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馋师
这是我网上找的一篇广告专业的毕业论文,你可以自己改改题目或者把内容微改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呵呵 论品牌的传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成熟起来的消费者开始进行认牌消费,于是“品牌”越来越多地被经营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品牌战略”、“品牌策划”、“品牌经营”、“品牌管理”等概念也就随之而生,并频频出现在论著之中。无疑,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凝聚知识的“品牌”空前重视的可喜现象。然而,由于这些概念内涵极为丰富,相应地其外延也相当宽泛,对其进行研究固然有多学科整合的效能,但也难免产生泛化与浅层化的倾向。为追求品牌研究的深入与致效,我们选取品牌建设的关键——“传播”来进行专门化的研究,于是便提出“品牌传播”的新概念,并在本文对它的内涵、提出背景、特点进行论述。 一、“品牌传播”的内涵 对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先认识下品牌的起源,英国英特品牌公司董事保罗•斯图伯特曾经写道:品牌被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已由来已久。实际上,英语‘品牌’(brand)一意思是‘打上烙盈。确实,在诸多著述中,均记述了古代人们在牛及其牲畜身上打上烙印以表明主人,在未干的陶器底部按上指印以表明制陶者,在斧头、镰刀、木桶等工具上烙上印记以表明生产者;这些其实都是品牌的雏形。当社会生产的规模渐次扩大,品牌印记的使用迅速普及并带来无形的价值,寻求品牌保护的“商标”(trademark)及商标法便随之诞生。而第一个商标法案诞生于1803年的法国,而英、德、美诸国,也均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商标法。值得思考的是,品牌催生了商标,而商标又反过来促进了品牌的发展。但是,对一百多年前出现的最早的品牌而言,品牌开发过程所衍生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超出了法律保护的单一职能。品牌向它的购买者隐含着产品质量和同一性的保证,购买者除此之外,对该产品的生产商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品牌可以准确无误地把一个生产商的产品同另一生产商的产品区分开来 “品牌”的感受与评价者既然在于消费者,而品牌的拥有者与经营者又是生产企业;如此,将二者建立有机联系的“传播”自然成为品牌经营或晶牌战略中的关键因素。“品牌传播”(Brand Communication)概念也就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提出“品牌传播”,是基于品牌研究之现状的。纵览目前品牌研究,可以发现其内容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品牌的静态构成,包括品牌名称、品牌设计、品牌的产品指代、品牌的科技含量、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的价值等;二是品牌的动态经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决策、品牌管理、品牌产品营销,品牌的延伸、品牌保护等。虽然也涉及到品牌的推广,但尚未提高到传播的高度来认识与研究。对品牌研究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我们遗憾地发现,目前的品牌研究其实只是从设计学、管理学、营销学、产品研发、法学多角度切入品牌、认识品牌、逐一扫描品牌的结果。多学科学的视角,固然使我们对品牌的认识得到一种崭新的整合,但也无可避免地引起了研究内容的泛化,无法进行学科定位,以致于不被主流学科所重视。 而关于“品牌传播”的内涵,应该首先是一种操作性的实务,即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以最优化地提高品牌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而对品牌传播的基础规律、方式方法的探讨总结,则构成品牌传播“学”的内容。 在如上关于品牌传播内涵的表述中,我们并没有将品牌传播的对象限于单纯的消费者之上,而是指明为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目标受众”;其考虑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的诸多内容、现象均符号化,亦即品牌化;“品牌”的指代已不单单限于商业品牌,还包括城市品牌、区域品牌、院校品牌、团体品牌、个人品牌等社会品牌。如果说商业品牌可称为狭义品牌的话,那么种种社会品牌,则可统称为广义品牌。狭义品牌与广义品牌的并存,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于任何研究对象均存在特例,而对象的广义化,则使特例成几何倍数增加,这就制约了追求自给性的学科探讨与成果的积淀。因此,我们对“品牌传播”的理论探讨,重在狭义品牌传播之上。 二、“品牌传播”提出的背景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新兴的社会科学,但20世纪的传播学主要是与新闻学进行了密切的联姻;于是新闻化的传播学便较多地为社会政治服务。而进入21世纪,人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均强调和平与发展、强调经济建设,因此传播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成为必然,这种必然性便催生了“品牌传播”。其具体背景可以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认识: 1.世界市场制胜的关键是品牌传播 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这是一个人人均能分明感受到的趋势。但这对所有市场竞争者来说未必都是福音,因为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强者博弈、名牌对决之上,即跨国公司及其所拥有的品牌之间的竞争。而跨国公司本身不仅就是品牌,如可口可乐、通用汽车、IBM、宝洁、迪斯尼、索尼,而且它们还分别拥有一个品牌群,且不说宝洁公司所拥有的100多个品牌,就是通用汽车也具有“雪佛来”、“卡迪拉克”、“别克”、“欧宝”等多种品牌;可口可乐公司也不仅仅拥有“可口可乐”,却还有“雪碧”、“芬达”等品牌。纵观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实主要就是跨国公司之间演出的品牌竞争风云,如“柯达”与“富士”、“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通用”与“福特”等品牌之间的战火,几乎燃遍了世界市场的每个角落。 在中国,据盖洛普调查公司首次所做的中国消费者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趋势调查显示,就品牌知名度(认知率)而言,排在前20位的商品品牌,国外品牌16个,国内品牌只有4个。