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的夏天xi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CENGUODIAN13247606080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无名氏 《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钱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提出了孝、梯、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 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这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一言以蔽,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近行调节。对于义我的基本观点是: 1. 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改变的。 2.须由知来得到义,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改变。 3.合于义的利一定当取,但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 4.义和利之间并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义乃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义对利而言,是衡量在这个时间点上,应不应该取这样的利的标准。二者是根本无法比较的。 孔子非常推崇周室的礼教,在春秋战乱之时,孔子在鲁国从小就对礼感兴趣,也对礼深有研究。礼本来是祭祀的规矩、程序等,但经过孔子的重新解释,它在思想意义上的价值就被凸现出来,思想的指导性很广泛,但孔子直接将指导性从外在的礼引向内在的心性范畴——仁,就是将礼与人的心性相联系起来,礼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再是向鬼神表示敬意,儒家礼教从外在的表象转而以内在的心性为根本,这一转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儒家认为社会普遍的伦理准则就是礼,人的一生就要对礼进行学习,去革除人的本能的感官欲望,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人不学习礼乐文明,就如同禽兽一样只是一种本能的存在,所以学礼是立世之本,它为了在社会关系中有自己的恰当的位置,个我对礼的遵从便就是仁,礼是在社会关系中体现的一种和谐的规则,仁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体现出个我内心的和谐的状态,它是个我遵从礼的崇高品质。仁就是立人之本,它是人的本性,人的自我修养就是培养仁,让仁显露出来,所谓仁者就是爱人,孔子是通过忠、恕、孝、信等范畴加以表述的。正因为孔子提出人的本性就是爱人,所以后世的孟子便从此点出发提出性善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心性修养的方法也是相通的,孔子说“克已复礼,天下归仁”。 正是孔子提倡的“礼”,中国才被誉为是礼仪之邦。 论语里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这里可知,孔子的思想顺序:孝为一切仁之根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会去爱他人。儒家的道是求本,本立而道上。儒家没有先验,孔子不谈鬼神。儒家的本就在天地自然的合理性。人言儒家关注人的社会性并企划规范社会秩序;老庄侧重于生命与心性的自然和谐。其实,儒家追求的社会性其理论依据仍然是自然性,几千年,儒家怎么也打不倒的原因,就在于它所求的本,也是自然朴素颠扑不破的。孔子在论语都是在说要孝敬尊长、对社会上的人施以爱心,以及求学的道理。像论语中有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在说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宽恕别人,同时要利用多余的心力去求学,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算他从来没上过学,孔子也会当他是个通达事理,而且有学问的人。孝在中国古代占有很中要的地位,无论是平民布衣,抑或是王孙贵族几千年来都恪守孝道。这形成了中国不同于他国的家庭文化,对社会的繁荣稳定有很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爱啃狼的木头
《论语》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孔子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君子和小人,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们成为君子,不要去做小人呢?从上述两者的不同范畴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是那些具体技术性工作的执行者无法比及的。正是因为君子居于社会的管理层,有着如此不可估量的、长久存在的社会影响力,孔子才如此地强调君子的道德,对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
印象记忆02
生活中,到处都有《论语》的存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论语作文1
中华 文化 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关注当代文化是当今的必修课,同时,也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孔子应该说是战国时期儒派的创始人了,《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适合我们这些学生阅读。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了解,弄懂,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这样,学习才会有真正意义。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其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从旧知识中体会出新学问会很困难,但往往,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又会有新的发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孔子的这种 学习 方法 古今通用,也正是现代 教育 人士所提倡的。仅仅两句言简意赅之语,便点明其主旨,再怎么对此不屑一顾的人,都会改变他的看法吧。
《论语》中有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道明积累之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把把看似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雄伟的山峦,那时,风雨自然兴盛。只有积累一滴滴似乎毫无用处的水,才能汇聚成壮丽的深渊,即使是蛟龙,也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积少成多,也就养成了良好品德,心灵,就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平时的一步半步,才能走到遥远的千里之外,去看那更为广阔的世界。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连绵的江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 经验 ,最后就拥有了无懈可击的知识功底,成功便自然会尾随而来了。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在这之间,还有更多人生道理等着我们去明悟,还有更多的文人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其间涌现出多少永世流芳的伟大人物和优秀著作!我心中的那篇论语,便是中华文化这片星空里,最闪亮,最耀眼的星系!
