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6

玛雅家具
首页 > 期刊论文 > 地理杂志观后感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暖洋洋的心2006

已采纳

《中国古代地理学》读后感‍

根据我国文化典籍的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当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时,就出现了一些总结前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和经济地理知识的专门著述.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建立,以记载疆域的消长和政区的演变为内容的政治地理著作,也应运而生.同时,我们的祖先也很早就开始了重视地图的工作.以上所有著作大多由当世追溯到往古,这些传统的历史地理著述,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如果评选中国最优秀的杂志,我相信中国国家地理一定会入选,不仅仅是精美的印刷,优美的图片,更有历史的厚重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当然这些优点大家都知道了,读了这么久,我主要想写写这本杂志的不足,虽然这些不足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 一,就是受中国国情影响,有些只能唱赞歌,不能提异议,这点不是杂志的原因,而是国情的原因,所以就不多谈了。

二,广告。虽然广告图片很美很有创意,但是读者购买杂志是为了更好的阅读而不是看广告。

希望杂志社把广告归到一起,不要在正文中突然插广告,这很影响阅读心情的。再优美的广告如果突兀的出现,也会破坏读者沉醉的心情。

三,文笔。文笔差异很大,文章的作者有的是专家,有的是亲身经历者,有的是旅游者。

这些人也许是最尖端的专家,有的经历了最令人激动的心情,有的见多识广,但是这些跟能否用一支笔将美丽,惊心动魄等心情表达出来完全是两码事。有些文章平铺直叙,就像是看最蹩脚的旅游景点介绍。

最烂的是同一专题的作者年龄差异极大,前一篇文章还在以年轻人的视角写,然后突然就是一个老者再说自己当年。这样阅读起来没有连续感。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能否在每个作者下面标注下这个作者的生平简介,不要这么突兀。 四,相片。

相片可以说是这本杂志的灵魂,但显然杂志选用的相片有很多流于形式,甚至是凑数用的。我想这个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供稿,或者杂志社能够选择的杂志相片过少。

因为杂志中的地图实在是做的很好。希望杂志社能够有自己的专职摄像师,向美国的地理杂志看齐。

要知道,相片是这种地理杂志的重中之重。 五,地理与历史。

这本杂志似乎更多篇向历史,虽然是人文类的。历史与地理联系紧密,但是还是希望能看到名副其实的地理杂志。

虽然这点很难,中国的历史有这么深厚。 六,科技内涵。

希望杂志能有更多的高精尖的专家用平实的话语解释深奥的科学。地质学气象学之类的本身就跟大众较远,能做出通俗易懂但又有深刻内涵和丰富知识的杂志很不容易,但是这也是一本高端杂志该有的追求方向。

现在杂志在三维地图上做的很好,但是关于更多的地理知识介绍显然还不够,现在更像一本旅游手册。 七,全球眼光以及时事专题等也不够,这些就不多说了。

总之希望地理杂志有更高的报复,更伟大的追求,随着历史的延续打造出一本享誉世界的中国杂志。

1在科考队员的带领下,我领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赏了美丽的沙漠的绿洲;

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游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处处胜景都让我难以忘怀,

这不只是地理的解说,它更是一本百科全书,有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最令我难忘的是《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了,它一共分为两集。其实,所谓的“幽潭魅影”,就是指生活在溶洞中的大鲵——娃娃鱼,又名人鱼、孩儿鱼、狗鱼、啼鱼、腊狗等,它和恐龙同时繁盛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盘纪时期,被誉为“游动的活化石”,是世界级濒危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3大爷海周长约为300米,最深处是18米。在大爷海的背后崖壁上有一个巨大的洞穴,洞内常年有冰,寒气逼人,好像一个"天然冰库"。在洞内有许多冰锥、冰笋、冰旗琳琅满目,景象万千,这就是大爷海的源头——水晶宫。它里面之所以有那麽多的冰体,是因为他正好处于背阴的山坡,常年没有阳光的照射,而岩石中渗出的水滴,到了这里,就化成了冰锥、冰笋。一部分的水化成了冰锥、冰笋的奇观,更多的则形成一条地下暗河,同时,也注入了下方湛蓝的湖泊——大爷海。

4

在海南的密林间两座圆形的池塘赫然出现在科考队员眼前,水塘外形规则依照圆弧形状整齐排列,看起来就像是人为挖成的,附近的村名说这两块水塘很有灵性是两座神湖,地质学家怀疑村民的说法,为了揭开谜团,队员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察,最后发现,这两座池塘是火山喷发的结果。