认知率最高的可口可乐达85%。认知率超过20%的58个品牌中,国产品牌10个,占17.24%。这表明了国外品牌进人中国市场,其实就是以品牌传播作为战略先导的。 相形之下,我国绝大多数的品牌尚处于本土市场中的成长阶段,在国际市场上除了“海尔”、“格力”、“双星”、“同仁堂”等品牌尚有一定的影响,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品牌几乎没有。相应地,特辟“品牌传播”为对象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 2.媒介的市场生存需服务于品牌传播 20世纪总体上是大众媒介与广告传播共兴共荣的时期。在整个20世纪,虽然绝大多数时期世界的格局处于战争与冷战状态,媒介传播的内容也以政治及意识形态为重,但是在20世纪的后半叶、尤其是最后十年,伴随着大规模战争与冷战的结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期,媒介的生存也为之一变,即:媒介因广告的巨资注入而风光无限,广告也因大众媒介的巨大传播力而效用颇丰。当我国媒介业频频成立集团,甚至进行现代企业化改造进入股市,我们就不得不得出媒介的市场生存已成为媒介主体意识的主旋律之结论。媒介的市场生存,迫使其必须在“传播内容”、“市场受众”、“广告客户”三者之间进行统筹运作;而在三者环行互动中,“传播内容”与“市场受众”,一定意义上成为争劝广告客户”、服务“广告客户”的手段。因为,服务“广告客户”成为媒介市场生存的生命线。如果说,服务“广告客户”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于“品牌传播”,这对于媒介经营来说,其实乃是一种经营指导思想的突破。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品牌”其实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象征,而围绕品牌传播所进行的经济建设,也已成了21世纪最大的政治;因此突破争取广告客户的具象、突破广告收入简单的数据统计,配合广告刊播所系统进行的品牌传播,其实不仅不是新闻报道的雷区,而且是媒介所需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但是,其前提是需要明确的,即媒介的市场生存需要服务于“品牌传播” 。 三、“品牌传播”的特点 明确了“品牌传播”的内涵以及提出的社会背景,一定意义上即确立了“品牌传播”概念的存在。但是,将该概念发散为系统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律与方法,还将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去做。这里,我们则先对“品牌传播”的特点进行探讨与归纳: 1.信息的聚合性 作为动态的品牌传播,其信息的聚合性,是由静态品牌的信息聚合性所决定的。品牌表层因素如名称、图案、色彩、包装等,其信息含量尚是有限的,但“产品的特点”、“利益与服务的允诺”、“品牌认知”、“品牌联想”等品牌深层次的因素,却无疑聚合了丰富的信息。而它们构成了品牌传播的信息源,也就决定了品牌传播本身信息的聚合性。因此,当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在经营决策、组织调整、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广告发布、公关活动等方面有所动作,包含消费者在内的受众,其接受心理结构便自然地进行信息聚合,聚合于相应的品牌传播之上。这就启发品牌传播者,在具体操作品牌传播实务时,需辨证地进行信息取舍,做到所传播的品牌信息“合”则有基础,“聚”则能传神。 2.受众的目标性 品牌的传播者最关注的是目标受众,因为“品牌”打动“受众”、“受众”则会产生有益于品牌的行为——不仅仅是直接带动销售而且还引发各种各样的间接行为,如意见领袖会对品牌进行二次传播、潜在消费者将转化为知晓消费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与“受众”是一致的,不同的表述与强调,却体现了不同的指导观念:将品牌传播的对象表述为“消费者”,强调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体现的是在营销上获利的功利观念;而将品牌传播的对象表述为“受众”,强调的是受众对品牌的认可与接受,体现的是传播上的信息分享与平等沟通观念。因此,与“品牌传播”合理对应便只能是“受众”。如果将信息传播也视作一种营销行为,那么与所有在市场中求取生存的企业一样,传播者也需细分市场,寻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者即目标受众。事实上,早已在市场中生存的媒介均有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的受众群。但对于“品牌传播”者来说,他所寻找的目标受众,既是目标消费者,又是品牌的关注者,还应是通过特定媒介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如此,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受众,传播中的受众本位意识才能得到体现,受众的接受需求才能得到满足,相应的品牌传播才是卓有成效的。 3.媒介的多元性 媒介技术往往决定着所传播的讯息本身。如电视媒介传播了超出报刊、广播多得多的“讯息”;而网络媒介又传播了兼容所有媒介讯息的“讯息”。而在传播技术正得到革命性变更的今天,新媒介的诞生与传统媒介的新生,则共同打造出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新格局。这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机遇,也对媒介运用的多元化整合提出了新挑战。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路牌、海报、车体、灯箱等,在现代社会的受众来说,依然魅力犹存;对它们的选择组合本身就具有多元性。而新媒体的诞生,则使品牌传播的媒介多元性更加突出。如企业自办的网站、刊播的网络广告,不仅在起着广告的功能,更在进行着内涵丰富的品牌传播。而由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媒体的丰富性,至今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如此,品牌传播在新旧媒介的选择中,就有了多元性的前提。 4.操作的系统性 在传播实务研究者的眼光中,“一个系统是一套相互作用的单元,它在一个现存的边界范围内通过对于来自环境的变革压力作出反应和调整而长时间发挥作用,从而获得和维持目标状态。在品牌传播中,其系统的构成主要为品牌的拥有者与品牌的受众,二者由特定的信息、特定的媒介、特定的传播方式、相应的传播效果(如受众对品牌产品的消费、对品牌的评价)、相应的传播反馈等信息互动之环节,而彼此成构。由于品牌传播追求的不仅是近期传播效果的最佳化,而且追求长远的品牌效应,因此品牌传播总是在品牌拥有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中,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操作。其基本程序为:审视品牌传播主体——了解并研究目标受众——进行品牌市场定位——确立品牌表征——附加品牌文化——确定品牌传播信息——选择并组合传播媒介——实施一体化传播——品牌传播效果测定与价值评估——品牌传播的控制与调整……。