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莹莹
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范例
想学好一篇英语专业的论文,需要先写好开题报告,那么英语专业开题报告该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份英语专业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1、选题意义和背景。
1.1选题背景:
(一)对当前英语学习现象的考问
(二)理论学习的熏陶
1.2选题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现象学的角度定义“学习状态”,学习状态是一种意识,这种状态是整体的、自上而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他们的语言意识品质是逐渐地养成。每一阶段的教育都要有意识的形成,而每一个意识的形成都需要有可以接纳它的内在前提。中学生在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提供内在前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的变化。通过对此的研究,我们能够明确教师的“教”就是使得学生逐步地形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养成其英语素养。这样的一种理论理解,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的意义。
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意识品质的养成”,意识是最原初的形态,它是人的觉察状态,蕴含着“知、情、意、行”最初始的合而未分的胚芽。一旦教育使学生具有了某种意识,它就会像种子拥有的生命基因那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在一个个与之相合的具体情境之中一次次地生根发芽,舒枝展叶,它外显于人的形状、姿态就是素养的体现,就是意识品质养成的结果。
由此可见,英语课堂不再是英语知识的传递而是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英语课堂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而是英语素养的养成。这种理论依据的寻找在方法论上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它不仅丰富了英语教育的研究,而月为中学英语教学设计提供了经过论证的建议,同时也为现存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撑。
1.2.2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笔者致力于寻求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从分析学生的语言学习状态入手,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点。然后再分析语言是什么,明确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意义和作为一门中学课程的意义,形成对中学英语教学内涵实质的理解。
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就是使得学生养成他们的英语素养:语言意识品质。这一理解不仅丰富了当前的英语教育理论和英语教学研究,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借鉴。
其次,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入学初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的学习状态的把握形成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教师要做到就是在六年的教学中,让学生从最开始的状态达到高三毕业时应有的状态,这也就明确了中学英语教学就是要形成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在此基础上,呈现的课例体现着学生从最初拥有的英语学习状态到高三毕业时的英语学习状态的自然的、整体的过渡。这些能够为中学英语教与学提供更有效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措施。
并且本研究对我自身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具有较强的训练意义,对以后投入中学英语教育有很大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让我能够自信、有理、有据地从事中学英语教学。
再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追求,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提供一个明确的解答:英语课堂不是英语知识的传递而是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这样的一种理解,可以使得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至于陷入“语言工具论之争一”和“题海战术”之中。
对英语教的依据的明确,使得教师的教学是直接拿着英语本身去感染学生,学生拥有的是英语语言本身,而不是单词的累积、语法的机械记忆等等。学生养成的是英语素养,而不是解英语题的技巧或是听说读写的技能。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中学六年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让学生真正学懂英语,让英语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让英语本身的语言力量去感染他们。并且使得他们对使用英语这门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所思所想充满热切的愿望,对英语及其蕴含的文化充满着新奇。这也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一)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时,笔者发现国内外的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提到learning state时,更多的指的是远程学习中的学习状态,与国内所指的学生课堂或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是迥然不同的。在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学习状态多指的是在课堂或是课堂之外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
(二)关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学生英语习得”这一关键词共检索出5篇文章,其中一篇《略论语法翻译法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谈起,谈及了中学英语学习的特点,认为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法翻译教学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中并没有涉及中学生语言习得的内容,仅论述了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剩余的四篇中的两篇文章《课堂教学环境下如何创设语境培养中学生英语习得的能力》和《善用朗读,促进中学生英语习得》探讨的是如何通过创设语境和善用朗读这些具体的英语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
他们只是从微观的视角来阐述具体的英语教学方法,并未对学生英语习得做整体的分析。《语言迁移对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这篇硕士论文以影响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迁移中的一可加工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探讨了这一理论对中学生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
最后一篇《论语意与形式兼顾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选取国内外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堂教学中兼顾语义与形式的教学模式,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讨论若干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步骤。认为语意与形式兼顾教学结合了纯语言形式教学和纯交际教学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三)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对此研究的关注,只是想了解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是依据什么来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
3、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林中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7.
[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l.北京:商务印刷馆。2001.
[4]帕默尔着。李荣译。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5]刘永富。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本是学引论一从所知学的角度重新解解读胡塞尔与海德格尔[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6]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洪堡特。论人类语一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胡塞尔着,倪良康译。逻辑研究[M].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卷。第一部分。
[9]伽达默尔着。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伽达默尔着。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伽达默尔着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期刊类:
[1]蔡哗,阎辉。关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J].艺术教育。2005.3:16一17.
[2]陈水生。不同生源类型高职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 6:36一37.
[3]陈迎明,贺志军。当前培养大学生学习状态的思考与建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高波。“追蝴蝶”一儿童学习状态之愿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23一26.
[5]高常营,金延。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J].唐都学刊。2003(4)
[6]葛明。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水平及其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41-453.