关于论语作文2
从上一学期开始,我们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读《论语》。
首先,从内容上,《论语》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第一篇中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把孝道具体化了。讲了如何孝敬自己的父亲。孝道往往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例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帮父母洗脚,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甚至是扶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过马路等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深刻地体现了孔子所讲的“孝”。
《论语》不仅教会我如何做人做事,还教会我许多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段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一般人认为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但也有人认为,上面这段话应该理解为“自己的学说被社会采用了,自己肯定会很高兴。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被社会采用,但是很多朋友都来赞扬我的学说,我也是很高兴的呀。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和朋友都不赞同我的观点,我也不怨恨,自己也可称得上君子。”从这一段话具有的不同解释这件事上,我明白了读书不仅要细细地研读,分析问题还应该从多个方面去考虑,不能只盯着一个角度。
《论语》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会细细研读,从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人。
关于论语作文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出自于中华文化之瑰宝——《论语》一书,《论语》记载着古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一路伴随着我,使我终身受益。
捧起手中那本厚厚的《论语》,翻开它,使我不禁眼前一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使我明白了要常温习知识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懂得要实事求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告诉我要明辨是非,“入则孝,出则悌”让我知道要尊敬长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诫我要诚实守信……
在生活中,父母面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孝敬长辈,主动问好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我想,我做到了“入则孝,出则悌。”在这之前,我就是家中的一位高高在上的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依赖他人,根本不懂得孝敬长辈,是《论语》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使我下定决心摘下“公主”的金冠;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会面对《论语》这本书仔细回想当天发生的事情, 反思 自己的过错并积极改正,我想,我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之前,面对自己的错误,我每次都选择了回避,对此视而不见,也不肯接受别人的指点,依旧我行我素,慢慢坠入深渊,是《论语》将我从“无底深渊”拉了出来,让我变得谦虚谨慎。朋友之间,我能够真心对待,诚实守信,我想,我做到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之前有个坏习惯,就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不一会儿就会忘记,于是我的朋友越来越少,是《论语》让我重拾破碎的友谊……它就像我的老师,不断地吸引着我,改变着我,鼓励着我,使我逐渐变得完美。
《论语》不愧是中华之瑰宝!这本书经久不衰,陪伴着我一路成长,它,丰富了我的知识,它,能为我的心灵除尘,它,是我最好的伙伴,伴随我在成长之路上越走越远!
关于论语作文4
经典,伴我行,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体会、方法。
每周的经典诗文、诗句伴着我们的学习生活。经典的诗文,精炼的 句子 ,它教会我做人的道理,端正了我的一言一行,让我成为一个举止优雅、文明礼貌的学生。像《论语》种的句子,告诉我们一个个为人处事的道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弄懂?说得多好,做人要讲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受人尊重。
我就有过亲身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照常去买面,走的时候忘了给钱,直到回到家里才发现。这时,我纠结了﹕到底去不去给钱,如果不去,这点钱正好可以买点零食;如果去;那就会损失一小笔钱。可连古人都知道诚信,我堂堂一个中国人怎能不诚信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这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社会上也是这样,不要以为自己官大就可以欺压别人,要时刻牢记人人平等。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礼,不是外在的礼貌、礼仪,而是“整个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礼”的民族,并把“礼”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重要工具。只有做到礼,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而只有和谐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美。
让我们与经典同行,感受那无穷无尽的知识;让我们与经典同行,感受那浩瀚无边的哲理;让我们与经典同行,共同感受那经典的魅力!
关于论语作文5
在我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娃娃的时候,爷爷就拿着一本《论语》教我读。每每打开这本书,我竟然能异常的安静,懵懂的眼神似乎透着些许的光芒。
长大后,我更渴望能够知道书的渊源,于是找遍各种资料,查遍“度娘谷哥”,了解到《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中有几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学习中更是让我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记住内容,不思考问题是不行的,是不会有收获的;然而只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读书学习,不去实践,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学习和思考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学习的效率提高,才能快乐的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没有一个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都会有不懂得地方,所以我们要更努力的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运用到生活中来,用书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见到知识渊博的人,要向他们学习,看齐,见到不够优秀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错误。我看到别人的缺点,对他嗤之以鼻,可你有没有想到,你身上可能有些跟他很相像的错误和缺点,所以我们在看别人错误的同事,也要反省自己。
《论语》中的金句还有好多,从古至今沿用都是极好的,这些“至理 名言 ”将会伴随我一生。
关于论语作文汇总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论语学习文章5篇
★ 学习论语的心得800字范文5篇
★ 最新论语读书笔记5篇
★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作文5篇
★ 论语读书心得5篇
★ 《论语》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素材摘抄五篇
★ 论语读后感5篇
★ 论语读书笔记5篇
★ 论语读书笔记合集大全
★ 精选论语读书心得5篇
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高考作文素材,以应对考场上变幻莫测的题目,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提升文章思想的高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贫困人口“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内涵,可以概括为‘九个社会’和‘一条道路’。具体来说,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共同发展社
1、通过遗传学研究人类起源2、在遗传学的指导下通过生物工程开发转基因作物3、基因治疗
1、小鸡为什么吃石子。 2、向日葵为什么向阳。 3、水蜘蛛为什么可以在水上行走。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5、蜘蛛吃死物吗。 6、飞蛾为什么扑火。 7、荧光棒是
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