该程序构成了一个品牌传播的系统工程,并周而往复,使品牌不断增加活力,在系统性的传播与更新中走向强悍与长寿。品牌单个的广告、促销活动,如果没有一根统一的主线串起来,即使做得最好也只是一颗珍珠。只有将所有的传播行为都串起来,才能组成一条闪闪发亮的项链。这就是“项链定律”。我们为企业作诊断时,有时会发现一个企业,它的广告、促销、公关等行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章法,好像不是一个企业做的,这样每一次宣传都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行为,没有连续性,不能产生互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的浪费。 有人说,品牌或者是“卖”出来的,或者是“炒”出来的,而事实上,无论品牌是以哪种形式产生的,都离不开传播沟通。品牌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品牌在消费者中的传播过程,也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逐渐认知的过程,所谓品牌传播,就是指品牌制造者找到自己满足消费者的优势价值,用恰当的方式持续地与消费者交流,促进消费者的理解、认可、信任和体验,产生再次购买的愿望,不断维护对该品牌的好感的过程。可以说,无论是新品牌的诞生,还是老品牌的维护,都有赖于良好的传播沟通,没有传播沟通,就没有品牌。
我不是小痴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是广告学方面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有坚实的广告学基础,了解广告学的理论前沿、重大现实问题和发展动态,并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进行广告学专题研究的能力或掌握较强的从事广告实践的能力,在某个研究方向上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从事与广告学相关的科研、教学或广告实践工作。本学科培养的学生分为两种形式: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学术硕士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以培养具备广告学专业知识、从事广告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专业硕士侧重学生对广告学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培养专业广告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二、研究方向广告学学科在如下4个研究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1.广告理论与广告史2.广告媒介研究3.广告传播研究4.公共关系研究三、学习年限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四、培养方式1、培养方式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采用导师负责和专业院(系)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2、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分为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三个阶段,三者在时间上应有一定交叉,其中的学位论文工作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3、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课程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位论文工作(含科研训练)中要独立思考,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独立完成学位论文。五、个人培养计划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采用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由导师或指导小组根据培养方案并结合所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特长,制定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六、课程学习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须进行广告学学科必要课程的学习或研修。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为必修,非学位课程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对以同等学力录取或跨专业录取的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还须补修两门以上广告学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七、科研训练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须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其科研训练为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从中获得必要的科研训练。科研训练由社会实践(含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学术活动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三个部分所组成:(一)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结合本人的研究方向,参加校外本学科相关单位的实践或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出实践研究报告或调查研究报告。或根据本人研究方向的需要,选择参加教学实践,形式可以是授课、辅导答疑或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等。(二)学术活动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结合本人的研究方向,参加本学科校内或社会有关学术机构组织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撰写学术报告或学术论文等。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之前,应在学术期刊或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上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发表过一篇与本学科相关的论文;同时应参加至少一项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参与或独立撰写研究报告。