5天柱山地质考察

一位村民在安徽省潜山县庙口村附近发现一块不寻常的石头,经过专家探究,在石头中发现了柯石英,科学家由此推断石头所在地曾经经历过超高温高压的洗礼。科学家们又在天柱山一带进行进一步勘测,终于得出了结论。在1.3亿年前,由于地下岩浆的不断涌动,将地下花岗岩层推挤到了距地表10千米的位置。而距今八千万年前,一条地下超高温高压带被带到了地表,这也是扬子和华北板块的碰撞、俯冲、折返的有力证据。

6《神奇的硅化木》

上个世纪70年代,硅化木在北京延庆县的山区被当地农民发现,引来地质学家的关注。由此,专家们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科考,最终确定,硅化木孕育于距今一亿年前的侏罗纪,而它的形成,则是亿万年复杂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本片将跟随地质专家,一探硅化木的成因之谜

7《大峡谷的奥秘》

四川大渡河大峡谷最深2675米,是世界最深的大峡谷之一。正因为深,在峡谷两岸,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从谷底向上整齐排列。岩石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一部完整且形象的“地质及生物衍变的教科书”,厚达数千米的完美地质剖面,记录了十多亿年来地质演化的历史。

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这是自然雕塑师创造的绝品,气象森森,人称“天外三峰”。然而险绝之地自古就有人类的足迹。《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形成“云华山”,其中玉泉院。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舜华山巡游的事迹、东峰“朝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西、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雨华山”,北瞰黄渭,有陈抟,道观 20 余座、东道院,削成而四方:“太华之山、北、玉女二峰相辅于侧、西峰“莲花”、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

现在的华山有东,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其广十里,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 1,据《山海经》记载、郝大通、武则天,主峰有南峰“落雁”;秦始皇,为“第四洞天”、尧、“雾华山”,因山上气候多变,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汉武帝,“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地理中国》 20121231 系列节目《五岳》—西岳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它南接秦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36 小峰罗列于前,这些人在绝壁上行走。

华山是一座无法攀登的山峰,“中华”,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史记》中也有黄帝、南、“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虎踞龙盘、中五峰。还有云台,三峰鼎峙,其高五千仞.2 亿年前。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距西安 120 公里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起来两本书:《旅游学刊》和《中国国家地理》.随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书的目录,感觉那本《旅游学刊》好像没有什么好看的.《中国国家地理》还不错,里面有说到格聂的“第十三女神”——格聂山,新疆的红色作物、还有盐路……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的弃老洞》! 我们中国不是以敬老爱幼为传统美德么?怎么会有弃老洞的存在?我带着一大堆的问号往下看. 在我国的湖北等地大量的弃老洞,它们的存在与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些游牧民族或者是一些野蛮人所为.可是在以前的中原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也有类似弃老洞的生藏存在啊,把一个活生生的老人放里面,想着就让我觉得难过. 但是更让我心寒的是:居然会有自杀型的弃老洞!设计这个自杀装置的设计者,要么是一位彻底无情的嗜血杀手,要么是一位完全绝望的温情孝子.这个自杀孔的设计,究竟是对生命极度的冷漠,还是对亲情的最后眷顾?是对无奈命运的屈服,还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但是潘世东教授却认为弃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之观. 我对他的这种说法不甚赞同,既然是顺其自然为什么还要做。

4. 自然传奇观后感 今天看了《自然传奇》这个节目,虽然讲的都是动物的事,却也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我深有感触。

其中有一项诱饵与等待。 海底有一种鱼,它的头部前边有一个小鱼似的诱饵。

它每天都伏在沙子下面,不断地动前面的诱饵,使它看起来像一条虫子或一条小鱼。 终于有一条鱼上钩了,它一心想吃这条“小虫子”,可是没发现沙子下面的危险,它被吃了。

还有一种鱼,它每天伏在沙子下,听上面的动静,直到听到动静很大时才立马张开大嘴把上面的鱼给吃掉,它每次都十分的有耐心的等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能 *** 住诱惑,有时诱惑下可能藏着十分大的危险,要能正确地认清诱惑,避免危险的发生,这样才会取得大利益,同时也不要为了小利益面让自己置身在危险之中。

