个老师的电话。。你等着哈。。 谷达华,男,1964 年生,1988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教授、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主任,重庆市测绘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测量与地籍测量应用技术的研究;土地调查技术与土地资产的评估方法的研究。 教学及获奖情况:承担了测量学、建筑测量学、地籍测量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并主编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测量学》;负责的《测量学》课程于2009年列入西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科研及获奖情况: 1. 重庆市忠县石宝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005-2006,主持。 2. 重庆市梁平县屏锦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005-2006,主持。 3. 重庆市忠县拔山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006-2007,主持。 4. 重庆市忠县汝溪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2006-2007,主持。 5.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鸡头寺村1:2000数字化测图项目研究 2007,主持。 6. 重庆市南涪铁路武隆线段临时用地复恳测量研究,2009.5-至今,主持。 7. 四川省乐至县城镇地籍测量研究,2008.12-至今,主持。 8. 重庆市酉阳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研究,2006,主研。 在研项目: 1. 四川省乐至县城镇地籍测量研究,2008.12-至今,横向,经费90万元,主持。 2. 重庆市南涪铁路武隆线段临时用地复恳测量研究,横向,经费5.0万元,主持。 近四年代表性论文: 1. 测绘科学.2009,3,34(2):194-196. RTK系统、全站仪及CASS软件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探讨. 2.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33(1):42-43.基于ArcObjects人口电子地图系统设计与实现. 3.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重庆市主城区地价分析. 4.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7.酉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研究. 5.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37.基于交通因素影响的建设用地结构性变更分析. 6. 安徽农业科学.2007.9:2681-2682.交通因素对建设用地变更影响的研究. 7.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7.房地产市场中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分析.联系地址:400716,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电话: 传真: E-mail: 廖铁军,男,1961 年生,1982 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于西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资源开发及利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及利用规划。 教学及获奖情况:承担本科生《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学》及研究生《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授课。副主编教材《作物施肥学》、参编面向21世纪重点教材《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及规划教材《土壤肥料学》 科研及获奖情况:先后主持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并在《稀土》,《腐植酸》,《水土保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学通报》等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四川高县,长宁县,江安,乐山五通桥,沙湾,金口河,重庆市万州区,万盛区,巫溪等十一个区市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主持四川兴文,长宁,江安,重庆万州区,酉阳县土地定级研究及基准地价评估研究;主持重庆铜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主持乐山市级,井研,沙湾基本农田规划调整研究。 在研项目: 主持四川省乐山市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四川井研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乐山五通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乐山市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 主持乐山市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 主持井研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 主持乐山市沙湾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 主持乐山市五通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研究; 近四年代表性论文: 1、王月键,廖铁军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评价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 2、谢付杰, 廖铁军,重庆市万州区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保护对策唐宁,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5) : 1455- 1456, 14583、唐宁, 廖铁军,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2) : 345- 347 3、姚秋升,廖铁军,重庆市万州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2009,(1) 4、黄云,廖铁军,傅瓦利,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利用潜力与可持续发展—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 5、余晓燕, 廖铁军,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移土培肥工程” (一期) 效益评价,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7) : 102 - 1044. 6、张静,廖铁军,土地整理中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黎德川,廖铁军,刘洪等,乐山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8、廖铁军,黄云,傅瓦利等,区域土地利用中耕地动态变化及其保护,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410-414 9、唐宁,廖铁军,县域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研究——以乐山市沙湾区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 10、郭芙梅,黎德川,廖铁军,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9,(2) 11、严明,廖铁军,基于Excel的灰色预测模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 12、刘洪,廖铁军,黎德川等,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乐山市为例,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联系地址:400716,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电话: 传真: E-mail: 王三,男,1970年生,199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并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并获土壤学硕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土地规划,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土地整理 教学及获奖情况: 主讲本科《遥感概论》、《林学遥感》、《遥感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实验工作,主讲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遥感与制图》。 科研及获奖情况: 主持“北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 在研项目:1、九龙坡区白市驿花卉园挂钩调研2、静观镇素心村村级土地利用规划3、北碚区农村居民点复垦规划设计 联系地址:400716,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电话:传真:;68251924E-mail: 杨朝现,男,1971 年生,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测绘工程。 教学及获奖情况: 承担了测量学、建筑测量学、地籍测量学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参编了全国高等院校《地籍管理》、《测量学》规划教材2部。 2006年获西南大学第一届网上评教优秀奖。 科研及获奖情况: 近三年主持土地整理、土地规划等相关课题10余项。 在研项目: 重庆市荣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綦江县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5项。 近四年代表性论文:联系地址:400716,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电话:传真:E-mail: 具体你可以自己去我们学院网站看。。进入西南大学首页-----学校总揽-------学院设置-------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教学。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你加入我们学院。