(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工作。学位论文课题确定后,须撰写出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依据及意义、该课题的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所采用方法手段、课题达到的预期效果和拟解决的问题、时间进度安排等。八、中期筛选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制,从德、智、体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就其科研能力做出综合评定。必须思想品德良好,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科研训练通过,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表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经审批方可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的工作。九、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是通过中期筛选后,对已通过的开题报告的继续。学位论文工作由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两部分组成。学位论文实行申请答辩制。附:各研究方向介绍1.广告理论与广告史本研究方向重点在于培养广告学术人才,使我国广告理论的发展能够紧跟广告业界实践的飞速发展。我国最古老的广告形式起源于口头叫卖,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的集市甚至更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广告学史却留下了大段空白,至今仍有很多史学资料需要系统地搜集、整理和汇集——这一切学术任务都将落在广告理论与广告史学研究上。这个专业研究方向,因为研究工作繁重枯燥,对研究人员专业素质条件要求也很苛刻,但也是一个有更多机会建立学术丰碑,其成果必将为后人尊敬的广告专业研究方向。毕业生既可以在各高校广告学专业任教,也可以进入社会科学研究所继续深入学术研究。 2.广告媒介研究本研究方向重点在于培养传播学和广告学相结合的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使我国媒介产业经营的理论的发展能够紧跟媒介和广告业界实践的需要。目前新的媒介经营环境已经形成,媒介业界(包括媒介组织本身、与媒介向关的边缘产业)在经营管理上、实务操作上都迫切需要理论指导,而我国目前的广告理论和媒介理论学说两者直接结合不够,媒介理论偏重于传播基础理论,忽视了产业经营管理的应用研究,而广告学理论偏重于广告公司的实际操作,忽视了媒介在广告活动中的作用。因此,从广告媒介研究这个方向出发,以学术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方向,对媒介和广告相结合的学术和应用性资料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和汇集。本专业方向对学生各项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比较严格,此方向毕业后可以在开设有传播学和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任教,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媒介单位供职,解决媒介单位对研究和战略操作人才的急需现状,此外还可以在一些媒介和广告学的科研单位或实际应用机构任职,继续研究有关理论。 3.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传播理论及实务研究是广告学科体系的核心部分。近年来,随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国内外的推广,更为广告传播注入了新的内涵。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广告活动的普遍规律与一般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是研究广告活动的传播策略及其效果,研究范围涉及到广告活动的三个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介)和广告受众。广告学和传播学基础理论是本方向的基础,传播方式研究是本方向研究的支柱,传播效果研究是本方向研究的依据。在研究方法上,将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内容包括广告传播的理论与历史、整合营销传播、广告表现研究、广告心理研究等等。在教学上,将引进西方研究生的一些培养思路和方法。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可以使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广告实践相结合,从而丰富广告学理论,推进广告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为广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方向可以为广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培养高级的研究和管理人才。4.公共关系研究本研究方向的开设,可以充分依托我们已经具有的诸多优势,面向北京这个全国最大的公关区域市场,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本研究方向可以为政府机构、专业公关公司、高校或研究机构、咨询顾问公司等培养高级的公共关系研究和管理人才。
临床专硕研究生应该从自己的临床工作中提炼科研课题发表SCI!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 一件复杂的事物中往往蕴含着简单规律,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做科研也都是有
研究生也是可以发表论文的,可以参考以下步骤1,筛选需要投稿的几个期刊,详细看看投稿要求,比如字符,引用率,参考文献等。2,根据期刊要求撰写论文,修改论文。3,投
非常难,对文章要求很高。 C刊,有多种含义,多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
我研究生毕业成绩不好为什么不能发论文来补救呢?真羡慕你兄弟,发论文都可以填补成绩,我那时候发论文都是必须的,还需要参加论文参加学校评比,有资格的才能发,发的还是
检索期刊论文方法如下: 1、论文检索前,首先要知道你之前所发表的期刊被哪个数据库收录,接下来以知网举例。进入知网,选择检索主题:篇名或作者,直接检索查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