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ta1015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典情怀: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实乃天作之合。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由何占豪作曲,用的是李商隐《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好歌。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三国演义》电视剧将词谱曲,杨洪基演唱,为电视剧增色不少。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歌曲中引用了古诗直接谱曲,在诗的前半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白的《静夜思》做的全新注释。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都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的文学精品,它们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的主题和内容,既给予了流行歌曲一表现空间,广泛的也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找到了一条将歌手推进众人的捷径。”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张小小晴晴
随着周杰伦的走红,歌坛刮起了一场旋风,创立了一种新的演唱风格。应该说,周杰伦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功,与正在浮出水面的方文山大有关系。方的词作已从附丽音乐的背后翩翩走来,确立了独树一帜的地位。当流行歌词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和研究课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感谢方文山的智慧劳作,他不仅对流行音乐做了一份贡献,而且还歌词以应有的一种尊严。 方文山以“作诗”的方式写歌词,这为周杰伦的“唱诗潮”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其词风的首要特征即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化。真正的创造必须保持旧与新之间的张力。老子云:“敝则新”。新与旧并不是单纯从其出现的时间去判断。以当代最先进的理念去寻根探源,去探索古今的契合点,去获取创新的启示与动力。无论走向未来或溯源远古,必须以当下现实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方文山是怎样借用古代的“船票”,搭乘现代的“客船”的呢? 将古典意象陌生化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已经成为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古代诗人留下的这些世代相传的经典名句,其实在现代人心里早已成为一种定势而被惯常化了。人们对于那些曾经鲜活的唐诗宋词等典故,产生了麻木、钝化的审美疲劳。诚如什克罗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里所说“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理应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事物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被构造的事物本身在艺术中无足轻重。”[1] 如何将历史经典进行现代转换呢?在方文山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当代词家主要是将古典意象进行了二度处理。[2]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方文山不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意象,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用其意象,取其情境,或反其道而行之,使之与现代意绪有机地融合一体,将古典意象进行“陌生化”处理。通过“破坏”性试验,解构、激活、唤醒已然司空见惯的典故,让人们冲破惯常化的束缚,摆脱习惯性的感知和行为定势,重新唤起新鲜的兴趣,更新对世界感受的方法,恢复当代人对经典的审美感受。从而创造了当代流行歌坛上一种现代美学风格。 将古典意象前景化 当代流行歌词文学性的产生,主要是与惯常化反其道而行之的陌生化,“文学性”凸现在“陌生化”过程中。那么,这些具有独创性的词作,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其所处社会中人们对此类艺术作品的一般性期望。比如,一幅具象化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它所表现的外在景物的相似程度,不在于他是否像照片那么极度逼真地复制自然。由此,我们探讨艺术作品的价值,更特别关注的不是已成为模式规范的艺术教条,不是已被惯常化了的批量产品。而让我们倍感兴味的恰恰是偏离模式的“新生儿”。也就是在“惯常化”背景下得以突出的“前景化”。[3] 方文山与古典意象努力偏离。此种偏离和现代绘画的变形、扭曲颇为相似,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与时间长度”。引导听众领悟歌词丰富的深层含义。这与歌词大师乔羽先生对歌词创作的体会似乎矛盾。乔羽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它文学体裁,既不是看得而是听的,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它的独擅之处在于直接诉诸听觉。”