357 评论

老猫啊老猫

你肯定要去一趟他们学校的,光凭人说判断不出来的,包括一些复习资料和往年真题,一定要找考过的人要

217 评论

双双鱼儿

谈净土洁食问题“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200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22亿吨,其中我国粮食产量约5亿吨。这些粮食均是在全球17亿公顷(我国占 1.2亿公顷)耕种土壤上生产的。正是因为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粮食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养分和水分,没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长,更谈不上获得稳定的产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对作物生长讲,经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须注意调节,特别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各种“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体发生污染,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农产品质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即水、土、气、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们关注的是“蓝天、碧水”,认为只要天蓝,水碧,就能保证农业环境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岂不知,除了“蓝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土壤质量的安全,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净土”,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将影响大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到水体,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即使天蓝、水碧,也会有毒害物质飘在空中,溶在水中,或进入土中。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净土、洁食”比“蓝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战略性安全问题。土壤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不洁净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质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及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越加突出。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使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区土壤镉的污染超标面积,近20年来增加了14.6%,在东南地区,汞、砷、铜、锌等元素的超标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45.5%。有资料报道,华南地区有的城市有50%的农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有万亩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也曾发生千亩稻田受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一些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镉污染普遍,其中有的市郊大型设施蔬菜园艺场中,土壤中锌含量高达517毫克/千克,超标5倍之多。其次,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亩施用931.3克,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特别是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这些作物的农药用量可超过100公斤/公顷,甚至高达219公斤/公顷,较粮食作物高出1~2倍。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50%~60%,已经长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的可检出率仍然很高。据调查,一些名特优农副产品中,有机磷检出率100%,六六六检出率95%,超标2.4%。另在全国16个省的检查结果,蔬菜、水果中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因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引起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个别地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沿海大部分地区的大田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质大量积累,2000年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为100%,六六六、滴滴涕超标率为28%和24%。令人不安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第三,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土壤污染。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000万吨氮,其中我国用量达1726吨氮,占世界用量的21.6%。我国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为224.8公斤/公顷,其中有17个省的平均施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有4个省达到了400公斤/公顷。据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目前在农业结构改制后的蔬菜、瓜果地里,单季作物化肥(折合纯养分)用量通常可达569~2000公斤/公顷以上,如一些蔬果种植大县的化肥平均用量已达1146公斤/公顷;滇池区蔬菜花卉基地,一季作物氮磷肥用量(纯养分)达687公斤/公顷,最高可达3300公斤/公顷;其化肥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顷),较之世界用化肥首户的荷兰还高出一倍多;每年农田使用化肥氮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吨左右,有些地区饮用水及农产品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均明显超标。2000年下半年,华南地区有的城市监测到菜地土壤硝酸盐含量超标率为33.1%;据中国农科院对某地32种主要蔬菜调查,蔬菜硝酸盐含量比80年代初增加了1~4倍,其中有17种蔬菜硝酸盐含量超过欧盟提出的最低量标准;2001年长江三角洲的个别省份农产品出口由于监测不合格而损失数亿美元。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区域性发展,并对各种农产品品质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为新的、长期潜在的区域性土、水环境污染问题;2.大气中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构成了土壤与大气的复合污染,城市光化学烟雾频繁并加重;3.农田与菜地土壤受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突出,硝酸盐积累显著,已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普遍,已发现一些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潜在高风险区。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活动是产生土壤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向农田转移,过量的化肥与农药大量在土壤与水体中残留,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发生显性或潜性污染,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应当指出,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其严重后果仅能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质量,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才能实现农业安全,保证人畜健康。值得商榷的几种认识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上有各种提法。如�建立“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的确,21世纪的农业应该建立以“生态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但生态农业并不等于或不能完全保证农产品是安全的。如果不能从本质上实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杜绝有害物质的介入,不能通过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则上述的这些提法均是无济于事的。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商榷。1.“有机”不能替代“无机”,有机肥并非是最“洁净”的人们一般认为有机肥培肥土壤是最安全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第一,农业增产的实践证明,1公斤化肥,可增产5公斤~10公斤粮食。我国粮食的增产,有30%~35%是靠施用化肥取得的,化肥的贡献不容忽视。正确地说,化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才是最有效的增产措施。第二,从对环境的污染看,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只要施用不当,均会出现污染。过量施用化肥是有害的,但有机肥若用量过大,腐熟不全,施用季节不当,也会对水圈、生物圈与大气圈产生污染。特别应注意的是,当前农村中的有机肥有不少是来自含化学激素或重金属等饲料饲养的畜禽排泄物,不少企业制造的商品有机肥的原料也不纯净。因此,有机肥也会变成引发土壤污染的根源。第三,目前社会上提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以及A级、AA级“绿色食品”等,是以不使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为主要标准的,其中以有机食品为最高等级。然而,这些标准还有待于国家对土壤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后才能真正做到。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2. “无土栽培”不能代替“净土”种植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已广泛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或基地,并以高度集约的方式,进行无土栽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解决了部分城市的蔬菜、瓜果供给,获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国家的粮食总体需求来看,至少在近阶段(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仍然不能取代广阔的农业耕地。