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304

彩色珊瑚
首页 > 期刊论文 > 萌芽文章竹枝词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nesthreebears

已采纳

《竹枝词》的作者是明朝诗人何景明。

原文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翻译

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的十分冷寞。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每当在船上过长满枫林的江上的时候,纵使听不见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

鉴赏

竹枝词本为民歌体,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

前二句“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写景,景中寓有凄清的旅荐情。“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两岸。这里自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著者有十二。元代刘壎《隐居通议》曾据“蜀江图”列举其名为独秀、笔峰、集仙、起云、登龙、望霞、聚鹤、栖凤、翠屏、盘龙、松峦、仙人。瞿塘,即瞿塘为三峡之首。这二句是说: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得十分冷寞。时序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印在旅人的心境上构成一派清冷幽森的意象。这眼前所见之景,使人倍觉凄凉。

后二句“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紧承前文写情写旅人此时特有的感受。“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青枫江,”指两岸长有枫树的长江,阮籍诗云,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咏怀》其十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有“青枫浦上不胜愁”之句。“孤舟客”作者自谓。三峡两岸多有猿啼之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盖谓猿声凄异,每当林寒涧肃之际,多于空谷传响哀转动人,经久不绝故也。作者此时孤舟经过这里眼见巫峰萧索,秋草荒芜,寒月当头,冷烟四幂,纵使听不到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现在再加上这凄厉的猿声,在心情上自然更加难以接受了。

而诗人却敢大胆翻案,说不听到猿声也令人肠断,已是奇笔而这奇笔又得到前三句的映衬,虽奇而不怪,自然合理,更是难得。

注释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孤舟客:作者自指。

内容中心

此诗前三句虽有铺垫之功,但令人叫绝的是末一句,翻出前人所不到,跳出前人之窠臼。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抒写旅思之作。借瞿塘峡深秋凄冷的景象,表达了此时特有的感情。

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大复集》是明代何景明撰写的文集。三十七卷,(明)何景明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袁璨刻本,收藏于中共北京市委图书馆。

作者简介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241 评论

张壮壮zy

【原文】:

竹枝词

何景明 〔明代〕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亦断肠。

【译文】:

巫山十二峰的山头,深秋的草已经枯黄。在船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每当我在船上过长满枫林的江上的时候,纵使听不见猿鸣之声却已有凄然肠断之感。

【注释】: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歌各体中,竹枝词是一种颇为特殊的体裁。它起于盛唐之前,本是流传于巴山楚水间的一种民间山歌。歌时人们手执竹枝翩翩起舞,故有“竹枝”之名。中唐前后,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一些喜爱民间文学的文人开始拟作民歌体的竹枝词,使之成为一种即景抒情、题材自由,而形式又比较工整的近乎七绝的诗体。这种诗体在宋代以后大受文人们的青睐,明代何景明所写的这首竹枝词,便是那成千上万篇同样题目的诗作中的一首。

很难说何氏的这首诗在同类作品中堪称一流,但它有自己的特色,则无可否认。唐代写竹枝词最有名的刘禹锡,他最出名的一首竹枝词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词虽然含蓄,但明显地是首情歌。后代许多人写竹枝词,也都以情辞为主旨。例如元代的杨维桢写《西湖竹枝词》,唱的便是:“湖口楼船湖曰阴,湖中断桥湖水深。楼船无舵是郎意,断桥无柱是侬心。”何景明刚不同,他的这首竹枝词,咏叹的并不是那柔情万千的爱情,而是秋风萧疏中的行旅。“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起首之联便以凄楚低沉的笔调展现行旅的场景:十二峰也就是长江三峡中的巫山十二峰,时值深秋,放眼望去,群山间秋草荒凉,杳无生机。这一重秋景已让人觉得够沉重了,偏偏作者在这上又加了一重夜景,那压抑的气氛几乎让人难以承受:“冷烟寒月过瞿塘。”秋夜里,长江里弥漫着层层阴冷的烟雾,天穹上挂着一弯寒月,在这样的背景下孤独的行旅者却要冒险舟渡瞿塘峡,结局会是怎样呢?真是难以想象。但作者似乎关注于那行旅者的,并不是渡峡的险峻,而是水行的孤独。所以接下来后一联所写,便给人一种更为悲凉并且更为纤细的感觉:“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亦断肠。”青枫江,又称青枫浦、双枫浦,在今天湖南浏阳县浏水之中。这个地名在古代多被借用来指遥远荒僻的水域,如唐代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便是。何氏这首描述长江风情的竹枝词里出现这一地名,自然也是借用,用以表现那孤舟中的行旅者处在一个非特定的荒凉之地;但由于这一地名的代代相传的特定含义,这种借用又给这首竹枝词添上了一层文字之外的悲寂色彩。正因为有了这层悲寂的色彩,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才不是无从着落的——虽然行旅之人没有听到三峡里那带有的凄苦无比的猿啼声,他的内心却早已受这秋夜之景的感染而愁肠欲断了。自然,作为一位喜欢摹古的诗人,何景明之所以构思这样的意象作为本诗的终结,也不是没有受到前代作品的影响,郦道元《水经注》中所引“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歌谣,可以说是这句诗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是何氏能入也能出,最终稍反其道而行之罢了。