[4] 从表面理解,方文山的词风似与乔羽先生的明白如话的词论和实践大相径庭。但艺术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奥妙无穷。其实,在歌曲欣赏中,也是需要反复唱反复听,在反反复复中,歌词和音乐也都应有耐人寻味的无穷魅力。为什么方文山对于传统词风的大胆背叛,或称为有意偏离,偏偏赢得了当下的喝彩呢?限制不意味着阻隔,相反,把阻隔的各方接通,更能创作性地重建新的艺术规范。 以词作为例,看方文山是如何实现偏离的? 首先,是词汇偏离。方文山大胆突破词与词的常规搭配,给人一种新奇的陌生感。 一是化实为虚,将表示具体事物的量词与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搭配。例如:“一盏离愁孤独伫立在窗口”,“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二是化虚为实。将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与具体意义的动词、形容词搭配。例如:“岁月在墙上剥落”,“韵味被私藏”。 其次,句式偏离。改变语法结构关系。 如主谓倒置:“随风飘散,你的模样”,“透明着尘埃,你无暇的爱”。 变主谓倒置为动宾结构:“纷飞了眼泪”,“诗化了悲哀”。 较之音乐的融合,我们的兴趣更在于文字的融合。因为在这类文字的融合中,我们更能看出古典诗词与现代歌词的互动,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沟通,这无疑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引发更多的思考。 如果只是看到方文山在词汇句式等语言层面颠覆了传统歌词写作,那就过于表面化了。诚如其所言,他是把歌词当作诗来写的。尽管使用了大量古典意象,但又不是古体旧诗,借用现代新诗手段,又不失歌词文体特色。这是他与传统的主要区别。 在《青花瓷》里,主要是象征意象偏离。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和对某一场景下的某一文本(话语)的期待,同样可被看作是一个常规。 在古典意象的偏离上,方文山是把青花瓷处理为逆变意象。[5]逆变意象是对意象进行反处理,由某一意象日常的预定意义,转向它的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质及意义的揭示。 这“传世的自顾自美丽”的青花瓷,是一尊写实的文物品吗? 作品一开始,使人感到这是一首“咏物”词,进一步展开,又似是“托物言志”之作。当我们跟踪着词家所逐步展示的一幅幅闪回的画面,就不难看出,青花瓷的原有性质和内涵已经发生了一定意义的逆变。虽然作为新增意义的“一缕飘散你的美”,并未完全取代原来意义的“釉色渲染仕女图”,但已向原来意义的“牡丹花瓶”提出了挑战,进行了颠覆性破坏,所以,这逆变部分由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中“江南小镇美女”这一新增意象,就咄咄逼人地“惹”起关注,引人深思找寻此中奥义,因而成为审美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抢眼的看点。 方文山借青花瓷这一象征意象,把一个谜唱给了广大听众,把人们带进一片迷蒙,但他又不仅仅献给我们一个无解之谜,让我们看不到作品的内蕴,感受不到作品的生命。其实象征形象在营构之时,就留下了让人进入它内层的通道,在它所留下的窗口中窥探他的隐藏之奥秘。 无论隐藏在青花瓷背后那“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是否清晰,那“在墨色深处隐去的你”如何飘逸,那“晕开的结局”多么朦胧。但这一意象所象征的“无限”,总是被绑定于“有限”之中,并以有形的面目出现。你看,歌中那“素胚”、“檀香”、“釉色”、“锦鲤”、“仕女”、“汉隶”,那“帘外芭蕉”,那“铜绿门环”,那“江南小镇”,那“泼墨山水”那隔江的“袅袅炊烟”,那渴望的“天青色”----等等。对于所创造的喻体,既是具象化细节,也是设置的谜面,更为喻象的阐释提供一条通幽的曲径。从而看出,方文山在对青花瓷这一意象的铺展中,成功地实现了两个过程。一是谜的建构过程,一是谜的解构过程。建构过程是谜的隐蔽过程,解构过程是谜的打开过程。能隐蔽又能打开,正好造成了象征意象特有的含蓄隐晦之美。 为了实现这投射寓意的目的,在这首作品里,方文山以蒙太奇剪辑的画面启示我们,引人偏离实在而达到超越,脱离具体而走入抽象,不再观照眼前之物,而是让人身在此岸,看到青花瓷,怀想更加悠远。方文山就是凭借一尊青花,又使我们不被其制梏,透过青花瓷,去探寻背后的奥秘。 方文山直到作品结尾,才把理解寓意的钥匙交给我们,此前他着力描写象征形象本身,并给人以某种写实性的感受。直到出现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才使我们的解读产生了重大转折,原先的写实感受顿时烟消云灭,引领我们进入的不是一个具象世界,而是一个象征世界,不再由具体形象的固有特性来理解作品寓意,而是从具体形象之上游离开去,追索它的对应意义。正是这样萃章显其志,才给人石破天惊之感。 方文山创造的青花瓷的喻象,是在喻象框架内充实具象摹写,青花瓷散发的已经不是具象本身有限的意义,而是可能超越这种有限的更为悠远开阔的意义。或者上升到了涵纳整个现代社会精神的高度,甚至上升到人类的对于人生理想之梦的高度。 当我们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当听到歌者周杰伦反复呼唤所等的“你”的时候,这个你,未必是他的梦中情人。这只是一种寄情、一种抒怀。而这种借山水风物、香草美人咏志抒怀的写法,古己有之,到方文山这里只是一种传承。 巴赫金曾经在文本分析中,提出了互文性的观点。任何文本都根植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必定会加上自己原有的知识。互文性研究强调以欣赏者为中心,因为新的认知总是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之上的,是读者将头脑里不同文本的联系一起解读。所以知识越是丰富,互文联系越多,所获得的意境和效果越是丰富。因而,对于同一文本,没有固定解释,一切以欣赏者而定。[6] 向往虚无飘渺、可望不可及的“美人”,是自古以来文人心中蕴藏千年的美梦,《青花瓷》延续了这个千年之梦。