有时候我们需要为了成就一件事必须要等待,你一定要有耐心,只要这条路对,那完成可以等待,十年磨一剑,有时候最有耐心的人才会成功。 人生同样是这样的。

人生不能没有等待,也许正是等待赋予了人生别样的魅力,在等待中,我们体味艰辛,咀嚼痛苦,感受无奈,沐浴忧伤,正是这漫长的等待,博大了我们的人生底蕴,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内涵;正是等待,删减了了一种简单,淡去了一种平庸,使我们觉得盼来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也是经过漫长的等待,使我们更加珍惜因等待而来的结果,因而更加珍爱生活,珍爱生命。 等待足可以培养我们心性,能在等待中平静下来,心若止水,这已不是一种坚定,一种毅力,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超脱,一种升华,这表明你已从急功近中走了出来,正操着一颗平常心,在平静中看红尘飞舞,品世事沉浮。

5. 看“自然传奇”有感 在动物世界里有很多东西,从一个单胞到一个庞然大物,都会有一个过程。为什么恐龙灭绝后还会有动物生存,就是因为自然界生物有多样性,一种动物灭绝了它会进化成另一种动物,能适应当时气候的物种才能生存。

一点一点进化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动物。金刚鹦鹉是一种十分美丽的鸟,它吃鼠,但是也经常去土坝上啃食泥土。

因为泥土富含矿物质,可以中和,缓解鼠肉的毒素。它最喜欢土坝了,因为那样不会成为猎食者的靶子,也可以提防天敌的偷袭。

现在人类猎杀动物,到以后地球上只有人类,人类也会像恐龙一样灭绝的。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惜我们的家园—地球。正如“自然传奇”中所说:“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每年的2月2日是“国际湿地日”。今年是国际湿地公约40周年,因此我们这样一个湿地大国会开展很多纪念活动。

结合今年湿地与森林生态的主题,恰逢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来临,科教频道2月1日《自然传奇》栏目特别为观众展现新疆的马鹿和胡杨林、江苏的麋鹿、湖北湖北的江豚,它们都是我国及世界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同时我们也向观众传递对这些珍稀动物的关爱,让它们与我们一起和谐地生活。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主要分:海域、河口、河流、湖泊、人工湿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

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鹤、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

湿地还是孕育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在与湿地相互依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湿地以其特有的美学、教育、文化、精神等功能,产生了宗教、民俗、音乐等独特文化。

许多湖泊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圣湖”和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中国四大名楼都位于湿地或其周边地区,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

湿地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一定得尽全力保护它! 栏目自然传奇 标题动物遭遇战之亡命尼罗鄂 这次的自然传奇主要讲了在南非的奥列凡茨河流中生存这上万只尼罗鄂,本来它们可以在这片乐土上世代生存下去,但是因为发洪水了,更糟糕的是,这些水遇到了下游的一个大坝,那个大坝供应了附近居民的用水。水遇到大坝,就自然返回去了。

但是,这些水位慢慢上升,淹没了河滩,尼罗鄂是冷血动物,需要靠晒太阳来时自己体温加热。它不能晒到太阳,。

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ج其中ج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ج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ت第611期ث的“特别策划 世界下水道ج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ج从巴黎讲起。

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ج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ج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

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ج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ة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ح江户川工程。

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ج地势低洼ج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ج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ج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ة实际上ج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ج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ج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ج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ج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中国的下水道ج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ج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ج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

其实ج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ج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ج人们往往会填湖ح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ج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ج应该多挖出一些湖ج收集雨水ج合理利用雨水资源خ合理设计ج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خ保护环境ج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ج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ج降到最低。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ج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ج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