[7]韩晓玲,陈忠华。解读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和语言“世界观”问题的哲学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
[8]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9]康静涵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兼评王文丽《五彩池》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2.第10期。P8.
4、论文提纲。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当前英语学习现象的考问
(二)理论学习的熏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二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界定
(一)学习状态
(二)语言学习状态
(三)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什么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习状态”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五、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研究设计与论证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一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点
一、中学生入学前的语言学习状态
二、中学生毕业时应该有的英语素养
第二章英语是什么?
一、语言是什么?
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意义
三、英语作为一门中学课程对学生的意义
(一)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英语语言的使用
(二)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一种世界观的养成
(三)英语作为中学课程意味着一种异域文化的熏陶
第三章中学英语教什么?
一、中学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一)听说读写技能技巧训练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工具论至上”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三)“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
第四章课例呈现中学生英语学习状态和索养的养成
一 、“让There be深深的存在学生的脑海中”-语法课应该这样上
二、直接读懂英文文本一英语阅读课的内涵实质
(一)特殊的友谊
(二)英语的历史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我的研究设计主要是怎样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设计研究序列使中学英语教学得到整体体现。论证它有完整覆盖和代表性,并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和英语学习的特点;论证它可以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论证它是教的依据。 本文的研究在一般意义上也会采用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获取本研究的学术动态,通过访谈法跟观察法来获取研究中关于中学生母语语言状态和英语语言学习状态的最真实的研究资料。但我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将采用以下的方法:
1理论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现象学的理论视野出发,确定“学习状态、语言学习状态”的内涵实质。学习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意识状态,它具有意识所有的特点。它是教的起点,也是一切教育进行的基点。那语言学习状态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意识状态,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英语学习是学生在习得母语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目_母语是一直参与其中的。因此要研究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必须首先明确其母语语言的学习状态。这样,我就很容易的形成了中学生一入学时的英语学习状态。我的研究也就以此开始,进而通过高考复盘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把握中学生在高只毕业后应有的英语学习状态。这样我就对中学生一开始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后应有的英语学习状态有整体的、系统的理解。在通过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作为一门中学课程的意义的理解,明确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我要做的就是设计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在六年的中学学习中逐步的养成这种英语语言的意识品质,这种理论研究使得我确定了我要研究的对象的内涵实质。
2叙事研究
通过理论研究,理论上我己经明确了要研究的对象的内涵实质。学习状态实质上就是一种意识状态,是学生拥有英语语言意识品质的内在前提。它既不独立在学习活动之外,也不需要临时构造,它总是伴随在学习活动之中,从未超出。这种意识状态是通过“意义”来体现的。因此,凡是在我的研究中涉及到“意义”的,我都将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意义是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不能用概念来达到。并且这种描述是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仅以直观为依据Zz,直观的、具体的呈现其“意义”.这也是现象学作为描述性的科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本研究将采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呈现内涵实质。
3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本研究中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确定了本研究的内涵实质,叙事研究用描述性的语言呈现本研究的内涵实质。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就是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即英语素养。在此基础上,设计我的教使得学生逐步的养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设计教的依旧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和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行动研究就是在实践之中做。教育是实践的,实践是具体的,具体的是有内容的。实践只以自身为目的。我的教学设计要具体的进行实践,实践就是我的教使得学生养成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拘泥于自身和现实的条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可能将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能具体的得到实践。因此,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些节点课进行实践,然而这些节点课不是盲月的选择的,是依据学生不同的语言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以及英语学习本身的性质特点和中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等要素选取的,这些节点课都是代表性比较强的课,能够从其中看到我想要展示的学生语一言学习状态的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整体的、自然的,体现着英语语言学习的特点,朝向英语木身,用英语木身去感染学生,最终养成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品质。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听说读写技能技巧训练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从课堂实录来看,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指一导学生进行句型的操练。虽然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但是其本质都是在进行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句型的操练。而未对直接引语是什么或是间接引语是什么进行解释说明。
(二)“工具论至上”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把英语一概而论为工具,不当语言的使用的教学违背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特性。这种教学形式下的英语不是作为一门语言,而是成为了一种使用工具。工具论下的英语教学只看到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特性,却忽视了其本身作为一门语言的特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英语学习只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却对语言文化的背景不甚了解。
(三)“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不是自然习得的,是在教师的教之下慢慢的学习的。因此,“像母语一样学习英语”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课堂中是不可取的。
上述所说的三种方式都未能很好的体现出英语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母语这样的一种特性,同时也忽略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质以及中学英语学科的内涵性质特点。因此,要把握中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实质,必须既要注意到它的语言特性,又要注意到它的外语特性。
7、预期的结果。
一、分析出中学生入学初的英语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的应该有的学习状态,形成了对中学生最初的英语语言学习状态和高三毕业时应该养成的英语语言素养的理解。
二、通过对语言脉络的梳理,找回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语言是存在的表达,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亦是存在的表达。只不过不是我们民族存在的表达,它是英语民族存在的表达。英语作为一门中学课程,有其特殊的意义。
三、学习英语就是学习另外一个民族如何使用它们的母语,中学英语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这种存在的表达,通过六年的中学英语教学逐步的养成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和英语语言素养。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15.05-2015.06 英语发展史资料查询
2015.07-2016.02 中小学英语理论教学建模
2016.02-2016.06 提交论文初稿
2016.07-2016.08 确定论文终稿
2016.08-2016.09 论文答辩
小胖怡情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1.工具性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我们母语的词语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就个体而论,一个人言语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他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和人格力量。言语活动在较高层次上集中体现着语文的人文价值,因此,人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而人为因素在充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性时,又潜在地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转化为人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
2.从国家的培养目标看,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