歌中的“你”是如此清新脱俗、风姿迷人:“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而这个梦却一样的凄婉迷茫、了无踪影:“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青花瓷》不仅延续了这个千年之梦,更将这个梦置身于一个绝佳的风景秀丽之地――江南。 江南,这又是古今文人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一个情结。但这似乎还不够,作者还要将美女、江南这极具杀伤力的组合依附于一个承载着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青花瓷上。而青花瓷本身就是一个千年之梦。它所积淀的雕花、绘画、诗词、书法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所蕴含的悠远深长的意境,使它不仅是一樽艺术精品,更是一件梦的衣裳。 在美女、江南、青花瓷之间,作者还用素胚勾勒、釉色渲染、渲纸走笔、瓶身描绘、临摹宋体、仿书汉隶、芭蕉骤雨、门环铜绿等一连串中华文化特有的符号所串联,将多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熔为一炉,一并浇铸,而呈现出的效果竟又是那么地丝丝入扣、不着痕迹、恰到好处。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准的把握、娴熟的驾驭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感谢方文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意蕴深远的画境。 感谢《青花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传承千年的梦境。 当一批冲击了歌词文体既定规范的词家走向流行音乐市场的领奖台时,传统理论陷入了窘境。无论承认与否,当代词家自由奇谲的艺术实践,打破了一种统一――统一的观念,统一的精神,统一的思路,统一的手法直至统一的语言。 方文山等当代词家一开始就站在这场革命的最前沿,执著地把歌词写得更灵动更新颖,它深刻洞察一切生命的张扬和变化,将自然融进心灵,不再强调沉重的思想含量,不再讲究文本的既定格式,注重的是原初生命的爆发和自己最陌生的感悟,把文字写得新鲜,大胆,自由,更具有排他性,这种敏感和野性,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寻找歌词发展新的可能性。 作为流行文化的歌词,呈现出古典化倾向,表明一切艺术创作离不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传统,也不能不表现某种文化心态与文化内涵。艾略特曾经主张“诗歌的非个人理论”强调“诗歌是自古以来一切诗歌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指出“传统是具有广泛得多的意义的东西”,“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甚至,宣称在诗人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的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7] 如同隔着重重历史的帷幕,静静地观赏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一样。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今天一样绚丽灿烂。青花瓷里容颜旧,老去的只是自己,古典文学的美丽,就像永远定格在不褪色的青花瓷里一样,让现代的人们欣赏和玩味,当然也需要守望。 注释: [1]shklovsky:1917;见lemonreis,1965 [2] 《大诗歌理念和创造性美学》洪迪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3] 《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许力生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4] 《〈中国歌海词丛〉总序》,《乔羽文集.文章卷》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5] 《文学象征论》,严云受 刘锋杰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6] 《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许力生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7] 《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页。 史桂萍:辽宁锦州文联 责任编辑:赵 卓
半月刊,上半月是欧美,下半月是日韩,定价10元,附送海报
流行音乐自十九世纪后半页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显示着蓬勃生机,虽产生较晚,但它已经和艺术音乐、民间音乐等音乐类型并行发展,并且成为当今社会主流音乐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
可以啊,为什么不能呢,可以写它的起源发展意义,意义要分不同的时期阐述,特别是现代的意义,同时也需要加入你个人的想法看法,还有他人的想法看法,分古人现代人阐述,最
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歌曲能否“先声夺人”,除了靠配上美妙悠扬的曲子外,歌词是否“动听”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以下修辞手段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 1.压韵 古人写诗
青农大的同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