因此,必须在发展无土栽培蔬菜、瓜果的同时,继续强化全国耕地土壤肥力的培育与土壤污染防治,用“净土”生产粮食,造福于人民。3.目前的“生态农业”并非等于安全农业所谓“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贯彻生态学原理,做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按区域特点建立生态区域模式。从而使现代生态农业在促进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重要推动作用。生态农业是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国家及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核心是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其中土壤与环境质量是农业生态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实力,坚持不懈,科学实施的宏大工程。而目前多数地方多只是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尤其不注意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大家应对此有清醒认识。4.“净土”不等于“洁食”的确,洁净的土壤只是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基本保证。事实上,洁净基地生产出的清洁农产品,还需经过储存、运输、深加工、市场流通直至餐桌等诸多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些全过程质量控制,最后到达餐桌仍是清洁的,才算农产品的真正安全。因此,在农业安全生产中,除了从防治土壤污染这个源头抓起外,还必须注意防治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环节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并通过建立与制定国家与地方一系列的农产品规范,完善质量认证、监测、管理、法制等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全程清洁”生产,才能使农业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保护和治理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建议1.开展全国土壤质量本底调查,建立全国土壤质量监测网络,为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管理模式均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虽然已经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但最近的一次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当时所获得的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信息甚少,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需要。如最近在太湖地区进行的土壤质量调查,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很大,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全面摸清各地土壤质量本底情况,针对不同质量土壤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就根本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质量的本底调查十分紧迫。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推动全国性的与土壤质量有关的调查,如国土资源部的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土壤污染调查;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土壤质量研究等。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各部门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缺乏必要的统一与整合,造成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因此,建议国务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资源和技术的整合,逐步、分区、分阶段地开展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国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并建立长期的动态监测体系。2. 尽快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土壤有机与激素类污染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并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就农业生产中污染物而言,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迄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它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而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所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也仅规定了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控制标准,这与发达国家的限制标准不相适应。此外,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对PCBs(多氯联苯)、PAHs(多环芳烃)、PCDD/PCDFs(二恶英类)等与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也制订了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而我国新近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引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重金属仅限5种,农药仅限六六六和滴滴涕,其它有机污染物未涉及。因此,建议加强土壤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尽快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3.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质量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品质的根本措施。据江苏的经验,必须在摸清土壤与环境质量本底,抓好“净土”这个源头的基础上,选好主要农产品,明确技术规程,通过试验示范抓好并建立五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与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农产品管理与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与执法体系。对大面积遭受污染的土壤,必须开发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对有关环境技术基础与原理,如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及人体健康危害;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环境生物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过程与机理;痕量气体污染、细粒子污染及酸雨的形成、危害机制与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恢复和提高其土壤与环境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应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与产业。此外,应将生态环境资产损失计入生产成本,以绿色GDP指标来衡量和考核地区经济发展成就。4.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加强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应利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包括质量安全农产品发展的生产基地布局、结构调整、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农业清洁生产规划等,加强污染土地整治与修复的资金投入。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京津塘和东北等地区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在全国建成一批安全、优质(营养、保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此外,应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在保证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新法规。在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工作中,重点应该包括制定合理的土壤质量保护条例、湖泊和近海养殖规划,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养殖,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污水废物集中处理,合理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绿色农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重视土壤、水体和大气持久性有毒物质及其长期危害效应的监测。5.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影响到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土壤环境质量的健康和安全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让全社会都知道只有“净土”才有“洁食”,只有“洁食”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保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净土、洁食”与“蓝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发展的长远战略。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要像治理沙尘暴,治理长江、黄河与水土保持一样,刻不容缓地对待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土壤与环境污染问题。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土壤更洁净,食物更安全。