【作者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343 评论

我是怖怖

还真巧,刚在竹枝词中文网上看到这篇文章,顺手给你贴上吧,早一分钟看到还真找不到·他 们 的 意 义——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谈起曹文轩新概念作文比赛已搞了七届,作一次总结,理所当然。应该有一个回顾,一个反思,一个理论上的再诠释,这对社会也是一个交代。新概念作文比赛的意义,在中国语文史、写作史乃至教育史上,都会有一笔的。我们是事情中人,所以对它的意义可能看不太出来。我们想过今日少年的写作乃至少年的社会观、生存观与这个一年一度的大赛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吗?这个由十我所著名大学参与、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并与中国的大学招生等联系在一起的遍及全国的大赛,它在当下所发挥的能量,大概是远超当初创意者们的设想的。它后来的走向,几乎由不得人了。它成了一个显赫的文化现象。它将这个社会的许许多多方面裹挟了进去。新闻、出版、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管理部门等都在注目它。它成了一艘航空母舰。现在,这艘航母似乎有了自己的一个机制,正在我们无法设想它未来的状态中航行。许多事情都是出乎意料的。由于它令人倾羡的效果,许多出版社、刊物,都在竞相模仿,但无论他们使出多大的力气,也难与这个大赛相抗衡,因为,它已成为品牌。一样东西一旦成为品牌,就难以支援他。但,它又确实到了我们需要理性对待的时候了。对它的宗旨、它的方式、我们的评判标准乃至出题等诸多细节,都有必要做一些检查。我希望能在这次研讨会的基础上,使原先的宗旨得到更加深刻的阐述,并使之更加明细,更加周到。我们已经几乎记不得它的宗旨了。应有一个文字的类似与章程那样的东西。它将成为一种文献——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献。他们的意义这些年看了很多少年写手的文字,心中很喜欢。他们思想的锐利与新鲜,意念的狂放不羁,表述世界的别具一格,驾驭文字的潇洒自如,都使我感到了一种阅读的快意。这些年,我为他们的写作说了许多赞扬的话,我毫不后悔。就在这几天,我受一家出版社的委托,给一个叫李海洋的人的一部品写序。那部作品叫《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又一次遭遇到了阅读的激情。我是事先知道作者的背景的。我对在这样一个年纪上的人就写出这样一部在模有样的小说,感到惊奇。近来,不少人对这些80年代后的写手颇多微辞。倘若是针对他们的写作态度与作品中所散发出来的人生态度与其商榷甚至给予来历批评,我觉得这都没有问题。在这些方面,即使那些大师不也时常被我们所质疑吗?何况是他们的写作也不服气——不仅不服气,还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广西毫无说道之处,纯粹是社会发神经,是商家所为,是读者的无知,那我就不敢苟同了。你必须想到他们的写作年龄。你不能拿衡量托尔欺泰、鲁迅、蒲宁、沈从文这些认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人们在赞扬他们时,也没有拿那些大师作参照,将这些少年与那些大师混一块儿说的,而是就他们的年纪与他们作品的水平说的。这些年媒体老爱做他们的文章,有事没事就 一把火,没有必要,百现在又有那么多人视他们为洪水猛兽、跳梁的小混混,要去贬他们,也没有必要,棒喝与追打,就更成问题了。一个国家,有那么多的少年热爱写作,且能写出这样多这样好的文章来,无论如何也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我们是不是也该在看守他们的文章之后,问一问自己在他们那么大一点年纪上时,又是如何写文章的,又写了一些什么样的文章。我不敢说别人,我只说自己。我在他们那么大时,已经是一个在写文章上很被老师看来的人了。但今天翻开当年那些所谓的文章,一边看一边想着今天这帮少年写手所写的文字,我大概是除了羞愧,还是羞愧了。单词的匮乏,意象的苍白,联想的笨拙,叙述的呆滞,思想的简单与僵直,会使我对那个让我变成傻瓜的时代大光其火。写 作 的 意 义少年写手大行其道,强化了一个民族的写作意识。少年写作,已成为20世纪未、21世纪初的一道炫目的风景。所谓的“低龄化写作”已成为社会、媒体的热点话题。我对利用这个现象另做文章一直保持警惕并保持距离,但对这个现象本身却一直持肯定的态度。偌大一个国家,出来十个、二十个少年,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本是应该之事。至于说有那么多的少年热衷于写作,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写作本就应是所有少年的基本训练。古代人都能有这个意识,现代人更应有这一意识。人生在世,说事说理乃是应有的基本能力。而这个能力的显示不仅是在嘴巴上,更重要的是显示在写作上。健全的、完美的、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人都会写文章。一个人不能以文章的形式说事说理——很好的说事说理,大概不能说他的人生是没有缺憾的。当一个人借用文字将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说得有声有色或精辟透彻时,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他在文章上获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意味着这个人对存在有了清晰的了解与理解——并且这个人在说事说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与理解。