作为中小学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教学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育人问题。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学语文也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学就是教书育人,即在听说读书的训练中必须伴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由此,语文学科是担负传播、弘扬、发展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务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四、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更要落实在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中。
首先,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文道统一”。
德育在语文训练中的落实并非是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语文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教师在悉心备课、刻苦钻研、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精心安排。语文教师应该在分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及安排教学步骤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中,处处力求体现“文”与“道”的统一。
其次,教学过程要注意营造益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实施德育、美育的人为因素不仅仅包括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中,而且,语文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形象,语文课堂的气氛,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教学风格,都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或示范作用。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在于人与人的心零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人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语文教育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气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总之,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认识。只有在理论上认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在实际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搞好语文教学。
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高耗低效”说再见。那么究竟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本文从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意义及所存在的矛盾进行讨论,进而寻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性、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高耗低效”说再见。到底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价值呢?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
(二)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
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
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存在的矛盾
现实教学中,常常存在二者偏废其一的现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目前存在着两种偏向:
一是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脱离语文而进入人文的现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讲述的那“东西”,脱离语文而讲人文,与过去的脱离语文而讲“思想”,讲“政治”,其实是同一个路子。
人文性不是语文外加的东西,它熔铸在目标中,体现在目标所蕴涵、指引的知识和技能里。换句话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本身所黏附的,“过程和方法”本来就与技能的学习相伴相随。另一种偏向,是有的教师仍停留在单纯“工具”的认识上,对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个人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的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时也在形成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的同时学生实际上也学习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还有的观点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标准化的考试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标准化考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先进的一面,但其显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死记硬背标准化答案和做大量无谓的练习上了,一些本来可以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问题,却被冠以统一的`、干巴巴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准化考试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考试,形式五花八门,恰恰掩盖了语文的本质。语文标准化考试还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数学,亦是导致各种练习册、AB卷盛行,题海大战不断的原因,似乎也更加使人有理由认为是语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语文的人文性,其实,是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才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远未到位。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不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而是以读书技能的练习和接受文化的熏陶为主,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而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过多的是在分析,理解题目。分析、理解的是答题的方法,是在琢磨出题者的意图,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得到高分,许多高考作文暴露出的为迎合阅卷老师,为取同情、取分数而精心策划的一个个谎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创设情景,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与内化有关系。在内化中,由于阅读文本以符号、形象、情感等进入主体而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因而造成人的心理发展的效应。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流程。首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其次,教者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言语转化理论认为:文章是文、象、意的统一体。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系统;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意,即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意蕴或主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也就是说是一个循文识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过程。循文识象即通过认真阅读语言文字去感知、识记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因象明意,即通过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确、领悟文章的思想内蕴;由意悟言即从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内蕴中领悟言语规律、言语意蕴,进而把自己个性独特的体验,通过诵读或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语文素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
(二)找准支点,听说读写,揣摩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选择、运用恰当的语言实践形式,是实现统一的关键。情感型课文往往在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或者在课文结尾处留有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或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出现模糊空白。学生阅读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补白充实形象。鲜活的语言,闪烁着灵动的智慧。在一次次成功而愉悦的对话中,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他们在语言的训练过程中,认知得到了发展,情感受到了感染,思想得到了升华。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心智、语文情意等有机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素养。
(三)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表达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内涵。情感型文章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往往很传神。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词句,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着力点,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境界中,让学生反复咀嚼、诵读,那么,学生就能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一个文本言语、意义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单独经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都不是完整的语文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松泉、钱威著: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
[5]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6]李政涛、吴如玉:“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7]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M].济南:三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语文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使用的 ,它不是指代语言文字 ,不是交际工具,它是代表着一种文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一语文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浅谈语
简述战争,赞扬祖国
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严重忽视了教师扮演的角色,出现过分重视学生独立学习的现象,这是高中数学 教育 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
可以就课堂效率、学生活动、环节设计、高考题型研究等进行撰写
数学大世界 Mathematic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