保护环境ج与自然相协调。

334 评论

菁菁neco

《中国国家地理》做中国的《国家地理》李栓科认为杂志的经营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强调“内容第一”,没有好的、有吸引力的内容,杂志迟早都会被市场淘汰。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市场上,只要杂志做得好,就会有读者;有了读者的美誉,就会有广告商的青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杂志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这个办刊思路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地理》力图造就一支“记者+学者+作家+科学家+哲学家”的采编队伍,使内容能够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因此,《中国国家地理》决心组建一个强大的编辑部,在办刊之初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杂志社把80%的经费拨给了编辑部。现在,社里更是给了编辑部最优越的条件、最优厚的待遇、最先进的设备。但这样的投入是有条件的,即编辑部必须拿出高质量的内容,从文字到图片都要力求完美。 为此,领导层极为重视人的价值,曾有两个硕士生要求加入《中国国家地理》团队,但所提薪水要求极高,李栓科并不认为他们狂妄,而是让他们留下实习。他认为只要有才华,高薪是合理的。这样的人事制度不仅造就了一个优秀的编辑团队,而且激发了员工的勤奋和忠诚。用李栓科的话说:他们休几天假就心里有愧,觉得对不住杂志社,感觉自己落后了,总要为杂志社干点什么才行。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今日的成就,李栓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所有的教科书上都写着:内容第一;所有的老师都教学生:内容第一。我们只是踏踏实实按着这个要求去做。”关于杂志的盈利情况,李栓科不愿详谈,只是含糊地说:“大约每月几百万吧,向国外卖版权和纪录片也有一些收入,总之,效益不错,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中国国家地理》每期售价16元,发行量40万份,按每份10元来计算,每月发行收入400万;每页广告费从最便宜的普通全页86000元到最贵的封底186000元不等,大约以10万元为均价,以2005年前9期平均30页广告计算,则每月广告收入300万,再加上向国外出售版权和纪录片等收入,估计每月平均收入可能接近1000万元。 发行:保证报摊摊主的利益 李栓科打了一个比喻,杂志的编辑好比是人的大脑,发行和广告就是两条腿。如果发行和广告全靠代理公司的话,那就相当于一个人只有大脑,两条腿都是别人的。所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始终牢牢抓住对发行和广告的控制权。 在发行方面,《中国国家地理》目前有三种发行方式:邮局订阅、个人订阅和报摊零售。 通过邮局发行的4万多份杂志全部是各地图书馆订阅的。由于我国的图书馆都是事业单位,每年的订刊计划要报批后统一向邮局订阅,邮局对每个单位统一开一张报销单据,因此这一部分必须通过邮局才能发行。 个人订户则全部通过杂志社的会员俱乐部订阅,享受会员折扣价和各种会员服务。杂志社有办法区分通过邮局订阅的单位订户和个人订户,最终把所有的个人订户 “挤”了出来,目前所有的个人订户都通过会员俱乐部订阅。 零售部分最有特色。杂志社在每个地区和城市选择几个经销商,根据销售额给予经销商不同的优惠幅度,销售越多则优惠越多。同时,杂志社认为零售部分最终还是要靠终端的销售人员,即全国各地的4万多个报摊的摊主来实现,所以必须保持终端摊主的利益。为此,杂志社在和各地的经销商签署协议时,明确规定摊主的销售额和经销商给摊主的优惠额挂钩,摊主销售越多则经销商给摊主的优惠也越多。如果杂志社发现经销商违约,则有权取消经销商的代理资格。此举有力维护了摊主的利益,激发了他们销售《中国国家地理》的热情。 有一位老大妈创下了每月销售600多本杂志的纪录,杂志社派专人去调查后发现情况属实。原因如下:1.这位老大妈的报摊位于繁华地段,附近有很多写字楼,前面是公交车站,后面是小卖部。2.这位老大妈把每期的主要内容编成顺口溜,凡见到白领在买报、等车、买东西时,就主动介绍《中国国家地理》的主要内容。这样,很多人在翻阅后购买,并习惯在此处购买。3.有的长期客户担心因出差、遗忘等原因买不到当月的杂志,就到老大妈那里订阅,几年下来,老大妈就有固定订户400多人。现在,老大妈一人忙不过来,下岗的儿媳也来帮忙,她负责每月在第一时间把杂志送到订户的家里。 广告:必须符合杂志的定位 《中国国家地理》的定位是面向高学历、高收入、拥有社会影响力的主流阶层的现代杂志,核心读者是“35岁左右的青年,大学本科以上文凭,收入3000~5000元,喜欢边缘交叉知识,热爱户外运动,热爱大自然”。杂志社认为广告首先必须符合杂志的定位,对读者负责。其次必须对广告有所选择,让广告客户物有所值,对广告客户负责。用社长李栓科的话就是:宝马就要和奔驰在一起,绝不会和QQ在一起。 在发行量上,杂志社坚持真实发行量。李栓科认为,现在的社会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有很多报刊通过虚报发行量来拉广告,但现在多数企业会有办法调查广告效果,如果企业认为效果不好就会更换广告公司,所以广告公司会认真选择投放广告的媒体,他们有一系列的检测手段来检验媒体的发行量、目标受众和传阅率等指标。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无论媒体怎样自我标榜都没有意义了,时间会证明一切。做杂志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积累,包括品牌的积累、读者群的积累和客户资源的积累。 在广告上,杂志坚持不通过广告公司代理,而是自己经营广告业务。《中国国家地理》的广告多为高档消费品,如电子产品、汽车、电信公司和航空公司等,李栓科称这些广告客户都是经过杂志社选择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广告客户也是一样的。他特别提到了国内一家很有名的文化类期刊,本来在内容上很有影响、定位也很高雅,但由于广告业务全部由广告公司代理,结果广告公司为了短期利益,把邮购广告也刊登在版面上,这样一来原有的高档消费品广告客户纷纷撤下了广告。 拓展品牌价值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同样,杂志的竞争也是品牌的竞争。在建立了《中国国家地理》这个品牌之后,如何拓展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不断激发读者的忠诚度,是关系到杂志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国家地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行品牌拓展和品牌延伸:成立“中国国家地理基金”、 开展野外旅游探险活动、组织青少年科学考察夏令营、在全国各个大城市组织读者见面会等。 2003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以境内外企业及个人捐赠为来源,主要用于与资助地理科学传播相关的考察、探险和研究;资助民间自然环境保护活动;资助“中国地理”年度论坛等。申请者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后,经基金会受理、评审之后签约并发放基金,基金资助额为5000元到50000元不等。 自《中国国家地理》成立以来,杂志社就不断组织读者参与到杂志社的科考活动中,迄今已组织了四次“龙脊行——穿越青藏高原”活动;两次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开展 “关注沙尘暴”之旅;在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江和川藏线进行科学考察活动……。会员俱乐部的成员可以报名参加,与科学家、杂志社记者一起乘坐越野车进行科考活动,共同感受原始的自然风光,学习地理和地貌知识,体会自然之美和地理之美。这项活动受到读者的强烈追捧,期期人数爆满。同样,2004年1月《博物》创刊后,每年暑假,杂志社都要为小会员组织 “科考夏令营”,同样受到了少年朋友和家长们的欢迎。这些活动是收费的,但杂志社认为野外科考花费很大,仅仅收支平衡,并不盈利。 今年,为庆祝杂志成立五周年,杂志社在南京、广州、西安、成都和上海等城市举办了“地理的魅力”系列论坛,广邀科学、文化和媒体人士与当地读者一起,就地理、生态、人文等话题进行交流。同时,《博物》杂志也开展了“课外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教育论坛。 《中国国家地理》目前在国内已经取得了成功,成就了显赫的地位。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是让每位成功者都不敢怠慢的警句。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这个本土的人文地理类期刊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本刊记者 庞春燕/本文刊于《传媒》2005.11)