文字不仅是用来表述这个世界的,更重要的是用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人通过写文章,还会增强思维的明晰性、锻炼思维的逻辑性。一个人在面对世界而有所感觉有所认识的,往往这些感觉与认识是模糊而混乱的,但当他在使用文字将这一切表述出来时,他会欣喜地发现,那囫囵的一团渐渐明亮起来,并且有了层次,而那些原告没有次序没有关联的思想在文字的运行中却渐渐显出了它们所在的位置、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混沌的世界在文字的梳理中,竟然像被灿烂的阳光照亮了一般。驾驭文字的快意,也是其他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就那么多符号,但被调动起来、被别出心裁地安排之后,竟然有着无边无际的表现能力。它们不仅叙述了这个存在着的世界,还会创造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世界。文字是造物主赏赐给人类的神奇的法宝。这个法宝可以弥补现实的缺憾,满足人的欲望。写文章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往往是人们忽视的:它有利于人的人格完善、气质培养和心理健康。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当一个人一旦进入这一境界时,他就会自然地与那个喧哗骚动的世界暂时脱离开来。书写活动给予这个人的是沉静,祛除的却是浮躁。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仪式,甚至是一种宗教仪式,而且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切、最有效、最能美好的宗教仪式。鉴于写作有如此多的意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欣赏、不造成少年写作呢?别以为写作是一些人所专门从事的职业。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其实都应该学会舞文弄墨。文字活动,是一个人的正常行为。一个人无论日后从文、从理、从工、从商还是走仁途,都应将写作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基本的能力。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政治家,其实称不上一个政治家,充其量则是一个政客而已。那些划时代的政治家,有谁不是文章家?他们著作等身不说,而且还有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那些搞自然科学的一流科学家,也都在文字上显示了他们不同凡响的魅力。牛顿的书,既是科学的书,也是哲学的书,并且是精妙的哲学书。读爱因斯坦的科学著作,你可以绕开那些公式,将其作为美妙的散文来阅读。写作过程,也是我们的精神得以升华的过程。文字组成通天台阶,我们拾级而上,精神的殿堂就在我们的上方。写作还会帮助我们培养一种优雅的气质。我们身处一个喧哗与骚动的世界,心浮气躁,而文字会使我们获得安宁与平静。我们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得到了精神的洗礼,得到了情感的抚慰与审美的熏陶。我们渐渐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那种优美的书卷气,慢慢地浸润到我们的灵魂乃至肉体,于是乎我们变得高尚,变得文明,变得自身也具有了审美价值。立言,实为立人。这些少年写手的出现,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孩子热爱写作,总不是坏事。语 文 革 命但谈到他们的写作时,我们往往只是去惊叹这些孩子的天才、才华,去对他们本人的作品激赏、给予足够多的赞美之词,而很少有人想起来追问一下:二十多年前的少年为什么就写不出如此出色的文字?难道那时的中国孩子都是笨蛋而在多少年后的一个早上中国孩子忽然地就变了种都聪明起来了?我们忘记了他们在写作上的所显示出的风采,与时代质量的关系。近几十年在中国发生的语文观念与作文观念上的巨大进步,使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一个民族的写作能力,取决于一个时代的质量。还是使用那样的文字,还是那个人种,在不同的写作环境中,会写出在境界与深度上有着天壤之别的文章。我们曾度过一个灰暗的、愚昧的时代。这个时代使一个以文章美名天下的文章大国黯然失色——在文章上也黯然失色。一段岁月,倒也是文字铺天盖地,但几乎没有一篇好看的东西。想象疲软不堪,意象一穷二白,美感荡然无存,境界寒陋无趣。全国上下,仿佛“红楼“里的那个宝玉丢失了那块灵通的”劳什子“,一下子灵气全无、神情恍惚、目光呆滞、拙嘴笨腮,显出一副木讷的样子。那个时代葬送了无数的人——这些人若在一个好的时代是会写出一手好文章来的。我敢断言有许多韩寒、郭敬明在那相时代被葬送了。他们是幸运的。他所处的时代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与他的父辈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相比,毕竟好多了。这个时代,毕竟挣扎出来了那么多的明白人。他们在奔走呼号,冒着危险,向四面八方宣传他们的文章思想。