295 评论

可怜的tina

铁铝土过去曾称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由于都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所处地形又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故其开发利用价值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土壤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半淋溶土该土纲是在半湿润至班干旱气候下形成的具有钙积特征或盐基饱和的土壤系列,但因其所处的热量条件各不相同,各自的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燥红土 褐土 灰褐土 黑土 灰色森林土(灰黑土) [编辑]钙层土是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地区的草原土壤系列,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黑钙土 栗钙土 栗褐土 黑垆土 棕钙土 灰钙土 [编辑]漠土又称荒漠土,是漠境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我国漠境地区面积很大,约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气候极端干旱,年降雨量少,漠土的基本特点是:地表多石砾,具有多孔状的漠境结皮;有机质含量低,碳酸钙含量高,而且表聚性强;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的易溶性盐;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化染色的红棕色紧实层,以及土体浅薄等。 灰漠土 灰棕漠土 棕漠土 [编辑]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低、层次分化不明显的幼年性土壤,其性状受母质岩性的深刻影响。 紫色土 石灰(岩)土 火山灰土 磷质石灰土 黄绵土和红粘土 风沙土和龟裂土 新积土、粗骨土和石质土 [编辑]半水成土和水成土半水成土:河流一级阶地上,底土产生潴育化,地表长有草甸植形成潮土。 草甸土 潮土 砂礓黑土 灌淤土 黑土 白浆土 水成土:山前交接洼地可、河间洼地、以及地下水露头处。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地表生长水生及喜湿植被,形成沼泽土。 [编辑]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前者含有过多的易溶性盐,后者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交换性钠,均能对作物产生危害。 盐土 碱土

281 评论

那一年里

你的把信箱给我,我给你发几个文献吧.用Adobe reader看你的课题是什么呀?

299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研究土壤动物

    例1 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

    yangdanda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河流土壤研究方法论文

    河水污染治理措施论文 导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流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当前我国的河流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在国内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加强对河流

    eugenewoo198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土壤学报告

    建议到维普下一篇

    hocc豆叮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土壤学报和土壤通报哪个好一些

    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按照水平高低,排在前面的是:“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其次是“土壤”、“土壤通报”、“生态环境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梦想成真罗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研究论文

    土壤分离纯化真菌失败的原因有:没有良好的培养基,环境不适应生物的生长,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培养的温度和培养时间不够充足。

    夜未央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