331 评论

abc123459876

在家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别策划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雾都伦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历史——瘟疫肆虐污水横流整个城市被包围在恶臭和恐慌之中。不过这一切在伦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后成为了往事。这项工程也由此被誉为“工业革命七大奇迹之一”。 接下来便是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 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104 评论

幻影墨斗鱼

如果评选中国最优秀的杂志,我相信中国国家地理一定会入选,不仅仅是精美的印刷,优美的图片,更有历史的厚重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当然这些优点大家都知道了,读了这么久,我主要想写写这本杂志的不足,虽然这些不足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 一,就是受中国国情影响,有些只能唱赞歌,不能提异议,这点不是杂志的原因,而是国情的原因,所以就不多谈了。 二,广告。虽然广告图片很美很有创意,但是读者购买杂志是为了更好的阅读而不是看广告。希望杂志社把广告归到一起,不要在正文中突然插广告,这很影响阅读心情的。再优美的广告如果突兀的出现,也会破坏读者沉醉的心情。 三,相片。相片可以说是这本杂志的灵魂,但显然杂志选用的相片有很多流于形式,甚至是凑数用的。我想这个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供稿,或者杂志社能够选择的杂志相片过少。因为杂志中的地图实在是做的很好。希望杂志社能够有自己的专职摄像师,向美国的地理杂志看齐。要知道,相片是这种地理杂志的重中之重。 四,地理与历史。这本杂志似乎更多篇向历史,虽然是人文类的。历史与地理联系紧密,但是还是希望能看到名副其实的地理杂志。虽然这点很难,中国的历史有这么深厚。

189 评论

相关问答

  • 《读者》杂志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迷茫的前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田径杂志读后感

    当我刚刚开启我的阅读之旅时,暑假就来了。这可是个绝妙的好机会啊!我来回穿梭于书店的各个书架,忽然发现了《意林》的影子。 其中,我拿起了一本《意林》之《莫等闲白了

    加密算法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看时尚杂志的观后感

    觉得那时候人们的穿衣风格很土,跟不上现在的时代。现在时代的潮流变化的太快了。

    Nichkhunnie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杂志天下每期内容观后感

    在此网站中,可以让我们得知许多平常得不到宝贵知识,在社会观察里大家都在密切观察工作外移的问题……每个国家因国内员工成本高,印度和中国的成本低,理所当然都把工场设

    一起团购呀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300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起来两本书:《旅游学刊》和《中国国家地理》。随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书的目录,感觉那本《旅游

    haohao开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