他们的锐利思想借助于锐利的言辞,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左右传播着。一呼十,百唤百,十招无其数,到今日,已成浩浩荡荡的势力。旧有的语文观念、作文写作观念,已在颓废、凋谢,而新的语文观念、作文写作观念正在生长,已广得人心,并在收拾天下、占领天下。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们所接受的一套语文观念、写作观念是新鲜的、充满了活力的。这些观念是有助于他们的心智的开发的,是有助于他们的灵感闪现的,是有助于增长他们驾驭语言的力量的。他们周遭的空气里,布满了信息、知识与民主自由的思想——更准确一点地说,布满了要信息、要知识、要民主自由的思想的思想。他们凭他们的直觉,接受了这些新鲜的东西,也凭他们的直觉保护了他们的造化。没有被污染与钝化的心灵,第三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而良好知识所作的预设,使他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他们的文字使我想到了一个子问题:一个人的精神财富,与年龄大小无关,而只与心灵的富有或贫穷有关;富贵不在年高。他们要感谢这个时代,要感谢那些成全了这个时代的人。我在给李海洋写的序里,说道:能将小说写到这个份上,他应当对这个时代感恩戴德。因为这是一个语文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的年代。如果没有这个背景,他大概再出类拔萃,也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来的。他的长辈们,其实不是木讷与呆笨,只是因为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质量低下的时代。他们的脑子被搞坏了。李海洋的时代,是那么多的人冒着危险,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语文革命而得到的。想想他们的原创力没有得到太多的污染,想想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去感应这个世界,心里除了羡慕,就是祝福。阳 光 写 作我对他们的写作也有过微辞。主要集中在一点上:他们的文章,秋意太重。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一副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仿佛这个世界丢弃了他。话说得太满,不留余地,太尖刻,少宽容。情绪低沉落寞,爱将问题搞大,爱摆破罐子破摔的姿态,爱作出哀怨的神情,甚至爱给人一副充满敌意的形象。我就很怀疑,他们这番浓重的秋意与敌意,空间有多大的真实性。是故意做出来的,还是对自己的曲折与不幸太夸张了?是觉得这样一种样子很时尚很迷人,还是觉得沉浸于这样一种感觉很有快感?使我感到疑惑的另一个因素是,我看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少年,无论他们是生活于富国的还是穷国,却都不是这样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天真烂漫的孩子气与纯洁的思想与情感。为什么唯有中国的少年是这样的饱经风霜?这样的城府太深?有懂得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智者,将人的一生喻为一年四季,认为人在不同阶段上,就应当有不同的季节特色。少年,是人的一生的春季。在这样的一个季节里,就当有梦想,有热情,有纯真的情感与向上的思想。过早地就将自己置入秋季甚至是冬季,是有悖自然的。少年时代,应有一个完整的季节——阳光灿烂、百花盛开的春季。这是打人生的底子。打这个底子,是为了在秋季与冬季到来之际,这个人能平心静气地对待,并且将秋季与冬季也转化为同样经得起审美的季节。一个人的一生没有春季,是悲哀的,而一个人明明有春季却存心弃它不顾,则更是悲哀的。我总觉得中国少年将自己过早地抛入悲凉的、秋风横扫大地的境地,与对痛苦的认识有关,与随痛苦的能力有关。人生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其实用不着去大惊小怪。也正是这个过程充满痛苦,我们的生命才得到了锤炼,才大放光明。“痛苦是美丽的”,这一说,是那些对生命过程与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与认识的人所悟出的哲理。作为少年时代,其实人生的痛苦——大痛苦还尚未到来,当他在初尝痛苦时,就要高楼大厦随痛苦的能力。这个能力,首先来自于对痛苦的认识。其次,就是对自己意志力的加强。从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这个人到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成长如蜕。既要在意痛苦,又不必太在意痛苦。今日少年人爱言苦,社会是有责任的,是社会营造了这样一种气氛。不少教育者、社会学者、作家、家长以及无数的宣传工具,都在说今天的少年之苦——苦不堪言,都摆出今天少年的代言人的姿态来,为之鼓与呼。少年之苦,可能是符合事实的,但我以为对今日少年的痛苦程度夸大了,过于强调了。其实,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痛苦,痛苦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在注意到他们的痛苦时,社会如果是一个健康的、有远见的社会的话,更应强调的是对痛苦的态度与认识。我们没有理由不看到一个阳光地带。(凝华竹影摘自《萌芽》2006年第1期)

286 评论

a小镇子a

从我睁开眼的那一刻,我看到的笑容便来自于他们。当我伤心哭泣的那一刻,轻拍着我肩膀的人也是他们。等我学会奔跑的那一刻,一直在身后关注我的是他们。在我离开家门的那一刻,微笑着将不舍隐藏的是他们。是他们,是他们,是他们,一直是他们。永远,都是他们。是他们给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梦想。给予了我希望。给予了我能独自前行的力量。直到一天,他们不再微笑了,不能再拍着我的肩膀了,不能再目送我渐行渐远了。他们就结束了自己的使命,结束了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件任务。这么照顾我照顾了一生,我到底是他们的幸福,还是他们的拖累?我不知道。于是我只能将他们披覆在我身上的爱,用同样的方式,一直一直的传承下去。这大概就是“家族”所存在的意义。也是“爱”在这个星球上衍生不息的意义……

353 评论

姐的烂手机

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105 评论

凌空抽筋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337 评论

会舞蹈的兔子

竹枝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竹枝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竹枝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竹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竹枝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竹枝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竹枝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323 评论

Me馍馍27

唐·刘禹锡《竹枝词》白话释义: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至长庆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文章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224 评论

掉进米缸的猫

《竹枝词》(何景明)全文翻译鉴赏竹枝词何景明系列:古诗三百首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注释1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2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3孤舟客:作者自指。赏析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浅墨草萱绘人生

2022-08-13 · 最想被夸「你懂的真多」

关注

《竹枝词》《竹枝词》是明朝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抒写旅思之作。借瞿塘峡深秋凄冷的景象,表达了此时特有的感情。诗文如下:

竹枝词

明•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亦断肠。

译文

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的十分冷寞。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每当在船上过长满枫林的江上的时候,纵使听不见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

注释

1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2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3青枫江:长满枫林的江。

作品赏析

竹枝词本为民歌体,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前二句“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写景,景中寓有凄清的旅荐情。“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两岸。这里自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著者有十二。这二句是说: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得十分冷寞。时序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印在旅人的心境上构成一派清冷幽森的意象。这眼前所见之景,使人倍觉凄凉。后二句“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紧承前文写情写旅人此时特有的感受。“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青枫江,”指两岸长有枫树的长江,阮籍诗云,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三峡两岸多有猿啼之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盖谓猿声凄异,每当林寒涧肃之际,多于空谷传响哀转动人,经久不绝故也。作者此时孤舟经过这里眼见巫峰萧索,秋草荒芜,寒月当头,冷烟四幂,纵使听不到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现在再加上这凄厉的猿声,在心情上自然更加难以接受了。而诗人却敢大胆翻案,说不听到猿声也令人肠断,已是奇笔而这奇笔又得到前三句的映衬,虽奇而不怪,自然合理,更是难得。

148 评论

lucaminiya

偶找不到了。嘿嘿

101 评论

相关问答

  • 萌芽里的文章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拟在近日再推出一期《萌芽》增刊,主要内容如下:一、少女小说《在一起》(中篇) 李 婧写过《我的男朋友是恐龙》的李婧,又一次向我们奉献了

    红豆花花花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萌芽官网经典文章

    一如既往 李遥策让写实的写实,让虚构的虚构 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当我从一本名叫《白银时代》的中国古典名著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坐在三百米高的楼房里发着呆

    乖乖黑宝宝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萌芽经典文章书籍

    《一厘米微蓝》里收录的都还不错!

    超超超级棒的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萌芽文章大全

    主要内容:小男孩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被爸爸打了一巴掌。后来,小女孩也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却得到她爸爸的暗中相助。解析:这篇文章引人深思,作者希望人们关心孩子成长

    小淘淘031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萌芽杂志文章解读

    文学期刊,举办过新概念作文大赛,红了好多少年和青年作家,韩寒,郭敬明等。 至于是否好看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和它是不同风格的杂志 个人喜好不同 选择也会不同

    激排爱畅想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